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維度靈活性創造性等設計問題分數

維度靈活性創造性等設計問題分數

發布時間:2022-06-09 02:30:19

⑴ 應該從哪些維度去培養計算機科學思維呢

計算機科學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方法

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創新能力包括創造性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五個方面。運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過創設問題環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營造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能力。

1.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好奇的不斷擺脫。」而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會有學習的動機,才會有發明創造。一般來說,好奇心強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迫切,上課時注意力更集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的無限拓展性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這種好奇心,通過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活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商討論方式,使學生主動去讀書、去探索、去感悟,從而獲得新知識、掌握新知識,這個過程在某個意義上說,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2.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實踐和操作為特點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遇上了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蜜糖中泡大的孩子。雖然他們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依賴性也十分強,遇到困難是不會考慮自己如何解決,而是習慣於在家靠父母、在學校靠教師來解決。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直接導致了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無法真正地適應實踐工作和適應市場與產業的發展,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實踐活動中,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望,有活動的熱情,因此要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競賽的興趣,從要我學改為我要學,提高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應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立「一切從學生出發」的思想。教師要根據情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的興趣與能力,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動手能力。

2.創新性原則教師必須採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輸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質疑現狀,挑戰現狀,培養學生的歸納、演繹能力。教師還需要優化課程結構,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以彌補各種必修課給學生的知識結構造成的禁錮,這樣有利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發展興趣愛好。對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要利用其專業特有的優勢,提倡其進行跨校、跨院、跨學科地選修課程,因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涉及的學科範圍非常廣,多元化的知識補充有利於更好地完善專業知識的學習。

3.實踐性原則要求教師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深入學生中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歸納總結出符合學生的經驗方法。眾所周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區別於其他的專業學科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注重學生對計算機的熟練操作和應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和課程教授時,應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有針對性的根據階段課程的學習,開展一些相關的競賽活動,以激勵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覺重視操作技術的培養,特別是帶領學生參加一些科研課題的開發。

⑵ 職業認知測評的維度是什麼啊

人才測評主要方法

1. 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對行為樣本進行測量的系統程序。這一程序在測量內容、實施過程和計分三個方面都具有系統性,從而使測量結果具有統一性和客觀性。通俗地說,心理測驗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於貫穿在人的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徵,依據確定的原則進行推論和數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手段。

2.面試

面試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所進行的,有著預先精心設計好的明確的目的和程序的談話,通過主試與被試的雙方面對面的觀察、交談等雙向溝通的方式,了解應試人員的素質特徵、能力狀況、以及求職動機等方面情況的一種人員甄選與測評技術。

包括認知測驗(成就測驗、智力測驗、能力測驗等)和人格測驗(用來評價、測量人的情緒、興趣、態度、價值觀、動機、性格等方面的測驗)。

近年來結構化面試越來越廣泛地被採用。 所謂結構化面試就是首先根據對職位的分析,確定面試的測 評要素,在每一個測評的維度上預先編制好面試題目並制定相應的評分標准,面試過程遵照一種客觀的評價程序,對被試的表現進行數量化的分析,給出一種客觀的評價標准,不同的評價者使用相同的評價尺度,以保證判斷的公平合理性。

相對於傳統的面試,它的優勢在於:

針對性強——進行結構化面試的第一步工作是進行深入的崗位分析,在充分了解崗位需求的基礎上,確立需要考察的要素。因此,結構化面試具有很強的崗位針對性。

標准化——針對應聘同一崗位的不同應聘者,結構化面試的題目、提問方式、計分和評價標准都是相同的。這種標准化的測評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准確性和實用性。

結構化面試作為行之有效的人才測評技術在實際的招聘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經過結構化面試而錄用的應聘者在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業績明顯優於採用普通面試方法而錄用的應聘者。

3.評價中心

評價中心技術綜合運用了各種測評技術。它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情景性的測驗方法對被試的特定行為進行觀察和評價。這種方法通常將被試置於一個模擬的工作情境中,採用多種評價技術,觀察和評價被試者在這種模擬工作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因此,這種方法有時被稱為情境模擬的方法。

評價中心技術中所採用的情境性的測驗包括多種形式,主要有文件筐或公文處理測驗,無領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根據所給的材料撰寫報告,演講辯論,案例分析等。

文件筐作業

針對具體管理崗位,在一定時限內,要求人員處理報告、信函和備忘錄等文件(與具體崗位直接相關的,來自組織內外部的典型問題),用以考察人員的實際管理崗位上的工作能力。

小組討論

人員分為一定的小組,就企業某些爭議較大的問題(如獎金分配、幹部提拔等)進行討論,最後形成以書面形式的一致意見。這種方法主要用以考察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

案例分析

通過讓被試人員閱讀一些關於組織中的問題的材料,然後讓他准備出一系列的建議,以提交給更高級的管理部門來考察被試的綜合分析能力和作出判斷決策的能力,既可以考察一般技能,也可以考察特殊技能。

當今流行的測評方法

人事測評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各種方法對被試者加以了解,從而為企業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適應不同情況的需要,形成了多種人事測評方法,下面就當前常用的幾種測評方法作一介紹。

一、 履歷分析

個人履歷檔案分析是根據履歷或檔案中記載的事實,了解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和工作業績,從而對其人格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近年來這一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視,被廣泛地用於人員選拔等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使用個人履歷資料,既可以用於初審個人簡歷,迅速排除明顯不合格的人員,也可以根據與工作要求相關性的高低,事先確定履歷中各項內容的權重,把申請人各項得分相加得總分,根據總分確定選擇決策。

研究結果表明,履歷分析對申請人今後的工作表現有一定的預測效果,個體的過去總是能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他的未來。這種方法用於人員測評的優點是較為客觀,而且低成本,但也存在幾方面的問題,比如:履歷填寫的真實性問題;履歷分析的預測效度隨著時間的推進會越來越低;履歷項目分數的設計是純實證性的,除了統計數字外,缺乏合乎邏輯的解釋原理。

二、 紙筆考試

紙筆考試主要用於測量人的基本知識、專業知識、管理知識、相關知識以及綜合分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素質及能力要素。它是一種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人員測評方法,至今仍是企業組織經常採用的選拔人才的重要方法。

紙筆考試在測定知識面和思維分析能力方面效度較高,而且成本低,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施測,成績評定比較客觀,往往作為人員選拔錄用程序中的初期篩選工具。

三、 心理測驗

心理測量是通過觀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為,對於貫穿在人的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徵,依據確定的原則進行推論和數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手段。心理測驗是對勝任職務所需要的個性特點能夠最好地描述並測量的工具,被廣泛用於人事測評工作中。

(一)標准化測驗

標准化的心理測驗一般有事前確定好的測驗題目和答卷、詳細的答題說明、客觀的計分系統、解釋系統、良好的常模、以及測驗的信度、效度和項目分析數據等相關的資料。通常用於人事測評的心理測驗主要包括下面幾類:

1、智力測驗

2、能力傾向測驗

3、人格測驗

4、其它心理素質測驗,如興趣測驗、價值觀測驗、態度測評等。

標准化的心理測驗同樣具有使用方便、經濟、客觀等特點。

(二)投射測驗

投射測驗主要用於對人格、動機等內容的測量,它要求被測試者對一些模稜兩可或模糊不清、結構不明確的刺激做出描述或反應,通過對這些反應的分析來推斷被試者的內在心理特點。它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人們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實際上反映出其內在的真實狀態或特徵。

投射技術可以使被試者不願表現的個性特徵、內在沖突和態度更容易地表達出來,因而在對人格結構、內容的深度分析上有獨特的功能。但投射測驗在計分和解釋上相對缺乏客觀標准,對測驗結果的評價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對主試和評分者的要求很高,一般的人事管理人員無法直接使用。

