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景觀創造家的感覺

景觀創造家的感覺

發布時間:2022-05-26 06:05:52

『壹』 什麼是景觀意境

意境是「境生象外」,虛實相生,「可以意會,不能言宣(言不盡意)」。園林學家孫曉翔先生也認為「意境,也就是理想美的境界。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美學理論家楊辛、甘霖則認為,「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感想)相熔鑄的產物。意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總之,意境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
從以上兩種分類不難看出:意境的產生,是虛與實、情與景的結合,不但要有實景,還要有能使人產生聯想的聲、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賞是物我的交融,即審美主體與客體交流的過程。

景觀意境的創造是復雜的過程,也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要求設計者有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對自然物和人類生活的無比熱愛。其主要創作手法有借景、對比、比擬聯想等。

『貳』 園林景觀設計理念該怎麼寫

1、園林景觀設計中藝術性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以實用功能為目的再創造。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從一開始就從現代藝術中吸取了豐富的形式語言,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設計師提供了可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必須考慮園林景觀的使用功能和藝術性。

2、園林景觀設計的前衛性與多變性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既然是藝術,就要有一定的時代性。在在園林景觀設計上必須把握住那些相對穩定而不變的設計元素,並能接受新的設計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緊跟時代的發展。事實上,要設計一個好的園林景觀,不管其形式有多麼新穎,如果沒有傳統的精華,沒有未來的展現,就很難能成為打動人心的藝術珍品。

3、園林景觀設計對民族文化的繼承性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離不開生活,並與歷史和文化相聯系,成功的作品都離不開文化元素。我們要接受現代園林的設計理念,結合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進行創造,以促進中國具有世界性、有中國藝術特色的園林景觀設計學科的迅速形成。

4、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理念

人性化設計理念就是以人為本,設計師從關注園林景觀轉移到關注到園林景觀的使用者上來,以設計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悅的園林景觀為重要目標的設計思想。使人愉悅是人性化設計的審美原則,使用過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設計的精巧而產生愉悅感,同時,將這種愉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意象,從而真正體現出設計為人、以人為本為中心的人性化設計思想。

5、園林景觀生態性設計理念

當今工業化、現代化的狂熱發展,使生態環境逐漸惡劣,將園林景觀設計的工作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將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始終穿於設計中。考慮園林景觀環境對人心情的影響力,注重實用、生態、功能、觀賞性緊密聯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叄』 現代景觀空間設計理念是怎樣的

現代景觀設計理念解析
景觀,作為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提高和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現代景觀設計需要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綠色景觀生態理念為指導,結合先進科技與潮流藝術,以中西文化特性為基點,從人的物質精神需求層面深入分析調整設計思路。 目的明確 以人為本
"環境設計的目的,並不是讓設計師們"藝術地"表達自我,設計師的滿足感應當來自鑒別和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的目的就是創造為使用者著想的環境及其組成部分,設計由使用者作為主導,設計師不過是代其行事而已。"現代設計已由以藝術家作為設計已由設計師為主導變成了已使用者為主導,成功的進行了角色轉換。這是個巨大的進步,是對於"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以人為本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無論是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是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廣泛的解放。人性化設計無疑是"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好體現。
設計"以人為本"理念更大程度的體現在設計細節上,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程度,尺度掌握,材質選擇等。景觀設計在元素構成應體現人們物質、精神兩方面的需求,景觀設計應美觀、大方、具有吸引力,各類設施充足完善以滿足人的活動需求,讓使用者有保障感和
安全感,盡量滿足最使用該場所的群體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特殊人群—如兒童、老人和殘疾人使用的設施與環境,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參與和創新的景觀設施或景觀小品,發揮使用者的參與性。

