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陸九淵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要總結的大點,不要詳細內容。
陸九淵「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
在他看來,人的主觀意識「心」主管天下萬事萬物,萬事萬物。
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 「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1)發明本心論擴展閱讀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陽明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
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對待儒家經典,陸王主張「六經注我」,認為經典不過是吾心的記籍,治經學的目的是為了致良知。從形式上講,不受儒家經典的束縛,以六經為我心的注腳,相對輕視經典,把宋學區別於漢學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說經的特徵和傾向進一步發展。
然而陸王對經典和經學也不是全然不顧,與整個中國哲學的特點相關,陸王在闡發其心學思想時,也借用了經學的形式,並對以往的經典和經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這些方面體現了陸王心學的經學特徵,或者說體現了經學發展演變過程中所經歷的心學發展階段的特質,從心學的角度發展了經學之宋學,這是中國經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心學發展階段和環節,值得人們認真加以探討。
2. 介紹王守仁心學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陽明心學並非單一地、直接地淵源於陸九淵心學,其直接的源頭是「陳湛心學」。陳獻章開明代心學之先河,經過弟子湛若水,而影響王陽明。對陽明心學與陳湛心學的淵源關系,學界一直有明確的說法。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2)發明本心論擴展閱讀:
後世紀念
王守仁故居位於浙江省餘姚市餘姚鎮龍泉山北麓武勝門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誕生於此。故居內各大建築按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為門廳、轎廳、磚雕門樓、大廳、瑞雲樓、後罩屋。大廳兩側各有側屋。
後世影響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3. 陸九淵和王陽明的求理方法的區別 陸九淵的「發明本心」和王守仁的「克服私慾回復良知」有區別嗎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二人都屬於陸王心學的,整體上都是主張自我反省,不同的是:一個主專張發明本心(本心就是屬理),一個主張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
歷史上更多探討的是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點,而不是二者的不同點.您有這樣的思想,說明您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贊一個
4. 「發明本心」是誰的思想具體內涵是什麼
陸九淵的「發明本心」
發明本心根據字面上的理解就是發明自己的本心
同樣也可以這樣解釋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正心、誠意等修養功夫得到真善美
為求勝而爭論是不善與人合作,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於養心的人,是要讓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著的狀態.
發明本心應該出自與陸九淵的 「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
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
應該先挖掘自己的內心
陸九淵是北宋理學中心學的開創者,他提出的核心是「心即理也」,意思是 本心即天理.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陸九淵的思想言論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思想體系.
5. 「致良知」與「發明本心」的異同
在認識論上鼓吹「致良知」的方法,認為「良知」就是「天理」,同時提出「知行合專一」,反屬對宋儒知先行後的說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陸九淵以後
轉自http://wenda.so.com/q/1373084214063835
6. 發明本心是什麼意思
發明本心根據字面上的理解就是發明自己的本心
同樣也可以這樣解釋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正心、誠意等修養功夫得到真善美
為求勝而爭論是不善與人合作,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於養心的人,是要讓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著的狀態。
發明本心應該出自與陸九淵的 「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
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
應該先挖掘自己的內心...
7. 陸九淵的「發明本心」什麼意思
一、含義
陸九淵從「心即理」的學說出發,認為要作為人首先是「發明本心」,即「存心」、「養心」、「求放心」。存心就是存善心,養心就是修養身心,求放心就是找回本心,這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修養過程。
「發明本心」也稱作「簡易功夫」。
二、理論基礎
發明本心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的認識修養方法。陸九淵的「發明本心」是繼承了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的觀點而來的 。
發明本心論的理論基礎「發明本心」即認為主觀的「心」與客觀的「理」完全等同,達到心、理合一的目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發明本心論的理論前提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基礎之上的,他們主張性善論 。
(7)發明本心論擴展閱讀
「陸王心學」的心學主張
陸王心學就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范,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出來。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一、陸九淵
陸九淵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的觀點,並且提倡「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他認為 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二、王陽明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
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徐階,張居正,唐順之。
8. 發明本心中的「發」「明」「本心」分別是什麼意思
發明本心 ---李顒的思想
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
此處之「發明內」不是科學容技術之發明,而是去蔽、開顯;
「本心」或「心」,並不專指感覺、知覺、分析、綜合等認識活動.而主要指的是「理」,一種廣含宇宙與人的道德智慧.
9. 王陽明心學的本心是什麼 致良知的良知又是什麼 怎樣致良知 舉個例子
發明本心,主要的意思就是追隨你內心的想法,這是人性本善論。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個小姑娘乞討你會不忍心
10. 「發明本心」是誰的思想
發明本心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的認識修養方法。其理論基礎「發明本心」即認為主觀的「心」與客觀的「理」完全等同,達到心、理合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