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油菜誰發明的

油菜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5-29 06:40:48

1. 油菜最早從哪裡來的

中國和印度都是油菜最古老的種植地。
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國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遺址F374號房基西南角下面,就發現了已碳化的糧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殘骸;而從中國陝西省西安半坡社會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油菜籽或白菜籽,也距今有6000~7000年了。印度公元前2000~1500年的梵文著作中已有關於「沙遜」油菜的記載。油菜的起源地一般認為有兩個:亞洲是芸薹和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歐洲地中海地區是甘藍型油菜起源地的起源中心。芥菜型油菜是多源發生的,中國是其原產地之一。

2. 菜籽油什麼年代發明

有油菜的時候就有了。
菜籽油就是我們俗稱的菜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是用油菜籽榨出來的一種食用油。菜籽油色澤金黃或棕黃,有一定的刺激氣味,民間引叫作「青氣味」。這種氣味是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芥子甙所致,但特優品種的油菜籽則不含這種物質。

3. 油菜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油菜栽培歷史十分悠久。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栽培油菜最古老的國家。從我國陝西省西安半坡社會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菜籽或白菜籽,距今約有6000-7000年。印度公元前2000-1500年的梵文著作中已有關於「沙遜」油菜的記載。油菜的起源地一般認為有兩個:亞洲是芸薹和白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歐洲地中海地區是甘藍型油菜起源地的起源中心。芥菜油菜是多源發生的,我國是其原產地之一。

4. 人類是如何第一次發現菜籽油的

遠古智人飢餓時--發現原始的野生油菜很好吃--留種來種植--發現油菜種子燒烤後也很好吃--逐漸留種選育--就是今天的油菜籽。

5. 油菜花父子的35載,「一棵油菜的研究」

其實,名氣不是現在才有的。在農民育種的艱辛之路上,「一棵油菜」每次帶來的成就與驕傲,不論大小,都是35年來支持沈克泉父子倆走下去的動力。
時間倒回35年前,沈昌健說,父親沈克泉1978年在貴州養蜂發現幾株生長特別好的野油菜,帶回鄉要培育油菜新種。「養蜂還搞出個油菜新品種」,鄉親們嘖嘖稱奇,也讓老沈在村裡出了名。
沈克泉曾在湖北念過養蜂專業學校,從外省帶油菜回來育種,當時是想為養蜂提供更好的蜜源。那時沈昌健十一二歲,也許是好奇,總喜歡去摸摸父親被人稱贊的那幾株油菜。沒想到,這一摸就是三十五年。
1982年,剛剛分田到戶的農民們干勁十足,沈克泉的油菜新種子因為高產省工而大受歡迎。當時縣農業局下鄉掛職的農技幹部譚友斌聽說後,手把手教沈克泉如何系統性的選育新種,贈送農科書籍,傳授科研方法,把沈克泉帶進了雜交油菜培育的大門。
油菜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常常是自花受粉。要想培育出雜交油菜花,必須找出一種只有雌蕊而雄蕊敗育的雄性不育系。而沈克泉從貴州採回的油菜,正是難得的不育系種質材料,沈克泉為其命名為「貴野A」不育系,開始了雜交油菜科研之路。這回沈克泉真在十里八鄉出名了。
就連老伴何秀英,一個普通農婦,也被沈克泉帶著搞起了油菜科研。一起下田育種,一起記錄數據和做學習筆記。沈昌健找出父親沈克泉第二本油菜筆記,扉頁上寫著「一棵油菜的研究--沈克泉1978,何秀英1984」。 「我娘是一點不懂開始自學的」,沈昌健又是感慨又是自豪。
進入90年代,沈克泉的雜交油菜選育越做越大。1990年,在時任臨澧縣科協秘書長的沈文祥協助下,沈克泉等人創建了臨澧縣農村實用技術研究所和臨澧縣油菜研究協會,主要在縣內各大油菜種植戶中開展沈克泉的雜交油菜新組合的試驗示範。
在外開車賺錢的小兒子沈昌健也常被叫回家幫忙鑽研油菜。那時沈昌健開中巴一天能掙200元,過著「從沒那麼富裕過的生活」。
到了96年,家裡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在父親沈克泉的勸說下,沈昌健咬咬牙,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專門搞油菜研發。油菜育種不賺錢。除了五六畝口糧田和菜地,一家人的生計就靠兒子沈昌健和兒媳朱春貴農閑時外出做些小生意貼補。
在外過慣了開車賺大錢的輕松日子,其實回鄉的沈昌健並不甘心成天對著幾畝油菜受窮。但一件小事堅定了他跟著父親幹下去的決心:也許是因為種沈家新種子獲得了油菜大豐收,父親沈克泉在鄉親們口中從「老沈」變成了「沈老」。
接下來叫「沈老」的更多了,甚至五湖四海都有人來討要沈家的種子。在取消農業稅之前,油菜的收入往往是農民用來繳納農業稅的重要現金來源。一畝地里能少用幾個工、多收幾十斤菜籽,沈家父子培育出的油菜新種成了各地農民搶著要的香餑餑。
可麻煩也隨之上門。有人說農民不可能搞出雜交油菜新組合,認定這是在賣假冒偽劣種子,要罰款8000元,還說要坐牢。鬍子都白了的沈克泉氣得當眾哭起來,「難道農民就不能搞科研?」
只是哭過之後還得接著干。沒有專業儀器,沈克泉父子只能靠更詳細的田間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組合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2007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09年12月10日,70歲的沈克泉因病去世,留下的囑咐全是油菜。沈昌健記得父親對自己的囑咐是要我堅持下去,說「油菜不要丟,一定會成功」;還希望油菜育種事業成功後,一直幫自己的科協老幹部沈文祥,能為自己寫本書。
接下來的事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慢慢地,沈昌健一家的油菜故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眾目光。鏡頭前、聚光燈下,沈昌健表情有些拘謹,一次次講訴油菜的故事。
「其實都是專業(油菜)上的事,說多了也沒意思。成不成都在田裡」,10月30日,送走來為自己鼓勁的縣委書記,沈昌健換上套鞋繼續下田。

