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墨家的精神內涵
墨家的十大主張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
墨家是中國先秦時期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紀律嚴密,其首領被稱為「鉅子」。墨家所屬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同時也必須聽命於「鉅子」。墨子早年師從於儒者,後棄儒創墨,故雖墨家大多數主張與儒家對立,但也深受儒家影響。
(1)鉅子發明者擴展閱讀
墨子死後,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於戰國中後期。在自然觀方面,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系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並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准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范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墨家思想
㈡ 墨子的簡介
墨子,漢族。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人權活動家。
(約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出生於山東滕州,也有少數學術界人士認為墨子出生於河南魯山。
【墨子生卒考】
[編輯本段]
錢穆
墨子生年,自司馬遷已不詳,僅附著於《孟荀列傳》,雲:「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二說相較,後者為是。《漢志》雲:「墨子在孔子後,」《後漢書 張衡傳》注雲:「公輸般與墨翟並當子思時,出仲尼後,」皆是也。余考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後,五十年前。時墨子年三十餘,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當死於其時,年壽蓋逾八十。(葛洪《神仙傳》:「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學道。」孫詒讓《閑詁》謂其說虛誕不足論。然墨子年壽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壽八十二,後世遂謂其入山學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則此事無足深論。)上推墨子生年,當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猶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啟超《墨子年代考》頗精密,然謂墨子生於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間。)約當孔子卒後十餘年,卒於周安王中葉,(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約當孟子生前十餘年,則猶微有誤。余考墨子之生,至遲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後十年。其卒當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較梁《考》移前十許年。以止楚攻宋一事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謂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於鄭繻公被弒之後三年。因謂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鄭繻公被弒,在安王六年,故黃式三謂魯陽文君將攻鄭,在此年也。即棄去一年計之,鄭繻被弒後三年,亦僅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蓋一時之誤。
《淮南 要略》稱:「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蓋墨子初年,正值孔門盛時,故得聞其教論,受其術業,非謂墨子親受業於孔子也。《墨子 耕柱篇》:「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對曰雲雲,子墨子聞之,曰:葉公未得其問,仲尼亦未得所以對。」今按:墨子幼年,正當孔子晚節,或竟不及與孔子並世。孔子游蔡,遇葉公,墨子尚未生。此雲聞其問答,亦得之傳聞,非謂其時墨子已生,有知識,能雲雲也。《耕柱篇》又載子夏之徒問鬪於子墨子。孫詒讓《墨子閑詁》曰:「《史記索隱》引《別錄》雲: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後。」此亦誤。《論語》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豈得謂子張在子夏後?謂墨子年事較晚於子夏則可,謂墨子在七十子後則非也。
【生平】
[編輯本段]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出生在山東棗庄市木石鎮。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許是洞察到人性的弱點,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揚敬天事鬼,以震懾當時權力不受約制的天子國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觀,也因此受到後人的曲解與批評。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觀。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相傳收藏圖書甚多,有圖書達三車。《墨子》稱「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盤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的淵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在《荀子》 、《韓非子》 、《莊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等書中有所體現,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編寫的《墨子》一書中。
墨子天資聰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看到滿山的野果殼在雨水浸泡之後流出色液,就發明了坑布之法引導山民坑染布料。墨子還把自己對坑布技術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維高度,這就是後來他寫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在軍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戰制戰、以術制術、以器制器。為此,他寫了《非攻》、《備城門》等一系列軍事名篇。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㈢ 誰發明了鋸子和傘
根據中國考古發現,中華民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加工和使用帶齒的石鐮和蚌鐮,這些是鋸子的雛形。周朝青銅器時代,已開始使用銅鋸,「鋸」這個文字在這個時期也已被創造出來。另外中國有鋸子是魯班發明的傳說。
傳說傘是由魯班妻子雲氏發明的。雲氏為了使丈夫蓋房子不受日曬雨淋之苦,受小孩以荷葉當帽子的啟示而發明了傘。房子可擋雨,但不能移動,傘則能攜帶到千里之外。
另一種說法是:魯班發明了傘
古時候一到下雨天人們就不太愛出門,因為那時侯沒有傘,出去要淋濕的,有一天,魯班在路上走,突然下雨了,他只好來到一座亭子里避雨,這時候,魯班在想:如果能有一種東西能檔住雨,這樣人們上街就不用害怕下雨了,他抬頭一看,看到了亭子的照型,於是心裡就有了一種想法,他回到家用幾條木棍做了個架子,上面頂著油布,這樣世界上第一頂傘就做成了。
㈣ 孔子與墨子的生平簡介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簡化像墨子生於東魯(今山東省滕州市),死後也葬於滕州。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東和河南等地的諸多專家出版了21部專著認定墨子故里是滕州,並從七個方面論證墨子是滕州人,滕州大量的墨子遺跡也為此說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據。再加上滕州瀕臨微山湖畔,因此滕州市也被愈為——「墨子故里,江北水鄉」!
