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收益jtp

創造收益jtp

發布時間:2022-06-18 12:52:07

① 真正創造的GDP,應該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創造出來的GDP

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價值量怎麼能代表生產涵數?
全世界的GDP核算都是假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GDP壓根就不存在,它真正的名稱應該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或者稱作「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匯率代表的實際上是兩國勞動力交換比例,而非真正的生產能力對比)

自1929年現代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開始應用和隨著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實際GDP成為經濟學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和統計指標。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首先教給學生的就是這里有一個衡量實物產出的指標——實際GDP。當然,同時還有一個價格指數表示物價總水平,實際GDP是用名義GDP減去物價指數。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學會了這個概念並被所有的人所認同,隨後這個概念就成為教條而加以應用了。這里有一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實際GDP作為實物統計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在GDP的統計時,首先得到的是名義GDP,但是在所有的國民收入核算的統計表中(如《中國統計年鑒》),竟然沒有名義GDP的增長率這一指標,而是告訴你實際GDP的增長率和物價指數,要想得到名義GDP增長率指標,你自己去加吧,之所以沒有名義GDP增長率這一指標,因為經濟學家認為GDP就是為了衡量實物產出的,名義GDP的增長率沒有用。
但是,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現在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在一本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有一個應用實際GDP的例子,作者在講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時寫到,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努力工作和技術進步,使實際GDP的增長率連續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這段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接下來又說,這種7%的增長率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從戰後到90年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的人均GDP從戰後的130美圓增加到30000美圓,韓國從50美圓增加到12000美圓,台灣地區從80美圓增加到16000美圓等等。當我們把上下兩段話放在一起就出笑話了,因為GDP每年增長7.2%,10年會增長1倍,這些國家和地區怎麼可能按7%的增長率在40年的時間里增長這么多呢?上面的數字當然是名義GDP,要解釋這些數字當然也要用名義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超過15%,同時日圓對美圓的匯率提高了3倍,而韓國在高增長時期名義GDP的增長率接近30%,而在目前採用實際GDP來說明實際產出的增長,同時分離出物價水平的變動和匯率的變動是經濟學家做不到的,這里可以肯定的說,這在將來也做不到,那麼這樣使用「實際GDP」的統計指標就有些希奇古怪了。
我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來說明使用實際GDP比較實物給經濟學家帶來的尷尬。比如要說明中國的GDP究竟是多少美圓就必須先解決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問題,經濟學家試圖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怎麼樣呢?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主張人民幣貶值時的低估到現在主張人民幣升值的高估,經濟學家從2美圓到14美圓之間竟然給出了十多種計算結果,這種誤差可能達到7倍的計算是不是還能應用呢?
1930年,凱恩斯在《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8%,顯然不如說去年生產的是21寸電視而今年生產了29寸的電視更清楚。