6. 李時珍是誰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另有同名電影(趙丹主演)、電視連續劇、小說等。
李時珍造像(蔣兆和繪制)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歷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中國畫《李時珍采葯圖》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
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編輯本段
人物列傳

本文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葯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1]
太醫生涯
李時珍人物造像(程十發繪制)1551—1557年這段時間內,封建皇帝征如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於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葯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葯房及御葯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葯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葯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談到這一點,就必須聯繫到明代宮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匯精要》,該書是明孝宗於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葯典。在司設監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一個設有總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葯等9種職位的修撰班子組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49人。在經歷一年半修訂後,葯典編纂完成。編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舊例順序,把入葯之物分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為上、中、下三品編寫,全書共收葯物1815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彩色寫生圖達1358幅之多,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繪圖書。
同時編撰者還舍棄了當時已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而由14位工匠分色繕寫文字,8位宮廷畫師負責繪圖。全書完成後,由明孝宗親自撰寫序言,並仿照《永樂大典》格式裝幀成36冊,裝入楠木盒中保存,是為明代宮廷的正統抄本。但是,此書完稿後僅兩個月,明孝宗卻意外「駕崩」,其死因成為天大疑案。而原書編纂人員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孝宗皇帝,遭到查辦,於是這部明代葯典《本草品匯精要》一直封藏在宮中內庫里。後不知通過何種途徑(傳教士或英法聯軍)於1877年藏入羅馬國家圖書館。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約50年左右進入太醫院任職的,他不可能前朝舊事一無所知。而此時孝宗後繼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餘年,對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關心,所以封藏在宮中的《本草品匯精要》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得以窺見,因此不能排除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幸運地看到了此書。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促使他意欲編著一部能超出此書的新本草專著,而在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願望的,因為李時珍淡於功名榮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沒有太長時間,就託病辭職歸家了。
《本草綱目》
李時珍采葯圖(王明明繪制)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准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葯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葯,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古稱攝山,今棲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他不僅解決了葯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葯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葯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葯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葯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綱目》封面 人民衛生出版社總之,李時珍採用以綱挈目的方法,將《本草經》以下歷代本草的各種葯物資料,重新進行剖析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巨著體例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詳備。實乃「博而不繁,詳面有要」。
雖然《本草綱目》是一部葯物學專著,但它同時還記載了與臨床關系十分密切的許多內容。原書第三、第四卷為「百病主治葯」,記有113種病症的主治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內傷雜病中,就包括有專門治療傷寒熱病、咳嗽、喘逆類的葯物,第四卷則主要為五官、外科、婦、兒科諸病。原書中明確提出能治療瘟疫的葯物有:升麻、艾葉、臘雪、丹砂、陽起石、火葯、大青、麻黃、威靈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筍、梨、松、豬苓、竹、石燕、犀、桃蠹蟲等20餘種。
此外,《本草綱目》中收載各類附方11096首,涉及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范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既具科學科,又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葯物附方中出現,舉例如下: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干),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鍾半,煎八分,卧時服。又金陵一鋪治哮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姜湯下。
因此,《本草綱目》在臨床治療方面亦有伋高的參考價值。
《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葯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葯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後,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後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李時珍即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學的長廊上。不僅對中醫葯學具有極大貢獻,而且對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受益於《本草綱目》,稱它為「中國古代網路全書」。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葯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1505年)的《本草品匯精要》,一是世紀末(1595年)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本草綱目》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葯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葯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明李時珍著。
五十二卷。書成於萬曆六年(1578年)。
全書共分為十六部、六十類。
收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對每種葯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形態、栽培及採集方法等;「辯疑」、「正誤」考訂葯物品種真偽和糾正歷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修治」說明炮炙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葯物的性味與功用;「附方」搜集古代醫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共一萬一千餘首。
並附有一千一百餘幅葯物形態圖。內容極為豐富,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十六世紀以前葯物學的經驗,是我國葯物學、植物學等的寶貴遺產,對我國葯物學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刊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復刻甚多,並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流傳,為世界葯物學者、植物學者所重視。
編輯本段
部分葯方

