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創造性活動有幾種
創造性活動有兩種,即發現與發明。發現指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但未被前人認專識的東西。這實際屬上是發現某個事實。而發明則是指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東西,但對人類而言是具有某種社會價值的產品。這兩類創造性活動,對人類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由於創造性活動與創造力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創造性活動中,就可看出相應的創造力的高低來。也就是說,創造力是有高低水平之分,這也就是各類諸如服裝設計大賽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在相同類型的創造性活動中,由於其最終產品之間的差異性,也就反映了創造者本身在這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當然,產品與創造力是以創造性活動為中介的、互為因果的東西。
B. 夢是潛意識的活動,您同意這個觀點嗎夢是一種自然的現象,那麼您認為應該怎麼讓夢更好為我們服務呢
就我個人理解,夢是人腦對現實世界的再處理再加工。就好比堆積木,現實的種種就是那一塊塊積木,在人的潛意識的指揮下堆砌,這個過程的特點是無序的,並且像藝術品樣帶有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時期呈現不同的狀態。我們時常會在夢里看到熟悉的人,事,場景但卻不一樣,這就是夢的再加工,利用已有的創造新的。總之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與你的現實經歷,情感狀態都有很大的關系。 (另一種想法,可以不關他,夢是我們自身所創造的世界,用現實之物造就的虛幻之境,由於自身無法締訂法則,使得夢處於一種混沌狀態。我想那些預知夢之類的應該是這些現實事物在夢中演算,得到的結果恰好與現實契合造成預知效果。…這些純屬娛樂啦,別在意…
C. 礦產勘查的潛科學思維方法
潛科學思維方法,是我國學者在探索科學認識發展規律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橫斷性科學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不僅在揭示科學認識演進規律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而且在地學和礦產勘查思維方法研究中也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潛科學思維在地學哲學中的應用,將促進對地學和礦產勘查學的發展。
一、潛科學及潛科學思維
1.潛科學的概念及含義
所謂潛科學是相對顯科學而言的。如果把那些已被世人所公認的科學理論構成的科學稱為「顯科學」,那麼,它的前身,即那些尚處在孕育階段、不甚成熟的科學胚胎,就可稱為「潛科學」(Potential Science)。以這種科學胚胎的發育規律和新科學思想的社會確診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即為「潛科學學」(Sci-ence of Potential Science)。
潛科學學就是研究潛在形態科學的科學。相對於顯科學,潛科學學具有兩個含義:一是從科學認識過程看,它指的是「孕育中的科學思想」,任何一個科學成果,都有一個由「潛」到「顯」的過程,把孕育中的科學思想稱為潛科學,比如科學問題、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經驗、科學悖論等。二是從科學發展曲折性看,指未被人們所承認,由於種種原因而被忽視、排斥、壓制、埋沒、扼殺,有一個蒙難的歷程。把雖然認識上已達到「顯」的階段,但並沒有被人們所確認和運用而仍處於潛在狀態的科學成果也稱為潛科學。
2.潛科學思維的產生與演化
潛科學思維的產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新事實與舊理論的矛盾。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新事實與舊理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往往導致潛科學思維的產生,並由此逐步轉化為科學理論。
(2)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一種科學理論形成以後,在開始時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往往對其完善性抱有懷疑態度。這種懷疑有的是由於理論體系自身的缺陷造成的,也有的並非因為理論體系自身有問題,而只是一種表面錯覺。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能導致原有理論體系的矛盾運動,並常常獲得新的發展。
(3)思想方法的變革。有些潛科學思維產生於思想方法的變革之中。在科學史上,常常出現這種現象:對一個問題,用傳統方法長期無進展,但一改變思想方法就立即解決了。容易引起思想方法變革的思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非常規思維方法往往起到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直覺、反思、靈感、想像等思維方式更顯得尤為突出。
(4)科學發展中的「危機」。科學在其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個體發育,還是整體系統化,都可能發生「危機」現象。「危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現存理論體系自身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人們開始懷疑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從而導致了「危機」。二是大量試驗事實一再證明某種技術是有效的,但就是作不出正確的理論說明,或缺乏科學的理論根據,由此懷疑這一技術的可靠性,從而導致「危機」。科學史表明,科學「危機」的產生,常常導致科學理論的重大變革,但這一變革又必然以為解決這一「危機」而產生的潛科學思維及其創造性活動為開端。