對於物價指數的統計也是如此,這種統計只能在單一產品和穩定狀態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蘋果和梨的價格都增長了10%,可以確定的說物價上漲了10%;但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了15%和梨的價格上漲了5%,或者價格同時上升而蘋果和梨的產量比例變化了,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物價指數的。前面所舉的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人民幣的匯率出現的尷尬結果就是一個例子。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也說,物價指數的統計可能忽視了產品質量的變化,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如果物價指數的統計考慮產品的質量變化,由於產品的質量變化太快(比如電視機),那將使物價指數的統計失去意義,因為只要質量變化了就要把它視為一種新產品而不能與原來的產品構成時間序列的指數。聯繫到國民收入核算的實際,現實中物價指數統計的困難遠超出前面的例子,不僅產品的質量經常在變動,而且新產品層出不窮。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物價指數的計算是以1990年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場上幾乎難以找到與1990年完全相同的產品,更不用說占消費支出很大比重的新產品。顯然,這種物價指數的計算與實物量的統計相差甚遠。
就人們通常所說的物價指數是指消費者價格指數(即CPI),這種消費者價格指數經常被作為計算實際國民收入的依據。然而,這種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然不是全部產品和勞務的統計,比如資本品的價格變動被排除了,資本品的價格變動是用單獨的指數來表示的,由於資本品在我國GDP統計的全部產品中要佔到30%左右,所以GDP並不能表示實物量的變動是顯而易見的。就消費品而言,消費者物價指數所包含的產品也不是全部消費支出的構成,比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家用電器在我國居民消費中已經佔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時才考慮將其加入到物價指數的計算中。顯然,用這種物價指數的方法來計算實際GDP是大有疑問的。
從上述分析可見,這種實際GDP作為表示實物的統計變數是主流經濟學創造的一個神話,之所以把它叫做神話,是因為這種異質實物產品的加總和統計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在實際應用上也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實際GDP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主流經濟學卻使它成為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並被用於所有的經濟學應用領域。
當然,這種假的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統計在現實中並不是毫無用處的,正如這種實際GDP和物價指數一直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但只要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分析有所了解的話就很容易發現,經濟學家實際上是把實際GDP和物價指數的變動加在一起考慮宏觀經濟波動,但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名義GDP,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名義GDP呢?名義GDP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標,但這種名義GDP絕對不是實物產出的數量和它的貨幣價格單位,而是與實物或技術完全無關的。 什麼是GDP
我們現在來討論名義GDP。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名義GDP是一定時期中(如1年)新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這一定義中的關鍵是價值,這里的價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從而是可以加總的,但這樣加總的名義GDP已經不表示任何實物,而是一個貨幣交易增加值的概念。如計算國民收入的一種方法就是增值法,即把各個企業新增加的價值加在一起,由此構成企業的總收入,這種收入必等於人們的總支出,因為收入和支出是貨幣交易的賣和買,二者必然相等。這樣,從總支出的角度看,人們花1美圓一定有1美圓的GDP。由於GDP所統計的是貨幣交易值,凡不是貨幣交易的產出(包括勞務)將不會被計入GDP。比如,足球明星的高額報酬被計入了GDP,而農民自己生產和消費的農產品只要不通過市場交易,就不會計入GDP。
由於GDP是一個經濟中全部貨幣交易量的增加值,我們可以用貨幣的交易方程式來表示:MV=PT,即貨幣數量(M)和貨幣流通速度貨幣(V)相乘等於全部貨幣交易值PT(T表示交易的實物量,P表示價格),而名義GDP的計算則只是所有的交易量的增加值,或從企業會計帳戶上考慮的增加值。因此,當假設全部交易值與企業的增加值之間保持一個固定的比例,即GDP在PT中的比例是穩定的,再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貨幣交易的增加值或名義GDP和貨幣供應量之間將保持穩定的比例,即。
上述對名義GDP的說明似乎是多餘的,因為這些定義在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但我們這里重述這些定義是為了說明與教科書完全不同的含義,即這些定義可以清楚地表明,GDP根本就不是實物的統計,而是一個貨幣值。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這個貨幣值是沒有意義的,從而要用實際GDP和物價水平把這個貨幣值拋棄掉,然後用生產函數去說明實際變數。但正如前面所表明的,這在邏輯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主流經濟學所拋棄的貨幣和名義變數則正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最本質的東西,即這些名義變數所表示的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競爭,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時無刻都感覺到的。在競爭中人們想要得到的和為之奮斗的是什麼呢?不是任何實物,而是金錢或貨幣這種純粹的價值符號,普通人為了生活和發財的夢想整天忙碌著,企業家和資本家在殘酷的商戰中沉浮,甚至一些政府官員為了金錢而喪失良心和道德,他們所考慮和追求並不是實際變數而是名義變數,即貨幣本身。在這樣一種比誰掙錢多的游戲中,出現了GDP或名義GDP,這個名義GDP包含著一組由貨幣量值構成的名義變數,其中有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和儲蓄、消費、投資等名義變數,由這些名義變數構成了企業為獲取利潤而產生的財務帳戶,即貨幣量值的成本收益計算。這種成本收益計算完全是以貨幣價值的投入和產出進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實物的考慮。正是這一點,使名義GDP成為重要的統計變數,如果假設企業的成本不變,則名義GDP的增加意味著企業贏利的增加,而企業贏利的增加則是企業經營的目的。
