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斌的成長經歷
出生於天津的他,本應該享受著都市孩子應有的美好生活。但是他的童年註定與美好無緣,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接踵而至,7歲時的一場大病,差點奪取了他的生命。不久後父母的離異更是給他灰色的童年,加上了沉重的烙印。
漸漸長大的他才發現悲痛於以往的記憶是徒勞的,緊握現有的幸福,給愛自己的人創造幸福,才最重要。有著媽媽的疼愛和關心,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他勵志要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成為家人的依靠,親朋好友眼中的好男兒。
音樂是他從未放棄過的夢想,縱使在他生活中最困難的時刻,他也從未想著放棄。1999年,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組建極速樂隊並擔任主唱。2001年,他參加天津青年歌手大賽並榮獲三等獎,他在靠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
僅僅靠唱歌能養活自己的畢竟是少數,何況他養活的一家人呢。在2005年他毅然決定跨行進軍主持界,憑著天生的語言天賦和耍寶功力竟也在主持界混的如魚得水。2010年,他成功策劃並主持亞運會冠軍中國第1000塊金牌得主沈宏梁的婚禮。同時,他也在暗中籌備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張專輯。
2013年,由他本人親歷打造的「屌絲三部曲」之一《有錢兒沒錢兒》全網路發行,引起不俗反響,整首歌曲以「獨白」的形式來講述人們在「有錢兒」「沒錢兒」兩種不同的生活境遇下所展現的生活姿態……在作者進行自嘲的同時也勸慰他人——沒有什麼事情比活著更重要了,不管遇到什麼風浪,抱怨,逃避,憂慮都是徒勞的,還不如記得雙手合十,心懷感恩。
你現在承受的,正是你當時享受的,而你此刻享受的,正是你當時付出的。相信趙斌的音樂,一定會成為眾多網友真實的「生活寫照」。
⑵ 楊氏二十四式太極拳是誰編的
二十四式太極拳是簡化的太極拳,是國家規定的推廣套路,它主要是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結合其它太極拳的動作編創的,編創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應當是國家體育總局。編創推廣這套太極拳,可謂有功有過。它簡單易學,對推廣普及太極拳健身運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基本放棄了太極拳的技擊作用,使太極拳變成了「太極操」,隨著它的普及,大多數人都已經不知道太極拳原來也可以實戰了,太極拳成了街頭老頭老太太們健身休閑的專利了。這不能不說是太極拳的悲哀。
⑶ 雍陽中學哪個老師好
其實閆主任,思品樊榮老師,語文徐晶老師,她們都很不錯的。
⑷ 請告訴我哪所大學籃球碩士導師比較厲害
北京體育大學
武國政 男 原籍河北省灤縣
1945年7月10日出生
中共黨員 教授
1965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 1969年畢業留校工作 33年教齡
1979年聘為講師
1992年聘為副教授
2001年聘為教授
現為北京體育大學籃球教研
室教師 博士生導師
二、校內工作
1.教學與育人成果
1969年-1973年任北京體育學院青訓大隊籃球隊男籃教練,主要負責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和管理工作,多次以教練員兼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全國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青訓隊運動員畢業後,大部分運動員進入省一線隊伍,其中徐元生、張明書進入了國家隊,現李吉仍在湖北省體工隊任教。
1973年-1983年,歷任七三級、七六級、七八級、籃球專修教學工作。七三級的程維亞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體委競賽處處長,陳文蘭現任天津市出租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七六級的劉鷹現任江西省體育局局長;趙曉軍現任黑龍江省體育運動學校副校長,任吾清現任寧夏吳忠市體育局局長;李濤現任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局長助理;七八級的胡紅現任重慶建築大學體育部部長、教授;李安現任中國籃協北京中籃體育開發中心市場營銷部經理等等。
1983年-1985年,擔任院長秘書工作,協助院長進行教學與管理改革工作,在院長領導下對北京體育學院向"中國體育大學"過渡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並與盧元鎮、牛乾元分工撰寫了可行性報告,經院黨委討論通過上報國家體委黨組,為後來北京體育學院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奠定了基礎。
1985年-2002年,歷任八五級、八九級、院男籃代表隊(1993-1995年,1995年帶隊參加在沈陽舉行的全國體院籃球錦標賽中,在前六名的隊伍中,唯有北京體院隊全部由體院學生組成,經過艱苦的拼搏,終於戰勝了有專業隊隊員參加的成都體院隊和天津體院隊而獲得第四名)、九五級、九九級籃球教學與訓練工作和碩士生導師的工作。八五級的鄭剛現在首都體育學院院長辦公室工作;吳桂和現在廣西省公安廳工作;沈飛現在是記者;八九級的曾勇現在是四川省電子科技大學男籃的主教練;趙勇在北京市消防局工作;九五級的潘德運現任浙江大學男籃主教練,兩次獲得CUBA總決賽亞軍,等等。我所教的碩士生中王惠琳、劉慶山正在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李波現在清華大學體育部工作;趙蘇妙現在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工作;目前本人正帶著7個在讀的碩士生。
在教學訓練中,始終注意學習新的知識,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科研,用科研指導實踐,使教學質量的以保證與不斷提高。1973年作為全院優選的業務教學能力最全面的三位教師之一,參加趙斌副院長領導的教師實現一專多能的實驗班改革試驗;1979年 進行了"開辟第二課堂發展學生全面能力"的試驗,推動了體育系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1986年參加了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課題研究,設計出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本人負責術科課堂教學質量的評估),規范了課堂教學的內容結構、教學方法、保證了教學效果,至今仍是考評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的參考依據。本人多年來正是以科學態度為導向,勤奮精神為動力,關愛情懷為基點,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在教學訓練中做到人有特點、隊有風格,使教學對象得到較快的進步與較大幅度的提高,在籃球專修教學訓練中確立了獨特的教學觀與訓練法,使學生在學校時較扎實地領略了籃球運動的精髓,畢業後在工作實踐中很快就創造出教學訓練的優異成果。在教學評估中始終保持"優秀"的成績,多次獲得優質課的榮譽與獎勵。
三、社會工作
1972年北京舉行了"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本人參加了籃球競賽委員會的工作,對在10幾個場地上進行的100多場球賽做了合理的安排,保證了賽事的順利進行。
在70-80年代,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籃球比賽與集訓的調研工作,並發表了調研報告,例如,柳州全國女子籃球運動員集訓,1978年北京國際男子籃球邀請賽調研,北京賽區全國男子籃球聯賽調研,第三屆、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籃球比賽調研等。
從1973-1983年,本人以籃球以及裁判員的資格多次參加全國籃球聯賽、錦標賽以及全國體育學院籃球錦標賽等賽事的裁判工作。
1987-1990年,多次代表北京體育學院參加全國地擲球錦標賽,並獲得了全國團體冠軍、亞軍和個人第2名,並兩次入選國家隊及擔任國家集訓隊教練員,代表中國參加了1998年世界地擲球(單打)錦標賽,1999年世界地擲球(團體)錦標賽,取得了團體第六名的優異成績。1986年本人參加了國家體委組織的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等9個項目的青少年訓練大綱的編寫工作,歷時三年,經過大量的調研與測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測試了幾百名青、少年男、女運動員,處理了數十萬個數據,在1989年完成了大綱初稿,經過一年的試行,終於在1990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統一的教學訓練大綱(包括"籃球教學訓練大綱"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 )。9部大綱獲得了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大綱"問世後,國家體委群體司業訓處相繼組織了三次(泉州、徐州和襄樊)全國業余體校籃球教練員培訓班(本人是培訓班的授課教師),明確了貫徹大綱的意義,規范了籃球基本技術規格與教法步驟,統一了籃球後備力量培養從低到高的嚴格訓練程序,確立了每一級後備人才的規格與標准。此外本人還多次擔任黑龍江省、山東省、四川省、福建省、保定市等全省、市籃球教練員培訓班的授課教師。
從1989年以來,本人一直擔任全國少年籃球比賽的技評裁判長,負責對參賽運動員的技、戰術與身體素質的考核,以及組織教練員訓練經驗與實踐的交流。
1997-1998年國家體委群體司組織專家修訂與編寫全國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本人任術科教學大綱編寫組組長,承擔了球類運動教學大綱的編寫,以及《球類運動》教材中籃球部分的編寫與全書的串編工作。在籃球運動教材中,針對以往的籃球教材中存在著進攻與防守內容及數量比例失調的問題,本人在防守一節中增加了"以球為中心、對球、人、區、籃進行綜合防守"的觀點與內容。
