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學生創造力問卷

大學生創造力問卷

發布時間:2022-05-30 02:47:56

A. 創造力測驗的國際上主要的創造力測驗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吉爾福特和他的同事編制了一套發散性思維測驗。測驗的項目有:語詞流暢性、觀念流暢性、聯想流暢性、表達流暢性、非常用途、解釋比喻、用途測驗、故事命題、事件後果的估計、職業象徵、組成對象、繪畫、火柴問題、裝飾。前10項要求言語反應,後4項則用圖形內容反應。
該測驗適用於中學水平以上的人,主要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記分。(有時也根據精細性記分)
例如,「組成對象」是要求被試用一些簡單的圖形(如圓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畫出指定的事物。在畫物體時,可以重復使用任何一個圖形,也可以改變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圖形或線條。
又如「火柴問題」是要求被試移動指定數目的火柴,形成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52名學生進行了發散性思維測試,並與普通班大學生(平均年齡比他們大3歲5個月)進行比較研究。他們發現少年班學生除了符號流暢性略低於普通班大學生外,其餘各項指標都高於或顯著地高於普通班大學生。在圖形的發散能力和發散思維中的獨創性因素方面有極顯著的差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托蘭斯等人編制了中車個著名的創造力測驗,該測驗分為3套,共有12個分測驗,為了減少被試的心理壓力,用「活動」一詞代替「測驗」一詞。
(1)語詞創造思維測驗。
(2)圖畫創造思維測驗。
(3)聲音語詞創造思維測驗。
測驗時根據4個標准評分:流利(中肯反應的數目);靈活(由一種意義轉到另一種意義的數目);獨特性(反應的罕見性)和精密(反應的詳細和特殊性)。被試從整個測驗中得到一個總的創造力指數,代表個體的創造性思維的水平。
該測驗適用於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文化水平,普遍採用集體測試的方法,對於小學4年級以下學生,一般用個別口頭測試。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蓋澤爾斯和傑克遜等人根據吉爾福的思想對青少年的創造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60年代編制了這套測驗。這套測驗包括下列5個項目。
1、語詞聯想測驗;
2、用途測驗
3、隱蔽圖形測驗
4、完成寓言測驗
5、組成問題測驗。
許多心理學工作者研究了創造性和實際創作作品之間的關系。瓦拉奇等人以50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發現思維的流暢性和創造作品之間有明顯相關。思維流暢性能夠預測許多領域中的成就。
這套測驗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到高中階段的青少年,適用於團體測試,並有時間限制。

B. 求人翻譯,專有名詞附上 本研究對55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察大學生創造力發展現狀及自我構念

In thisresearch, we conct a survey against 558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elf-construal,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We find that (1) seniors havehigher creativity than freshmen, sophomores and juniors; (2) both of the twodimensions of self-construal,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3)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acts as amediator, to some extent, between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creativity,between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flexibility, and between 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 and fluency & flexibility.

C. 急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

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結構

一、引 言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於糾偏: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之偏,糾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之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教育理論界對素質教育、素質的內涵和特徵等問題已達成了一些共識。學者們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教育。素質的內涵具有時代的特徵,不同的時代要求不同的素質。

那麼,何謂素質教育呢?文輔相認為,素質教育是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諧地發展,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從而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關於素質這一概念,心理學與教育學有著不同的解釋。心理學認為,素質是由遺傳或先天因素決定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特點,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論界的許多學者認為,素質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素質既包括先天遺傳特徵,又包括後天習得的素養。素質著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

至於素質的特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潛性。素質是人的潛能,不但遺傳素質是與生俱來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也必須內化為人身心組織中的穩定因素才能視為素質的形成。人的素質的外化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中的各種因素可以處於不同的水平或層次,這些因素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整體的水平取決於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間結構的整合。人的素質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構成素質整體的各因素也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並得到測量。

(3)穩定性與發展性。素質一經形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質,並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穩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素質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聯系,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對素質的要求不同。另外,個體的素質也是發展的。

(4)社會評價性。人的素質具有優劣好壞之分,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優良的素質可以得到客觀的測量。

此外,也有學者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對素質的特點作了劃分,如遺傳性與習得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辯證統一,內在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辯證統一,等等。