四、 面試

面試是通過測試者與被試者雙方面對面的觀察、交談,收集有關信息,從而了解被試者的素質狀況、能力特徵以及動機的一種人事測量方法。可以說,面試是人事管理領域應用最普遍的一種測量形式,企業組織在招聘中幾乎都會用到面試。面試按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結構化面試和非結構化面試。

1、結構化面試

所謂結構化面試就是首先根據對職位的分析,確定面試的測評要素,在每一個測評的維度上預先編制好面試題目並制定相應的評分標准,對被試者的表現進行量化分析。不同的測試者使用相同的評價尺度,對應聘同一崗位的不同被試者使用相同的題目、提問方式、計分和評價標准,以保證評價的公平合理性。

2、非結構化面試

非結構化面試則沒有固定的面談程序,評價者提問的內容和順序都取決於測試者的興趣和現場被試者的回答,不同的被試者所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同。

面試的特點是靈活,獲得的信息豐富、完整和深入,但是同時也具有主觀性強、成本高、效率低等弱點。

五、 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是通過設置一種逼真的管理系統或工作場景,讓被試者參與其中,按測試者提出的要求,完成一個或一系列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測試者根據被試者的表現或通過模擬提交的報告、總結材料為其打分,以此來預測被試者在擬聘崗位上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情景模擬測驗主要適用於管理人員和某些專業人員。常用的情景模擬測驗包括:

1、文件筐作業

將實際工作中可能會碰到的各類信件、便箋、指令等放在一個文件筐中,要求被試者在一定時間內處理這些文件,相應地作出決定、撰寫回信和報告、制訂計劃、組織和安排工作。考察被試者的敏感性、工作獨立性、組織與規劃能力、合作精神、控制能力、分析能力、判斷力和決策能力等。

2、無領導小組討論

安排一組互不相識的被試者(通常為6-8人)組成一個臨時任務小組,並不指定任務負責人,請大家就給定的任務進行自由討論,並拿出小組決策意見。測試者對每個被試者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觀察,考察其在自信心、口頭表達、組織協調、洞察力、說服力、責任心、靈活性、情緒控制、處理人際關系、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和特點。

3、管理游戲

以游戲或共同完成某種任務的方式,考察小組內每個被試者的管理技巧、合作能力、團隊精神等方面的素質。

4、角色扮演

測試者設置一系列尖銳的人際矛盾和人際沖突,要求被試者扮演某一角色,模擬實際工作情境中的一些活動,去處理各種問題和矛盾。

情景模擬測驗能夠獲得關於被試者更加全面的信息,對將來的工作表現有更好的預測效果,但其缺點是對於被試者的觀察和評價比較困難,且費時。

六、 評價中心技術

評價中心技術在二戰後迅速發展起來,它是現代人事測評的一種主要形式,被認為是一種針對高級管理人員的最有效的測評方法。一次完整的評價中心通常需要兩三天的時間,對個人的評價是在團體中進行的。被試者組成一個小組,由一組測試人員(通常測試人員與被試者的數量為1:2)對其進行包括心理測驗、面試、多項情景模擬測驗在內的一系列測評,測評結果是在多個測試者系統觀察的基礎上,綜合得到的。

嚴格來講評價中心是一種程序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是組織選拔管理人員的一項人事評價過程,不是空間場所、地點。它由多個評價人員,針對特定的目的與標准,使用多種主客觀人事評價方法,對被試者的各種能力進行評價,為組織選拔、提升、鑒別、發展和訓練個人服務。評價中心的最大特點是注重情景模擬,在一次評價中心中包含多個情景模擬測驗,可以說評價中心既源於情景模擬,但又不同於簡單情景模擬,是多種測評方法的有機結合。

評價中心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得出的結論質量較高,但與其它測評方法比較,評價中心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且時間較長,操作難度大,對測試者的要求很高。

人才測評應用范圍

人才測評服務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多個環節:

