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辛亥革命觀後感400字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貳』 創造奇跡的人的故事
1、匡衡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2、蘇武
蘇武牧羊:
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3、狄仁傑
狄仁傑最初是唐朝的官員,後擔任大理寺丞的時候,一年多的時間把大理寺堆積的陳年舊案全部處理干凈,涉案人數達到一萬多人,全部公正廉明,使得犯人伏法。
他做了一輩子的官,先後兩次當宰相,一個是在唐朝,一個是在武周朝,是一個清廉為民請命的好官,在武則天時期也幫助武則天建立起了盛世大業,但是就因為他懲奸除惡從不手軟,對付貪官的時候也不顧他人臉面。
使得他就算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得他經常被朝廷中人和同僚陷害,使得他防不勝防,在官場的生涯也一直都是起起落落,即使有很多次威脅到了生命,但是他依舊以天下百姓為主,敢於冒犯聖上也要說實話,使得武則天對他非常的重視。
在他離世之後,武則天還曾為他罷朝三日,如此忠心又為民的朝臣的確值得人敬佩。
4、周恩來
周恩來童年志高,關於「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的問題12年。由1911年底,周恩來在沉陽東莞示範學校。在這一天,魏小張親自為學生自主課,題為「命運」。這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化的時期。革命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清政府剛剛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混亂思想,沒有明確的理想,有沒有人生目標。主應力「命運」是告訴什麼決定的學生。魏小張談到奇妙的地方突然停頓下來,學生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學校」教室靜靜地,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問其中的」衛消脹講台,指著與學說的面前:「你為什麼愛看書?」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要履行其對家庭和學校!」,「是為了光宗耀祖,」相偎小張第二個學生,得到的答案是:為了禮貌和閱讀。
第三個學生問了一個店主的兒子鞋店,他回答很認真:「我為我的爸爸和閱讀」學生聽到的笑聲。這些答案都不滿意的總統,搖了搖頭,走到周恩來的面前,問:學生在前不久在革命剛剛成功「你為什麼要閱讀和?」
周恩來挺高的威望,在他的第一個學生切斷長辮子,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清政府規定,所有中國漢族人必須是一樣的滿族人留長辮子以示效忠清廷,將不留辮子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學生辮子切斷,所以大家都佩服他。
周恩來站了起來,教室里安靜,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嚴肅地回答說:「中國的研究的崛起!」如何精彩的回答「,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總之,中國周恩來偉大復興的表達從小立志野心。微轎張某沒想到能有這么優秀的學生,非常高興。
周恩來,他示意坐下,然後對大家說:「哪裡有當周生生效果啊!」的意思是有志青年周恩來要學習啊!同學們,現在你是學生,你有什麼樣的野心啊!我認為,我們應該學會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他從小立志。
我們決心設定人生一個遠大的目標,那麼,實現與不懈奮斗實現這個目標不僅為人民,以促進該國,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俗話說,我從小看大。
小周恩來時,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學習後,他善於思考,再加上他的家人逐漸下降,嘗到了生活和社會漠不關心,也被視為社會的黑暗的艱辛。他不斷地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思考,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國的騰飛。
5、司馬遷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型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終於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