關於素質的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生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層次說,認為人的素質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五成分說,按照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劃分,將人的素質相應地劃分為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或者將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這些分類雖然繁簡不同,它們在本質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樣分,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居於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之間,起中介作用。應該注意到,對素質結構的探討,不能純粹從抽象的邏輯出發,應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

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應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研究聯系起來。如果不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就沒有必要。這種研究實際上反映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結合,是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中所提出問題的回應。至於大學生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專業素質。

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依據

大腦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學習和訓練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需要以學生腦的生長、發育與開發為中介;而且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人腦經過長期進化,其結構極其復雜和精細。遺傳因素雖然決定著大腦發育的總方向和主要輪廓框架,但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特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因素。換句話說,人腦之所以發育成為人腦而不是動物的腦,這是遺傳決定的;但是,究竟發展成什麼樣的人腦,是優秀的大腦還是平庸的大腦?這與後天的環境因素、營養條件、教育方式、學習訓練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關系。嬰兒出生時,腦內絕大多數神經細胞已基本形成,但還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細胞的突起和突觸連接以及微小神經環路的建立在後天發育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人腦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腦的微細結構和功能特性都在變化。但是,在出生後至7、8歲這一段時間特別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質教育而言,豐富的感官刺激,學校的各類教育和訓練、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的影響,通過兒童生理素質,特別是大腦這一物質基礎,發展成為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應重視運用大腦發育的規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發展。

人的畢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特別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關鍵期),以及心理品質發展的先後順序和發展速度是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基礎。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質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屬於成年初期(或稱青年晚期,從18—35歲)。在這一階段,其思維方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特別是在23—40歲之間,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元認知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進而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關系的思想,對於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結構的建構具有指導意義。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智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擴展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

心理學研究不同層次或水平的區分對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參考價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研究人的發展,這些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的內容,與社會科學交叉。第二個層次,研究個性的結構,如需要與動機、能力與態度的動力過程、行為的結構和動力過程、調節機制等。第三個層次,研究從感知覺到思維情緒等心理過程。第四個層次,研究心理過程的生理機制。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主要與上述第二個層次的研究有關。

三、心理素質的涵義、特徵

1.心理素質的涵義

關於心理素質的涵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許燕認為,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基本說明了心理素質的本質,但是沒有說明心理素質與人的單個的心理品質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各種實踐的關系。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性心理品質在人的生活實際中的綜合表現。這一定義抓住了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及特徵,但這個定義中所說的生活實際比較籠統,其針對性不夠。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清楚地說明了心理素質形成及其特性,該定義中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這種觀點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年齡階段特徵,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重點應有所不同,社會適應性行為與創造性行為並非對所有年齡的學生都同等重要。

綜合上述幾種看法,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2.心理素質的特徵

劉華山對心理素質的特徵概括得比較全面和准確。經過簡化其觀點,可以認為心理素質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徵:

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心理素質是個人的心理特質,不是人的個別心理或行為表現,更不是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但是,心理素質又始終處於發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綜合性。對心理素質,不應從簡單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來加以研究,不能將心理素質簡單地看成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對心理素質的研究應從個性層面上著手。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

可評價性。心理素質對人的活動成效有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其品質具有優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個性心理品質,如內向與外向,一般不對人的行為成效產生影響,因此不應將它納人心理素質之列。

基礎性。心理素質不是大學生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的某一專門知識和技能,應是那些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社會適應性和創造性等活動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綜合。

3.心理素質與幾個相關概念的關系

心理素質與能力、人格特質、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心理素質與上述幾個概念也存在著差別。

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多種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能力和人格特質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但是心理素質並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質的簡單拼湊,而是那些對大學生的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個體處於此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發揮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狀態是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至於創造力,在直覺的水平上,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為止,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學者們公認的創造力定義。心理學家曾提出了多個關於創造力的理論模型,其中,斯騰伯格(sternbers)提出創造力三維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創造力包括創造力的智能、創造力的智能風格和創造力的人格層面,代表著學者們傾向於將創造力的認知、人格和社會層面統合起來理解創造力的發展趨勢。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人的創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盡管不同學科的最佳創造力的年齡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創造力年齡在23—40歲之間。由此可見,大學本科生應該為今後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學術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應該承認,創造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部,甚至可以說它不是大學本科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最重要成分。也許,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社會適應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思路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關繫到心理素質測評體系的建立、培養規格和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問題。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與載體;心理素質是外界刺激影響人的行為的中介,又是社會文化素質與生理素質相互影響的中介。鑒於心理素質在個體素質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質教育時,查明心理素質的結構就是一項基礎理論工作,它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培養的起點。