招聘

選拔培養與晉升

崗位勝任力考察

企業管理風格與能力考察

企業文化考察

人力資源普查

培訓診斷與輔導

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組織診斷

⑶ 論述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一、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領域基本為傳統智力理論所統領。傳統智力理論,以心理測量學為基礎,認為智力由因素構成,通過因素分析可以探索這些因素,進而認識智力的內核。許多頗有影響力的智力理論,比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瑟斯頓的群因素論、吉爾福德三維結構的多因素理論、卡特爾的三層智力理論等,都從屬於這一理論陣營。
(一)傳統智力理論
1.智力二因論 即人類智力包括兩種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認為人類智力的個別差異,既表現在一般因素,也表現在特殊因素上。兩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並不一定的。
卡特爾將智力分為流動智力和晶體智力。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等人,根據智力的不同功能,將智力劃分為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人不依賴於文化和知識背景而對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識整合力、思維的敏捷性等。晶體智力則是指人後天習得的能力,與文化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關,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等。從時間上看,流體智力在人的成年期達到高峰後,就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體智力自成年後不但不減退,反而會上升。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提出二因素說,他將人類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稱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動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稱S因素,是在某種特殊的智力活動中所必備的因素。二者相互聯系,完成任何作業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結合。
2.智力群因論 塞斯頓認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的組合。認為人類智力由七種基本能力組合而成。。他認為,智力包括七種彼此獨立的心理能力,即語詞理解(V)、語詞流暢(W)、推理能力(R)、計數能力(N)、機械記憶能力(M)、空間能力(S)和知覺速度(P)。瑟斯頓為此設計了智力測驗來測量這七種因素,測驗結果與他原來認為各種智力因素之間彼此無關的設想相反,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3.智力結構論 布爾福特認為智力結構包括三類事件:①引起 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的內容;②進行思維的心理活動,決定思維的運作;③整理思維的結果,獲致思維的產物。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的第一個維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動過程,包括認知、記憶、分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5個因素;第二個維度是內容,即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4個因素;第三個維度是產品,即智力活動的結果,包括單元、門類、關系、系統、轉換、蘊含6個因素。把這3個變項組合起來,會得到4×5×6=120種不同的智力因素。吉爾福特把這些構想設計成立方體模型,共有120個立體方塊,每一立方塊代表一種獨特的智力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智力由七種(後來發展為九種)獨立成分或模塊構成,分別是:語言的、邏輯一數學的、音樂的、空間的、身體一運動的、人際關系的、反省的、(自然主義者、精神性/存在主義的)。加德納強調,這九種都是各自獨立的、不同類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種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種智力代表了以大腦為基礎的一個能力的模塊,這也是加德納和傳統智力理論的一個根本區別。
加德納認為傳統上根據智力測驗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官化到適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他認為至少包括七種不同智力:語文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納智力理論的創新在於突破了傳統的智力范疇,提出了多維智力的理念,並相應引發了人們對教育、人才、智力開發、教育評價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經生理學證據,又不忽視社會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論更具說服力。因此,其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三)成功智力理論
由斯騰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論,他認為智力是適應、選擇和塑造環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該理論由三個子理論:背景子理論、經驗子理論、成分子理論構成。斯騰伯格認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釋現實社會中的人類智力,因此,1996年斯騰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更具實用和現實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論(又稱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論),強調智力不應僅僅涉及學業,更應指向真實世界的成功。
他認為成功智力有四個關鍵元素:(1)應在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內,按照個人的標准,根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義智力;(2)個體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賴於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彌補自己的不足;(3)成功是通過分析、創造和實踐三方面智力的平衡獲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進行分析、評價、判斷或比較和對照的能力,也是傳統智力測驗測量的能力,創造性智力是面對新任務、新情境產生新觀念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把經驗應用於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為了實現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傳統智力所強調的對環境的適應。斯騰伯格還強調,成功智力的基礎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一)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問題是這樣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包含四個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識技能③障礙④方法WT解決是指對WT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概念或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
問題解決是一種以目標定向的搜尋問題空間的認知過程。其中原有知識經驗和當前問題的組成成分必須重新改組、轉換或聯合,才能達到既定目標。
這一定義包含四個要點:1.問題解決是以目標定向的,無目標的幻想不算問題解決;
2.問題解決是在頭腦內或認知系統內進行的,只能通過解題者的行為才能推測它的存在,如用繩打結不算問題解決,只是一種技能;
3.解決活動包括一系列心理運動算,如回憶朋友電話號碼太簡單也不是;
4.問題解決是個人化的,對這個人不是問題可能對另一個人是。
(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理解和表徵問題,尋求解答的方案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對結果進行檢驗。
1.理解和表徵問題階段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識別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2.尋求解答階段
在尋求解答時,可能存在這樣兩種一般的途徑:演算法式和啟發式。
(1)演算法式
一個演算法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採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圖,存在一種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2)啟發式
所謂啟發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試圖去解決問題。這種一般的策略可能會導致一個正確的答案。常用的啟發式方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法:將目標劃分程序多子目標,將問題劃分成許多自問題尋找解決每一個字問題的方法。
逆向反推法:從目標開始,退回到未解決的最初問題,這種方法對解決幾何證明題又是非常有效。
爬山法:基本思想就是先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選取與起點鄰近的未被訪問過的任意一點,向目標方向移動,逐步逼近目標。
類比思維:當你面對某種問題情景時,你可以運用類比思維,先尋求與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
4.評價結果階段
三、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是很多的,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有關的知識經驗是影響問題解決的個人因素,如果個體有與問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則可以促進問題的表徵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
(二)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個體的智力水平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極重要的因素。因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響著問題解決,也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動機是促使人問題解決的動力因素,對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有重要影響。動機的性質和動機的強度會影響問題解決的進程
(三)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問題情境是指呈現問題的客觀情境(刺激模式)。問題情境對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影響。
1.情境中物體和事物的空間排列不同,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2.問題情境中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3.問題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實太少或太多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問題。
表徵是問題解決的一個中心環節,它說明問題在頭腦中是如何表現的。問題表徵反映著對於問題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問題情境中如何抽取有關信息,包括目標是什麼、目標和當前狀態的關系,可能運用的運算元有哪些等。問題表徵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它直接影響問題解決。如果不能恰當地進行問題表徵,在一個錯誤的問題空間搜索,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
(四)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准備狀態。它在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易於以慣用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傾向。定勢在問題解決中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當問題情境不變時,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當問題情境發生了變化,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消極影響,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對於電吹風,一般人只認為它是吹頭用的,其實它還有多種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跡等的烘乾器;磚,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建築,然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當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著影響人的思維,不利於新假設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實驗:如讓被試把三支點燃的蠟燭,沿著與木板牆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牆上。發給被試的材料是三支蠟燭、三個紙盒、幾根火柴、幾個圖釘。把發給第一組的所有材料分別裝進三個紙盒裡,而發給第二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個紙盒之外。結果是:第二組有86%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第一組只有41%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為什麼第一組被試的成績不如第二組被試呢?原因在於第一組被試一開始就把紙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裝東西的容器,而沒有看到紙盒還有當燭台用的功能,所以沒能順利解決問題。第二組被試一開始就沒有把紙盒看成僅僅是裝東西的容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想到了當燭台用,所以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五)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原型啟發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其中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叫做原型。作為原型的事物或現象多種多樣,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
當一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解決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暫時停下來去做別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他可能會忽然想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
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
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有效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知識傳授中,不僅要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視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程序性知識對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訴學生「是什麼」的同時,關鍵要教會學生「為什麼」和「怎樣做」,使他們獲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麼」的產生式系統。
(二)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
問題解決需要一個過程,掌握問題解決的基本程序有利於問題解決。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通用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思維策略,會有效提高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問題展開全面分析,並使他們搞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及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以達到深刻地識別問題的目的。通過這種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問題解決中得以發揮。
(四)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幫助學生習得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培養學生問題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啟發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因為一般的啟發式策略能適用於較廣的范圍和領域,並可以轉化為具體學科的思維方法。經常採用的啟發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聯想法、簡化計劃法等等。
五、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的基本概念
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有兩種理解方式:其一,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已有經驗,突破習慣的限制,形成嶄新產品的心理過程;其二,指不受成規限制,能靈活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這兩種理解的共同之點是把創造性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不同之點是前者視創造性為一種思維過程,後者則視之為一種思維能力。因此,心理學上各有側重的兩個方面,一是側重研究創造性思維,旨在了解創造是個怎樣的過程;一是側重研究創造力,旨在了解創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二)創造性的基本結構
包括創造力和創造性人格兩個部分,前者指的是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在能力方面的特徵,而創造性人格主要指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於氣質和性格方面的特徵,它們是完成創造活動必不可少的兩種因素。根據創造性的內容,創造性的基本結構可以說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意識、創造人格、創造性思維、創造方法。
1.創造意識及其培養措施
創造意識就是指一個人想不想創造,這不僅會影響到他的創造動機的強弱,而且會影響到他的創造能力的發揮。一般來說,沒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創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養創造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2.創造人格的培養
創造人格,是個體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創造人格的訓練,即在於培養讓個體形成有利於創造的各種人格品質,包括強烈的創造動機、濃厚的創造興趣、積極的創造情緒和堅強的創造意志,使之成為一個具有高創造性的人。
學生創造興趣的培養,包括培養對各種事物的廣泛持久而有中心的興趣;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究心理;培養成鑽研興趣和創新興趣等。
學生創造情緒的培養,包括培養對生活、對創造充滿熱情,保持愉快的情緒;培養對創造美的真心感受,讓情感在創造中升華;培養對創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輕易放棄創造,不輕易對創造失望等。
學生創造意志的培養,包括要樹立為科學而獻身的崇高思想;培養知難而進的膽略;培養在創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3.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辯證性訓練等。較有代表性的訓練方法有:
(1)頭腦風暴法又叫智力激勵法,由奧斯本於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體討論或一組人員運用開會的方式進行,鼓勵參加者盡可能多盡可能快提出各種各樣的、異想天開的設想或觀點,相互啟迪,激發靈感,從而引起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映,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2)直覺思維訓練與頭腦體操法。直覺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不經過明顯的中間推理過程,就能得出結論。「頭腦體操」即是一種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方法。頭腦體操,即當問題出來,馬上憑直覺去想到一個正確答案。此時,問題解決者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4.創造方法是指人們在創造活動過程中運用創造的具體思維方法和創造技能,創造方法的訓練可以誘發個體的潛在創造性。目前人們常用的創造方法有類比模擬法、聚焦發明法、設問探究法、列舉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1)類比模擬法
類比是用發明創造的客體與某一事物進行類比對照,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發,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
(2)聚焦發明法的訓練
聚焦發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問題為中心焦點,然後分析這一事物或問題的周圍環境,由此得到啟發,進行強制聯想——盡可能將周圍的事物與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創造出新事物。
(3)設問探究法
設問探究法是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提出問題而引起人們的創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設想的一種方法。它對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4)列舉法
列舉法是將研究對象的特點、缺點、希望點羅列出來,發現規律,提出改進措施,形成一定獨創性的一種方法。
(5)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概念,或者某一領域的技術發明和方法應用於其他學科和領域,以期取得新的發明和創造的方法。
(6)逆向求索法
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運用,它是從已有的事物、現象的相反功能、狀態、位置、方向、方式、順序等方面進行反習慣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創新的一種方法。
(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1.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學與教的環境;
2.培養好奇心、激發求知慾;
3.鼓勵青少年的獨創;
4.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5.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
6.培養創造性的個性;
7.鼓勵在實踐中解放思想

