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愛發明逍遙騎士的視頻

我愛發明逍遙騎士的視頻

發布時間:2022-05-25 13:48:18

『壹』 我愛發明上的逍遙騎士是30邁微躺車嗎

應該是雙11那天吧,我剛好看了我愛發明的這期節目,叫逍遙騎士。難道你沒注意後面主持人都說了這是30邁微躺自行車。

『貳』 騰訊視頻出品的那個《無人之境》裡面的兩個人,鄭義、鄭剛是兄弟倆嗎

不是,這兩個人雖然名字看起來像兩個親兄弟,但其實並不是。鄭義,原來的名字叫鄧學志,用過哈雷鄭義、逍遙騎士鄭義、鄭義-逃離人類這些網名。他是自由野生動物風光攝影師,北京逍遙騎士俱樂部的發起人,又和楊坤、李亞鵬等人發起了「中國好機友」俱樂部,摩旅圈裡絕對數得上的人物! 鄭剛,原來干過記者,後來當上自由攝影師,冒險中國(香港)旅行探險俱樂部聯合創辦人,可以說是中國摩旅人的前輩。 這兩個人最先好像是因為愛好戶外而認識的, 認識時間四五年的樣子,雖然時間不能說很長,但聽說兩人倒是很投緣的。Ps.附上他們的紀錄片《無人之境》專題頁面,對他倆有詳細介紹:http://v.qq.com/cover/b/b6x8gof4qlz88zs/l0013fesntg.html

『叄』 搖滾電影

推薦你:

史上最經典的15部搖滾電影
1、《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搖滾電影,也是搖滾這個詞第一次被用到電影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和一部紀錄片差不多,因為片中的情節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台詞也只是對音樂的鋪墊,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匯集了搖滾樂最早一批樂手歌手的現場演出,並用這些瘋狂在現實世界裡引出更多瘋狂,由於比爾·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實在瘋狂,而引起的騷亂又太多,所以在英國眾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賈木許電影作品,這部電影比貓王自己的一大堆電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實質。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樂評人認定這是搖滾樂壇在十九世紀的最重要損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將個人靈氣與音樂結合得叫聽者動容,能夠將吉他弦變成如人類的舌頭,會講話,會令人開心,落淚。今之這張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製成一張Jimi Hendrix自傳式的影像紀錄,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樂製作時的認真態度,完全是沖破時空活現眼前。而且也訪問了不少樂壇中人,例如 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錄音師),亦有Hendrix的經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從他們的說話中,皆對這位天才給予極高贊賞,更可看出他們是言出於心。VCD中,當然也少不了收入 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這裡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見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飛在吉他弦線上勾劃出靈魂,當今之世,已沒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這張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個音樂圖監;就算你是初接觸這名字,也可從這VCD中對他了解更多。這就是一個音樂必修課,課題是:Jimi Hendrix。

4、《脂粉貓王》(Jaihouse Rock)1957

「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最典型的搖滾電影之一,描敘一個不安分的小子在監獄里迷上搖滾,出獄後成為搖滾紅星,後來又蛻變成一個利慾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親密的朋友雲雲。在「貓王」無數連歌帶演的爛片中,好歹這還算一部真正描述搖滾樂本身的電影,他的神采也還真的算得上叫人興奮。

5、《別回頭》(Dont Lookback)1967年

這部紀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像清晰地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披頭四」是多麼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現了英國華麗搖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時的景象。藝名為Maxwell Demon的華麗搖滾明星Brian Slade預言了自己將死於舞台上,當他的遇刺騙局被揭露後,他的星途就走到了盡頭。10年後,原來是Slade歌迷的英國記者Arthur Stuart要發表一篇名為《究竟發生了什麼?》的文章。影片馬上轉為多線索模式,從多個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業,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瘋狂的美國歌手Curt Wild之間的雙性戀經歷。很有趣的是,英國出身的伊萬·麥格雷戈在這部電影中竟然飾演一個美國本土搖滾歌手,他爆發力十足的演唱,啟發了片中的英國華麗搖滾歌手,兩人產生了一段同志情誼,而另一個主要演員,紐約時報記者年輕時對自身慾望的探索,也是經由他的改變。劇中伊萬·麥格雷戈不僅跟每個主角都有一段纏綿,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時三點全露的火辣情節,我想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於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這部幾乎可以稱之為樂史上最著名的搖滾紀錄片,記錄了嬉皮年代的音樂神話。如果你聽搖滾而不知道這個,那你……

8、《迷牆》(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搖滾電影。1979年英國的傳奇搖滾樂隊Pink Floyd推出了搖滾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雙唱片專集《The Wall》,由樂隊的靈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半自傳性作品。這張唱片以「牆」的概念為基礎,抒發了對戰爭的恐懼(Roger Waters的父親死於二戰),對人性麻木的控訴和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唱片推出後,不僅在搖滾樂界,而且引起整個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響。兩年後,英國著名導演阿侖·派克決意把它搬上銀幕,他請來了英國樂隊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運用大量的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和動畫手段極好地傳達了唱片的主題(當然也有導演自己的理解),不僅如此,影片的音響表現手法引起極大震動,全片沒有一句對白,全部採用Pink Floyd在雙唱片專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現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現)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長篇music video。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直接引發music video的熱潮出現。另外影片的製作方法也引起後來電影人的紛紛仿效。不過如果你對西方戰後青年的概況和唱片本身的內容不夠了解的話,你大概不易看懂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侖·派克在十五年後,又拍攝了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Evita》(貝隆夫人,由麥當娜主演),全片仍然沒有一句對白。

