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支持環境

創造支持環境

發布時間:2022-05-24 22:09:59

⑴ 如何在幼兒園創造良好的環境以支持幼兒發展

1、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先應該給孩子營造出一種健康、干凈、溫暖和快樂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專家指出,閱讀的興趣要從小培養,其中環境的熏陶最為重要。要想孩子愛上閱讀,父母首先要對閱讀也產生興趣。最理想的環境是:充滿書香的家。 書在家裡無處不在,讀書是家裡成員的休閑活動之一,而且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閱讀經驗和心得,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鼓勵幼兒將書當「玩具」去玩,視「書」為好朋友的觀念。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書面語言產生了興趣。在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內,我們應及早地為幼兒提供完整語言的學習機會。 2、給孩子選擇好書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因此,閱讀的種子,應該是一本本適合幼兒的優秀圖畫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長期以來,人們較多地將幼兒文學活動的功能定位於「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學活動的本體功能——審美,即文學作品用來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而且,很多幼兒園的文學活動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學作品的人文內涵、審美價值、社會文化意義及在欣賞感悟、思維品質等方面的作用,這與當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追求是不相契合的。由此而帶來幼兒文學活動在內容的選擇上過多的考慮「是否具有教育意義」;形式上只注重了表達與機械記憶,而輕視了欣賞與創造表現。我們提倡閱讀經典、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經典童話等,滋養孩子們的心靈,潤澤孩子們的童年。 3、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最好的途徑 《蘇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書作家橋斯坦賈德曾說: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給孩子吃飽穿暖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應該去為孩子們選擇出最好的書,帶回家來,放進他們的卧室里。據統計,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大,該項支出已佔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長能夠每天堅持陪孩子一起親子閱讀20分鍾。即使在北京、上海這樣文化教育最為發達的城市,能夠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數家長還不能理解兒童閱讀活動的正確含義,對兒童早期閱讀活動缺乏科學的認識。 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認識到,親子共讀是加強早期閱讀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國利諾斯大學的研究員欽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時間,對205名入學前已經學會閱讀的孩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開始給他們讀書,並使他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 當孩子看完一篇東西時,要鼓勵孩子敘述出來。家長一旁要注意適時鼓勵、表揚和引導,讓寶寶們感到興奮和自豪,由此產生閱讀更多書的願望。在閱讀過程中,當他講錯了或講得不夠好時,不必象對待學生似地認真糾正。有些兒童不愛閱讀是由於家長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點糾正,這會使他感到厭煩。孩子都是愛玩兒的,爸爸媽媽們還要多考慮如何讓閱讀更生動、有趣,通過一些寓教於樂、有趣的語言游戲讓孩子愛上閱讀。每天堅持半小時的親子閱讀,不僅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幼兒在媽媽的懷抱里很有安全感,這對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長都很有利,讓孩子在快樂中獲得心智全面發展。 好的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養成是天長日久、不斷重復的結果。貴在持之以恆。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講故事是每個家長的天職。而總有那麼一天,孩子會捧起以前由家長捧著的書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邊陪伴了。

⑵ 如何創造一個包容的環境

多元化及包容性並非同義詞,因此二者應當獨立進行運作和評估。盡管管理者在嘗試影響其中一項時也會考慮另一項,他們必須遏制內心的沖動,抵制外來的壓力,從而辨別兩者之間的差別。讓員工清楚地了解他們會在工作場合如何體驗包容,將有助於領導者達成他們的目標—營造包容性的組織。

管理方面的知名學者Gareth Morgan在其經典著作中提到的一個比喻就是「組織是有機體」,是一個「生物系統,存在於更大的環境中,以滿足各種需求為基礎」。

這種「組織花園論」可以幫助領導者理清思路,並因此澄清與多元化及包容性相關的語言。不妨想像有這樣一個花園,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植物:水果、蔬菜、花卉、綠葉和樹木。所有植物都需要對其生長繁盛有利的環境:適度的酸鹼值、健康的通風條件以及充足的營養元素。生機勃勃的花園中沒有寄生蟲和有害化學物質,因為這些東西對花園、其中的植物以及整個生態環境有害。盡管所有植物都需要光照、營養物質、泥土、水分和精心照料,但不同的植物對這些要素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植物喜陰,有些喜陽;游戲需要濕潤的土壤,有些則更適合在較乾燥的土壤中生長。