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叄』 他們創造奇跡第一期視頻請問張京川逃跑前不是也有一個白人逃跑了嗎,那他最後也死了嗎為什麼說只有張京
巴基斯坦恐怖襲擊事件已經過去整整一天,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對於遇難者家屬還是倖存者而言,無疑都是刻骨銘心的。昨日上午,槍擊事件中唯一的倖存者雲南業余登山家張京川給記者打來了電話,這是張京川在成功獲救後首度向媒體記者講述了他脫險的過程。
近40分鍾的通話,張京川在電話中給記者描述了發生在他身上,或許只有在電影中才能出現的畫面。朋友的遇害讓他悲痛欲絕,而對於恐怖襲擊者的憎恨,一度讓他在事情發生後有「報仇」的沖動,悲傷、憤怒,卻又無能為力……
事件回顧:巴基斯坦當地時23日凌晨0點30分(北京時間6月23日3點30分),巴基斯坦西北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發生槍擊事件,一夥不明身份武裝人員來到中國攀登者所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登山大本營,把攀登隊員們綁架並一一趕出帳篷槍殺,其中我國登山者楊春風、饒劍峰當場遇難。來自中國昆明的登山愛好者張京川在此次槍擊事件中倖免於難,成為唯一倖存者。23日晚間,雲南省政府外事辦公室領事處副處長顧瓊向記者表示,目前,張京川已安全抵達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點擊查看詳細報道]
張京川曾獲榮譽
2007年春城晚報年度十大新聞人物
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雲南省體育局登山協會理事 攀岩教練
2011年春城晚報文體十大新聞人物
2011年度春城晚報十大新聞人物提名
主要攀登經歷
1989年至1993年 武警部隊服役
1994年至今 昆明市五華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
1999年開始 從事登山運動至今
2000年雲南 哈巴雪山 5396米 登頂
2001年西藏 姜桑拉姆峰 6325米 登頂
2001年西藏 珠峰前進營地 6500米
2002年雲南 哈巴雪山 5396米 登頂
2004年四川 四姑娘山 5145米 登頂
2005年新疆 慕士塔格峰 7546米 登頂
2007年西藏 啟孜峰 6100米 登頂
2007年西藏 珠穆朗瑪峰 8844米 登頂
2011年尼泊爾 瑪納斯魯 8163米 登頂
2012年巴基斯坦 K2 8611米 登頂
事發突然
凌晨在前進營地 被捆綁後拖出帳篷
巴基斯坦槍擊案發生後,國內外媒體在報道中均表示,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在南伽帕爾巴特峰(以下簡稱南伽峰)山腳下的酒店內。據張京川介紹,事件的發生地點並非在酒店,而是在海拔4400米的前進營內,當被恐怖分子捆綁後拖出帳篷時,還以為是遭遇歹徒搶劫。
「前進營地大約有二三十人。」張京川說,營地內大家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安扎帳篷,事發當天,一支登山隊離開了前進營地,進行高山適應性訓練,他們也因而幸運地避開了這次觸目驚心的恐怖襲擊。
「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零點以後,大家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帳篷里,夜很黑,也很安靜。」張京川回憶說,他剛在帳篷里躺下沒過多久,便被一陣嘈雜的聲音所驚擾,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有人便沖進了帳篷。在被人捆綁之後,張京川被拖出了帳篷。「我被拖出了帳篷,我看到楊春風和饒劍峰也已經被拖出了帳篷,襲擊者的槍正頂在他們頭上。」
「當時,我並不知道遭遇了恐怖襲擊,還以為只是遭遇歹徒搶劫,那伙人把我押到楊春風旁邊,讓我跪下。當時,我跪在楊春風旁邊,那伙人繼續搜索營地里的其他人,我對楊春風說,遇見歹徒了,做好准備跑吧!楊春風還安慰我,他們只是劫財,如果現在跑,很可能會開槍。」第一次沒有找機會逃跑,張京川現在想起來顯得無比後悔。「真不應該聽楊春風的,如果當時大家一起跑,楊春風或許就不會……」電話的另一頭,張京川的聲音變得有些低沉。
這是奇跡
槍聲響起時下意識低頭
頭皮被子彈擦破5厘米的傷口
張京川的逃脫過程可謂是凶險異常,如果不是當過兵的經歷讓他臨危不懼,趁恐怖分子從他手腕上取表時,悄悄弄開了綁在手上的繩子;如果不是在槍聲響起時,他下意識把頭一低,身體緊縮在一起,留給他的就不只是頭皮上被子彈擦破了長達5厘米的傷口了……
所有人被分成兩排,跪在營地的空地上,襲擊者口中唧唧喔喔叫囂著,雖然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但曾當過偵察兵的張京川已經預感到這或許不是一次簡單的搶劫。「我當時雙手被捆綁,唯一的想法就是想辦法掙脫捆綁,然後逃走。」