露水
釋名 在秋露重的時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葯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葯,可以增強療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
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視力。
韭葉露:治白癜風。每天早晨塗患處。
---------------------------------------------------------------
明水
釋名: 亦稱方諸水。方諸是一種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諸,取其殼中貯水,清明純潔,即是方諸水。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用以洗眼,可以去霧明目,飲此水,還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煩熱。
---------------------------------------------------------------
漿水
釋名 :亦名酸漿。粟米煮熟後,放在冷水裡,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葯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
氣味 甘酸、微溫、無毒。
主治 上吐下瀉(漿水煎乾薑飲用),過食臘肉,致筋痛肚悶(漿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鷹屎,效果更好),手指腫痛(漿水加鹽泡患處,水冷應換熱),臉上黑痣(每夜用熱的漿水洗臉,再用布揩紅,以白檀香磨汁塗擦),骨鯁在咽(慈石經火煅醋淬後,加焙過的陳橘紅和多年漿水腳,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漿水還能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臟腑,利小便。
臘雪
釋名: 取霜法,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於陰涼處,雖成水液,歷久不壞。
氣味 甘、冷、無毒。
主治 :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於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穀種,則耐旱而不生蟲,灑傢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歸有蟲,雪水容易腐敗,所能不能入葯。
附方 臘雪能解一切毒。治時氣溫疫、酒後暴熱、小兒熱 狂啼等。亦治黃疸,但服時須稍加熱。臘雪洗眼,能退眼紅;煎茶煮粥,可以解熱止渴;塗抹痱子有效。
小說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赤白痢,腹內熱毒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開三五遍,沉澱去滓,暖服一二升。 黃土又解諸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 治小兒烏紗驚風(驚風一種,全身現烏黑色)。用黃土一碗、陳醋一杯,同炒。炒熱後,用布包好,熨小兒全身,直達腳下,刺破為宜。 眼睛突然看不見東西。用黃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 肉痔腫痛。用向陽的黃土、黃連、皮硝各一兩,調豬膽汁,同研如泥,做成棗大團丸,塞進肛門里。過一夜,團丸隨大便排出。用葯時,須內服烏梅黃連二味丸。 跌打損傷。用黃土五升,蒸熱,分兩包輪換熨傷處。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熱,恐燙傷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氣絕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 蜈蚣或其他毒蟲螫傷。取黃土摻敷或用醋調土塗擦。
