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朝著名人物或者四大發明的經典小故事,方便小朋友講解又能夠體現教育意義!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❷ 中國古代得四大發明的PPT 簡單一點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古代中國發明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❸ 求一個小學五年級人教版自然第十一冊的電磁鐵(一)的課件.提供得好再送400分
第三單元 電和磁
1.做手電筒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製作一個簡易手電筒,使手電筒亮起來;
2、通過具體操作認識基本電路的組成,並會畫出簡單電路圖。
知識與技能
認識常見的電路符號,並能畫出簡單電路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探究手電筒亮起來的秘密,並體會合作與交流的樂趣。
教學准備:
手電筒、導線、燈泡、開關、電池及其相應的工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使小燈泡亮起來,並畫連接圖
1. 教師出示一個手電筒,問:誰能讓手電筒亮起來,說一說手電筒是怎樣亮起來的? 2. 教師給學生一些實驗物品,要求學生設計實驗使燈泡亮起來。
3.學生參照自己組裝的電路,把燈泡與電池、導線連接的情況畫下來。
4.講解:同學們所畫的圖,一般叫做實物圖,畫起來有些麻煩,人們為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號來表示實物,這樣的簡易圖叫做電路圖。請你參照P30的圖,認識電路符號:電池、燈泡、導線、開關。
5.學生用電路符號畫出上面的電路連接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二、製作一個簡易手電筒
1.手電筒為什麼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亮滅呢?你認為手電筒內部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它們之間怎樣組合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
2.討論交流
3.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製一個手電筒。認真觀察組成手電筒使小燈泡發光需要哪些材料,畫出簡易安裝圖。
4.小組討論匯報
一個完整的閉合電路一般由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
三、設計電路圖,連接電路
1.給你二節電池、二個開關、二個燈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選用,能連成什麼樣的電路?以小組為單位,先把電路圖設計出來,然後在按照電路圖連接電路。
2.小組討論、交流、設計。
3.按照電路圖組裝電路。
4.向全班同學匯報,並說明電路特點。
四、拓展研究:認識不同的電路
1.參閱書P32的圖,比較按不同方式連接起來的電路有什麼不同?
2.小組討論交流。
3.用電路符號畫出兩種電路的電路圖。
4.改變兩種電路的一些情況,比如,摘下一個燈泡等,觀察、比較各種電路的不同反應,並做好記錄。
教學手記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成就時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強調指出: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一個人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歷史上成千上萬個有卓越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自信、主動、喜歡不受約束地獨立思考、具有尋根問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於競爭和冒險、渴望自己勝過別人、工作起來專注而迅速、情緒穩定、自控能力強等等。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2.物體都能導電嗎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的導電性進行預測,並說明依據;
2、能自主設計方案對物體的導電性進行檢驗,並記錄研究情況。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有的是容易導電,有的是不容易導電的;
2、知道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3、知道與物體導電性相關的安全用電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探究過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願意交流與合作;
2、體驗到物體導電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3、體會到科學學習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並願意改進安全用電方面的不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對問題進行預測,交流驗證做法
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導電嗎?
2.學生發表見解,並說明依據。
3.講述:剛才,同學們對物體是否導電進行了預測,並說明了其導電的依據,但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的結果還需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接下來,我們要進行驗證。怎樣驗證物體是否導電?
4.學生分組交流。
5.交流驗證做法,全班達成一致。
二、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分組進行驗證
1.講述:每個小組要利用電路材料設計一個「物體導電檢驗器」,同時要設計一張實驗記錄單,記錄你們的驗證過程。記錄單的形式不限,但記錄單上至少可以讓別人看出:你們組設計的「物體導電檢測器」的電路圖、對物體能否導電的預測、檢驗結果、最終結論等。
2.學生分組設計方案,教師參與學生活動,適當指點。
3.全班交流、評價驗證方案,選取最佳方案。
4.修改完善各自的方案。
5.選取電路元件和檢驗材料,結合方案驗證物體能否導電,並做好記錄。
6.教師巡視指導,及時引導學生反思預測和驗證的結果。
三、交流驗證結果
1.學生匯報對物體導電性的驗證結果。(匯報內容:①容易導電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導電的材料有哪些?②驗證過程中有什麼新發現或新想法或問題)
2.學生反思和交流:為什麼檢驗結果和預測結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3.學生分組操作:逐漸增加電池的節數,再檢測不導電的物體——濃鹽水。
4.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人體導電試驗」(先用學生製作的檢測器檢測人體是否導電,然後,教師提供驗電球,讓學生再檢測人體的導電性)。
5.學生談試驗後的想法。
6.講述:①物體導不導電不是絕對的,是有條件的;②導體和絕緣體概念。
四、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應用及安全使用
1.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導體和絕緣體?它們有什麼用?