⑷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哪些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

1、原創性:

對「原創」一詞不難理解;做到「原創」,就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思考方式,能夠體現獨樹一幟的想法和觀點;面對事物的時候,能夠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及循規蹈矩的束縛,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維度進行思考、認識事物、表達見解等。
2、發散性

我想,「發散思維」這一名詞,很多人都聽說過,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思維方式!如果能夠培養和鍛煉發散思維呢?在面對一個問題和想法時,盡可能的提出和想像出多種可能性,從一個詞、一個點向四周發散去思考,盡量尋找多咱答案!比如:說到「蘋果」你能到什麼?喬布斯、牛頓、手機、伊甸園、蛇、亞當、紅色……等等,你還能想到更多……
擁有創造性思維的5種特徵
3、逆向性

對與逆向思維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在思考和解決一個問題時,當一種方式和方法行不通時,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吧!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通過逆向思維的思考方式,在解決問題時,不僅用直面問題的方式正面思考,還要善於變換思考角度,從反面去想,從更多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將會帶來全新的視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質疑性

對於很多成年人,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或許會少了一份質疑性。很多事物的存在,會讓我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就會保持固有的想法!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能力,就是對一些事物保有質疑的態度,沖破「理所當然」而提出新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沒有經驗和理所當然作為基礎,很多事物,在他們的眼中,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孩子們總會問出,很多讓大人們匪夷所思的問題,這就是孩子們比大人們更具有創造性思維!
5、重組性

對於重組這一點,我想,對於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歷。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回想在自己小的時候,將家中很多小電器、小玩具等進行拆卸後,然後,重新組裝,成為一個新的東西,這個重組的過程給我們和孩子帶來了無窮的奇趣。一定有很多人,在小時候曾把家中的收音機、鬧鍾、電子表等進行拆卸並重新組裝過,這個重組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和能力。

⑸ 小學數學如何根據《三維目標》進行教學評價設計

課堂學習之《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的「獨創」,是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體現,它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堅實的操作性基礎。可以說,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三維目標是三種目標嗎
-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類型。三個維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側面),如同一個立方體都有長、寬、高三個維度—樣,課程目標也有三個維度: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還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經歷一個過程,不管是主動探究還是消極接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度,不管是積極的情感還是消極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態度還是認真的態度;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取向,不管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系在—起的,就像拿一個立方體,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長和寬」—樣。(王敏勒)

總之,三維目標是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這三個關系:

上圖是一個立體三角形,A點表示知識和技能目標;B點表示過程和方法目標;C點表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D點表示目標整合;O點表示教學目標——人的發展(直線OD垂直於底面ABC)。從圖上可以讀出如下信息。

1.三維目標的核心是人的發展

每門課程的三維目標都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垂線OD是學生在教學中發展的軸心,A、B、C三維目標的整合,都要不偏不倚地朝著人的發展挺進。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

2.三維目標是交融互進的

上圖的每個頂點,都是與其他各點發生聯系的。即相對於人的發展這一目標,任一目標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單獨優質服務,缺失任一維度都無法築成完整的教學金字塔。其中,知識和技能目標只有在學習者的積極反思、大膽批判和實踐運用的履歷過程中,才能實現經驗性的意義建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只有伴隨著學習者對學科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才能得到提升;而過程與方法,只有學習者以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動力,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適用對象,才能體現它本身存在的價值。蘇霍姆林斯基曾經精闢地指出:「只有當知識在變為個人信念,變為人的精神財富,從而影響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勞動、社會積極性及興趣時,知識的獲取過程和知識的深化過程才能成為智育的要素。世界觀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3.三維目標不是均等存在的

人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人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著眼於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有所側重。

三維目標怎麼統一呢?

比如朱自清的《春》寫春天來時,「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這句話,一位老師這樣引導學生閱讀:

師:春天到了,小草長出來了。小草怎麼長出來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這個詞。「偷偷地」,就是說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讓人毫無察覺地、無聲無息地從土裡長出來了。但是沒有用「長」,而是說從土裡(老師用右手食指做了一個向上的手勢)——

學生齊聲:鑽出來了。

師:用「鑽」這個詞,寫出小草的生長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過厚厚的土層,有時還會碰到石頭瓦塊,就要頂翻它們,然後茁壯地生長出來。可見一個「鑽」字,就寫出了春草雖小,但是它們的生命力,卻是極頑強、極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鑽」這些詞用得多好啊!

在這段教學中,教師顯然在對字詞「鑽」「偷偷地」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認識小草生長的勁頭,領悟小草默默無聞、不嘩眾取寵的品質,領悟小草不怕困難挫折、頑強進取的拼搏精神。由此可見,在字詞的教學中,同樣可以融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實際上,不論是寫字;閱讀、寫作還是練習,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和方法的學習、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獲得。在任何一個顯性領域中,都有隱性的目標維度存在。所謂的三維目標,應該是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互相孤立的目標,對其理解,可以准確表述為「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

--------------------------------------------------------------------------------

[1] 引自張聰慧:「三維目標如何統一」,《語文建設》2005/8
《課堂教學》第三主題三維目標

強調三維目標是否意味著否定「雙基」

--------------------------------------------------------------------------------

三維目標中把知識與技能目標放在首位,顯然並沒有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排斥於目標之外,也沒有輕視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在於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教學中是如何完成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處於什麼地位。[1]

新課程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我們對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知識與技能不實的現象也進行反思:知識、技能目標,該實的不實。相對而言,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它是教師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然而由於認識上的片面和觀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課堂上,最應該明確的知識、技能目標,反而出現缺失或者變得含糊。一些課聽下來總覺得心虛,我們不能像傳統課堂那樣只抓「雙基」,但也決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放棄「雙基」。「雙基」畢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也是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可缺少的「物質」載體,因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2]

但雙基教學顯然落後時代的要求。傳統的雙基教學是一種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學,知識和技能是第一位的,知識和技能的價值是本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雙基教學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講究精講多練,主張「練中學」,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練,以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較高的學科能力為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對基礎知識講解得細致,對基本技能訓練得入微,使學生一開始就能夠對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個較為系統的、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3]

總之,在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師都把關注焦點置於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然也就成為我們學生的強項。時至今日,不少教師因此還對傳統的雙基教學有很深的情結。

通過我國與西方教育的比較,也可以發現,我國學生的優勢在於知識、技能、解題能力、勤奮與刻苦,不足之處則在於實踐能力、創造性、情感體驗與自尊自信等方面。

我國學生一向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而著稱,這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和優勢。但由於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分關注和重視,從而使我們的教育偏離了方向。突出表現在:

第一,太重基礎扎實,導致迷信權威、思維定勢。即使是正確的必要的基礎,也應講究適度。過度了就會產生副作用,表現在:(1)對基礎不分析其形成過程,不以實踐檢驗其正誤、新舊、高低,不汲取其正確的、有現實意義的部分加以應用、發展、創新;(2)過分強調基礎的系統、嚴謹面,給人以完美無缺的絕對真理的錯覺;(3)以灌輸的方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現成結論,造成學生思維定勢,不會跳出框框想問題,抑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太重基礎扎實,使學生長期淹沒在本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中,忘記了一切真知都是出自實踐的相對真理,忘記了一切真知必須隨實踐發展而不斷檢驗、批判、提高,隨實踐發展而逐步接近事物本質這一唯物認識論的最重要原理與指導思想。太重基礎,恰恰不利於創新,甚至是阻礙、扼殺了創新。

