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信息技術教育模式模型化情景創造

信息技術教育模式模型化情景創造

發布時間:2022-05-26 22:06:28

Ⅰ 探討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深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已步入人們的生活。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更新的知識結構,甚至制約著課改的推進。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已在不少數學課堂教學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很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雲: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可見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增強參與意識。然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概括,有些知識點學生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懼的情緒,導致參與意識不強。而現代教育技術以其聲情並茂、動靜結合、感染力強等特點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在生動的動畫中感受到求知的樂趣,激發起對知識的探究慾望,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個人對某種對象有了興趣,就樂於接觸它,並力求認識它,了解它。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和特點,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6的加減法》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工具製作一段動畫:有一個清澈的湖面上,有許多美麗的荷花、荷葉。其中有6隻可愛的小青蛙蹲在一片荷葉上呱呱叫,突然3隻青蛙跳下水。學生被那漂亮的界面、逼真的蛙叫聲、青蛙跳水那流暢的動作效果吸引住了。學生像是在觀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興趣極高,不知不覺進入學習角色,掌握了知識。又如上數學練習課時,把練習題設計成游戲課件。如做對一道練習題,皮卡丘小動物獎勵一個蘋果放在籃子里,並說:「你真棒」;做錯一道練習題,籃子里的蘋果不見一個,皮卡丘小動物會說:「沒關系,再來一次,你一定能行的」。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誘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再現生活場景,展示知識形成過程

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眼、耳、手等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課大得多。因而在講授數學中一些較抽象的問題時,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學《行程問題》,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時出發」「先行後行」等是相遇或追及問題的特徵,如何正確理解關繫到能否順利解決問題。通過多媒體的情景演示兩輛車行駛的情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當再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就可以借用腦海中重演媒體播放過的影像,將復雜的問題情境化,隨之再簡化為清晰的線段圖,使得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而清楚地展現出來。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現代教育理論表明,學生的學習不僅要獲取正確的結果,更關鍵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奠定學生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敢於探究、發現規律、尋求真理的創新意識。而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如一開始就告知學生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只要牢記這個公式,就能求解長方體的體積,然後不斷鞏固練習,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是填鴨式、滿堂灌,是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人才。此時通過信息技術,結合數學學具,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電腦投影屏幕,出現一個長方體,並不斷改變長方體的長、寬、高,使長方體的體積也隨著進行變化,非常形象地說明長方體的體積受長、寬、高的影響發生變化,與長、寬、高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學們此時急切地想知道它們的內在聯系,求知慾高漲,再次通過電腦出現一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同時利用數學學具(事先准備好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300個)分組進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排成一排;②再擺出4個排成一排長方體,組成一層;③再用組成的三層壘成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一些步驟,學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壘成後這個長方體的長是5個1厘米(5厘米),寬是4個1厘米(4厘米),高是3個1厘米(3厘米),而它的體積為60個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歸納,就能准確地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將知識形成的過程充分展示在為學生面前,使學生順理成章的得到深刻的概念知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由於受年齡特徵和生活實踐的制約,對於一些數學概念,無法通過文字來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鋪路搭橋,逐步降低思維難度,有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如在教學「時、分、秒」時,事先製作了一個大鍾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顯示的很清楚,點一下運行,時針、分針和秒針同時走動,點一下暫停,可讓學生讀出鍾表上的時間,也可拖動秒針或分針自動轉動,使學生明白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小格,生動形象地使學生對時、分、秒有了深刻的認識。

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一根繩子兩端各系一個小球,把其中一個小球固定不動,甩動另一個小球,使其作圓周運動。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並提問:你看到了什麼?這個圓是怎樣形成的?請用數學的觀點來說說:這個幾何圖形中,點、線、面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我看到兩個點、一條線;一個固定不動,另一個點環繞著固定的點運動……最後形成了一個圓。」有的說:「固定的點與運動的點的距離是不變的。」……這樣將演示、觀察、操作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了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總之,恰當地選准信息技術應用於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重負,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樂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有效地培養創造性人才,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但它終究是數學教學的一種工具,是否能對數學教學起到大的作用,還要看使用它的數學教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Ⅱ 簡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用模式,並簡要說明其中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而傳統的教學和現在的許多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日益衰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這充分說明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