(5)實際的需要。實際需要大體可分為直接實際需要與間接實際需要兩種。直接實際需要是從生產、生活和日常實際工作中直接提出來的,並由此獲得的適應其需要的潛科學思維,進而創造科學新成果。所謂間接需要,是指那些通過間接途徑提出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同樣可以導致潛科學思維的創生,促進科學的發展。
潛科學思維產生以後,便開始了自身的演化和發展。由於它具有科學性與假定性的雙重特徵,故演化發展的體系有的被否定了,有的則被肯定下來,最後轉化成顯科學理論成果。每一種能轉化為科學理論的潛科學思想都有一個演進的過程。一般說來,這一過程發端於科學問題,再經過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敬仰、科學悖論等潛科學形態,進入科學假說(或假設)這一中間過渡形式,然後逐步演化發展為科學理論,從而完成了由「潛」到「顯」的轉化。由潛科學思維轉化成科學理論並未完結,它必然繼續開始新的深化和發展過程,即科學理論孕育產生新的科學問題,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又演變發展為新的科學理論,即完成了又一個潛科學思維循環。這是潛科學思維演進的一般形式。
3.潛科學思維的基本特點
潛科學思維特點有三:一是創造性。潛科學是未來科學的先導,而科學的本質又是批判的,革命的,因而潛科學思維必然具有創造性。創造性是潛科學的靈魂。潛科學作為科學胚胎,要形成,要發展,不能沒有創造。這種創造又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反常思維上。根據某些科學事實,運用思維規律,提出與常規思維相對立的新見解,往往導致科學的重大突破。潛科學的這種創造性還表現在科學胚胎形成,即潛科學思維的創造過程,以及潛科學成果與傳統觀念的相抵觸性。正是因為潛科學具有創造性,它的成果必然具有新穎的性質。二是待完性。既然我們把孕育中的科學思維稱為潛科學,那麼它就是不夠成熟的東西,就有一個在認識上尚待進一步深化、完善和確定的過程。其結果可能被肯定,亦可能被否定。事實上,在科學發展中,科學問題、科學幻想、科學猜想、科學悖論等科學形態,經常大量出現,但最後真正轉化為科學理論的卻是很少。三是高難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潛科學創造本身是件很艱難而困苦的工作。科學認識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第二,潛科學的高難性表現在科學成果取得後往往得不到人們的承認,甚至長期被埋沒。潛科學思維轉變成顯科學理論的過程艱難曲折。
二、在礦產勘查中要樹立潛科學意識
潛科學思維方法對認識科學發展規律,科學發明與創造方面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從礦產勘查的進展看,它既包括礦產勘查理論的發展,又包括礦產勘查實踐的應用與創新的發現。因此,用潛科學思維方法來考查和作用於礦產勘查的理論與實踐,對發展礦產勘查事業是有益的。
1.礦產勘查理論發展需要潛科學意識
礦產勘查理論是以地質學為基礎的,而地質學理論中,由於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往往包含有許多假說。假說實質上是一種潛科學的表現形式,而許多地質理論又是從假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地質理論的形成方式往往是由地質問題→地質假說→地質理論。然而這一形成方式就含有由「潛」到「顯」的思維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潛科學思維方法有利於認識和促進地質理論的發展。
地質和礦產勘查學中某一理論的形成或假說的建立是一種潛科學思維的創造過程。這一創造過程首先是潛科學創造階段,它是科學發現活動的第一個階段,是指科學家頭腦中孕育著的尚未成熟、尚未經過檢驗並獲得公認的胚胎形態的科學。這是形成礦產勘查理論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利用潛科思維進行科學發現的認識立體是科學家這種「集約化主體」。所謂集約化主體一是指必須把當時社會已經掌握的有關知識集約化於自己的頭腦中;二是必須把頭腦中孕育的豐富多彩的潛科學材料集約化為假說的建構。潛科學創造活動主要是在集約化主體精神世界中進行的,科學認識在這一階段所處的場相就是主觀精神場相。因此在礦產勘查領域集約化主體是形成新勘查理論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這也反映出在礦產勘查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從這一角度看,礦產勘查業的發展必須重視集約化主體或礦產勘查科技人才的發現和培養。
利用潛科學思維方法進行礦產勘查理論創新的途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已有的礦產勘查理論與新的礦產勘查事實的矛盾。由於礦產勘查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往往造成已有礦產勘查理論無論解決的礦產勘查實際問題和地質現象,造成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往往產生潛科學思維,並由潛科學思維轉化為假說或理論。比如在礦產勘查時,經常使用高地球化學異常來指導找礦,然而在江西德興銅礦田外圍有1個含銅量不高的45ppm的暈圈,再往外才是含銅量較高的65ppm的大暈圈。這與高值異常對應礦體的傳統化探已有理論出現矛盾。在解決這一矛盾時,通過硫同位素分析,發現硫有深部和淺部兩種來源;成礦流體性質分析,並不完全是深部水,有部分天水,因此提出整個地區一套老地層含銅量較高,在上升深部熱流體的作用下,圍岩中的一部分銅集中到銅礦體里,造成銅礦外圍低銅的異常,從而提出了德興復合型成礦模式,並指出了低地球化學異常的找礦意義。
二是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在傳統地質學中使用「地槽——地台」的理論,由於在實踐中人們對其理論懷疑性增加,進而產生地窪學說。地窪學說的創立,開拓了找礦視野。
