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習中國歷史重要性 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司馬遷說過:「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國許多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都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在研究了我國史志、方誌、古詩、游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線索之後,才寫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著名論文。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我對於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的重要性更是深有體會。古人說得更好:「學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那麼,又怎樣讓我們的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真正做一個有頭腦,「明智」之人呢?圍繞這些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了一些探索,藉此來與大家一起商討。
一、 學史可以明愛國
歷史教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陣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個環節中有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備課時精心組織,在課堂上捨得花時間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讓學生對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有切身的體會。如中國歷史就為我們提供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量素材。其一:可以利用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文明、文化,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譽世界的陶瓷、絲綢、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等,這些遺產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稱贊;也可採用列舉世界之最的方式證明中國古代的輝煌。其二:教材中還記載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愛國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彌留之際留下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緊扣教材,以情動人,就能激勵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其三:歷史教材中還有大量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素材。如:關天培、鄧世昌以身殉國,戚繼光忠心報國,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氣,史可法寧死不屈,譚嗣同捨身變法,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這些英雄行為及堅定的信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做老師的,注意因勢利導,充分挖掘這些蘊涵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素材。其四:利用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如:列強對華的五大侵略戰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它可以增強學生自立、自強的信念,懂得強國的重要意義。其五:以中國革命先烈為了國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後繼,頑強斗爭的革命史,讓學生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除利用中國歷史中的愛國素材之外,還可以在世界歷史教學中開拓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如:利用發達國家經濟起飛的經驗,通過找差距、找原因,進一步了解國情,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還可以通過吸取東歐、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教訓,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針,努力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偉大抱負。
二、 學史可以明做人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一些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辨證關系,把教學的重點只放在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上,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性,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缺乏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或畏懼困難,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緒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他人善處等等。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抑制了內在潛能的發揮,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如:在教學中可結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等詠志詩句與秦檜、汪精為、貝當、李完用等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內容進行鮮明的對比,培養學生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榮。又如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可介紹司馬遷、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可介紹居里夫人、布魯諾、李大釗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求知態度,可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品質,可介紹鄧小平、彭德懷等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笑對挫折,胸懷坦盪的意志品格。
三、 學史可以明事理
現在的學生身上還有一大弱點:判斷能力低,思維能力差。而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許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豐富頭腦,還蘊涵著許多哲理。如:通過對陳獨秀、克倫威爾、拿破崙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讓學生掌握一分為二這把鑰匙,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讓學生懂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人民大眾與領導個人作用等之間的辨證關系,並以此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從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多方位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苟的思維品格,還應注意指導加強歷史事件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與比較,准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深度,來培養學生發散型思維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總之,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有許多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在此,我還沒能也不可能全部講出來,有的還須今後進一步去挖掘、去發現。但,無論是名人還是凡人,學習歷史能讓人終身受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貳』 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在實踐中,興趣對人的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濃厚的興趣將是人們刻苦鑽研、勇於攻關的強大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楊振寧博士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從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導課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就應想方設法用趣味性的引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新課之始,就感到所學內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課題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實驗作為引子。