數學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於是,教師如何設計數學問題,選擇數學問題就成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關鍵。而問題又產生於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景就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核心。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如網路信息,多媒體教學軟體等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情景資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教學中,利用Powerpoint製作動態的平面向量課件,學生通過探索,發現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意義和作用。在講解與《空間四邊形》有關的問題時,如果只利用模型讓學生觀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直觀圖,大部分學生在課後解決相關的問題的時候,總自然而然的認為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是相交的。我在教學中利用三維立體幾何畫板導入基本圖形,現場製作旋轉運動的空間四邊形圖形,現場添加線條,在旋轉運動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空間立體圖形的形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和思維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留下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決其它有關問題時不致出錯,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異面直線的概念,為後面的《異面直線》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景產生的作用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三、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獲取技能和經驗

數學是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創造性與想像力與一身的科學,數學教學則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或提供的環境中通過積極的思維不斷了解、理解和掌握這門科學,於是揭示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就成為數學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潛力,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 獲取技能和經驗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我在講解《極限的概念》這一節內容之前,先要求學生自己利用網路查詢並收集有關極限的資料,通過整理資料,提出與極限有關的實際問題,在通過我的動畫課件,學生歸納出了極限的概念,同時揭示了極限的概念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通過網路查詢並收集有關極限的資料的過程中,深深的體會到網路互動交流式的學習環境,視眼開闊,多彩多資,浩瀚無窮。

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有助於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頁一頁的翻,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網路信息為教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辟了一條捷徑,只要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下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 隨著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 大量的操練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了個別輔導式教學。在此層次,計算機軟體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因此,教學的發生對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而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

五、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遠程教育網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各地各級的優秀教師雲集在這個空間中,他們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支援。通過網路交流,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新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證明,經常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的教師,他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總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就要求教師有相當的計算機使用技能,計算機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評價個人文化素質的標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每個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師,更應該積極的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教學課堂,這樣利人又利己。

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的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競爭者提高自身素質,也要求學校教育走在發展的最前端,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觀念的支配,所以我們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優勢,良好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但它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教學活動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信息技術教育是無法取代的。在師生互動的教與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產生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擴散的路標。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術,用它來取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所以,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轉變的觀念。

當前,信息化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的各個領域,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此作為當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投身到這一變革中去,改革自己舊的教學觀念和舊的教學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觀念、掌握新的技術,使自己迅速具備和確立信息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念,並能把它們熟練合理的運用於教學實踐活動當中。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技術手段,隨著小學計算機教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它必將是走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它的探索與發展,也就成為了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就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談我的感受。

一、 直觀教學,易於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知道或是學生很少見到的事物,只用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學生觀看形象生動的動畫,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可以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時採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過讀課文,畫示意圖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學生觀看了用動畫製作的開鑿的過程示例,學生會更能詹天佑這種方法的妙處。還依然藉助「人」字形線路圖,看看火車的走法,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種「人」字走法的好處,更能體會詹天佑有著超人的智慧和接觸的才能,學習他的創新精神。

二、 拓寬知識面,活躍思維

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奇、頑皮好動,但他們形象思維能力強。如果僅僅憑口頭上講授語文知識,顯得比較枯燥,學生會沒有興趣,課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須要採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大榕樹那的景色很美,卻不能體會那裡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我在電視上播放了大榕樹清晨的實景錄象,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大榕樹的靜態美,然後又播放了眾鳥紛飛的景象,學生又體會到了動態的美。又對一隻鳥的形態和聲音的觀看,可以想像到很多鳥的姿態,這種由靜變動的教學手段直觀、形象、清楚,易於控制進度、重點的地方可以反復演示方法,極大的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之中,完全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即使學生沒有親自去看那棵大榕樹,也知道了那裡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學習興趣的形成是學習積極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力之一。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讓學生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欣賞桂林的山光水色。創設游灕江的情境,讓學生對這樣的美景產生興趣,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興趣的學習這篇課文。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和桂林山的奇、秀、險。

