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山葯發明者

山葯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2-06-15 15:24:59

A. 山葯是不是土豆

不是 山葯 山葯原名薯蕷,唐代宗名李預,因避諱改為薯葯;北宋時又因避宋英宗趙曙諱而更名山葯。河南懷慶府(今溫縣)所產最佳,謂之「懷山葯」。「懷山葯」曾在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遂蜚聲中外,歷年來向英,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本草綱目》說它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 性味 甘、平、無毒。 成分 塊根含膽鹼、粘液質、尿囊素、澱粉、氨基酸等 功用 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治消渴及夜尿、尿頻、婦女帶下等。 [脾虛腹瀉 (包括慢性腸炎,消化及吸收不良] 山葯半斤,蓮子、熒實各120克,共研細粉。每次以2~3調匙,加白糖適量,蒸熟作點心吃,每日l~2次,連續服用,有效。 [人參山葯芡實湯- 主治 -遺精] 雞皮糙山葯,芡實,麥冬各15克,人參10克,五味子3克,水煎取汁,每日一劑,分2次服。益氣養心,健脾固澀。適用於遺精。 [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飢] 山葯15克,黃連6克,水煎服。或山葯、天花粉等量,每日30克,水煎分服。 [凍瘡,丹毒,癰疽腫毒初起] 鮮山葯搗爛塗敷於患部,干即更換,數次即消。(或加蓖麻子仁數粒一同搗爛外敷更好)。 [咳嗽痰喘 (包括慢性氣管炎,老人慢性支氣管炎)] 鮮山葯搗爛,與甘蔗汁半杯和勻,燉熱服之,一日z次。 [項後結塊,赤腫硬痛 (包括淋巴結炎腫、項背癰疽等)] 鮮山葯一段(去皮),蓖麻子2~3粒(去殼),同搗爛研細和勻,貼於患部,一日更換2次 [腎虛夢遺,脾虛便涪,老年陽虛,小便頻數] 山葯零餘子(山葯藤上所結的珠牙)30~60克,煮熟去皮,加白糖少許,臨睡前服之,勝如山葯。 [肺病發熱咳喘,自汗,心悸,便溏] 山葯60一120克,煮汁飲服,或每日適量煮食之 【英文名】 RHIZOMA DIOSCOREAE 【別名】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葯、淮山、白山葯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乾燥山葯,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熏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葯」。 註:同屬植物野山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野生於我國各地。其根亦作山葯入葯,功效類同。 【製法】 山葯: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乾燥。 麩炒山葯:取凈山葯片,照麩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黏。光山葯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 。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鑒別】本品粉末類白色。澱粉粒單粒扁卵形、類圓形、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8~35μm,臍點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約至240μm,針晶粗2~5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直徑12~48μm。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葯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 15~30g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葯典》 山葯 (一)概述 別名野山葯、懷山葯、山蕷。 為薯蕷科植物薯蕷( Dioscorea oppsita Thunb.),以塊莖入葯。主治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小便短頻、道精、白帶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山葯在食品業和加工業上 大有發展前途。原產亞洲,我國自古栽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並有野生分布,主產於河南、山西、山東、陝西等地。 (二)植物特性 山葯為薯蕷科草質藤本,根莖棒狀,長達33~66厘米,最長達100厘米以上,根少分枝,白色根著生許多須根,粘性,斷面莖細長,可達丈余。