9、《席德與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雖然「性手槍」不是最出色的朋克樂隊,但他們是最出名的朋克樂隊,《希德與南茜》是關於這支傳奇樂隊的吉他手希德·維舍斯與其美國女友南茜·斯龐根那反復無常的情愛關系和羅密歐朱麗葉式的悲劇結局,導演對這兩個社會食物鏈最底端的邊緣人進行了客觀的刻畫:他們的粗暴和痛苦,他們的敏感和自傷,他們走向自我毀滅卻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現了電影的憤怒、激動和真誠。經過那次危機四伏的美國巡演,「性手槍」終告解體,希德仍在viper毒癮的控制之下,他試圖開始個人發展,但人們在一個早上發現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為謀殺罪被捕,他們的悲劇正好印證了朋克樂隊「玩鬧大會」(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愛會殺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關系,經常被用來與南茜和希德的關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這部電影裡面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加里·歐德曼和克洛·韋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將希德與南茜關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傷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現在觀眾眼前,而他們那決意擺脫任何束縛的愛情又是那麼令人感傷,乃至啜泣。2000年的《骯臟與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關於「性手槍」樂隊的傑出紀錄片,真實、客觀、滿懷熱情,而又頗具觀賞性。

10、《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能拍出這樣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嘆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 年夏天美國一個小鎮為背景,描寫幾個高中生畢業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戰前夕過著優裕富足生活的美國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國50年代的搖滾樂作為背景音樂,如:BillHaley(比爾·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晝夜搖滾)等等,應該說是恰如其分。這部影片是喬治 ·盧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為什麼美國人對《星戰》這樣的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影片這么津津樂道——《美國風情畫》比《星戰》強多了。

11、《猜火車》(Train Spotting)1996年

這部電影改編自艾文·威爾士1993年同名暢銷小說;成本僅二百五十萬美元,拍攝時間49天。從一出爐,它就成為了輿論的焦點。不僅因為在這部低成本影片中對viper吸食作極為細致的描寫,更由於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倫敦的影評人說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試毒」。當然影片的導演並不承認,他認為影片後部對毒癮來臨時的痛苦描寫是很客觀的。

事實上,整部影片的態度與其說是客觀不如說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敘述中展開情節,隱藏影片的立場;而在本來已十分鬆散的結構中隨意終止敘述加入評論、分析甚至跨時空的追憶;這種純主觀的手法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貼切影片的基調,從而以後的同類型影片屢屢採用,幾乎成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頓的一段自序作為開場白:「……大電視、健身器、富特轎車、朝九晚五……選擇……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廣角鏡頭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樂。

影片的展開部分則完全是以瑞頓為首的一小撮頹廢青年的生活實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鐵道邊打賭猜測下一列火車的經過時間以打發時日,還共同養著一個不知誰是父親的嬰兒。他們滿足於這種糜爛的生活狀態,即不想也認為不能改變現狀,逃避一切規范和責任,並且全部是無go- vern-ment主義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暢快淋漓的集體吸毒後小嬰兒意外死亡,這強烈刺激了可能是父親的每一個人;促使瑞頓在無數次失敗後下定決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開始普通人生活時,暴力愛好者巴比帶著瑞頓的舊日夥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參與一次巨額販毒。最終瑞頓偷走了販毒所得的錢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頓過量吸食viper後精神恍惚,昏倒在街頭的段落以浪漫主義的高速攝影處理,背景配以LoudReed寧靜的《OnePerfectDay》,極寫吸毒後的快感;隨之而來的戒毒過程則用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以嘈雜的電子樂配合色彩極不和諧的畫面構成感官刺激;與上一段落形成強烈對比。這些描寫怪誕而又真實,堪稱經典之筆。

瑞頓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聲說:「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車》以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現代感的聲畫處理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更因其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極大關注和爭論。以後一系列的另類影片中幾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無怪乎有人說:「整部《NOWHERE》(美國另類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車》的五分鍾。」

12、《大門》(THE DOORS)1991年

這是我個人十分喜愛的一部影片——當然和導演有關,我是奧列佛·斯通的忠實影迷,同時也是The Doors樂隊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實樂迷。奧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間,斯通曾給吉姆讀過自己寫的劇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發了把吉姆和大門樂隊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這個願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後才得以實現,在他宣布要拍攝這部影片之後,很多男影星都爭相要飾演男主角吉姆——因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最後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運入選。斯通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採取的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幾個片段,並且並不完全拘泥於史實,甚至是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如那個反復出現的死於車禍的老印第安人)來表現吉姆和大門樂隊的傳奇經歷,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於電影大師的稱號,他對影片的氣氛和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方· 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為了演好這個極富爭議的角色,他不但認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鑽研了吉姆和大門樂隊的詩作和歌曲,認真體會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舉一動,應該說,他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沒看過影片,只看過劇照的人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方·基默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在影片拍攝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從角色中解脫出來。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樣,放映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其藝術價值毋容置疑。這部影片也向人們證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飾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會扮演諸如《壯志凌雲》中那樣傻傻的角色。

13、《歌聲淚痕》(THEROSE)1979年

這是一部關於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傳記片,製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較相似、同時也是一名歌手的貝蒂·米德勒來出演這位傳奇女星的短暫一生,令人唏噓不已。貝蒂·米德勒的表演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異彩。影片的原聲專集十分暢銷,其中出現了一曲也許是搖滾樂史上最為動聽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搖滾夢》(Starstruck)1982年

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導演,也能夠隨之搖擺狂舞的搖滾電影!俗套的劇情:女孩懷著摘星夢,女孩的母親失業,家庭陷入危機,女孩參加歌唱比賽,女孩遇見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贏回女孩芳心。導演展現駕馭類型電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搖滾氣息宛如歌舞劇版《舞國英雄》,喜愛搖滾樂的你不可錯過!

