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與佔有羅家倫

創造與佔有羅家倫

發布時間:2022-06-16 04:43:51

❶ 結合羅家倫 《生命的意義》談人生觀

讀了羅家倫大師寫的《生命的意義》以後,感觸頗多。他的觀點是:人生的意義在能認識和創造生命的價值,論及到宇宙間生命的產生到消亡,重在強調生命的積極一面,即:人要有所為,積極入世。然而,我覺得他的論述不全面。比喻說:古往今來,很多人選擇「無我、忘我」之境,從生命實體的追求到從生命實際中釋放出來,融情與自然,融情於思想之境界,有種佛家之超然之境。更多的來說,好多人對生命的意義從來都沒有想過,對生命本源的思考,只是文人墨客的事。思想層次越高的人,才會想這些問題。我認為好多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比如哲學、倫理學、佛學、人文學多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個人的悟性和修養不同,當然對生活的認識就不同,從而人生觀、價值觀就完全不同。從實體中來看,就是對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認識不一樣。

流星劃破天際,與歲月的長河承接遞進。 看不盡的塵煙,游不盡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撫觸時間的脈絡。一葉卷知天下秋,寒鴉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從連綿上浮起,從一脈一絡中滲出,隱於細微。生命的長河倒映出紅花綠葉飄零積雪,變遷就著畔邊絲絲色澤漸漸地前行,直至盪出星星點點漣漪,吞沒視線。大江東去,璀璨的生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激盪著顆顆璀璨的珍珠。
當你明白人們活著的信念,多半是為了得到贊美,獲得更多人的承認;當你發現你所承擔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時,你要快樂、勇敢、自珍,不要因為職業的低微而輕放自己,不要因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棄,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現的某種小插曲而暗淡生命。
你要懷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應該用自己的熱情去維護、澆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麴生命的輝煌,更不能輕言放棄生命的脈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煩中取樂,不是看花綉花,不能霧中看花,游戲生命;生命是由鐵到鋼的鍛造過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輝煌的風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雲。
生命猶如過往雲煙,是短暫的,也是美好的,就象一樣東西走紅一樣,紅極而白,不被看好,但紅過了一段時間,又被看好。生命就是這樣,當你有了,你就沒有了。
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會發現,當生命被生活推向極致時,往往會展現出一些從容之美,臨亂世而不驚,處方舟而不躁,喜迎陰晴圓缺,笑傲風霜雨雪;你就會更明白,只有抱著一顆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會更有意義。
生命是美好的,當一個生命依戀另一個生命時,相依為命,結伴而行,會感覺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麼的藍,大地是那麼的純潔;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曾經是多麼孤獨的漂流者,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會感到生命是那麼的珍貴。
有時候覺得生命總是走得很累,邁步之前需要選擇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調整步伐,追趕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腳印,與他人一比,或許彎得人心顫,淺得人心酸,或許會迷惘,或許會生出絲絲的愁悵。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繹,需要盡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極致,每朵花都有其獨特的色彩,每顆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燦,每縷清風都會送來涼爽,每滴甘露都會滋潤原野,都會留下不朽的詩篇。
生命是一個旅程,如果能夠乘興而行,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都是幸福而饒有風味的。
如果能夠體會乘興而行是一種奔放的生活情趣,那麼盡興而歸即體現了果敢、利落、勇於放棄的生活態度,蘊著處世濟身的大智慧。
生命是短暫的、無常的,沒有一個人敢保證自己能夠活到明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珍惜,學會充分利用生命的價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來,你突然想到泰山頂上看日出,沿著石階走了很多層,清脆的鳥鳴和清新的空氣已足以讓你愜意萬分,那麼,你盡可以將你的腳步打住。站在山腰看日出一點也不遜色,展現在你眼前的未嘗不會是一道絕美的風景。你沒有必要將自己搞得太累,太牽強,你要做的是唱著歌下來,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
我們是生命的過客,遼遠的天空留不下飛過的跡痕,帶走的不過是些微的記憶。當我們停留在生命的指針重合的那一瞬,這些微的記憶將帶我們回到降生的瞬間,夕陽的迷霧仍在摟抱著眷戀。
生命會前行在歷史的脈絡上,沿途拾起一枝一葉,留待回憶,世界的存在會清晰而具體;生命會走進時間的大門,讓夕陽給出記憶的鑰匙。那捆記憶的柴火那麼靜靜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來的枝枝葉葉,在夕陽的指尖靜靜回憶。
追尋你的夢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個你想做的人,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機會去做你所想做的事。
感受生命,珍愛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謝的花朵!