例如講熱傳遞時,演示開水煮活魚而魚不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慣性、慣性定律教學中,裝滿水的杯子,當水杯突然向左運動,杯內的水會從杯口溢出來嗎?杯內的水是向什麼方向溢出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教師在講台前認真演示,請同學回答現象,這樣引入新課,也能激發學生學新知識的慾望。除演示實驗作為引子外,還可以講述物理學史的內容,來開闊學生眼界,了解物理學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來增強物理教學的魅力;而講述一些趣味小的故事,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例如講授自由落體運動時,筆者們可以講一下伽利略利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落體理論錯誤,傳說中的比薩斜塔實驗等,既展示了自由落體運動的物理情景,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設計概念沖突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問題的了解,也絕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東西。這些前科學概念中當然包括了許多理解和誤解。如關於浮力問題,學生在學習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認識,但常認為木塊能浮在水面是因為木塊所受浮力大,而鐵塊要沉下水是由於沒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給正確概念的建立和鞏固造成困難。但如果筆者們在教學設計時恰如其分地利用學生在這些司空見慣的問題上的似是而非之處,出其不意地在他們面前展開一幅新的畫面,設計出一個實驗,測出漂浮的木塊所受浮力小於沉在水中的鐵塊所受的浮力,這一情景與學生頭腦中原有概念相沖突的矛盾,將會激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秘面前的驚奇感,促使他們思索,探究一個個為什麼的答案,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學生頭腦中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很多的。例如存在著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物體速度越大,所受作用力一定越大、動量越大,力就越大等錯誤觀念。教學中只要善於利用,巧妙設計,就可以變不利為有利,收到良好的效果。
3.指導學生重新發現,在探索過程中深化學習興趣
雖然教材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學生學習時並不是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應是一個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親自探索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深化學習興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演員,而是導演;不是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指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不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實驗,都應努力創造一種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的情景,始終將學生置於探索者、發現者的位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將物理課移到實驗室去上,也可將一些演示實驗或驗證性學生實驗改為探索性學生實驗,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一些簡便材料,開展低成本實驗主動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例如:筆者把教材中的一些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內容改變成以學生實驗為基礎的探索式課型,採用了如下教學程序:①教師提出要探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步驟和觀察的重點;②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教師巡視指導;③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使認識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認識的規律,讓學生自筆者探索,自筆者發現;④讓學生匯報實驗現象和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歸納出概念和規律。經過教師的層層引導,步步啟發,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自筆者探索和自筆者發現的狀態,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學到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當創造和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
4.舉例寓趣,置疑設趣,習題融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來說明物理原理。例如講授聲音可否在固體中傳播時,舉例:伏地聽聲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蹄聲。在進行液化教學時,舉例: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雞蛋會出汗,用此來說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設疑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開發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其主動去學。正因為如此,教師不僅善於釋疑,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例如:雞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個手指往下一按,就壓破?為什麼熱粥要一面攪拌,一面吹氣,才使稀飯涼得快?象這類設差別,既貼近生活,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興趣。
5.努力提供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學習興趣穩定、持久,還必須依靠有效的學習,使學生經常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物理問題,可以說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學業成績,可以說是成功;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與原來的情況相比,有了較大的提高,也可以說是成功。這里,關鍵在於是否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首先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准備和心理發展水平,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每一個學生制訂出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他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努力地學習,就一定會感到明顯的進步,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與喜悅。其次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給每一位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例如課堂提問,依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和層次,讓學生回答的問題由易到難,使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對於較差的學生還可以採用個別預告法,但萬萬不可在全班同學面前點名預告。預告法就是在下課後分別找一至三個學生告訴他:明天筆者要提問今天留的思考題,相信你能答好。由預告逐步轉到不預告,視其情況而定。再如,有些學生考試成績雖不理想,但動手能力較強,教師可組織一些小製作競賽或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跟教師一起做演示實驗,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並使其興趣范圍適當擴大,揚其長、補其短。
6.新、奇、懸、趣、迷的實驗,使學生見之生趣
眾所周知,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於中學生來說,新、奇、懸、趣、迷的實驗,會使他們感到新鮮和好奇,可以給他們帶來饒有興趣的樂趣,在此基礎上,才能使他們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識的主動權,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例如:初二學生學習功這一章時,對功、功率、機械效率三個概念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可以設計一堂比賽形式的實驗課,比比誰做的功最多,誰的功率最大,誰的機械效率最高。每個同學都抱五塊磚以最快的速度從一樓跑上四樓,設計方案,測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機械效率。然後集體討論評選出四個全班之最。上樓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機械效率最高的,四項冠軍分別由四位同學獲取。這一結果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了同一個焦點上,為什麼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機械效率也不是最高?為什麼上樓最快的,做功卻不是最多?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實驗課,把本來混淆不清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把理論知識轉變成了親眼所見的事實,使學生在歡快的游戲中,學到實在的知識。