1999年,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根據我國與世界籃球運動的發展,依據我國籃球運動水平與後備人才發展的需要,再次組織專家修訂1990年出版的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本人擔任大綱修訂組的副組長,大綱修訂組的專家在廣泛徵求教練員和籃球工作者意見的基礎上,隊員大綱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使之更適合於各層次教練員的使用,對一些不太適合的測驗項目與評定指標進行了調整及重新測定,採納了青年隊多年運用的訓練與測驗項目及評定標准,調整了少年甲組和青年組的年齡范圍,使之與國際比賽接軌;還補充了少年比賽賽區工作細則,促進了賽區賽事工作的順利進行。2000年《全國青少年兒童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正式出版推行,為新世紀蓬勃發展的中國籃球運動給與了有力的支持。
1998-2000年,本人參加了《籃球運動高級教程》的編寫工作,全書共26章、91節,總計70餘萬字,該書內容充實、圖文並茂,使一部及思想性、科學性、創新性、針對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籃球專業教材,被定位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本人負責編寫"兒童、少年籃球運動員的選材"一節的編寫工作。選材工作與程序細致、明確可操作性強。
2000年9月-10月,在北京體育大學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建立校際關系10周年之際,應印第安納大學體育學院的邀請, 以本人為團長的四人代表團訪問與考察了印第安納大學,帶去了我校領導對中、美兩校友誼與交流的發展與擴大的祝願。在兩個月的訪問與考察期間,我們看到了印大校院的優美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符合為其社會培養相應人才的嚴格校規、以及教師與學生的良好關系,也學到了他(她)們師生在籃球訓練中的敬業精神以及高標准、嚴要求、高質量的訓練經驗。在美期間,我們還參觀與訪問了印第納波利斯、芝加哥、紐約(參觀了世貿大廈)、華盛頓、水牛城及美、加邊境的尼亞拉加的大瀑布
2001年,本人參加了全國第六期高級教練員崗位培訓班教研組的工作,100多名高級教練員參加了培訓,前期在北京首都體育學院進行,後期到上海結合觀摩"亞洲男籃錦標賽,並請了美國籃球教練和韓國教練進行了講課與訓練示範,本人主要負責聽取與收集對授課專家的意見及建議,負責考核及閱卷工作。
校內、外社會工作任職情況
校內社會工作任職
籃球教研室黨支部書記
籃球教研室副主任
體育系黨總支委員
院黨風監督員
院紀委委員
院長秘書
在本人人黨支部書記與副主任時期,由於在教育黨員在政治思想和組織觀念與實際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及黨員重新登記工作的優異表現,在建立與完善教研室崗位責任制及圓滿完成教學與訓練工作的突出業績,籃球黨支部與教研室雙雙獲得了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經教研室領導班子研究討論,由本人執筆補充、修訂的教研室工作崗位責任制受到了校領導的表揚,並作為改革試點經驗上報與交流;本人代表籃球教研室黨支部在體育系黨總支會上進行了經驗交流。
校外社會工作任職
北京市地擲球協會委員
中國地擲球協會科研委員會主任
北京市籃球協會科研委員會委員
中國籃球協會科研委員會委員
中國籃球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培養籃球研究生協會理事
四次全國業余體校籃球教練員培訓班(福建泉州、江蘇徐州、湖北襄樊、湖北武漢)的授課教師
多次各省、市舉辦的籃球教練員培訓班(四川、黑龍江、山東、福建、河北保定、遼寧阜新)的授課教師
《籃球教學訓練大綱》(1990年版)編寫組的成員
《全國青少年兒童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編寫組的副組長
"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籃球運動高級教程》編寫組成員
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術科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材編寫組組長與串編人。
從1986年至今每年都擔任全國少年籃球比賽的裁判長工作,負責對運動員基本技術、身體素質的考核工作與教練員的訓練經驗交流工作
全國籃球高級教練員第六期崗位培訓與第四期繼續培訓班教研組成員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分會會員
榮譽與獎勵
1987年獲得北京體育學院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1年被評為北京體育學院1990-1991學年度優秀教師
1991年被授予北京市1991年度優秀教師稱號
1991年被評為國家體委先進工作者
《對國內外優秀男子籃球隊籃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討》獲1982-1983年度科研成果三等獎
《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改革實施方法》獲1985-1986學年度優秀教學科研論文三等獎
《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設計和初步實施》,獲198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獎。
1991年所參加的《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獲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對籃球普修課實行按技術分班教學的實驗研究》獲1992年院教學三等獎
1994年獲指導本科生優秀論文獎
1997年籃球專修訓練課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得1996-1997學年度優質課獎
1999年籃球專修訓練課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中獲得1998-1999學年度優質課獎。
四、科研工作與成果
從1971年開始,歷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內、外籃球集訓、比賽的調研活動,一般以個人或調研組的名義寫出《調研報告》,多發表在原國家體委的內部技術資料上;
參加了1972年《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競賽委員會的工作,負責並完成了100多場籃球比賽的編排,編製成《秩序冊》, 保證了籃球比賽的順利進行。
1973年參加了北京體育學院籃球教研室《籃球裁判法教學錄像片》的研製拍攝,是北京體育學院第一部自己編導、拍攝的有關籃球裁判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錄像片;
1973-1974年參加了於鋼教授主持的籃球運動初級讀物《怎樣打籃球》的編寫出版工作;(全書13萬字,本人2萬字),主要介紹了籃球愛好者入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參加了1978年《北京國際男子籃球邀請賽》的調研組工作,賽後寫了專題調研報告,發表在1979年第2期《北京體育學院學報》上。
1983年參加了國務院、國家計委組織的"全國專門人才現狀與規劃"國家級課題的工作,本人負責國家體委系統的專門人才現狀調查工作,歷時半年完成了《國家體委系統的專門人才現狀調查報告》(約3萬字),後匯同《1986-2000年國家體委系統人才需求與規劃》部分上報國務院,為我國各級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擔任院長秘書時期參加了《北京體育學院向中國體育大學過渡的可行性研究》,並於1984年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約4萬字),對北京體育學院的現狀與發展設想進行了詳實的調查與研究,最後由本人與盧元鎮、牛乾元分工撰寫成稿,經黨委常委會討論,最後由院長向國家體委領導做了匯報。這項研究為北京體育學院升格為"北京體育大學"奠定了發展與操作基礎。
1984年赴山東省濟南市參加了全國籃球甲級聯賽的調研工作,和他人共同完成了《對國內、外優秀籃球隊籃板球快攻速度的探討》(約7千字)的研究,對當時國內外籃球比賽中籃板球快攻的速度的狀況進行了描述,找出了中國男子甲級隊在籃板球快攻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國外優秀隊伍的差距。該文獲院科研成果三等獎。
1985-1986年,參加了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的研究,完成論文《體育系籃球專修考試方法改革與實施方案》(約6千字),根據體育系籃球專修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從培養學生的全面知識與技能出發,設計了切實可行的考核方法、評分內容及標准,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該項研究獲院教學科研三等獎。
1988-1989年,參加了教務處組織的對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方法的課題研究,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對課堂教學活動相關因素的分析,確立了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構件,並按術科課堂教學的特點,確立了准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的評估指標與內容,按與教學任務相關的密切成都確定了各項評估指標的權重,評估指導思想從教學活動的主導、主體出發,從人文活動的氛圍程度,教學環境的設計與運用著眼,最終落實到教書育人的效果,由本人執筆設計了術課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該評估表格簡潔明了,操作簡便,能准確地反映教與學雙方的互動效果,得到了廣大教師與學生的肯定,並一直為我校教學督導組所採用。該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我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設計和初步實施》(8千字),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科研三等獎。