東壁土
釋名: 古舊房屋東邊牆上的土,叫東壁土。 氣味 甘、濕、無毒。
主治 :
1、突然心痛。用陳年東壁土、枯礬各二錢,共研為末,製成密丸,艾湯沖服。
2、吐瀉煩悶,葯物中毒,中烏頭毒等。用陳年東壁土煮汁飲下。
3、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細末每日點膜上,以淚出為好。
4、脫肛。用皂莢磨粉,和東壁土細末,炒熱,裝入布袋,趁熱熨肛門突出部。
5、痱子癢。用東壁土乾粉末撲之。
6、耳瘡唇瘡。用東壁土和胡粉敷上。
7、瘰癧流水。用老茅屋廚房裡土牆上的土,研末,加輕粉調敷,半月可愈。
8、各種惡瘡。用東壁土、大黃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華水調勻,搽瘡上,幹了再擦。
9、背癰。用煙熏的東壁土,加黃 等分,用蜆殼粉(蜆,一種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稱硯子)加東壁土末塗敷。
鍛灶灰
釋名 :指煅鐵爐中的灰,含有鐵的作用。 氣味 辛、苦、微寒、無毒。
主治:
1、症瘕結塊。蘇恭指出:治突然長起來的結塊有效。
2、產後陰脫。用紫色鍛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勻,布包好,在火上烘熱,熨患處,推納使上。
胡燕窠土
釋名: 胡燕窠土,就是屋樑上構成胡燕窩的土。燕子選土,既粘又細,其中還加了燕子的唾液,能作葯用。 主治:
1、濕 瘡( ,音瓜,是一種疥瘡,常從兩手開始)。用燕窠土研末塗搽。搽之前,用淡鹽湯洗瘡,拭乾後再搽葯。
2、黃水瘡。用燕窩土一分、麝香半分,研末塗搽。
3、口角爛瘡。用燕窠土敷上。
4、白禿頭瘡(瘡色白,使發脫頭禿)。先剃頭後,用燕窠土、 (細腰蜂)巢,共研為末,加麻油調勻塗搽。
5、 疽惡瘡(生在腳手肩等處,累累如赤豆)。先用熱醋和米泔(淘米水)洗瘡,然後用燕窠土加百日男孩糞塗搽。
6、風 癮疹(突出皮膚外的小疹子)。用燕窠調水搽。
7、小兒丹毒。用燕窠土和雞蛋清塗搽。
8、一切惡瘡。用燕窠土和窠內外燕糞,加油調搽,或加黃 末調搽。
土蜂窠
釋名: 巢,即細腰蜂巢。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1、難產。用土蜂窠泡開水,俟稍冷飲之。
2、腫毒痛如火燒。用土蜂窠調醋塗之。又法:用川烏頭和土蜂窠等分。腫毒未成膿則消,已成膿則早破。 3、疔瘡。用煅過的土蜂窠和燒過的蛇皮等分,酒沖服。每服一錢。
4、咽喉乳蜂(小舌兩側紅腫)。先用楮葉擦舌,擦到出血,然後用醋調土蜂窠末,以雞毛蘸取點在患處,令痰涎流出為好。
5、蜘蛛、蜂蠆螫傷。用醋調土蜂窠末塗搽。
6、小兒吐瀉。用土蜂窠灸研,乳汗沖服。每服一錢。
蜣螂轉丸
釋名: 蜣螂,俗稱推屎蟲。蜣螂轉丸,亦名土硝。 氣味 咸苦、大寒、無毒。
主治 :傷寒時氣、黃疸煩熱、吐瀉、項癭(甲狀腺腫)以及一切瘺瘡等。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 封面 人民軍醫出版社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43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擷取明以前脈學之精華,載有二十七種脈,書中對於其中同類異脈的鑒別要點及脈象主病,均編成歌訣.便於記誦。本書說理透徹,形象生動,易學易記,適合中醫基層醫務工作者和脈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該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
《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實為中醫典墳之作,是李時珍對中醫學的巨大貢獻。

