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舉例說明一種非邏輯思維的數學例子
樹上有10隻鳥兒,用槍打下1隻,
還剩幾只?
按照數學邏輯10-1=9(只)
按照非邏輯思維10-1=0(只)
歡迎採納謝謝!
Ⅱ 科學創造中的非邏輯方法有
非邏輯思維是沒有經過循序漸進的邏輯論證而直接獲得理性認識的過程。非邏輯思維的形式有三種:想像、直覺和靈感。
Ⅲ 歷史上有哪些假說是由非邏輯性思維提出的如苯環的提出
苯環的提出與那個怪夢有關怕是提出者想要隱瞞什麼,就像牛頓晚年編造蘋果的故事那樣。
Ⅳ TRIZ解決發明技術問題的方法與傳統方式比較
TRIZ解決發明技術問題的方法與傳統方式比較?
傳統的創新方法例如頭腦風暴法,它們拋開了不同領域中的基本知識,具有形式化的傾向,這使得在實際運用中會受到使用者經驗、技巧和知識積累水平的限制。傳統的創新方法過分依賴於非邏輯思維,其實際效果存在很大波動,具有較大的培訓難度,這不利於在大范圍中進行推廣。由於這些限制使得運用傳統方法解決創新問題時效率較低,而在面對較高級別發明問題時,也往往也無法使用傳統的創新方法。
與傳統的創新方法相比,TRIZ理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它成功的為創新工作者揭示了創新發明的內在規律及原理,幫助我們快速的確認並解決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同時它是以技術發展進化規律為基礎來研究整個產品的發展過程,因此,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的加快發明創造的速度,並提升產品的創新水平。TRIZ理論為解決創新性問題、創新性矛盾提供更好的創意和更合理的結局方案。它幫助我們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思維,讓我們可以從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
Ⅳ 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非邏輯思維方法
也就是形象思維。
形象這一概念,總是和感受、體驗關聯在一起,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形象思維。
另一個與形象思維相對應而存在的哲學概念——邏輯思維,指的是一般性的認識過程,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體驗。
第一,是非常好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對邏輯思維研究方法,有很好的補充作用。
第三,用得好的話,可能會促成極大的創新作用,是邏輯思維無法做到的。
第四,很多發明和科學假設,一開始是運用非邏輯思維方法創立的。
第五,非邏輯思維方法,主觀性較強,和邏輯方法相反,相對科學性較弱,這是其缺點。需要注意的是,非邏輯方法的使用並不是絕對正確的,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的科學結論。
Ⅵ 、非常規思維對發明創造有什麼作用
非常規思抄維,顧名思義,就是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和違反常規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更多地依靠非邏輯思維打破常規、另闢蹊徑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縱觀人類的創造發明史,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應用非常規思維取得的。當按照常規思維或方法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採用非常規的思維或方法,或許會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培養與訓練自己的非常規思維並用之於創造發明實踐是至關重要的。相反,抱著傳統的固定思維不放,老是跟在別人的後面窮追,是難以在創造發明活動中有所建樹的。
Ⅶ 科學抽象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簡答)
邏輯思維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客觀世界的間接的、概括的放映過程,是科學思維的一種最普遍、最基本的類型。它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思維兩種形態。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在科學認識中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非邏輯思維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的一種思維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兩種基本類型。形象思維是在形象地反映客體的具體形式或姿態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意象、聯想和想像來揭示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思維形式。直接思維是指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形式。有時還伴隨著被稱為「靈感」的特殊心理體驗和心理過程,它是認識主體的創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揮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
在19世紀前的一切科學活動中,認為邏輯思維是唯一的科學思維方式,他們認為所有的發明結果都是邏輯思維的結果,只有邏輯思維才能推導出科學發現,從而排斥和否認非邏輯思維的作用,認為那隻是憑空想像,毫無根據胡思亂想,根本不可能得出什麼結果。不可否認,邏輯思維在科學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事情只有運用邏輯推理、綜合分析、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對事物進行去偽存真,發現是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以更好地認識和改造自然。比如粒子的波動性的發現就是通過類比推理的方式發現的。所以這應該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具備的科學思維能力。