15、《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樂節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次名氣遠在前者之下、但就意義與成就來說不遑多讓的槍殺事件。這部電影就是記錄這次事件的。這支樂隊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搖滾的終結者,當然它的表面現象是1969年12月。當時,在美國有大量樂迷的Rolling Stones樂隊在美國加州奧德蒙舉行一場免費演唱會,當天有40萬觀眾來到現場,但悲劇發生了,被聘來維持秩序的飛車party在演唱會上演了暴力的場面,一名觀眾被追殺而死。這部又名《讓我躲藏》的紀錄片記下了「滾石」樂隊最值得珍藏的瞬間,也記下了「地獄天使」的兇猛身影,本來是來維持秩序的他們最終卻與部分觀眾大打出手,讓20世紀60年代愛與和平的聚會的巨大神話在瞬間倒塌,正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鏡頭,這部電影在搖滾文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補充:
American.Hardcore(美國硬核)2006
Metal.A.Headbangers.Journey(重金屬之旅)2005
Fight Club (搏擊俱樂部 )1999
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永遠的齊泊林飛艇)
《北京雜種》(made in china)
《北京樂與路》(made in china)
《披頭歲月》
《搖滾青年》(made in china)
《MEETING PEOPLE IS EASY》「Raidohead」的電影
Spinal Tap(搖滾萬歲)
Almost Famous(幾乎成名)
A Hard Day's Night(一夜狂歡)
Jailhouse Rock(監獄搖滾)
Tommy(湯米)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赫德韋格的憤怒樂隊)
Purple Rain(紫雨)

補充2
《Jimi Hendrix--Rainbow Bridge》1970
《逍遙騎士》Easy Rider 1969
《肉大叔》Uncle meat 1968
《苦難日之夜》A HARD DAY』S NIGHT 1964
《搖滾先生》Mr rock and roll 1957
《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2007
《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2005
《永不止步》Walk Hard 2007

『肆』 傑克·尼柯爾森

這里應該能滿足你吧!!這是他的一些檔案http://www.mdbchina.cn/persons/66829/others/?#movieIntro

具體的!!
美國演員,1958年演出第一部電影,因表現優異而得到導演羅傑·科爾曼的重視,隨即重用他在B級電影里擔任要角。以《浪盪子》一片引起矚目,不但得到奧斯卡提名,同時也開始獨當一面。先後以《飛越瘋人院》和《貓屎先生》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以《親密關系》獲男配角獎。他演出帶邪氣的紳士角色無人能出其右。