葉對生,葉形多變化,常為心臟形或剪形掌狀,葉脈6~9出,葉腋間生有株芽(稱零餘子,也叫山葯豆,山葯蛋)可供繁殖材料,也可食用。白色小單生花,蒴果。 (三)生長特性 山葯要求肥沃的、排水良好的沙質壤上,喜溫暖向陽地方,但怕霜凍,忌連作。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疏鬆肥沃的、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和無有積水黏土,而且疏鬆緊密品質好,但產量低,背風向陽的地栽培為宜,然後冬翻66厘米左右,施足基肥5000千克,深翻50~60厘米,春季淺耕15~20厘米。播前澆透底水,整地作畦,多數採用壟作,壟寬120厘米,兩壟間的溝作排水、灌溉。 2.繁殖方法 主要是用蘆頭和珠芽繁殖。 蘆頭是山葯收獲時根莖的上端部分,是山葯大田生產上惟一的繁殖材料,蘆頭多年連續使用容易引起退化,一般2~3年更新一次。 (1)蘆頭繁殖 10月份挖出根,選頸短、芽頭飽滿,粗壯無病蟲害的山葯蘆頭,16~20厘米長折下,於日光下略曬2~3天使傷口癒合,放在室內或室外挖坑,坑的深度及蓋上厚度以使蘆頭不受凍為度。溫度5℃左右為好。化凍後施足基肥,深翻26~33厘米,耕細整平,做成平畦或高壟,行距33~50厘米,株距16~20厘米,溝深16厘米,施腐熟的糞土和覆土,稍加鎮壓,栽後澆水。未出苗前用齒耙破除地錶板結,保持畦面濕潤,約15~20天出苗。 (2)珠芽繁殖 10月地上部黃了摘下珠芽(山葯豆)放在室外用干沙貯藏,春天3月中、下旬取出,稍曬即可進行播種。行距20~26厘米,株距10厘米,溝深6厘米,栽2~3粒山葯豆,覆土6厘米。半月後出苗,秋天挖出作種栽。 3.田間管理 苗高33厘米,搭支架,使蔓莖向上生長。5~8月份分次追肥,追稀糞和廄肥為主,結合澆水進行追肥,生長期注意適時澆水、排水。 4.病蟲害防治 (1)炭疽病 雨季嚴重,危害莖葉子,在莖葉上產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有不規則輪紋,有小黑點。 防治方法:收後打掃田間衛生,把殘枝落葉燒毀,栽時用1:1:15O波水多液浸根10分鍾,發生或噴65%代森鋅500倍或50%退菌特800~100倍液,7天1次,連打2~3次。 (2)褐斑病 雨季有積水時發生,主要危害葉子。使葉子上長有不規則的褐色小黑點,而後葉穿孔。 防治方法:輪作、清潔田園。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7天1次,連打2~3次。 (五)採收加工 蘆頭栽後當年採收,珠芽第二年收。11月份葉黃後,採珠芽,每公頃收珠芽1500千克左右。拆支架,去掉地上部,用一溝倒一溝的方法採挖,取下蘆頭作種栽,切勿把山葯折斷,影響質量。把下部的塊根放入缸中浸泡1~2天,洗凈,趁鮮用竹刀把外皮利凈,裝入簍中放到炕上用硫磺熏24小時,每百千克鮮山葯用硫磺0.8~1千克,至山葯變軟,表面上有許多水珠,取出日曬或烘至外皮乾燥後,放入簍中悶,悶後再曬,直至曬干。另外簡單的加工方法是洗凈泥土,趁鮮用竹刀利去外面粗皮,切片曬干即可。用木箱或簍包裝。現在要求包裝箱密封,周圍貼油紙或塑料薄膜,防潮、防霉、防蟲蛀。 光山葯的加工方法:光山葯是出口要求的規格,仍按加工毛山葯的方法,把加工過的干毛山葯放水中浸泡1~2天,撈出稍晾,用硫磺熏後在陽光下曬,至出現白霜為止,用木板把山葯搓光,搓潤,再曬2小時重放簍內,返潮1~2天,使內外干濕一致取出冉搓。然後根據長短粗細不同,切成長18-21厘米或12~15厘米的段,再用刀到去不平的疙瘩,再搓圓搓光,放在席上曬十,把頭擁齊,即為光山葯(山葯棍)。 馬鈴薯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potato 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又稱土豆、洋芋、山葯蛋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學者認為馬鈴薯共有 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馬鈴薯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馬鈴薯塊莖含有76.3% 的水分和 23.7 %的干物質,其中包括17.5%的澱粉,0.5%的糖,1%~2%的蛋白質和1%的無機鹽。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1)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麵包作物,由於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 洞口縣位於雪峰山盆地,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生態條件相當好,由於雨多、霧多、氣溫較低特別適宜馬鈴薯的發展,生產高產,優質、無毒的馬鈴薯。馬鈴薯個體均勻、病蟲害少、澱粉含量高、味正、個大、皮薄、色鮮,馬鈴薯食品香甜可口。 (2)馬鈴薯概述: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土豆、洋芋、山葯蛋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營養豐富有「地下蘋果」之稱。 