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汝瓷誰發明的

汝瓷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6-04 13:12:30

『壹』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1、汝窯

汝瓷雄居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之首,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傳世品僅有60餘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其釉色,如雨過天晴,溫潤古樸,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貳』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點是什麼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窯。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宋代統治者崇尚復古之風,追求造型美、線條美、古樸美。宋代五大名窯:官、汝、鈞、定、哥。

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製品。窯址先在開封,後遷杭州。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藝術上追求質朴無華、淡雅自然;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紫口鐵足」是其獨特名貴處。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北宋後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瓷燒制於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傳世品全世界僅存60餘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國、日本等博物館收藏,為舉世公認的稀世珍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如雨後天藍色的晴空,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古樸、典雅、凝靜、大氣,象徵著純結、平安、吉祥和富貴。對汝官瓷的擁有和欣賞,體現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和藝術涵養。汝瓷燒制技術失傳800多年,近年來仿燒成功,使天青釉重見天日。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瓷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於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博物館。定窯以燒白瓷著稱,碗、盤製品多採用覆燒工藝,口沿澀胎無釉,故在一些精細的製品上常用金、銀、銅鈐口。鈞窯創造了以氧化銅、鈷等金屬礦物質為著色劑,燒制銅紅、天藍、月白等釉色。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叄』 汝官窯北宋時期在什麼地方燒造的清涼寺是汝官窯嗎

是的,我就是清涼寺的!想知道具體請看視頻《清涼寺的秘密》網路視頻!

『肆』 汝窯在哪個皇帝執政期燒造成功

汝窯是在宋徽宗時期,總共二十年間

『伍』 中國八大瓷都分別是哪最早生產瓷器的又是什麼地方

景德鎮,福建德化縣,醴陵市.

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現在一致認為是景德鎮了.

景德鎮制瓷業從五代到清代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雖然不是瓷器的發明者,但卻能集歷代名窯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藝和高度的瓷業成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陶瓷的最傑出代表。景德鎮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同時,它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因此,景德鎮陶瓷理所當然地在我們偉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
景德鎮瓷器名聞天下,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瓷器的,目前尚無定論,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唐代及唐以前的窯址和實物,在這個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在沒有找到新的實物證據前,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製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陸』 汝窯到底燒於何年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

『柒』 瓷器的發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勤勞智慧的先民已經會製作和使用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先民把制陶用的粘土用水調合,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適合生活的容器,經火加熱到一定溫度,燒出比較堅硬的陶器。陶器的出現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國又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瓷器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瓷器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經過不斷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提高燒成溫度和器物表面施釉,創燒出與陶器有別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後期,一種具有瓷質光潤、透光性較好,燒成溫度在1310℃左右,敲之聲音清脆的瓷器燒成了,並在浙江省大量出現,這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重點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如陝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魚紋盆;河南陝縣廟底溝的花瓣紋盆;甘肅永靖馬家窯的漩渦紋罐及半山、馬廠類類型的幾何紋罐。它們只用紅、紫、黑等簡單色調描繪出精奇瑰麗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統一體,至今仍令人贊美不絕。陝西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優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蓮花尊等,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燒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是中國陶瓷處於繁榮發展時期,唐代浙江越窯青瓷,河北邢窯白瓷馳名於當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點。花瓷與絞胎等裝飾手法也在北方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種。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漢代以來單色釉的影響,到唐代發展為黃、綠、白、藍、紫、黑等多種色彩,因為使用最多的為黃、綠、白三種色彩,故稱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國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地涌現了數以千計的瓷窯,有汝、官、定、鈞、耀、龍泉、哥窯等以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成就成為宋代最著名的瓷窯。它們對後世制瓷藝術有深遠影響。 而元明清時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有的停燒,趨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區制瓷業則有很大發展,工匠來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鎮為中心,制瓷技術逐漸上升為全國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國瓷器已達到成熟階段。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明代以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宮廷和民間用瓷均為青花瓷器為主,器型輕巧玲瓏,淡雅優美。在明代還出現了鬥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繪的豐富裝飾品種。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琺琅彩、粉彩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火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須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了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這些豐富多彩的陶器,充分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質細膩,漆黑光亮、造型靈巧、薄如蛋殼的黑陶,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推向了頂峰。