簡介傑克-尼克爾遜是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的演員,他飾演的角色總顯得那麼疲倦、邪惡,甚至叛逆不羈;但又是那麼凝重、豐滿和耐人尋味。在他1980年拍攝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中,他飾演的鬼魂纏身的作家傑克-多倫斯那張陰森恐怖的臉是如此傳神,以至於讓人覺得那股森森的鬼氣是他與生俱來的;而在1997年的影片《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中,他又惟妙惟肖地飾演了一位從性格孤僻、乖張到仁慈善良的老頭。尼克爾遜這個實力派巨星憑著其
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Easy
Rider')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二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奧斯卡之王'。1994年美國電影學院鑒於他對表演藝術的貢獻,向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1997年《帝國》雜志將他列入'當代100名傑出影星',排名第六。
傑克-尼克爾遜1937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內普丘思(Neptune,NJ)。父親嗜酒成性,後棄家出走,尼克爾遜是由外祖母撫養長大。說起來,他也是到了自己37歲時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為外祖父約翰-尼克爾遜(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親;他的做美容師的外祖母埃斯爾-梅-尼克爾遜(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親;而他真正的母親瓊-尼克爾遜(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為是他的姐姐。1974年,《時代雜志》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傳記後,傑克-尼克爾遜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傑克-尼克爾遜從馬納斯克中學(Manasquan
High
School)畢業後立即來到了洛杉磯,當時他的母親瓊(他還把她當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磯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動畫部的辦公室找到了個打雜的工作,於是便留在了洛杉磯,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銀幕上見過的電影明星。不久,尼克爾遜加入了著名的傑夫-柯瑞(Jeff
Corey)開設的表演班學習表演。期間他被B級影片鼻祖羅吉-考曼(Roger
Corman)所發現,並在1958年青少年問題為題材的影片《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緊接著尼克爾遜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烏鴉》('The
Raven',1963年)和《恐懼》('The
Terror',1963年)。尼克爾遜在60年代還拍過許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龍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196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邀請在《逍遙騎士》中飾演一位律師,影片中的他不安於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與二個留著長發的摩托車手一起,騎著摩托車在全國流浪,享受自由。在這部影片中,尼克爾遜成功地刻畫了60年代迷惘的美國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們的青睞。尼克爾遜也因此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躋身於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從此便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
進入70年代,尼克爾遜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斯特桑特(Barbra
Streisand)的音樂片《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著主演了拉費爾森(Rafelson)的經典影片《五部輕松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描繪了一位反叛的心靈發出的吶喊,抨擊了那種沒有意義、缺乏愛情的生活。影片中,尼克爾遜的表演極其自然,雖然偶而也發發脾氣,卻一點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確立了70年代的憤世嫉俗的銀幕風格,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也為他首次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70年代是一個真正屬於尼克爾遜的時代。這段時間里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角色,並在每一部影片中嘗試著不同的表演風格,而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馬文花園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輕松的戲劇》中披著長發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瘦瘦的中年知識分子;1973年在《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他又留著一個平頭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的細節》這部影片改編自達里爾-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說,由哈爾-阿什比(Hal
Ashby)執導。影片中,他飾演一位海岸巡邏隊的士兵布迪斯基(Bud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軍士兵去海軍監獄。一路上,他十分同情這個孩子,不忍再讓那孩子受死板軍規的折磨。尼克爾遜憑著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在1974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個大分頭,出演私人偵探傑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磯為背景,尼克爾遜受雇尋人,卻捲入了一個大漩渦,最後他終於揭發了一個大陰謀。影片反映了洛杉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哪個年代的黑暗面,這個題材在1990年他拍攝的《唐人街續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克爾遜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第二年,尼克爾遜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華陣容打造的《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負眾望,獲第3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終於首次捧回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為逃避苦役而假裝神經失常,可沒想到卻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進行觀察。由於不滿精神病院中的行為,他與護士長發生了沖突,最後他被護士長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本片成為第48屆奧斯卡獎的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項大獎。尼科森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男演員。隨後他還相繼拍攝了影片《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這些影片相較之下,都沒有那麼出彩。80年代尼克爾遜繼續譜寫著他在影壇的輝煌,多次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80年,尼克爾遜在影片《閃靈》飾演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帶著妻兒來看守旅店,終因精神崩潰而成為殺手。1981年,在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執導的史詩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國名記者約翰-雷德,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緊接著他又出演了《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1982年),雖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於觀眾和評論界的期望,但是他們,甚至他的同行,都沒指責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員加勒特。他將這位多情男子的復雜內心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榮獲了第41屆金球獎及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繼傑克-萊蒙(Jack
Lemmo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之後第三個一人兼獲最佳男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兩個項獎的演員。二年後,他參加了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超級黑色劇情片《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的拍攝,他因在片中的表演,獲第4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1987年,傑克先是在影片《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飾演一個魔鬼,影片的反響一般。後來,他又參加了阿根廷名導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蕭條時代的影片《離離原上草》('Ironweed')的拍攝,並因此片第9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個數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達到過。拍完這部影片後,傑克-尼克爾遜息影了二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俠》('Batman')中露面。
進入90年代,尼克爾遜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他在這部影片中還擔任了導演。繼鮑勃-拉菲爾遜(Bob
Rafelson)執導的《情逢敵手》('Man
Trouble')和《最後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後,1992年尼克爾遜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壇,第10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97年更是憑借影片《盡善盡美》第2次成為了奧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屆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進入新千年,尼克爾遜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長一角,隨後又主演了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老年題材劇情片《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關於施密特》中,尼克爾遜飾演一位66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尋求自身生命意義。他因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並第12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03年他與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衛-多爾夫曼(David
Dorfman)編劇的影片《氣味相投》('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執導、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製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克爾遜還導演過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懼》,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說,開車》('Drive,
He
Said'),這部片子中他還擔任了編劇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飛越溫柔窩》;最後一部是《唐人街續集》。盡管作為一個演員他很成功,但是執導影片看來並不是他的強項。他還做過編劇工作,得到或分享了這方面的榮譽,其中包括低成本製作的《孤島雷鳴》('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後期,他還創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頭》('Head',1968年)。
尼克爾遜的私人生活也與他在影壇上創造的眾多人物一樣豐富多采。他與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麗貝卡-布魯薩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染,並養下了一個女兒洛蘭(Lorraine,出生於1990年)以及一個兒子雷蒙(Raymond,出生於1992年)。2001年,尼克爾遜終於與比自己小33歲的女演員麗貝卡-布魯薩德走進了教堂,譜寫了繼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後的又一段好萊塢式的姻緣。(靜雨)
主要獲獎紀錄: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60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2002年因《關於施密特》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7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55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97年因《盡善盡美》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4年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93年因《好人寥寥》獲第6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第6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廣播新聞》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東鎮女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5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43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5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41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赤色分子》獲第36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1982年因《赤色分子》獲第5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1年因《赤色分子》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77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0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獲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4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唐人街》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1年因《五部輕松的戲劇》獲第43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第4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69年因《逍遙騎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傑克·尼科爾森 獲得獎勵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60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2002年因《關於施密特》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7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55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97年因《盡善盡美》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4年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93年因《好人寥寥》獲第6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離離原上草》

下載的google上很多, 你自己搜一下,肯定很多可以下啊

『伍』 問一部電影的名字

估計這問題還沒人能答得出來
其實很多事情自己懂了就好了
不用這部電影來感悟自己的、
這么多年你還能把電影情節敘述的這么好
說明你已經參悟了這部電影

『陸』 有哪些好的音樂劇值得推薦

在百老匯的同一地點演出了10萬多場次。但也有許多是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不管你在哪裡看到他們,你都有機會看到至少有一種長期的音樂劇

音樂之聲

最初的百老匯演出由瑪麗馬丁和席多·拜克主演,於1959年上映,並獲得了5項托尼獎,其中包括最佳音樂劇,9項提名。倫敦的第一部作品於1961年在宮廷劇院開幕。從那以後,這部劇就有了無數的作品和復興。