2.學生觀察與辨認:廢舊電路板及元件、電料和工具上的導體和絕緣體。
3.學生就如何安全使用電器、電料和工具進行交流。
(對學生樹立安全使用電器的觀念很重要。)
五、課後延伸活動
生活中,濕木頭是容易導電的物體,但在我們的檢測中卻不容易導電,請你(最好和你的家長合作)研究:濕木頭在什麼情況下才容易導電,將研究報告上交給科學老師。(提示:使用簡單材料,不要用220v市電進行實驗)
3.神秘的暗箱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箱中的電路;
2、能夠根據在檢測中觀察到的現象對暗箱做假設性的解釋;
3、能對檢測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與反思;
4、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檢測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電路連接可以產生不同的現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尊重證據,實事求是;
2、願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出問題,創設研究情境
上課時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已經能夠設計和連接簡單的電路,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種電路,是我們看不到的電路,看看我們大家有沒有信心和能力想辦法去解決。
二、利用檢測器檢驗暗箱的電路
1.提問:看不到的電路我們怎樣研究呢?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他們的一些意見和想法。
3.教師提供暗箱讓學生研究,引導學生可以藉助一種裝置來檢測,通過在暗箱外部觀察到的現象判斷暗箱內電路的連接。
4.教師講解:這種用導線連接的一節電池和一個小燈泡的裝置就是檢測器。
5.讓學生通過研討,確定檢測器的組成。
6.學生設計驗證的方案,教師指導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事項。關鍵是在檢測中的驗證記錄,最終學生要根據驗證記錄來判斷暗箱的電路。
7.學生用檢測器檢驗暗箱電路活動。
三、活動記錄的整理與交流匯報
1.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和記錄進行整理,畫出暗箱中的電路圖示。
2.小組間進行交流,引導說出本組驗證的想法和依據。
3.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是怎樣檢驗的、在檢驗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和困難、是怎樣解決的、是根據什麼現象來判斷暗箱內的電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等。
四、打開暗箱驗證自己的判斷
1.學生打開暗箱驗證自己的判斷。
2.學生找出判斷正確與否的原因所在。
3.學生說出自己的探究體會和驗證後的反思。
4.教師布置在今後探究中的注意事項和操作要求。
4.電與生活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生活中的用電現象做正確的評價;
2、能夠查閱與電有關的資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2、知道救護觸電者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節約用電是有知識、有道德的表現;
2、意識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調查結果
1.談話: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回家調查家裡有哪些用電器、哪些用電器是每天必用的、每月你家的用電量是多少等幾個問題。相信同學們都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下面就請同學們在組內交流你們的調查結果。希望同學們能認真聽,看看你能從交流中發現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調查結果。
3.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二、節約用電教育
1.談話:聽了同學們的交流,老師跟大家一樣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電,「電」與「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沒電了,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呢?
2.學生交流想法。
3.談話並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遇到過停電的事兒。這是因為我國的電力資源短缺,為了保障生產、生活需要而進行的有計劃的調控。有的同學就會想:咱們不能多生產些電嗎?對這種想法你是什麼觀點?為什麼?
4.學生交流想法。
5.播放錄像,介紹幾種發電方法.
6.談話並提問:通過看錄像,大家知道發電確實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而且還要有合適的自然條件。在這些能發電的能源中,你認為使用哪種能源最好?為什麼?
學生交流想法。
7.提問:生活中,我們怎樣做才是合理用電?
學生交流節約用電的方法。
三、安全用電教育
1.引導交流:有些人為了讓自己家電表少走點兒字、少交點兒電費,竟然私自從公共電線上拉線,你如何評價這種行為?
2.學生評價交流。
3.提問: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不安全的用電行為?