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後,襲擊者開始向每一個登山者索要護照和錢財。「我告訴他們,我沒有帶過多的錢物,手上有塊表。」張京川說,就在襲擊者從他手腕上取表的時候,他弄開了綁在手上的繩子……
搜刮完所有人的財物,幾乎沒有等所有人反應過來,襲擊者早已把黑洞洞的槍口對准了無辜的登山者,一陣刺耳的槍聲響起,營地里到處回盪著刺耳的慘叫聲……楊春風就在張京川的身旁被子彈擊中。「我感覺子彈就從我耳邊飛過……」憑借曾當過偵察兵的敏銳和機智以及作為登山愛好者良好的身體素質,幾乎是聽到槍聲的一瞬間,張京川下意識把頭一低,身體緊縮在一起,而正是這個下意識的動作救了張京川的命。直到成功獲救,張京川才感覺到頭皮的疼痛,到了醫院檢查,他才發現,自己頭皮被子彈擦破了長達5厘米的傷口,如果是子彈哪怕再偏離一點,後果都將不堪設想,張京川可以說奇跡般地撿回了一條命。
午夜狂奔
趁亂「撂倒」一名襲擊者
光著腳狂奔30米跳下山崖
張京川躲過致命的子彈後,趁亂「撂倒」了在他旁邊的一名襲擊者,掙脫繩索,拚命狂奔。光著腳,單衣單褲,黑夜成為了張京川最好的保護色。「襲擊者的槍都是掛在脖子上,而這樣的持槍方式只能掃射,而不利於瞄準。」採取左右閃躲的方式,一路狂奔,身後急促的槍聲,讓張京川絲毫沒有考慮的空間,他知道,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營地距離山崖30米,張京川用盡所有的力氣,克服恐慌,一路狂奔……
來到山崖邊,張京川毫不猶豫縱身跳下。「我當時並不清楚山崖有多高,只是覺得自己摔死也比被人打死要強。」好在山崖並不高,只是一個四五十米長的斜坡,連接山崖下的冰河。幾乎是連滾帶爬,斜坡上的碎石劃破了他的衣服,雙腳鮮血直流。
一路滾到冰河上,張京川迅速躲進了冰河岸邊的冰裂縫中,遠處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我躲在冰裂縫中,隱隱約約看到幾個襲擊者追到了山崖邊,由於天太黑,他們沒有繼續向前追趕,看到他們返身回去的那一刻,我才有了感覺,可能脫險了。」單衣單褲,又是光著腳,黑夜中的寒風讓張京川渾身發抖,成功逃脫了襲擊者的「魔爪」,張京川又不得不面臨寒冷的襲擊。
大膽決定
冒險匍匐潛回營地
穿上禦寒服拿走衛星電話
張京川也不清楚等待了多長時間,但他明白,這樣一直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悄悄潛回營地,看看情況。爬到自己的帳篷里,張京川穿上禦寒的棉服,套上高山靴,更重要的是他拿走了放在楊春風帳篷里的衛星電話。「回到營地,我只想拿走的就是電話。當時什麼都沒想,只想把這里發生的一切快點傳遞出去,而電話是唯一能夠與外界取得聯系的工具。」
營地在一陣喧囂之後再度恢復了平靜,黑夜裡張京川悄悄爬上了山崖,透過營地里微弱的燈光,他看到襲擊者並沒有離開,而是一起在營地的另一端。隨後,張京川迂迴到自己帳篷附近。「我幾乎是匍匐前進,不敢發出半點聲響。」張京川說,他甚至一度爬到楊春風身邊,期待有奇跡發生。
在穿好衣服後,張京川拿起衛星電話向南伽峰跑去……之所以選擇雪山,張京川說,一方面雪山上還有一支十多人的隊伍,要把消息盡快通知他們。另一方面,海拔高的雪山襲擊者肯定不適應,而他具有高山生存經驗。
帶著衛星電話,張京川跑進了雪山,北京時間凌晨4點左右,他打出了第一個求救電話。之後,他便躲在雪山裡,直到天亮。
二度潛回
襲擊只針對外國遊客
6名本地廚師倖免於難
眼見天色已亮,沒有等到下撤的登山隊員,張京川再度潛回到前進營地附近。
他遠遠地看到營地內仍有五六個人聚在一處。「我當時以為襲擊者還沒有走,不敢露面,直到後來巴基斯坦軍方控制了營地,找到我。我才知道,那幾個人是營地的廚師。他們都是本地人,事件發生時,他們被襲擊者捆綁在一個帳篷內。」由於此次襲擊只是針對外國遊客,最終這6名本地廚師倖免於難。
『肆』 他們創造奇跡一邊境劫持下
5月18日晚中央一台22:38播出下集,
『伍』 他們創造奇跡第二集之邊境劫持下期在那可以看到
5月18號中央一台晚22:38播出下集。我是其中的一個扮演者,穿藍色衣服的是我
『陸』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概500字吧~求你們啦)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孫中山所領導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公元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陸浩東被捕殉難。
第二次革命:公元一九00年的廣東惠州之役,史監如被捕犧牲。
第三次革命: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廣東潮州黃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欽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廣西鎮南關之役。
第七次革命:公元一九0八年欽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公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廣州新軍之役。