對於組織中的人來說也是如此,與包容性相關的某一類行為比較適合一些人,但其他人可能更適合其他行為。將組織比作花園的說法中有許多元素都可以引用到組織內的生活中去。

花園

指的是經過組織,在預先設置的場所中有意識地種植植物。而組織就是預先設置的,用來僱傭員工的場所。

園丁

這些人設計和照顧生長的空間,埋下種子,等待萌芽,修剪枝條,並定期監管、滋養植物並讓其變得更加茁壯,以幫助植物生長、結果。在組織中,指的是正式和非正式的領導者,他們設計團隊環境,並僱用、訓誡、評估和培養員工,促使團隊拿出出色的業績,實現組織的目標。

園藝工具

園丁並非赤手空拳,他們會利用水管、耙子和鏟子等工具。組織中的領導者也會利用工具。組織設計大師傑伊·加爾布雷思(Jay Galbraith)建議希望推動組織前進的領導者應確保讓5 個組織的設計元素保持一致:戰略、架構、流程和橫向管理能力,獎勵制度和人員的實踐。當領導者將這些組織設計工具形成合力,以創建、培育和維持包容性環境時,這個花園便開始蓬勃發展。

⑶ 如何創設發展支持性環境

(一)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的原則
幼兒園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要考慮它的教育性,應使環境創設的目標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過去有的幼兒班級,雖然也重視環境創設,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觀,為的是布置環境,或者只是盲目地提供材料,對環境的教育性考慮很少。要注重環境為教育目標服務,應該考慮兩點:
1.環境創設要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那麼,在環境創設時對幼兒體、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輕彼。若教師僅僅注重幼兒的認知活動,設置讀寫算等區域,而缺少幼兒健康、社會、審美教育等環境,在創設發展幼兒社會性的環境時,只提供幼兒社會認知的環境,而對幼兒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發展的環境考慮很少,等等,這都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2.依據幼兒園教育目標,對環境設置作系統規劃

⑷ 幼兒園如何創設支持性環境

支持性環境,一是指物質環境,即活動的環境、時間及玩具材料等,能夠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二是指心理環境,即活動中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能夠滿足孩子們情緒、情感等社會性發展需求。老師們仔細觀看、認真記錄、深入研討:是否有效地利用現有空間及物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強的區域活動材料;是否切實做到了讓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進行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引導孩子充分體驗自我發現的樂趣。

⑸ 創新創業創造環境有哪些

包括有利的政策體系、健全的體制機制、濃厚的文化氛圍等。
創業是創業者及創業搭檔對他們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業是一種需要創業者及其創業搭檔組織經營管理、運用服務、技術、器物作業的思考、推理和判斷的行為。
創業方法
目標明確
有明確的創業目標,奮發圖強,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負青春,為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
創造價值
初創公司所聘用的員工不僅要符合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還要能夠為公司創造附加值。最關鍵的創業初期,有能力的創業者及其創業搭檔是不會在用人方面總考慮節約的。
生活規劃
創業者及其創業搭檔應當將個人財務和公司財務劃分開來管理。在開始創業前,要先保證你的個人生活不會出現問題,否則你很難取得成功。創業者及其創業搭檔可以通過貸款解決公司運營資金的需求。創業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生活不是為了更好地創業。
進退
最後,創業者和他的創業搭檔要設定好退出策略,可以選擇轉讓、出售公司或者獨立經營。創業者和他的創業搭檔也一定要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金錢未必就能讓你生活幸福,但是出於某些原因,每個人又都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做個有錢的人。創業可能會讓你整晚失眠,暫時感到非常痛苦,但是一旦公司業務發展有所起色,生活會因此變得更加幸福和成功。
有很多創業者在創業道路上往往會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創業者,就必須要學會去面對這些問題,學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學會和自己的創業搭檔共同去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學會積累這些解決問題的經驗,這樣才會使事業有條不紊的發展下去的。就現代而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創業,其中包括在讀生,畢業生以及已經工作的人。但是,實際上創業成功的幾率太低,究竟,創業道路上所謂的障礙在哪裡呢?投資創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投資創業注意1:創業毅力的問題。眾所周知,發展靠實力,創業靠毅力。有很多創業者之所以會失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毅力不足。當然,造成毅力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個創業者素質不高,對風險估計不足,沒有足夠的市場知識,是一個重要因素。缺少支持和理解,缺少理念,又是另一個因素。浮躁,短視,看重眼前利益,也是一個因素。
投資創業注意2:雖然個人獨資企業的相關政策出台,對於創業者來說無疑是個福音。但是相對於有限公司而言,這種企業形式還是沒有被國內的經濟市場所真正認可。同時,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所謂的一分錢當老闆的個人獨資企業在不同的地區,設立的難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區的工商部門根本就不歡迎此政策,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難以控制且稅收少,因此被放棄。
投資創業注意3: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資本可能是最大的難題。風險投資有多少創業者敢去考慮,即使創業者敢考慮,那資本在哪裡?銀行貸款?雖然有的銀行出台了個人投資貸款,但是,能夠申請到的人少之又少,沒有資產沒有不動產,想要進行銀行貸款是難之又難。當然如果有專利,有技術那就另當別論了。
創業者在創業當中應該注意以上三個問題,要隨時迎接著創業道路上的挑戰,敢於去解決面臨的創業問題,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必須頭腦清醒,認清形勢,一旦決定,追求到底,這才是一種明智的創業心態,一旦缺乏耐心,沒有毅力,那麼將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⑹ 急需關於「創造有利環境」的作文~