4.學生思考交流。
四、觸電者的救護
1.談話:不按照科學方法操作,就很容易發生觸電事故。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應該怎樣救助被電擊傷的人?
2.學生交流救護常識。
3.教師給予適當的補充。
4.創設情境、救護演練。
五、小結本課 拓展知識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學生小結。
3.談話:除了本課了解、掌握的關於「電」的知識外,你還搜集了哪些課外的知識?
4.學生交流資料。
六、布置課後作業
談話:同學們的交流,真是讓老師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能有所學、有所用。回家後請大家注意觀察周圍有沒有不安全用電的地方,發現後告訴家長、老師,我們共同制定合適的解決辦法。
5.研究磁鐵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出磁鐵的性質;
2、能利用各種方法測出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
3、能夠對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關的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磁鐵的一些基本性質;
2、知道磁鐵磁力大小的一些測量方法;
3、知道指南針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現象有濃厚的興趣;
2、意識到磁現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3、樂於探究、善於發現。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玩具,你們想看嗎?(想)
2.教師演示:唐老鴨磁性玩具。
3.提問:唐老鴨為什麼會翩翩起舞呢?(有吸鐵石吸著)
二、探究活動
1.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
(1)講述:吸鐵石在科學上稱作磁鐵,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磁鐵(板書課題),你們在平時看到過哪些形狀的磁鐵?
(2)學生匯報:環形磁鐵
(3)提問:還有哪些形狀的磁鐵?
(4)教師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菱形磁鐵(指南針),學生辨認。
2.探究磁鐵的基本性質。
(1)談話: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幾種形狀的磁鐵,你們知道磁鐵有哪些性質呢?
(2)學生匯報:磁鐵會吸鐵。
(3)談話:磁鐵還有哪些性質?你們想研究嗎?(想)老師為每一個小組提供了一些回形針和裝了一些水的燒杯,你們想怎樣研究?(小組內交流)
(4)學生分小組探究,做好記錄。(記錄在書後「活動記錄」上)
(5)匯報: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隔著物體能吸鐵。(記錄在「活動記錄」上)
(6)教師出示:指南針。(向學生介紹指南針就是一塊小磁鐵,它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為南極,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為北極,用「N」表示。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戰國時被稱為司南。磁鐵和指南針都有一樣的性質。)
(7)提問:那麼磁鐵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好呢?(學生思考、議論)
(8)講述:懸浮法和懸掛法。下面我們懸掛法來驗證一下。
(9)學生小組內探究。(用細線把條形磁鐵懸掛起來)
(10)匯報:磁鐵可以指南北方向。(記錄在「活動記錄」上)
(11)再問:磁鐵還有哪些性質呢?(學生匯報)
3.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磁鐵有了這么多的性質,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學生匯報:磁懸浮列車、門吸、冰箱門、磁性鉛筆盒。
4.探究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
(1)我們來猜一猜這塊條形磁鐵和這塊環形磁鐵的磁力誰大誰小?(學生猜測)
(2)點撥:要想知道這兩塊磁鐵的磁力大小,用什麼方法可以測量出來?