可持續的生態的設計觀念
眾所周知以自然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為基礎的設計將有助於全球自然系統的健康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營造。當今景觀設計的觀念將會是在能夠盡量保持原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進行人工景觀的營造,盡量不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觀生態系統。人工景觀設計方面,如在水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上,可將水資源進行循環使用,城市廣場景觀增設雨水收集器,將雨水收集過濾後進行灌溉或用於廣場噴泉水源;居住環境的中水處理利用,可以更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在建築空間中多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盡可能的利用自然採光,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的生活生產需求。設計建築樣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夏季依靠植物對陽光的遮擋達到降溫的效果,冬天讓更多的陽光照射,使用熱傳導率高的材料使建築物取得更高的溫度,以減少對煤炭、電力方面的需要,達到節約非可再生能源的目的。 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教授說:"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著名藝術家吳冠中教授說:"科學揭示宇宙的奧秘,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現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材料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日趨廣泛。對新的科研技術的有利利用,以及景觀自身的科技含量,將會成為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的重要標志之一。科技的發展是促進今天景觀設計進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因素,新技術促進了當代景觀面貌改變。許多景觀設計利用新技術不僅賦予景觀設計中的動態空間,還帶來了全新的裝飾語言和動態視角。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越來越使得人類生活環境既具有功能的理性又具有形式的感性。未來的科技發展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將會有更多的科技成果直接或間接應用到景觀設計中去。
在景觀設計中,要樹立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高科技運用的過程中設計師還要考慮在設計中把科技的運用更加藝術的表達出來,在科學性和藝術性中需找交融點,做到既滿足了科技發展的運用效果又達到一定的藝術審美水平。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就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體現。它由4塊依次排列的"貝殼"組成,前三個交替覆蓋,面向海灣依抱,第四個背向海灣侍立,造型別致豐滿,既像貝殼又像帆船,極具藝術表現性。用材方面貝殼形尖屋頂,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奶油色的瓷磚。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幕牆,內部陳設新穎華麗,別具一格。 文化特性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設計如同"沒有靈魂的肉體",設計形式無論如何寬泛,永遠都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不斷涌現出新興的文化潮流,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涵化與融合不斷加速。因此設計的理念的綜合性在當今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就顯得彌足重要。如何在這種文化融合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亮點尤為重要。 運用當地材料技術,紮根於當地地域風土基礎之上,傳承地域的歷史、文化的景觀設計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更能體現出當地景觀的特色。如日本的枯山水景觀,已經成為表現日本文化和地域特徵的"旗幟"和"品牌"。在設計中考慮到文化的因素,將風雅環境與風土環境結合起來研究,在對區域文化的限制性及激進性因素考慮後進行綜合的設計將會是現代景觀設計最有內涵的體現。法國建築師在北非一個村莊引入自來水,本意想方便當地群眾,卻招來了當地村民的不滿與抵制,原因就在於對於當地文化的忽視。調查顯示,婦女們到村頭的井台邊提水是她們接觸社會的唯一機會,把自來水引入後就剝奪了他們交流的機會。因此,在設計中要掌握有限區域內的文化理念,理清當地區域文脈,結合當地人群精神層面的需求,綜合各類設計因素把景觀與深層文化結合才能設計出更多優秀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作品。

『肆』 景觀設計的心得800字

建議你去上海市景觀學會考一個景觀設計師證書。考的證書是人保局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有國家補貼,在上海交了社保就可以有補貼額一半的補貼,四級大概有1500+,三級好像是2000左右。對你以後工作買房什麼的很有好處的。
下記為心得:

現代景觀設計學的經典之作,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里這樣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築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人們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設計的是用途和體驗——首先是確定用途和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場所、空間或物體都根據最終目的來設計,以最好的服務並表達功能,最好的產生所欲設計的體驗。」 「公眾參與」是在社會分層、公眾需求多樣化、利益集團介入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協調對策。它強調公眾對規劃編制、管理過程的參與、決策和管理,強調對話與溝通,協調公眾各方利益,力求實現規劃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世界范圍內公眾參與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已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從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化向1990年代的理論化和制度化方向的邁進。 公眾參與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講求溝通、公正客觀的本質特點應當作為有效推動大學校園面向信息社會、可持續地、和諧地發展的重要規劃策略。而在我國,尤其是大陸地區,這種方法在大學校園規劃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非常欠缺。立足我國國情,基於信息社會,針對大學校園規劃,對公眾參與方法展開深入地專門研究,不僅有可能深刻變革我國的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方法,創建出支持創新的、生態和諧的校園環境,而且也將有可能對國際公眾參與研究領域作出有益的補充和發展。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中,「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事物」,傳統的大學校園總體規劃顯得過於主觀、武斷和僵化。實踐證明,往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會導致整個規劃不可行。這就意味著要頻繁地修改規劃甚至完全重新規劃。 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應當將規劃視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讓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決策和管理這一過程,在專家的引導和協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則、條例,提出詳盡的說明和建議,避免非使用者主觀的、武斷的錯誤決策,由不同時期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提出的局部項目取代僵化籠統的藍圖,逐漸形成整體。這種方法將創造的是有機秩序而不是極權秩序。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避免校方陷入疲於應付地反復立項、重復建設等困境,避免花費大量心血獲得的規劃圖紙很快成為過時的廢紙,節約大量人力、物力,無論在規劃、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都將顯示出靈活經濟、資源高效的策略優勢。 由此可見,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直接關繫到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的生態可持續性。 大學校園的城市化是指當前我國部分大中城市大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若幹校園迅速集聚並形成城市化過程中較為特殊的大學園區或稱為大學城的現象。具體主要表現為居住、遊憩、文化、教育、科研及產業等功能和空間的城市化。大學校園的城市化不僅自發而且自覺地迅速推進。這一進程在城市范圍內對教育資源進行重組與開發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學校園規劃的相關利益群體從以前局限於學校師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辦學的開發商、社區公司、社區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線」師生等。這使大學校園規劃的內涵大大擴展,也增進了大學校園規劃問題的復雜性。如何使眾多相關利益群體高效共享大學資源,和諧共生?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從根本上幫助協調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資源並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使校園規劃真正有助於建設信息社會的和諧校園。 信息社會的基礎是連接,人人共享的廣泛連接的實現將提供前所未有的技術平台,有可

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得以改進,變得更加經濟、高效、靈活、公正,從而獲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並結合信息社會不斷改進公眾參與方法,不僅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將大大提高,從而能夠廣泛地、積極地推動現代大學校園規劃的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進程。 展望未來,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基於信息社會的公眾參與方法將使學校受益良多: 1)校園規劃更加經濟可行。僅用較低的代價就可以實現,而一旦實現,首先可以規避校園規劃的長期風險,及時發現問題,找出最合理的實施方案,與建成後可能出現的、不可挽回的、將要持續很多年的失誤相比,這種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頗有價值的; 2)校園規劃將更加高效、靈活、公正、持續。通過「網路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管理人員包括專業規劃人員甚至有可能異地、隨時組織參與。隨著網路在校園內外的廣泛可及,避免了傳統個別訪談和傳單式問卷調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險,加之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素質整體較高對參與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非常適宜於校園長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於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養成。通過「網路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校園規劃前所未有的廣泛可及,顯示出極大的公平性,使校園氛圍更加多元、民主、開放,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進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形成更有認同感、歸屬感、激發個體創造性的育人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全面素質; 4)有利於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具有強烈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經驗、人格健全、創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會是最受歡迎的,建立持續的校園規劃公眾參與機制有利於培養出此類人才,隨著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良好口碑的樹立,將迅速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 5)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用公眾參與方法進行校園規劃,將使校園規劃更加公正民主、資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關利益群體更加和諧共生,從而有助於建設和諧校園,進而有助於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對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號召的最及時的、頗具建設性的響應。

『伍』 想要在院子里做景觀設計,該如何設計呢

要做好民宿的設計,我們必須對住宅及其周圍環境進行徹底調查,發現破舊廢棄的房屋或空間庭院等腐朽區域,並與業主溝通,了解他們希望通過項目實現的變化或願望的效果。中式庭院的建設源自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堅持中國傳統的「自滿和遺忘」的內涵詮釋現代生活的時尚功能,用牆和門的空間元素再現中國人的優雅風格,作為一個小景觀、靜謐的庭院和開放的房子。有機地整合萬象庭院,捍衛自然的自由畫筆。