1987-1992年參加了地擲球訓練與比賽,取得了全國前三名的成績,兩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地擲球錦標賽,取得了團體第六名的優異成績。擔任國家地擲球集訓隊教練, 制定集訓計劃,寫了集訓總結。在《地擲球》雜志上發表了《怎樣提高地擲球拋擊技術》(4千字)、《實事求是勇於進取不斷前進》(約5千字)、《國家地擲球集訓隊集訓總結》(約6千字)等三篇論文。
1986-1990年,參加了國家體委組織的"編制田徑、游泳、籃球等九個項目的教學訓練大綱"的工作,歷時4年完成了《籃球教學訓練大綱》(約12萬字),《籃球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約25萬字)《籃球教學訓練大綱聲像教材》(180分鍾)的編制工作,1990年3月由國家體委出版。獲得了國家體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在1991年國家體委下達的《關於在全國貫徹執行"教學訓練大綱"的決定》的文件中指出:"教學訓練大綱全面探討總結了專項運動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成功經驗,並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測試和分析,基本揭示了專項教學訓練的規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大綱還根據青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和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訓練指導思想、目的任務、內容要球、方法步驟等作了明確的規定。並制定了較為科學合理的選材、育才考核指標和綜合評定標准。對於指導我國廣大青少年兒童進行系統地、科學地訓練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在全國全面實施大綱,將促進我國訓練體系的層層銜接,提高全國的整體水平,有利於我國運動後備人才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對大綱的最大肯定。
1991-1992年,參加了《籃球普修課按技術水平分班教學效果的研究》(4千字)的課題研究。該課題是針對北體大學生進行籃球普修課教學時,由於學生身體素質與基本技術差異較大,籃球教學又離不開集體配合與整體操作,因而影響了整體的教學效果;按學生的技術水平分班,符合籃球運動專項的規律,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競爭與提高。該成果獲院三等獎。
共同編譯《地擲球》教學參考書(約12萬字)。1993年5月由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 地擲球是我國新開展的運動項目,當時在我國還十分缺乏這方面的書籍,變以此書的目的就是要系統地介紹有關地擲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方法等。以此來推動地擲球運動在我國的廣泛開展,並提高我國地擲球的運動水平。該書從地擲球運動所要求的身體素質,地擲球運動員的身體訓練,地擲球的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地擲球運動員的飲食、服裝及地擲球的競賽規則等方面做了較為相近的介紹。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全面、系統的地擲球教學訓練叢書。
參加《紀念籃球運動傳入中國一百周年全國籃球論文報告會》活動,發表了題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研究 》的論文(約6千字)。,發表在天津體院學報1996年增刊上。
該文指出:籃球比賽中,某隊從控制球到完成投籃為某隊的一次進攻,進攻次數越多,成功率越高,獲勝希望越大。所以,如何減少每次進攻的時間,提高全場進攻的次數,保持較高的成功率,是一個對提高運動水平,取得較高的勝負率的重要問題。本文從進攻速度與球場工作效率、進攻速度與進攻質量、進攻速度與並李調配使用、進攻速度與心理素質、以及進攻速度與球隊作戰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與訓練經驗,提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方法。本人認為提高籃球進攻速度不是戰術方法的使用策略,而是真正落實競技運動的對抗特點、大運動量的特點、高強度作戰的特點,以及全員作戰特點的基本出發點,對提高籃球進攻速度的意義認識不夠正是我國籃球運動訓練當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1997年參加了由國家體委競訓二司、乒乓球運動管理中心、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聯合舉辦的《球類項目體能訓練論文報告及研討會》,在上百篇報送的論文中評出20篇優秀論文,本人的撰寫的《籃球專項靈敏素質研究動態及其訓練方法》一文入選,並刊登在1997年1月的《球類項目體能訓練論文選編》上。
靈敏素質是籃球運動員的必備專項運動素質之一,尤其是隨著現代籃球及、戰術的迅速發展,比賽的速度越來越快,攻守對抗越來越激烈,身體接觸越來越頻繁,因而對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運動員具備反應快,應變能力強,技術動作靈活多變的能力,已成為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正是在藉助前人的研究,匯聚大家的經驗,探索令名素質發展的歷史,搜集有效的訓練手段方法,提高籃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的訓練效果。通過研究發現,代表籃球素質精髓的靈敏素質的作用、地位已逐步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與評價,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與探討;但仍存在著一技術代替靈敏的錯誤認識,還未認識到靈敏素質使人體對時間、空間變化只要球的適應能力,使一種在復雜條件下快速、協調、准確、靈活完成動作的綜合表現,是一種源於其它素質而又高於它們的素質集合而這種綜合與集合又恰恰是籃球運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還有一種錯誤是訓練方法上的不足,他們忽略了靈敏素質首先是神經系統反映的靈活性,豐富而迅速的應答選擇和協調、准確地做出應答動作。這種特性和能力必須在體力充沛,頭腦清醒,新鮮的刺激和向組合變化發展的系統訓練下才能體現和形成;而方法陳舊,千篇一律的訓練是當前靈敏素質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本文還收集了許多提高靈敏素質的訓練方法。
參加了國家體委群體司組織的全國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及教材的編寫工作,擔任術課大綱與教材編寫組組長與串編工作。出版了《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5萬字)和《球類運動》(12萬)。本人擔任《體育運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材編寫組組長和串編工作。1998年4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體育運動學校教學大綱》(包括《體育運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與《球類運動教學大綱》)是根據國家體委1996年修訂頒發的《三年制中等體育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而編寫的,他是知道體育中轉各門教學工作的基本文件,具有法規的性質。教學大綱指明了各門課程的教學方向和任務,規定了教材的范疇和體系,使編寫教材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使評價各門課程教學質量的依據,也是各級主管部門對各門課程進行宏觀管理的依據。
本人執筆編寫的《球類運動》教材中的《籃球》部分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體育中專學生的生長發育的特點、認知能力發展的水平,以及完成培養目標的要求,確定了學習的時數、訓練的內容。教材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方向,確立了教育的基本內容、技戰術訓練的規格、從思想、身體、技戰術即教學訓練能力權范圍而有重點的設計了籃球教學訓練的培訓格局。本人在教材中對籃球運動發展概述進行了分階段的總結與概述,更突出了世界與我國籃球運動發展的動因及狀況;在技術教學內容上,本人對防守對手一節中增添了對方守四大要素(即以球為中心,對球、人、區、籃進行綜合控制與爭奪)的辯證論述;在戰術教學內容中,本人對聯防戰術教學內容與方法上表明了新的觀點與教學方法,並以"3-2"陣型的防守為例進行了說明:本人把聯防防守分為兩大任務:即"防球"與"防區","防球"是指在聯防防守中以兩人或三人對持球人進行防守,干擾與破壞對手的投籃、突破與向內線傳球的攻擊意圖及行動,與此同時,另外的三人或兩人對籃下及遠球區進行防守,阻止對手在三秒區搶佔有利的攻擊位置,搶斷對手向籃下或弱側的傳球,並隨著對手球與人的轉移不斷地變換防守任務,該防守思路清晰,職責明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方便了教與學,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在籃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章中,本人概括地介紹了裁判員的職責與分工配合,重點地對及種特定情況下的分工與配合進行了說明,並對記錄台的工作做了重點的論述, 通過學習使學生基本能執哨一般的比賽。
參加了麻雪田教授主編的《素質教育書系-學生體育知識叢書》中的《籃球》(11萬字)一書的編寫工作,1998年6月有知識出版社出版。《籃球》一書 從籃球運動發展簡史、籃球的基本技戰術、籃球的競賽規則與裁判法、籃壇風雲人物、籃球重大賽事等方面介紹了籃球的基本常識。他是廣大籃球愛好者的良師益友,也是各級籃球教練員的參考教材。本人在書中用章回的形式描述了世界與中國籃球的發展簡史;重點而又簡要的介紹了籃球的基本技戰術規格與運用方法,以比賽演進順序說明裁判員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更便於籃球愛好者與初級水平的運動員的學習與掌握;在籃壇風雲人物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世界與中國的籃壇宿將,展示了他們的卓越技術和對籃球運動發展的功績。