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乾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3)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馬鈴薯傳入我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主要在我國的東北、內蒙、華北和雲貴等氣候較涼的地區種植,現在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涼拌土豆絲 原料:新鮮土豆兩個,乾的紅辣椒三、四個,食鹽,味精,醋,沙拉油。 製作過程: 土豆洗凈,去皮,切成細絲,用清水洗乾凈,控掉水分。在鍋里加入少量沙拉油, 燒熱,將紅辣椒放進去,炸出香味為止(離鍋遠一些,千萬注意別讓辣椒油濺進眼 睛里),放在一邊待用。 鍋中加清水燒開,將土豆絲下鍋一焯,立刻撈出,再用冷水過涼,控掉水分,盛盤。 將炸好的辣椒油、少許醋、食鹽,味精灑在土豆絲上,拌勻。又香又辣的涼拌土豆 絲就做好了。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2。香油土豆絲 香油土豆絲(3人量) 原料:土豆400克,鮮蔥20克,精鹽、味精、香油各1/2茶匙。 製作:1.把土豆削凈表皮,切細絲。蔥切絲。土豆絲放入清水中漂洗,撈出放入開水中稍煮(開鍋即可),放入涼水中漂透,撈出控凈水分。2.把土豆絲、精鹽、味精、香油同放碗中,拌勻裝盤,放上蔥絲即成。 成菜特點:色澤清新,口感脆嫩,咸鮮適口。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3.醋熘土豆絲 材料:土豆一個 調料:干辣椒、醋、鹽、生抽、味精適量。 做法: 土豆切絲,放入水中浸泡,盡量洗掉澱粉。 在油鍋內放入干辣椒翻炒幾下,再放入土豆絲翻炒,加醋、鹽、生抽和味精,炒幾下即可。 心得:如果想吃到脆脆的土豆絲,一定要在切好後,立即放入清涼水中漂洗,將其澱粉漂掉。如果不想吃太脆的,最好也要泡在水裡,否則土豆絲會變色。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土豆燒小排(川味特色): 先用澱粉、醬油(為了顏色好看,所以用醬油不用鹽)、蛋清將小排拌勻,適量放入花椒粉胡椒粉,腌五分鍾。鍋燒干放油燒熱,放入薑片爆香,再放入豆瓣醬(就是辣椒醬,這里推薦四川的郫縣豆瓣醬),炒勻馬上將小排放入(豆瓣醬不能在油里煎太久,否則就黑了),將小排炒熟後加入水開始燒。記得放糖。燒的過程中可以嘗嘗湯味,根據自己口味放調料。燒得差不多了再放切好塊的土豆,等到土豆也能吃了就好了。如果看湯不夠粘稠,就勾勾芡。注意,燒的時候水不要太多,沸騰起來能基本淹住食物就好,免得水太多土豆都燒軟了還一大鍋湯。蓋上蓋子留點縫隙,水面以上的部分蒸也能蒸熟。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炸薯條: 這個最簡單,土豆切條,浸泡到油里炸。注意火要小點,免得外面焦了裡面還沒熟。鹽可以放到油里,但是個人建議最好炸好再撒椒鹽。鹽在油里加熱久了碘分會丟失。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青椒土豆絲: 切好的土豆絲在水裡濾一下,去掉表面的澱粉。水燒開加點白醋(沒有白醋黑醋也湊合),土豆絲放進去過一下。注意不要煮太久,過一下就好,加醋是為了讓土豆絲更脆。鍋燒熱加油燒熱,撒入花椒顆粒,爆出香味後倒入土豆絲翻炒,再放入青椒絲,翻兩下就可以起鍋了。鹽也最好最後放,道理同上。另外,如果炒的時候加黑醋,起鍋之前加糖,就成了糖醋土豆絲,但是之前就不要加花椒啦~~糖切記不可在鍋里停留時間過長,會糊的。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土豆餅: 麵粉、雞蛋加花椒粉,胡椒粉,糖和成糊狀,喜歡的還可以加蔥花和香菜末。切成片狀的土豆裹上麵粉以後放到中火油鍋里炸。根據個人喜好可以在面漿里加不同的材料,例如胡蘿卜碎末啦(這樣還很好看哦。)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薯球: 土豆剁碎,用麵粉、雞蛋,加胡椒等調料和成糊狀,然後用勺子像煮肉元一樣一勺一勺的放到油鍋里炸。做圓一點就是薯球,做不圓的話索性拍扁,又是薯餅。 ==========================網路知道【中國大明白】整理============================== 西紅柿土豆湯: 西紅柿切塊先在少量油里炒一炒(本人的愛好,覺得炒過的西紅柿沒那麼酸,而且湯面上會有一層紅的,又好看又美味)。不用起鍋,直接加水,放入土豆片(記得切薄一點)。等土豆熟了,還可以打個蛋,倒在湯里成蛋花。其他的調料嘛,該放什麼放什麼。最後一定撒點蔥花,會很好看。 其實大多數菜里,特別是中餐,土豆都只是配料,但是由於主料的豐富多樣,土豆又很入味,所以口味千變萬化,不喜歡的人很少。很多家常菜式都是老百姓自己「發明」的,所以在做菜的時候,特別是燒菜、燉菜、湯裡面,只要喜歡都可以加入土豆,土豆沒有特殊的怪味(像芹菜、胡蘿卜等),不會影響主菜的味道,同時又可以吃到帶有主菜口味的土豆,真是兩全其美。 以馬鈴薯為主的小吃有;薯蓉、薯條、薯片。