三是思想方法的變革。在認識地質現象和地質規律時,用傳統的思維方法長期無法進展,但改變思維方法就可得到解決。從邢邯地區的鐵礦的找礦歷程可以看出,由於只注意高磁異常找礦,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也漏掉了礦體。王曰倫等學者從反思角度提出低磁異常和負磁異常也有找礦價值。他們認為磁性體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地層中,在其地表所反映的磁性強度是不同的。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在中奧陶統灰岩中有火山噴發型鐵礦的低磁異常,收到了一定找礦效果。
四是礦產勘查理論發展中的「危機」。在礦產勘查中,有許多的地質事實是用已有的地質勘查理論所無法合理解釋的。這種「危機」是創造出新的潛科學思維成果的增長點。在江西德興斑岩銅礦成因認識上,成礦物質並非全部來自深部斑岩體,而是部分來自周圍地層,這使斑岩型成礦模式的普適性產生「危機」。正是這一「危機」促使復合型斑岩成礦模式得以產生。又如,三元成礦假說的產生,又是在傳統的岩漿熱液成礦理論出現「危機」,促使人們懷疑開始,面對具體的地質現象,在潛科學思維支配下,探尋新的熱液成礦理論的結果。
2.礦產勘查實際需要潛科學意識
礦產勘查是一種發現、認識礦產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礦產勘查實踐的過程也是一種科學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如何做到有效地發現和勘探礦產資源,需要有潛科學的意識。在礦產勘查目標合理、明確的前提下,思維方法對路,礦產勘查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礦產資源在哪?怎樣快速有效找礦?是礦產勘查的核心問題和實際工作的中心問題。找礦問題不能單憑「運氣」,總體上講,應抓住成礦作用規律、控礦作用規律和成礦後期改造規律。然而在礦產勘查實際中,尋找礦體和掌握礦體的各種規律。首先是要依靠集約化的礦產勘查主體的潛科學思維,針對礦產勘查的實際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結果和集約於勘查者頭腦中的各種礦產勘查理論,在勘查者頭腦中首先發生非線性的交互作用,形成潛科學的網路結構,然後通過集約化主體的選擇和重組作用,在更高的層次上有序化而整合為對礦產的科學認識或假說。只有在對礦產的科學認識基礎上,才能達到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潛科學思維有助於指導礦產勘查實踐活動。
例如,瑞昌地區位於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在該區開展了1∶5萬化探工作,圈出單元素異常109處、綜合異常31處、Au異常23處、Hg異常10處。眾多異常分布於445平方公里范圍內,如不加以勘查工作前的潛科學思維,逐一對異常查證,必然費時、耗資、效果差。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首先將化探結果和已有各種成礦理論和相關知識集約化於勘查主體中,並在頭腦中非線性的交互作用,採用排中律和矛盾分析,對異常篩選,結果對剩下31個有濃集中心、分帶明顯、套合好的綜合異常進行普查,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
另一方面,礦產勘查的所面對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在已有知識無法解決勘探對象時,必然要求一種新的理論來加以解決。而這種新理論的產生就是依據礦產勘查復雜的研究對象,經過集約化礦產勘查主體的潛科學思維,在解決這一研究對象時產生的。我國在研究南嶺地區石英脈型黑鎢礦的實踐中,從總結找礦標志實際出發,總結出「五層樓」式成礦作用和找礦模式,其中就包含有從科學問題出發而形成科學假說的潛科學思維方法。
三、強化礦產勘查中由「潛」到「顯」的轉化過程
潛科學中,科學發現的第二個階段是由「潛」到「顯」的中介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科學假說「社會化」,也就是說要使作為潛科學成果的假說在社會中經過檢驗、修正並發展成為被學術界公認的顯科學。這一階段的認識主體主要的不是集約化主體而是社會化主體。即參與這一階段的不僅是提出假說的科學家本人,更重要的是必然通過科學共同體乃至整個學術界的檢驗。
由潛科學向顯科學轉化的轉化機制主要以下幾方面:
(1)樹立正確的科學成敗觀。正確的科學成敗觀,要求人們在成功時不忘乎所以,能清醒地意識到成功背後往往隱伏著失敗;在失敗時不氣餒,從失敗中積極吸收教訓,自覺探尋失敗中成功的因素。這些要求恰是科學由「潛」到「顯」轉化的必要條件。
(2)積極開展科學爭論。科學爭論可以使不同的學術觀點相互交鋒,各抒己見,彼此評說,從而迫使人們對自己的觀點想得更深,加強其成熟性,對他人的觀點則盡力提出疑難,發掘矛盾,提高其分析批判能力,提高其思維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通過爭論,使不成熟的見解逐漸成熟起來,從而使不成熟的潛科學轉化為成熟的顯科學。
(3)自覺運用科學方法。科學由「潛」到「顯」的轉化,就是要自學地運用科學思想方法,從傳統方法失敗中汲取成功的思想方法,或者創立新的科學思想方法,是潛科學向顯科學的標志。
(4)「毛遂自薦」與伯樂扶植。這是科學假說和認識成熟後如何盡快得到學術界承認的必要條件。
礦產勘查及地質學中許多認識成果都處於潛科學階段,多以假說的形式體現出來。對許多復雜礦質的認識也只是停留於潛科學階段,比如地體構造學說、山根構造學說、磷礦大洋環流成礦學說、薩勃哈鹽礦成礦學說,以及各種成礦和找礦模式等,都需要通過科學界的檢驗和考查,從而使之上升為理論。由於地學和礦產勘查學中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在礦產勘查中只有類似的礦床,而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礦床的事實,對潛地學成果的普適性的檢驗受到限制。正因為如此,更應強調潛科學思想向顯科學理論的轉化過程。
復習思考題