我們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加總問題,即在國民收入的統計中那些球星和歌星超過千萬的高額收入怎麼會和麵包加在一起構成GDP。為什麼麵包工人的微少工資可以和球星、影星的收入加在一起構成GDP總量呢?原因只是在於他們都是資本家僱用的,假如利潤率是10%,資本家付給麵包工人100美圓的工資,就要把麵包賣110美圓而得到10美圓的利潤,而付給影星的1000萬美圓的工資就要從出售電影中收回100萬美圓的利潤,正是這種性質才使不同質的產品和勞務得以加總。自20世紀30年代人們使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以來,並沒有從理論上考慮它的性質和意義。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定義似乎可以作為GDP等國民收入統計的理論依據,在批評了斯密把物質產品的生產作為生產勞動的定義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只有能夠為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或僱傭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這里只要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用貨幣計量即可聯繫到GDP及它的這種增長。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價值論所指的價值並非具體的財富,而是一種被買賣流通的勞動,只有使用價值才是財富具體內容的,價值不是,而是被貨幣奴役的一種勞動。在真正的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里,價值就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是是交換關系,而不是供求關系,而交換的原子就是「勞動」(價值),產生「價值」非但不是一種功勞而是一種罪過,正如汽車行駛耗油量越高罪過一大一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例證來看。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價值是在一定條件下客觀存在,只要房子不損毀,其使用價值是不變的。但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資來夠買,而現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資。有人只注意到了物價上漲,其實是被拜貨幣教和拜物教思維欺騙了,價值量增長帶來的是大量勞動者的勞動量被吞噬而變成價值,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和時間增加了,他們為了獲取與原來相同或相似的使用價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勞動。而更多的勞動不是變成可吞噬更多勞動的資本,就是在生產結構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產,而具體的使用價值確與價值量的增加無關。這就是資本主義所謂的經濟增長,顯然資本主義的這種GDP並非什麼生產涵數一樣的東西,而是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如前面所表述的,當採用貨幣交易時,假設所有的企業都是資本主義企業和所有的工人都被資本家所僱用,則馬克思的生產性勞動的定義是與國民收入的統計相一致的,即所有的產品都是經過貨幣的買和賣兩個過程,以使貨幣增殖,而根本不涉及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的具體形式。
因此,對於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來講,重要的是名義GDP,而不是反映實物產出的「實際GDP」,而且這種「實際GDP」根本就不存在。
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
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我們前面所列出的國民收入核算的那些統計變數(工資、利息、利潤、資本、折舊、儲蓄、消費、投資)都被作為實際變數來使用,被聯繫到生產函數和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可是這些統計變數都只是名義的貨幣值。但主流經濟學有辦法處理,即參照名義GDP和實際GDP的解決方法,把貨幣工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工資,名義利率除以價格水平就成為實際利率,而廠商在沒有貨幣幻覺的條件下只是考慮實際變數,這樣就可以把這些變數套用在生產函數上了。如前所述,當這些變數根本就不表示實物,那麼主流經濟學的這種濫用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先來看折舊,折舊這個概念在實物或技術上是表示固定資產磨損的,但這里卻是個價值概念,即由政府規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按幾大類每年攤入企業成本的比例。顯然,各種不同的機器設備在技術或實物上的磨損是不同的,而且是政府不可能知道的,那麼為什麼政府要嚴格規定統一的折舊比率呢,道理很簡單,如果政府不這樣嚴格規定,那麼企業一定會逃稅,這種折舊與固定資產的物質磨損以及精神磨損沒有一點關系,美國政府曾採用過的「加速折舊」政策只是減稅。實際上,企業在做投資時,即使完全從價值上考慮也不把折舊率作為成本計算的依據,而是採用毛利和投資回收期的方法進行計算。
對於工資和利息這兩種構成企業成本的因素,企業在進行成本收益計算時顯然只是採用名義量值,最簡單的道理是物價指數只是政府在事後計算和公布的,企業不可能根據政府公布的物價指數向工人和銀行修改以前簽定的契約,而對產品價格的預測也只能是名義的貨幣值,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對實際變數和價格水平進行「理性預期」,只要對企業實際的成本收益計算稍有了解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但遺憾的是,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根本就沒有這種真正的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更沒有貨幣利潤的概念。
這里最使人困惑的一個概念就是資本了。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資本被作為實物的機器設備納入到生產函數中,即Y=F(K,L),以表明其對實物產出的生產力。但在國民收入統計中,資本只是一個價值概念,它來自於以前用貨幣計量的投資。奇怪的是,主流經濟學在採用生產函數分析時把資本的產出—GDP用物價指數方法分出實際GDP,同時把資本的收益—利率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利率,但從來沒有把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以及投資去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資本及實際投資,這種生產函數的計算顯然存在著邏輯錯誤,即把名義值和實際值攪在一起了。同樣,在生產函數中,勞動的計量採用的是實際值,而資本卻是沒有被價格水平除過的名義值,這又怎麼能夠計算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出呢?把名義值和實際值的資本勞動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引起實際經濟分析中更為嚴重的思維混亂。例如,在實際中,所有的資本勞動比率很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採用那些資本勞動比率很高的技術,而在美國則出現了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列昂惕夫悖論」,可以說,只要使用這種生產函數來分析實際問題,就會導致這種悖論。
價值的留存量最終多會形成資本,而資本是不是主流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機器呢?對此在統計資料中是不難找到說明的。按照統計資料,美國的總資本中65%左右是地產,而且這個比例在長期中一直保持穩定,由於美國的投資率在長期是穩定的,那麼就意味著,由投資所轉化的資本增加或資本積累只是地產的增值或地價上升,而根本不是機器的增加。這樣,資本就只是那塊兒地,資本積累只是人們用更高的價錢(投資)去買那塊兒地。