❷ 聯系羅家倫<知識的責任>讀讀大學生的責任.300字大神們幫幫忙

幾乎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知識分子的標准形象,因此對知識分子的定義也多種多樣。然而在這些定義中有一種被較為廣泛承認的知識分子特徵就是,知識分子首先具有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甚至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這樣的專業知識是知識分子賴以發言的底蘊和基礎。知識分子的責任乃至使命緣自他的專業基礎,正如哈維爾所說:「知識分子是這樣一個人:……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研究、閱讀、教授、寫作、出版、向公民發表演說。通常——盡管並非永遠——這使他們更能夠接受較為普遍的問題;通常——盡管並非永遠——這導致他們對世界事態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廣闊的責任感。」知識分子所首先必須踐行的是職責,責任感、使命感緣於職責。 中國進入現代轉型之後,對知識分子而言,最大的角色轉變在於邊緣化。知識分子從權力中心退出,由廟堂、衙門而轉棲於學院、報社等文化組織,其操作權力也相應的由政治權力轉化為話語權力。知識分子角色轉換剛剛開始,在新型知識分子身上就迸發出一股剛毅的精神和不屈的勇氣。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為標志,新興的現代知識分子在時代舞台上以他們的道德使命感與歷史良知表現出他們作為社會的良心的存在。「五四」是一個「沒有學者的時代」(林賢治語),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成了思想者,都把自己的知識視為改造國民性,顛覆或者發揚傳統文化,挽救民族危亡的真理。他們的職業沒有「根」,今天是大學教授,明天是報刊編輯,今天在北京鼓呼,明天在上海吶喊,他們是廣場上的演說家、鼓動者,而他們發言的內容,往往逸出自己的專業之外,成為反抗專制統治與社會惡習,維護社會良知的發言,並且他們為了自由發言,不惜付出受打擊,遭迫害,甚至坐監獄的巨大代價,但是他們始終大義凜然,一往無前!他們所踐履的不止是知識分子的職責,更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歷史交付給他們那一代的使命:反思,啟蒙,抗議。這樣的精神足以垂範萬世。 什麼是知識分子的使命?知識分子的使命在於自覺成為社會的良心,以理性與良知為原則向公眾直陳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種陳述超乎本階級、集團利益,具有普適價值,並且當自己的意見與社會主流、權勢相左時,不憚於與主流、權勢相對抗。知識分子使命的踐履,表現在左拉們憤怒的「我控訴」,表現為十二月黨貴族的抗爭,表現為列夫·托爾斯泰為受屈的農民向沙皇的申辯,表現為高爾基的「不合時宜的思想」,表現為魯迅的「絕望的反抗」,表現為顧準的「拆下肋骨當火把」。上海的租界,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監獄里的鐵枷腳鐐,往往是知識分子承擔歷史使命所面臨的代價——特別是在非常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往往只有極少的一部分知識分子選擇言說,選擇承擔。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家如鳳毛麟角,批量生產的是拖著腦後的辮子窮經皓首於故紙堆之中的「學術大師」。而且,一旦一切被體制化之後,文化人的精神也會被體制化,以薩義德所要求的知識分子形象——做流亡者、邊緣人,以「五四」啟蒙思想家的勇氣來觀照當下狀況,總讓人有一種委瑣感。精神是極易潰亡的,特別是在缺乏信仰,又遭遇壓力的時候。正因如此才不得不一次次的談使命,談精神以自我拯救。但在一個精神委瑣的時代談精神談使命,便更顯得對比強烈,陳義愈高,諷刺愈烈。正是鑒於此肖雪慧老師寫了一篇《不談使命談職責》講職責問題。在我看來,既要談職責,也要論使命,使命感出於道德責任感,因為一個社會里知識分子沒有以自己的學識與良知去充當社會良心的角色,便無法指望有其他階層的人們能夠承擔這種角色,而且知識分子的職業特徵也決定只有他有能力承擔這一角色。職責緣於職業基礎,是使命的下限,是職業道德。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的職責與責任是言說,並且說真話。 肖雪慧老師在《不談使命談職責》中說:「知識分子,特別是其中的學者們所從事的工作及其職責所在,可以用康德所說的『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來概括。」「說知識分子承擔著那些份內職責,誠然因為知識分子一般來說受過系統的思維訓練,但更因為知識分子專門從事精神文化領域內的工作,這個事實要求知識分子對時代的精神狀況負有較大的責任,而這個責任要通過在運用理性的前提下說真話來實現。」在一個前啟蒙或正在啟蒙的社會,「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實際上是創造一個民間公共空間並且不斷拓展這一空間的唯一途徑。康德在《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一文中把啟蒙與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聯系在一起:「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並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這里的「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就是指言論自由。