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張天師的發明書

張天師的發明書

發布時間:2022-06-27 14:02:18

⑴ 道教創始人是誰

我覺得還是張道陵,老子創立了道的哲學,並沒有設立教派。而張道陵則是開山第一宗大祖師,俗稱「張天師」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⑵ 天師府張天師

張天師為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區),其中陽賓士為各治之首,類似中央教區,制「陽賓士都功印」,連同「三五斬邪雌雄劍」和經籙,為象徵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規定「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 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陝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為第一代天師。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316,一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

發展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一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刪校增次,並作後序。越200餘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跡,止於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跡。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系。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 漢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為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為往來吳越之地的一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餘之眾。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游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綉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賓士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鍾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台山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眾真復降,為張道陵說:「北斗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復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余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台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斗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⑶ 道教的創始人不是老子嗎怎麼有人說是張天師張道陵呢

道教創始人是張天師,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2、張天師:

張道陵,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人。是道教創始人。因其最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

(3)張天師的發明書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⑷ 東漢時期的張陵張天師當初創立五斗米教時是不是融合有西南地區的巫術和一些老莊的學術理論

是的。

五斗米道本是古之巫術,實為西南少數民族之原始宗教,經張陵滲以老莊思想而成天師道或正一道。

張陵,字輔漢,道教徒稱之為張道陵、張天師、正一真人、祖天師等。東漢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生卒年雖不詳,但據《後漢書·劉焉傳》說張陵於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學道,造作符書,以惑百姓。《三國志·張魯傳》的記載與之相同。後來明代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撰《漢天師世家》說張陵生於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於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 在人間者一百二十三年。

張陵奉老子為教主,在《老子想爾注》把老子看成是 道 的化身, 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張陵自稱 太清玄元 ,從道書解釋也有尊老之意。《淮南子·道應訓》說: 太清,元氣之清者也。 《三天內解經》雲: 玄元始三氣,生玄妙玉女,因生老子。

五斗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北天師道是由北魏寇謙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其主要道場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稱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清整原三張的五斗米道,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以及男女合氣之術,新天師道所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宣講《新科》等大道清虛之道,提倡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練,其新天師道的做法有: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號,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師為治的管理體制;二是廢除天師祭酒道官私置治職和世襲舊制,改革三張祖孫世襲天師之位的傳統;三是革除三張時期租米錢稅制度,道民只需交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錠,以供修表救度之用;四是除去男女合氣之術;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禮法,按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增訂道教戒律和齋儀;六是吸收佛教「輪回生死」之教義,宣講善惡報應之說;七是將服餌修煉之術與符水禁咒之術如方技、符水、醫葯、卜筮、讖緯之書合而為一;八是道徒誦習道經,改「直誦」為「樂誦」,即誦經用音樂伴奏。這樣,新天師道重視醮儀,提倡禮度,改變了過去以符水療病及注重煉形的教義,特別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譜文所傳《錄圖真經》等醮儀感動太武帝,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三年[442]親自道壇,受道教符錄,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為國教,不斷發展壯大。

南天師道是由簡寂先生陸修靜改革江南天師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現在他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並積極收集整理道經,制訂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別是陸修靜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間隱居廬山修建太虛觀[後人稱簡寂觀],他以太虛觀為大本營,在此收徒佈道,不斷擴展太虛觀,曾先後擴建有白雲館、朝真館,煉丹井,搗葯臼,洗葯池等,太虛觀興起後,先後又建築有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觀等數十座道觀,均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因而被譽之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隨著廬山道教的擴大,其地位和聲譽不斷顯赫,逐漸成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場,使得四方高道紛至沓來,至唐宋時,先後有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雲集廬山,廬山高道輩出,名聲大震於江南。為了完善齋醮科儀,他一是吸收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等倫理道德並作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規,強調忠孝為先,這樣,既保證了道士嚴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儀范。二是吸收佛教「三業清靜」思想,即要求去貪、忿、痴,身除殺、盜、淫等,以制定齋儀,並特別強調」齋直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廣收道經,著書立說。他「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潛心道教理論研究,並著有《靈寶經目錄序》,《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等,他將這些齋戒儀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經如葯方、符圖等計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採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成為道教史無前例的道書分類法,他將這些道書整理集成《三洞經書目錄》,於太始七年[471]上獻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贊賞,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特別是他總括」三洞」,改革舊天師道,並提倡以齋儀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斷壯大,威震江南,成為江南道教的統領,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南北並存,而稱南天師道……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其始祖是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實際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 張與材被嗣為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特別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錄」。後又授以「金紫光祿大夫」 、封留國公、賜一品金印。從此,天師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現,並統領江南閣皂山、龍虎山、茅山等三大符錄道派,因此,次後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降神驅魔為主要宗教活動的如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凈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稱正一道或正一派。與金元出現的全真派並列為道教兩大教派。