『柒』 陽歷1999.5.17出生我的塔羅牌是什麼

〖陽歷〗:公元 1999年05月17日 金牛座
〖陰歷〗:農歷 一九九九年四月初三日 生肖屬兔
〖靈魂塔羅牌〗:教皇 The Hierophant
〖個性塔羅牌〗:太陽 The Sun
生日塔羅牌組合透析 (教皇 & 太陽) 你是一個很會規劃的人,經常會編織一些未來的理想,計劃未來人生的藍圖,有時會沉浸在追逐理想的想像中,只有在現實環境遇到一些狀況而改變的時候,你才會乖乖回到實際層面,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你一定知道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命令洪水之神要把整個世界淹沒掉,因為人類都很壞,想要把人類淹死,可是他選定一個叫諾亞的人留下來,諾亞藉由神的助力,背負著神聖的使命,乘坐方舟,將世界僅存的動物安全帶到高山,世界才免於被洪水淹沒。你的命運形態就像諾亞一般,一生背負著某種使命,比如在健康方面、家庭或經濟方面的問題,因此你的內心承受著強烈的孤獨與無力感,那是沒有人能夠了解的。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擁有不同於常人的才能與魅力,卻又難以讓周圍的人理解,因此必需付出很多,並忍受著眾人的不理解,才能換來最後的成功。你的生命目標中,首先是針對內在協調,以及在成長過程與伴侶之間的相處之道,並且會照顧到兩個人共同的福祉;其次的目標是做好你的人際關系,達成與人和平相處的目標,除此之外,你還要去照顧他人,比如捐款給社會上的弱勢團體等等,當然啦,不一定你會那麼慈悲,但至少會是與服務大眾或陪伴關懷弱勢朋友相關的事,而且你往往為了成全他人而犧牲自己,造成自己的事情還未達成,又要為他人的事奔波煩忙,老是搞得自顧不暇,這就是為甚麼你有時會感嘆自己一生勞碌命的原因了!你的生命目標是要完成一個很大的格局,這中間過程是免不了勞碌的,換個角度想想,這就是最有意義的生命目標,不是嗎?你的性格特徵是非常重視伴侶和人際關系,如果與人相處時產生誤會,遭受挫折,通常你會隨著環境轉變自己的個性,並且重新學習跟對方相處的一套哲學,提醒你如果太執著於感情,容易發生問題喔!另方面你也希望自己表現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樣子,但是你還不至於為了面子問題,而事事爭權奪利,搶盡風頭,或處處爭第一,反而會比較喜歡實際運作事情,建議你在幕後扮演操控的角色最適合了。你的優點是能夠很細心的為人服務,而且是很務實的去做,不只是嘴巴上說說而已,換句話說,你不是用錢財來表現對人的關懷,而是以行動力來幫助人,因此給人的感覺非常好。你的缺點是掌控欲太強,太過執著,甚至是太過死心眼,比如有時候過於重面子,甚至成為一個死愛面子的人。而你的表現特質主要在人際方面,或是跟伴侶之間,問題點往往會一再的重復。在性格上的優缺點不斷反覆中,才能與伴侶都學習到成長的經驗。如果你有穩定的家庭,會幫助你更好喔!你的天賦潛能是服務人群,加上細心,往往也會有文書方面的潛能,在文書作業方面都能做得特別好。建議你不一定馬上要能兼善天下,可以將范圍縮小,先獨善其身,先發揮你的潛能把一個家庭照顧得非常好,也就算是成功了。你在命理五術方面的悟性很高,因此你有喜好命理或想要進一步學習命理的可能,在你的生命中會接觸到很多領域的命理人士,但你不一定會從事這一行。

『捌』 當代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有哪些

1.《安達魯之犬》爛番茄新鮮度100%

提到迷幻電影,就不能忘了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聖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充滿了塔羅牌和煉金術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場精神之旅。

一個笨重的人影帶著兩個穿得像瑪麗蓮·夢露的女人,不顧她們的社會身份,卸掉兩人的妝,剪掉她們的頭發。導演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擺脫社會標准和文化偏見,向大家呈現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這個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險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個沒有手腳的人發現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兩人走進小鎮,看到人們在舉行一種儀式,處決人類,只為了娛樂遊客。