他接著說:「我所理解的對自己理性的公開運用,則是任何人作為學者在全部聽眾面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也就是說,理性的公開運用主要表現為在公共空間向社會發言。康德以牧師的責任為例,說:「一個牧師也有義務按照他所服務的那個教會的教義向他的教義問答班上的學生們和他的公眾們作報告,因為他是根據這一條件才被批準的。但是作為一個學者,他卻有充分的自由,甚至於有責任,把他經過深思熟慮有關那種教義的缺點的全部善意的意見以及關於更好地組織宗教團體和教會團體的建議傳達給公眾。」這一例子完整地點明了學者的職責與責任。作為牧師,按照教義宣傳乃是他的職責,而他之所以負有提「意見」、「建議」的責任,乃是由於他的牧師身份使他比其他人更熟悉教義的缺點與宗教教會團體的組織。提「意見」、「建議」是在公共空間發言,這時牧師是以有機知識分子的身份出現的。如果沒有牧師在這一領域發言,便沒有更適合的人來提出了。由此我們可以這樣描述知識分子的責任:知識分子的責任便在於立足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對本專業及相關領域提出自己獨立的意見和建議,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以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聲音去爭取與佔領言論的公共空間。——在一個非常態的社會,這同樣需要精神與勇氣。公共空間是學者的言論陣地,也是社會的民主空間。公共空間越寬闊,學術討論就越自由,創造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一個領域如果沒有得到知識分子特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闡釋、整合、梳理,要麼就出於混沌狀態無法被理性地認識,要麼就被利用,政治霸權壟斷話語空間。牧師比別人更熟悉教義與宗教團體組織,所以作為一個學者的時候他有責任去取得對由於職業而熟悉的這一領域的闡釋權與批評權。其他的職業者也一樣。對一個歷史研究者而言,他的職責在於本著自己的道德原則與學術水準研究歷史,並提出他的獨立的見解。同時,他有責任在現實中對現實問題發言。他既然被允許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佔有相關的資料、研究空間,他便有責任把他的成果公諸於眾。如果他屈從於某種壓力,或者為了權勢、利祿把自己不相信的東西告訴世人,那他就是失職的,他違反的不止是作為學者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道德。 在當代史上,文人在一代代地瀆職。上一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在中國幾乎找不到知識分子,找不到常識。一個個政治運動的圍剿徹底摧毀了文人們的責任意識,屈從於政治壓力而沉默是無奈的,也無可譴責,但一旦有意配合政治壓力——不管是出於恐懼還是可恥的自願——而對同伴、同事投井下石,以學術、知識向統治者拋媚眼獻殷勤乞求進階保位,那便意味著個人道德的淪喪,如果文人集體如此表演,就是一個時代道德底線的集體全線崩潰。1971年郭沫若為了迎合當時最高領袖毛澤東的口味,特地寫出一本《李白與杜甫》,用「階級分析法」把杜甫極端醜化。杜甫詩中極富人道主義精神與悲憫情懷的詩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居然被郭沫若解釋為他是「為還沒有功名富貴的或者有功名無富貴的讀書人打算」,與「民」無關,以此證明杜甫「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統治階級的立場,而為地主階級、統治階級服務的」的一個證據。今天,一個稍有基本的古典文學知識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樣的解釋法實在牽強得太過出格。作為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四堂」之一的郭沫若,應該不至於沒有史識到這樣的田地,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樣的任意詮釋是有特定讀者、特定目的的。對那個舉世癲狂的年代,巴金老人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寫了一本「說真話的書」,陳述了簡單不過的常識,但在常識匱乏的社會里,常識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思想。一本說真話的書,便可在那一時期的中國以一根剛勁的脊樑,撐起一片陰霾掃盡的天空。畢竟是「五四」過來的人,巴金比大多數文人多出了一股精神,一種備受摧殘但依舊挺立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一種向歷史、後代負責的道德良知。 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分科的精緻化。直至現在,新的學科還在不斷興起之中。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已經基本覆蓋了整個現象世界。一些新興現象、潮流也不斷被各門學科以其獨特的角度切入研究,得到專業化的梳理、評價與認識。每一學科的知識分子,都有責任立足專業,以專業角度切入對社會事務公開發言。誠能如此,則言論狀況庶幾可矣,但是目前明顯做得遠遠不夠。在這個矮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嚮往英雄,嚮往左拉、列夫·托爾斯泰、魯迅、顧准們,並且跟著他們的腳步向前走去。