當然,除去地以外還有35%的資本,它們是不是機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資本中,絕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構成的,機器的價值只是占總資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書中總是使用統計數據來說明美國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中國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機器是由勞動生產的中間產品,美國現在所使用的機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產出來的,以前的機器都報廢了,美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人,而中國卻存在幾個億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資本是機器的話,中國完全可以用這些人在1年中生產出美國的這些機器(當然要知道這些機器的生產技術),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在按照這個速度生產機器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在資本的價值上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卻很小,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和貨幣供應量要以比現在高出幾十倍的比率增加,當然這里排除了人民幣匯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再來看投資概念,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投資意味著固定資產或機器的形成。但現實中的投資卻只是一個貨幣額的支出,它可以用於購買各種商品和勞務(比如股票和球星),與消費不同的是,投資的目的是要形成價值上的資本存量以獲取利潤。舉一個例子,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如果按照教科書的定義就是把美國的機器運到中國來,但實際上摩托羅拉公司投資的絕大部分並不是把機器運到中國,而是在中國購買土地和僱用工人蓋廠房,並僱用我國的管理人員和工人進行生產,所帶來的「機器」只是一個晶元,摩托羅拉公司的投資顯然只是使用美國的銀行印發的美圓而不是機器。
採用簡化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投資所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分成三類,即僱用工人、購買機器設備和直接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對這三類還可以簡化為僱用工人和資本存量兩類,因為機器只是生產機器的廠家僱用工人和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生產出來的,從而可以把機器「還原」掉;再進行簡化,使用前述的地產在總資本中佔有絕大的比重,我們可以把資本存量理解為就是一塊兒數量固定的土地。上述簡化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出投資的含義,投資作為一種增加的貨幣額的支出,當它用於僱用工人時將增加工人的工資和同時增加企業的成本,當被用於購買原有的資本存量或土地時將引起資本存量的價格或地價上升,這種資本存量的升值就成為企業的利潤,利潤就來自於新增的投資購買原有的土地而引起的地價上漲的部分。因此,從實物角度看,投資還可能生產機器,但從價值的角度看,投資與機器是完全無關的,只是與作為價值量的工資和利潤相聯系。按勞動價值論,價值是一種勞動,社會經濟交換的是勞動,而利潤或者說剩餘價值就是以貨幣的形式得以兌現的交換中的剩餘勞動,而不是具體的剩餘「財富」(使用價值)。從系統整體上說虧損或者利潤本質上沒有什麼並別,都是一種勞動消耗或者說剩餘,由於企業追求價值和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因此卡爾.馬克思也把企業當成階級斗爭的產物。在這里資本主義里所謂的價值就是貨幣,與不是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的這種貨幣關系,即價值量(錢)兌現的是一種「勞動」,而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普通人潛意識默認的價值定義)。
最後來看儲蓄和消費。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儲蓄和消費的比例取決於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比如有一種產品——綠豆芽,你今天不吃它明天就會長一節兒,長的長度就是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原來的豆芽相比就是利率,那麼,人們什麼時候把豆芽吃掉取決於人們的時間偏好,即豆芽的生長速度和人們的忍耐性。按照這種理論,經濟學家創立了各種消費函數模型來解釋宏觀經濟的變動,如生命周期假說和世代交疊模型。然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和消費只是一筆貨幣額,或者說是人們在一定時期獲得的金錢支出掉和沒有支出的比例,還可以說人們是把錢花掉還是存起來或用於投資去掙更多的錢,而根本就不是按照時間偏好去消費某種實物產品。凱恩斯在《貨幣論》和《通論》中提出了節儉的悖論和建立在富人有更高儲蓄率的消費函數和收入決定理論,但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被主流經濟學完全曲解了,並被用於對現實經濟的解釋。舉我國現實中的例子,自1997年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增長率下降和失業增加的經濟衰退,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大幅度下降。國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按照主流經濟學的消費函數理論來對此進行解釋,即消費的下降是由於社會福利制度的變革引起的人們消費傾向的改變,比如要存錢支付養老、醫療、購買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費用等,但這種似乎有道理而又看似符合實際的說法卻是大有問題的。我們把復雜一些的理論分析留到後面,這里只是指出一個重要的經驗事實,即在美國的長期國民收入統計中消費傾向是相當穩定的,是不是美國在一百多年中社會福利制度沒有發生變化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僅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在技術(如新技術革命)和人們的文化理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老一代的美國人拚命的攢錢而現在年輕人卻大量的負債消費,但奇怪的是,統計上的消費傾向竟然沒有變化。確實,上述這些技術上的因素會影響人們消費的時間偏好或時間選擇,但它們只能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期貨價格),而不能影響國民收入核算統計中貨幣的消費和儲蓄變數,因為這些變數只是表示人們社會關系的貨幣量值,而與技術或時間偏好完全無關。
消費和儲蓄既然是貨幣量值,我們可以從貨幣的角度來解釋上述問題,如果假設人們的儲蓄是作為銀行存款保持的(這在貨幣供給的統計上即是),那麼人們能不能把作為儲蓄的銀行存款多取出10%用於消費呢?顯然不可能,這必然會使商業銀行倒閉;同樣,人們也不能多儲蓄10%作為銀行增加的存款而沒有相應的投資貸款,這也會使商業銀行倒閉,當人們試圖這樣做時,必然會使商業銀行改變貨幣供應量,從而引起收入水平的變化而阻止人們改變貨幣量值消費與儲蓄比例的企圖,或通過經濟波動來加以調節,這即是凱恩斯的收入決定理論和節儉的悖論。對於我國1997年以來的消費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從1991年以來收入分配發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或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消費傾向的改變則是次要的。
以上對國民收入核算中的統計變數的分析表明,這些以貨幣量值表示的統計變數與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實物、生產函數、時間偏好等技術關系是完全無關的,而是表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用於表示這種特殊的比誰掙錢多的競爭游戲。
因此對於資本主義或者說市場經濟來說這種GDP增長是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長資本主義就得癱瘓,但是所謂的像生產涵數一樣的生產總值是壓根就不存在的,它實際上的名稱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總和」或者稱作「被買賣流通的勞動總和」。一極端的例子,完全軍管的社會其價值(依據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量將為零,作為價值總量的GDP也將為零,這是把它當成生產涵數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② 攝影愛好者如何給自己創造收益