7.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通過舉例,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油罐車為什麼要拖一條尾巴----鐵鏈?在乾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什麼現象?通過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有一位學生問過筆者,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當通電抽水的瞬間,會發現幾根電線抖動起來,為什麼呢?筆者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思索,最後使他恍然大悟。
8.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2]。如指南針是筆者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並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
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它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台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9.通過物理知識的應用發展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習物理知識不僅是為了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為人們生活服務。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在生產建設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的作用,明確學習物理的重大意義。如在初二物理《重力》這一節的教學中,筆者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同學們知道神秘的不倒翁嗎?為什麼他總是不倒呢?在學生都明白是重心的應用之後,筆者是這樣小結的:商家們對重心這一物理知識加以利用就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由此可見知識就是財富。這對學生是一種啟發和激勵;二是:你觀察過嗎?建築工人在修建房屋時採用什麼方法使建造的牆體豎直而不傾倒嗎?(依靠重垂線築牆),之後筆者這樣小結:建築工人對重力的方向加以利用就使修築的牆豎直而不傾倒,由此可見知識就是力量。又一次激勵學生的興趣,學生也體會到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介紹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如在講磁現象時,介紹筆者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在講浮力時,介紹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或曹沖稱象的故事等來激勵興趣。不斷介紹相關知識在社會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如介紹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到工業革命的興起推動工業化的發展,從愛迪生的白熾電燈發展到現在五彩斑斕的世界,從火箭到衛星,乃至於筆者國的神州五號飛船等都是物理知識的重大應用,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這有助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解頤笑語,有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智中見志的特點和功能;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叄』 為什麼培養憂患意識教育
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當前我國教育的熱門話題。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孟子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說一個人或一個國家需要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當今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如果沒有一定的憂患意識,那我們必將被社會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遭到慘敗.因此,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中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探討。
一、新形勢下學生的憂患意識不容樂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大學生對艱苦生活的磨練和心理挫折的考驗尤其缺乏,「憂患意識」、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追求」,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長輩們過於悉心的照料和呵護下,逐漸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擊和挫折,一旦喪失了家庭生活中的優越,就會帶來了不適應;家庭經濟的貧富懸殊造成的大學生活差距過大,給許多大學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大學學習方法的變化,帶來了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對英語的要求、計算機的要求、對功課學習的要求,讓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大學生焦慮程度增加,生活壓力沉重。當他們不能發散自我與環境的矛盾,加強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種種心理問題的表現一一暴露出來:自我中心傾向、自卑、自我封閉、自我放任、自我沖突、自我關注過度、過分內向、孤僻、狹隘、偏執、抑鬱、焦慮、冷漠等等,多種變異的人格特徵也隨之展現。
二、加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有助於強化學生的憂患意識
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分科更細,專業性更強,反而忽略了大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適應能力顯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質脆弱。所以在培養學生憂患意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和引導學生如何去鍛煉自己的克服困難、經受實踐考驗的能力,這對學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加強軍訓教育
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軍訓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軍訓,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基本的軍事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學習到人民解放軍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愛國奉獻、勇於犧牲,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優良傳統:升國旗儀式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參與軍事技能培訓,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增強國防觀念;有利於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為將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建活躍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既可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又可增加各種信息的獲得。可利用外語角、信息站、專業協會、學術講座等培養學生,學校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激發創新火花。
3、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時的思想教育中我們要注意確立各種知識相互貫通、滲透與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時應向學生及時介紹專業領域以外的國內外信息動態和進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讓他們始終接觸新的東西,了解社會的前沿,培養他們在專業領域的遠大抱負以及潛在的憂患意識培養。
4、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
創造能力與個性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平時的學習中應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個性表現,個性如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創造力的潛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反之,壓抑或打擊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就會受到抑制或封閉,因而我們平時的教育應該是靈活多樣、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對學生有偏執性愛好的,要注意引導和保護,天賦和愛好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才能發展。對學生建議常說「你能行,去試試」,不要說「現在還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導鼓勵學生加強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的鍛煉,也是培養憂患意識的一個良好途徑。