隨著思維科學的發展,人們才越來越認識到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等非邏輯思維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並把他們與邏輯思維一起看作科學思維的三種基本類型。而在邏輯思維一統天下的時候,愛因斯坦就認識到非邏輯思維的作用,並且認為它的作用甚至超過了邏輯思維,在他的瑞士首都伯爾尼的故居中的牆壁上有這樣一句話:「一切發現都不是邏輯思維的結果,盡管那些結果看起來很接近邏輯規律。」 愛因斯坦還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比如牛頓就是通過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一直觀的想像的而發現的萬有引力的。可見,非邏輯思維也應該是科技工作者應具備的一種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研究是相通的,盡管各個專業領域有不同的特點,但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類似的,當然建築設計也不例外。在以往的建築設計中,或者說是建築設計課的教學中,大多是強調非邏輯思維而很少有完全邏輯思維的訓練,從而造成了很多人經過四年甚至五年的專業學習後,也沒有完全掌握建築設計方法,往往在進行建築設計的創作中無從下手,或是不著邊際的東拼西湊,或是套取以往的經驗模式,或是從某一張畫片中選取類似的形體,往往會使後面的設計無法深入,有時甚至發現致命錯誤而推翻設計方案重新開始。以後還會重復這樣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的反復後,才會積累一些經驗,但是這始終是一種直覺和形象的設計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僅建築的功能會越來越復雜,而且各種技術也飛速的發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脹,如果僅僅依靠直覺思維是很難將設計作的很好,難免會顧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淪為一個失敗的設計。當然如果沒有非邏輯思維,而完全依靠邏輯思維來進行建築設計,也會使設計過於平淡,缺乏新意,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築設計作品。在這里探討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設計方法,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結合,即系統的設計方法,使設計過程更加合理和系統,以減少設計過程的反復,樹立一種系統的觀點,這對於處理一些復雜的設計更為有用。同時也鼓勵創造性思維,以利於優秀設計的產生。
在現代社會里設計和管理工作已經愈來愈多地藉助與計算機技術,故將設計中的要素數量化已成為建築設計工作者的迫切要求。此外現代凡是可以用數字表明的論據要比憑感覺而不能核查的論證能夠獲得更大的響應,而且應用數量化的方法更便於規劃和建築設計工作者與其他專業人員進行交流、討論和協同工作,從而能更好地、集思廣益地進行設計。設計方法是指設計中的系統化的、合理的進行方式。系統的概念來源於人類的長期社會實踐,系統是由某些相互聯系的部件集合而成,這些部件可以是具體的物質,也可以是抽象的組織。系統中部件及其結構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和改變系統的特性。
設計本身可以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它一般分為這樣幾個階段,即設計策劃、設計決策、建築設計、設計實施、使用運營和使用後評價。不同的國家有各自具體的不同分法,但是基本上差不多。
建築設計策劃一般是指建築設計前期的分析現狀、提出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就是現狀是什麼樣子,而實際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二者之間有相異的地方,即存在問題,而實際應該就是策劃的目標,也就是解決現存的問題。所以說建築策劃是一種系統化進行的發展和決策的過程,他作為行為的准備,本身並不實施解決問題,而是用以制定目標,為實施確定方向和目標。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為最終決策提供多種可行方案,甚至進行排序。只有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全面的考慮才能為決策提供幫助。因為在這一階段有很多關系很復雜的要素,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很形象地被表述出來,首先要將其進行高度的抽象,然後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的方法,得出他們之間的各種關系,確定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時根據這些結果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並且比較它們之間的優缺點,為決策提供依據。
在分析現狀後提出問題,這也許是一個大的抽象的問題,同時也是目標的提出。接下來就要對問題或目標進行分解,也就是進行分析,以尋求解決方案。將一個大的抽象的問題分為幾個小的抽象問題(或稱為局部課題),還可以進一步將小的抽象問題分解為單個的具體問題。然後再分析的基礎上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慮,形成多客觀對象統一整體的認識,這就是綜合。其邏輯順序是綜合↔分析↔綜合雙向的並存和反饋。
設計決策是在策劃提供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利用邏輯思維的方法來確定最終的方案。在這一階段,很多要素都必須進行量化,進行反復的比較才能確定方案。如果僅僅是憑直覺來確定方案,那決策錯誤的幾率就比較高,不利於優選。
確定好了最優方案後,接下來就要實施方案,也就是真正的建築設計階段,在這一階段更多的是非邏輯思維的思考方式,當然中間也會很大程度上使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往往一個好的設計它並不是突然的靈感所帶來的,它所謂的靈感是大量的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的結果,如果沒有這些作為基礎,那靈感也只能是意象。同時靈感產生後方案還需要解決一些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的方法。反過來,如果僅僅有大量的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而缺乏非邏輯思維的思考,即沒有靈感的出現,那也很難產生優秀的設計方案。就像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新館等等都是設計師的靈感所致,如果沒有非邏輯思維那麼建築很難產生這么重要的作用。
設計實施這一階段以邏輯思維為主,很多事情是按照流程來進行的,對於一些特殊的問題還需要大膽的想法和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