曾聽說有人為了追求攝影藝術不斷地投入金錢、時間、精力而不求回報,甚至經濟破產,妻離子散,而社會上的認識卻往往以「為藝術獻身」的美譽報以崇敬的眼光。攝影人在這種傳統氛圍中「熏陶」,產生了「藝術」與「金錢」相對立的認識,觀念被扭曲,彷彿只有不求回報,不講經濟才算崇高,是「真正的藝術家」。而實際上這種理想主義的「真正的藝術家」是極其罕見。相信絕大多數的攝影愛好者,當「發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拍出的照片能登大雅之堂。可以想見,當你的照片被媒體登載的時候,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盡管愛好攝影不一定靠攝影為生,但以「攝影」養「愛好」,通過投稿或參加攝影比賽獲得收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既為社會創造價值,也能為自己創造財富何樂而不為呢。代理銷售照片,能賣出去的照片不一定是拍攝技術頂尖的照片,但起碼是符合「三個原則」的好照片。還要看市場需求,據說現在圖片市場上人文風光的照片太多了,幾近飽和,而創意人像類比較好賣。而所謂創意並非一定是視角獨特標新立異,有時一張椅子或一扇窗就是很好的拍攝主體。這類圖片用作商業廣告素材,要求布光均勻平淡。當然,如果要拍創意人像,需要支付模特費請模特,估計開頭是有一定難度。要是多留意身邊的事物,就近拍攝身邊的人和事,利用攝影養攝影養愛好還是有可能的。要說以「攝影」養「愛好」還是參加當地的攝影比賽見效快。房地產的樓盤需要推廣,就找攝影家協會協助搞攝影比賽。頭等大獎3000.00到5000.00,入圍獎50.00到100.00不等。進一步解放思想,觀念更新,只要你肯多抽點時間參加比賽活動,你就有機會創造效益。讓攝影愛好者懂得以「攝影」養「愛好」不再一味「燒錢」和「中毒」。