2006年11月1日到4日,《墨攻》(《墨子攻略》)影片發行方西影華誼在山東滕州舉行盛大的「尋訪墨子、敬拜墨子的大型活動」,導演張之亮率眾主創人員親自前往墨子故里——滕州。隨後,《墨攻》所有主創也將於11月中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舉行盛大首映禮。
2008年5月16日,中國(滕州)首屆國際墨子文化節暨第七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在滕州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二、墨子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與楊朱並提)
2.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3.墨翟為「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4.墨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雖說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長得黑卻是真的,人稱:阿黑哥,小黑。
[編輯本段]三、墨子故里
滕州墨子像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雖然張知寒在當代較早開始研究墨子,但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這一主要依據沒有證據有力證據支持。
長期以來,墨子里籍一直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焦點。墨子里籍到底在哪裡。國內21部論著論述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 這21部論著從四個方面列舉鐵證證實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一是專家學者到實地考察列舉實據。馮成榮、高天生、徐希燕、史黨社、蕭魯陽、潘民中、楊曉宇、陳金展等二十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在山東滕州市考察發現,這里擁有大量墨子遺跡、遺址、墨子廟、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碑;墨子故里碑見證人年逾八十歲的張冠文先生當年曾護理故碑;今魯山縣黑陰寺附近還有一個黑姓聚居的小山村,該村人都姓黒,祖傳下來姓墨,自稱是墨子的生裔;另外,滕州民間還有很多關於墨子的傳說,如墨子的曬布石、講經洞、墨學傳人等。二是實地考察中,專家學者將墨子留下的《五十三篇》書中方言與滕州市現在方言進行印證,結果如出一轍。如「盪口」(意為言不由衷、嘮叨不休、誇誇其談)、「隆火」(意為生火、點火)、「安生生」(意為安靜、安寧、安穩、平靜)、「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強梁」(意為蠻橫)、「待客」(意為請客、宴客)、「不材」(意為沒能耐、沒出息、)、「飢」(意為餓)、「賓服」(意為服氣、服從)等。徐希燕博士說:「語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從小生活在滕州市,其書中才會有這種語言。」三是專家們查閱了大量史書記載,列舉墨子在滕州市活動的佐證,東漢學者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在《慎大覽》雲:「墨子名翟,魯人也」;為了證實「魯」是東魯西魯,清乾嘉年間,陝西巡撫畢沅、山東博山知縣武億註:「魯即魯陽(即山東滕州市),春秋屬楚」。四是歷代許多志書記載了關於墨子與魯陽,墨子與魯陽公、墨子在山東滕州市活動的情況。
一、 關於「自魯趨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修務訓》載:「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於郢。見荊王。」
魯國距當時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圖之直線距離,也有兩三千里之遙。在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況又是步行。因而劉蔚華認為:如果理解從魯陽出發,出魯陽關,經方城或南陽,路程僅及魯國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魯都認為是魯國,是有點武斷了。
二、 關於「南遊於楚」
方授楚在考證墨子故里時,也曾駁斥畢武之說,他說:「按楚人之說,(魯陽當時屬楚)畢沅、武億均由誤解『呂覽』高注(即《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謂魯人即是楚之魯陽,而非魯衛之魯。考《貴義》篇稱:『墨子南遊於楚,』若自楚之魯陽往,當雲游郢,不當雲游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認定,墨子不是魯陽人。筆者認為,這要從兩方面來考察。首先是魯陽地區的隸屬沿革。武億篡清嘉慶《魯山縣志》載:「魯陽於周,為東都近畿地,春秋時屬鄭又屬楚。」這就是說,魯陽原為東周的直屬地域,後又屬鄭,在其後又屬楚。原來並非楚地。而且魯陽又是魯陽文君的封地,是一個獨立王國,對楚來說有它很大的獨立性。其次,這時的墨子已不僅是個魯陽人了,而是一個「以天下懷遊走四方的學者,一個有嚴密組織的墨派巨子。經常來往於宋國、魯國、齊國、衛國、楚國等許多地方。」魯陽雖為故里,但早已是個外鄉人了。說他「南遊於楚」,不言南遊與「郢」,也無不可。
三、 關於「北方賢聖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孫詒讓還根據《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聖人」和《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認為墨子「則非楚人明矣。」(孫詒讓《墨子傳略》)