7. 中國古代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

古代糧食
(1)「粟」(黃粱、穀子、小米):西周以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耐旱,原產中國黃河流域,也有認為「稷」就是「粟」的,西漢時「五穀」的順序是:粟、豆、麻、麥、稻。
(2)「黍」(黃米),西周以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耐旱,原產中國黃河流域。
(3)「稻」(水稻、大米):西周以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唐宋以後稻米產量逐漸超過小麥,到明代,稻米產量約佔到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七,原產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
(4)「麥」(小麥、大麥):春秋、戰國開始重視發展,以冬小麥為主,並隨著石磨的發明由粒食轉為麵食,與粟相提並論,漢代以後逐漸形成規模,原產西南亞。
(5)「菽」、「豆」(大豆等):西周以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產中國黃河流域。
(6)「麻」(大麻):西周、秦、漢時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宋以後逐漸退出糧食作物范疇,主要用來織布,原產中國黃河流域。
(7)「粱」(高粱),先秦、兩漢以來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產中國黃河流域。
(8)玉米、花生、馬鈴薯、甘薯、向日葵:明代末年傳入中國,原產美洲,從菲律賓等地傳入。
(9)辣椒:明代末年傳入中國,原產美洲。
(10)甘蔗:大約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以前即有大片野生甘蔗林,原產大洋洲新幾內亞。
(11)白菜:大白菜(菘)、小白菜,原產地中國北方。
(12)棉花:南北朝時期多在邊疆種植,宋末元初棉花大量傳入內地,明代朱元璋強制在全國推廣,原產地印度、阿拉伯,長絨棉原產南美洲。
(13)葡萄、大蒜、香菜、黃瓜、蠶豆、芹菜:漢代張騫自西域引入。
(14)油菜(「芸薹」):西周以來的主要作物之一,原產地中國、歐洲、中亞。
(15)中國原產蔬菜:葵(冬葵、冬寒菜)、藿(大豆的嫩葉)、蔓菁(蕪菁)、莧、芥菜、香椿、瓠瓜、藕、慈姑、菱角、荸薺、蒓、蘿卜、冬瓜、絲瓜、筍、蔥、姜、韭等。
(16)黃花菜:後漢時已廣泛種植,原產印度。
(17)空心菜(「蕹」):三國時曹操就吃過。

8. 簡述油菜花沈昌健父子事跡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事跡:
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裡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07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裡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里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裡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裡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9. 菜籽油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菜籽油在西漢年間就已經由外國傳入到中國當中了,它是由外來經商人帶入到中國的,在三代時朝開始夏商國發現油的,那吋的油都是動物身上的油像牛豬羊油之類的動物油基本上都是通過火烤提煉出來的。

到漢代張騫從域帶回胡麻才有了麻油當時麻油大部分都還是用來當燃燈油用的,三國時期把麻油當作火把的更多隻有少量的人在使用,宋朝大家開始以植物油當食用油了相繼出來茶油豆油,菜籽油等十幾種植物油清朝吋期傳入進來花生就有了花生油。

演變歷史

菜籽油就是我們俗稱的菜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芸苔油香油芥花油是用油菜籽榨出來的一種食用油,是我國主要食用油之一主產於長江流域及西南西北等地產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經過近10年努力使傳統的劣質高芥酸菜籽油變革成了在大宗植物油中營養品質最好的低芥酸菜籽油,到2010年我國油菜雙低率達到了百分之90以上菜籽油俗稱菜油,是以油菜的種子油菜籽以下簡稱菜籽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狀的液體色澤金黃或棕黃。

菜籽油是我國主要食用油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和豆油葵花籽油棕櫚油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油脂。

10. 油菜名字的來歷

中國古代油菜稱芸薹,最早種植在當時的「胡、羌、隴、氐」等地,即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一帶,其後逐步在黃河流域發展,以後傳播到長江流域一帶廣為種植。

最早種植芸薹是用來吃葉子而不是用來榨油,慢慢的,祖先發現芸薹的種子通過簡單地擠壓就能榨出油,於是馴化後的芸薹一分為二,一種是百用來榨油用的油用芸薹,而另外一種是用來食用的「菘」。能榨油的油用芸薹,就被稱為「油菜」。

(10)油菜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經濟價值

中國油菜產業的發展油菜是中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種子含油量為33%~50%。自1995年以來,常年種植面積在1億畝,年產菜籽近1000萬噸。

2、觀賞價值

油菜花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是觀光資源,油菜花競相怒放,花粉中含有豐富的花蜜,引來彩蝶與蜜蜂飛舞花叢間。濃郁花香令人陶醉,美麗風景讓人流連。

閱讀全文

與油菜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