1.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要求與策略

在確定合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時應注意:(1)體現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不是人的心理現象的幾個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學生在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中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3)既考慮到大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需要,也考慮到國家、社會和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於未來需要,強調未來社會對學生的要求。(5)以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年齡階段特徵和「最近發展區」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大學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素質結構。

研究策略:(1)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原則,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實驗研究為手段;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2)採用研究指標多元化的建模原則,通過專家(理論取向)、用人單位及高校教師(職業取向)、學生(個人取向)等多層面,確立心理素質模型的指標體系。

2.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

有不少學者提出了關於學生心理素質的可能結構,例如,王極盛認為人的心理素質是多類別、多要素、多品質系統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潛能因素。梁寧建認為心理素質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徵、認知方式、元認知、智力等。這兩項研究雖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有參考價值,但是這兩項研究都將心理健康水平與看成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成分,這顯然是將心理素質(內在)與心理素質的表現(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幾項研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許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師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社會適應素質、自我完善素質、職業性格素質、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和再生素質等六個方面的素質。其中,每個素質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質。這項研究的缺點是抽樣的范圍較窄,所得結果雖然能反映師范生的心理素質結構,但是未必能夠全面說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

張大均等人從理論上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因素,並通過問卷調查驗證他們提出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這項研究所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簡單明晰,認知因素作為一項重要的心理素質成分如實反映了中學生的學習是他們主要從事的活動。但是,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中學生有較大差別,而且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在整體上是否與中學生相同,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

台灣學者黃光國認為,現代社會中高素質的個體應具備如下特徵:自律的道德情操,適應性的認知及行為能力,追求卓越的動機,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豁達的人生觀。黃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其中均衡的價值體系,統整的自我規約系統,豁達的人生觀這幾個方面是在心理學與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界面上談人的素質結構,屬於上述心理學研究的第一個層面。

劉華山從理論上對心理素質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學生的心理素質包括正確的人生態度、積極的自我概念、敬業與責任感、關愛與合作精神、智慧與創造力、實踐與生存力、耐挫與堅持力。上述七個因素分別反映學生在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實踐中與內外各個方面的關系,即對整個人生、對自己、對工作與社會、對他人與團體、對知識與信息、對實際事物、對困難與壓力情境七個方面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這七個方面的因素具有較好的邏輯性,但是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加以驗證或修正完善。
回答者:往事無言 - 助理 二級 12-5 10:11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0% (0) 不好
100% (1)

其他回答 共 1 條

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結構

一、引 言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於糾偏: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之偏,糾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之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教育理論界對素質教育、素質的內涵和特徵等問題已達成了一些共識。學者們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教育。素質的內涵具有時代的特徵,不同的時代要求不同的素質。

那麼,何謂素質教育呢?文輔相認為,素質教育是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諧地發展,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從而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關於素質這一概念,心理學與教育學有著不同的解釋。心理學認為,素質是由遺傳或先天因素決定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特點,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論界的許多學者認為,素質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素質既包括先天遺傳特徵,又包括後天習得的素養。素質著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

至於素質的特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潛性。素質是人的潛能,不但遺傳素質是與生俱來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也必須內化為人身心組織中的穩定因素才能視為素質的形成。人的素質的外化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中的各種因素可以處於不同的水平或層次,這些因素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整體的水平取決於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間結構的整合。人的素質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構成素質整體的各因素也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並得到測量。

(3)穩定性與發展性。素質一經形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質,並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穩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素質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聯系,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對素質的要求不同。另外,個體的素質也是發展的。

(4)社會評價性。人的素質具有優劣好壞之分,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優良的素質可以得到客觀的測量。

此外,也有學者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對素質的特點作了劃分,如遺傳性與習得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辯證統一,內在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辯證統一,等等。

關於素質的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生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層次說,認為人的素質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五成分說,按照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劃分,將人的素質相應地劃分為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或者將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這些分類雖然繁簡不同,它們在本質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樣分,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居於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之間,起中介作用。應該注意到,對素質結構的探討,不能純粹從抽象的邏輯出發,應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

