㈠ 風力水車出現於何時
明清出現廠風力水車的記載。風力水車的動力裝置是風帆,工作機的構造與龍骨水車相同。明�6�1宋應星《天工開物》:「揚郡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此車為救潦,欲去澤水,以便栽種。」這類提水機械用於太湖流域排水,有風就轉且可經常工作。清代長蘆利用風力水車提取海水制鹽,一具風帆可帶動兩部水車。
㈡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的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水利灌溉分別是什麼
(1)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出現並逐漸推廣
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後世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期:代田法 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耕耙技術 沿用至今
宋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 江南稻麥輪作一年兩熟 有的地方一年三熟
(3)灌溉技術的發展
水利工程——戰國時期:都江堰; 漢朝:漕渠、白渠、龍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時期:翻車;唐朝時期:筒車;宋朝時期:水力高轉筒車;明清時期:風力水車。
㈢ 最早的風力水車灌溉農田是誰發明的
最初的水車是用人力轉動的,長約3米左右,後來出現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轉動的多種水車。風力水車的動力裝置是風帆,工作機的構造與龍骨水車相同。
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直到三國時期,機械發明家馬鈞重新發明創造了一種新式翻車,才使得翻車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形成了從東漢到三國翻車的正式產生。
㈣ 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古代農田灌溉工具如下:
1、戽斗 [hù dǒu]
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戽斗很早就在中國用於灌溉農田了。由於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綁在桿上,一人操作即可。
㈤ 唐朝的筒車、宋朝的高轉筒車、明清的風力水車都是誰發明的
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宋朝的高轉筒車、明清的風力水車都是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史料沒有具體記載。
㈥ 風車之國是哪個國家
風車之國
牧場上的風車風車之國,即荷蘭王國,通稱荷蘭(Nederland),位於歐洲西北部,瀕臨北海,與德國、比利時接壤。荷蘭國土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地勢接近甚至低於海平面,因此又常稱低地國。其以海堤、風車和寬容社會風氣聞名。首都: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憲法確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女王的王宮和大多數使館都位於海牙。
目錄
簡介
風車日起源
歷史發展
世界各國的風車
簡介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荷蘭是歐洲西部一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它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
編輯本段風車日起源
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從此風車成為荷蘭民族文化的象徵。荷蘭人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風車日",這一天全國的風車一齊轉動,舉國歡慶.因為風車已不多見,因此荷蘭人也常常像世界各地的遊客一樣,要到風車村保護區或風車博物館去,才能一飽眼福。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如圖)。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汽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編輯本段世界各國的風車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在我國,使用風車的歷史很早。在遼陽三道壕東漢晚期的漢墓壁畫上,就畫有風車的圖樣。這表明,風車在我國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明代開始應用風力水車灌溉農田,並出現用於農副產品加工的風力機械了。 在埃及,還可以看到古代風磨的遺留品。現今保存的一部份磨石,說明它大約還是兩千年以前所造成的。這樣說來,東方國家的人民在上古時代就已經在利用風力為他們工作了。 在歐洲,第一架風車大約是出現在公元八世紀的時候。到十九世紀,風車的使用達到全盛時期。據記載,當時不僅荷蘭有一萬多架風車,美國農村更有100多萬架風車。一直到本世紀初,多風的丹麥還保留有十多萬架風車。在英國、希臘等島嶼國家的鄉村中,都在廣泛地使用著風車。在一些動力資源缺乏和交通不便的草原牧區、沿海島嶼,仍然用它來抽水灌溉、碾米磨面、粉碎飼料,或用它驅動小型發電機來照明等等。
㈦ 水轉筒車是什麼時候的
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陳廷章在《水輪賦》示意圖曰:「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把它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因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木葉輪不停轉動,將地槽里的水通過竹筒提升到高處,倒入天槽流進農田中。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㈧ 風車現在用什替代了,它的歷史是什麼
現在被水泵替代了。因為風車在古代,一直是水利灌溉工具。最早的時候是
曹魏
的時候改制的
翻車
用於灌溉,唐朝時期發明的筒車,宋朝時期發明的
高轉筒車
,明清時期又演變成了
風力水車
。
㈨ 歷史疑問
民間最早的汲水用具該是"桔槔"。《莊子.外篇.天地篇》中,載子貢南遊,反途路過漢陰時,看到一個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於是告訴老翁一種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製作方式是:『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從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說是水車發明的先軀。
水車發展史資料看這里
http://..com/question/28678756.html?si=3
http://ke..com/view/65944.html?tp=0_00
水排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38)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卧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
http://images.google.com/imgres?imgurl=http://www.cws.net.cn/cwsadmin/UploadFiles/yemao20041123103618458.jpg&imgrefurl=http://www.cws.net.cn/kjcg/CWSArticle_View.asp%3FCWSNewsID%3D17232&h=330&w=371&sz=22&hl=zh-CN&start=25&tbnid=Wi5peo_Ly691MM:&tbnh=109&tbnw=122&prev=/images%3Fq%3D%25E6%25B0%25B4%25E6%258E%2592%26start%3D20%26ndsp%3D20%26svnum%3D10%26hl%3Dzh-CN%26lr%3D%26newwindow%3D1%26sa%3DN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129415952&tn=imagedetail&word=翻車&in=2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802764503&tn=imagedetail&word=筒車&in=5
㈩ 明清時期,我國有什麼科技成就
引言:
在探討明清時期都有哪些科技成就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明清時期科技發展的背景。
明清時期盡管出現了很多稀罕的發明以及比較有世界水準的科技,但是總體來看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已經走下坡路,出現滯緩,明清時期的傳統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各國,在經濟中心上仍然沒有輸給西方國家。
明清時期有四大發明做支撐所以基本上沒有失去經濟帝國的地位,不過與當時農業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科技卻很少再出現,也就說明清時期的科技發明和農業小經濟在規模上是不對等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背景依然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農業也自然是封建自然經濟。相反,西方則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驅動下,科技的發展速度明顯超過了東方。那麼東方明清兩朝在這一背景之下都出現了哪些科技發明科技成就呢。
1.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
我們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曾學到過關於《天工開物》的大概介紹,所以我們都知道從明朝末年之後,這本書在科技發明界有著極高的評價,不光是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如此,因為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記載了關於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發展的綜合性著作,是明朝崇禎皇帝時期宋應星的著作,在歷史學界也有學者將這本書稱之為是農業綜合性網路全書。外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極高,西方學者曾將這本書稱之為是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那麼為何這本書無論是在歷史學界還是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學界都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原因在於宋應星當時將人類和自然相結合,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從這本書中投射出明朝時期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
10.明清時期農業灌溉技術
明清時期是我國農業日趨成熟的階段,因此出現了很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農具,其中影響後世最為廣泛最持久的就是農業灌溉了。根據史料記載,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灌溉在明朝時期發展很快到了清朝時期基本成熟,在明朝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以及農具播車等,這些發明都是有利於小規模農業生產發展的,從這點也說明了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結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科技成就發展達到頂峰的時期,所有的發明和科技成就涵蓋了農業、手工業、軍事工業、紡織業等,並且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