1.礦產勘查思維方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2.在礦產勘查活動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
D. 影響幼兒創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幼兒創造性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
1、 生理因素。有些幼兒的創造性表現的喪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大腦的成熟過程,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兒,他們早期發育具有不同的特點,語言的腦生理機制決定了它是有別於其他各種能力的一種能力。
2、 心理因素。影響創造性思維有兩大敵:畏懼和缺乏自信心,這兩大障礙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狀態,可見創造性思維與心態有著密切的關系。
3、社會因素。社會的各種因素對於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創造性表現有相當大的影響,社會因素包括兒童所接觸到的人事和環境。物質環境為幼兒提供與語言活動有關的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條件,是開展創造性活動的物質保證,更能激發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過分重視成績,養成兒童不敢有超常或越規行為;在社會團體壓力下,個人不得不放棄自我的獨立特點;教師不鼓勵甚至阻止兒童發問書本之外的問題;社會過分強調兩性角色的差異,忽視女生從事科學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把游戲與工作截然分開,使工作情境過分嚴肅。
E. 創造的思維過程模式包括哪些階段
1、准備,即解決問題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聯想觀念。
經過篩選,拋棄一些對解決問題無用的觀念,較仔細檢查另一些觀念。逐漸明辨問題的特點,發現解決的頭緒。
2、孕育,介於准備與最後階段之間的階段。
其性質和持續時間變化很大。可能只需幾分鍾,也可能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其特徵是,問題被擱置一旁,沒有做有意識的工作,但以後重新注意,卻迅速解決了問題,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礎上躍進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識到問題如何解決的階段。
可用「頓悟」一詞描述。這種意識經驗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4、驗證,解決問題的最後階段。
此時將前一階段提出的一般解決進一步具體化,並加以應用和檢驗。
(5)潛創造活動擴展閱讀:
思維的過程
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其他過程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一)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過程的基本環節。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或個別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把動物分解為頭、尾、足、軀體;把幾何圖形分解成點、線、面、角、體;分析一個句子由哪些語言成分構成等,都屬於分析過程。
綜合是在頭腦里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各種特徵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過程。
例如,把單片語成句子;把文學作品的各個情節聯成完整的場面;把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業成績、健康狀況等方面聯系起來,加以評價,作出結論等都屬於綜合過程。
(二)比較與分類
比較是在頭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的思維過程。人們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屬性、特徵和相互關系,都是通過比較來進行的。只有經過比較,區分事物間的異同點,才能更好地識別事物。
分類是在頭腦中根據事物或現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過程。例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時,把數分為實數和虛數;又把實數分為有理數和無理數;有理數又可分為整數、小數和分數等。
(三)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在頭腦中把同類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抽取出來,並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對人的認識,人可以分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農民、軍人、學生、教師、商人;高個、矮個;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人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能知覺,能記憶,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會使用工具等。
