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就「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麼就用我自己的話說哈 聲明下強烈鄙視復制一大堆網路而又所問非所答的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NO1的國家,那麼成為他國代工的對象是必然的,因為人口的爆炸性的擁擠,使得勞動力極其的低賤和廉價。大企業想要做到最低成本製造出他們滿意的產品,原料不可以省、技術不可以省、人數也不可以省、那麼唯有在生產人數不變的基礎上降低使用人的成本。
我最詫異國人的思維就是,美國買回來的東西怎麼了,還不是咱們中國給造的,說這種話的人極其可笑,不是我崇洋媚外,從美國、日本、德國買回來的東西確實是好。即使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的中國製造,和代工他國的中國製造是不一樣的。 因為發達國家只是用了我們的低級勞動力。從開發、設計、技術都跟中國沾不上一點邊 因為我們用的人家的技術、人家的設計、人家的機器、設備和生產線。在人家監工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東西 必然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覺得從製造轉變成創造,必須要有大環境,早年從改革開放以後就出現的代工企業不在少數。那麼在這么多年金錢和經驗方面的積累,會使得一些代工企業從中模仿到他們的模式,開始嘗試自己的東西。比如海馬汽車即是海南馬自達。只是一個馬自達在中國的代理商,通過多年給馬自達的代理有了自己的品牌『海馬汽車』 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成了轉變成創造的雛形(雖然處於比較小兒科的發展階段)。 所以想轉變成創造必須解決中國本土品牌低劣的問題,現在中國山寨產品在本土賣的很火,是因為價錢極其便宜,甚至可以不看他的質量,質量好的錢也好,大眾買不起 (靠商家自覺良心發現是可笑的 那就等於說沒有法律靠公民自覺克制住自己別殺人一樣)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國民工資搞上來,國民有錢選擇自己想要的了, 而不是被動的買便宜貨的時候,那麼中國的那些低劣的商家就面臨著不競爭就死的境地,那麼他們就會硬著頭皮的跟國外品牌拼質量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創造才會有曙光。中國的貧窮讓市場的優勝劣汰變的沒有了作用 。
㈡ 請大家給我一篇'創造'為題目的議論文,800字,謝謝,在線等
議論文作文範文:談創新
有一個詞在網路這個交流平台上總是被屏蔽——抄襲。所以我一般用借鑒加上引號來代替這個詞。當然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詞,創新。
何為創新?創造新的東西,便是創新。歷經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那便是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個人,還有民族,還有世界。創新的力量,便是支持著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那是支持一個國家站著發展的動力,那可是推動了一個時代被尊崇的榮耀。
其實我想說一句真實的話。與國界無關,與尊嚴也無關。
很多人說不支持國產就是賣國。其實不然,這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國產怎麼支持。動漫抄襲,產品抄襲,很多人大言不慚的稱自己為國漫、國產救星,那麼你們怎麼拯救?不思索怎麼創新,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好吧,謾罵也是創新。那麼,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不去行動這叫創新?其實貶低國內產品的人也有錯,你們爭吵的這些功夫,已經夠國外有多少東西被創造出來上市了。
我其實很期待「中國製造」可以變成「中國創造」,我也曾歡欣的想過,如果真的創造出來會如何,我也這樣的希望過,中國不要因為那些丟人現眼的傢伙而背負上抄襲的罵名。
我希望創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創新的主力大軍。
創新,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不要緊,那麼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要去抄襲?為什麼不用創新去證明自己。
有些人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抄襲的代名詞,被人嘲諷還好意思去告別人保護自己的版權。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襲者,說被抄襲是那些原創者的榮幸。這算什麼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怎麼可以活下去,一個沒有創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於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的時代又如何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
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人們不願去觸碰它可以帶來的輝煌,他們選擇與它背道而馳,獲得短暫的榮耀,卻背負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鎖,永世不得翻身。
創新真的就這么難么?創新所帶來的,為何不去接受。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它的力量真正顯現的時候,連天地和時光都要為它停下腳步,為它高唱贊歌。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為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獲他所沒有的榮耀和地位,創新的力量可以從頭到尾的改變一段本無法觸及的命運。
它讓我相信未來,它讓一個國家有未來,它讓世界為之震撼,它讓時代為之崛起。
㈢ 以工匠精神為話題的議論文作文