③ iPhone有很多軟體可以創造收益,你有嗎

蘋果的軟體有些可以有收益,但是如果是推廣收益的話,可以建立一些群,群里推廣,這也可以發網路上推廣。

④ 短期借款創造的收益怎麼看

短期借款的收益屬於借款人的,如果收益小於借款利息就得不償失了。

⑤ 創造聯合收益的來源有哪些

創造聯合收益的來源主要由資金放出去的利息值是最主要的來源

⑥ 創設的詞語概念

詞目:創設
拼音:chuàng shè
注音:ㄔㄨㄤˋ ㄕㄜˋ (1) [found]∶開始建立。
(2) [create]∶創造條件,使原來不具備條件的也能實現。 1. 亦作「剏設」。1.設置;創辦。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詞林·翰林官先奏事》:「國朝無此官,至今上始創設。」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自 咸豐 季年,中西重立和約,朝廷剏設總理衙門,堂司各官如軍機處例。」 葉聖陶 《城中》:「一個學校的創設,雖然算不得一件大事,卻在這城裡多數人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浪了。」
2. 謂創造條件。
毛澤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和資產階級政黨相反。他們怕說階級消滅,國家權力的消滅和黨的消滅。我們則公開聲明,恰是為著促使這些東西的消滅而創設條件,而努力奮斗。」 徐特立 《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黨和國家為青年創設了良好的工作條件。」 收益、風險均較小
在證券公司利潤構成方面,各個公司有所不同,但主要利潤來源都集中在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投行業務。其中,創設權證屬於自營業務范疇。目前,所有的認沽權證都是零價值,券商創設後賣出,屬於無風險套利。當然,為了改善流動性,創設的券商需要以更低的價格買回,才可以注銷。或會促成價格上揚,但也可以等待到期後,由於零價值而無人行權,來實現自動解凍。當然,券商需要考慮被創設的零價值權證的存續期,以衡量時間價值。一般情況下券商會購進權證來注銷,會促成一定幅度的上漲。 1、實施權證創設的券商條件嚴格。兩所都在《通知》中規定,「取得中國證券業協會創新活動試點資格的證券公司(「創設人」)可按照本通知的規定創設權證」。大多數券商因不是創新類,而不具備創設資格。
2、創設人需上繳股票和資金凍結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創設認購權證的,創設人應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開設權證創設專用賬戶和履約擔保證券專用賬戶,並在履約擔保證券專用賬戶全額存放股票,用於行權履約擔保。創設認沽權證的,創設人也應在中國結算公司開設權證創設專用賬戶和履約擔保資金專用賬戶,並在履約擔保資金專用賬戶全額存放現金,用於行權履約擔保。
3、創設和注銷均需經過審核。創設人向交易所申請創設權證的,應提供中國結算公司出具的其已提供行權履約擔保的證明。交易所經審核同意,通知中國結算公司在權證創設專用賬戶生成次日可交易的權證。權證創設後,創設人可向交易所申請注銷權證。交易所經審核同意,通知中國結算公司於當日注銷權證,次日解除對相應股票或資金的鎖定。
4、對於創設權證,兩個交易所還有創設數量、比例等其他多項嚴格的規定。具備創設權證資格的創新類證券公司,要受到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嚴格監管。 我們現在在來研究一下目前市場上不斷被創設的權證。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南航JTP1 580989」:其行權價為7.43元。初始行權比例:2:1(行權比例數值為0.5),即每2份認沽權證可以向南航集團出售1股股份,可以向權證發行者或創設者賣出一股「南方航空」股票。應該說,機構創設南航JTP1 580989理論上是有風險的,其風險就表現在,以當時的南航JTP1 580989市場價格看,機構對其進行創設基本上可以在1.5元錢賣出(即創設一份可收回現金1.5元)。如果到了行權日「南方航空」股票的價格跌到了3.43元,則該創設機構由於必須以行權價(7.43元)從權證持有者手中接股票,這樣一來,他每接一股將要賠7.43-3.43=4元!再考慮到當時創設時每份收回了1.5元,因此,在此情況下該機構每創設一份南航JTP1 580989最終的結果將是賠2.5元!!!這就是創設的風險。而如果到了行權期,假如「南方航空」股票的市場價格為8元,則行權時創設機構每創設一份將會掙1.5-(8-7.43)元(投資者不會選擇行權)。而該機構在創設時由於要在上交所抵押資金(每創設一份抵押7.43元),相當於資金被佔用(或進行了投資),因此,在該種情況下,該機構創設的投資收益率就是0.93/7.43=12.5%。當然,如果南方航空的價格到時候有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在7.43元以下,年收益率就不保,這就是創設所面臨的風險!
但是,以目前的市場預期及南方航空的基本面來看,行權期,南方航空股價跌到7.43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遇到除權要另行計算)!!!!如果南方航空的股價到時候高於7.43元(可以幾乎肯定),則到時候將不會有人行權(不會有人以7.43元的價格將股票賣給權證發行人),也即,南航JTP1 580989到時候就是一張廢紙!在南航JTP1 580989基本上肯定是一張廢紙的情況下,創設南航JTP1 580989的收益率就是:12.5%(再加上權證投機所帶來的交易傭金收入,則該數值更大)!如此高的收益率,如同撿錢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南航JTP1 580989在二級市場上在1.5元錢的價格上可以賣掉,機構焉有不創設之理?銀行也別向如何評估創設外貸款啦,乾脆委託證券公司創設南航JTP1 580989吧!
如何評估創設權證的機制和收益讀者問題:創設認沽權證的資金有人監管嗎?
以茅台為例:華泰2月28日創設1000萬份,27日茅台收盤價為87.64元,需要保證金8.764億元,其間茅台認沽權證最高價為1.042元,假設華泰以最高價賣出,到行權日以0.001元買回注銷,到5月29日三個月收益率為1.041/87.64=1.1878%,其間上證指數從2771.79上漲到寫信時的3495.22點,而此時茅台認沽權證並未出現非理性投機炒作。此後,又有多家券商陸續創設茅台認沽權證。幾種假設:1.未來幾十天中,茅台認沽權證大幅上漲;2.券商開的是空頭支票,沒上繳保證金,欺騙廣大投資者;3.券商連市場平均利潤率都未得到,何談一季度盈利翻幾倍?4.如果券商沒被包庇,認沽權證在其間只有上漲到一定幅度才能有合理解釋。 權證在2005年上市初期遭遇爆炒,市場容量過小是主要原因。而允許券商發行備兌權證,有助於增加市場供應量,最終達到平抑市場投機行為的目的。