地球是我們人類、動植物生存繁衍的大家庭.可是現在,地球已經不再是那個潔凈而美麗的地球了,它正變得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正在獨自地哭泣著,不知向誰述說自己已面臨的不幸。
目前,生態環境正日益惡化,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大量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也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河中,使水受到污染。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噸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噸的淡水。看到這一個個觸人驚心的數據,你想到了什麼呢?沒錯,這就是人類破壞環境的下場,這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懲罰啊!
當我們頭頂的天空不再明凈,不再蔚藍時,我們是否才想起應該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呢?當我們腳下的土地變成黃沙變成荒漠時,我們是否才後悔當初沒有珍惜我們的大自然呢?面對曾經美好的一切,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道:「誰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歷史的車輪正轟隆隆地駛向22世紀,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一個小公民,必須勇敢地站起來,呼籲大家: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緩的地步,我們責無旁貨!誰希望看到自古以來辛勤哺育我們人類的地球母親即將變成一個欲哭無淚的黑色地球呢?不,誰都不願意看到!
是啊,由於人類無節制地對森林亂砍濫伐,不注意保護生態平衡,致使許多森林遭到了毀壞;小鳥沒有家了,再也不會歡歌笑語;大地也沒有漂亮的綠衣裳,不再生機勃勃了。但是,有些人們還是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家園正在慢慢地被毀壞著呢!
大地擁有和諧美麗的綠色,花兒才顯得嬌艷動人;心中擁有純潔的綠色,心靈才顯得更加紅彤燦爛。人類需要綠色,地球母親更加需要綠色,那就 讓我們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共創綠色環境,讓藍天更藍,讓清水更清,讓我們的地球母親更加可愛、更加生機勃勃吧!