黑陶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鬶、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鬶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鬶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甗、鬶、鬲、盉、罐、杯等,鼎、斝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盉、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又光。

白陶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罍、觶、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應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漸漸消失。 在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瓷器。據考古材料證實,中國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瓷器,考古學上稱為「原始瓷器」。這種瓷器是以高嶺土作坯胎,在高溫火焰中焙燒,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色質呈青綠而略帶褐黃,紋飾有方格紋、直線紋等,裝飾方法有刻劃和模印等幾種。 到東漢時期,出現了成熟的瓷器,釉青瓷器胎薄而堅實,扣之有聲,釉色透明,呈淡青色或草綠色,還有在陶器上會有硃色與白色彩繪的彩繪陶器,圖案紋樣大多是幾何、植物、動物紋樣組成,瓷器的造型單純樸素,矮闊敦厚。

中國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稱青釉磁)。這種青瓷因釉中所含氧化鐵,經一定溫度的氧化焰,燒製成黃色,再在還原焰中燒成青色。而且燒制的器物種類繁多,造型也豐富生動。裝飾紋樣有鋪首紋、蓮花紋、聯珠紋、波浪紋等等,其裝飾方法十分豐富,有壓印、刻花、堆貼、塑飾、雕鏤、蘭彩。青瓷以其素雅、清麗、明凈的釉色和豐富多彩的裝飾及生動多變的器物造型,在中國陶瓷史上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已有很大發展。現存南朝《覆蓮小罐》,體積雖小,但造型簡朴優美,蓋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蓮蓮瓣,蓋有荷葉梗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通體施青釉,泛黃,開細片紋,釉色晶瑩明澈。

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工藝有新的發展。隋代出現了邢窯白瓷。邢窯白瓷瓷胎體堅硬細薄,釉色潔白勻凈,有「類銀類雪」之譽。現存的隋代白瓷《龍柄雙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經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可見其工藝之精細。唐代以越窯青瓷最為著名,它是中國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窯產品。越窯青瓷的生產除唐時隸屬越州的餘姚、上虞、紹興和諸暨外,現在的寧波、鎮海、鄞縣、慈溪、臨海和黃岩等地也仿燒越窯青瓷,實際上已形成一個以上林湖一帶為中心的具有相同風格的龐大青瓷窯系。 唐代越窯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為主,諸如茶甌、茶托、執壺、杯、盤等都是越窯廣為燒制的產品。其裝飾紋樣取材廣泛,有牡丹、蓮花、卷草、鸞鳳、鴛鴦、鸚鵡、飛雁、獅子、龍、魚、人物及山水等。而裝飾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劃花、堆貼等,堆貼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貼出各種紋飾。 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的生產規模更大。當時部分窯場為吳越的錢氏王朝所控制,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窯,它們專門燒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謂秘色瓷。吳越統治者就用這些精美青瓷,向實力強大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政權納貢,以期換取偏安的局面。由於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窯更是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此時的秘色瓷從以往青中微微閃黃的一種不太成熟的色調,進而燒成比較純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綠色,而且釉層非常均勻,為宋代青瓷追求類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越窯青瓷在唐、五代時期,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不斷地向海外輸出,遠銷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東南亞等地。現在國外的一些古城遺址和古寺院中都曾發現過它的殘片。入宋以後,因其他瓷窯的發展,宮廷用瓷已無須仰仗於越窯,而其商品瓷在競爭中亦逐漸失去了市場,故至北宋中期以後,越窯日趨衰落,其盛名亦為其他青瓷窯所取代。

