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雲吞面發明人

雲吞面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2-06-04 14:16:48

『壹』 雲吞是誰發明

雲吞就是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貳』 中國有什麼特色美食

中國有很多特色美食,如哈爾濱紅腸、冰糖葫蘆、天津狗不理包子、陝西肉夾饃、雲南過橋米線等。

一、哈爾濱紅腸

原產於東歐的立陶宛。中東鐵路修建後,外國人大量進入哈爾濱,也將紅腸工藝帶到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澱粉(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

二、冰糖葫蘆

又叫糖葫蘆,在天津又稱糖墩兒,在安徽鳳陽叫作糖球。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三、狗不理包子

是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型大小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四、肉夾饃

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五、過橋米線

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屬滇菜系,起源於蒙自地區,由湯料、佐料、生的豬裡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及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製作而成。

輔料有來過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姜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叄』 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面條起初被稱為「湯餅」。

四千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中國西北部的一個村莊,緊隨其後的洪水又將其封凍。四千多年後,准確說是在2005年,考古學家們在被稱為「中國龐貝」的青海省喇家村裡,發現了裸露在岩層中長約50厘米、寬約3毫米的面條。不過在那時它的名字很有可能還不叫「面條」。

在中國,最早的面條被叫做「餅」或「湯餅」。1400年前的《齊民要術》首次記載了製作面條的「水引餺飥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簡單來說,「水引面」是將拉成筷子粗細的面條,掐成一尺狀,水浸之後,在沸鍋的蒸汽上用手快速捏成扁條狀下鍋,煮熟出鍋淋上雞湯。餺飥的做法與水引面相似,只是形狀更似扁平的面揪皮,但口感上都「滑美殊常」,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湯面。

(3)雲吞面發明人擴展閱讀

特色面條: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的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的重慶小面、上海的陽春面、高郵的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麵、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

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鋪蓋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貴陽的腸旺面,阜陽格拉條,渦陽干扣面,等等。

『肆』 求各種麵食的名字

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的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的重慶小面、上海的陽春面、高郵的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麵、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鋪蓋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貴陽的腸旺面等等。

『伍』 雲吞面是哪一年發明的

唐朝

『陸』 面條是哪的人發明的

面條(noodle),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面條的歷史 面條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食物,它有著源遠流長歷史,早於東漢年間巳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面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面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面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面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 「面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面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面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麵/過水涼面)。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掛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面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別開生面的「伊府麵」。其實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面、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面、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面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乃面條之始祖,馳名中外,對全世界之麵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義大利粉便為當時義大利使節–馬可孛羅於元朝將我國的做面技術帶回義大利後發展而成。現今的日本拉麵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麵製作技巧到橫濱,當時的日本拉麵被稱為「龍面」,意思即中國人–龍的傳人所吃的面。 面條的文化 面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面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乾麵及蝦子面;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面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面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面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闆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面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據dfybd近40年吃、做面條經驗,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面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面,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面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面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麵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麵,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麵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觀南方面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面團和好後,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面團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麵,簡稱「伊面」,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綬家廚所創。伊府麵中國南北兩方皆有製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麵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乾,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因製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麵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面,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雖說麵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面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對象反著眼在平民大眾。擔擔面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淥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後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後不可帶鹼水味。 面條的故事 中華面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面條–長壽面。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面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於漢朝冬致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冬至面」。其實有關「長壽面」的意義眾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引:) 壽辰時吃的面線亦會稱為「壽面」。面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面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面線會被稱為「健康面」。民間有傳面線乃九天玄女為母親王母娘娘祝壽而費煞思量所准備之賀禮。因而做面線的人家中都會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線的品種繁多,有雞蛋面線、龍須面線、銀絲面線等。 (引:<<中國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冷淘」,原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麵店吃面。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闆研製出柔軟可口的「冷淘」。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致以後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心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並未曾變改。 (引:<<中國名食掌故>>) 陝西岐山面又有著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稱「和氣面」。話說西周時,殷紂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績,將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後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並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麵招呼。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 (引:<<名食故事>>) 有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華麵食之學問博大精深,豈能以短短數字完全概括。唯一肯定的是中國確是麵食的始祖、做面的專家;不同面類有不同的吃法、不同的煮法;每種面條都擁有不同歷史、不同文化,令中華面條因而在全世界享負盛名。

『柒』 廣州的歐成記雲吞面歷史(來歷)

位於西關有「食街」之稱的第十甫路127號「歐成記」製作的上湯鮮蝦雲吞堪稱其中的佼佼者,自1956年以來獲歷屆「名小食」稱號。其湯料是用蝦仔、大地魚、豬細骨等原料精心煮制;雲吞餡則採用鮮豬肉、鮮蝦仁、鮮雞蛋拌制,用碾得薄薄的雲吞皮包裹、煮熟。熟後的雲吞成粉紅的肉色,玲挑剔透,香味誘人,故有 「玻璃雲吞」之美譽。1997年更榮獲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稱號。