真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⑺ 如何進行有效的環境創設

班級可以說是幼兒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觸的生活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班級中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它對置身其中的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沒有幼兒主體地位的物質環境創設中,孩子就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又怎能談得上尊重幼兒?所以我們應該讓幼兒能接觸到的班級的每一寸空間、每一件材料、每一面牆,不僅大牆,更應重視小牆飾,因為能根據目標靈活多變,利於引發幼兒參與,都應有利於引發和支持幼兒通過與之相互作用而主動獲取有益的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廣義環境觀認為,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兒園內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將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幼兒園中,班級可以說是幼兒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觸的生活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班級中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會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它對置身其中的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對工作在幼教第一線的我來說,面對班級的環境創設問題還有很多的困惑,根據自己多年的創設經驗,我發現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特別是牆面裝飾和區角布置,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班級環境創設失去了影響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只注重形式美,不注意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師本身在班級環境布置和投放材料時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對環境材料的設置和投放要實觀什麼教育目標和內容也很少研究。因此,也就無法判斷幼兒當前的水平,無法有效地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教師還是將牆面布置作為教育教學以外的任務來完成。從選題到製作一切由教師設計安排。其實深入到孩子中間去,不難了解,孩子們喜歡的不是那些教師費心費力製作的,既有教育意義又有欣賞價值的作品。而是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像、不美、不起眼,但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孩子有著與成人不同的喜好、表達方式和欣賞標准,有強烈的被接納及成功的需要。幼兒想像是最豐富的,幼兒參與設計的環境才是最有意義的。教師不應過多的擔心幼兒參與的效果不好,停留在形式上面,要改變教師的觀念,善於靈活應變。
其次,幼兒不同年齡層次之間差異明顯,對環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這些差異,就會使一部分幼兒不能從環境中獲得滿足發展需要的有利條件,幾年下來,固定的環境多、變化的較少。還有很多教師為了省事,一次性完成創設,不考慮幼兒的實際及教學聯系性,這樣固定的環境必然失去環境的價值。
有感於此,我認為:准備和運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學的原則來創設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的全面發展,是創設幼兒園班級環境必須考慮的問題。應如何更好地進行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孩子的探索活動往往由問題引起,而這些問題常常與環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關。孩子對周圍客觀世界的探索慾望有不少是由於自身的發展需要而自發產生的,這種產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他們的主體意識,但由於孩子年幼、知識經驗的貧乏,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些引導有時可能在孩子問題出現之初,也有可能在孩子提出疑問的過程中,甚至在孩子解決問題的結束時。但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與探索活動密切相關的環境及操作材料。所以在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設環境、提供相關材料。
實例一:區域材料放大鏡的提供
投放該材料的原因是源於孩子看不清「葉子的葉脈是什麼樣子的」,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了觀察的工具,幼兒經過觀察,進行了想和比較,又用「畫」的形式把觀察到的細節記錄下來,為科學發現區提供了記錄表,期間,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產生的用葉子製作、繪畫等想法,教師為幼兒自由生成的活動提供各種工具及輔助材料,最後總結出葉子還可以有很多用途,教師把幼兒製作的葉子作品張貼到牆上交流,又成為了有意義的牆飾。
實例二:
教師進行晨檢點名活動,孩子們發現今天某個夥伴沒到,紛紛議論:「他怎麼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可能去旅遊了。」缺勤的小問題引起了幼兒關心的情感,並討論產生了一個建議:「我們應該有一個我們自己的,而不是給家長用的接送卡。」接下來,孩子們自己設計了自己的「出勤卡」,教師作為參與者給幼兒提供了各種材料,最後我們班的「今天誰沒來」的小牆飾就產生,每天都吸引著孩子們的關心,最後還養成了習慣。
以上實例帶給我們許多的思索:孩子的主體性,教師的善於發現和引導及支持,創設環境和材料范圍的擴展等問題。從物質環境的創設中可看到,狹義的空間范圍的創設限制了幼兒更廣泛的探索活動:幼兒園園內環境創設的范圍應包括幼兒園內幼兒所要到的各個地方,即使具體體現到班上,也應該是包括本班幼兒經常活動的場所。但很多教師卻存在著理解及實踐的誤區,各班以主活動室、主牆面為主,認為主要的做好了,其他就不那麼重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全方位地考慮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
(1)充分利用原有環境,發現和挖掘原有環境的特點,令其發揮有效的作用;
(2)在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
(3)根據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和各種教育活動的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
因此,應擴展和延伸環境創設的區域,由「大牆飾」向「小牆飾」擴展。由活動室擴展延伸到盥洗室和卧室,將創設內容同各室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節約用水」的標志;樓梯過道間的安全標志等。由室內向室外擴展延伸,園內的綠化地帶、小溝、水池、土堆、圍牆、欄桿、樓梯等都是應考慮的區域。
2.教師在環境創設中不能以包辦代替制約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班級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因此幼兒是環境創設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實際上是教師教育觀、兒童觀的體現。教師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樣布置,我想怎樣創設」上,而應將精力放在「我怎樣啟發、引導支持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麼樣的條件」上。這種參與,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准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的過程。
3.不能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裝飾功能為主的班級環境創設,這樣會降低環境創設的教育性,也減少了幼兒表現自己、樹立自信心的機會。
(1)避免較多地從色彩、質量、結構、布局等方面考慮,例成人視平線的高度、精美的「鏡框式」等,應當透過表面形式去發現孩子創意的美、感受的美。
(2)不應對幼兒的作品、操作材料等看不上眼,更不應該採取選「優」方式展示少數幼兒作品,可與孩子一起根據作品不同的特點對其進行加工修飾。加工修飾的方法有多種:邊框修飾法、背景襯托法、刪減增添法、創意組合法(師生合作的各自一部分)、空間位置(門、窗、角落、陽台、欄桿等)選擇法、放置方式變化法(吊、貼、擺等)等。
