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造紙術最早是誰發明的
最早復的造紙術
造紙制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
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
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
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
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
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
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
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些過程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深遠的淵源關系。
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破布、漁網等植物原料,經
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來的紙,可謂現
代紙的淵源。
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
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
地傳播開來,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㈡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製造麻內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容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製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製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
(2)造紙術是誰發明出來的擴展閱讀: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㈢ 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紙尚未問世之前,古代中國的文字資料有許多不同的載體。
甲骨,指龜甲與獸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積大而平整,利於刻劃),主要應用於於商代,作為占卜之用。據學者郭沫若研究,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約可回遡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種金屬器具,應用得最多的為青銅,即銅與錫的合金,也有少量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當時文字多銘刻於鍾、鼎等典禮儀式用品,故稱為金文或鍾鼎文。
石:以石為載體的文獻包括碣、碑、崖刻等,從秦朝到現代都有應用。
竹、木:將竹或木頭劈成長而窄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用來記錄文字,廣泛應用於先秦至三國兩晉時期。此外,還有以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的,稱為牘。
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製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年代約在西元前193年,內有帛書多卷,內容包含歷史(如《春秋》)、哲學(如《老子》)、醫學(經絡、養生)等,是一筆珍貴的人類遺產。
㈣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蔡倫,發明造紙術 這個是中國說法
羊皮紙 是貝加盟國王Eumenes二世手下的科學家發明的
莎草紙是埃及人發明的 不同的紙,發明地點和人物不同,所以都列給你看看,希望你能採納,(*^__^*) 嘻嘻……
㈤ 誰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5)造紙術是誰發明出來的擴展閱讀: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㈥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
(6)造紙術是誰發明出來的擴展閱讀
蔡倫造紙——
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
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㈦ 造紙術最初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版的關權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晉代(4世紀)時,紙已最終取代帛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在促進麻紙及皮紙生產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雖不是造紙術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㈧ 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蔡倫
蔡倫生於公元61年,祖籍桂陽(即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父親是一名出色的鐵匠。年幼的時候讀過私塾,粗通筆墨。
他是造紙術的發明人,為人類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也是一個喜歡玩弄權術的宦官,在險象環生的宮廷斗爭中得罪了漢安帝,被迫服毒自盡。這個為世界人民所銘記的中國東漢宦官就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
蔡倫造紙
有一天,蔡倫對作坊的師傅們說:「咱們試試用花草樹木做原料來造紙好不好?」大家一聽,都很驚奇。蔡倫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跟大家說了。大家覺得很有道理,就照蔡倫的吩咐分頭行動。師傅們有的抱來了爛漁網,有的扛來了樹皮,有的拿來了破麻頭。
蔡倫要大家用刀斧把這些東西剁碎,洗干凈,放進草木灰水裡浸泡,去掉雜質,再放在鍋里蒸煮。煮爛以後撈起來,濾去水,放在石臼里舂,搗成像漿糊一樣的東西,再放在池子里兌上水,攪拌均勻,就成了紙漿。最後,用細竹簾子把紙漿撈起一層來,曬幹了取下來,就成了一張紙。
㈨ 是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是由東漢時代的蔡倫發明的,但有考古證據表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相傳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表面不平滑,一般只用來包裝。到東漢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紙體系。
第一原料分離,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二打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成為紙漿。第三抄造,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第四乾燥,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是紙。造紙術的考古發現: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