四、提高教學效率,培養現代科學興趣

人們常稱當今的時代為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特徵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廣,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與日巨增的信息,人類積累的知識擦一會越來越多。在教學中用雲信息技術會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現代科學的興趣。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時,對於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識都不理解,這時候我藉助多媒體就向學生展示了這些星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讓他們結合圖片和文字介紹來了解其他星球是什麼樣的,使他們更快的理解了為什麼我們不能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他們在明白這些道理的同時,對科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校學習已經決定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並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學生的信息技術與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積極探索和研究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結合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去。把信息技術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越特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自身成才。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前景,計算機教育的發展必將能為跨世紀人才的成長鋪路架橋,為迎接競爭激烈的、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紀的來臨積極備戰,為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改革推波助瀾。

Ⅲ 論述信息技術環境下情境創設可採用哪些方法

1.情境教學

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並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狀況、情感狀態等得到優化與發展的教學方法。

2.教學環境

一般認為,教學環境就是指學校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各種客觀條件的綜合。從狹義上說,主要指學校教學活動的時空條件、各種教學設備、校風班風、師生關系等等。

3.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環境

是指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交流、應用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化形態的技術,即各種信息媒體;二是智能形態的技術,即使用方法、信息技術環境本課題界定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設備和方法的狀態。

(二)情境教學的理論依據

1.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開始。「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情境教學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縮短了認識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自覺的活動,使學習能在某種感情的驅使下順利進行。

2.情知對稱原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把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心理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另一類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這兩類因素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合而言之為情知教學論。情境教學遵循這一原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同時通過學生積極的認知活動過程,使學生從體驗中進一步激發情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情境教學的理論架構。主要包括「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四大特點以及促進學生發展的五大原則。形真,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韻相似,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學內容的親切感。情切,即情真意切,讓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意遠,即意境廣遠,形成想像契機,有效地發展想像力。理寓其中,就是從教學內容出發,由教學內容決定情境教學的形式。五大原則是:誘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突出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

(三)理論假設

關注課堂教學的所有情感因素,探索性地多角度切入;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喚醒學生情感,引導生命體驗,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技能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教學對人全面素質的提升。

三、研究設想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觀察情境,調動感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能模擬模擬,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使圖像、動畫、聲音、視頻有機融合,創設出豐富多彩、活潑融洽的教學情境,在模擬情境下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產生情感體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形成樂學、愛學、會學,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故事情境,營造童趣,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故事是學生的第一需要。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教學是一種教學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將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故事的形式教授給學生。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語言情境,自然輸入,誘導語言輸出。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情境」,因為「情境」能有針對性地補充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虛擬現實生活的真實環境,形象的再現各種人物,事物及其現象的發生過程,揭示他們的內在聯系和本質,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逐步完善。基於「情境」而進行的「協作」、「會話」等能得以順利實現。

(四)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懸念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懸念是牽引學生思維的線,對學生有很強的誘惑力,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抓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巧妙地設計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揭開問題秘密的強烈願望,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五)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心理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產生冷漠的態度。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適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長時間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對掌握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探究情境,抓住契機,啟發學生想像。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課堂則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只有創造一個個新奇、有趣的教學環境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才能讓他們的大腦不停地轉動,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更廣泛的拓展,引發學生的無意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自然地將新舊知識銜接,能夠很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愉悅心情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七)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網路情境,生成自主探究氛圍。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計算機網路進入了課堂,成為新的教學資源環境,它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讓學生在輕松自然地氛圍中自主探究學習,給學生帶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和認知方式。