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應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研究聯系起來。如果不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就沒有必要。這種研究實際上反映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結合,是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中所提出問題的回應。至於大學生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專業素質。

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依據

大腦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學習和訓練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需要以學生腦的生長、發育與開發為中介;而且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人腦經過長期進化,其結構極其復雜和精細。遺傳因素雖然決定著大腦發育的總方向和主要輪廓框架,但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特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因素。換句話說,人腦之所以發育成為人腦而不是動物的腦,這是遺傳決定的;但是,究竟發展成什麼樣的人腦,是優秀的大腦還是平庸的大腦?這與後天的環境因素、營養條件、教育方式、學習訓練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關系。嬰兒出生時,腦內絕大多數神經細胞已基本形成,但還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細胞的突起和突觸連接以及微小神經環路的建立在後天發育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人腦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腦的微細結構和功能特性都在變化。但是,在出生後至7、8歲這一段時間特別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質教育而言,豐富的感官刺激,學校的各類教育和訓練、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的影響,通過兒童生理素質,特別是大腦這一物質基礎,發展成為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應重視運用大腦發育的規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發展。

人的畢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特別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關鍵期),以及心理品質發展的先後順序和發展速度是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基礎。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質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屬於成年初期(或稱青年晚期,從18—35歲)。在這一階段,其思維方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特別是在23—40歲之間,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元認知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進而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關系的思想,對於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結構的建構具有指導意義。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智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擴展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

心理學研究不同層次或水平的區分對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參考價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研究人的發展,這些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的內容,與社會科學交叉。第二個層次,研究個性的結構,如需要與動機、能力與態度的動力過程、行為的結構和動力過程、調節機制等。第三個層次,研究從感知覺到思維情緒等心理過程。第四個層次,研究心理過程的生理機制。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主要與上述第二個層次的研究有關。

三、心理素質的涵義、特徵

1.心理素質的涵義

關於心理素質的涵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許燕認為,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基本說明了心理素質的本質,但是沒有說明心理素質與人的單個的心理品質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各種實踐的關系。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性心理品質在人的生活實際中的綜合表現。這一定義抓住了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及特徵,但這個定義中所說的生活實際比較籠統,其針對性不夠。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清楚地說明了心理素質形成及其特性,該定義中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社會適應性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這種觀點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年齡階段特徵,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重點應有所不同,社會適應性行為與創造性行為並非對所有年齡的學生都同等重要。

綜合上述幾種看法,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2.心理素質的特徵

劉華山對心理素質的特徵概括得比較全面和准確。經過簡化其觀點,可以認為心理素質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徵:

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心理素質是個人的心理特質,不是人的個別心理或行為表現,更不是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但是,心理素質又始終處於發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綜合性。對心理素質,不應從簡單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來加以研究,不能將心理素質簡單地看成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對心理素質的研究應從個性層面上著手。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

可評價性。心理素質對人的活動成效有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其品質具有優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個性心理品質,如內向與外向,一般不對人的行為成效產生影響,因此不應將它納人心理素質之列。

基礎性。心理素質不是大學生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的

D. 大學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調查問卷怎麼做

這個不是一下子就說得清的
當然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比較好
主要在實驗方法
實驗細節
實驗用品
等方面出題了

E. 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狀況調查問卷 怎麼做

網路一下就有現成的

F.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都可以設置什麼有創意的問題

你調查的群體是大學生,所涉及的問題應是大學生或校園內的普遍現象,是大學生群體所關注的問題和困擾的問題。做問卷時 先要考慮有那幾個大項目,下面分那幾個子項目,最好有幾道測謊題。