從國際經驗來看,標准權證產品都有一種被稱為「連續創設」的機制,這種機制允許發行人或其他合格機構及時增加權證供應量。當權證價格失衡,發行人或其他合格機構發現有利可圖時就會適時創造並出售新的權證,權證價格自然向合理價格回歸。一般來說,備兌權證發行人的直接收益包括:權證的發行收益和做市過程中買賣權證的價差收益,因此權證交易實行做市商制,對於權證的發行人券商來說意義重大。
滬深交易所都沒有在《權證管理暫行辦法》中對權證的創設作出具體的規定。2005年7月頒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權證管理暫行辦法》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權證管理暫行辦法》,均在第二十九條規定,「已上市交易的權證,合格機構可創設同種權證,具體要求由本所另行規定」。目前在具體操作上,權證創設主要依據兩個交易所的有關通知。深圳證券交易所於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關於證券公司創設權證有關事項的通知》。而上海證券交易所只是在2005年11月21日發布了《關於證券公司創設武鋼權證有關事項的通知》,在新的權證上市前,只是公告「有資格的證券公司可比照本所已發布的《關於證券公司創設武鋼權證有關事項的通知》有關規定創設同種權證」。
顯然,由於做市商制度尚未設立,涉及創設權證的相關法規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但總的來說,兩所的《通知》仍具備較強的操作性。 由於現在已有大量的南沽權證被注銷,南沽盤子規模縮小很多,所以投機會加大。機構買會創設的權證實不要花多少錢的,他們注銷完畢後,極可能會暴跌(無量空跌),到時一文不值,建議大家擇高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創設與券商發行備兌權證有一定的區別。
創設是對市場中已有權證的發行,創設而來的權證,其條款、證券簡稱、交易代碼都與原有權證一樣。
打個比方,如果某券商創設了5000萬份武鋼認購權證,那麼,武鋼認購權證(簡稱武鋼JTB1)就好比進行了一次增發,其流通盤增加了5000萬份,而不是設立了一個流通盤為5000萬的「武鋼JTB2」;而如果是券商發行備兌權證的話,那就是創立了一個新權證,證券簡稱、交易代碼都會與原有權證有所區別。
創設權證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以創設1000萬份武鋼認購權證為例,首先,券商要在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開立一個專用賬戶,並存入1000萬股武鋼股票用於履約擔保;第二,券商要向交易所提出創設申請,並提供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出具的其已提供行權履約擔保的證明,交易所審核後會通知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在該券商權證創設專用賬戶生成1000萬份武鋼認購權證;第三,生成的1000萬份武鋼認購權證當天並不能交易,必須等到第二天以後,券商才能在二級市場上按照市價賣出。
券商創設有利可圖嗎
創設使券商能夠「創造」權證,那麼,在此過程中,券商有利可圖嗎?
對於券商來說,創設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其成本是需要承擔用於抵押的股票價格下跌的風險以及資金成本;而收益是高價賣出權證得到的資金。利潤則是二者之差。
下面舉例說明。
假設,創設權證時武鋼股份的價格為S元,創設的權證賣出時,認購權證價格為X元、認沽權證的價格為Y元,年利率為5%。
(1)對於創設認購權證而言,以5%的利率借入S元,從市場上以S的價格購買一股武鋼股份,質押給中登公司,然後創設一份認購權證,在市場上以X的價格賣出。
若一年後G武鋼價格S『高於行權價2.90元,則凍結的G武鋼被用於行權,創設人的損益為權證的收入X元加上以2.90元賣出G武鋼的收益(2.90-S)元減融資成本0.05S,共計(X+2.90-1.05S)元;若到期時G武鋼價格S』低於行權價計(S『+X-1.05S)元,當G武鋼S』跌破(1.05S-X)元時,創設人將發生虧損。
(2)對於創設認沽權證而言,以5%的利率借入3.13元,質押給中登公司,然後創設一份認沽權證,在市場上以Y的價格賣出。
若一年後G武鋼價格S『高於或等於行權價3.13元,則權證持有人不能行權,創設人的收益為(Y-0.05*3.13)= (Y-0.1565)元;若G武鋼價格S』低於行權價3.13元,則權證持有人行權,創設人的收益為[Y-(3.13-S『)-3.13*0.05]=[S』-(3.29-Y)]元,即G武鋼價格S『跌至3.29-Y元以下,創設人將發生虧損。
具體來說,我們假設以目前的G武鋼的價格2.65元購入作為履約擔保,創設一份認購權證以0.5元賣出,以年利率5%的利率借入3.13元,作為履約擔保,創設一份認沽權證以1元賣出,則到期時,當G武鋼在不同價格時,創設人的收益如表所示。
當然,創設權證後,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創設人可通過購回權證並進行注銷的方式來盈利,可能相比持有到期是較優的選擇。
創設對市場有何影響
作為權證市場的一項重要制度,創設無論是對股票還是權證,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對權證而言,創設將使權證價格向理性價值回歸。對權證市場來說,如果權證價格被嚴重高估,必定有多家有資格的券商會進行創設,新增供應量必然對權證價格進行打壓,而隨著權證價格的逐漸下降,券商們則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創設操作,直到權證價格接近於合理價格。通過這種市場機制,權證的價格大幅偏離理論價格的現象將得到有效控制。
創設對標的股票股價將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由於認購權證價格高估時,創設人需要買入標的股票作為擔保進行創設,再加上投資者對此的預期可能也導致投資者跟風買入標的股票,因此標的股票有可能隨認購權證價格高估出現上漲,而這也將有利於權證與標的股價走勢的一致。昨日,G武鋼價格逆市大漲了5.58%,這與武鋼權證的創設機制不無關系。
創設將同時增加權證市場和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創設權證與權證回購注銷將增加權證市場的流動性,同時創設擔保所需的標的股票的買賣也將極大地增加標的股票市場的流動性。