而唐代最為傑出的是唐三彩,它是以一種低溫多彩的鋁釉燒制的陶器。唐三彩具有淋漓變幻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富麗堂皇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的製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的形體圓潤飽滿,俑類涉及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人物造型精練概括,而動物形體塑造的比例准確,結構分明,生動傳神,成為當時唐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流傳於世。 宋代是我國瓷器工藝的高峰時期。瓷器生產呈現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現出許多生產優質瓷器的名窯,自古就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稱,事實上遠不止這五大名窯。這些名窯對中國制瓷工藝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

地處河南省的鈞窯,它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禹縣神垕鎮,該地宋代屬鈞州,故名鈞窯。釣窯瓷器原屬青瓷系統,後吸取唐代花釉瓷器復色釉的技藝,通過燒制過程中的窯變,其釉色取得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釣窯瓷器的種類主要有碗、碟、爐、瓶、花盆等,以後者的造型最為優美,且變化豐富,有圓形、海棠花形等樣式。瓷器的釉色一般為青中帶紅,即青釉中往往出現或深或淺的紅色,有的則是天青與玫瑰紫、海棠紅錯綜相間,似藍天中的紅霞,甚為美麗。鈞窯瓷器中出現的這種紅色,乃是釉料中加入了銅的元素所致,至於紫色則是青釉與銅紅釉相互熔合的產物。鈞窯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經燒制後所呈現的紅斑、紫紅斑等復色釉,即窯變,突破了青瓷的單一色釉,使其形成對比妍麗的藝術風格,為宋代青瓷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其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五代時受越窯、婺州窯和甌窯的影響而興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窯的衰落,而獲得進一步發展。又由於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其產品作為貢品及外銷量的激增等,遂使龍泉窯生產達到鼎盛時期。龍泉窯的瓷器品種有瓶、壺、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瓶的造型最為豐富。其瓷器釉色在南宋中期後,創燒出梅子青和粉青釉,從而形成龍泉窯自身的獨特風格。龍泉窯瓷器在裝飾上多採用堆貼、浮雕等方法,另外也有鐵褐色的斑點作裝飾的。 哥窯

地處浙江省的哥窯青瓷器是中國宋代瓷器。據記載,哥窯與龍泉窯同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南宋時有姓章的兄弟兩人,各經營一窯,其兄所營者,以「哥窯」名之,其弟所營者,則以地名名之。哥窯瓷器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魚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為正色。哥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釉面周身布滿龜裂紋片,即通常所說的開片,是釉和胎在冷卻的過程中,因收縮率的不同而呈現出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特殊效果,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由於其龜裂紋理形狀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稱。如魚子紋,即紋片細小如魚子,而蟹爪紋則是由於紋片大而呈弧形的緣故,另外還有百圾碎、金絲鐵線等不同名稱,頗受人們的喜愛,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藝的一種創造。除開片外,哥窯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現大小氣泡的,稱聚球攢珠;也有葡萄紋銹斑的,稱為葡萄斑。哥窯的器物品種有爐、瓶、盤、碗、洗及文具等。 建窯

地處福建省,以燒黑瓷著名,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故又稱水吉窯。建窯在宋代瓷窯中以燒制黑釉瓷器著名。其器物多為碗、盞等茶具。建窯黑瓷在燒制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高溫下釉層流動,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顯示出赤鐵礦的小晶體,從而形成多種不同的褐色斑紋。其中以兔毫釉和油滴釉為代表。兔毫釉是在漆黑發亮的釉面上,並排地閃現著銀色光澤般的絲條紋,其狀若兔毫,這種以呈現兔毫狀的結晶來代替藝術加工,其美妙處並不亞於採用刻、劃、印花和彩繪等方法所形成的裝飾效果。油滴釉以美麗的結晶紋著稱,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不規則的散布著,在日光的照耀下,會發出閃爍的光澤,使人眼花繚亂,猶如菜湯中的油滴晶瑩透亮。另外還有呈羽狀斑點的鷓鴣斑等。因北宋時期上層統治者喜用黑釉茶具鬥茶,而建窯瓷器又因釉色漆黑,利於鬥茶,而深受重視;被作為貢品供御府使用,使建窯瓷器聲譽大噪,不少瓷窯也爭相仿造。 汝窯