歐成記的上湯鮮蝦雲吞面的特點是,湯鮮、面爽、雲吞靚。湯使用的是蝦子、大地魚和豬細骨等原料整制,湯味鮮而清香,面條是全用鮮蛋巧製成銀絲細面,吃起來有彈牙之感。雲吞採用鮮豬肉,鮮蝦仁、鮮雞蛋等原料拌制,用很薄的皮包起來,煮熟後呈肉色,鮮爽而味香,故有「玻璃雲吞」之稱,是歷史名小食。
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

如果你生活在廣州多年,還沒有到西關去吃一吃荔灣的名食,那實在是一個缺憾,你不妨趁著年底的空閑去西關走走,那都是一些老字好的小吃,保准你到時食指大動。

南信姜撞奶

薑汁撞奶首創於番禺縣沙灣鎮,沙灣是魚米之鄉,養水牛產奶是當地農民副業。這里產的水牛奶濃度高,含脂肪多,可以製成多種奶製品小吃,其中薑汁撞奶最為有名,傳遍廣州、香港、澳門食肆。按中醫論說,牛奶性甘味寒,功能補虛羸,而姜則性辛微溫,功能散寒暖胃,去痰下氣。因此,薑汁撞奶在寒冷天氣食之,頓有通身暖和之感,可謂配合巧妙。南信牛奶甜品專家自80年代後重新挖潛加以研製,使之具有姜香奶清的特點,又有驅寒健胃鎮咳之效,不少日本、美國客人都慕名專程品嘗,一些老主顧還經常買外賣回家吃,其風味道頗受消費者青睞。

1987年,1995年廣州美食節獲「名牌小吃」稱號;
1994年,廣州美食節獲「金牌小吃」稱號;
1997年,廣州美食節獲「傳統名牌小吃」稱號;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獲認定品種。

南信雙皮奶

順德的水牛奶質優脂重,經巧手調制後,可在奶面成型兩層奶皮,故名雙皮奶。雙皮奶入口甘美異常,外形又獨具一格,為保持「人無我有」的特色,此店曾在廣州市郊開設水牛奶牛場,以確保奶源質量。南信雙皮奶店在製作雙皮奶時特別講究,注意選用優質的新鮮水牛奶,掌握火候,使奶品成皮,並保持平滑。為適應顧客的需要,夏天還增設冷藏,成為四季佳品。1956年:廣州市名菜美點展覽評比會上獲「名牌小食」稱號;

1997年:廣州市美食節獲「傳統名牌小食」稱號;
1997年:認定為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

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

雲吞和雲吞面,是廣州最普遍而又富有風味的地方小吃。據一些老行尊說:廣州的雲吞面是從外省的「混鈍」演化而來的。歐成記的上湯鮮蝦雲吞面的特點是,湯鮮、面爽、雲吞靚。湯使用的是蝦子、大地魚和豬細骨等原料整制,湯味鮮而清香,面條是全用鮮蛋巧製成銀絲細面,吃起來有彈牙之感。雲吞採用鮮豬肉,鮮蝦仁、鮮雞蛋等原料拌制,用很薄的皮包起來,煮熟後呈肉色,鮮爽而味香,故有「玻璃雲吞」之稱,是歷史名小食。

上湯鮮蝦雲吞面從1956年起多次獲得「名牌小食」稱號;上湯鮮蝦雲吞在1997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歐成記上湯鮮蝦水餃面

「上湯水餃」是三百多年前廣州中山四路的一間叫「福來居」面館首創的。它取北方水餃和南方雲吞兩者之長,溶於一體,具有濃厚的南方風味,久盛不衰。歐成記的上湯鮮蝦水餃皮薄、肉餒豐滿,吃時配以面條,鮮美爽滑,十分可口。在1994年廣州市美食節中獲「金牌小食」稱號。

伍湛記及第粥

廣州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及第粥」的。它是三元及第粥的簡稱。是一款傳統的名牌小食。「及第粥」以荔灣伍湛記較為出名,伍湛記及第粥已有40多年歷史,始創者為順德人伍湛,在廣州文昌南路文昌橫街口開了一家父子店。由於當時廣州四大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在文昌橫街,伍湛記恰恰在街口,上文園飲早茶的茶客途徑伍湛記,看見它「生滾」的肉粥香氣撲鼻,食指大動。伍湛記「生滾」的肉粥正是及第粥,它成了廣州人喜歡的著名粥品,其製作精良,鮮味可口,粥底又以瑤柱、腐竹、豬骨等原料精心熬制、味道特別鮮美,它的肉丸是用七成瘦肉。

閱讀全文

與雲吞面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