4.不應長期固定不變環境創設的內容,那種單一的創設手段,影響幼兒豐富的想像力,減少孩子動手操作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的機會。
(1)長期固定不變:牆飾內容、區角位置、擺設;投放材料數量、種類。
(2)創設手段及表現形式單調:幼兒作品排排貼(裝);牆飾主要是平面的粘貼,對內容也有一定的限制,並且貼死、貼牢,根本說不上活動、可供幼兒操作的;評比欄中的乖娃娃標記表現在班班都是小紅花,少有想過問問孩子,你想用什麼標記來表示「好孩子」,且小紅花都是被教師親自貼死的。
5.不能讓活動操作材料的貧乏和單調去控制、剝奪幼兒在游戲及各種活動中的探索意識和行為。
(1)不應只重視設施設備的購置,輕視幼兒活動材料的提供;
(2)不應只重視教師的教具製作,輕視幼兒學具,操作材料的提供。
(3)操作材料數量少,種類少,讓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的機會少,即使有讓幼兒的選擇,也是在教師根據自己需要而提出的條件的前提下的有限選擇。教師應開放幼兒操作材料,支持與提高幼兒求異表現的能力。
(4)應避免提供成品類的、定型類的、變化單一材料,讓幼兒不能進行多種組合,不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可供孩子進行多種組合的材料除了現在玩具市場上較多的建構材料外,更多的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去發現和創制新的幼兒喜歡的材料,同時,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豐富的物質資源。例如毛線、麻繩、紙、布、樹葉等。除了單獨使用外,更可以與其它材料進行各種各樣的組合。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標來設置環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啟發、鼓勵和引導,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材料取自身邊的資源(大多是廢舊材料)。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了勤儉,學會了珍惜和利用資源,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學會了創造,學會了通過自己的創造讓廢舊的或僅有的材料發揮更大的價值。總之,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到創造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樂於創造,樂於探索。
2.材料要有一定的結構,暗含著教育目標與內容。教師對所投放的材料都要進行精心的選擇、設計和安排,使其暗含著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相適宜的事物的特徵與相互關系,而這些事物的特徵和相互關系又是由低到高漸進性展開的。這樣,孩子們在與符合自己認知特點和需要的、有結構的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動、不斷地向前發展。
3.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在發動幼兒集體討論決定了區角布置或牆飾的內容後,我們應和幼兒一起准備材料並進行設計製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他們能做得到的讓他們自己去想,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途徑獲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4.要給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實踐證明:幼兒是否有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參與區角設置和牆飾製作的積極性,影響著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地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己決定做什麼,並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兒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便於幼兒不斷地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
5.給幼兒出錯的權利,找出錯誤背後的真正原因。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直接經驗的影響。在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學習探究活動中,幼兒的做法和得出的結論並非都是正確的,難免會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地方。這時我們不應簡單化地批評指責幼兒,而應設法搞清楚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
6.培養幼兒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長期以來,有些教師很少注重培養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不給幼兒嘗試的機會,習慣於由自己來判斷幼兒的對錯,使幼兒感到真理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之中,他們關注的是教師的態度,而不是客觀事實本身,這就造成了幼兒對教師的一種依賴和迎合心理。要改變這種現象,我們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從「教師講,幼兒聽」轉變為「幼兒主動探究,自己找答案」,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幼兒參與教育活動,逐步培養幼兒形成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7.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無論是師生共同准備和創設的環境材料,還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提供的環境材料,我們都應積極支持和鼓勵幼兒進行探究和操作活動。在指導幼兒進行探究操作活動時,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檢查者」的角色,把精力從「檢查玩具是否掉了,東西是否亂了,幼兒是否發生矛盾了」等問題轉移到幼兒的探究和操作活動上來,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正確判斷他們的發展水平,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如我們可引導幼兒討論問題「汽車在什麼樣的路面上跑得更快?」,並鼓勵幼兒說出各自的答案。為了讓幼兒驗證自己的猜想,我們可以發動幼兒找來各種高低、形狀不同的積木、紙板、易拉罐等,啟發幼兒運用這些材料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並提供橡膠、木板、玻璃等不同質地的斜坡面。我們可讓幼兒在搭好的斜坡上進行賽車,並啟發幼兒注意觀察汽車速度和路面的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麼關系。通過多次操作,幼兒可發現汽車滑下斜坡的速度不僅與路面的傾斜度有關,還與路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初步體驗到速度與傾斜度、速度與摩擦力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的班級環境創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搞好環境創設,就必須以「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為出發點,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全面透徹的了解,充分認識環境材料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並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幼兒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使幼兒園環境創設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等。創造創造性的環境,造就創造性的孩子,願我們以驚人的探索和研究熱情、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努力使每一塊牆面、每一件材料都能與幼兒互動,與幼兒「對話」,使孩子們從小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就要求我們的幼教工作者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助於學習、生活的良好環境,讓幼兒樂在其中。
綜上所述,如果在沒有幼兒主體地位的物質環境創設中,孩子就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又怎能談得上尊重幼兒?所以我們應該讓幼兒能接觸到的班級的每一寸空間、每一件材料、每一面牆,不僅大牆,更應重視小牆飾,因為能根據目標靈活多變,利於引發幼兒參與,都應有利於引發和支持幼兒通過與之相互作用而主動獲取有益的經驗。