汝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境內,因寶豐在宋代屬於汝州而得名。汝窯本是一座燒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間窯場,其裝飾風格與陝西的耀州窯相仿。至北宋晚期,宮廷以定窯瓷器的口部無釉而為毛邊,不便使用,而命汝窯燒制供御用的青瓷,即史稱的官窯汝瓷。過去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就指此種瓷器。而民間所燒制的印花青瓷,現在一般稱為臨汝窯,北宋時專燒宮廷用品。汝窯胎土細潤,微帶紅色,釉料稠潤清瑩,如雨過天晴般的淡藍色,有細碎的開片,早期素麵無裝飾,高雅古樸,晚期有印刻花,別有情趣。汝窯因燒造時間很短,故流傳器物僅見盤、碟、洗、奩、尊、盞托。且均大不過尺,數量極小。汝窯瓷器不以裝飾紋樣為重,一般多以釉色作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 汝窯瓷器在燒制上已基本掌握鐵的還原性能,其釉色呈淡天青色(亦稱蔥綠色),它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暖,是一種寒暖適中,十分和諧的色調。這種青瓷所產生的清逸、高雅的色感,正是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愛好和審美趣味的反映。

官窯

官窯是中國宋代由官方經營、所燒瓷器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窯。其窯有2處:①北宋政和(1111—1118)至宜和(1119—1125)年間設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窯址迄今尚未發現。②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依北宋舊制在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設窯;繼續燒造,其窯在杭州的鳳凰山、烏龜山一帶,出土瓷片與文獻記載頗多吻合。官窯青瓷的釉色以粉青為上,其色調淡雅含蓄,紫口鐵足,並有蟹爪紋開片。 因其胎體中含鐵成分過多,故瓷胎均為稍帶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紫口鐵足的形成,則是利用釉的流動,使口邊只掛有極稀薄的一層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無釉而呈現鐵色。紫口鐵足與罩在瓷器表面上的青釉相映,色彩上形成對比的效果,既破除了青釉一色的單調感,又賦予器物以莊重的情趣,從而使官窯器物愈發顯示出青瓷的韻澤。官窯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紋飾,僅瓶類器物在頸、腹等部位有數道間距不等的弦紋,而整個器體則大面積素樸無飾,具有一種單純、明朗的感覺。 官窯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禮器,造型簡潔雅緻,干凈利落,加之周身裂紋,即開片和紫口鐵足,使器物倍增古樸典雅的情調。