❸ 羅家倫的人物介紹

羅家倫(1897~1969),現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紹興人。1917年入北京大學,曾與傅斯年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雜志,積極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1920年赴歐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歷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華學校首任校長。任上治校有方,頗見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學校長。時中央大學正處於數易校長、餘波未平的動盪狀態。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針(安定、充實、發展)與「四字」學風(誠、朴、雄、偉),並把「創造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作為中央大學的使命,為學校的恢復與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此後,他廣攬名師,優化學科,興建校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學走出了陰影,迎來了建校史上輝煌鼎盛的黃金時代。他具有超前的發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崗一帶興建中央大學新校區,力圖建設一個能容納5000~10000人的學術之都。正當他要將這一藍圖付諸實施之際,抗日戰爭爆發,計劃被迫擱置。之後,他又力排眾議,將中央大學西遷重慶。他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執著地謀求學校的發展,中央大學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以致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統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的考生,曾占當時全國報考人數的2/3。1941年,羅家倫辭去中央大學校長一職,從此離開教育界,擔任一些閑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駐印度大使。1950年赴中國台灣,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副院長、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央評議委員。主要著述有《新人生觀》、《科學與玄學》、《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等。

❹ 中國二十年代文學社團介紹,包括時間,成立地點,代表人物,宗旨,機關刊物等

幫LZ找了點資料。

新月社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個文學社團,它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前期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期創辦《新月》月刊(1928.3.10),《詩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
http://ke..com/view/192317.htm?func=retitle
創造社
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 創造社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http://ke..com/view/131955.htm?func=retitle
文學研究會
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成立,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發起,會員先後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沈雁冰接編的《小說月報》內容經過了全面革新成為其代用機關刊物。後又相繼創辦了《文學旬刊》(先後改名《文學》周刊、《文學周報》)及《詩》、《戲劇》月刊等刊物。其總部後來遷至上海,並在北京、廣州、寧波等地設立分會。「五卅」以後該會活動減少,1932年「一二八」事件發生,《小說月報》停刊,該會無形解散。
http://ke..com/view/136124.htm?func=retitle
太陽社
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主要成員有林伯修(杜國庠)、夏衍、洪靈菲、戴平萬、劉一夢、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任鈞、祝秀俠、迅雷、聖悅(李平心)、王藝鍾、童長榮等。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太陽社先後編輯與出版了《太陽月刊》 、 《時代文藝》 、 《新流月報》 、《拓荒者》、《海風周報》等刊物,以及「太陽小叢書」(「太陽社叢書」)等,在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太陽月刊》(1928年1月創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響最大,與創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為提倡革命文學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載的大量革命文學作品和不少倡導無產階級文學的論文、譯文,及關於文藝大眾化討論的文章而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但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太陽社在理論和創作上曾帶有過激的偏向。
http://ke..com/view/106559.htm?func=retitle