(3)學生小組內交流。
(4)匯報:比吸回形針的數量;比吸鐵的距離遠近。
(5)每一個小組自選一種方法進行實驗。
(6)匯報交流。
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學生談體會和收獲)
教學手記
在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特別是身邊的有趣現象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慾望,我們的科學教師只有細心呵護好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有的放矢的引領學生探究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才能使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成為一種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同時,教師更要發揮好學生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及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四個探究磁鐵的活動,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膽地探究嘗試。俗語說:「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伊始,我向學生出示了一個他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自製唐老鴨磁性玩具。經過我的巧妙演示,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這翩翩起舞的唐老鴨所吸引,思維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鐵的興趣也被激發。這樣,學生們有了探究磁鐵的興趣,就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探究磁鐵的基本性質和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是非常喜歡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只要正確地引導,創設一定的情景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就會得以張揚,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會得到發展,教師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能落到實處。
6.電磁鐵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所給的材料製作一個電磁鐵;
●能夠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能夠對電磁鐵的兩極變化進行探究。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電磁鐵;
●知道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池的電量、導線纏繞的圈數有關;
●知道電磁鐵的兩極是可變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主動地研究電磁鐵,體會探究的樂趣;
●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師准備:導線、鐵釘(用火燒過的)、大頭針、指南針、電視資料
學生准備:電池
教學過程設計
一、製作電磁鐵
(出示一包大頭針與牙簽的混合物)
1.教師提問:怎樣快速的分開它們?學生可能提出用磁鐵把大頭針吸上來。
2.教師給予肯定後,說:我還有一種辦法。演示(像魔術師一樣):先用鐵釘去吸,不行;再用導線去吸,也不行;把導線按照一個方向纏繞在鐵釘上又去吸,還是不行;最後,把電池接通到導線的兩端,終於吸上了大頭針。教師介紹這個裝置叫電磁鐵。
3.學生嘗試製作並驗證電磁鐵吸鐵。
4.教師提示:如果切斷電流,會怎樣?學生猜想並驗證。
5.小結:永久磁鐵與電磁鐵的異同。
二、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1.教師統計各小組吸上大頭針的數量後,提問:為什麼各組吸上的大頭針數有多有少?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做出假設。
3.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 :你們認為與什麼因素有關?該怎樣做實驗?需要注意什麼?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設計實驗方案,然後在班級內討論、交流。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學生匯報實驗現象與結果,得出結論。
三、研究電磁鐵的兩極
1.談話:磁鐵有南極和北極,電磁鐵有嗎?(學生做出假設)
2.怎樣判斷呢?(學生會想到利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
3.學生實驗判斷、匯報結果。
4.教師提問:為什麼有的組釘尖是南極,有的組釘尖是北極?大家互相看一看,你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5.學生互相觀察,找出原因。教師可以讓各組重新驗證一下。
四、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你們知道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嗎?學生根據經驗談。
2.播放電視資料,增加學生的見識。
3.談話:請你設想一下,你還能把電磁鐵應用到哪些地方?
4.學生暢所欲言。
教學手記
《電磁鐵》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節課。如何使他們在整節課中都能處於一種興奮狀態、積極主動的探究是我設計本節的目標。因此,我在開課伊始就以魔術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迫不及待地要製作電磁鐵。為了讓學生能保持研究的積極性和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在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電磁鐵的兩極是可變的時,我都在准備的材料上做了「手腳」,從而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使學生們愉快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在結尾處,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他們設想了很多利用電磁鐵為生活服務的方案,如在每輛汽車前安裝電磁鐵以防撞車。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學自信心。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師的巧妙鋪墊不但使教學順利進行,還能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探究的積極性和
http://www.tt53.com/Article/qt/200510/7352.html
http://www.dcjyw.com/down/view_6407.html
自然、科學] ·小學科學課件電磁鐵新人教版 2007-01-02
[自然、科學] ·電磁鐵的製作工具 2006-12-10
[自然、科學] ·磁鐵的磁性 2006-11-28
[自然、科學] ·磁鐵的兩極 2006-11-28
[自然、科學] ·做一個小磁鐵
❹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的運用信息技術