四、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圖書、報章雜志及網路大量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經過篩選,整理、學習、分析、歸納,每個課題組成員寫出學習理論的心得體會,並在實踐中不斷反復驗證,逐步形成本課題組對情境教學理論的新的認識,寫出有關論文。

2、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同行測評法。對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在學生、教師中進行調查,及時反饋信息,並進行必要的矯正,逐步達到優化。

3、案例式研究。課題組成員在探索過程中積極撰寫反思性教學案例,讓教師講自己的教學故事,在課堂教學的原野上廣泛采擷智慧之花,積累大量的認識成果,既可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又可促進教師的迅速成長。

五、研究思路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實施情境教學,其研究方向是:遵循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提出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的實施方案,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實施策略。在研究內容上,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所有情感因素,探索性地多角度切入。在研究行動上要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即:認知與情感互相滲透的原則;語言與思維同時訓練的原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個體參與和群體齊進的原則。在研究結果上,應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技能發展相結合,實現教學對人的全面提升。

六、研究目標

1.在全面學習、深入理解情境教學現有理論的基礎上,探究有效創設各學科教學情境的實施策略,著力尋找達到「有效」的關鍵點,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2.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探究,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3.努力提高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教育理論水平、教科研能力,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七、問題與思考

雖然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認識水平和研究能力很有限,研究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同時,新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應用能力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後繼研究設想:1、繼續學習情境教學理論,深化對情境教學理論的認識,2、重點開展網路教學環境下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研究及運用電子白板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研究。

Ⅳ 怎樣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幼兒園情景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應用於幼兒園的教育中。在幼兒教育資源的建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的同時,恰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路化,已經成為我們目前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幼兒園教育教學帶來的便利及利用信息技術對幼兒園進行現代化的管理談起,並運用案例生動具體的展示了如何有效地把多媒體輔助教學整合於教學之中,使得各種資源更加豐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種多樣,教育方式更顯得活潑和有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幼兒園;有效運用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網路化、多媒體化的社會,培養中國兒童接受信息素質教育的工作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信息技術也正以輔助教育的形式走進幼兒園,它以其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鮮明的教學內容、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為教學帶來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在幼兒教育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施信息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進信息技術,使之形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勢在必然的。本文僅簡單談談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有效運用。 一、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之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是如何將《指南》中制定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相關目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明的教育過程有機結合,以促進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指南》和《綱要》的有機結合對幼兒園教師的的專業發展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作為幼兒教師,為了孩子們能夠更好更健康的發展,就要不斷地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知識技能。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知識,並且能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在此過程中,如何能藉助信息技術來發展教與學的資源,積累教學經驗,又能促進幼兒園有效的利用資源。通過互聯網獲取教育資源,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游戲內容的整合來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把計算機游戲活動融入到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之中,來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的發展。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是集聲音、動畫、音樂等於一體,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時,可以使幼兒的多種感官同時受到刺激,進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軟體如:POWERPOINT 、FLASH等設計製作多媒體課件,能夠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活動,也就是幼兒教師利用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豐富的教學資源,改進傳統教學的方式,或為幼兒提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幼兒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同時,要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的特點,設計、選擇出的事物要更加直觀、具體。多媒體技術創設出的教學情境更能夠加深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培養幼兒良好的注意力和滿足幼兒好奇、好問的心理特徵。多媒體技術提供給幼兒的是生動的圖像、聲音、符號、音樂等,可以培養幼兒手、眼、腦並用的能力,達到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教育目的。 三、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開拓幼兒的視野,培養幼兒游戲活動的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是歷史上較為系統的闡述「興趣」的教育家之一。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如果這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這就是早期教育。」可見極早發現幼兒興趣的重要性。我認為幼兒園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採取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幼兒營造如臨其境的情感氛圍,多方位地刺激幼兒的感官,使幼兒在特定情境中,不但能獲得大量生動、形象、具體的表象,而且能感受到特定的氣氛的感染,活躍幼兒的思維,引發幼兒學習的動力,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Ⅳ 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