1999年第2期《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刊登《對體育教學中教法與學法的探討》(3千字);本文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抓好的四個環節:第一、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第二、研究學法,優化教法,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第三、研究教法,指導學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共創良好的學習氛圍。
《練前要熱身練後要拉伸》(2千字)發表在《中國學校體育》1999年第6期上。本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及其愛好者介紹了參加籃球運動或其它體育運動時所必須遵守的訓練程序,那就是練習前要做好熱身(准備)活動,練習後要做好整理放鬆及拉伸活動。練前做准備活動雖說已廣為人知,但在我國的體育與運動中卻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准備活動拉後不拉前(只拉伸身體的後面部分);而訓練則往往只練習身體的前面部分(如做力量訓練只做大、小腿的伸肌練習,軀干前面的腹肌練習)"而忽略身體的後面部分的練習(如向後收小腿的力量練習與背肌練習)。這不僅容易使某些部位的肌肉或關節拉傷、扭傷,還會使身體各部的肌肉發展不平衡,影響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為此,本人從理論與方法上向大家介紹了練前要全面熱身於拉伸,練後更要整理與拉伸負擔量最大的肌群,也提醒教練員與運動員訓練中要全面的進行身體訓練。
獨立翻譯NBA《籃球技術指導》(13萬字)一書。2000年2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讀者展示了美國NBA 籃球明星賈巴爾、拉里伯德、喬丹、斯托克頓、奧拉朱旺、馬龍、大衛羅賓遜等比賽的精彩照片, 為那些熱愛籃球的孩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還以簡要的技術要點與訓練提示介紹了如何學會NBA籃球明星們也曾千百次練過的最基本的技術,目的是向我國廣大青少年介紹與推廣正確的籃球基本功是怎樣學會的,摒棄那些好高騖遠、嘩眾取寵、脫離實際的做法,從小就打好扎實的身體與技術的牢固基礎,未來的籃球明星就會出現在他們中間。
2000年第2期《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刊登本人的一篇文章:《美國高等院校是怎樣招聘教師-教練員》(3千字)。文章介紹了美國151所大學在選聘"教師-教練員"時看重與不看重的應聘人員的相關條件。被看重的條件為7項:它們是:第一
⑸ 太極拳為張三豐所創嗎
太極拳從清初創建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後,太極拳名家的技擊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譽,並且盛傳有療病、保健、延年作用,在當時北京幾十種著名拳種中很為突出。於是有人就假託仙傳,捏造歷史。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起源說:
一、十四世紀的元末明初,雲游四方的武當山道士張三豐
張三豐,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裡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可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豐,是不真實的。但明初張三豐何以當時名揚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瀅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豐事跡,把有關史料加以參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豐,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話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
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炆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於傳說建文帝未死於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瀅,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豐(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瀅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樂帝前後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瀅)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遍傳民間。永樂帝為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從此以後,武當山的張三豐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
張三豐創太極拳說最早見於1921年北京版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許禹生提倡武術,不遺餘力。也練過楊式、陳氏太極拳,但疏於孜證。書中所錄《太極拳經》篇末註:「此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蓋臆說張三豐創太極拳,復臆測王宗岳為元末明初張三豐之弟子。自許書附會張三豐以後,其它太極拳書每多徵引附益。張三豐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為清初人,兩人相去四百年。此說顯系妄加牽連,不值一駁。
二、十二世紀宋徽宗時代(1101-1126)武當丹士張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黎洲所作《王征南墓誌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為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外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黎洲此銘系據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為墓誌銘,未考宋張三峰會武術之於史無據,「夜夢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誕。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為其師王征南所傳內家拳寫有《內家拳法》,則又持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寧波府志》采黃氏之說。迨入民國,張三峰或張三豐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於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張三豐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
三、八世紀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認為太極拳創始於唐代徐宣平,並以《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和《功用歌》等列為徐宣平的論著。單從這幾篇文章的風格來判斷,就可肯定它們絕非唐代文詞。再參閱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跡,僅記載徐宣平「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大詩人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這種祖師爺越古越好的假託,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虛。
四、將清代乾隆年間人山右王宗岳,說成是內家拳家關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內家拳家的傳人,但他是關中(陝西)人。而王宗岳則是山西人。明明是張冠李戴,企圖以次證明太極拳是內家拳,並在明初就在傳習。又有人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自蔣發,而蔣發又得自王宗岳。此說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祥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見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陽,公元1795年又在開封,以設館教書為職業。此一時期,適為溫縣陳家溝陳長興(1771-1853)上一代太極拳家鼎盛時期。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極拳乃得於陳氏。蔣發為陳王庭好友武舉李際遇的部將。際遇舉兵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於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見景日昣的《說嵩》、《劉禋傳》和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後降清,被借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庭處為仆。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庭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蔣發前於王宗岳百年,所謂王宗岳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