工匠,是一種職業,看似平凡,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人們都在詢問,什麼是工匠精神,在究竟來自「何方「?它,神神秘秘,似乎很少人能夠體會到它的真正內涵。有人說,工匠精神就是不斷改變精益求精,其實不然,我認為工匠精神不只是精益求精,更要有一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決定著你的命運,你似乎在慢慢的為之所改變。
曾經有一篇文章這樣說道:「一天,一位大學的學者來到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派了幾個人到建築工地去砌牆,這位大學者問了第一個正在砌牆的人說:「你在干什麼?」「難道你看不見嗎?我在砌牆。」那位工人白了他一眼沒好氣的回答道。顯然,對方是嫌他打擾了自己的工作。
學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牆工人身邊問道:「你在干什麼?」那人差異的看了看他,然後用手比劃著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大大樓說,我在蓋一座高樓。這兩個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當轉身欲走的時候,一陣歌聲吸引了他,在忙的焦頭爛額的工地上竟然還有人唱歌,這位學者狐疑的循著歌聲找了過去,原來是一位目光囧囧的年輕人,只見他麻利的砌著轉,同時哼著一首首老歌。
「你在干什麼?」學者又問了他一個問題
「我在建設一座美麗的城市。」這個人爽快的回答道。
十年之後,這位學者因為某一課題又來到了這個工地進行調研,湊巧的是,他發現一件令他非常震撼的事:「十年前的那幾個人,第一個還在工地上砌牆,第二個成立圖紙設計師,而第三個,卻已經成立他們的老闆。」
由此來看,所謂的工匠精神並不是只有精益求精,而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態度,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決定了你以後能否干出一番大事業。
㈣ 論文《對中國製造的理解》
感悟「中國製造」的力量!觀《財富人生:直面「中國製造」的困境》有感……最近一段時間自己很是浮躁,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偶爾看見動畫片里的懶羊羊才難得會心一笑。今天中午特意打開電視觀看《新聞30分》,因為最近總會在門戶網站上看到央視新聞改版的消息,所以要親自看看。打開的時候新聞已經播到國際部分,除了視覺感官上有些許變化,其他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地方。當然自己只是粗略的瀏覽,據說新聞內容上也有很大的調整,不過我並不關心這些。沒有心情繼續看下去,不過電視還是開著,停留在央視的新聞頻道。我漫不經心的瀏覽著網頁,耳邊傳來「中國製造」這個詞語。關於「中國製造」的討論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只是其間對一些由「中國製造」創造出民族品牌的企業老總的采訪吸引了我。我離開了電腦,開始留心這個節目。中國被認為是「世界的工廠」央視新聞頻道的節目,這一期的節目叫做《跨越中國製造(二)品牌在縫隙中漸進》,想必這是獻禮共和國60華誕的紀錄片,應該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品牌建設之路的回顧。片中選取許多民營企業由「中國製造」蛻變成「中國品牌」的故事。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變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製造工廠,而侵略者最看好的也就是中國土地上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思想一直在西方國家延續,直到現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製造」帶來了新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也成就很多民營企業家。那時候、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些華僑企業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轉移到中國東南沿海,千千萬萬個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開始自籌資金和設備,從紐扣、拉鏈以及小螺絲做起,努力成為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時間在推移,當初的小作坊變成後來的大工廠。時間依舊向前,一些工廠仍然延續著「中國製造」的命運,只是在市場經濟的風起雲涌中他們似乎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而部分嗅覺靈敏的企業家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如果繼續做「中國製造」,你永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中國製造」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已具備競爭力,可是OEM只是加工工廠,不是真正的企業。所以,許多民營企業家在縫隙中求得獨立品牌的生存。感悟「中國製造」的力量改革開放,我們能從宏觀感受到「中國製造」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生活變化。究竟是那個群體承擔了「中國製造」的角色,顯然那就是我們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似微塵般散落在中國的各個角落,你不能親身的感受他們的力量,他們也並不像大企業那樣能夠響當當的立足在人們心中,然而他們在底層確實是中國經濟的中間力量!阿里巴巴網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衛哲先生曾對中小企業有這樣一組量化數據的評定「記中國中小企業特別好記,簡言之『987654』,9:在中國90%多的企業數量是中小企業;8特別令人振奮,中國80%的專利和創新來自於中小企業;7:75%的社會就業來自於中小企業;6是中國的出口60%多是中小企業創造的;5則是50%以上的GDP是中小企業貢獻的;4是45%以上的稅收是中小企業貢獻的」。阿里巴巴服務的中小企業客戶,所以衛哲的這些數據就更顯科學。這樣一組數據真的值得我們為中小企業鼓掌。無論是改革開始初期,「中國製造」實現了我國經濟的騰飛,還是新世紀「中國製造」艱辛走上品牌化之路的蛻變,都無不說明是我們的中小企業意氣風發的書寫著中國經濟的神話。中國崛起靠的是強大的經濟實力,而民族品牌的建立則是讓中國人自己把握經濟命脈的唯一出路。在市場的競爭中經濟的寒冬下,中小企業任重道遠!