⑻ 如何通過環境創設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性

幼兒的自主學習是指孩子在幼兒園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願,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為方式,獨立地來接觸事物,獲得信息,取得經驗,提升認識,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幼兒有更強的可塑性,因此良性的心理暗示在某種程度上能幫助幼兒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應多創造機會,提供物質環境,運用鼓勵性的言語、行動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熱情和信心,不急不躁地為孩子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促進孩子的自主性發展。 【關鍵詞】創設,自主學習,環境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學習者獨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願,有選擇地、主動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幼兒的自主學習是指孩子在幼兒園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願,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為方式,獨立地來接觸事物,獲得信息,取得經驗,提升認識,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現代兒童學習觀認為,孩子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學習,是使孩子身心獲得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的學習。所以,「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孩子自己學習」就成了我們的理念和口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在心理學理論上,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他人的評價和暗示將引導某人朝著他人所期待的方向發展,與成人相比,幼兒有更強的可塑性,因此良性的心理暗示在某種程度上能幫助幼兒樹立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應多運用鼓勵性的言語、行動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學習,孩子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進行選擇的環境,來培養和表現他們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那麼如何創設幼兒自主學習的環境呢? 一、關注孩子的心裡環境, 我們應順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追隨孩子的學習熱點,把握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學得自主,學得快樂。幼兒學習的動機感性多於理性,他們通常是憑著興趣去主動探索和學習的。他們首先關注的是活動本身和過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人,其次才有可能像成人一樣會為了活動的成果而堅持努力。生活在幼兒期的幼兒有著自己的特點和需求,他們有強大的好奇心,有無所不及的興趣、有自主性,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幼兒強大的好奇心以及無所不及的興趣是幼兒智慧的火花,也是促使他們學習的原動力。 1、追隨孩子的興趣 追隨孩子的興趣,選擇確立孩子自主學習的主題。我們發現孩子的學習狀態,並不在於內容的深淺,而在於這個內容是不是孩子喜歡的,是否能激起孩子的熱情的,可否引起孩子探索和認識的興趣,能不能使之成為孩子當前的需要。如果太新和完全陌生的內容,容易使幼兒一無所知而無法理解,難以入手,從而不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無法有效地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我們應從幼兒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選擇與幼兒已有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又在深度和廣度上適當拓展的內容,即「已知+末知」,使幼兒有足夠的興趣,在已有經驗的支持下,探索新問題的解決方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因此,在自主學習中,我們盡量從孩子中,從孩子的問題和興趣中,確定孩子的學習內容。如 「防火安全自救」主題的確定。主題的產生是由孩子所關注的事物所引發的:「在一次自由活動時,教師無意中聽到了蕭蕭和小宇的談話。小宇問:「昨天晚上看見我家旁邊幾座山著火了嗎?」「誰不知道,今天我在來幼兒園的路上就看見了山旁前面站了好多消防員,已經燒了一座山。」… … 當發現幼兒產生興趣的熱點時,作為教師必須在第一時間敏銳地感覺到孩子們自發生成問題中十分有價值的東西。於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將幾個幼兒的興趣點轉化為全班的興趣點,讓幼兒都來參與討論,發表意見。所以在當天的新聞交流會上,好好把這件事向大家這么一說,立刻就有許多人回應,孩子們還提出了不少與之相關的問題: 「山怎麼會著火的?」「為什麼會有火災?」「這次火災厲害嗎?有人死掉嗎?」… …從孩子們的提問和神情之中教師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件事是很感興趣的。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們對什麼事都有很強烈地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容易發現問題,而且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它。所以教師就設計開展了有關《防火安全自救》的主題。」於是主題就這樣產生了。然後就是師生一起構建網路圖,隨即分頭收集資料和信息,並充分利用了家長資源,請家長幫忙一起收集資料,幼兒園還和消防大隊的官兵聯系,讓消防官兵為幼兒進行了一次消防演練,讓孩子了解火災的危害及如何進行防火自救。 2、追隨孩子活動趨向 追隨孩子活動趨向,及時提供材料。孩子在學習中,因不同的需求,對材料的理解和運用都會有所不同,如:區域活動「智力區」,有的孩子喜歡拼圖活動,有的孩子喜歡下象棋活動,有的孩子喜歡走迷宮,不同的時候他們喜好又在變,從中體驗一下不同的材料在玩的過程中有不同感受;區域活動「茶坊」中,有的孩子能很好地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有的孩子更需要一些水果刀具及餐盤等,更加增加活動的樂趣;手工活動「編織區」中,有的孩子只需要繩子,有的孩子不僅需要繩子,還要裝飾用的珠子,有的孩子除了繩子,還會需要編織示意圖……老師要根據孩子的需求,及時地補充空缺的材料,或隨機地轉換現有的材料,滿足孩子自主學習的願望,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順利進行。