通過分析、比較,抽出人類具有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即能說話、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等,舍棄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等其他動物也有的非本質屬性,這就是抽象過程。
概括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綜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人」的本質屬性——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工具綜合起來,推廣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語、能思維、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都是人。」這就是概括。
(四)具體化與系統化
具體化是指在頭腦里把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概念、原理與理論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的思維過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際活動的過程。
系統化是指在頭腦里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的過程。例如,生物學家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類,並揭示了各類生吻間的關系和聯系,這就是人腦中對生物系統化的過程。
又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在掌握整數、分數、小數知識之後,可以概括歸納為有理數;當數的概念擴大,學習了無理數之後,又可把有理數和無理數概括為實數;掌握了虛數之後,又可把實數和虛數概括為數,從而掌握了系統的數的知識。
F. 如何更有效的激發個人潛意識
1.訓練開發潛意識的無限蓄儲記憶功能,為我們的聰明才智開辟廣闊深厚的基礎。
如果你想建造高樓大廈,就必須儲備好各種各樣的建築材料、裝修材料、設計知識、建築技能、各種建築機械,還有指揮管理技能等等。對於一個追求成功與卓越的人來說,應該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給潛意識輸進更多的基本常識知識、專業知識、成功知識以及相關的最新信息。
「事事留心皆學問」,你要大腦更聰明,更有智慧,更富於創造性,更符合現實性,就必須給潛意識輸送更多的相關信息。
為了使你的潛意識儲蓄功能更有效率,可採取一些輔助手段幫助儲存。如重要資料重復輸入,重復學習,增加記憶功能,建立看得見的信息資料庫——分類保存圖書、剪報、筆記、日記、現代的電腦軟盤等等,以便協助潛意識為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其他聰明才智服務。
2.訓練對潛意識的控制能力,使它為我們成功服務,而不是把我們導向失敗。
具體地說,珍惜原來潛意識中的積極因素,並不斷輸入新的有利於積極成功的信息資料,使積極成功心態占據統治地位,成為最具優勢的潛意識,甚至成為支配我們行為的直覺習慣和超感。
另外,對一切消極失敗心態信息進行控制,不要讓它們隨便進入我們的潛意識中。遇到消極思想信息時,可採取兩個辦法加以控制:
一是立即抑制它,迴避它不要讓它們污染你的大腦思想。對過去無意中吸收的消極失敗潛意識,永遠不要提起它,讓它遺忘,讓它沉入潛意識的海底。
二是進行批判分析,化腐朽為神奇。用成功積極的心態對失敗消極的心態進行分析批判,化害為利,讓失敗消極的潛意識象毒草化成肥料一樣變成有益於成功卓越的思想意識。
3.開發利用潛意識自動思維創造的智慧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獲得創造性靈感。
潛意識蘊藏著我們一生有意無意、感知認知的信息,又能自動地排列組合分類,並產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們可以給它指令,把我們成功的夢想,所碰到的難題化成清晰的指令經由意識轉到潛意識中,然後放鬆自己等待它的答案。比如反復下達這樣的指令:我該如何開辟這新的飲料市場呢?還可以把指令化小:我開辟市場的第一步應該怎樣走?等等。
有不少人苦思冥想某一問題,結果卻在夢中,或是在早晨醒來,或在洗澡時,或在走路時突然從大腦時蹦出了答案或靈感。所以我們要隨時准備紙和筆,記下突然而來的靈感。電影大王邵逸夫,經常在思考各種問題的同時,在任何地方,都備有一本記事簿,一旦靈感從潛意識中來,便立刻記下來。這使邵逸夫成就輝煌的事業。
4.不斷地想像、不斷地自我確認、不斷地自我暗示。
假設你想要成功,就念我會成功,我會成功,我一定會成功;假設你想賺錢,你就念我很有錢,我很有錢,我一定會很有錢;假設你想要讓自己的業績提升,就告訴自己,我的業績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提升,我的業績一定會不斷地提升;假設你想要存錢,就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很會存錢,我很會存錢,我很會存錢。
這樣子不斷地經由你反復地練習,反復地輸入,當你潛意識可以接受這樣子一個指令的時候,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會配合這樣一個想法,朝著你的目標前進,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很多人試了這個方法,沒有效果,原因是因為他們重復的次數不夠多。影響一個人潛意識最重要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不斷地重復,不斷地重復,再一次地重復,大量地重復,有時間隨時隨地不斷地確認你的目標,不斷地想著你的目標,這樣的話,你的目標終究會實現的。
5.吸引力法則(由朗達·拜恩的《秘密》普及開來):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鳴。我們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腦電波是有頻率的,它們的振動會影響其他的東西。大腦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磁鐵」,會發散出比任何東西都還要強的吸力,對整個宇宙發出呼喚,把和你的思維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吸過來。