⑸ 向道教高手求助

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它起源於奴隸社會的巫師。在早期封建社會中,個別的發展為神仙家,後來又由方士們組成了方仙道,再後更出現了黃老道,這許多因素逐漸轉變形成為後來宗教性的道教。
早在殷商時代,我國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災的巫師,他們的職司是掌握龜筮,而且被認為能溝通神天。
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了采仙葯、煉仙丹的方士,他們揚言凡人只要服了仙葯,吃了仙丹,立即可以登仙。
起初方士們只是雜亂的宣傳,並無系統的理論,自齊人鄒衍,以陰陽主運之說,顯名於諸侯,方士們便吸取了鄒衍的學說,以裝飾自己的門面。便由神仙家發展為史記封禪書所稱的 「方仙道」。
兩漢之間,讖緯之說大興。封建帝王利用讖緯,藉以證明自己是順天應命的真主。
東漢初期佛教在中國流傳漸廣,給了神仙家以創立宗教的啟發。於是,神仙方術與老子哲學結合起來,從此就產生了 「黃老道」。吸取老子「虛靜」思想並加以改造。漢初統治者據以為指導,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 曾收到一定效果。神仙家的方士漸演變為道士。(道士的產生)
漢桓帝時,曾派親信宦官去苦縣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以神仙術為內容的黃老道,開始被和佛教相並論。
「太平青領書」的道教出現於漢順帝時,後漢書襄楷傳說:「順帝時 ( 公元 126 年到 144 年 ) ,琅琊人宮崇詣闕士其師於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其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漢靈帝時, 「太平道」興起。太平道是太平青領道中的一派,其首領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雲:「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十餘年間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漢官吏認為 「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不加禁阻。漢靈帝中平元年,張角率眾起義,起義者皆戴黃巾以為標幟,當時遂稱這些義軍為黃巾。太平道在黃巾起義過程中,曾起過聯絡農民反抗封建王朝惡勢力的作用,黃巾起義失敗後,太平道即不再流行。
漢順帝時,沛國人張陵,在蜀郡鵠鳴山造作道書,創立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實與太平道同一源流,教規教義大都相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五斗米道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張魯傳說:「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張道陵所創道教,因受道者均應交五斗米,故當時稱為 「五斗米道」。到了三國時,張道陵之孫張魯占據漢中,自號「師君」,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各領部眾, 眾多者名 「理頭」。有病但令首過。諸「祭酒」各設義舍於路,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三國志裴注引典略說:「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 ( 按所謂三官者,即天官、地官、水官後世道教有三官之神,即始於此。 )
張道陵創教之初,沒有許多的經典,也沒有更多的宗教儀式,不過乘漢末混亂,諸霸割據之際,假鬼神符錄以聚眾;後來經典逐漸增多,如所謂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等經,都說是太上老君所授,老君命張道陵為天師,所以五斗米道世稱 「天師道」。
自黃巾失敗後,太平道受了打擊,不能公開傳布,只有張道陵的孫子張魯雄據漢中二十餘年,盡力推行他祖父的五斗米道,因此取得民間一部分人的信仰 ( 張魯後降曹操,封萬戶候 ) 。後來又經歷代統治階級的扶植故天師道在社會上的基礎日益鞏固,宗教儀式也逐漸完成。若論及道教最早的創教者,自然要承認是東漢的張道陵。
張道陵子孫三代都在四川省境內和陝西省南部一帶行道,張天師原居漢中,傳至第四代張威 ( 即張道陵曾孫 ) ,才移居江西省龍虎山。
自始,道教開始有了其作為宗教的條件,先結合玄學,然後又同儒佛相互磨合,並結合各方思想流派,發展流傳開來。

⑹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是老子。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說老子是孔子的當代人。除此之外,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也有一本老子的傳記,也被稱為《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老子是楚國人,楚國位於今天的中國南部。

(6)張天師的發明書擴展閱讀: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1、天道理論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方物,並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於無意作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

2、辯證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

⑺ 為何說陸九淵的」心學「源自於張天師陸九淵和張德清是什麼關系

張繼先是天師第十三代,他主張的是法等於心,心外沒法,這個就是我們在中學政治課本里學到的心外無物,也就是我們在高中歷史課本里學到的古希臘的普羅塔格拉的觀點,那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何為心?就是陸九淵說的心即理也,什麼是理?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如何探究理,陸九淵認為是發明本心。由此可見,二人的觀點是類似的,所以,才說陸九淵和張天師是一脈相承的。

陸九淵,一個理學大家,一個可以跟朱熹、王陽明齊名的人,這個理學大家與朱熹是因為理念不一樣,兩個人的關系也不是很好,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交流,才會有力學的更好發展,你喜歡朱熹還是陸九淵?

⑻ 道教是誰創立的

我覺得還是張道陵,老子創立了道的哲學,並沒有設立教派。而張道陵則是開山第一宗大祖師,俗稱「張天師」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⑼ 張天師符書

只有《龍虎山》

閱讀全文

與張天師的發明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