第十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第十一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政府。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布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體,至此終於結束。
武昌起義是在農歷八月十九日,以陽歷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此役不僅為中國政局開創新里程碑,也替中華民族翻開新頁。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這一刻,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斗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下。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在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不甘承受列強欺凌,幾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復興。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進行多次嘗試,辛亥革命就是前人從事的努力。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今天,社會上有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想以溫和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但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可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這一刻,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斗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下。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在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不甘承受列強欺凌,幾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復興。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進行多次嘗試,辛亥革命就是前人從事的努力。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今天,社會上有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想以溫和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但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可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選我 !!!
『柒』 電影超人鋼鐵之軀里的一句台詞怎麼翻譯
你要給人們一個努力追尋的理想,他們會跟隨你前行,他們會跌倒,也會墮落。但他們最終會在光明中追隨你,而你將創造奇跡。
『捌』 關於創造奇跡的故事
☞生命奇跡「朱堅強」2008-06-24
22:58
萬興明老人不停地撫摸著曾經與他生死與共的「朱堅強」。
空軍第二飛行學院副政委荊益平23日上午在抗震救災指揮所宣稱:該院官兵在清理廢墟時挖出的一頭震後存活36天的豬,22日下午被成都建川博物館收養。
荊益平介紹說,這頭被博物館取名「朱堅強」的豬,是彭州市龍門山鎮團山村12組萬興明家飼養的。萬興明家原本住在半山腰上,「5·12」地震發生後,他家的房子和豬圈都垮塌了,大家都以為豬肯定被砸死了。6月17日下午2時許,飛行學院三團機務一中隊指導員黃傑帶領10多名救援人員來到萬興明家幫助清理廢墟。當戰士把豬圈廢墟底層的一塊木板掀開的時候,萬興明驚叫起來:「這么多天了,我的豬還活著!」
黃傑說,萬興明家的豬圈有兩層,上面是木板閣樓,堆放著許多木板和木炭。房子垮塌,一邊的牆也倒下,無數的磚塊壓在木板上。木板閣樓和地面之間留下半米高的夾縫,使這頭豬大難不死。但空間只有半米高,它根本站不起來,更無法走動,只能趴在地上。廢墟都刨開後,大家驚訝了,這頭原本150公斤的肥豬,瘦得只有50多公斤了,一身都是黑炭。原來,這頭豬被壓的36天里,全靠吃木炭維持。村民們都說,這真是生命奇跡,算得上創世界紀錄了!