❺ 學問和智慧閱讀答案

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

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是煉鋼的電火。

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譬如孟德爾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定了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基礎,就是一個例子。

現代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人稱他為牛頓後第一人,他的相對論是科學上一個稀有的創獲,但是他自己卻對人說:「我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他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便是他的智慧過人之處。



❻ 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自居,進一步的升華是什麼呢

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自居,創造以及成功這還是屬於世俗層面的。
進一步的升華就是精神領袖的層面,在精神領袖的層面,已經沒有了成功這個概念,創造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今後就是方向的指引者。

❼ 王力宏是建黨偉業的演員嗎

是。

王力宏在《建黨偉業》飾演北大學生羅家倫,蔡元培的學生。羅家倫在北大上學期間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印刷傳單中的白話宣言並在《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王力宏在談及角色時說,「羅家倫是熱血青年,我本人也很熱血,喜歡音樂、喜歡電影,有極大的熱情,願意去嘗試。」在片場,同樣在國外長大的吳彥祖與王力宏兩人趁機拉起家常,相聊甚歡。

評價:

影片較好地完成了對於建黨歷史、特別是對於建黨歷史背景的展現,使建黨的展現有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影片交代很清晰,而且簡明扼要。

《建黨偉業》在尊重歷史方面做得很不錯,有幾場戲給人印象頗深,比如新文化運動,通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羅家倫等人在北大的一場辯論,展現出當時思想的活躍和開放,並不刻意醜化辜鴻銘和胡適。