一般來說,社區住宅有露台和庭院處理,我們不願意購買一樓和頂層的房子。當然,除了社區屋頂和一樓的庭院和露台外,維拉還有庭院和陽台,房子前後都有庭院,

『陸』 談景觀設計的風格

凡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創作,都有一個風格的問題。園林植物的景觀藝術,無論它是自然生長或人工的創造(經過設計的栽植),都表現出一定的風格。而植物本身是活的有機體,故其風格的表現形式與形成的因素就更為復雜一些。
一團花叢,一株孤樹,一片樹林,一組群落,都可從其干、葉、花、果的形態,反映於其姿態、疏密、色彩、質感……等等方面,而表現出一定的風格。如果再加上人們賦予的文化內涵——如詩情畫意、社會歷史傳說等因素,就更需要在進行植物栽植時,加以細致而又深入的規劃設計,才能獲得理想的藝術效果,從而表現出植物景觀的藝術風格來。那麼,這種風格的形成,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或制約呢?
以植物的生態習性為基礎,創造地方風格為前提
植物既有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大類的形態特徵,更有耐水濕與耐乾旱、喜陰喜陽、耐鹼與怕鹼,以及其他抗性(如抗風、抗有害氣體……)和酸鹼度的差異等生態特性。如果不符合植物的這些生態特性,就不能生長或生長不好,也就更談不到什麼風格了。
如垂柳好水濕,適應性強,有下垂而柔軟的枝條、嫩綠的葉色、修長的葉形,栽植於水邊,就可形成「楊柳依依,柔條拂水,弄綠槎黃,小鳥依人」般的風韻。油松為常綠大喬木,樹皮黑褐色,鱗片剝落,斑然入畫,葉呈針狀,深綠色;生於平原者,修直挺立;生於高山者,虯曲多姿。孤立的油松則更見分枝成層,樹冠平展,形成一種氣勢磅礴、不畏風寒、古拙而堅挺的風格。
如果再加「擬人化」,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體現其不畏風寒、高超、堅挺的風格;或者以「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牡丹令人艷、竹令人雅、桐令人清……」來體現不同植物的形態與生態特徵,就能產生「擬人化」的植物景觀風格,從而也能獲得具有民族精華的園林植物景觀的藝術效果。
由於植物固有的生態習性不同,其景觀風格的形成也不同。除了這個基礎條件之外,就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整體來說,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考慮不同城市植物景觀的地方風格。有時,不同地區慣用的植物種類有差異,也就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風格。
植物生長有明顯的自然地理差異,由於氣候的不同,南方樹種與北方樹種的形態如干、葉、花、果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樹種,如扶桑,在南方的海南島、湛江、廣州一帶,可以長成大樹,而在北方則只能以「溫室栽培」的形式出現。即使是在同一地區的同一樹種,由於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生長的形態與景觀也有明顯的差異。如杭州市(市區最低海拔僅6m,山區平均為lOOm)生長的杜鵑較為矮小,而天目山(最高海拔1 700m余)及黃山(最高海拔為1 860m)的杜鵑,則高大如小喬木。盡管杭州、天目山與黃山的緯度相差不多,同在北緯30『的范圍附近,但由於海拔高度不同,其自然形態亦有差異,形成低密成叢與高大疏朗的不同風格。
雖然經過人工的馴化與改造,高山的樹種可以移植於平地,南方的樹種也可以栽植到北方。如雪松、懸鈴木都屬江南的樹種,現在已可在北方生長。此外,如竹子北移,蘋果南下,也都有其先例。然而,就整體的植物氣候分區來說,是難以改變的,有的也不必去改變,這樣才能保持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風格。
我國北方的針葉樹較多,常綠闊葉樹較少。如在東北地區,自然形成漫山遍野的各種鬱郁蔥蔥、雄偉挺拔的針葉林景觀,這種景觀在南方則少見;而南方那幽篁蔽日、萬玉森森的高大毛竹林,或疏林蕭蕭、露凝清影的小竹林,在北方則難以見到。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地區群眾的習俗與喜聞樂見,在創造地方風格時,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江南農村(尤其是浙北一帶)家家戶戶的宅旁都有一叢叢的竹林,形成一種自然朴實而優雅寧靜的地方風格。在北方黃河流域以南的河南洛陽、蘭考等市縣,則可看到成片、成群的高大泡桐,或環繞於村落,或列植於道旁,或獨立於園林的空間,每當紫白色花盛開的4月,就顯示出一種碩大、朴實而稍帶粗獷的鄉野隋趣。
北方沈陽的小南街,在20世紀50-6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葡萄。每當初秋,架上的串串葡萄,清香欲滴,形成這一帶居民特有的庭院風格,與西北地區新疆伊寧的家居葡萄庭院遙相呼應,這都是受群眾喜聞樂見而形成的庭院植物景觀風格。
所以說,植物景觀的地方風格,是受地區自然氣候、土壤及其環境生態條件的制約,也受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習俗影響,離開了它們,就談不到地方風格。因此,這些就成了創造不同地區植物景觀風格的前提。
你說的風格應該是建築的風格或者整個設計格調的風格
這些所謂的風格是用來吸引你的業主 並且讓你的業主用來吸引消費者的一種手段
比如你拿到一個方案 給它定一個歐洲古典風格
可在真正設計的時候 因為地區環境等好多因素是不可能達到純粹的風格效果
風格在這里是用來突出你的作品來吸引業主 並且定 個風格也可以讓你在這一個方案里的設計會統一形成整體
在拿到方案時怎樣確定風格是根據個人決定的 有個大概的構想在決定它的風格
各個風格之間的區別差異那太多了 我在這里也說不完
那是需要你不斷查找、充實的知識
記住各個風格的主要特點 色彩元素 裝飾特點就好
這樣對於盡快給你的設計定風格有很大幫助的
再詳細的資料 你在需要的時候再去查找就可以