⑼ 怎麼創造良好環境

管理者的處境,一方面要求他具有「有效性」,另一方面卻又會使「有效性」難以實現。的確,除非管理者的工作卓有成效,否則現實中的環境會使他一事無成。

讓我們對機構外的管理者作一番概括的了解,以便找出問題的症結。

一個醫生一般說來不存在「有效性」的問題。病人從踏進他的診所時起就將一切情況說明白,使醫生的醫術得以奏效。醫生與病人在一起的時候,通常是能夠專心致志於病人的。他可以盡量將外界的打擾減到最低限度。人們期望醫生應作出怎樣的貢獻是很清楚的。什麼是重要的和什麼是不重要的,這要看什麼是引起病人鬧病的原因。醫生優先醫治的應該是病人訴說的主要疾病。醫生的一切工作,應是為了恢復病人的健康,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使病人感到較為舒服。醫生不是以具有組織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工作的能力而著稱的。對他們的工作是否有成效,似乎不存在很多爭議。

機構中的管理者卻處於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在他那裡,有四種情況是他基本上不能駕馭的。其中的每一種都是與他的組織、他的日常事務和他的工作密切不可分的。他沒有選擇的餘地,也不可避免要與其合作。但是其中每一種又都會向他施加壓力,使他趨於毫無成果和完成不了任務。

1.管理者的時間有屬於別人的趨勢。

如果有人試圖以工作(即通過他的活動)來給管理者下個定義,那隻好將管理者稱為機構的俘虜。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他的工作時間進來找他,而他對此卻毫無辦法。

通常他可能向門外伸出頭對秘書說:「半小時內我不接見任何人。」就在這時,電話鈴響了,他不得不和公司最好的客戶或者政府部門的一位高級官員或者他的老闆談話,於是這半個鍾頭就這樣白白地過去了。

這一點清楚地在一份某大公司高層管理部門的研究報告中呈現出來,那份報告實際上是記錄了高層管理人員的時間利用情況。

卡爾遜教授的研究指出,甚至最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發現他們的時間被別人的要求所佔用,而且對他們的有效性沒有多大的幫助。事實上,最好將管理者定義為沒有他們自己時間的人,因為他們的時間總是被其他某些人的重要事情優先佔有。

2.管理者被迫不斷地「工作」,除非他們主動去改變他們生活和工作的處境。

在美國,人們普遍抱怨公司的總裁或其他高級主管仍然繼續插手市場的供銷和工廠的管理,盡管他們現在是負責整個企業而理應將他們的時間花在公司的指導上。有時人們責備這種事實:美國管理者經常是從職能工作部門和一般事務工作部門中提升上來的,而當他們進入總經理部門時仍擺脫不了過去長期形成的習慣。