他認為墨子既是魯陽人,自然是楚國人,既然他是楚國人,說他是「北方賢聖人」,而不說楚國賢聖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國人。
筆者認為,這里說的「北方」,同「南遊於楚」的含義一樣,因為墨子已名顯齊、魯、宋、衛諸國,不僅僅是魯陽的賢聖人了。又齊、魯、宋、衛等均國均居楚之北方,說他是「北方賢聖人」,才能顯示出墨子的聲望、地位和影響。而且北方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魯陽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魯陽文君向楚王介紹墨子是「北方賢聖人是十分確當的。如果說墨子不是楚國魯陽人,魯陽文君反而不能說「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們介紹晏嬰說:「晏嬰齊之善辭者也」,齊在楚之東北方,他為何不言「晏嬰是東北方善辭者」呢?正因為晏子非楚國人。
關於「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語,過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為墨子自賤的謙詞,實際不然。古人把內地稱國,邊地稱鄙,這句話正是說墨子是楚國北方邊陲的人。當時魯陽正處於楚國北方邊境,此語也是十分確當的。如《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雲:「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和《墨子·魯問》:「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皆即此意。
對以上考辯之後,筆者還有幾點管見,願與學界商椎。
一、 墨學不可能產生在儒學淵源地之魯國
中國第二大儒孟子怒氣沖沖地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盡管墨子時代孔子已經作古,然孔子門徒「有名七十二賢,無名者三千」,至墨翟時,孔子的再傳弟子不知該有多少。從此可知,墨學不可能產生在禮儀之邦的魯國,而產生於僻遠的近夏之域的魯陽倒是可能的。看來墨翟當屬魯陽人頗為近理。
二、 墨翟為何與魯國政府關系殊少
墨翟與魯陽文君的關系太密切了,而恰不多見與魯國國君之交往,是否也可從此推知他是魯陽人呢?
三、 關於墨翟故里的傳說
山東滕州市一帶群眾,流傳說,此地有「墨翟故里」石碑一方。當地群眾言:「墨翟故里」石碑,在民國時期修上湯溫泉浴池時鋪入水中。盡管此碑沒有找到,然在偏僻的山區,群眾竟有此傳說,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另外毗連滕州市的二郎廟鄉群眾流傳說:墨子是山東滕州市人,還說墨子家旁邊有個蓮花池,池水是黑色的,後墨子家改姓為黑.蘭教,而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創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稱之為回教實屬不妥,或許會引發宗教爭議。
[編輯本段]四、墨子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雲:「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里,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編輯本段]五、墨子著作
關於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書。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啟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朴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里,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
㈤ 鋸子是誰發明的
鋸子是夏朝的抄人發明的襲。
考古發現,早在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據柏楊說斷代)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鋸子,和古埃及人同時。
鋸子有多種,按其主要用途可分為橫鋸(用於鋸斷木料)、豎鋸(主要用於順著木紋鋸開木料)和挖鋸(又叫線鋸,主要用於鋸割曲線形狀);
按鋸齒的大小可分為粗鋸齒(適於鋸割較大較厚的木料)、中鋸齒(適於鋸割一般大小及厚度的木料)和細鋸齒(適於比較細致的鋸割);
按其形狀分則有框鋸和板鋸。鋸子分大鋸、二鏈鋸、小鋸、魚肚鋸、圓盤鋸、手鋸、鋼鋸、刀鋸,最大的3--4米長。
(5)鉅子發明者擴展閱讀
鋼鋸由架弓和鋸片組成,使用起來方便簡單,可以進行多次更換鋸片使用,園林園藝方面:花卉、苗木、果樹、園林樹木等綠色植物修剪用工具,一般鋸刃長度:180-350毫米。
手鋸按外形分:直鋸、彎鋸、折鋸,使用起來彎鋸較省力。
按適用范圍分:木工鋸、園林鋸、雕刻鋸等等
按生產工藝分:研磨手鋸、非研磨手鋸
按質量價格模糊區分:高檔、低檔、中檔之分
高檔鋸的鋸刃硬度高,但容易折斷;低檔鋸容易鈍
㈥ 魯班是被什麼草割傷的發明了鉅子的
茅草。不是鋸齒草
㈦ 大師墨翟和魯班的對決,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含義
先秦時期,因周王室不斷的衰落,引起了諸侯紛爭的局面,從此民不聊生,禮樂崩壞。為了解救萬民於水火,重鑄九鼎於華夏,不少有志之士,開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改變這個亂世。至此,百家爭鳴的時代到來了。
看著這些比較俗的東西,可能會讓人失望,但也忽略了重要的一點。之所以會覺得這些方式、器具通俗易懂,是因為我們經常會在古代影視劇里,看到這種守城的方式。可從來沒人想過,是何時才開始用這種守城方式的?就好比在筷子沒被發明之前,給你兩根木棍,你會干什麼?