『柒』 景觀設計的設計價值

1.1景觀作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觀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成書於公元前的舊約聖經,西伯來文為noff,從詞源上與yafe即美(beautiful)有關。在上下文中,它是用來描寫所羅門皇城耶路撒冷壯麗景色的(Naveh,1984)。因此這一最早的景觀含意實際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牧羊人,站在貧瘠的高崗之上,背後是充滿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則是沙漠綠洲中的棕椰與橄欖掩映著的亭台樓閣宮殿之屬。因此,這時的景觀是一種鄉野之人對大自然的逃避,是對安全和提供庇護的城市的一種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徵。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築的城市。
1.2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後從城市擴展到鄉村,使鄉村也成為景觀(Cosgrove,1998,P70)。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將人束縛於君權之下,人被系於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人如母親襁褓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存與生活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裡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城市,同時不斷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新貴族們想用理想 城市的模式來組織和統領理想的鄉村風景,實現一種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1.3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意的第二個轉變,源之於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與高雅的形象被徹底毀壞,相反成為醜陋的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與田園成為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Landscape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Gardening);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後的田園郊區運動。
文明社會關於景觀(風景)的態度經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轉變的軌跡從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嚮往壯麗的城市,到設計與炫耀理想的城市,並把鄉村作為城市的延伸和未來發展的憧憬,進而發展到畏懼城市、背離城市,而把田園與郊野作為避難之所,從而在景觀中隱隱地透出對自然田園的珍惜與憐愛。
景觀的這一審美內涵上的遞變,也明顯地反映在景觀保護、設計、創造及管理的態度上。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的含意及遞變
社會經濟形態庄園及封建領主制經濟為主文藝復興時期,城市經濟上升工業化,城市經濟主導
美的景象(景觀所指)神聖而壯麗的建築的城市美的鄉野,作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經濟的資源美的田園與自然,作為對城市的逃避和對抗
景觀的營造宅院、宮苑在描繪和再現鄉村風景的同時,營造城市化、幾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園林)將自然引入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或將城市引入田園(田園城市和田園郊區)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感知對象,是基於物我分離的基礎之上的,即人作為欣賞者。但同時,人在景觀中寄託了個人的或群體的社會和環境理想。陶淵明的桃花源也正是這樣意義上的景觀,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國士大夫的社會和環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說內在人眼中的景觀則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觀作為一個棲居地。 2.1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准。無論是作畫或賞畫,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的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德歌爾的棲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1971)。棲居的過程實際上是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居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龍山或靠山,村落背後的風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後門通往山後的小路,還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樹叢,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結果,是人們對大自然豐饒的選擇和利用,也是對大自然的刻薄與無情的迴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諧景觀並不是歷來如此,也決非永遠如此,正是在與自然力的不斷協調過程中,有時和諧,有時不和諧,最終自然教會了人如何進行生態的節制,包括如何節約土地和水,保護森林,如何選地安家,如何引水築路,如何輪種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孟子·梁惠王);懂得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周禮·地官)。
城市中的紅線欄桿、籓籬城牆、屋脊之高下、門窗之取向,農村的田埂邊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運河馳道、邊境防線,無不是國與國,家與家和人與人之間長期競爭、交流和調和而取的短暫的平衡的的結果,即Jackson所謂的政治景觀(1984)。
2.2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與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Norberg-shulz,1979,P8)。與時間和空間概念一樣,場所(地方)是無所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於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為具體,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哲學家們把場所上升到了一個哲學概念,用以探討世界觀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學家、建築及景觀理論學者又將其帶到了理解景觀現象的更深層次。對場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須從場所的物理屬性,主體人與場所的內-外關系,以及人在場所中的活動,無所不在的時間,四個方面來認識.這四個方面構成景觀作為體驗場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