B. 搗洞種植山葯法詳細

河南省博愛縣金城鄉西馬營村的周貫興發明的技術

洞穴種植山葯技術。這種技術有三大特點:第一,減少勞動強度;第二,能增加產量;第三,解決了爐土地種植問題。

這種種植山葯的方法,主要採用洞穴套袋栽培技術,讓山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長得又粗又壯,可以輕易拔出來,而且拔出來的山葯平均株長在80—90厘米,畝產量高達2000公斤。同時,還解決了過去爐土地不能種植山葯的問題,有效擴大了山葯的種植范圍。

你要想學習,請到他的家裡去請教。

C. 農用工具新發明有哪些

1、孫建興發明的麻山葯收獲機

近日,河北省蠡縣林堡鄉孫庄村農民孫建興真的發明出了麻山葯收獲機,並且要現場演示,蠡縣乃至周邊縣市區的麻山葯種植大戶、農機銷售商等紛紛趕來,爭著要看一看老孫的新發明。

4F-2型麻山葯收獲機採用鏈軌式行走,液壓轉向,具有挖溝、土壤翻震系統和土壤輸送帶。機器作業時,挖溝系統首先在麻山葯兩側挖出深溝,翻震系統同時在麻山葯下方進行震動翻土,此時就將麻山葯完整托出土面,工人只需跟著機器撿拾即可,收獲迅速,極大降低了勞動力強度與生產成本。