❽ 史上名人有誰

清華校長(1931-1948)梅貽崎. 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謂有大師之謂也。在如今的高教界被廣泛引用.來批判中國90年代的教育改革的失敗. 張伯苓 1919-1948年任南開大學校長 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在青年時期,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凌,立志興辦教育,用愛國精神和科學知識教育青年,以達到抵禦外侮,振興中華的目的。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歷盡艱辛,刻苦奮斗,顛撲躅蹶,矢志不渝。他從傳授「新學」的家館開始,一步一步辦起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國家培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 http://www.eelove.cn/moles/m/list.intro.php?id=1zbl2zsc3187641951 蔣夢麟 20世紀二十三年代任北京大學校長 他指出:中國的教育,是牧民政治的教育;要改為平民主義教育,必須從三個方面去努力:第一,要「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改變過去那種萎靡不振、依賴成性的惡習。第二,要「養成健全之人格」,改變以往「好學者讀書,讀書愈多,而身體愈弱」的傳統。第三,要「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改變平時「凡遇一事,或出於武斷,或奴於成見,或出於感情」的毛病和喜歡用「差不多」來判斷事物的習慣. 在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中,蔣夢麟是在職時間較長的一個。關於他的貢獻,傅斯年曾有這樣的評斷:蔣夢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學問不如胡適,但辦事卻比他們高明。 羅家倫,1928-1930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三四十年代任中央大學校長 1928年9月18日,羅家倫就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發表題為「學術 獨立與新清華」的就職演說。他對清華的設計是,「我們的發展,應 先以文理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長其他的部門。」在就職演說 中,他還說:「我想不出理由,清華的師資設備,不能嘉惠於女生。 我更不願意看見清華的大門,劈面對女生關了!」清華大學在羅家倫 手裡終於實現了男女同校。 羅家倫認為「羅致良好教師,是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了提 高清華的教授水準,他採取了重發聘書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 教授聘書18份,為期一年。原來學校有55名教授,這就等於解聘了 37人。與此同時,他延攬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如歷史學家 蔣廷黻,政治學家張奚若、蕭公權,哲學史家馮友蘭、化學家張子高 等等,多達幾十人。這些人的到校,大大增強了本校教授陣容。十多 年後,羅家倫在貴陽清華同學會的演講中提到這一點時還特別得意, 他說;「我心裡最滿意的乃是我手上組織成功的教學集團」。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5/12/content_23117.htm 任鴻雋,1935-1937年任四川大學校長 語錄: 大學者,智識之府也。 大學生四年畢業,並非教育的終了。乃是教育的開始. http://www.cnbooks.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110 胡先驌,1940-1943年任中正大學校長 這位今天已被許多人遺忘的教授,當年在學界的聲望可是如雷貫耳。幾段記錄他的文字可以佐證。 比如,在任中正大學校長時,他給學生講課時狂話連篇:「我是國際國內都有名的科學家,我的名字早已在歷史上註定了。諸生今天能夠聽到我的講演,這是你們莫大的榮幸1 此時,留著新潮短發、一襲白色長衫的胡先驌,已經創立了中國大學第一個生物系及第一個生物研究所。理所當然,他被稱為國內生物學界宗師級人物。 然而,讓眾人始料不及的是,幾十年後,在一份個人檢討里,他竟然這樣總結道:「我有自高自大的個人英雄主義,我的各項的成就使我有『贏得生前身後名』之感。我……看不見群眾,一切唯我獨尊,有濃厚的宗派主義。」 這是中國科學院植物所1952年召開的批判會上,他給自己扣的帽子。這時的胡先驌,名字被排除在「學部委員」之外,也就是說,連個院士都不是。評職稱時,他的許多學生都評上一級研究員,而他卻只是三級。領導對他的評價是,「平日言語不慎,工作質量不高」。 以下是這些人的經典語錄: 強國之道,不在強兵,而在強民。強民之道,惟在養成健全之個人,創造進化的社會。——蔣夢麟 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睛,能明白觀察;不是給人穿一件錦綉的衣服,在人前誇耀。——胡適 所謂大學者。非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 只知道壓迫著學生讀死書的學校。結果不過是造出一群「病鬼」來。一點用處也沒有。——張伯苓 科學精神是什麼?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竺可楨 近年來高等教育偏重知識的灌輸,而缺少精神人格的訓練。——羅家倫 大學生四年畢業,並非教育的終了。乃是教育的開始。——任鴻雋 大學教育,既貴專精,尤貴宏通。——胡先驌 國外: 作為一點點參考吧 劍橋大學校長理查德教授以《著名大學是如何產生和保持的》為題做了精彩報告。這位全球著名的女校長,把現代著名大學的成功要素歸結為四點:富有雄心的追求、充分的學術自由、足夠的資源保證、抓住全球化機遇。 她特別講到了劍橋大學成功的一個「不是秘訣的秘訣」,就是每天上午課間的coffeebreak(咖啡時間)、下午課間的teabreak(飲茶時間),各有一小時左右。在這段時間里,老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有了很好的溝通交流,很多珍貴的思想火花就誕生於此。這對於中國不少大學老師上完課就夾著皮包走人的作風是很好的借鑒。 在理查德教授眼中,著名大學的競爭並不僅僅靠「排行榜」的競爭,「如果那樣的話,大學往往容易忽視社會的真正需要,迷失自己的前進方向」。理查德教授說到,目前英國政府的教育經費分配通過一種「政府評估教育質量,優勝者佔有較多撥款」的方式,盡管劍橋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可她還是直言了這種制度的不妥。一方面所謂「排行榜」很難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一個大學的實際情況,政府評估更帶來官僚性的僵化;另一方面,實行整體評估,也使得贏家「通吃」,不利於學校間發展機會的公平。她表示,個人更傾向於美國式的政府資源分配方式,官方基金跟著項目、跟著教授走,這樣更合理。英國大學的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不少中國校長在聽理查德教授報告時頻頻點頭。 還有一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上初中時班主任就曾經對我們提到過這個人, 魏書生. 魏書生,1950年生,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自1978年任中學教師,先後榮獲省功勛教師、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身兼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等38項社會兼職,講學足跡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及馬來西亞。