第二,太重基礎扎實,導致負擔過重、興趣喪失。真正抓好基礎應是將該學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內容,融會貫通、簡明扼要地講深、講透、講活,引起學生以好奇心,令其在廣泛選擇的基礎上,挑選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個性化學習,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能夠少而精地學到手。現在有些人將基礎扎實簡單化為知識數量的堆積,學生長時期超負荷強化訓練,致使學生疲於奔命、趣味索然,對學習產生逆反抵觸心理,完全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4]

可以說,正是由於太重基礎扎實,使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進而導致我國中小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存在較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直接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創新能力、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再也不能為傳統的「雙基」沾沾自喜,那是陳舊落後的教學質量觀和人才觀的表現。

當然,批評雙基教學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雙基,否定雙基,我們強調的是:

第一,雙基的內涵要以終身學習和發展為取向,而不能僅以學科需要和發展來定位。學科本位論的雙基是一種封閉的雙基,缺乏與生活、時代的聯系;是一種過於深厚、寬厚的雙基,超越了學生學習的接受可能。以人為本的雙基,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體現時代發展的變化。

第二,雙基只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維度,把雙基孤立起來加以絕對化,最終只能走向其反面,喪失雙基自身的價值。與其他兩個維度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功能。

--------------------------------------------------------------------------------

[1] 引自蔡鐵權:「三維目標的課程觀詮釋」,《全球教育展望》2006/3

[2] 引自余文森:「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與問題反思」,《課程·教材·教法》2005/5

[3] 引自邵光華,顧泠沅:「中國雙基教學的理論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

[4] 參見周洪林、吳國平:「基礎扎實」誤區批判,《重慶教育》2002/6《課堂教學》第三主題三維目標

如何處理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系
--------------------------------------------------------------------------------

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與過程的關系,與這一關系有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接受與發現、掌握與感悟、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系。

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概念原理的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如果說,概念原理體系是學科的「肌體」,那麼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二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一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當然,不同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不同,其探究過程和方法論也存在區別。但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從學習角度講,重結論也即重學會,重過程也即重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但是,我們也要防止過程的泛化:過程、方法目標,出現了「游離」的現象。首先,由於「過程、方法」這一維度的目標,是以往課堂教學所忽略的新要求,因而一般教師設計這類目標的意識不強,有些教師是有明確的意識,卻在設計和操作中明顯地出現了「游離」現象:游離於知識、技能目標之外,游離於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之外,游離於學生發展之外,從而使過程、方法的價值喪失殆盡。下面這個案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師:小朋友,怎樣記「菜」字?

生:菜,上下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采字,合起來是「菜」字。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草字頭,下面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菜,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合起來是「菜」字。

師: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學生們越記越復雜,越學越糊塗。這種為過程而過程、為方法而方法的教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案例一:「蝴蝶」的啟示

有人發現已裂開一條縫的繭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掙扎,他於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只蝴蝶卻因身體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掙扎,直到把翅膀練強壯了,再破繭而出,才能飛得起來,省去了過程看似為其免除了痛苦,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學生的學習不也是這樣嗎?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誇美紐斯指斥中世紀學校「變成了兒童恐怖的場所,變成了他們才智的屠宰場」;恩格斯批評英國的愛北斐特中學雖然經費充足,但由於它「流行著一種非常可怕的背書制度,這種制度半年時間就會使一個學生變成傻瓜。」毛澤東批評舊的教育「摧殘人才、摧殘青年」,使學生「越讀越蠢」,指的都是這種情況。

案例二:孩子們的精彩(楊明明)

春天,我和孩子們一起讀了首寫春天的詩。詩很精彩,孩子們更精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顆、一顆

落進大地的懷里

到處是蜜的氣息

到處是酒的氣息

我沒有把詩句一下子都展現在他們的面前,而是讓孩子們逐句品味詩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讓他們猜猜詩人會怎麼寫。

詩中說:「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孩子們說: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會掉下來,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

詩中寫「一顆,一顆」,我問:「一顆,一顆,落下來的是什麼呀?」

甲孩子說:「落下來的是雨滴。」

乙孩子說:「不,落下來的是葡萄。」

丙孩子說:「你們說得不對,落下來的是像葡萄一樣的雨滴。」

丁孩子說:「應該說,像雨滴一樣的葡萄。」

多麼執著的討論啊!何必去追究他們誰說得對呢?只需讀讀他們一臉的認真。我便滿足了。

接下去的爭論更精彩了,詩中寫道「落進……」,還沒等我念完後半句,他們又接腔了。直言不諱:「落進我的嘴巴里!」

反唇相譏:「你的嘴巴盛得下嗎?」

爭先恐後:「應該落進池塘里!」

「不,落進乾旱的土地里!」

「落進沙漠里!」

「落進果園里!」

「落進莊稼地里!」

最後是一個偉大的總結:「落進大自然的懷里!」

我亮出了詩人的原話:「落進大地的懷里!」

「哦!」孩子們歡呼了!他們歡呼什麼?是歡呼猜對了嗎?不是吧!他們是歡呼自己也有詩人的水平。

最後兩句,我是讓孩子們填空的。「到處是( )的氣息,到處是( )的氣息。」

他們對這個括弧有興趣極了,答案五彩紛呈:寫葡萄的,寫香的,寫糖的,寫豐收的,寫喜悅的,居然也有孩子寫出了與原詩一模一樣的文句:「到處是蜜的氣息!」

真驚訝孩子的能力!他們不僅會讀詩,會體味詩,同樣也會創作詩。
《課堂教學》第三主題三維目標

如何在教學中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

--------------------------------------------------------------------------------

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關注人(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關注學科(關注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也是教學中一對至關重要的關系,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樂學與學會、會學的關系;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教書與育人(教知識與教做人)的關系,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表現為認識與情感的關系。

學科教學的重心在學科還是在人?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這種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神聖使命。從實踐層面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

1.重認知輕情感

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予重大影響。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維持。情意因素不僅決定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水平,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展,還對形成學生以學為樂、樂此不疲的良好學習態度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

2.重教書輕育人

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這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的最大失職。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於學科本身,而在於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但是,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總之,關注人的教學才能使學科教學同時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人的發展。

這番警世之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一位從納粹集中營中逃脫的倖存者,戰後做了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老師來到學校,他都會交給那位老師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境: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⑹ 求助:情緒智力量表MSCEIT怎麼計分,四個維度對應哪些題目。急用

綜述情緒智力問題

,情緒智力是影響人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他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緒智力由個體內部成分、人際成分、適應性成分、壓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構成,其中,個體內部成分包含情緒自我覺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實現和獨立性五種相關能力;人際成分包含共情、社會責任感和人際關系三種相關能力;適應性成分包含現實檢驗、問題解決和靈活性三種相關能力;壓力管理成分包含壓力承受和沖動控制兩種相關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樂觀主義兩種相關成分。這樣,由五大主成分和15種相關能力組成了情緒智力系統[16]。Bar-on認為這15種能力是情緒智力最穩定、最有效的成分,對個體總的情緒幸福和應對生活的能力起決定作用。
三、情緒智力的研究方法與測量