《清史稿》有「王來咸(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岳,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岳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中誤以王宗岳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清代遺老大多已無乾嘉學派(乾隆嘉慶年間講究訓古考據的精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於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咸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於明代。
五、將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總督誘捕的"練氣粗勁,武藝高強,各處聞名,聲氣頗廣"的南京人甘風池也當作內家拳家、南派太極拳家。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武術考據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戰將,河南溫縣陳王庭所創造。 其論據是:
1、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吸收民間十六家拳法,未曾講道太極拳。
2、溫縣陳王庭編造的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炮錘一路,採取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3、《拳經三十二勢》開頭是「懶擦以」、「單鞭」兩勢。太極拳五路,長拳、炮錘共七套的開頭也都是這兩勢。
4、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譜》在第九世祖陳王庭姓名旁註:「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術在山東名手。掃盪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見《陳氏家譜》第十二頁,原譜現存北京)
5、陳王庭的《拳經總歌》歌辭吸取戚氏《拳經》歌辭內容精華。戚氏《拳經》有:「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陳王庭拳經總歌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經過對照不難看出,陳王庭在拳論方面是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陳王庭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揮。
6、 陳王庭《拳精總歌》開頭兩句:「縱放曲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是太極拳推手的技術特點。明代後期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等武術著作中都沒有這種特點。
7、 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陳王庭所創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而演變成楊式,後來派生吳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楊露禪陳氏老架之傳,又得陳清萍陳氏小架之傳,演變成武式,後來派生孫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氏第一路太極拳,一脈相承,歷歷可數。
8、 戚繼光生於1528年,卒於1587年,太極拳只能是晚出於戚氏《拳經》的拳種,並且是以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新創拳種。
當時唐豪的結論是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創造人為明末戰將,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於史料的續有發現,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的正確年代應為1644年明皇朝滅亡後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論證是:據《溫縣志》、《懷慶府志》、《平安縣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陳王庭是溫縣的"鄉兵守備",是一個官職不大的身先鄉兵的武將,曾率鄉兵隨縣長吳從誨擊退攻城"土寇",為風雨飄搖的明皇朝立有戰功。明亡後,陳王庭消極隱居,思想上受道家影響,他的遺詞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據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陳王庭披堅執銳,正當壯年。明亡後,王庭隱居消極,思想上受道家影響,到「年老殘喘」,還能夠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兒孫」,故可斷定太極拳的編造是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
⑹ 2022年北京電影學院考研專業一藝術基礎理論有哪些參考書跟資料
2022年北京電影學院專業一藝術基礎理論考研專題解讀
【才思考研】
2021年的考研初試已經結束,北電專業一21年的改革面紗終於被揭開了。
從21年初試的真題來看,這門科目並沒有特別為難同學們,參考書的臨時改變,牽扯出了考試范圍的巨大變化,而拿到題目以後,很多同學看到以後,其實感覺題目還是很熟悉的。
現在就跟著才思小編一起來看看這門科目的特點吧,才思小編將以這個科目的內容、考試范圍、考試題型、參考書資料以及真題解析來給大家介紹!
一、藝術基礎理論概述
藝術基礎理論是在21年的參考書目變更很大,不再考察趙斌老師的《藝術概論》,改為了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王宏建《藝術概論》、王一川《藝術學原理》,鍾大豐《中國電影史》並增加了央美編《中國美術簡史》。
這個科目的改革其實不會太為難大家,因為在趙斌老師的《藝術概論》出來之前,北電專一的書籍是彭吉象《藝術學概論》與王宏建《藝術概論》,也不算出圈。大家如果可以看到16年之前的真題,就會明白是一種回歸。
通過分析21年的真題,北電對藝術基礎理論的考察范圍主要集中於:藝術理論、藝術作品、藝術鑒賞、中國美術史以及中外電影史這幾個部分。
二、藝術基礎理論考試題型及答題要求
考題類型還是同往年一致,有以下三個題型,分別是:
名詞解釋(5道)
簡答題(3道)
論述題(2道)
答題要求:
1.要有論據來論證論點,論據切勿重復
2.研究生考試初試考察的是考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素養,自命題的主觀題部分凡發現「模式化、雷同化」答題內容,一律給予評分標準的最低等次的分數。
三、藝術基礎理論參考書目
這門科目在官網里有公布參考書,在加上近年來考題的考試形式,以及考上的同學的復習情況,同時也有高分大神的指點,我們歸納總結出來了下面的參考書。
教材類:
《中國美術簡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研室集體編寫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以中國美術發展的階段性為綱,以各美術門類在同一時期的演進為緯。中國美術史基本知識與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呈示中國美術各門類的發展演變與闡述重要的美術現象、美術流派、美術家和美術作品相結合,顯現中國美術的自身發展與揭示美術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相關因素相結合,運用翔實的文獻資料與使用可靠的美術文物(包括新發現的重要作品)相結合。
這些內容在考題裡面的佔有一定的比例,這本書是一定要學習的。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是經典的藝術概論教材,也是考題的主要命題來源,閱讀難度很低,用於入門特別合適。
這本書包含了三編十二章節,上編為【藝術總論】,包含了藝術的本質與特徵、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文化系統中的藝術四個部分。中編為【藝術種類】包含了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五個部分。下編為【藝術系統】包含了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三個部分。
《藝術概論》王宏建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這本書是藝術專業的經典本科教材,對於答題有很好的補充,很多知識點可以直接跟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結合。
王宏建的《藝術概論》復習起來難度有些大,這本書包含了六個部分,分別是藝術本質論、藝術門類論、藝術發展論、藝術創作論、藝術作品論以及藝術接受論。
《電影史及電影基礎理論》22版
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的考察是北電永遠繞不開的話題,21年考的《神女》、蘇聯蒙太奇學派等內容,可以說超綱,也可以說一切均在情理之中,電影史和電影理論雖然龐雜,但應對專業一,這一本足矣!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順利!在這里,我們可以讓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讓你一次圓夢,可以讓你的人生沒有遺憾,才思歡迎你!
⑺ 求北京電影學院藝術基礎理論考研參考書
北京電影學院專業一藝術基礎理論
在去年學碩和專碩進行了合並
兩門專業考同一張試卷
北電官方也不在公布參考書
之前咱們對北電的專業一情況曾經進行過詳細的分析
但很多同學並沒有看明白
今天,咱們就以更加直白簡單的方式
給同學們進行專業一的解讀
01
以真題為准
2020年是北電改變風格的一年,因此,我們分別看一下2020年和2019年的真題情況。
2020年北電專業一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
1.有意味的形式
2.法蘭克福學派
3.元雜劇
4.《悲劇的誕生》
5.《離騷》
二、簡答
1.請簡述藝術創作中想像的作用。
2.《步輦圖》的作者是誰?是什麼時期的作品?表現了什麼主題?