(華中師范大學信息技術系,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各環節進行具體的計劃,情境的創設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論述了在,並對其舉例說明。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情境;建構主義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情境創設 近些年來,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完善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實現教育信息化重要過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設計非常強調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情境就其廣義來理解,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他們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如果原有的知識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即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了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注重情境,認為個體、認知和意義都是在相關情境中交互、交流(即協作)完成的,不同的情境能夠給各種特殊的學習者不同的活動效果,也就是說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並且認為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 因此,創設情境成為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要求我們將傳統的教學設計,改變為設計情境化的學習環境,針對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實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簡單的說就是基於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支持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活動,支持學校的學科教學活動。 信息化教學設計由於其緊密結合著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使得教學情境的創設顯得更為實際、簡便和高效。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語言、動作、圖片和簡單的實物來烘托氣氛,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學習內容,使同化和順應發生困難。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慧。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非線性的超文本和超媒體鏈接更符合人類的思維方式,能夠表現思維的復雜性,提供豐富的信息源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持續探索的興趣,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解釋,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能在教學中撥動學生的心弦,激起興趣,激發聯想,喚醒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表象或經驗,完成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二、 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的方式很多,其使用的方法也因不同的學科和內容有很大差異。根據創設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有:創設故事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模擬實驗情境,創設協作情境等。 1.創設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創設故事情境,就是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調動學生視聽覺等盡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構知識。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來自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並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於知識的保持和遷移。教師創設故事情境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徵,採用適當媒體創設能夠引起學生積極情緒反應的形象整體。 如在學習「我國的行政區」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製作動畫片:「機器貓假期旅遊」的故事情境。即機器貓利用假期到祖國各地旅遊,每到一處,它都會被當地代表性的美景陶醉,每當欣賞完了美景,它總會在地圖上高興得跳起來並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我現在在哪個省區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又進一步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通過討論、合作學習,相互解答,使整堂課處於層層推進,學生情趣交融,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一般情況下,創設故事情境比較適合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等文科性質的課程。《走遍美國》的英語教學軟體就是創設故事情境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 2.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讓學生處於「憤」、「悱」的狀態,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教師創設情境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趣,即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知識、對科學、對人生的興趣。而問題情境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情境,是啟迪思維激發興趣的重要途徑。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探求慾望。教師則要抓住時機,依據問題情境所提供的各種線索,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Ⅵ 如何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是構建共同基礎,提供發展平台,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強調數學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的重要資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並作為數學設計的重點之一。而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與模擬技術結合,則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如在上三角函數的圖像、「立體幾何」導言課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內容得到深化。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空間想像情境
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空間智能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外部三維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這個模式進行思考的能力。但是由於受到傳統媒體的限制,僅靠課堂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教學掛圖,教師很難通過講解並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空間模型。很多同學對於幾何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都很模糊,沒有空間感,這非常不利於學生學習數學。
在立體幾何教學中,空間距離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特別是空間點、線、面間的最短距離,由於從平面擴展到了空間,空間元素的復雜關系使得學生不易把握。而藉助信息技術如運用幾何畫板的一些功能,如平移、旋轉作圖,將復雜的數學思維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圖形變化,從而逐步加強同學們的空間感和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鍛煉數學空間想像思維。例如,在進行《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教學時,信息技術能很好地展示各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如球、三棱錐、圓柱、正方體等。以上教學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它藉助計算機軟體從三個視角映出立體圖形在牆上的影子,很直觀地引入,既形象又易懂。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習資源
通過「情境再現」,使數學教學成為再創造、再發現的教學。