G. 什麼是人特有的創造潛能
創造力是人特有的創造潛能。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影響因素
1、知識
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並有利於創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於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造力的重要內容。
2、智力
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
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H. 簡述創新活動的六大特徵
1.如何理解創新能力理念
答: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可以利用的材料,並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產品的能力。創新能力由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三大要素構成.創新意識是個體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和現象,持有一種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教育部副部長韋鈺指出,創新是產生於激情驅動下的自覺思維,創新思維是由於愛、追求、奮斗和奉獻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於那種環境里所產生的自覺思維。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的引導,個體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創新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常常運用於人們的創新性活動過程之中,它也具有不同於其他思維的特徵,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即積極的求異性(它往往表現為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已有的權威性理論持懷疑的、有分析的、批判的態度而不是盲從和輕信)、敏銳的觀察力(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的知識或假設聯系起來思考,把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重復現象進行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作出新的發現和發明)、創造性的想像(它表現為不斷地改造著舊表象,創造新表象,賦予抽象思維以獨特的形式)、獨特的知識結構(它表現為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廣泛的鄰近學科知識,以及關於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的知識)、活躍的靈感(它能突破關鍵,使興奮的選擇性泛化得到加強,產生神經聯系的突然性接通)。以上創新思維的特徵是互相聯系著的,它們有機地結合起采,從而達到不斷深入地認識世界的目的。具體就是想到人之未想,做到人之未做。
2.簡述創新活動的六個特徵
答:分析各種技術創新及企業創新活動,發現它們往往具有以下特徵:
(1)這類創新活動的主體可以是企業、企業成員以及以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區域創新機構或國家創新機構。
(2)新知識(科技知識、管理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或新創意的創造或引入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創新是某種知識經濟行為或知識社會活動。但是,創新不只是指發明(invention),發明是與技術變革相關的,創新可以在沒有發生技術變革的情形下發生,如通過改變組織實施形式(管理上的變化),也可以導致創新。創新也不只是指創造(creativity),創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創新還必須將新思想付諸於實施。
(3)創新過程往往是一個系統變化過程,涉及多種類型的主體或創新參與者(生產企業、供應商、創新企業外部的科技研發人員等)之間的合作,涉及科技知識的形成與傳遞,新產品的定位、生產線的設計、市場開發等。但是,創新最終要通過一定的經濟效益或其他類型的社會效益來體現。
(4)創新被看做是一個組織之競爭力之所在,沒有創新,一個組織就面臨著失去競爭資格的可能。這里,組織可以是指企業、企業簇、甚或是證府。
(5)創新的實現必須充分調動、發揮創新組織內部各種人員的創造力,並使整個組織處於某種富於創新活力的狀態。
(6)創新意味著創新系統內部節構會發生某種整體性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創新系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關系會獲得某種重整。
3.簡述創新能力的內涵及要素
答:創新能力是指創新者、創新團隊、創新機構乃至更大的經濟或社會實體進行創新的能力。創新能力亦有三重含義:一是形成或產生新的思想、觀念或創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觀念或創意創造出新的產品、流程或組織等各種新事物的能力;三是應用和實現新事物價值的能力。