該機械研發過程耗資130多萬元,在研製過程中得到了河北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河北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的指導與支持,集挖溝收獲、土壤回填、平整土地等功能於一體,屬於麻山葯收獲類最新產品,科技含量高且榮獲國家多項專利,深受用戶關注。

D. 為何本草綱目沒有記載山葯

有記載啊

山葯原名薯蕷,唐代宗名李預,因避諱改為薯葯;北宋時因避宋英宗趙曙諱而更名山葯。河南懷慶府(今武陟,溫縣)所產最佳,謂之「懷山葯」。「懷山葯」曾在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遂蜚聲中外,歷年來向英、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本草綱目》說它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


【氣味】甘,溫、平,無毒。
普曰︰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本經》)。主頭面游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甄權)。
強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時珍)。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發明】權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之。
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並佳。干之入葯更妙。惟和面作則動氣,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葯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葯,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潤之。
時珍曰︰按︰吳綬雲︰山葯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洄集》雲︰山葯雖入手太陰,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強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雲︰食薯蕷可以辟霧露。

E. 正宗的鐵棍山葯的產地是哪裡

鐵棍山葯原產地為焦作溫縣。

溫縣地處黃河和沁河交匯口上游的包絡地帶,母親河黃河與發源於太行山脈的沁河水共同滋潤著這片土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全縣土地分為臨近黃河的沙質土和臨近沁河的砂黏土,其分界線大致在今常店-大渠河-小南張-徐呂村一線,往北屬沁河粘土,往南屬黃河沙土。根據當地山葯種植戶的經驗,沁河粘土更適合種植山葯。

隨著鐵棍山葯名氣漸大,各地開始爭奪市場, 爭奪產地,但鐵棍山葯源產地在溫縣,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央電視台幾次做采訪都是在溫縣,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就好比陳氏太極拳在網上都說焦作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但實際上更詳細的說是焦作溫縣陳家溝。

(5)山葯發明者擴展閱讀:

如何辨別真假鐵棍山葯

1、看直徑

鐵棍山葯粗細均勻,通常直徑1-2厘米(如成年人拇指般),表皮顏色微深,根莖有鐵紅色斑痕;若直徑太粗或表皮太光滑,就說明不是正宗的。

2、看鐵銹

將鐵棍山葯折斷,可以感到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普通山葯不僅肉質沒有這么堅硬,且粉性也不夠足。

3、嘗一嘗

由於鐵棍山葯中水分含量少,山葯多糖等含量豐富,因此,其液汁較濃,煮食後口感較干膩、甜香,入口覺得「面而甜」,並伴隨淡淡的麻味。

4、折一折

將鐵棍山葯折斷,可以感到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普通山葯不僅肉質沒有這么堅硬,且粉性也不夠足。

F. 什麼地方的鐵棍山葯好

都說焦作的鐵棍山葯最正宗
按史料記載,古懷慶府是人類歷史上種植山葯最為悠久的地區。公元前734年,諸侯衛桓公就以此地出產的山葯向周王室進貢。焦作市目前所轄的武陟、溫縣、沁陽、博愛等縣都有種植懷山葯的傳統,但最集中的區域公認在武陟和溫縣交界的大封鄉、小董鄉、武德鎮一帶,目前仍是懷山葯種植最集中、加工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目前山葯保存加工最常用的硫磺熏製法,就是在上世紀初這一帶的葯農發明並傳播到全國各地的。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08年焦作市全市懷山葯種植面積為6.1萬畝,可產鮮山葯約10萬噸。武陟的大封鄉、 溫 縣 的武德鎮,號稱家家戶戶種懷山葯。全市大大小小的懷山葯加工企業有上百家。由於懷山葯名聲在外,產量又有限,近些年出現一些不良現象。部分當地企業在河北、山東等地采購山葯,運到本地加工處理、冒充懷山葯,給相關產業造成了非常差的負面影響。
2008年9月胡錦濤主席來河南省考察農業,特意在9月8日安排到焦作市了解懷山葯的種植情況。
數千年前的中醫就發現,由於水土和氣候條件差異,同一品種,不同地方所產的品質差異甚大,「諸葯所生,皆有境界」「小小雜葯,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在這一「葯材要地道」的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開始系統化地去比較、篩選、評價各地所產葯材的差異。這實際是一個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的漫長過程,也是中葯學漸漸成熟的過程。自宋元之後,中醫葯界對山葯這一品種達成了一致意見,懷慶府所產的品質最高、葯效最好。
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轄區內)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葯」。