㈤ 中國製造業發展方向論文800字
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十一年,這期間,中國經濟從全盤接納「全球秩序」到與美國和歐盟比肩躋身世界三大巨頭之列,製造業的迅猛發展是最好的佐證。然而,面對全球製造業的產能不斷擴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消費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難題,我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裝備製造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是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建立起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實現工業化的根本保證。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已經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製造水平落後、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突出。智能製造系統最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例如發展智能化產品(聰明機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感測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匯流排、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
中國也是農業大國,農用機械的智能化對中國製造業影響很大,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按照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等原則,鼓勵10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及關鍵零部件、配套農機具,農作物移栽機械,農業收獲機械,牧草收獲機械,節水灌概設備,以及沼氣設備等的發展。
智能製造裝備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以及在推動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並且將建立首台(套)裝備示範項目保險機制。智能化非常重要:產品裝備實現數字化,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長期以來,數控機床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短板,高檔數控系統與重型、精密機床,一直被國外廠家壟斷。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系統攻關,以華中數控(15.540,0.42,2.78%)「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為代表的國內高檔數控機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為數控機床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自給率達到了60%,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此外,大型飛機科技重大專項進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ARJ—21飛機正在進行試飛,預計今年將開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載人航天」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間,機械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由2005年的80%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鋼鐵、采礦、水泥、石化等行業的高速發展,也推動了相關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常規流程成套設備、2000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成套設備已能自主提供。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實現自主化,百萬噸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等關鍵「三機」也已研製成功。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為電力、石化、冶金、鐵路等行業提供的主要裝備,關鍵技術依賴引進。用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產、學、研、用結
合不緊密,產業共性應用技術研發缺位,公共試驗檢測平台缺乏,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基礎製造水平滯後,長期以來,為整機和成套設備配套的軸承、液氣密元件、模具、齒輪、彈簧、粉末冶金製品、緊固件等基礎件,泵、閥、風機等通用件,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等測控部件,質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種規格不全;特種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落後,專業化程度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機床製造、交聯電纜行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熱衷於仍然熱衷於新上項目、鋪攤子,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裝備製造業,導致一些新興行業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隱優,過度競爭風險加劇,如風力發電設備、大型盾構機、大型壓力機等。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製造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頸。
三、轉向服務型製造 過去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局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未來十年,如何能從大而不強躋身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面臨系列挑戰。正如中國經濟學家樊鋼所指出的,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並非單純的放棄原有產業,轉而去做高科技,在企業轉型升級背後,必須要與其關聯的要素市場相配合。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向《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未來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需要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包括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服務、回收再製造等現代的製造服務業。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滯後,也令企業在價值鏈高端缺席。他說:「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製造、租賃等服務業未能得到培育,絕大多數企業的服務收入所佔比重低於10%,國外已經超過50%,我們主要業務是屬於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事實上也證明,中國製造企業重構商業模式、向服務業務轉型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從總體上提升客戶的產品擁有體驗;二是提供脫離產品的專業服務,利用企業在研發、供應鏈、銷售等運營能力上的優勢,為其他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國製造企業已經開始重構商業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為客戶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以保留自身原有的產品製造優勢,減少變革風險。