⑴場所的物理屬性
場所由空間和特色兩部分構成,也可理解為空間和資源特徵。關於空間的結構的分析,一個是點--結--線--面模式,最典型的是Lynch的節點-標志-路徑-邊沿-區域模式(1969),和內--外(Outsider-Insider)模式。後者可通過底面、頂面、圍合、豁口、邊界等元素來分析,並通過向心性、指向和節奏來強化空間感。在中國人的景觀認知模式中,場所現象的空間更象盒子中的盒子,無論是風水模式、中國畫中的空間構圖、宗教神話中的洞天福地,都體現了這種空間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稱為葫蘆模式(俞孔堅,1998)。點--線--面模式與葫蘆模式是可以結合的,這種結合將更有利於我們對空間的把握。
而空間的特色則是由更為具體的物質成份及其狀態所決定的,它具體描繪了構成空間的元素或成份,物體質地,光線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圍。如哈尼族村寨景觀中藍色的天空,白色的雲,黑色的土地,墨綠色的森林,長著青苔的房頂,著紅衣服的哈尼少女,趕著老黃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聲,竹筒飯的消香……。所有這些共同鑄成了一個場所的特色和氛圍。這些都形成了景觀的地方個性,或地理性格。
⑵關於主體人的內-外關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觀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景觀的表達,而後者是景觀的印象。後者以一種走出景外看景的距離感和主客觀分離的姿態來研究景觀,導致了景觀作為風景的藝術觀,以及景觀作為實證地理學的區域概念和系統概念的科學觀,人文地理學及現象學則強調對景觀的地方性的認識必須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對景觀的理解正是基於此。他認為景觀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們觀看的對象;景觀是一種社會生活的空間,景觀是人與環境的有機整體,這與實證主義的主-客觀分離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景觀的評判是作為一個生活和工作的空間,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場和角度來評判和認識的;所有景觀都表達了一種理想,一種經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創造天國的理想。
⑶關於場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動:定位和認同
場所(地方)是人與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體驗的最直接、最具體的中心,與其說場所是通過其地點、屬性或者社區所定義的,不如說它們是通過人在特定場合下的體驗所定義的(Relph,P141)。場所在英文中的含意與發生,產生(Takeplace)相聯系,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和文化中關於世界創生的傳說都是把混沌無秩作為世界前的狀態。當天地分開,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鳥、獸、人文開始成形之時,便有了場所。所以場所使無變為有,從無秩走向有秩,所以場所的形成在於對世界的組織,將世界分化為性質上各有區別的獨特的中心,並使其有結構以反映和引導人們的體驗。而要獲得場所,感覺到場所的存在,則依賴於人的體驗,這決定於兩個方面:即:定位和認同,前者說明人是否感覺到以某地方為中心或節點的秩序的存在,後者則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與客觀的秩序發生共鳴與和諧。如果兩者是肯定的,則場所是有意義的,或者說是有場所感的。否則,要麼是在空間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無所適從;要麼所從不適,而茫然不知所去,這便是場所感的喪失(Placeless)(Relph,1976)。
a.首先關於定位,它主要和空間的結構特徵相對應,中國文化景觀中的葫蘆模式,如以穴位為中心的四神獸風水圖式,便是一個傳統中國人的空間定位模式。基於這一模式,中國大地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地方系統,或國土定位系統,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結構是仰觀天象、星座,地分經緯,以昆侖為祖山,長江、黃河、五嶽為四至和環護,次級定位系統則圍繞州府、縣衙,辯龍山、龍脈,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爾標以風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間定位坐標,使棲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置,猶如座胎於母親子宮中的胎兒,依偎於自然母親的懷抱中,獲得安寧的棲息。中國人的葫蘆模式是一個棲居的模式,是一個基於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定位模式。林奇的點線面模式則給運動於景觀中的人一個空間定位系統和參照,通過這些空間元素,形成整體城市的印象,指導人在城市中的運動。節點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間的節奏和變化,都使場所的秩序感得以強化。
b.場所對人的活動的作用的第二個方面是認同,它是與地方的特色和個性相對應的,認同即與特定的環境成為朋友,或者說是使自己歸屬於某一場所,和這一個地方上的社會群體。認同於一個場所,是一個適應於這個地方的所有自然過程與格局以及社會的過程和結構的結果,是個體人的秩序與其腳下的土地,頭頂的蒼天,以及周圍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諧同,當對方告訴你是來自哀勞山的麻栗寨時,他實際上帶給你的是哀勞山半山腰上的那個村寨,寨子上頭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雲霧,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叢樹,那一堆巨石;他實際上還帶給你那 又長又粗的竹筒煙槍,男子頭頂的紅頭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紋綉花,還有竹筒米飯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長街宴、神樹上的祭台。這里,人成為場所的一部分,場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如場所的方向與定位功能取決於場所的空間結構屬性,人對場所的認同則是對應於地方的物質特性。物質屬性、人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含義是構成場所整體個性特徵的基本元素。
作為一個景中人,你歸屬於某一場所,認同於該場所,你在景中的狀態越深入,你與場所的認同感就越強(Relph,1976,P49)。只有成為景中的人,歸屬於場所的自然過程、自然力以及場所的社會過程和地方之神,認同於它們,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場所感,一種自覺的場所歸屬感,而由場所構成的景觀才具有意義