G.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能測量創造力嗎 有哪些創造力測驗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哈茲威(S.P.Hathaway)與精神科醫生麥今利(J.C.Mckinley)於1940年編制的自我報告式的個性量表。適用年齡:16歲以上。形式包括卡片式、手冊式、錄音帶形式及各種簡略式(題目少於399個)、計算機施測方式。既可個別施測,也可團體施測。題量:566(其中有16道重復,實際題量為550)個。編制方法:經驗效標法。量表組成 10個臨床量表Hs:疑病(Hypochondriasis)——對身體功能的不正常關心D:抑鬱(Depression)——與憂郁、淡漠、悲觀、思想與行動緩慢有關Hy:癔病(Hysteria)——依賴、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並缺乏自知力Pd:精神病態(Psychopathic deviate)——病態人格(反社會、攻擊型人格)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現敏感、愛美、被動、女性化;高分婦女看做男性化、粗魯、好攻擊、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極端高分考慮同性戀傾向和同性戀行為Pa:妄想狂(Paranoia)——偏執、不可動搖的妄想、猜疑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緊張、焦慮、強迫思維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維混亂、情感淡漠、行為怪異Ma:輕躁狂(Hypomania)——聯想過多過快、觀念飄忽、誇大而情緒激昂、情感多變Si:社會內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內向、膽小、退縮、不善交際、屈服、緊張、固執及自罪;低分者外向、愛交際、富於表現、好攻擊、沖動、任性、做作、在社會關系中不真誠4個效度量表Q:疑問量表(Question)沒有回答的題數和對「是」和「否」都做反應的題數。如果在前面399題中原始分超過22分,566題原始分超過30分,則說明被測試者對問卷的回答不可信。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現實。L:說謊量表(Lie)是追求盡善盡美的回答。L量表原始分超過10分,結果不可信。F:詐病量表(Validity)高分表示受測者不認真、理解錯誤,表現一組無關的症狀,或在偽裝疾病。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標,其得分越高暗示著精神病程度越重[1] K:校正量表(Correction)一是判斷被試對測驗的態度是否隱瞞或防衛;二是修正臨床量表的得分。發展背景 1989年,出版MMPI-2經過60多年的不斷修定,補充,被翻譯成100 多種文字,在幾百個國家裡進行了使用,有關研究文獻浩如煙海,已經發表的文獻或專著超過萬篇(本),至今已發展得極為成熟。它從多個方面對人的心理進行綜合的考察,是世界上被使用次數最多的人格測驗之一。MMPI於80年代被引進中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了標准化修訂工作,中科院心理所宋維真主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修正完善,MMPI在中國得到了廣泛運用。在修訂過程中發現中國正常人的D、Sc量表T分明顯高於西方國家,但同時除D、Sc量表外西方人其它量表的T分又都明顯高於東方國家,這一結果與東方國家,尤其是日本的結果極為一致。所以根據東方國家特殊狀況,排除MMPI得分70以上為異常的美國標准,而將MMPI得分60以上為異常的中國標准。應用范圍 該測驗適用於年滿16歲,具有小學以上文化水平,沒有影響測試結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如果被試者合作並能讀懂測驗表上的每個問題,13-16歲的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測驗。盡管它原來是根據精神病學臨床實踐而編制的,但是它並不僅僅應用於精神科臨床和研究工作,也廣泛用於其他醫學各科以及人類行為的研究、司法審判、犯罪調查、教育和職業選擇等領域。因此在心理咨詢中心、心身醫學門診、精神病院、人才市場、職業介紹所、大中學校等部門都有廣泛的運用,對人才心理素質、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礙程度的評價都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MMPI還是心理咨詢工作者和精神醫學工作者必備的心理測驗之一。