服務製造是製造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梁,中國當前的製造業雖然有「世界工廠」「製造大國」等美譽加身,實際上更多的企業是在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有關專家給出的解釋是,中國製造企業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競爭,紛紛搞價格戰,無力爭奪高端市場,這使得企業的利潤率極其低下。而現代製造業作為一個整體產業鏈,早就脫離了單純的產品、生產線和流水線的局限,它包含了研發、品牌、行銷、物流、金融、諮詢、文化、客戶管理、會展、培訓、設備改造、設備租賃、供應鏈管理、產品回收、商標專利等諸多方面。服務製造是在服務業和製造業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為了實現製造價值鏈中各自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進而達到一種高效創新的製造模式,也是世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於製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製造兩個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製造與服務的深度結合,一大關鍵因素是企業本身要具有核心產品或者說核心能力,圍繞核心產品或者核心能力進行創新,與服務業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只有
圍繞著它的核心產品,客戶才認可它的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服務製造」對於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製造業的信息化
信息技術與中國製造業的融合朝著深度、廣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的重點包括發展智能工具、構建數字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促進轉型升級、做強信息產業、催生新興產業等六個方面。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機床業進入了以數字化製造技術為核心的機電一體化時代,而數控機床就是代表產品之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中國國產高檔數控機床明顯進步,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取得重大突破,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數控機床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在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數控機床的質量也在追趕世界的進程中不斷加速。同時,作為數控機床核心技術的國產數控系統同樣取得重大突破。製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融合,能夠促進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的製造業信息化已經發展到了共性和個性全面共同促進的時候。面向諸多的企業,系統集成商、社會中介機構、服務實施單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個企業的個性結合起來來組織實施,這樣才能夠良性互動地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未來,集成與協同將是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如何來實現?在空間跨度上,從企業的集成到企業間的集成,走向企業間產業鏈、企業集團甚至跨國集團這種基於企業業務系統的集成;在時間跨度上,從側重於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過程,走到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過程;在集成和協同的重點上,從多年來以信息共享為集成的重點,走到了過程集成的階段,正在向知識與智能發展的集成階段邁進。在集成和協同的關鍵技術方面,現階段的企業很多都集中在單元技術的應用,從發展的角度,會由這些單元技術產品通過集成平台,形成企業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統,並朝著企業綜合能力平台發展。
㈥ 以創造的力量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七百字的議論文
創造的力量
有一種力量,能使落後變先進,腐朽化為神奇;有一種力量,能讓原本不發達的工業技術站在世界的高端;有一種力量,能使衰敗的民族變得興盛,可以振新一個民族或者說是一個國家。這種力量就是創新。
創新是思想的源泉,是一切發明創造的開始。有了創新,思想就會被裝上翅膀,能飛得更高,更遠。視野更開闊,了解的事物會更精彩。一切好的點子,好的思路皆由創新開始。然後它們就能實施,創造出更大的收益。所以有了創新,就有了希望,就能離成功的夢想更進一步。
很多事實證明,在二戰後的日本,德國能高速發展,創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日本與德國很快清理了戰爭廢墟,並且還能發展。其原因就是他們投入了大量經費,時間去搞教育。教育是一種創新型的事業,有了教育,就有了人才,人才所發揮的創新作用。幫助他們走出了戰爭的陰影。特別是日本,投入巨大的資金搞教育,去開發我們人腦中的資源——創新資源。才使日本的電子工業能在世界中排老二。
是的,創新是能振新一個國家的,例如日本。日本走創新之路,經濟就發展起來了,而我們中國要發展,也要走創新的路。
然而,像搞科研,做實驗的創新之路是需要巨額資金。我們的經濟並不強大。所以首要任務是去發展經濟。那麼能停止科研之類的創新之路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要發展,要在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單純追求GDP指數是不行的。是要創新,科教興國的。走創新之路,埋頭搞科學,不去關心一時的GDP。等到時機成熟了,我們的GDP自然會提高的。
所以,我們就制訂了「863」計劃,這個計劃有二十年的歷史了,但是它所創造的經濟收益有二千多億。特別是雜交水稻,解決了近億人的糧食問題。並且我們正努力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更反映了我們走的是條創新路。
㈦ 如何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論文
1、樹立發展的觀點,培養創新意識,堅持與時俱進.中國製造說明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差,要轉變為中國創造,首先應該樹立創新意識,其次還應該從制度、思想等方面進行創新.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其本質是揚棄.中國創造並不是全盤否定中國製造,而是辯證的繼承與舍棄,既要繼承我國特有的生產與製造能力,又要多加創新,放棄一些粗放的製造環節.
3、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的結合.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中國要發展,要變製造大國為創造大國,其關鍵在於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這不是依靠別人能夠得到的;當然,我們也應該大力學習與借鑒外國的優秀成果,做到洋為中用,為創造力的培養與建設加快步伐.
4、事物的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實現從製造大國到創造大國的轉變,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與開拓進取,堅持發展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5、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註定是一條艱苦的路,不要被困難所嚇道,要勇往直前,迎難而上.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㈧ 寫一篇800字我與中國製造2025的徵文
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㈨ 如何推進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過程,800字議論文。
根據《中國製造2025》,我國將大體分「三步走」、用3個10年左右時間,最終躋身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在此過程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推廣「智能製造」,做大互聯網+模式,實現從「製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一、創新驅動:創什麼,怎麼創?
核心技術買不來,創新要走「自主化」
二、智能製造:造什麼,怎麼造?
深度融合用「乘法」,生產模式「智能化」
三、互聯網+:加什麼,怎麼加?
人人都是設計師,產業形態「服務化」
與發達製造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基礎相對較弱,但互聯網應用和創新卻更有優勢。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將有效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
但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仍是產品本身。互聯網並非萬能,它可以放大優秀的製造能力,卻也能讓缺乏競爭力的製造企業很快消亡。要重塑「中國製造」新優勢,除了全方位擁抱互聯網,還需在提高製造能力上下工夫。這才是「中國製造」的「立身之本」。
㈩ 中國製造凝聚中國智慧作文
這種文章其實寫起來並不是很困難,在網上搜索一些關於中國製造的成功案例,值得國人驕傲的地方,然後再提及中國人的智慧這方面,寫一寫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勤勞智慧的民族,有著非凡的創造力,往這些方面靠就可以寫出一篇這個話題的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