(一)情緒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緒智力研究開展的早期,曾出現過只強調經驗範式而缺乏實證研究的現象。隨著情緒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並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如羅森塔爾設計的了用來衡量辨別他人情緒特徵能力的非言語敏感測驗(簡稱PONS);Walter Mischel設計出果汁軟糖實驗來分析控制沖動、延緩滿足、抵制誘惑的水平對將來成功的影響;Seligman塞利格曼根據這種觀點設計了樂觀態度測驗,進而將這項測驗應用於人才的選拔。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情緒智力」倍受關注。其始創人Picard教授認為,要使計算機真正智能化,適合人的需要並能自然地與人互動,就必須使它們具備識別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即人工智慧要具備被稱作「情緒智力」的東西[17]。雖然情緒智力的人工智慧研究剛起步,但已顯示出令人興奮的前景。情緒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輕定量分析。

(二)情緒智力的測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緒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據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緒智力模型開發的一份自陳問卷。它共有33項,可用於評估人們對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感知、理解、表達、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為積極、更能剋制沖動、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復、較少的情感障礙和抑鬱、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監控。
2.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MEIS)
該量表是Mayer等人於1998 年編制的, 1999 年他們又發表該量表的修訂版[12]。該量表是能力測驗而非自陳測驗。該量表以行為表現為基礎,測量被試覺察情緒、鑒別情緒、理解情緒和控制情緒。它包括的四個維度十二項任務分別是:感知情緒(4項任務)、同化情緒(2項任務)、理解情緒(4項任務)和控制自我情緒(2項任務)。該量表有整體評分和專家評分兩種評分方法。此量表的結構效度、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都很高, 尚無預測效度的報告。修訂版與舊版的不同之處在於,舊版把多數人一致性作為正確答案的指標,修訂版則把專家打分作為評判的標准。為了再次改進修訂後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編制出了MSCEIT V1.0 和MSCEIT V2.0。MSCEIT是一個基礎能力量表,共有141 個自陳項目,適用於17 歲以上的人群。該量表旨在測量人們執行任務、解決情緒問題的質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賴個人對自己情緒技能的主觀評估來計分。
3.情緒智力調查表(ECI)
該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據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練後的情緒智力模型編制的,它可以測量該模型提到的4個因素20種能力。該量表有很高的內容效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關此量表的預測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緒智力模型的所有內容,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情緒智力評價工具。該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較嚴格,使用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合格後方能對施測結果給予正確解釋與指導。ECI可以全方位評估個人和團體的情緒能力。
4.情商問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於1997年編制並出版的量表。該量表是國際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個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個分量表)和2個效度量表,共133個題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內省量表、人際量表、適應性量表、壓力處理量表、總體情緒量表。效度量表則分別是樂觀印象和悲觀印象。EQI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18]。該量表出版後,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目前已被應用於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力資源、人格、學習能力等多種領域,被共認為是第一個標准化的情緒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來測量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它以情緒智力的概念模型為基礎,包括七個成分:創新,自我意識,直覺,情緒,動機,移情,社會技能。共有84個題項。員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與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結合起來,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國已有學者將Darwin B. Nelson 和Gary R. Low 兩位博士於1998 年編制的情緒技能問卷翻譯和修訂成中文版並投入試運行[22]。

三、小結

隨著情緒智力受關注的程度不斷提高,情緒智力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應用上將進一步深入,Bar-on宣稱:「EQ時代已經開始了」[9]。情緒智力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畢竟對情緒智力正式研究的時間還不長,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學界如何才能給情緒智力一個統一的概念?到底是學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論更有說服力,還是實務派的混合模型理論更好,抑或二者相結合的為最佳,再或還有其他的理論模型有待發現?如何培養和提高情緒智力?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對情緒智力的定義、理論、結構、研究方法、測量方法、應用進行探究。同時對情緒智力研究可能會呈現的趨勢進行展望和預測:情緒智力研究方法和測量方法將在多樣化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情緒智力量表的社會實用性研究將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學者專家們將研究形成中國自己本土化的情緒智力理論及量表。

⑺ 「維度」是什麼意思……

一:零維,一維,二維,三維。

零維度空間是一個點,無限小的點,不佔任何空間,點就是零維空間。當無數點集合排列之後,形成了線,直線就是一維空間,無數的線構成了一個平面,平面就是二維空間。無數的平面並列構成了三維空間,也就是立體的空間

二:第四維:時間

三維的世界是靜止的,當三維世界以時間為基準發生變化時,四維空間就產生了,如果把時間看作一根軸線,則這個軸線上的任意一個點,都是一個三維空間,也就是說無數個三維空間依據時間軸線集合,構成了四維空間。

在四維空間中,時間呈線性進行,雖然未來不可預測,但源頭只有一個,將來也只有一個,不管下一秒將發生什麼,即將發生的未來只有一個。

同樣,忽略了三維屬性後,我們將會發現,任意一個四維物體在時間軸上都表現為一條線段。

三:時間平面

假設無數的時間軸線集合起來,會構成什麼呢?
一個時間平面。這個時間平面就是五維空間,它是由無數個四維空間根據某一軸線集合而成的。
但是,請不要問我這條軸線的標準是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四維的生命體,我無法為一個我根本觀察不到的現象制訂標准。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五維空間的物體,應該是跨越不同時間軸線的。在任意一個時間軸線上,你只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時間軸線間的跳躍。
假設說一個四維生命體想要跳躍到其他時間軸線上,那麼它就必須先成為一個五維的生命體,很顯然,在跳躍的過程中,它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時間軸線上,這時它已符合了五維生命體的要求。
這個事實用另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在四維空間中,時間是線性的,方向和進程不可改變。只有在五維空間中,你可以改變時間的方向和進程。
所以:與其說你改變了歷史,不如說你改變了自己當前所處的時間軸線。

五:無限與永恆

雖然人類可以想像出無限的概念,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五維世界是什麼樣子。

雖然人類可以明白永恆的概念,可我們卻無法創造出一個永恆的事物。

雖然我可以構想出整個五維空間的模型,可我卻不了解你,我的愛人,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雖然我無法創造的永恆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對你的思念卻成為了永恆。
一:零維,一維,二維,三維。

零維度空間是一個點,無限小的點,不佔任何空間,點就是零維空間。當無數點集合排列之後,形成了線,直線就是一維空間,無數的線構成了一個平面,平面就是二維空間。無數的平面並列構成了三維空間,也就是立體的空間

二:第四維:時間

三維的世界是靜止的,當三維世界以時間為基準發生變化時,四維空間就產生了,如果把時間看作一根軸線,則這個軸線上的任意一個點,都是一個三維空間,也就是說無數個三維空間依據時間軸線集合,構成了四維空間。

在四維空間中,時間呈線性進行,雖然未來不可預測,但源頭只有一個,將來也只有一個,不管下一秒將發生什麼,即將發生的未來只有一個。

同樣,忽略了三維屬性後,我們將會發現,任意一個四維物體在時間軸上都表現為一條線段。

三:時間平面

假設無數的時間軸線集合起來,會構成什麼呢?
一個時間平面。這個時間平面就是五維空間,它是由無數個四維空間根據某一軸線集合而成的。
但是,請不要問我這條軸線的標準是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四維的生命體,我無法為一個我根本觀察不到的現象制訂標准。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五維空間的物體,應該是跨越不同時間軸線的。在任意一個時間軸線上,你只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時間軸線間的跳躍。
假設說一個四維生命體想要跳躍到其他時間軸線上,那麼它就必須先成為一個五維的生命體,很顯然,在跳躍的過程中,它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時間軸線上,這時它已符合了五維生命體的要求。
這個事實用另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在四維空間中,時間是線性的,方向和進程不可改變。只有在五維空間中,你可以改變時間的方向和進程。
所以:與其說你改變了歷史,不如說你改變了自己當前所處的時間軸線。