墨翟和他的墨家學說,在現代人看來,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可在墨子擊敗公輸班後,途徑被自己救下的宋國,正值天降大雨,墨子想要進村子中避雨,但卻被駐防的士兵阻攔在了外面,因為士兵根本不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這正印證了那句話「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㈧ 秦始皇在位時的墨家巨子是哪一位
墨學,在先秦時代和儒學同稱顯學,可惜在秦以後逐漸寢寂了,但一直有很少的人在做墨子的研究,但是直到清朝中期墨學的中興才開始。
墨家有著嚴密的組織,其領袖也就是巨子(鉅子),墨子有沒有當過巨子,這個無法考證,但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禽滑厘是第二任巨子,這也只是一家之言,從先秦典籍中可考證的墨家巨子只有三人:孟勝,田襄子,腹黃享(兩字合為一字),見於《呂氏春秋》
參考資料:http://greenfields002.bokee.com/1936909.html
㈨ 墨家家族簡介
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東周列國中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和道學,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墨家集團不見了蹤影,墨學無人傳承,一門在戰國二百年期間轟轟烈烈展開的大眾學說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都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這個人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
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中實屬蹊蹺,在一個社會中如此轟轟烈烈存在過的一群人物和一段歷史居然被消滅地乾乾凈凈。這就令我們懷疑:除了歷史被人為地做了手腳,很難找出其他原因。
大家可以翻開《史記》看一看,關於墨子的敘述只有24個字,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提了一下墨子:「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與其他諸子百家連篇累牘的記載比起來,司馬遷的做法真是厚此薄彼。是司馬遷有意冷落墨子,還是手頭確實沒有墨子的記述材料?我想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從觀點上講,司馬遷傾向儒家,可能從心裡反感墨家思想,因此,在寫《史記》時特意將其省略。要麼就是礙於當時的政治氣氛,不敢記錄封建專制統治者不喜歡的學說。從《史記》的撰寫已經可以看出當時獨尊儒術造成的社會思想「白色恐怖」。漢武帝的專制比秦始皇差不了多少。
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戰國時期墨學興盛時,據說有書籍三車。《墨子》「天志」篇里說:「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 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從這些話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當年的數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只殘留了《墨子》53篇。這種局面不能說不是封建專制文化絞殺的結果。
墨學類似中國先秦時期的平民共產主義,是封建帝王深惡痛絕的學說
理想主義在中國的存在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理想主義。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領導的墨學運動,在當時也可以說是一場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從來就是短暫的。
墨家主義在當時興盛了大約100多年,共產主義在中國可能也會興盛一百年。這兩種理想主義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即被統治階層深惡痛絕。墨家為什麼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主要原因是:墨家是橫亘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因此,消滅墨家,便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由於歷史資料的淹沒,墨家與秦兵搏鬥的經過只能靠後人想像得知。最近有一部《墨攻》電影問世,這部歷史片以真實的虛構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命運。在「非攻」思想的主導下,墨家成了當時社會反對戰爭的中堅力量。開始是阻止關東六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後來便成了主要是反對秦國對六國的兼並。
在一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並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隨著秦王朝的勝利和圍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經在中國難以隱藏,不少墨家殘余逃亡海外,東渡日本。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墨家學派是最早被徹底打跨和消滅的思想武裝集團,繼之而來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團。
對於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只有「焚書坑儒」,為什麼沒有「焚書坑墨」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當時墨家已經不存在了,墨家集團的成員大多已經戰死了,或者已經不能公開存在了。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焚書的過程中,墨家之書肯定是主要銷毀的對象。秦王朝的統一對墨家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墨家集團從此一蹶不振。隨著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政治牢固地建立,墨家再也沒有復興的氣候和土壤了。