新世紀什麼更新最快?那就要數科技的發展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已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代表---計算機也進入了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老師認識到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具有更直觀、更生動、更吸引學生等特點。如何能把計算機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正確合理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對突破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起到積極作用,更好的接受語言訓練,是很多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出發點。作為21世紀的教師,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是教師必會的一項技能。這么好的教學媒體能否發揮其實際的作用就要看怎樣運用它了。
首先要明確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特別是信息技術環境,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和手段。他可以為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發揮獨特的優勢,也可以為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學發揮作用。要想發揮計算機的優勢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教師作為教育者,通過各種教學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素質。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其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是離不開信息的傳播的。
我們知道,人的信息來源主要靠視覺,約佔全部信息的百分之九十,所以如何提高可視信息的傳播,尤為重要。
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經常使用各種電教煤體,要想發揮計算機特有的作用,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要求要有好的教學設計;(2)電教媒體的選擇,要求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長處,從而達到優化組合應用;(3)軟體的選擇,在內容形式上要求很好的滿足教學要求,且有較高的音像指標;(4)手段的使用方式,要求教師有良好的使用技能,會把握使用的時機。
其次,要在深入理解「語文」這兩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語文課中的很多知識不是看幾張圖片就能解決的,電教媒體的使用也許解決的並不是很重要的內容,但是,這沒關系,因為你所選擇的媒體能完成你想達到的某個目的就可。千萬不要失了主次。
自從計算機進入我校輔助教學,通過親自操作、使用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
一、用計算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計算機教學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在教學語文第四冊中《精彩的馬戲》這一內容時,我先利用計算機可播放電視片段這一特點,上課剛一開始,我就先請學生和我一起通過多媒體看一段精彩的馬戲,馬戲播放時,學生看的津津有味,播放結束時,學生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時我問學生看了這場馬戲有什麼感受,有的學生說馬戲真有意思特想讓爸爸帶我去現場看一場這樣的馬戲,有的學生說我真想知道那些叔叔阿姨怎麼把它們訓的這么聽話等想法,這時我對學生說有一位小同學也去看了一場非常精彩的馬戲,他在看過馬戲之後還把那天他看到的馬戲寫成了一篇文章,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位同學看到什麼馬戲了,他是怎麼寫的呀?學生聽完我的想法積極性很高。然後我讓學生帶著剛才的問題自己先自學課文。這課的導入,運用了計算機這一煤體效果非常好,學生的視覺感官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在適時的發揮教師語言的引導作用,很容易就把學生緊緊的抓住並引到課文中來了。
2、運用計算機也具備聲音媒體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語文第四冊中《藍樹葉》這一課,在計算機上出示插圖同時讓學生自讀課文,用計算機出示課後練習題李麗向林圓圓借綠鉛筆,(後來為什麼沒有接?林圓圓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播放插入的聲音「同學們你們好,我是林圓圓,我想和你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和我交朋友嗎?」這句話的插入,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自己的想法,完全融入到課堂中來了。
3、充分利用計算機能演示圖片及活動畫面這個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喜歡的方式他們才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十分重要的。在講課過程中我經常製作一些活動的、色彩鮮艷的、學生愛看的畫面。盡量使畫面動起來,而且運用素材庫中的素材,在畫面中插入一些動植物的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這是潛水艇,那是軍艦》一課時,利用了大量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很少看到潛水艇、軍艦、破冰船等圖片,所以在老師出示那些圖片時特別感興趣,本來很枯燥的一課學生卻很有興趣。
二、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內容更豐富,課堂容量更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課件操作簡便快捷。
1、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有了計算機輔助教學使課堂容量更大,在一節課中學生接受的知識更多了。例如,教學《這是潛水艇,那是軍艦》一課時,我從各種書中找到與本課有關的大量圖片有通過上網從網上下載了很多圖片和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在教授這課時,學生通過老師用課件的演示見到了以前從沒見到過的內容,了解了從來沒接觸過的知識,從學生的表現看學生很感興趣。在例如講《四大發明》這課時,利用課件學生看到了古人更多的發明,認識了我國古代一些有名的科學家,以及這課中提到的四大發明,更詳細的知道了四大發明的作用以及他們的貢獻有多大對現代人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學生通過一課的學習補充了很多課外知識,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知識量。
2、增加閱讀量。計算機教學的介入節約了課上的一些時間,節約出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補充一些課外閱讀知識。例如在教學《落葉》時,我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在教學環節中加入了兩篇也是描寫秋天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後覺得作者把秋天寫的真美,而且有這么多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我想長此訓練下去,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詞彙的積累會有很大提高的。
3、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後,對突破重難點很有幫助,學生學知識快了,課上的時間可以更多的用於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正確理解計算機的作用。