『捌』 景觀設計給人們帶來哪些心理上的變化

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慾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聖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於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才有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隨後的巴洛克廣場及園林設計,甚至於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機器成為萬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為機器而設計,並最終也變成了機器。 20世紀60~70年代開始,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把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喚醒;Lynn White揭示了環境危機的根源來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創世紀」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資源的悲劇」則揭示了資源枯竭來源於人類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Donella Meadows則計算出地球資源的極限,警示了人類生存的危機。所有這些都把設計師們從對美與形式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引向對其他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產生了In McHarg的「 設計尊重自然 」,也產生了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包括建築的生態設計、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工業及工藝的生態設計等等。自然辨證法是關於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景觀設計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證法。系統觀、辨證觀和科學觀組成了自然辨證法理論體系,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對景觀設計進行哲學的思考,以啟迪思維,開闊思路。 一.系統觀 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 這一觀點著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自然界沒有廢物 每一個健康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秋天的枯枝落葉是春天新生命生長的營養。公園中清除枯枝落葉實際上是切斷了自然界的一個閉合循環系統。在城市綠地的維護管理中,變廢物為營養,如返還枝葉、返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態設計應用。 第二、 自然的自組織和能動性 自然是具有自組織或自我設計能力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當向外界開放,吸收能量、物質和信息時,就會不斷進化,從低級走向高級。進化論的倡導者赫胥黎就曾描述過,一個花園當無人照料時,便會有當地的雜草侵入,最終將人工栽培的園藝花卉淘汰。Gaia理論告訴我們,整個地球都是在一種自然的、自我的設計中生存和延續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將其用水泥護襯或以化學物質維護,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水藻、雜草和昆蟲,並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統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人為的設計能力。與其如此,我們不如開啟自然的自組織或自我設計過程。如景觀設計師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設計的General Mills 公司總部(位於Minneapolis,Minnesota).的項目中,設計師擬自然播撒草原種子,創造適宜於當地景觀基質和氣候條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葉黃之際,引火燃燒,次年再萌新綠.整個過程,包括火的運用,都藉助了自然的生態過程和自然系統的自組織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動性的,幾千年的治水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對待洪水這樣的自然力,應因勢利導而不是絕對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設計的成功之處,也在於充分認識自然的能動性,用竹籠、馬槎、卵石與神為約,造就了川西平原的豐饒。大自然的自我癒合能力和自凈能力,維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態設計意味著充分利用自然系統的能動作用。 第三、 邊緣效應 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元素的邊緣帶,有更活躍的能流和物流,具有豐富的物種和更高的生產力。如海陸之交的鹽沼是地球上產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邊緣、農田邊緣、水體邊緣以及村莊、建築物的邊緣,在自然狀態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豐富、生態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規的設計中,我們往往會忽視生態邊緣效應的存在,很少把這種邊緣效應結合在設計之中。在城市或綠地水系的設計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水陸過渡帶上生硬的水泥護襯,本來應該是多種植物和生物棲息的邊緣帶,只有曝曬的水泥或石塊鋪裝;又如在公園里叢林的邊緣,自然的生態效應會產生一個豐富多樣的林緣帶,而人們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齊的草坪;又如,建築物的基礎四周,是一個非常好的潛在生態邊緣帶,而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則是硬質鋪裝和單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類的建設活動往往不珍惜邊緣帶的存在,生硬的紅線把本來地塊之間柔和的邊緣帶無情地毀壞。所以與自然合作的生態設計就需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之間的邊緣效應,來創造豐富的景觀。 第四、 生物多樣性 自然系統是寬宏大量的,它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三個層次的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不但是人類自我生存所必須的,也是現代設計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城市綠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後堡壘。