❾ 價值創造的理解

稻盛和夫運用阿米巴經營模式,創造了經營上的神話;美國全食超市的發展也給出例證;海爾「人人是創客」的組織變革實踐,把6萬多名員工轉變為自動自發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並使每一個經營體就像一家自主經營的公司,讓每個人變成自己的CEO。

這些領先企業的實踐表明,今天企業的發展需要遵循「共生」的邏輯,而其帶來的核心變化,就是獨立個體的價值創造。

然而,任何價值創造的過程都必然伴隨著失敗。管理者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必須學會接納創新失敗。

2016年12月29日,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交流對話的內容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交流從姚老師談他一個朋友新進入一家跨國企業——華為談起。

姚老師的這位朋友是一位技術專家,他覺得最開心的是,華為對他沒有進行硬性的考核,而是讓他安心研究。姚老師關注地問道: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否會得不到研發結果?

01 做出來的是天才,做不出來的是人才
任正非說,在華為,研發創新做出來的是天才,做不出來的是人才。

華為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它放手讓大家去做,在研究上允許大家犯錯誤,給予研究人員時間和空間安心去做。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了人才。

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做出來的就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斗過,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復犯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科研本來就是試錯的過程,沒有試錯,哪會有創新?創新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創新都會成功,那也就不是創新了。所以,能夠創新成功的項目本身就少之又少,研究人員一旦成功也就可以稱為天才了。

我們鼓勵創新,就要接納創新失敗,如果一旦失敗或者犯錯,就淘汰並給其貼上標簽,那麼就不會有人敢去創新。華為會包容創新上的失敗,不會因為失敗而否定大家。

02 華為「金錢變知識,知識變金錢」的啟發
如果寬容失敗,是否在創新上的嘗試太過發散呢?

任先生回答說不會。華為是一家有戰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創新和嘗試,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選擇,由戰略做出界定。所有創新項目的選擇,已經通過戰略做出篩選。任先生將張開的雙手慢慢收攏,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廣泛納入到戰略框架下,然後篩選出與戰略相適應的項目。這些篩選出來的項目才會進入公司創新項目集群中,組合各種資源付諸實施

❿ 正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關鍵是運用什麼

正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關鍵是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

相關介紹:

價值創造是指企業生產、供應滿足目標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及其成本結構。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影響價值創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資資本回報率;資本成本;增長率;可持續增長率。它們是影響財務戰略選擇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物理屬性和商品生產和物理過程。

如汽車的生產過程,由鐵礦石加焦碳在高爐里煉出鐵,鐵再加工成汽車零件,零件再組裝成整車,這就是一個汽車生產的物理過程。

物理過程中我們也考慮人力的參與,但這里我們對人力的理解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說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機械力是一樣的。

只考慮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慮人的參與生產的另外一面,如意願、佔有、契約、控制、命令服從等。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是商品生產的真實過程,怎麼理解這個「真實過程」?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現象,人類社會的活動是復雜的,如果我們把經濟行為籠統來考察,我們發現它比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要復雜千萬倍,但它又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來運行。

如果某種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不可能,則這種商品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比如汽車,如果某種原材料找不到,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進一步,如果生產汽車的技術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問題,如鐵礦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該部落認為那座山不能開采,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

經濟學把經濟制度作為一個待定的東西,顯然,制度的安排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依據!檢驗制度好壞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滿足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的要求。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工具的操作使用,生產的組織都是從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來看待生產的,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

閱讀全文

與創造與佔有羅家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