創新能力由多種能力構成,它們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想像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創新能力具有四大特點:(1)綜合性。它把多種能力集中起來,充分加以運用;(2)獨創性。它憑借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構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3)實踐性。創新與發明創造的區別就在於它的推廣應用,實現創造發明成果的價值;(4)堅持不懈。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創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會環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復試驗和探索,只有堅持不懈才可能成功。
4.說明創新能力的十大種類中的任意四個。
學習能力 獲取、掌握知識、方法和經驗的能力,包括閱讀、寫作、理解、表達、記憶、搜集資料、使用工具、對話和討論等能力。學習能力還包括態度和習慣,比如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態度和信念。個人具有學習能力,組織也具有學習能力,人們把學習型組織理解為「通過大量的個人學習特別是團隊學習。形成的一種能夠認識環境、適應環境、進而能夠能動的作用於環境的有效組織。也可以說是通過培養彌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汽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在如今競爭的時代,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競爭力往往取決於個人或組織的學習能力,因此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組織而言,其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怎樣去學習,就是怎樣使得自己的企業能夠學習得比對手更快。」
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偌幹部分進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領。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層次、不同規定性組成的統一整體。認識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個要素、層次、規定性在思維中暫時分割開來進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個局部的性質、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局部與整體的聯系。做到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事物和問題。分析能力的高低強弱與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個人的知識、經驗和稟賦;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討論與合作研究的品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性能計算機和各種科學儀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現和應用,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分析能力。當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節合起來運用,將會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綜合能力 強調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節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考察和認識的技能和本領。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要素、層次和規定性用一定線索把它們聯系起來,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本質關系和發展的規律。具體講,綜合能力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思維統攝與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識點以及觀察和掌握的事實材料綜合在一起,進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對事物進行整體把握;二是積極吸收新知識,綜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不斷吸收新知識,不斷更新知識都是必要的,特別是要學會跨學科交叉,把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同領域的研究經驗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綜合;三是與分析能力緊密配合,僅有綜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細致的分析,細桔�定成敗,在認識事物時也是如此,只有與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實現有價值的創新。
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直覺、形象思維或組合思維,不受已有節論、觀點、框架和理論的限制,提出新設想、新創見的能力。想像力往往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創新活動中扮演突出隊和急先鋒的角色,缺乏想像力很難從事創新工作。