三、加置學生憂患意識的策略
1、要走出過去教育的誤區,樹立正確的意識觀
過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現一種偏向,就是對學生正面說教不多,對存在的問題挑明太少。比如講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地大物博」,激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應談談現代西方一些先進國家雖然沒有「四大發明」值得驕傲和自豪,但他們有些科學技術,卻遠遠超過了我國,從中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由此,讓學生明白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在將來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才能為各項建設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2、設置困難和挫折,時刻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現在的學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陽」。絕大多數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傳統的教育方式,使他們完全相信「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怠慢學習。並認為「勤奮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等都是喊著好玩的口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在孩子們稱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識地製造一些困難和挫折,以磨礪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
3、利用歷史典故,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自古以來,越王勾踐的「卧薪嘗膽」,就因為他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所以才能滅吳重建自己的國家。近代的歷史更說明要有憂患意識。為什麼中國能從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醒來?就是因為西方列強炮轟東方古國大門,中國人才意識到自己的貧窮與落後,才出現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憂國憂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特別是現代的中國人,改革開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偉業上。當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時,中國人才猛然發現:我們又落後於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如果我國再不發展,又將處於「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學生時,要利用這些歷史典故讓學生明白:我們如果陶醉於過去的偉業上,不求上進、不求發展,那我們必將落後於時代,必將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4、要繼承發揚愛國家、愛民族的傳統美德
自古以來,數不勝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利益堅忍不拔、忠心耿耿,維護國家尊嚴,反對民族壓迫,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華民族在倫理道德上一直倡導「國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報國、「先公後私」的境界,從而形成了「整體一元論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國特色的集體主義觀念。孫中山把這一傳統道德文化進一步發揚廣大,他認為:「凡國家社會之事,即我分內事」、「為國家效死,死重於泰山。」這些傳統思想雖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是這種積極的普遍的價值導向意義,仍是我們現代人應去學習和繼承的。
5、要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警世名言中就蘊涵著「安危」和「存亡」,時刻的警示我們要時刻建立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才能正確認識形勢,正確認識差距,應對挑戰。把加強學生學習和個人能力作為引導的目標,通過觀察學生對待學習以及生活的行為能力,把好的榜樣和事例當作激勵學生上進的途徑來加以實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和希望同在。沒有希望就沒有優患意識,沒有憂忠意識就沒有希望。只有固步自封、自以為是、不求上進者才沒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危機是催人創新創業創優的最大動力,具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的人,才會充滿希望,永遠前進。
『肆』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伍』 如何在品德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思想教育性非常強的學科。在這門課的教學中,利用教材本身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主要途徑。
一、教師要認真選擇教學內容,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有很多教學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如在科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讓學生認識家鄉、祖國以及世界的社會常識,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觀察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恰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科教版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看看城市的樣子」,教師在講解中要讓學生了解東方水都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地理特徵,學生在認識家鄉的時候將家鄉的地形、氣候等地理因素對城市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和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自然而然就會激發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取教材中適合滲透愛國主義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二、教師要抓好教學策略與方法的研究,才能巧妙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愛國主義的滲透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要抓好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課上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教師要認真研討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維空間。
1.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讓學生互助合作模式進行教學。教學的過程中,在恰當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學習,討論交流。和諧互助的學習氛圍能夠滿足學生自尊感的需要,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也提升了思維;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同時也能夠滲透愛國主義的認識,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如《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水土相連的鄉情」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了對祖國的認識,教師也要讓學生懂得感謝全國各地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利民工程,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2.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情境性模式等進行教學。情境性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教師巧設的情境中,激發起內心真實的感受,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教師可以採用各種方式讓學生進入多種情境,如小品、講故事、多媒體課件導入等,在品德課上有計劃地安排一個主題探究內容,讓學生在不斷地參與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3.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社會實踐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內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畢竟是感性的,而恰當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是讓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社會調查、采訪、參觀訪問等多種實踐形式真正參與到社會中來,社會調查是讓學生了解我們的祖國的最佳途徑之一,學生通過采訪、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在激發學生不忘歷史的同時,更加了解家鄉,了解自然,認識到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讓學生在社會的洪流中真正激發起愛國熱情。