墨學與封建集權專制是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關系,兩者形同水火,勢不相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秦始皇的封建專制是墨家的最大剋星,只要有墨家在,就不會有秦始皇的存在,只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如果當年墨家力量戰勝了秦國的兼並統一,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就不會是後來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中國就會發展成另外一付樣子。或許象歐洲,諸國並立,倡導民權,主張民主,文化科技繁榮發展。
秦王朝和漢王朝是塑造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後,中國走上一條王權愈發強大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選天子----封建帝王最忌諱的墨家主張
今天研究墨家的學者在介紹起墨學時,大多將《墨子》一書中的幾個章節題目復述一遍,什麼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等。從這些題目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為帝王所不容,譬如說節用和節葬,有些帝王和君主還是比較節省的,並不一定非要主張鋪張浪費。至於尚賢、兼愛、非攻,有些觀點甚至是深獲帝王所贊許的。
那麼什麼主張使中國歷代的統治者行動一致地擯棄了墨家學說?什麼思想使帝王統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脅?那就是墨家的「選天子」思想。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復強調了「選天子」及地方長官的思想。墨子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可以說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國早已有之,墨家學派是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墨子》一書中不僅提出了「選天子」主張,也提出了一套系統的選拔各級政府官員的思想。「尚同下」篇里這樣說到:
「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後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悅也,惟辯而使助治天明也。」
在這里,墨子選天子及各級官員的思想徹底打破了封建帝王家族世襲的體制,與當時的封建政治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如果聽任墨家這種思想在社會上傳播普及,那麼一旦被社會大眾所掌握,封建統治者的權力地位便岌岌可危,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便可能在中國產生。
在這種致命的威脅之下,封建君主怎能容忍墨家的昌盛呢!選舉國家領導人是動搖帝王權力的事情,私家王權怎能輕易讓與他人!因此,墨家成為獨裁專制集大成者秦始皇的眼中釘是理所當然的,加上墨家反對戰爭的堅決態度,墨家集團便成為秦王統一過程中首先要消滅的對象。
不僅秦始皇厭惡墨家,漢武帝也肯定痛恨墨家,否則司馬遷不會在《史記》里對墨家的事跡隻字不提。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同時代出版的《淮南子》,對墨家事跡倒記載了不少。
封建統治者最忌諱的還有墨家的平等思想和平民思想。正是這一思想強烈沖擊著封建特權等級制度。如果允許墨家存在,封建等級制度便難以維持,因此,王權專制的力量一旦強大到一定時候必然對墨家集團進行徹底圍剿。
墨家退出歷史舞台的後果
兩千三四百年前中國的一場民主政治運動由於墨家被殘酷鎮壓和消滅,終於銷聲匿跡了。墨家退出歷史舞台的後果是,使中國徹底告別了民主共和政治。這一政治思想在它剛剛壯大並形成規模時,遭到了來自西部國家專制力量的殘酷鎮壓。
歷史實際上是非常相似的,當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在雅典等地展開之時,中國黃河流域這一地區也發生著具有民主傾向的平民運動。如果墨家這一群體和這一思想不遭遇來自外部的野蠻力量,漢民族可能會選擇一種相對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中國的歷史也可能會是另一種樣子。
今天,我們必須解開墨家神秘消失的謎團,還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圍剿和篡改,真正的歷史已經遠離了後人的視野,我們必須具備清醒的頭腦,辨明先人留給我們的迷霧,挖掘出那些掩蓋已久的歷史真相。
墨家介紹
墨家在戰國是一重要學派,和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其徒屬遍天下。墨家的創始者墨子,約生與公元前468年,死與前376年。他是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書家。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弟子中較有名者有禽滑厘、縣子碩、公尚過、隨巢子、胡非子等。《韓非子》說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後學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當時人稱活動於齊、魯、宋等地的墨徒為東方之墨者,稱活動於楚、越者為南方之墨者。墨徒進入到秦國者也不少,從惠文王時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禮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號令門》篇即出於秦國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國具有較大的勢力。
墨徒對自己要求較嚴,《莊子》說他們"以繩墨自糾,備世之急"。特別在生活奉養上提倡"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從而形成了墨徒與別家所不同的一種獨特形象。墨徒之間還組成紀律嚴格的組織,以精於墨理者為首領,號曰"鉅子"。"鉅子"死則另傳他人。墨徒以鉅子為聖人,"鉅子"權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淮南子》說"鉅子"可以指揮其徒屬"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後,陽城君等貴族反對吳起而失敗,墨家"鉅子"孟勝效忠於陽城君,其徒屬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難。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 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此書文風朴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沖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 ,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