五:無限與永恆

雖然人類可以想像出無限的概念,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五維世界是什麼樣子。

雖然人類可以明白永恆的概念,可我們卻無法創造出一個永恆的事物。

雖然我可以構想出整個五維空間的模型,可我卻不了解你,我的愛人,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雖然我無法創造的永恆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對你的思念卻成為了永恆。

⑻ 能力標準的五個維度是什麼

五緯度管理分析:

一、 戰略管理:建立戰略思維,明確產業贏利模式

企業的競爭首先是戰略的競爭,要想成為一流企業,就要有一流的戰略。高層領導的錯誤決策會導致員工枉費心血,所謂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企業在進行戰略思考時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並堅持內外兼顧的戰略觀點,行業分析與企業內部能力結合考慮。

其次是進行戰略發展的選擇:企業要不要離開原來的行業和要不要進入新的行業。

再次,企業需要確立戰略指向來贏得競爭,贏得消費者的選擇和忠誠。即培育企業的戰略競爭力和整合相應的產業資源,發現和做實新的產業贏利模式。

二、 業務模式重組:優化業務結構,合理配置資源

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業務的推進,所有企業都在時刻面臨客戶期望的提升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需要進行面向全程供應鏈的業務模式重組(Business
Model Reengineering, BMR)。BMR需深刻理解並順應客戶需求變化的特點,正確認識業務模式轉變的趨勢,針對客戶的需求,制定市場/產品/製造/銷售/服務/人力資源/投資等應對策略,以業務流程優化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動力,通過管理變革和信息化,為企業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構建新的競爭優勢。BMR是企業在戰略層面上對業務模式所做的創新和變革,對企業競爭力與業績的影響顯著。例如,自動櫃員機取代了不少銀行職員。可口可樂的自動售貨機、柯達的自動攝影屋……,都是業務模式重組的產物。

配合業務模式重組,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有效配置資源。當眾多企業都在抱怨自己缺乏研發能力、因而不得不陷入價格戰的泥潭時,卻很難選擇用 5%的收入投入研發、培養高水平的研發人員。現實中,任何企業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何把稀缺的資源應用到那些真正符合企業長期戰略目標的方面上。在戰略思想指導下優化業務結構、合理配置各項資源,是企業創造持續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

三、 運營管理:明確戰略重點,改善管理方法

所有的戰略最終要回歸到企業的實際運作中,企業要在能力與資源的基礎上,把企業的內部能力與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戰略競爭力,避免戰略與運營系統脫節。科學有機的運營管理是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但是運營管理的思想是需要不斷提升和完善的。「沒有損壞就不用修理」這句格言在現代商業世界中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改善它的運營,那是該公司經理們的失職。事實上,有競爭力的公司必須保持持續的改進。改進業務的運營和技術,採用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當今企業界永恆的主題。

不同的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有不同的競爭重點。運營管理成功的關鍵在於明確競爭戰略的重點,了解每個選擇的後果,做出必要的權衡。企業為獲得競爭優勢的競爭戰略重點有以下一些:

1、 質量----提供優質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2、 交貨速度----更快交貨,滿足客戶對產品或服務時間上的需要;

3、 成本----使產品便宜;

4、 對需求變化的應變能力----改變批量;

5、 靈活性和新產品開發速度----改變產品;

6、 提供與特定產品相關的支持產品或服務。如技術支持、售後服務、產品定製等。

企業的運營管理必須在具體分析企業的競爭戰略的基礎上根據競爭重點進行權衡,並根據運營管理的目標Q、D、C(Quality,
Delivery, Cost),採用相應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如JIT(准時化生產)和TQM(全面質量管理)、ISO認證體系、供應鏈管理與ERP工具、業務流程優化等。其中尤以業務流程優化影響力巨大,業務流程優化,即對業務流程的基礎性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從而對諸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重要指標作較大的改進。業務流程優化是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一旦公司在很多方面面臨環境的改變,流程優化就必須重新開始。改善收益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和目標,如果企業不需要投資,就可以提高利潤,一定是最佳選擇。在人、物、設備等生產要素一定的情況下,要想改善收益,就必須對管理方法進行改善。好的管理方法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供質量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所以,持續改進管理方法是提高企業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工作。

四、 信息化建設:共享業務信息,實現商務協同

在資本循環過程中,從將資金投入到企業中去、到經過一個生產循環過程製造出產品、再經過流通後又變成錢,在這個從錢到物再到增值的錢的過程中,資本周轉用於生產製造的時間一般不到20%,而80%的時間集中在采購、運輸、銷售、庫存等過程中。因此,通過應用企業管理信息化,企業可以從采購、製造、運輸、銷售、庫存等環節,系統考慮整合資源,從而大大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並相應產生很多新的資本資源。

正確選擇和實施一個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是非常必要的,它將會把企業所有的資源整合起來,包括企業內部的各部門和企業外部的供應商與客戶。製造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新進入系統的定單信息;銷售人員可以精確地知道客戶每一個定單的執行情況;采購部門可以隨時了解製造部門的需求;會計系統也會在相關交易發生的時候給予反映。信息化建設的價值在於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基礎數據管理一體化、業務流程管理規范化、內部控制管理實時化和員工行為管理規范化。

企業的競爭已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企業整個供應鏈的競爭,通過實施SCM使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可以共享,提高企業的協同運作能力,提升企業整個供應鏈的競爭。

五、 管理變革與文化建設:順應環境變化,修煉企業文化

當企業面臨競爭激烈的環境,管理工具和管理思想都亟待革新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機制也需要相應升級。包括企業組織機構變革和管理內控制度的完善。

組織機構變革也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組織結構變革不是簡單地構建組織結構圖,而是基於業務戰略發展的需要,研究組織的定位、組織的結構、組織內部運行的游戲規則、組織的權利和利益分配體系以及組織的業務流程等問題。科學的管理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礎之上。沒有制度化的企業猶如一盤散沙,「無法可依,無章可循」。企業要持續發展,特別要考慮制度因素,必需要有合適的制度配合。

文化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一個企業如果只是停留在經營上,沒有自己的文化,那麼這種短視的悲哀,將導致企業失去發展動力源泉。但是企業文化最終體現在什麼方面呢?應該是一種氛圍,比如企業員工的面貌精神,言談舉止,乃至一個企業角落,都在無形的反映著一個企業文化,「顯微知著」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企業有優秀的企業文化,那麼就從最大限度上保證了執行到位。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決定著一個人的行動,而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思想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制度的補充,企業文化如同一種非正式制度,通過「自律」來激勵和約束員工,形成員工內心對企業的責任感或是使命感。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相融合,才可能促進企業的均衡發展。

⑼ 維度是什麼意思

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

從廣義上講:維度是事物「有聯系」的抽象概念的數量,「有聯系」的抽象概念指的是由多個抽象概念聯系而成的抽象概念,和任何一個組成它的抽象概念都有聯系,組成它的抽象概念的個數就是它變化的維度,如面積。此概念成立的基礎是一切事物都有相對聯系。

從哲學角度看,人們觀察、思考與表述某事物的「思維角度」,簡稱「維度」。例如,人們觀察與思考「月亮」這個事物,可以從月亮的「內容、時間、空間」三個思維角度去描述;也可以從月亮的「載體、能量、信息」三個思維角度去描述。

(9)維度靈活性創造性等設計問題分數擴展閱讀

數學維度

通常的理解是「點是0維、直線是1維、平面是2維、體是3維」。實際上這種說法中提到的概念是「前提」而不是「被描述對象」,被描述對象均是「點」。故其完整表述應為「點基於點是0維、點基於直線是1維、點基於平面是2維、點基於體是3維」。再進一步解釋,在點上描述(定位)一個點就是點本身,不需要參數;在直線上描述(定位)一個點,需要1個參數(坐標值);在平面上描述(定位)一個點,需要2個參數(坐標值);在體上描述(定位)一個點,需要3個參數(坐標值)。