G. 黃帝炎帝伏羲神農花神女媧之間的關系

伏羲神農女媧是三皇。
黃帝炎帝是武帝中前兩個。
具體資料太多復制不完,請移步網路。http://ke..com/view/3197.htm?fr=ala0_1_1#1_2

花神
中國傳說中這個比較少,普通意義上說的就是百花仙子。跟上面那五位完全不一個檔次。
百花仙子http://ke..com/view/261410.htm?fr=ala0_1_1
勞駕移步這里。嘿嘿。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神農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農業的發明者,醫葯之祖,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女媧(拼音:nǚ wā),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而後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炎帝 神農氏
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 (參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鏟草興鋤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他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帶動了原始社會後期,由漁獵畜牧到農業經濟的轉變和發展,他,便是以「大德」聞名於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農氏的大德的完美寫照。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比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葯王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葯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葯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
[2]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葯。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沖遠引舊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康成周禮注,亦曰:五葯,草、木、蟲、石、谷也。其治合之齊,則存乎神農子儀之術,是禮記注所謂慎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指本草諸書而言也。沖遠既引舊說,復疑其非鄭義過矣。漢書引本草方術而藝文志闕載,賈公彥引中經簿,有子儀本草經一卷,不言出於神農。至隋經籍志,始載神農本草經三卷,與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當屬漢以來舊本。隋志又載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傳。自別錄以後,累有損益升降,隨時條記,或傳合本文,不相別白,據陸元朗經典釋文所引,則經文與名醫所附益者,合並為一,其來舊矣。
神農澗的來歷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葯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雲:"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葯,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葯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葯"。
頭頂一顆珠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葯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葯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葯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茶葉
茶葉 神農氏嘗百草時,隨身帶著一隻能看到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幫助他識別葯性的活「儀器」———獐鼠,又名「獐獅」。民間有「葯不過獐鼠不靈」之說。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氏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鼠吸吮了青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氏摘下青樹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嘗,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神農氏教人們種了這種青樹,它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著「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
我們現在都把華夏族稱為炎黃子孫。黃是黃帝;炎是誰呢?是指「炎帝」。炎帝在歷史上的名稱很多,大部分神話傳說中稱他為「神農氏」。他也是一位傳說中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過不世功勛的人物。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炎帝對我國農業耕作的發明。《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炎帝還有一件偉大的功勞,是發明了醫葯。在神話傳說中,他頗有些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的精神。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
相傳一日,他嘗草時誤食一毒草--穿腸草而死。神話傳說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 電視劇《傳說》中的黃帝(丁軍飾)
傳說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H. 山葯做餃子餡要撈過水嗎

需要的。
餃子(mpling),由餛飩演變而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由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鄧州)人張仲景發明,最初作為葯用。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雞蛋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西安的酸湯水餃、衡水的豬肉白菜餃,上海的鍋貼煎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沈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I. 藍莓山葯誰發明的

如今的藍莓山葯是由便宜坊行政總廚孫立新發明改良的
「除了諸多名菜外,藍莓山葯等餐上必點的小吃甜點,也是孫立新改良或發明的。山葯原本是味淡的條狀,平日在餐飲加工中剩下不少邊角料。本著創新的原則,閑不下收的孫立新與徒弟將剩下的山葯打成泥,輔以桂花入味兒,再加上顏色深的藍莓調整視覺效果,爽脆的藍莓山葯就問世了。即便如此,味道仍嫌過淡,加糖也無濟於事。孫立新靈機一動,用西餐常見的淡奶油進行調味,果然調出與眾不同的味道,再用西餐擠蛋糕的裱花器具擠出山葯泥,就成了如今能調眾口的藍莓山葯。」