三、在教學中,運用教學載體凸顯愛國主義教育
1.教師要把握教材,挖掘並延伸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彰顯了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教師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增強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可適當添加介紹我國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讓學生知道的四大發明的國家,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整整早了400年。由此產生的自豪感,便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2.教師要利用各種社會焦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上,教師不但可以講授課本中的內容,還可以聯系社會焦點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楊利偉乘坐載人火箭首次登空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載人飛船的資料以及楊利偉的簡歷,讓學生明白楊利偉之所以能夠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突出的貢獻是因為付出了許多的努力與艱辛,而支撐著他的正是強烈的愛國感情。學生們從楊利偉的經歷中經受了精神的洗禮,懂得了愛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認真進行學習,長大以後才能為了祖國隨時奉獻自己的一切。
3.教師要採用課內外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以組織舉行專題講演會、故事會,等等。課內外結合的形式,能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發愛國主義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生動活潑,可信度強,實踐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產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四、在教學中要有效果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效果評價。效果評價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積極鼓勵的效果評價可以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作用,促進學生愛國熱情的延續,讓學生提高發揮潛能、個性以及創造性,保持持續發展的動力。當學生在生活中或者課堂上擁有良好的表現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激發學生的自尊和自信,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勤於思考,樂於動手,並在實際生活中擁有愛國的行為。
當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時,要能夠及時和學生溝通,並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主積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尋找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教書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品社教師的歷史使命。教師要把愛國主義教育納入每堂課的教學中,常抓不懈。教師要善於選擇教學內容作為載體,有效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
『陸』 歷史教學中,愛國教育包括哪些內容
一.以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以聰穎的智慧,辛勤的勞作,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在170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當人類還處在冪冪洪荒之時,我國歷史的車輪已馳進了文明的大門。從夏朝開始,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奴隸制社會。當古羅馬奴隸制的喪鍾響起,西歐揭開封建制序幕時,我國已在封建社會渡過將近一千年,封建制正處於上升時期,走在世界各國的最前列。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巴比倫、印度這三個文明古國都無法與中國相比,它們三國都相繼受到外族的蹂躪而使國家失去獨立或處於分崩離析之中,人民飽嘗亡國之苦。唯獨中國幾經磨難盡管在近代飽受侵略和欺凌,但仍然獨立存在,沒有中斷歷史。其延續時間之長,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這是祖國的驕傲。教學中,通過分析、歸納、摸比,畫龍點睛地指出,使學生在比較中,深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從而加深對祖國的深厚情感。祖國歷史的綿延不斷,是各族人民奮斗的結果。我們的國家也曾有過分裂、割據的局面,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統一是長期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祖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在世界各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講述中華民族發展的悠久歷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使學生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悠久歷史而自豪。二、運用我國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激勵產生民族自信心。 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經濟文化,對東方和世界歷史的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被譽為「發明的國度」的中國,有很多處於世界之最的地位。如最早種植粟和水稻、最早發明地動儀、最早測運算元午線的長度,祖沖之圓周率成就,華佗製成的「麻沸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還有四大發明的成果為全世界矚目,萬里長城是文明於世的偉大建築工程,李誡的《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而鄭和的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絲綢之路也是舉世聞名的等等。歷史教材中,反映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先進地位的代表和成就不可勝數。這些珍貴、豐富的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教材。事實表明,我國古代無論在科技文化方面,還是在社會進步方面都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祖國的光榮,民族的驕傲,只是在近代,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勾結,統3. 治腐敗,才使我國科技落後於西方。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科技文化等方面,日新月異的發展,某些成果不斷直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講述我國科技長期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從不同的角度和各個方面給學生證明我國各族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用活生生的歷史感染學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勵他們立志攀登科學高峰,為國爭光的愛國熱忱。三.歌頌傑出人物的光輝業績,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高尚情操;岳飛「精忠報國」英勇抗敵的氣節,一直被後世傳頌,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孫中山「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愛國主義思想都激勵著後人報國之志,戚繼光奮力抗倭,鄭成功收回台灣,康熙帝反擊沙俄,維護祖國尊嚴的光輝業績,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的。以上是古代英雄懷著愛國愛民之志,勇赴國難,甚至為國捐軀。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正義凜然,虎門銷煙;關天培堅守虎門,血染戰袍,捨身殉國;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奮不顧身與艦同亡。他們為打擊外來侵略者而英勇抗爭,捨死忘生
『柒』 中小學教師學習世界歷史的必要性
摘要 一、 學史可以明愛國
『捌』 四大發明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古代歷史成就,有何感想
應該說我國歷史上的科學成就!