定窯

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因曲陽在宋代屬於定州,故名定窯,是宋代名窯中唯一燒制白瓷的窯場。定窯所燒瓷器多為日用器皿,有碗、盤、杯、盒、枕、瓶、壺等品種。其瓷器體較薄,燒制時易變形,故多用覆燒。其瓷胎質堅硬細潤,呈乳白色,且白中閃黃,滑膩滋潤。在裝飾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後多飾以精美的花紋,其紋飾主要有植物紋,包括牡丹、蓮花、菊花等,另外還有鴛鴦、游魚及瓷孩兒枕等,形成優美生動、富於變化的圖案或器形。其裝飾方法主要有:①刻花,因器體較薄,故多用淺刻法,所刻線條有深淺之分,既有利於表現所描繪的物象紋飾,又豐富了白瓷的色調,其工具為竹片和刀,前者刻線較寬,後者刻線較細。②印花,用到有花紋印模,趁坯胎未乾時印出所需花紋,其中以模壓陽紋居多。由於模印,故使器體表面具有微妙的光線變化。印花瓷器線條更為精秀規整,紋飾繁縛細致,結構嚴密緊湊,所印花紋清晰、一絲不苟,加之乳白色的器體,給人以清麗素雅、柔美秀逸的感覺。另外印花器口部皆不掛釉,露出的胎體,成為毛邊,常鑲以金、銀扣,因而又使瓷器增添華美之感。③劃花,用類似梳櫛狀的工具,在器物表面上創出各種花紋。一般以魚紋、波水紋居多。其線條勻稱,自然。除白瓷外,定窯還燒制醬釉、黑釉和綠釉等瓷器。定窯瓷胎質堅細,器體很薄而輕,為避免燒制變形,採用扣燒的方法,所以口沿不施釉而是澀邊,然後以以金、銀、銅鑲口謂之「金銀扣」。定窯釉色潔白,在胎坯上先塗白色的化妝土,然後施色透明的牙白色玻璃釉。多以印花、劃花、刻花為裝飾手法,頗具特色。 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到了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景德鎮窯的制瓷業出現凋零或停滯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重獲發展。目前景德鎮窯在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傳統品種,創造新的品種樣式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索,並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元代景德鎮窯還發明了釉里紅瓷器,這是一種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稱作「釉下彩」。由於釉里紅的銅紅不易控制,燒制難度大,因而能達到純正紅色的釉里紅瓷器很少,故屬名貴瓷器。在釉里紅瓷器的基礎上,明代燒成了鬥彩和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鬥彩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彩瓷,又名豆彩。鬥彩有兩種含義;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拚鬥在一起;②青花和彩爭奇斗艷。它是先以釉下青花繪出主要花紋,燒成後再在釉上彩繪或用多種彩釉填染,最後入爐烘烤而成。裝飾花紋多為花果雞蟲人物等,成化後的「鬥彩」,色彩絢麗極至。如《鬥彩畜土圖杯》、《鬥彩花蝶紋蓋罐》。根據傳世瓷器研究,鬥彩創始於明成化年間,它的出現是受景泰藍工藝啟迪的結果。鬥彩是在坯上用鈷料勾畫紋飾的輪廓,上釉燒後呈現白釉藍色紋飾的輪廓線,與景泰藍用銅絲盤成雙線紋焊接在銅胎上具有相同作用。 鬥彩是在青花雙勾線內填各種色彩,景泰藍則於銅絲雙線之內填各種色料,兩者用料不同,工藝也相異,然而紋飾效果卻異曲同工。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五彩」含多種彩色之意。就是以褐黑色代替青花勾描輪廓,或直接在釉上進行彩繪,顏色趨向濃艷,對比鮮明,絢爛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復雜的變化,有的瓶身鏤空成圖案,再施五彩,成為玲瓏剔透的通花瓷。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現存萬曆五彩鏤空雲鳳紋瓶,紋飾復雜,但層次清楚,且集彩繪、浮雕、鏤雕於一體,紅艷奪目,十分絢麗。 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藝達到了頂峰。這時期除了青花瓷的燒造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澤更加鮮艷,層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豐富外,還創造了極其名貴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是中國清代專供御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畫琺琅。系仿照銅胎畫琺琅的特徵燒制的,是在紅、黃、藍、綠等色地上繪以花卉紋飾。初使用西洋琺琅料,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在造辦處琺琅作內仿煉西洋琺琅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國產琺琅彩。琺琅彩瓷器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好的薄胎白瓷,由造辦處琺琅作的景德鎮名畫師從事描繪,紋樣都是指定的畫稿,畫好後再入爐火烘烤而成。 琺琅彩瓷器的底部均書寫年款,有藍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體有楷、篆書兩種,書4字者為「康熙或雍正御制」,書6字者為「大清乾隆年制」。琺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琺琅彩中,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澤的琺琅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康熙琺琅彩料做過分析測定,初步確定著色原素為:黃色為銻、鐵,藍色為鈷,白色為砷,鮮紅為金,粉紅為金、砷,紫色為鈷、金。在這基礎上,又創造了比五彩瓷更嬌

閱讀全文

與汝瓷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