J. 懷山葯的功效與作用

一、營養價值:

懷山葯主要成分為澱粉16%(澱粉酶),蛋白質(其中糖蛋白質包括16種氨基酸)、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皂甙粘液質、維生素、鐵及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和其它多種成份,有條干直、色潔白、粉性足等特點。

鐵棍山葯是產於溫縣的山葯品種,屬懷山葯中的「極品」,主要成分為皂苷、粘液質、膽鹼、山葯鹼、澱粉、糖蛋白、自由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碘質、16種氨基酸,以及鐵、銅、鋅、錳、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健脾、補肺、固腎、宜腦、益智、養顏、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有害物質刺激、調節代謝、增強免疫機能、促進生長、調節內分泌、調節腎功能、興奮制血系統、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是懷山葯中葯用價值最高、滋補作用最佳的品種。

經常食用,不但可以增強體質,滋養皮膚,延緩衰老,而且對腎虛腰痛、痛經、腎虛精虧、食慾不振、食少便糖、脾虛泄瀉、肺虛久咳、肥胖等頗有良效。

二、葯用價值:

懷山葯味甘、平,歸脾、肺、腎經,系重要滋補葯品,具有滋補益腎、健胃化痰、補中益氣、祛冷風、鎮心神、安魂魄、長肌髓等功效。

臨床常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神經衰弱等症。生山葯常用於手足凍瘡、痰喘、尿頻等症,是中葯方劑中常用補葯之一。加工後的山葯稱光山葯。光山葯入葯前要進行泡製,即用清水泡3-4成,撈出潤透,曬至四成干,悶潤至內外均勻,切片、曬干可入葯。

三、特點:

懷山葯又名薯蕷,一名山芋,葯用其根,因其葯效可與人參相比,又稱「懷參」。為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根肉質肥厚,略呈柱形,長短不等。懷山葯是具有健脾胃補肝腎的葯食同源珍貴葯材,中國山葯產地眾多,但以河南省焦作市的山葯最為優秀,焦作古稱懷慶府,因此這里的山葯也叫懷山葯。懷山葯被歷來醫家 評價為「溫補」、「性平」,是 「葯食同源」的典範,可以當成正常食物充飢使用,用者沒有避忌。

(10)山葯發明者擴展閱讀

(一)、懷山葯

懷山葯,河南省焦作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秦漢時《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葯以河南懷慶者良。焦作古稱懷慶府,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山葯、地黃、菊花、牛膝「四大懷葯」馳名中外。懷山葯作為「四大懷葯」之首,醫家評價其「溫補」、「性平」,是「葯食同源」的典範。「鐵棍山葯」為懷山葯中的珍品,因其色褐間紅、質堅粉足、身細體長,外形酷似鐵棍而得名,主產區為溫縣。

(二)、甄別選擇

1、看直徑

鐵棍山葯粗細均勻,通常直徑1—2厘米(如成年人拇指般),表皮顏色微深,根莖有鐵紅色斑痕;若直徑太粗或表皮太光滑,就說明不是正宗的。

2、看鐵銹

將鐵棍山葯折斷,可以感到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普通山葯不僅肉質沒有這么堅硬,且粉性也不夠足。

3、嘗一嘗

由於鐵棍山葯中水分含量少,山葯多糖等含量豐富,因此,其液汁較濃,煮食後口感較干膩、甜香,入口覺得「面而甜」,並伴隨淡淡的麻味。

4、折一折

將鐵棍山葯折斷,可以感到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普通山葯不僅肉質沒有這么堅硬,且粉性也不夠足。

閱讀全文

與山葯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