3.什麼是「第四堵牆」?請簡述電影與戲劇之間的關系。
三、論述
1.以中國文學史上具體的作家與作品為例,談一談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2.論述政治與藝術的關系,並以電影(或電影史)為例予以分析說明。
第一輪復習
藝術學概論:藝術學概論可以作為入門部分,對於本科階段沒怎麼接觸過《藝術概論》或者接觸過也忘了的同學,一本簡單的入門材料對於同學們而言很重要。
權威筆記+思維導圖:權威筆記每看一部分,結合著思維導圖來看,能夠將內容與其對應上,同時能夠有更好的邏輯框架性。
權威筆記+必備題庫:每復習好一章節,就在必備題庫中做一章節的題目。
中國文化讀本+電影史:這兩個部分屬於補充部分,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概念上的梳理即可。
必備題庫+補充題庫+真題:將題目完整的進行梳理,從書上的知識對應題目到拓展的題目再到真題,一系列下來,可以完整的把考試能考到的題目,相當於都刷了一遍。
第二輪復習
思維導圖+必備題庫:通過思維導圖來看自己的記憶是否准確,是否有遺漏的知識點;
權威筆記:用權威筆記將自己遺忘的知識點補足;
權威筆記+藝術學概論+中國文化讀本+電影史:將四本書串聯起來來看,並且將知識點完全融匯在一起,例如同樣的知識點,文化讀本上可能更為詳細,將要點補充到權威筆記上去,方便記憶和理解。
補充題庫+真題:按照前面復習的思路,利用補充的題目和真題,再一次查找自己的知識漏洞與盲點。
第三輪復習(考前)
必背題庫(答題經典實例+那些年的那些人部分)+權威筆記+藝術學概論:第三輪的時候,重點記憶【答題經典實例】中的重要概念,這樣無論是考到【《步輦圖》】還是什麼別的題目,基本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了,而【那些年的那些人】部分,則是將考試中會涉及到的人物也都匯總了起來,並且將這些人物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點也都匯總了起來,一次性將這些人名題一網打盡。隨後,配合權威筆記和藝術學概論,進行最後一波的知識點梳理;
中國文化讀本+電影史:在對文化讀本和電影史進行最後一波的知識點梳理和匯總;
補充題庫+真題:在考前把題目在重新梳理,將自己不會的題目再重新整理記憶;
思維導圖:考前用思維導圖再次進行查缺補漏,甚至進考場前,都可以拿著這本來進行最後的脈絡整理。
⑻ 如何看待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流行文化/趙斌
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文化研究無論在中文還是在英語世界的人文社科學界都大有成為顯學的勢頭。由於文化不再只是高雅的、嚴肅的、經典的精神、思想和藝術產品,它也包括日常平庸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產品,因而也就有了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乃至商業文化等說法。當下日趨時尚的文化研究越來越側重於消費文化的符號學解讀,這種解讀雖然有時十分牽強附會,但它總是以平民主義的姿態出現。事實上,無論這一類文化研究以何等民主和平等的姿態出現,從根本上講它都擺脫不了修正主義的本質。它修正的是以法蘭科福學派為代表的西馬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判,只是修正者與其修正對象在思想深度和理論高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約翰費斯克寫於八十年代後期的《認識流行文化》就是這樣一本頗具代表性的修正主義文化研究著作。
八十年代以來在英語世界流行起來的文化研究,以盛行一時的符號學為工具,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日常的消費文化現象進行解讀和分析,挖掘消費者對其消費行為和被消費產品所賦予的意義。庸俗化了的文化研究,經常有意無意將四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商業流行文化的分析當作把子,將阿多諾和霍克海姆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犀利、透徹的批判誤解為文化精英對平民百姓文化的歧視和敵意。打著平民主義旗號的文化研究者們自以為站在了普通人的立場上,對他們日常的文化和物質消費進行花里胡哨的詮釋,給平凡的瑣事戴上一種奇異的符號光環。這無論對研究者還是研究對象來說,都提供了一種廉價的精神和理論安慰,這類文化研究也因此很快便擁有了自己的學術市場。庸俗化了的文化研究在與過去或保守、或激進的文化批評傳統告別之後,廣開門路,從人文社科學界的獨樹一幟,搖身一變就桃李滿天下,對某些傳統人文學科大有取而代之之勢。以文本分析為主的僵化了的文學批評走投無路,在新生的、市場不斷擴大的」文化研究」面前,更是結結敗退。一些從事文本分析的學者紛紛倒戈,急於跳上文化研究的大車,慌忙趕路,惟恐掉隊。這類文化研究將奇異與通俗和二為一,把平民立場和媚俗混淆在一起,將淺陋、平面的分析掩藏在樂觀的姿態背後,因此吸引了相當一批年輕學者,其中有的不乏聰明才智。另人擔憂的是,他們將會在瑣碎的、不費力氣的、就事論事的文化現象解讀中浪費掉自己的才智和年華。
費斯克在今天已經成為這一類文化研究的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者,在文化研究領域中擁有一批追隨者。他曾在一系列獨自撰寫或與人合作的著作中反復闡述和表白自己的觀點,其中《認識流行文化》比較充分地展示了他的理論和方法論立場。在本書的自序中,費斯克開山便隨意道出了自己的幾個理論點綴,包括近年來在英語世界大紅大紫的法國文化社會學家布迪厄,七十年代以解讀符號見長的法國理論家巴特,以及來自牙買加的英國批判文化理論家霍爾。不難看出,費斯克對其理論點綴的處理是靈活乃至隨意的。在政治上的」第三條道路」開始泛濫之時,費氏也及時提出了自己的折中主義的流行文化觀。一方面,他口頭上認可資本作為支配力量的存在,同時卻將分析的重點放在消費者和受眾的所謂創造性的反抗和顛覆活動上。在隨後的章節里,從他對流行文化的具體分析中,有心的讀者很快會發現,費氏的理論折中也是幌子,大概為的是掩蓋他分析中嚴重傾斜或乾脆一邊倒的做法。文化工業批量炮製的流行文化在他的視野中就是人民自己的文化,是人民顛覆和反抗資本的有力武器。正如他自己所說,商業流行文化從本質上將即使不是激進的,也是進步的。費氏宣稱他這樣的文化研究是樂觀的,因為它在人們瑣碎的日常消費中看到了活力和創造性,他因而也從中找到了社會變革的機會和動力。這樣一種學理態度,被費氏策略性地稱為」樂觀的懷疑主義」。可是,讀者應該不難看出,在這里盲目樂觀是真的,懷疑則是假的。
費氏正是本著這種即便真誠也是自欺欺人的樂觀主義去解讀流行文化現象的。穿美國西部牛崽裝,觀看娛樂性電視節目,閱讀聳人聽聞的小報,在商場里小偷小摸,以及參與打架斗毆等,都可以被解釋成社會中無權者向統治者進行的文化游擊戰的一部分。游擊戰士們在顛覆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控制時表現出的機敏狡黠、自鳴得意在費氏嫻熟的筆下當然也是栩栩如聲。逛商場買東西時,口袋裡的錢如果不夠,游擊者自行調換一下價格標簽即可。兩個薪水不高的女秘書,利用僅僅一小時的午餐時間去盡情盡興地瀏覽高檔成衣專賣店,將店裡的衣服隨心所欲地試來試去,卻沒有任何購買的意思。她們在鏡子里和對方的眼睛裡享受了自己」竊來」的動人形象,而後換了衣服從容而去。依照費氏的闡釋,她們如此這般共同顛覆了店主和廠家賺錢的本意,打破了商店通過內部擺設誘惑消費者購買的企圖。這等於在說,沒有經濟實力去購買實實在在的商品,那麼,就請消費它的形象和影子。鏡子里的燒餅也可以充飢!費氏的理論觸角當然不止限於詮釋瑣碎的逛商場買東西等日常消費行為,對女性解放和種族歧視這樣大的問題,他也有自己獨到的樂觀說法。例如,女性為反抗男權的壓迫,可以游離在婚姻之外-當然我們必須在此指出無論這種選擇是多麼的迫不得已。還有,黑人青年為反抗白人主流教育,可以輟學,甚至可以將優異的學習成績看成是對黑人文化的背叛。總而言之,費氏的文化理解讀體系中,戰略上的失力者總可以變成戰術上的勝利者。這其中的原因是他把符號解讀拿來代替了社會學分析。
比起嚴謹沉重、有時甚至出力不討好的社會學分析,聰明機敏的符號學解讀則顯得輕松、愜意和詼諧,往往能帶給閱讀者文字上的驚喜和愉悅。卸掉了歷史包袱和社會內涵,符號們從此獲得了獨立和自由。它們被人為地分裂成能指和所指,兩者可以在不經意之間任意組合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符號學家們成了語言魔術師,他們使用的道具就是沒有歷史深度的、自由自在的象徵符號。盛產時裝、香檳酒和小資產階級的法國並非偶然地成了符號學的聖地,法國學者巴特和波德里亞先後成為世界級符號學大師。在有著深厚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傳統的英語世界,一些文化研究者們也趕了一回時髦,將法國人的符號游戲當真了。因此,社會和文化現象統統被拿來當成符號來解讀了。這時,問題就嚴重了。