中國歷史上的科學技術發展還是很先進的,像墨子就對光學很有研究。不過總的卻沒有形成科學體系,所以造成後來沒有系統的發展,就有點悲哀了。
『玖』 三年級勞技課《發明是什麼》教案
摘要 第一單元:紙工初步 紙工,是三年級學生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系統地學習使用剪刀、美工刀、膠水、膠帶、直尺等紙工常用工具,學習運用剪、刻、折、貼、撕、拼、插、卷、編、植等紙工基本技法來製作作品:拼接玩具,編制書簽,做團花、拉花、彩燈和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課時安排:6課時 第1節 了解紙的知識、 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和紙工製作的符號 教學內容:了解紙的知識、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和紙工製作的符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紙的種類和它的用途、我國早期的造紙術和造紙方法。介紹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製作紙工時的安全防護。 2、過程與方法: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並會使用;了解紙工製作的符號並掌握一些紙工的基本技法。 3、情感與價值觀: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紙的種類和它的用途;學會根據製作符號製作紙工。 教具准備:各類生活中常用的紙、常用的紙工工具
『拾』 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
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是現代教育不忽視的問題。如何培養這種精神,正是現代教育教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 培養 自強不息 精神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試看今日中國之少年的現狀:他(她)們是家中的小皇帝、是小太陽,一家人都圍著他(她)們轉。在城裡的,讀書有人接送,家務勞動可做可不做或者根本不做;農村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活少了,有幾人回家能夠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部分學生在學校,連教室、活動場所都不願意掃,一些城裡的學生出錢請農村的少數沒有錢的學生打掃。大都過著衣食無憂的舒適生活。可以說是溫室里的一代,但稍有不如意者:或離家出走或自殺或打架斗毆等等。近年來學生自殺事件層出不窮。使得學校的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如履薄冰,面對學生連重話、氣話都害怕說,唯恐傷及其自尊心,縱然心中有萬般怒火,也不敢輕易出手打他(她)們一下,盡管有「不打不成人,黃荊條下成好人」的說法。但誰都不敢在教學活動中冒然一試,誰都不希望惹出不必要的麻煩。未來的他(她)們能否自強、自立?令人擔憂。 因此,身為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是義不容辭的己任。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 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中國的歷史燦爛悠久,四大發明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今天的中國在科技、農業、教育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教學中教師應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向學生講授豐富詳實的歷史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曾經的輝煌以及今天中國的強大。讓學生從心裡感到:中國,確實了不起!在學生心裡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2、 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 中國的近代史,既是中國的屈辱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抗爭史,其中充滿了血與淚。從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的結束,才扭轉了中國屢戰屢敗的局面。由於中國在近代的落後,使國家的主權受到了侵犯、領土被列強瓜分、民族同胞遭受凌辱。屈辱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的開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歷數外國列強侵華的暴行,證明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的罪行。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該段歷史的教學,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生動的教學情景中接受該段歷史的內容。將「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哲理寓含於這段歷史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設備向學生播放百部愛國影片中的電影。例如觀看《虎門銷煙》、《甲午風雲》、《火燒圓明園》、《百團大戰》、《狼牙山五壯士》、《雞毛信》、《小兵張嘠》等等。讓學生從中感知革命先烈們為挽救國家和民族而付出的無數艱辛。從中學習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而不惜犧牲自己勇於奮斗的精神。3、 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 擁有自立能力,是學生能夠自強的前提和條件。根據網路上一個叫劉錦的闡述「自立是不依賴別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質。實際上自立是一種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這是現代社會學生們必備的一種心裡品質。現在的許多學生其自立能力都教差,要使學生有較強的自立能力,筆者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即自理能力。要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自強的能力,並非短期就能夠奏效,需要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進行長期的配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僅從歷史教師的角度上論述培養這一能力的具體做法。(1)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分期講述一些少年自強自立的故事。