如果我們改變「對象」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如:「直線基於平面是4維、直線基於體是6維、平面基於體是9維」。進一步解釋,兩點可確定一條直線,所以描述(定位)一條直線在平面上需要2×2個參數(坐標值)、在體上需要2×3個參數(坐標值);不共線的三點可確定一個平面,所以在體上描述(定位)一個平面需要3×3個參數(坐標值)。

參考資料: 網路-維度

⑽ 求《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的題目和操作手冊

創造力測驗

對創造力的測量至今仍是心理測驗中的一個難點。首先,對什麼是創造力,至今仍無統一的定義。創造力的概念是在19世紀才開始使用的,最初是應用於藝術領域,創造者與藝術家是等同的。直至20年代,「創造」一詞才開始應用於整個文化領域,具有「新奇」的含義。創造力是人的高級能力,正是「創造」才有了今天的世界。一般認為,創造力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能力,是以直觀力、思維力、想像力為基礎,產生改革舊事物所需要的靈感和創造性設想的能力,也是對已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的加工改造,產生新知識、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產品的能力。這一定義仍停留於思辨階段,而且范圍過大。此外,在對創造力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於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和特點上,採用分析天才人物傳記、與天才人物交談的方法。在對創造力的測量上,採用的是開放性測量題目,例如1896年,比奈曾最先編制無固定答案的題目,吉爾福德(J.P.Guilford)也用這種方法測查過創造力。開放性題目既說明了創造力與智力的不同之處,也預示著創造力測驗在評分上的主觀性及非標准性。此種狀況至今仍無人突破。

創造力是以多種心理特質為基礎的。它的智力因素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吉爾福德研究表明,創造力的思維特點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這在下文中將會有介紹。)、想像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個人的興趣、情緒、意志、性格及道德情操等。創造力不等同於智力,它與智力的關系如圖6-4所示:

整個三角形表示智力與創造力之間的正相關趨勢,智力低者,創造力必然低,而智力高者,並不意味著創造力很高,因此智力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以下介紹幾種影響較大的創造力測驗。

一、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又稱吉爾福德智力結構測驗,是吉爾福德及其同事在對智力結構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主要測量發散思維。吉爾福德認為發散思維是思維向不同方向分散的能力,它不受給定事實的局限,使得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思路。圖6-5是智力結構模型中發散思維塊的位置,它屬於操作維度的部分,與內容、成果維度組成了一個個智力因素,圖中的字母代表已有測驗能進行測量的因素。

現將各個測驗方法簡介如下。

①詞語流暢性(DSU):迅速寫出包含某個字母的單詞,例如:「O」——load,over,pot……

②觀念流暢性(DMU):迅速列舉屬於某一種類事物的名稱,例如「能燃燒的液體」——汽油、煤油、酒精……

③聯想流暢性(DMR):列舉近義詞,如「艱苦」——艱難、困難、困苦……

④表達流暢性(DMS):寫出每個詞都以特定字母開頭的四詞句,如「K、U、Y、I」——Keep up your interist,Kill unless yellow insects.……

⑤非常用途(DMC):列舉出一個指定物體的各種可能的非同尋常的用途,如「報紙」——點火、包裝箱子時作填充物……

⑥解釋比喻(DMS):以幾種不同方式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如「一個女人的美麗就像秋天,它——」,答案可能是「在還沒來得及充分欣賞時就消逝了」……

⑦效用測驗(DMU,DMT):盡可能多地列舉每一件東西的用途。如,罐頭盒——作花瓶,切餅……根據回答總數記觀念流暢性的分數,根據用途種類的變化記變通性的分數(屬於同一范疇的用途只能記一分)。

⑧故事命題(DMU,DMT):寫出一個短故事情節的所有合適的標題。例如:「冬天快到了,商店新來的售貨員忙著銷售手套。但他忘記了手套應該配對出售,結果商店最後剩下100隻左手的手套。」答案可能有:只有左手的人,新職員,100隻手套……可根據標題總數(思想流暢性)及有創見的標題數目(獨創性)進行記分。

⑨推斷結果(DMO,DMT):列舉一個假設事件的不同結果。如,「假如人們不需要睡眠會產生什麼結果?」答案可能是:干更多的活,不再需要鬧鍾……記分方式同故事命題的記分方式。

⑩職業象徵(DMI):列舉一個給定的物體或符號所象徵的職業,如「燈泡」,可以是電氣工程師、燈泡製造商……

⑾組成對象(DFS):利用一套簡單的圖案,如圓形、三角形等,畫出幾個指定的物體,任一圖案都可重復或改變大小,但不能增加其他任何圖形,如圖6-6所示。

⑿繪圖(DFU):要求將一簡單圖形復雜化,給出盡可能多的可辨認物體的草圖。

⒀火柴問題(DFI):移動特定數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如圖6-7所示。

⒁裝飾(DFI):以盡可能多的不同設計修飾一般物體的輪廓圖。

以上14個測驗中,10個需要言語反應,4個使用圖形內容,皆考察發散思維,適用於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用百分位和標准分數進行分數解釋,分半信度為0.60~0.90。

二、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

該測驗是由美國前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系系主任托蘭斯(E.P.Torrance)在教育情境中發展起來的,與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測驗在方法上類似,主要考察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精確性這幾個變數。

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包括12個分測驗,稱之為「活動」,以緩解被試緊張心理,它適合於幼兒園直至成人被試。主要有三套測驗,每套皆有兩個復本。

言語創造性思維測驗:包括7項活動。頭3項活動要求被試根據所呈現的圖畫,列舉出他為了解該圖而欲詢問的問題、圖中所描繪的行為可能的原因及該行為可能的後果;活動4要求被試對給定玩具提出改進意見;活動5要求被試說出普通物體的特殊用途;活動6要求對同一物體提出不尋常的問題;活動7要求被試推斷一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旦發生會出現什麼後果。測驗按流暢性、變通性及獨創性記分。

圖畫創造性思維測驗:包括3項活動。活動1要求被試把一個邊緣為曲線的顏色鮮明的紙片貼在一張空白紙上,貼的部分由他自己選擇,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畫一個非同尋常的能說明一段有趣的振奮人心的故事的圖畫;活動2要求利用所給的少量不規則線條畫物體的草圖;活動3要求利用成對的短平行線 (A本)或圓(B本)盡可能多地畫出不同的圖。此套測驗皆根據基礎圖案繪圖,可得到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和精確性四個分數。

聲音詞語創造性思維測驗:這是後發展起來的測驗,兩個分測驗均用錄音磁帶實施。第一個活動為音響想像,要求被試對熟悉及不熟悉的音響刺激作出想像;第二個活動為象聲詞想像,十個諸如「嘎吱嘎吱」等模仿自然聲響的象聲詞展開想像。兩個活動皆為言語性反應,對刺激作自由想像,並寫出聯想到的有關物體或活動。根據反應的罕見性,記獨特性分數。

托蘭斯測驗的評分者信度為0.80~0.90之間,其復本及分半信度在0.70~0.90之間,沒有可靠的效度證據。

以上兩個測驗是常用的創造力測驗,它們多用於研究工作。此外,創造力測驗至今仍停留於探索階段,它與成就測驗的相關很低,但它為了解創造力、訓練創造力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下面將常用的智能測驗列在表6-7中,作為本章的小結。

閱讀全文

與維度靈活性創造性等設計問題分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