放棄了嚴肅的社會學分析,將被分裂為能指和所指的符號拿來擺積木游戲,結果肯定是社會現象的嚴重誤讀。就費氏企圖認識流行文化而言,其關鍵錯誤在於他將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權力混為一談,資本的支配權與普通人在市場上對商品行使的選擇權被當成同一回事,無視商品的選擇需要購買力支撐這一最簡單的事實。」
買不起的人」在費氏的符號解讀體系中就成了」選擇不買的人」,而且這些人仍然能享受到選擇的快樂。事實上,政治經濟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黑人孩子,盲目抵抗白人主流社會的教育體制,結果只能另他們長大後在白人支配的社會里前途更加渺茫;深受男權壓迫的婦女,在男權社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即使選擇了生活在婚姻之外也未必就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如此這般的抵制、反抗和放棄在一些文化研究者眼裡,就成了進步的亞文化的組成部分。主觀意願和客觀結果在這種理論詮釋中徹底脫節,這恰恰是符號解讀替代社會分析的結果。當然,符號學分析並非一無是處,它至少向我們揭示了所謂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講是任意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每一個具體的現實社會里,這種關系往往已經或多或少被規定下來了,這種約定成俗相對穩定,迫使多數人墨守成規。因此,符號學可以為分析文化和社會現象提供一種工具,但它不能代替政治經濟分析,更不能對文化和社會現象提出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詮釋和批判。
費氏代表的主觀主義的文化能動論之所以有其市場,是因為這樣通俗易懂、輕松愉快的解析給處於社會中下層的人們提供了理論和精神安慰(如果他們真地有機會或興趣讀費氏的大作的話)。如果人們通過小打小鬧、拒絕參與、故意搗亂、有意誤讀等文化策略,就可以毫不費力地顛覆事實上極不平等的政治經濟制度,那麼何樂而不為?被支配、剝削和壓迫的人們如果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那還需要什麼政治改良和社會革命?如此這般,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還有什麼支配與被支配,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現象存在?從理論上提倡主觀能動論的當然絕不止費斯科一人。在影響力更大的薩特以及後來的布迪厄、吉登斯等人面前,費斯科也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從薩特的存在主義到社會學中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理論和方法論,皆有一脈相傳的嫌疑。無論冠之於哲學還是社會學,它們都旨在從理論上重新建立人的主體性和尊嚴。有意思的是,這類理論重建往往發生在個人的主體性感到遭受威脅和沖擊的時候,在個體最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結構的存在和並受其躋壓的時候,在結構對個人能動鉗制最緊的時候。這時,思想者們自然會首先想到在理論上找一個突破口。但是,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種理論上的突破有自欺欺人之嫌。
社會學思考的根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能動與結構、自由和制約之間的互動,社會學的理論爭論也經常圍繞著對這一根本問題的不同詮釋展開。近十多年來,一些社會學家致力於從理論上突破個人和社會、能動和結構的二元對立,超越結構主義和個人主義方法論之間似乎不可逾越的鴻溝。吉登斯的構成理論和布迪厄的能動結構主義是這種理論折中主義的突出代表。但是,這種理論上的超越並不能改變現實生活中自由和制約的嚴重分裂。雖然一些時髦的理論體系似乎已經將」結構」這一社會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徹底屏棄,一些理論家們之間好象也達成了一種默契,閉口不談結構,甚至以談結構為齒。在吉氏的理論體系中,所謂動態的
「構成」取代了被認為靜止和僵化的結構。在更高明一點的布氏理論體系中,結構消失得無影無蹤,被化解在一系列新的概念之中,隱藏在場域、軌跡、策略等時髦話語中,始終不得見天日。可是,現實社會中的結構當然不會因此甘罷善休,它仍會無處不在,制約著人們應付生活、創造歷史的種種活動。
如果拋開理論創新的學術價值不談,任何社會學分析的起點只能是現存的社會結構。就連個體的能動和自由也只能建立在其對結構的充分認識、玩味和批判上。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和解釋晚期資本主義的流行文化現象?被打著平民主義招牌的文化研究當成把子的法蘭可福學派,至少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二戰間,出身猶太人家庭的霍克海姆、阿多諾、馬庫塞等為逃避德國納粹政府的迫害,被迫暫時或永久地移居美國。北美早已鋪天蓋地的商業流行文化,著實讓深受歐陸的思想文化浸染的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大吃一驚,他們於是將多年經營的批判理論的矛頭指向了美國的商業流行文化。為了避免引起歧義,阿多諾和霍克海姆有意避免使用大眾文化一詞,取而代之以文化工業這一概念。因為在他們看來,大眾文化有可能被誤解成從大眾生活中自發產生的、為大眾所用的文化。文化工業則一語道破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天機–商業流行文化是由文化工業批量生產的、由大眾購買和消費的文化產品,其最終目的與其它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別無兩樣,也就是對最大利潤的追求。商業流行文化從此不必佯裝什麼高雅藝術了,它只不過是地道的資本生意。
阿多諾和霍克海姆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哲學批判在偏重經驗實證傳統的英語世界引起爭議和不滿是預料之中的。他們使用鋒利、尖刻的語言,為的是徹底地、毫不妥協地揭穿他們看到的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美國流行文化的本質。他們的某些論斷,割裂開來看,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顯得過激,因此很容易成為後來文化研究的把子。但是,如果從他們大寫的批判理論出發,把他們對文化工業的論斷與他們對西方啟蒙理性總體的辨證批判聯系起來看待,再將他們的批判理論放在歷史、社會和個人經歷組成的多棱鏡之下去審視,他們」過激的」立場和觀點就不難解釋和理解了。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是當時社會的文化精英,這一點不假。但如果說他們的理論是文化精英主義,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他們多數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但是他們選擇了理論批判和批判理論為職業。事實上,他們的理論選擇也是政治立場的選擇–他們所希望的是通過哲學批判來達到全人類真正的解放。這一點將他們與右翼的大眾文化批判區別開來。如果有人指責他們不能象英國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郝哥特和威廉斯那樣,對工人文化有切身的同情和理解,那就是吹毛求疵了。實際上,郝哥特和威廉斯代表的英國早期的文化研究,也是社會批判,與八十年代以後在英語世界開始流行的文化研究有著根本的區別。威廉斯對民主文化的追求是以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為目的。在這個意義上,阿多諾、霍克海姆和郝哥特、威廉斯等一起構成了二戰前後西方左翼知識分子的中堅力量。如果說阿多諾和霍克海姆的批判理論悲觀色彩過於濃厚,這也是由其產生的歷史和個人背景決定的。在那樣一種極端的年代裡,他們能夠從事的理論思辯只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那就是物質和技術高度發達的西方文明究竟是怎麼退回到了野蠻時代?文化工業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樣的理論傾向如何能讓人陶醉在大眾消費的狂歡中,慶祝個人主體性在消費中行為中的再生?