如,①周恩來是中國人民非常敬佩的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從小志高,於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政局動盪不安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並向學生們提問「請問為什麼讀書?」。許多學生都從自己的家庭角度出發來回答這個問題。論述均被魏校長以搖頭加以否定。當問道周恩來的時候,周恩來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非常激動地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當時,周恩來只有12歲。②三國時期的蜀國後主劉禪在劉備死後過於依賴諸葛亮,沒有自己獨立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諸葛亮死後不久,蜀國滅亡。③映雪讀書的孫康,是晉代京兆人(今河南洛陽),官至御史大夫。年幼好學,但家窮沒有錢買燈油,一到天黑就沒有辦法讀書。特別是到了冬天,長夜漫漫,難以入眠。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回憶默誦。一天晚上醒來,窗外漏進幾絲亮光。出門一看,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忽然靈機一動,映著學光可不可以讀書呢?回屋拿出書來映著雪光,果然看得清楚字跡。繼而映著雪光看書。此類故事歷史上還有許多:結發懸梁的孫敬、鑿壁借光的匡衡、鐵錐刺股的蘇秦、裹螢照讀的車胤、牛角掛書的李密等等。老師可以每一節課講一則小故事,既增加了歷史課堂的有趣性,又讓學生從中學習少年自強自立的精神。(2)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動腦、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自立自強的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些活動課。例如①讓學生課余收集相關主題的歷史資料:鴉片戰爭中犧牲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近代史上的屈辱賠款知多少、民族英雄故事、愛國科學家有哪些又有何成就等等。再由老師(或者學生集體評議)進行評比對優勝者進行獎勵;②爭做歷史小老師,向每位學生提供一(或者多次)次講課的機會,老師也不妨當當學生,看誰講得最好。③小製作:如在學完了有關兵馬俑的歷史知識後,讓學生仿照歷史人物的形象用膠泥或者橡皮泥捏制有關歷史人物;在講完了雕版印刷術之後,學生回家可以用馬鈴薯、南瓜、蘿卜、肥皂等作材料自己雕刻印章,自己找出在雕刻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學習了指南針的發明以及應用之後,讓學生自己回家想辦法用縫衣針製作小羅盤,尋找磁針指向南北的特性。並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把自己的作品帶來,在班上開一個小小的展覽會,比一比誰做得最好。③開展主題歷史知識演講比賽(可以由學校組織校級的演講比賽,歷史教師組織有關班級的比賽),如《牢記國恥,勿忘犧牲》、《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周年的演講比賽》等等主題的演講比賽。通過開展這樣一些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能力。4、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現在的學生,在家庭里順風的日子過管了,很少遭受失敗與挫折的打擊。一但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說的一句兩句氣話,或者某一次考試失敗或者失誤了,或者因為作業過多無法完成,其心裡就無法承受,做出一些過激的事端。這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的一股隱患。這也是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生的原因之一。有句歌詞唱道「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試想這樣的學生將來怎麼能夠面對社會?還談什麼自立自強?今天一些所謂的專家一味地倡導「賞識教育」,無非就是在於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這其實並沒有錯。但這所謂的自信一但在失敗與挫折面前碰壁以後,自信心就被瓦解了。筆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適當採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從挫折或者失敗中獲取奮斗的力量。有個故事:講了一個平時非常調皮的學生讓班主任老師深感頭疼。一日班主任忍無可忍就對他說「你這個樣子將來要考起了大學才怪!考起了我手板心裡煎魚給你吃!」這句話讓這位學生刻骨銘心般地記在心裡,並且從此發奮努力。後來這位學生考上了大學,非常感謝老師說的這句話。覺得應該去看望一下給了他力量的老師。遺憾的是:這位老師因積勞成疾已經去世。縱觀歷史,歷經失敗、屈辱、挫折而獲得成功者大有人在。如:越王勾踐,勾踐作為一個戰敗的諸侯國君主,為了復國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當馬夫、嘗糞便,不惜以君主的身份屈尊服侍吳王,終究復國;司馬遷曾因上書為李陵說話而惹怒了漢武帝被關入大牢。在牢獄裡面受盡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後慘遭腐刑(宮刑),這是令人極為羞恥屈辱的事。但司馬遷最終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成為後人敬仰的史學家,後人尊稱為「太史公」; 根據《史記》記載: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離騷》;左丘失明而作《國語》;孫子腿殘而作《兵法》;呂不韋遷蜀而作《呂覽》;韓非子被囚而作《說難》、《孤憤》。曹雪芹因家道中落,移居北京西山,在平困交加中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等等。而這些內容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身為歷史教師,應該深刻專研歷史知識將這些內容演繹成故事,在講到與這些有關的歷史知識時可以將其貫穿於其中,讓學生從中感受這些歷史人物在挫折中的奮斗經歷。在假期中可以組織學生去考察、參觀歷史古跡、遺址、歷史博物館,帶領學生重走長征路等活動。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應對挫折能力的目的。 總之,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教育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國家的發展壯大是與人才的自強不息與否有著密切的聯系。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其方法應該說是多種多樣的。筆者在此只是初淺地談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對敬請專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