⑦ GTP是什麼 常常聽到人說中國GTP增長如何如何快

應該是GNP和GDP吧
前面的是國民生產總值後面的是國內生產總值
回答者:lokguan - 經理 五級 8-15 21:22
GD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國民生產總值)
GDP和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它們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但因其計算口徑不同,二者又有所區別.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所謂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所謂生產活動包括三次產業在內的所有行業和部門.在價值形態上它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增加值之和.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等)總和價值.本國常住者通過在國外投資或到國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應計入本國國民生產總值.而非本國國民在本國領土范圍內的投資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則不應計入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去.因此,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素收入(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觀地講,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從國外獲得的勞動報酬、投資收益(包括紅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凈額.即: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外凈要素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別,GDP強調的是創造的增加值,它是「生產」的概念,GNP則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講,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二者相差數額不大,但如果某國在國外有大量投資和大批勞工的話,則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往往會大於國內生產總值

⑧ 怎麼才能在百度收益創造收益呢

創造收益就要每天認真完成所有的任務,不能間斷,按時完成所有的答題和瀏覽,就會有收益進賬。

⑨ 創業先要以創造收益為目的

對於一個創業者,你有情懷有社會擔當那是好事情,畢竟這個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來貢獻正能量才能越來越美好。但是如果你連該給自己和自己的團隊貢獻的應有的收入和報酬都貢獻不出來的話,還談什麼去貢獻整個社會貢獻全人類呢?別人要是都活得比你好得話,那誰還用得著你來貢獻呢?所以在創業開始的時候,在你還沒有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的時候,還是先安安心心地想著該如何賺錢盈利吧,只有你在想辦法先生存下來以後,才有能力談別的。所以在創業剛起步的時候還是應該少考慮那些高大上甚至假大空的事情,還是應該多考慮一下具體的問題,比如產品如何能更有銷量,客戶如何積累,如何開辟新的銷售渠道等等,而不是只想著我要讓這個社會發生多大的進步,要讓全人類怎麼怎麼樣,記住一點,要想先奉獻別人,你先得奉獻好自己,只有自己成了一個富有者,你才有能力奉獻別人。

⑩ 什麼是JTP股權證

關於認購和認沽權證的區別,從字面上大家也了解了 JTB為認購權證,JTP為認沽權證.大家可以注意今天包鋼JTP和JTB的走勢, 當大盤上漲時,由於正股隨大盤上漲。所以,此時JTB價值更高,而正股下跌後,相對於JTP價值更高,所以,有這樣一種操作思路,大盤跌,操作JTP,而大盤漲操作JTB.

認購權證的意義是,權證發行人承諾在行權期內,認購權證持有者可以按事先約定的價格向權證發行人購買某個股票,權證發行人必須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賣出股票,權證持有人可買入股票的數量由持有認購權證的數量決定,比如寶鋼權證就只能買入寶鋼股份

認沽權證的意義是,權證發行人承諾在行權期內,認沽權證持有者可以按事先約定的價格把某個股票賣給權證發行人,權證發行人必須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買入股票,權證持有人可賣出股票的數量由持有認沽權證的數量決定,比如武鋼JTP1就只能賣出武鋼股份什麼是認沽權證?認沽權證就是看跌期權,具體地說,就是在行權的日子,持有認沽權證的投資者可以按照約定的價格賣出相應的股票給上市公司。比如說新鋼釩在行權的日子,持有認沽權證的投資者可以按照4.62元的價格賣出相應的新鋼釩股票,不管當時新鋼釩的股價是2元還是8元。如果當時價格是2元,則認沽權證的價值就是2.62元,如果當時的價格高於4.62元,則認沽權證一文不值。

認沽權證和此前的認購權證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認購權證是賦予持有人一個權利但非責任,以行使價在特定期限內購買相關資產,即上市公司股票。相應的,認沽證則意味著賦予持有人一個權利但非責任,以行使價在特定期限內出售相關資產(股票)。

當股價高於行權價格時,認購權證投資者則從股價上漲中獲得盈利,當股價低於或等於行權價格時,將損失認購權證的費用,認購權證投資者希望通過股票上漲從中獲利。相反,認沽權證則是當股價低於行權價格時,從股價下降中獲得收益,當股價高於或等於行權價格時,投資者將損失認沽權證的費用,認沽權證投資者希望做空股票從中獲利。

認沽權證的風險主要取決於正股未來的股價運行方向、時間值以及引伸波幅等因素。對於認沽權證而言,最大的風險來自於標的股票在未來出現大幅上漲而導致的權證價格下跌

從已上市的寶鋼權證來看,市場對於權證的投機心理較強烈;而新鋼釩權證的存續期僅1.5年,到期該權證將被執行或作廢。如果不慎在遠高於實際價值的部位介入,則投資者可能面臨較大損失。此外,新鋼釩權證的流通量僅為1.17億份,低於寶鋼權證的流通量,新鋼釩權證可能無法在同一價格水平上進行較大數量的買入或賣出,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上述這些風險因素都是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需要充分考慮的。

認沽權證為投資者提供最大的方便之處在於提供了一種下跌市道中賺錢的可能性。看空的投資者只能通過買入認沽權證而並無其它避險策略,投資者需要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認沽權證的價格。由於認沽權證本身的杠桿效應,投資者可以通過控制倉位來規避風險。當然,偏重投機的交易者完全可以通過加重倉位實現權證的杠桿功能。

(以上內容為轉貼)

閱讀全文

與創造收益jt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