1、教師的意識要到位,要知道為什麼使用計算機,使用計算機後對教學有什麼幫助,使用計算機媒體要達到什麼目的。不能說別人用所以我也要用,這種使用是為了應付而使用,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像有別人聽課這種情況,有的人用完計算機後自己都說用不用都一樣,使用後也沒達到什麼目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像我前面講的在使用計算機時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沒做好。不要認為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了這就是一節不錯的課,有一句話不是說「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教師們不要為了給人看你會使用計算機才運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如果那樣,即使運用課件了效果也不會好,更不能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像有的課只出現了幾張圖表,雖然說演示效果好於投影,但與用幻燈片沒有什麼區別,浪費了資源。所以要先明確這節課要達到什麼目的,先進的電教媒體在這節課中能起到什麼作用,可以怎樣輔助教學者突破新課中的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2、選擇媒體要合理,最大限度的發揮計算機的優勢作用,教師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一些知識,會正確製作需要的課件,即能幫助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的課件,並會熟練使用計算機,不能因為操作原因,使課件使用不當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其中包括進行教學設計,系統備課,製作課件,根據課件復備課,修改課件的環節。
3、製作精美課件的其他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使用計算機的各種優勢之外,製作精良的課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審美能力等很多方面。
通過使用我們深知計算機在語文學科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如何更好的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還需要在使用中不斷摸索。我相信在這個技術含量很高的社會里,我們會更好的讓高科技為人類服務,而不要讓它牽著鼻子走。而我們也會在不斷的實際應用中挖掘計算機輔助教學潛力。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盡力避免我所提到的不好的現象,而讓計算機為我更好的服務。
❺ ppt優秀作品欣賞四大發明
四大發來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源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❻ 品社課四大發明怎麼講可以更有趣
活動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知道它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識,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2、能圍繞話題談話,並能從別人的談話中獲得有用的信息。
3、掌握用吹塑紙印刻的方法,體驗創造的樂趣,在印畫的過程中能保持畫面的整潔。
活動准備 ppt課件:四大發明
活動過程
一、有趣的造紙術
1、師生共同舉辦「紙的展覽會」在日常生活中請幼兒搜集各種各樣的紙。
請幼兒把收集來的各種各樣的紙製品共同布置成「紙類展覽會」。
2、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紙的特徵,幫助幼兒回憶和擴展自身的經驗。
幼兒討論:你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紙?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等手段進行感知,發現有的紙厚,有的紙薄;有的紙光滑,有的紙粗糙;
有的紙硬,有的紙軟,有的顏色和光亮度也不一樣等多種特徵。
3、啟發幼兒思考:紙是怎麼來的?
幼兒議論後,教師小結並介紹中國人發明造紙的過程和造紙的方法。
激發幼兒對創造發明的興趣。
4、啟發幼兒討論:紙可以做什麼用?
如:書寫、印刷、包裝、裝飾、做紙盒、做信封、折紙、做紙漿玩具等。
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古代中國人發明紙對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貢獻。
二、神奇的火葯
1.讓幼兒回憶過新年時看到放煙花的情景,讓幼兒知道美麗的煙花需要火葯才能點燃。
2.出示火葯的圖片,並向幼兒介紹我們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發明了火葯。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火葯的演變,啟發幼兒談談火葯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指南針
1、讓幼兒回憶做船的經驗,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船能在大海上航行而不會迷失方向呢。
2、出示指南針,並向幼兒介紹我們中國人在很久以前(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針,
並從我國傳到歐洲,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指南針的演變和構造,最先用的材料是用天然磁石磨成的,
現在我們是用人工磁鐵,把磁針和分方位的盤裝在一起,也叫羅盤針。
4、啟發幼兒談談指南針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印刷術(同上簡單介紹)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這四大發明是我國在世界上最先發明的,還有很多發明,也使世界矚目。
現在,中國在世界上還是很棒,很多的科學家是中國人,我們長大後一樣要為中國人爭光。
激發幼兒的愛國心。
❼ 四大發明幻燈片急
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❽ 急需五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中國古代科技之光》教案和課件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❾ 三年級勞技課《發明是什麼》教案
摘要 第一單元:紙工初步 紙工,是三年級學生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系統地學習使用剪刀、美工刀、膠水、膠帶、直尺等紙工常用工具,學習運用剪、刻、折、貼、撕、拼、插、卷、編、植等紙工基本技法來製作作品:拼接玩具,編制書簽,做團花、拉花、彩燈和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課時安排:6課時 第1節 了解紙的知識、 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和紙工製作的符號 教學內容:了解紙的知識、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和紙工製作的符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紙的種類和它的用途、我國早期的造紙術和造紙方法。介紹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製作紙工時的安全防護。 2、過程與方法:認識常用的紙工工具並會使用;了解紙工製作的符號並掌握一些紙工的基本技法。 3、情感與價值觀: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紙的種類和它的用途;學會根據製作符號製作紙工。 教具准備:各類生活中常用的紙、常用的紙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