當鎮上的人還在大規模活動時,小偷走進了一座神秘的紅色塔里,遇到了煉金術師,他帶著小偷走上了一條啟蒙之路。

《聖山》通過音樂、人物和視覺效果,將人從典型的文化價值觀中分離出來,給你灌下一大壺迷魂湯,沉浸在迷幻電影的世界裡。

『玖』 逍遙騎士這個牌子的溜冰鞋如果壞了,要送到哪裡去修呢

賣鞋的地方都可以修,如果修不好就扔掉不講牌子關鍵是看有沒有配件

『拾』 鄭宸的個人作品

:《塵》
書評節選:
宸的文字魅力是天賦予。
這個沒有辦法嫉妒。
有的人寫字如吟詩,有的像狂飆,有的人熱衷於唧唧歪歪自己的小事情。也有的人,不可遏止的愛講大道理。
宸的《塵》不是以上。讀這本書,有如看一幅畫。畫面感超強,有流動的場景在裡面。然而它絕不是一本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書。因為她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沒有賺人眼淚的經典台詞和莫泊桑式的結尾。《塵》的意境只停留在文字上,換句話說,這是一本完全意義上的書。
好書是拍不成的電影的,因為無法用鏡頭描寫。
如果非要將《塵》影像化,想來想去,也就是公路片了,《逍遙騎士》(Easy Rider )。游盪,片段的城市,浮光掠影的臉。嗯,蠻像的。可是,《塵》卻沒有《逍遙騎士》那樣的顯性、叛逆和符號化。《逍遙騎士》高舉著搖滾樂、毒品、愛與和平的嬉皮士的大旗。而在我們已經電子化的這樣一個時代,已經瞧不起什麼旗手了。《塵》不是《逍遙騎士》。他更隱忍。是indie band 而不是rock&roll。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脫口而出:這是一本中國的《麥田守望者》。
臉紅,不可,咱不可追星。不過還是忍不住會產生對照閱讀的心。這個有個專稱:比較文學。據說是跨民族文學研究。同樣是叛逆、疑惑的青春故事。同樣是孤獨和隱忍的風格。可以確切的是,《塵》絕不是了閱讀了《麥田守望者》受啟發,進而「蛻化為國有」的產物。兩者之間既無繼承,也無發揚。只是耦合。這不奇怪。每個少年,都有過這些。你Y沒有過么? 昨天在與朋友聊天,說的是伍德斯托克、法國五月風暴、垮掉一代。以及這些繁殖文化的土壤:歐洲戰後的嬰兒潮。忽然想到,中國戰後曾經經歷過3次嬰兒潮。第一次是49年建國、第二次是在62年左右開始。然而因為政治的原因,這兩代嬰兒潮只是造成了人口激增而已。其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其父輩相差不大。特別是62年的那次嬰兒潮。完全是來自於1個人的鼓勵……【沒話好說】。而第三次嬰兒潮,則是我們主力的嬰兒潮潮人口進入了繁殖期而製造的「回聲嬰兒潮」。 他們是在被經濟改革、市場化、互聯網奶大的。他們還有另一個比較俗點的稱呼:80後。
想到此:我突然感到一點傷感。靠,我的青春還沒來得及全面展開,就被迫收起,因為一群更鮮活的已經洶涌而來,氣勢逼人,難以理解。你要是想用老一套的思維結構、解構、然後再重建、消解、等你整明白,他們已經踩著你的臉過去了。還是知趣,懷著妒忌和羨慕的心,讓到一旁,欣賞吧。別以為他們只會簡單的抄襲一下PUNK、和無政府主義。閉上嘴,認真欣賞吧。
扯遠了?不遠。
我愛看書,也愛看書評。
看過《塵》的人,大多會對於青春、孤獨、和幻夢產生共鳴。像個剛剛成熟的少年。然後,我偶然看到作者本人BLOG的書評【這很少見】,看到他很苦惱。他說他寫的其實是一個平衡的故事。我笑了。
嗯,沒錯。好的書都會被誤讀。由文字引起的原始的、未經理性引導的沖動,使讀者產生了自我的投射。將內心深處的夢想投射在眼前這部作品上,從而產生了二次創作。可以說,同樣一個故事,每個人眼中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這是誤讀的美。
可惜這種美會造成了作者的孤獨感。很多作家晚年選擇隱居起來。不是不堪忍受煩亂世界的侵擾,實在是無法忍受狂熱讀者的善意誤讀。這樣的作者多半是真誠的,比如塞林格。大多數的作者,會選擇避而不語。插播個故事:曾見一位苯波教的活佛(俗稱黑教),被皈依在他門下的虔誠弟子拉著手傾訴:「師父,我該怎麼辦?我的基金都賠了30萬了,你說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我曾經拜過觀音菩薩、也拜過如來佛祖。拜完以後眼前一片綠,我當時本想把基金拋掉的,可惜錯信了基金經理的話,你說佛祖會不會怪罪我呢……」(很是祥林嫂啊……)可是、可是苯波教是在西藏存在了3000年以上的密宗。當苯波教在西藏建立寺廟的時候,釋迦摩尼還沒有出生,印度佛教也不承認苯波教是佛教……苯波活佛微笑的對他的弟子說:祝福你。
還是不要說破吧,誤讀也很美啊,也是一種感性。
好吧,讓我試著從平衡的角度,再看一遍。 專欄摘選:2010年5月專欄《立場的臉》-----------
接觸過的不少印度人認為中國人不如印度人很重要的一個標志是:中國人的英語不如印度人。可是我一直鬧不明白,為什麼要用第三國的語言來衡量兩個文明古國的強弱?然而當我向那些印度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表情對我說:你沒事吧?
一度覺得印度時尚遠落後於中國,常嘲笑。前幾天逛Gurgaon Ambience Mall的時候,一件Lacoste出品的Kurta(見圖)讓我明白可笑的是自己,我意識到我用來評價強弱、好壞的標准完全西化了,中國時裝設計較印度更接近西方,所以我認為中國時裝較強。這對嗎?有沒有公正的立場呢?永遠沒有。
這長衫(見圖)叫Kurta,幾年前在孟買時不敢嘗試,這次卻來了興致,每天出門都穿。
這褲子(見圖)叫Pyjama,我打算在中國做一下推廣,一是舒適,二是在套路里它夠時尚。套路是中國時尚人群『認為』時尚的套路。立場總是莫名就形成了,還莫名堅固,就好像自己從沒在意過印度時尚,卻莫名認定它很糟。其實這很可笑,就好像印度人認為英語不好就是落後的表現。而我的認定呢?似乎連這一點點因果也不存在,也許只是看到太多站在路旁小便的男人,都成為我認定印度時尚落後的一個原因。有關系嗎?或者我們思路匯總的「關系」從來都是這樣跳躍性的聯系著,卻不自知?這樣的話有點可怕。