批判能力 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學習、吸收已有知識和經驗時,批判能力保證人們不盲從,而是批判性地、選擇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研究和創新方面,則質疑和批判是創新的起點,沒有質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權威和定論後面亦步亦趨,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貢獻。科學技術史表明,重大創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對權威理論進行質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論、工具、解決方案、實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創新人才的稟賦、知識、經驗、動力和毅力的綜合體現。
解決問題的能力 包括提出問題和凝練問題,針對問題選擇和調動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於難題,能夠創造性地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來予以解決。解決問題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解決問題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各種問題的解決,如物理問題、數學問題、技術問題;廣義的問題解決則包括各種思維活動,這種情況下,創新能力就等同於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能力 是特指社會實踐能力。提出創造發明成果只是創新活動的第一階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認、傳播、應用,實現其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必須要和社會打交道,實踐能力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的實質是通過合理調配系統內的各種要素,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實現目標。對於創新人才來說,要完成創新活動,就要協調各方,當擁有一定資源時,就可通過溝通、說服、資源分配和榮譽分配等手段來組織協調各方以最終實現創新目標。
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 創新人才的寶貴之處不僅在於擁有多種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多種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長和人格發展的節果,這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和人生歷練。能否完成重大創新,擁有整合多種能力的能力是一個關鍵。
在實際創新實踐中,不可能要求參與創新活動的每一位成員均具備上述各項創新能力。事實上,目前撻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養出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在我國,重知識貯備、輕能力訓練的教育模式存在著諸多不利於創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在各類創新實踐中培育、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是我國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I. 請問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定義,它們有什麼區別
以弗洛伊得( S.Freud)為首的精神科學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他們認為,潛意識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長期積累起來的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經驗。潛意識思維不像顯意識思維那樣遵循著正常的邏輯軌道,而是不斷地、無規則的流動、跳躍、彌漫、滲透和交融。
現代思維科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幾種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不能組合加工的信息,能在潛意識思維過程中加工形成結合塊。因此,潛意識思維常常在創造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此外,科學上的許多事實表明,做夢能激發創造,如凱庫勒通過夢進而發現苯的分子結構。劍橋大學的一份關於各類科學家工作習慣的調查中, 70%的科學家回答說他們曾在一些夢中得到過幫助。而夢也是潛意識思維的具體體現,在睡夢中潛意識的信息容易進入顯意識中來,使人夢有所思。
由於潛意識思維的內容是在顯意識狀態下長期積累而成的,而且潛意識思維的成果一旦閃現,即表現為顯意識,並通過顯意識思維修正、變形而完善。因此,某些創造活動是在潛意識思維與顯意識思維的交替作用(往往是反復多次交替作用)下最後達到創造目標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時創造性思維可以說是潛意識思維與顯意識思維的有機結合。
J. 什麼是潛意識
潛意識的定義為意識下的一種心理活動,而意識是指我們的精神活動,包括邏輯,分析,計劃,計算等。潛意識的功能包含:控制基本生理功能,如心跳、呼吸、記憶、情緒反應,創造夢境,直覺。在臨床催眠學上認為,潛意識有6大功能:本能、記憶、習慣、情緒、能量、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