使用運營和使用後評價這一個階段主要是在分析調查的基礎上,採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得出結果,目的是把實證的科學精神注入建築設計之中,同時使設計思維方式更為客觀務實,有助於提高建築設計管理和決策的科學性。因為這一階段所有的結果都需要量化,才能更好的指導以後的設計,否這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在這里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校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問題:現有的教學、生活設施是否能夠滿足擴大招生的需求。當然這需要經過縝密的調研、系統地分析才能確定是否滿足。如果不滿足,這就需要提出解決方案,最終確定一個最優方案——需要蓋食堂(僅以此為例)。這些都必須過邏輯思維的結果才能產生,也就是設計策劃和決策。結下來進行建築設計,建築採用什麼樣的空間形式和造型,什麼樣的色彩等等,這需要設計者有很好的非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大體構思後,使用邏輯思維的方式解決好所產生的問題,並將其在圖紙上實現,這一階段是兩種思維交替的過程。最後是進行施工修建,投入使用和使用後評價,為其他類似的設計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
所以,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是不可分割的,他們在科學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忽視了任何一種思維方式都很難獲得科學研究上的突破。作為科技工作者應該具備這兩種思維方式,更應合理的運用。在建築設計方法上更應如此,才能創造更多優秀的建築,以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地球更加美好。
Ⅷ 發明與創造概論的論文怎麼寫
發明與創造概論的論文
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寫
,你可以去找客服幫您一下。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不錯,免費指導您寫作,也會為您推薦優秀資料.加為好友就行
:四
九
三
零
九
二
五
二
四
Ⅸ 非形式邏輯是在什麼時間在西方興起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符號邏輯的誕生對20世紀整個西方哲學的影響無疑是革命性的,對當代數學、計算機科學和 語言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形式邏輯,包括古典的范疇邏輯和現代符號 邏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活動之間的距離相當疏遠。首先,形式邏輯所賴以展開的符 號系統或其他形式化系統固然可以具備強大的表達能力,但這類人工語言在豐富性、靈活性 及實用性等方面遠遠無法逼近自然語言。其次,形式邏輯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推理和論證的有 效性,即在前提為真的條件下能夠確保結論亦為真的推理模式,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 效邏輯推理可能發生的條件及適用性十分有限,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關心論證和推理 是否在邏輯上嚴格有效,而只是關心在直觀上是否合理,即前提能否對結論提供足夠的支持。所以,形式邏輯既不足以准確地刻畫、涵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運用的推理和論證模式 ,也難以對普通人提高與改善分析、推理和論證的能力提供直接的幫助。
斯蒂芬·圖爾敏(Stephen Toulmin)在《論證之用》一書中對邏輯學研究的數學化、抽象化 以及遠離現實生活的傾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運用著各種推理和論 證,並懂得如何評價一個論證是否合理、有力、無可辯駁。而千百年來,邏輯學家卻對此熟 視無睹,邏輯學的發展方向是日趨遠離現實生活、遠離普通人,力求成為一種自主自足的 研究領域,像一些純數學分支一樣免於任何直接的現實考量。圖爾敏主張邏輯學應該摒棄以 幾何學 為摹本的路線,而應該像法學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司法程序一樣關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 與論證實踐。邏輯學研究的核心是對論證的合理評估,在圖爾敏看來,一個論證不只是前提 、假設與結論之間的形式化模式,而應該更為廣義地理解為各種主張、斷言、數據、理由、 反例和確證等等之間靈活、豐富的相互作用與關系。《論證之用》一書雖然沒有能夠如作者 所期待的那樣對主流哲學傳統和邏輯學研究產生足夠的震撼作用,卻為修辭學、傳播學研究 帶來了一陣新風,並為日後非形式邏輯的興起清除了觀念上的障礙。
澳大利亞哲學家哈姆林(Charles I. Hamblin)於1970年出版的《謬誤》一書則為非形式邏輯 的興起更直接地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推動。在人們的思想和交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似是而 非的推理和論證,即形形色色的邏輯謬誤,而邏輯學家卻對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錯誤推理和 論證缺少應有的興趣和重視。哈姆林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考察了歷史上的哲學家,包括亞里 士多德和洛克關於謬誤的見解,並得出結論認為,我們在理論上缺乏對各種謬誤的適當的理 解和分類。他還考察了在此之前出版的大量邏輯學教科書,發現通常在一本典型的教科 書里,關於各種邏輯謬誤的分析與說明只佔短短的一章或乾脆放在附錄里。哈姆林對於邏輯 謬誤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自20世紀70年代起有許多討論邏輯謬誤的哲學文獻問世。
20世紀7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了一批新型的邏輯教科書,其視野不再局限於傳統邏輯學課 本,比 如科比(Irving Copi)的《邏輯學導引》(1953年)所側重的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以及推理 和論證的有效性,而強調邏輯要從現實生活中來,並面向現實生活。這些課本所選用的示例 、習題,更多的是從真實生活的各類文本(如報刊、電視、書籍和其他公共媒體)中挑選出來 的,而不是作者所刻意發明的一些簡單化的、無語義歧義的、結構良好的人工案例。霍華德 ·卡亨(Howard Kahane)的《邏輯學與當代修辭學》無疑是新一代邏輯學教科書中的佼佼者。此書出版於1971年,副標題是「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至2001年已出到了第九版。1978年6月26~28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大學舉行的「首屆國際非形式邏輯研討會」標 志 著非形式邏輯作為一門哲學學科的正式誕生。會議的組織者拉爾夫·約翰遜(Ralph H.Johns on)和安東尼·布萊爾(J.Anthony Blair)隨後即著手編輯《非形式邏輯通迅》(Informal Logic Newletter),六年後正式定刊為《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