效度量表 疑問量表 此量表反映被測試者迴避問題的傾向,原來是為了鑒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共33個題目,得分高者即使身體無病,也總是覺得身體欠佳,表現疑病傾向。謊言量表 此量表中的題目,是測試被試者的回答,很容易得到社會公認的行為傾向,題目的內容都是社會上常見的小問題,所謂小毛小病。該分數高,說明過分掩飾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心理防禦過度。原始分超過10分,結果不可信。偽裝量表 此量表由一些不經常遇到的問題組成。分數提高表示被測試者回答問題不認真或者理解錯誤,表現出一組相互無關的症狀,或在偽裝疾病。修正量表 此量表用於測驗受測試者是否願意議論個人事情,它與智力、教育以及社會地位有關。分數過高,可能是被測試者不願合作。臨床量表 疑病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鑒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的一種過度的關心,擔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抑鬱量表 此量表最初是為評價抑鬱癥候而制定的。抑鬱的特徵是缺乏干勁,對未來沒有希望,一般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極其不滿。癔病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對緊張狀況產生歇斯底里反應的患者而制定的。癔病的特徵是心因性的不隨意肌體機能喪失和機能障礙。精神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那些被診斷為非社會性類型和非道德類型的精神病態人格的患者而制定的。這種病態的特徵是說謊、偷盜、性異常、酗酒等,但不包括重大犯罪行為。性度量表 此量表也叫男性-女性量表,它原來是為了鑒別男性同性戀而制定的。反映被測試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妄想量表 此量表是為了區分那些被判斷為具有關系妄想、被害妄想、誇大自我概念、猜疑心、過度地敏感、意見和態度生硬等偏執性人格而制定的。精神衰弱 此量表是為了測定精神衰弱的一般性癥候類型而制定的。精神衰弱的特徵為:焦慮、強迫動作、強迫觀念、無原因的恐怖等。精神分裂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包括:思維、感情和行為混亂。輕躁狂量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有躁狂性癥候的精神科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包括:氣質昂揚,愛說、精力充沛、易怒、思維奔逸、抑鬱氣短等。社會內向 此量表是為了鑒別對社會性接觸和社會責任有退縮迴避傾向者。附加量表 MAS 此量表是為了研究不同焦慮水平對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焦慮水平高的被測試者對簡單工作完成得好,對復雜任務完成較差。Dy 此量表用於評估被測試者的依賴性水平。Do 此量表用於判別一個人在人際關系中支配能力的強弱。Re 此量表是評估一個人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和對社會團體盡義務的程度。Cn 此量表是測定被測試者對其行為,特別是其病理性表現的控制能力。另外還有Q分數,是被試無法回答的題目數。計分方法 原始分→T分數→剖面圖1.計算Q量表的原始分。超過22分或30分無效。MMPI剖析圖 2.分別計算各量表的原始分。3.對5個量表加K分校正(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4.查表把原始分轉化為T分;或計算T分。T = 50 + 10(X - x)/ SD5.畫出剖析圖。解釋 ⒈60以上為異常(中國標准)⒉70以上為異常(美國標准)便視為可能有病理性異常表現或某種心理偏離現象。注意事項 ⒈爭取被試的合作。讓被試者知道這個測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他的好處,並詳細記錄測驗時被試的表現;⒉向被試說明個性各不相同,無所謂好壞;⒊以實際情況為准;⒋如果被試焦慮或情緒不穩定,也可分幾次完成。也可用錄音或請人讀題。⒌臨床量表最好用英文縮寫字母,或者數字元號,而不要直接使用中文全譯名稱。評價 ⒈不但可提供醫療上的診斷,而且也可用於正常人的個性評定。⒉首次將效度量表納入個性量表,並成為解釋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提高了測驗的診斷價值。MMPI十分龐大,能提供十分豐富的信息,但實施起來也較費時,尤其是對病人更為困難,往往要分段實施。後來,有許多人研究MMPI的新應用,總結、演化出了多達200種以上的量表。也有人嘗試縮小這一測驗的規模,減少測驗題目,縮短了測驗所需的時間。