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運用電腦模擬數學發生的歷程,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學試驗,通過電腦證明數學定理,讓學生通過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探究、解決過程的情景再現,意識到「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重要的問題是推動數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進而「啟發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善於獨立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講解解析幾何內容時,就通過課件《奇妙的坐標系》向學生展示了坐標系的誕生、完善及應用過程,使數學教學成為了再創造、再發現的教學。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想像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想像情境,拓寬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發散思維。貝弗里奇教授曾說:「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這種使兩個本不相乾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遙遠想像」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像,如同給了學生一塊馳騁的空間。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像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空間,挖掘發展想像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例如:課本上的圖形是「死圖」,無法表現二次曲線的形成過程,而黑板上的圖形鑒於技術原因,很難畫得准確,更難展現二次曲線的連續變化,而利用多媒體就可以生動地把離心率的大小變化與圓錐曲線的形狀變化,這種數與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完美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可展示出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看似不相關」的二次曲線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可由學生通過網路訪問教師放置在伺服器上的課件,讓學生獨立探索,得出結論。
五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糾錯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糾錯情境,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錯誤是正確的先導」,學生在解題時,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對此,我針對學生常犯的隱晦錯誤,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糾錯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研究錯誤的原因,尋找治錯良方,在知錯中改錯,在改錯中防錯,以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和邏輯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題的准確性,增強思維的嚴謹性。例如:學生常常想當然地把平面幾何的有關性質照搬到立體幾何中,教師在黑板中很難表示清楚,我利用幾何畫板設計並創作了《邊對應垂直的兩個角》的課件,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糾錯,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動態變化情境
在傳統教學中,由於受到教學媒體的限制,大部分知識只能由教師靜態地傳授給學生,不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也難以進行「動態處理」,軌跡中的「動點」也只能用黑板上一個靜態的「定點」演示,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運動觀。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技術融合到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來,創設多種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使教材「活」起來,從而有效的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Ⅶ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語文教學和學生實際的聯系,幫助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來掌握文章主旨,解決語文學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那麼,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呢?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與學習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有多種方法,其中運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情景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運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激起學生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
「導入」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應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就在於它能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立刻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可謂是「課伊始,趣已生」。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所說:「課的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吸引住。」
如上《看雲識天氣》,先用多媒體出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景觀,然後說,請同學們看看,大自然為我們生動的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而這種自然現象的描述主要是作者非常細致觀察的結果。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看雲識天氣》。
這樣導入,自然、合理,動之於情、曉知於理。
(二)、借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講解有別於其他學科。教師沒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統的講解,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寓講於「畫」,寓講於「演」,寓講於「思」
……使教與學融為一體,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
以上教學過程,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拋棄了繁瑣的講解,寓講於「演」,寓講於「思」,既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馬的特徵,又指導學生在說明事物時要准確的運用詞語以進行形象生動的說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使課堂點石成金
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向學生展現不同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問題。適量地運用多媒體,使之在鮮明的表象和抽象的語言之間建立起雙向聯系,啟迪學生的思維。
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隨著明月冉冉升起,課文文字動畫彈出,伴隨著音樂,示範朗讀開始。在朗讀中,有天上的瓊樓玉宇,有黑須儒士把酒問天,有月宮嫦娥翩然起舞,更有人間的朱閣綺戶,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不覺都跟著搖頭吟誦。
正是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技術,展現語境,融語言於畫面之中,去感染學生,學生便觸景生情,情動而辭發,從而優化朗讀,增強了感情朗讀的效果。
事實證明:運用多媒體設計遷移動畫情景,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起到啟發、點撥、拓展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
(四)、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激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回歸語文教學的本源,而引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信息加工過程,在教學中加深情感體驗,又是教學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既能開發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心理、個性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確實做到寓教於樂,變學生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進而形成我們企盼的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
(五)、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高課堂作文教學效率
創新離不開「想像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科學巨匠愛因斯但也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可見,培養「創新」能力,十分關鍵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如學完《春》,要求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作文訓練時,就可給出一幅幅圖片,配上一首首優美的曲子,使學生在放鬆的狀態下感受美麗的景色,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繪出一幅幅醉人的風景;也可以讓學生作圖繪畫、編曲欣賞。這樣的教學,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音樂韻律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等。
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將影視藝術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蒙太奇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這也非常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毋庸置疑,組織好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如何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中改變教師的角色是必須職責。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具體的操作方法豐富而復雜,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