曾一度被觀賞花木和栽培園藝品種和唯美價值標准主導的城市園林綠地,應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最重要的設計指標。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鄉土雜草比異國奇卉具有更為重要的生態價值;五星瓢蟲和七星瓢蟲是同樣值得人們珍愛的,勤於除草施肥、城市綠地管理者的形象不應是打葯殺蟲的小農。通過生態設計,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和生境的園林綠地系統,才是未來城市設計者所要追求的。 二. 辨證觀 辨證思維是現代科學實踐的思維形式,它要求我們看事物要一分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時還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學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和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築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者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者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築的設計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對於每一個設計,我們需要問:它是有利於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還是破壞生命世界,它是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呢?還是有害於它們? 與傳統設計相比,景觀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景觀生態設計應該作為傳統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景觀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景觀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一職業出現分異,其一極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二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這種由來已久的分異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溶合。 三. 科學技術觀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具有交叉性科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新興的交叉學科來拓展生態景觀設計的實現途徑,提高景觀設計的質量。 其中景觀生態學就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作為一門學科,景觀生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評價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內容。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景觀生態學在北美才受到重視,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朝氣的學科,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與參與。景觀生態學和地理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為生態學和地理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它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隨著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迅猛發展,他們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研究領域中,尤其是與地理空間密切相關的學科。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研究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學科,分析各種景觀現象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徵、演變規律、空間鑲嵌關系及其對不同景觀格局的模擬研究成為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核心,而地理信息系統在空間分析和空間模擬上的強大功能,為在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了基礎。 合理規劃和管理景觀,對生態系統、區域乃至全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要藉助於景觀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徵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 四. 結論 景觀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辨證法,景觀設計者要學習自然辨證法,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工具去探索景觀的內在自然規律,早日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然王國的飛躍,使景觀設計開發由傳統邁向現代。

『玖』 人類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是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類的想像力其實是非常豐富的,那麼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以及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可以看見的,那麼人類也可以利用自然的創造力來創造出一些景觀。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人類利用自然創造力創造出來的景觀究竟是什麼樣子?

想像力是非常強大的

所以人們的想像力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同時還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自然。那麼我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改造大自然的時候,都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說破壞大自然,這樣的話相當於破壞我們的生存家園。

『拾』 你見過哪些獨具匠心的景觀設計細節

今天的主角——3RW建築事務所設計的The Clearing(林中空地)紀念性景觀沒有傳統紀念性景觀中常見的鋒利稜角、高大景牆和恢弘水景,僅採用簡單的石材、圓木、花草和一個金屬環,卻創造出了一處有著獨特力量的紀念場地——而設計背後隱藏的巧思,其實遠不止表面所見這般簡單。

閱讀全文

與景觀創造家的感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