當然,沒人能夠否認消費帶給人的快感,正是因此社會學分析才要追究誰有更大的政治經濟基礎去從消費中獲取更多的快感。費斯克代表的這類文化研究在刻意強調平民的文化抵抗的積極意義時,恰恰忽略了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經濟上的極端不平等的事實,這種不平等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有增無減。在英語世界的傳媒、文化與傳播研究領域里,七十年代已經初見端倪的文化研究與媒體政治經濟的分歧,在八十年代經過了一場論戰之後,已經成為一種公開的理論對峙。批判的傳媒社會學堅持從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基本狀況出發,追究以媒體文化工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問題的同時,探討媒體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權。最後,在充分認識和區分所有權、控制權和操作權的基礎上,媒體社會學才能對受眾文化消費進行批判研究。這樣層層深入分析的目的是避免將問題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進行簡單化的處理。與媒體政治經濟背道而馳,文化研究卻越來越側重對大眾文化消費進行單一、狹窄、主觀的解讀,並冠之以所謂的符號民主。但是,九十年代以來,令人費解的是形式上激進、實質上保守的文化研究在學術界的市場不斷擴大;嚴肅的媒體政治經濟分析長期倍受冷落,孤軍奮戰,乃至後繼無人。這難道恰恰是這個資本全球化時代政治上的全面保守在學術和思想界的寫照?
⑼ 北京大學歷史上出過什麼名人
北京大學知名校友:李克強、鄧稼先、朱自清、屠呦呦、李彥宏等。北京大學,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⑽ 學術獨立指的是什麼
文雙春拜讀了王德華老師的博文《年輕人應早點學術獨立》和趙斌老師的博文《是在大樹下乘涼,還是去遠處爭奪陽光?》,被兩位期待年輕學者快速成長、盡早獨立的拳拳之心所感動。讀後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年輕學者的所謂學術獨立究竟指的是什麼?是分家抑或分枝?是另起爐灶抑或另立山頭?是我行我素抑或單打獨斗?也許,要真正理解何謂學術獨立才能更好地追求學術獨立。 我嘗試理解的學術獨立是,學者應該要具有屬於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行為,而且這種思想和行為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和控制,包括人的因素,如導師、團隊負責人、領導、學術權威等,以及非人的因素,如體制、意識形態等。 在這種界定下,我認為年輕學者從剛涉足學術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把追求學術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這一點與具備獨立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生培養目標也是一致的。 學術獨立首先要有獨立的學術思想,其次要能夠在自己的職責和能力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起實現學術思想的研究條件和研究隊伍。影響這兩個過程的任何因素都是對學者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干預,因此,學術獨立不應簡單地理解為離開誰或人人都要吹哨子的問題,要謹防擺脫了一個(些)因素的桎梏又落入了另一個(些)因素的陷阱。 本質上說,學術獨立與當家與否無關,一個學者的學術威信和學術積累也與其是單打獨斗還是融入團隊、是「主角」還是「配角」沒有必然的聯系。縱觀科學研究方面的傑出人才,從大團隊中冒出來的反而更多一些。當然,年輕學者離開導師另立山頭事業發展快的例子也不乏其數,主要理由正如王德華老師所說:充分自由、有緊迫感、有成就感。但也應該看到,這三點理由基本上是「廢除生產隊、實行分田到戶」後自己吹自己哨子的好處,而科學研究本質上需要有人吹哨有人聽哨的生產隊體制。「分田到戶」的「個體戶」體制除了能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對抗大問題,不利於重大科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當今的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大團隊、大合作,年輕人作為聽哨的「配角」融入這種大團隊中,對鍛煉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自己的學術境界、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並為日後成長為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吹哨「主角」,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而且,做任何事情,即使是「配角」,也不妨礙其有獨立的學術思想,而且也需要其有創造性的學術思想。因此,年輕學者既要有在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上當家作主的崇高理想,又要有甘願寄人籬下投身科研團隊的卧薪嘗膽,長遠看,形式上的當家作主未必比暫時寄人籬下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學術獨立目標。 的確,大樹底下不長草,大樹底下好乘涼,伴著大樹終究不會有出息,要麼在源頭被扼殺,要麼在溫水中被煮死。因此,應當鼓勵年輕人成為一棵獨立的參天大樹。但不一定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同時要注意在追求學術獨立的過程中也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就博士生畢業後是否一定要離開導師而言,完全尊重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查閱近百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員名單,不難發現,有師徒關系的比例高達40%以上,而美國居然在60%左右。這就說明導師並不都是「黃世仁」,名導師反而是自己成功的墊腳石和階梯。不排除有很多導師或「大牛」對年輕人有很強的控制欲,對這樣的導師或「大牛」,年輕人還是盡早離開為妙,哪怕是討米要飯也要義無反顧。 當今中國,影響年輕學者學術獨立的最大障礙其實不是人,而是體制和機制。如果是人的因素,可以選擇離開或獨立。最近流傳一個說法:科研人員跳槽是重組隊伍的一個有效方式,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而面對體制和機制,除了適應,別無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