Ⅷ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障立疑,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而信息技術正好是創設問題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盡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對情境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學生不斷地完成「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一位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問題去激發思維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無意發現了一棵大樹上掛著一個奇特的仙桃,令他們垂涎三尺,搶著上樹摘。正好猴王走過來,看見他們,就一聲令下:「不準摘!誰想摘,必須先過我這關!」猴王便出了兩道計算題26×25+25×14=? 25×(26+14)=?考他們。結果,有個聰明的小猴子搶先答出兩道題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聽後,很高興,親自摘下桃子給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這兩題的算式不同,結果怎會一樣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欲言而不能,教師趁勢而入,因勢利導、展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將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這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學生們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二、創設「親歷」情境,化解知識難點

新課標強調:要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而網路技術以其資源的豐富性、交互性等優勢給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使兒童彷彿「身臨其境」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的要點,化解知識難點,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網路進入課堂,能將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體現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如,一位教師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節約用水」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測量、繪制等知識,還從網上了解到了有關我國水資源的概況等,真正體會到一滴水的價值,受到了良好的養成習慣教育和國情教育,可謂受益匪淺。

又如:在教學《直角的初步認識》時,當學生認識了直角,學會了畫直角後,我們設計了一個拓展題:經過個屏幕上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射線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轉),要求學生用滑鼠拖動、旋轉兩條射線,利用電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畫出多少個直角(無數個)?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過網路控制平台與教師直接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網上監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輔導,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實處,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了網路,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課題進行探索。自己上網查資料,上網求解、討論等,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三、創設激勵情境,促進學生敏捷思考

實踐證明: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挖空心思去爭取勝利。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具有運載信息量大、反應速度快、綜合表現力強和容易控制的特點,恰到好處的創設一些激勵情境,有利於學生敏捷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學生學習20以內口算加減法時,傳統的方法是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看算式回答。這樣,教師很難以照顧到每一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應。而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室中的一個交互游戲型課件,讓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當學生提前或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的完成任務,才能進入下一關的練習,否則仍然返回這一關,而且每一關都有不同的難度,越到最後,難度就越高,要求學生的反應速度更快。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地位,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整齊劃一的缺陷,照顧到了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體驗。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學習毅力。

四、創設「對比」情境,培養學生辯異能力

形近而實異的數學知識,常常困繞著小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不能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那些看似相同,實際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理解上的迷茫處,通過有針對性的觀察、對比辨析,能使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如: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時,我利用課件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境:王伯伯家在自家門前開墾了一塊長20米,寬6米的長方形麥地,為了保障麥子豐收,給麥田的四周圍上籬笆,王伯伯需要築多長的籬笆?王伯伯種了多大面積的麥子?

教學中教師先幫助學生明確面積和周長的本質屬性:面積是指物體平面的大小,周長是指物體四周的長度。並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黑板的面積和周長的具體含義。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徵後進行比較異同點,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深刻認識和准確理解,同時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 創設應用情境 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有利於使學生體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計算機卻有模擬性強的功能,能很好的創設一個虛擬應用情境。

如:學生學習「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後,我藉助錄像,設計了學生親身經歷的秋遊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美麗的大自然以及孩子們捉迷藏、跳皮筋等游戲相映成趣,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趁學生正入情境時,畫面嘎然而止,出現了一組數據:唱歌的10人,捉迷藏的14人,跳皮筋的26人。老師抓住時機提問,誰能根據這組數據提出幾個問題?先小組交流後匯報。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提出了如唱歌的比捉迷藏的少多少人、跳皮筋和捉迷藏的一共多少人、唱歌的和捉迷藏比跳皮筋的少幾人等多個數學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喜聞樂見、親身經歷的生活情境,選擇了自己喜愛的事物,展開了思維的翅膀,提出了自己想提的問題。這樣做不僅較為順利的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轉換為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