「空軍官兵挖出在廢墟下存活36天生豬」的消息不脛而走,災區群眾和廣大網友都為這頭地震中堅強活下來的豬而感動,呼籲留住它的性命。有網友說:
「刀下留豬,因為它創造了奇跡。」還有網友建議說:
「豬界的英雄!這頭豬應該留著,好好養起來,捐給地震博物館或動物園,讓大家瞻仰一下生命的奇跡!」
豬的主人萬興明回憶說,那天把豬救出來的時候,怕它突然見光不適,又用木板蓋住。後來女主人給它餵食,他們看到它「流下兩行眼淚水」。萬興明和老伴都認為它好像通人性,很感動,捨不得殺。但也有家裡人說,他們只是普通村民,房子也垮了一些,沒有辦法一直把豬養下去。今後怎麼安排這頭豬?萬興明也很為難。
成都市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正做汶川大地震展覽,聽說這頭在地震後創造生命奇跡的豬的故事後,非常驚訝,表示有意收留這頭豬,一直養在博物館內,讓豬和羊陪伴它,直到終老。豬的主人萬興明22日下午接受了建川博物館的這個提議。當天,建川博物館付給萬興明家3008元豬錢,並決定捐1萬元資助他家恢復生產生活。建川博物館承諾一直養著它,直至自然死亡。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同時向挽救這頭豬生命的空軍官兵表示,「朱堅強」用生命記錄了抗震救災,他們一定善待這頭令人感動的豬。22日晚8時,「朱堅強」被送到建川博物館安頓。博物館還帶回了它原來的豬槽,用來給它餵食。
望著「朱堅強」,村民們都投去敬佩的目光。
『玖』 他們創造奇跡共幾期
13期。
《的姐遇劫案》20141006
《北川六日》20141013
《了不起的東北大媽+砍刀下的抗爭》20141103
《十一顆炸彈》20150427
《邊境劫持(上)》20150511
《邊境劫持(下)》20150518
《卧底》20150525
《金刀峽歷險記(上)》20150601
《金刀峽歷險記(下)》20150713
《要命的兩千萬》20150720
《生死暗訪》20150727
《綁架驚魂》20151012
《南伽峰逃生記》2014-09-22
節目介紹:
《他們創造奇跡》根據真實發生的案例,通過專業編劇的故事構建和專業演員的准確演繹,運用紀錄片式的訪談和紀實拍攝手法,呈現出電影大片式的場景。
這些都使《他們創造奇跡》得以「真實案例故事+劇情演繹加當事人深度訪談解讀」的三維立體化展現,有機融合真實紀錄、微電影、人物訪談三種形態,突出故事性、懸念化和真實感。
播出時間CCTV-1每周一22點36分首播,CCTV-2每周四12點30分重播。
『拾』 瑪雅人為什麼突然消失
瑪雅文化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讓人不解的是,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停工。835年,帕倫克的金字塔神廟也停止了施工,889年,迪卡爾正在建設中的寺廟群工程中斷了。909年,瑪雅人最後一個城堡,也停下了已修過半的石柱,散居在叢林中的瑪雅人都拋棄了原來南邊的家園,集體向北遷移。過了一段時期,瑪雅文化就徹底消失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個讓許多歷史學家費解的問題,也使我們十分興趣,於是我們大膽做了一些猜測:
(一)隨外星人離去
在布蘭科「銘文神殿」中,曾發現一個很怪的皇家的墳墓。它中間停放一具巨大的石棺,裡面躺著一位瑪雅國王的遺骨。現在一般認為它曾是布蘭科一位極受尊敬的國王,名字叫太陽陛下帕卡爾。這個布蘭科的石棺是用一塊巨大的木蘭花色石灰石做成的,重約5噸,面積超過7平方米。石棺上蓋的是雕刻很復雜,上面刻畫的是一個蜷曲的幾乎處於W形狀的瑪雅人形。周圍環繞的他的是一些奇怪的圖案。位於中心的人物看起來像是浮在那裡似的。瑞士作家艾瑞茲。溫。達尼肯於二十世紀60年代在他的名著《神之戰車》里提到,在棺蓋中心處蜷著身子的那人實際是一個宇航員,他正在控制著自己那正在起飛的飛船。有些人甚至推測瑪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他們隨著外星人的宇宙飛船一同離去。我們認為,瑪雅人對天文如此了如指掌,他們創造奇跡,卻又神秘地消失,也許他們是外星人與人類的後裔,被先進的另外星球的「祖先」給接走了。
(二)隨祖先沉入大海
據有關資料,有的學者認為,在大西洋中曾有一個大西洲,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可在10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它一夜之間沉入了大海,毀滅了。翻開地圖我們發現,大西洲的位置離猶卡坦半島很近。德國科學家莫克認為,瑪雅人在公元前8499年6月5日13時開始了他們的新紀元。在瑪雅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由5個太陽主宰,一個太陽代表一個紀元」。所以認為,若以上材料是真實可靠的話,那麼,也許瑪雅人會是倖存的大西洲人和美洲當地人的後代,他們深知祖先的毀滅,他們認為在公元後的某一天,又一個紀元將滅亡,所以集體向北遷移,並在之後的某一天,集體跳入大西洋,逃避世界的滅亡。當然,這一說還有待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