扯遠了......確實,我們太應該常常讓自己的思路跳出來了,跳出一些讓你越變越平庸的套路或者立場。能跳得多高,要看積累,看智慧,看造化,也要看你是否有那個承受力,因為跳出來看到的東西起初總顯得有點殘忍,毫無娛樂性,或者發現自己是那個娛樂點。
我覺得,畫畫的或者服裝設計師這樣的人是應該時常跳一跳的,視野應該更宏大寫些,不要過早被一些套路中的「好壞」局限,不要被一個立場引領太久。一次次跳出的過程,便是「自我語言」建立的過程。
再說回中印時裝。中印兩國人民都愛面子,但是表現不同,來源不同,體現在服裝設計上也不同。
中國人有傲骨,傲骨讓我們的本質難以變化,於是內心常時間保守,封閉。面子的出現是為了平衡,面子讓我們害怕落後,於是表象隨強勢不停變化,體現在服裝設計上就是讓我們的設計看上去「多變」不那麼「落後」。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的本質隨各種文化的注入不停改變,他們的面子出現是為了彌補,所以表現出的反倒是堅持,體現在服裝上也是,形式上的堅持,單一款式上的堅持。
當看到這件Lacoste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時:如果Lacoste希望把自己的鱷魚縫在中國的人衣服上,會選擇哪一種中國款式?唐裝?中山裝?旗袍?長衫?......沒有結論。之後發現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難道僅僅是因為選擇太多,無從取捨?不!因為沒有市場,因為我們對服裝的沒有要求,所以他們給我們什麼,我們就要什麼。而看似落後的印度不同,他們有市場,他們的服裝市場強橫到令西方人不得不做出妥協,於是你會發現西方各大品牌紛紛招募印度本土設計師(有舞者,有寶萊塢明星,或者根正苗紅聖馬丁畢業的青年設計師等)為其品牌設計大量具有印度特色的服裝,來滿足印度人的口味,且銷量驚人。如Shiamak for Reebok,Aki Narula for Puma,Shantanu&Nikhil for Adidas Moto Chic等等。反觀國內,這樣的記錄為零。當Adidas給了我們Stella McCartney和Y-3,我們感激Adidas這般看重中國市場,卻不知道,那程度和印度相差甚遠。或者是我們毫無要求、毫無個性的市場沒有給他們這個妥協的機會。
印度對其民族服裝的需求之大遠遠超乎想像,無論什麼階層種姓,上到國家政要,巨富巨星,下到挖坑、修路的女工,皆以民族服裝為美。而這種對民族服裝的依賴,也許是因為社會發展緩慢,或者,財富與每個人社會地位的延續,帶來的對消費品種類需求的延續。而我們的不同也許可以說是發展迅猛所致,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因為「斷層」。當我們對任何設計品的審美被歷史強制歸零,只能站在西方立場上思考、審視,甚至,我們稱那個立場為「自由」。於是我們前呼後擁地奔向聖馬丁,我們建立的審美體系有了明確的套路,自認為懂得「時尚」的人都有一套分辨「時尚」與「非時尚」的邏輯,我們會告訴自己,什麼樣的設計師好的,什麼事壞的;好,是因為它更接近於那個套路;壞,是因為偏離與不曾試圖理解。
德里時裝周上,幾乎全部的印度本土設計師都在設計著各種Sari和Kurta,他們在給自己人做衣服。再看中國時裝周,我們設計了太多給外國人穿的衣服,或者是給外國人看的衣服,我們都成了在星探面前扭動腰肢的高中生。此時誰強?誰弱?我真的不知道,或者所有強弱都會被無數的立場平衡,最終變得無關緊要。
當然,我也不是在呼籲我們應該回到那個模特頂著天壇出現在T台上的歲月,畢竟天壇就在那裡,保守也在。
專欄摘選:2010年6月專欄《旅行的意義們》-----------
今天如果有人再問我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我會回答:不被印證。
信仰延續信徒的生命,來世、天堂、永生。可我們不信,什麼都不信,於是在極有限的一生中拼搏,唯恐虛度光陰,為此我們干什麼都迫切尋找其中的意義,否則就吃了大虧,就這樣,旅行的意義出現了,盡管我從來都認為意義是旅行多餘的背囊。
對於不少國人,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和別人聊天。當一桌子人有一個起了頭:「我在義大利的時候怎樣怎樣…...」緊接著,各個國家的名字如回轉壽司般盤旋在他們頭頂上,「啊~我在美國也那樣~」「我在日本更那啥~」……
其實我對把旅行當談資沒什麼意見,迴避,可能只因自己並非如此。我從不和別人談我去過的地方,並非不願分享,只是懶得提。其實我更希望聽到那些沒事就往外跑的人說:「去了那麼多地方,還是中國好。」可惜我倒不停在說,卻很少聽到。
數年間總會有人問我,旅行對於我意義何在。可能就是為了玩兒吧?實話!卻從不好意思出口,尤其面向那一張張對即將出現的神奇答案滿懷企盼的臉。於是乎,意義們紛紛出現,神乎其技。幾年前,有人問我旅行的意義,我的回答是:為創作積累,為眼界開闊等等——我尚未出生就已編好的答案。
兩年前,有人問我,我答:為看不同的人。人往往比名勝、比山川湖海、比博物館更說明問題。當然,聊上幾句也無妨,但是取決於對方的中文水平…… 看著他們不同的眼睛,腦子里會出現不同的故事,聊天則可以讓那些故事真實,豐滿。
去年,有人再度問起,我隨口說:為了喚醒一些東西,去的地方多了,發現很多景物似曾相識,感到很多東西都早已駐扎在了我的體內,它們只是在等,等一個被外部激活的時刻,然後會出現各種預設的感動,會有很多東西紛紛被印證…… 我不知這狀況是好是壞,這讓我不安…… 為何不安?沒想明白。
今天,有人問我:對於西方人,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終於有點意義了,於是亂七八糟說了很多。我覺得旅行的意義對於西方人是「印證」,而當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之前不安的原因開始明朗……
前幾天看國家地理頻道,一些白人到阿富汗拍紀錄片,片子水平一般,那種沒去過的人也能想像到的一般。20分鍾,唯一能讓我思考的時刻出現了:阿富汗地方歌唱比賽,青年男女輪流上台歌唱。聽了一會兒,負責跟當地人聊天的白人感嘆了一句:「他們的歌曲為什麼那麼悲傷…...」 言外之意和政治與戰爭扯上了邊。但他聽不懂歌詞,而在我們能看到的畫面里,那些歌曲字幕翻譯都是些:「我的愛人,不再愛我~」「靜靜的湖水~」之類的,普通的情歌而已,此時配以那張被自己感動的白臉,我心情復雜。