綜上可知,教師創設情境的途徑、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只要創設的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符合學生與教材的實際,都能使課堂收到良好的效果。體會到一滴水的價值,受到了良好的養成習慣教育和國情教育,可謂受益匪淺。

又如:在教學《直角的初步認識》時,當學生認識了直角,學會了畫直角後,我們設計了一個拓展題:經過個屏幕上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射線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轉),要求學生用滑鼠拖動、旋轉兩條射線,利用電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畫出多少個直角(無數個)?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過網路控制平台與教師直接交流,教師也可以在網上監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輔導,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實處,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了網路,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課題進行探索。自己上網查資料,上網求解、討論等,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三、創設激勵情境,促進學生敏捷思考

實踐證明: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挖空心思去爭取勝利。在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具有運載信息量大、反應速度快、綜合表現力強和容易控制的特點,恰到好處的創設一些激勵情境,有利於學生敏捷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學生學習20以內口算加減法時,傳統的方法是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看算式回答。這樣,教師很難以照顧到每一學生,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教師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應。而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室中的一個交互游戲型課件,讓學生在游戲的情境中學習。當學生提前或在規定的時間里正確的完成任務,才能進入下一關的練習,否則仍然返回這一關,而且每一關都有不同的難度,越到最後,難度就越高,要求學生的反應速度更快。學生在這種人機挑戰、激烈競爭的氛圍中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同時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地位,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整齊劃一的缺陷,照顧到了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體驗。而且,有利於培養學

Ⅸ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主要有哪些

隨著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同時,「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並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中。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全面變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驚人的速度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必須依據自身的特點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而不能被現代信息技術代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有一個全面認識。下面對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與信息技術一樣,教學也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結果也仍然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顯然,這種整合模式,應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
1.教學演示
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教師可利用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教學課件,以便清楚地說明講解結構,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等。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可以使計算機代替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媒體,實現傳統模式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整合,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2.主體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通過互聯網、區域網的硬體環境,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專題質疑、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感情交流,以及師生與外校外地的鏈接,達到快速、優質、高效的目的,實現知識獲取和能力訓練的最優效益。這種整合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教學,既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如出題、評定等,還能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解決因主體個別差異導致的質量失衡問題,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性、自覺性。
3.研究學習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通過課程改革,加強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通過規范的課程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學會生存、懂得知識、掌握本領、發展能力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學習正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內容利用多媒體將需要呈現的課程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成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探究、發現,這極利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4.構建新知
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新知識構建的載體,因為它與教學整合時,能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這種整合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時,進行重新整理、優化組合和加工運用,因而能將大量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為現代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活動天地,對深化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並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現代教育技術應與傳統媒體相結合
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的開發、應用為核心,但不是只將其作為應用研究的對象,而忽視或拋棄了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的應用與開發。現代教育技術是以一切教與學資源(包括傳統煤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技術」的涵義是指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教育技術不僅包括視聽媒體、計算機、網路等硬體及其軟體,還包括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學習資源和過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論。所以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也指運用系統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開發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等等。現代教育技術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若要實現優化教與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探索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我們對「教」的改革是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進行指導和促進」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拋棄它。
除了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以外,加強研究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我們還應該關注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數字校園與學習環境建設,未來課堂輔助教學之工具,教與學的最終效果不只取決於技術的高低,關鍵是合理的教學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組織、內容與資源的合理安排、師生的互動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運用的巧妙結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合理、生動的情景。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既然現代教育技術被提出,並被應用於教育教學,就應該被予以深刻的含義、准確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吸納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理論描述中還添加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術構造一個更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將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架起。屆時,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將得到溝通,並會醞釀出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因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來審視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
總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正是用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現代教育媒體被引入教育領域,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即教學效率。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教育模式模型化情景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