H. 創新型英語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問卷

1)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②給學生留有充分的選擇餘地;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③鼓勵獨立性創新精神;④重視非邏輯思維;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①發散思維訓練;②推測與假設訓練;③自我設計訓練;④頭腦風暴法訓練。

I. 有創意的大學生市場調查主題有哪些

一、創意市場調查主題
大學生開微店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消費的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城鄉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戀愛觀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現狀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心理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網購市場調研報告
大學生手機市場調研報告

二、市場調查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就是根據市場調查、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市場對商品的需求狀況以及與此有關的資料的文書。換句話說就是用市場經濟規律去分析,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透過市場現狀,揭示市場運行的規律、本質。市場調查報告是市場調查人員以書面形式,反映市場調查內容及工作過程,並提供調查結論和建議的報告。市場調查報告是市場調查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其撰寫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市場調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質量。一份好的市場調查報告,能給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提供有效的導向作用,能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三、調查報告的內容
1、調查目的
2、調查對象及其情況
3、調查內容
4、調查方式(一般可選擇:問卷式,訪談法,觀察法,資料法等)
5、調查時間
6、調查結果
7、調查體會(可以是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也可以是找出結果的原因及應對辦法等。)

J. 大學生為什麼作弊調查問卷

如果提到作弊,相信很多人都會回想起自己的學生生涯,無論是課業壓力並不緊張的小學、初中,還是學業緊張的高中,很多人都與作弊有著「不解之緣」,而人們的目的也很單純,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或者不在考試中不及格。而當這種行為進入到大學時,作弊行為不僅輻射整個校園的各年級群體,而且其目的也漸漸不再單純。大學是一個開放的地方,因此社會性較中學有所提高,而當作弊行為成為了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時,如此廣范圍的作弊行為就不足為奇了。

作弊手法分析

說到作弊手段,大學生的創造力或許是最為登峰造極的了。總結起來除了一般的夾帶,傳紙條等小伎倆之外,更有通過無線耳機,手機,MP3等通訊器械作弊的富有科技含量的手法,甚至利用無線耳機這樣的作弊手法在歷次的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成功率很高,只要是心理素質夠好,基本上都能成功。另外,從監考老師方面考慮,老師平時考試的考風控製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到底會使用哪種技術手段,畢竟「四大名捕」和「老好人」的應對策略是不同的。

作弊者心理分析

作弊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入門級」,「熟練級」和「骨灰級」。

所謂「入門級」多是指那些剛剛入學的大一學生和平時考試都做了充分的准備但還是擔心有些科目的考試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大一新生剛剛經歷了一個學期的適應期,難免對考試的規則不太熟悉,而且多半大學的校規中都對作弊行為在規章制度上恨之入骨,但在執行上卻是「講情講理」。當然如果是太過分了,也會有開除的危險,但因為考試作弊開除的實屬少數。所以在重壓之下和考試掛科的危險當中抉擇的廣大學生就開始嘗試作弊。而一向以好學生著稱的一部分人,為了獎學金,XX獎的誘惑,還是希望在自己的成績單上「錦上添花」,所以也會涌現出一批背負上老師信任的作弊者。他們多半是前途光明的「有為青年」,為了成績更上一層樓進而順利保研、工作、獎金的獲得,只好人格上殘缺一點了,反正在外觀上還是風光的。

第二種級別的是「熟練級」。對於作弊他們已經是輕車熟路,首先他們至少是二年級以上的學生,第二他們多半懂得部分老師監考的規則,他們有著理性的頭腦,抓住每一次作弊的機會又不冒半點風險,成功率很高,因而成績也不錯,但相對絕對好學生來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深厚,平時表現一般,因此不會有掛科之憂,但也無高分入賬,但相對於其他認真備考的人來講,他們輕松許多,他們多半的目標是騰出平時學習的時間干點別的,無論是娛樂還是睡覺,反正比上課強就可以,因此他們有可能是每每翹課但從不掛科,所謂作弊的境界已入上乘。

第三種是「骨灰級」,這一級別出現在成績的兩級,他們的特點是不論誰監考都作弊無誤,好學生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才,他們是追求成績的登峰造極,而差生則是維持自己學業不出現警告,所以他們是心理上,行為上都勝任一籌的人才。雖然筆者在校期間所有科目都是自己認真准備的,但還是比較佩服這樣的人才,而如果對人評價的規則改變,或許他們真的是有才能的人。

作弊的根本原因

其實,學生作弊,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源於應試教育的單純用分數衡量人的學業水平。社會的因勢利導,家長的主觀意念,都曾迫使學生為了分數而不擇手段,對人格和誠信地位的漠視導致了大面積的考試欺騙,然而分數真的這么重要嗎?大學教育多半為方法教育,課本完全跟不上科技日新月異的更新速度,掌握的實則是方法,提高的實則是素質,但考評過程中的重視結果論卻導致了對素質的影響,甚至是降低素質,捨本逐末的教育不如不教育,而大學生作弊現象的普及也遠遠不是常人單純認為的自身的墮落,也許只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學業水平更多的跟態度、理念、知識積累和實踐水平有關,不是分數和發文量所能衡量的。最近我的導師曾將跟我們講過這樣一個學者,他出名的手段則是源於閱讀大量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自己寫報告,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之後就再去閱讀新的成果,再寫報告,以顯赫的發文量著稱,我們不能說他缺乏學者素質,但只能說他是一個理論專家。這便是我們目前衡量學者的標尺,所以才沒有人能在國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我們文章的引用率才十分低,我們的研究水平才被國外同行所取笑。其實論文抄襲和考試作弊豈不是同理可證嗎?

因而,我們為什麼作弊,為什麼抄襲不也是顯而易見嗎?

閱讀全文

與大學生創造力問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