西方人很有意思,他們永遠只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所以旅行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印證的過程。在德里FRO碰到一個光腳穿破莎麗的德國女孩,她問:「印度哪裡最吸引你?」「處處驚喜,尤其是大吉嶺,你呢?」「不,我最不喜歡大吉嶺。」「為什麼?」「和我想的一點都不一樣..….」
他們認為被印證的才有價值,是這樣嗎?……
「你呢?是這樣嗎?」那人追問。
……不應該是。那價值只是被控制欲霸佔的價值,而那控制欲的來源是西方人無比朦朧的優越感。我不是西方人,我的控制欲近乎為零,我的優越感近乎負數,對於現在的我,被印證的東西往往是垃圾,不被印證的才是鑽石,才值得當我得到它時含淚微笑……當然,優越感總在悄然覺醒,同時,不被印證卻只會變得越來越有難度,但我不會向那難度認錯,去像西方人那麼看重印證的價值。如果真的有一天,在沒到達目的地前,一切就已經被精準的塞進了我的大腦,那我不會再去任何地方,或者,我會重新環游世界,像一個印第安人那樣。
「那你覺得對於日本、韓國人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提問的人似乎覺得我精神出了問題,為避免尷尬急於轉移話題。
「日本人旅行是為了尋找,所以地圖是他們的一切。而旅行對於韓國人的意義是防曬。」
「那對於你呢?」那人繼續問。
…….
為了玩兒。(那會是明天的回答)
專欄摘選:《北京男人》-----------(點擊放大)
《羅摩橋》
該書是「鄭宸旅行圖文小說系列」的第一部,講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嶺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來自北京的年輕旅行者,沉默靦腆敏感,每天都要通過電話向在國內的未婚妻阿真交流「報喜不報憂」的旅行故事; 「大吉嶺小姐」是在印度長大的加拿大籍華裔女孩,剛與同性戀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對這片土地既親近又逃避,極力找尋歸屬感,卻又屢屢受挫……他們帶著讀者穿行於德里、加爾各答、瓦拉納西、大吉嶺、特努什戈迪……期間路遇貧困的木偶藝人父子、失憶的博物館管理員、唐人街的華裔企業家、殘疾的停車場「狗人」、為兒子籌集「贖金」的司機苟魄、海嘯遺孤拉古、索賄的行政辦事人員……圍繞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場、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觀視角,通過一連串的故事,構築出一個讓人著了魔的印度,一個你不曾聽說,從未見過,散發著強烈疏離感的國度——在這個國度,愛情、死亡、家園這三個永恆的主題不可思議地融為一體……羅摩橋(Rama's Bridge)是一座傳說中連接印度與斯里蘭卡的海橋。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羅摩王子為救被斯里蘭卡魔王擄走的愛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紐曼幫助,由猴軍花了5天時間築成羅摩橋,終得深入斯里蘭卡殺死魔王救回愛妻。千百年來羅摩橋作為神話故事世代相傳於史詩之中,無人提出異議,也無人試圖證明其真實與否——直到2002年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攝的一張航天影像圖中清晰地顯示出印度與斯里蘭卡之間的保克海峽中確實存在著一道狹長的海底沙梁。這一發現,在印度國內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它究竟是人造「聖跡」還是自然地貌。作者選取羅摩橋作為題目,不僅因為它是全書敘事的重要線索,更是想要通過它向讀者暗示,這是一部介於紀實和虛構之間的旅行小說——正如羅摩橋,虛實無法考證,全靠細心的讀者體味其間微妙的平衡。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跡遍布印度四方邊境地區——原計劃16天的旅行,最終用了2個月才完成。這2個月的旅程,為這本小說的故事提供了堅實可信的背景。在書中「我」只是一個過客——受過現代西方教育,但骨子裡又有古老的東方情懷,這種「他者」的視角,使得本書對印度的觀察要遠遠超越種種預設的描述和想像。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豐富細節,將畫面、聲音、氣味、氛圍夾雜著「我」冷靜的諷刺和准確的批評呈現在讀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作為一部小說,在對環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節、對話是《羅摩橋》的重要部分,它們穿插在作者的觀察與描述之中,寥寥數筆,「我」的內心矛盾、「大吉嶺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過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個性就躍然紙上,讀起來令人興致盎然。而在書的最後,隨著海嘯遺孤拉古在隱藏著羅摩橋的海域神秘失蹤,所有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終復合成對作者印度的整體概括和洞察,他在虛實之間苦心布局所要表達的意義也浮出水面——在印度,愛情、死亡、家園這三個永恆的主題是如此不可思議地融為一體。 ≪羅摩橋≫獲得中國出版集團2011年度優秀常銷書獎,同時被評為三聯書店年度好書。

閱讀全文

與我愛發明逍遙騎士的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