在另一些國家中,雖然其晉升的階梯是很不相同的,但也會聽到與此相同的抱怨。例如在德國,通常通向最高管理部門的道路是從總秘書處開始的,因為在這個部門工作的職員完完全全就是干著總經理的工作的。但在德國、瑞典或者荷蘭的公司中的高層管理人員,同樣也會受到像在美國所受到的批評那樣,過多地插手日常工作。

只要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種趨向並不局限在高層管理層中,它遍及整個管理層。人們寧願堅持做日常工作而不願晉升,這種違反常理的做法,其中必有原因。

根本的問題還是管理者所處的環境。除非他用審慎的辦法來改變它,不然事務就會像流水般向他沖來,並制約著他,使他窮於應付。

對醫生來說,按照日常事務排列的流水線進行工作可能是合適的。當病人進來時,醫生可能問:「你今天感覺怎樣?」於是病人可能會說:「我失眠了,在過去的三個星期內我不能好好睡一覺。」這樣,醫生仍然要對他進行周密檢查,即使失眠只是病人更為重要的病情中的次要症狀,他仍然要進行某種治療,使病人能安睡幾個晚上。

但是,事件本身卻很少能夠告訴管理者任何情況,更不用說告訴實質問題了。對一個醫生來說,病人的告訴便是問題的中心,因為對病人來說,那種病就是問題的中心。但是管理者卻是和更為復雜的世界打交道。

事件本身不會表明,什麼事件是重要的和有關系的,什麼事件卻僅僅是干擾的因素。它們甚至不像病人告訴醫生的那種次要症狀,雖然那種症狀也只是作為診斷的線索。

假如管理者任由流水般的事務決定他該做什麼,決定他對什麼進行工作,決定他把什麼擺在重要位置,那他就會使自己消磨在日常瑣事中了。他可能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但他確實浪費了他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拋開了那可以使他有成就的那一點有效性。

管理者的准則是,要使自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作出貢獻和拿出成果,即使這些事情並沒有在日常事務中出現。

3.第三種把管理者導向無成效的情況是,他是處在機構的范圍內的。這就意味著,只有當別人應用他的貢獻時,他的工作才是有成效的。

機構是增大個人力量的一種手段。機構採用他的知識並且使它成為其他管理者的資源、啟示和動力,但管理者之間是很少能彼此協調的,這正因為他們是管理者的原故。每個管理者都有他自己的技能和他自己所關心的工作,比如說可能對稅務感興趣,或者熱衷於細菌學,或者有志於訓練市政府中明天的管理骨幹,而他鄰座的人可能對成本會計的精打細算感興趣,或者熱衷於研究理論經濟學,或者有志於研究城市法律的合法性。於是,每個人都不得不利用其他人的成果。

一般說來,對管理者的有效性至關重要的人往往不是他直接控制的人,而是其他單位的人,按照組織來說,是旁系的人,也許是他的上級。除非管理者能夠找到這些人,能夠使自己的貢獻對他們的工作產生效用,否則這個管理者就完全失去了有效性。

4.管理者畢竟屬於某個機構中的一員。

作為一個管理者,無論他所服務的機構是企業、研究所、政府機關、大學還是軍隊,他都會將組織內部看作與他自身關系最為密切的和最為接近的現實。如果他要全面地掌握情況的話,也只是通過厚厚的和彎曲的透鏡來觀察世界。對外界正發生些什麼,他了解到的也往往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是經過機構「過濾」的報告,也就是經過預先消化和高度抽象的報告,它將機構的關系准則強加於外部現實之上。

但是,機構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純數學的觀點來看,它只是代表一個點,既無大小,亦無延伸。即使作為最大的機構,在與它所處的現實環境相比較時,它所佔的范圍也是微不足道的。

具體地說,在機構內是沒有所謂成果的,所有成果都在機構外面。例如,企業的惟一成果是因顧客而產生的。通過他們的購買力交換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意願,將企業的成本和努力轉化為收入和利潤。顧客考慮的當然不會是體現某個公司的成果,而只是滿足自己某一需求;有時某一成果還須以政府計劃的方式得到體現。這樣的政府基本上是以非經濟價值的喜愛為基礎,來調節供求關系的。在這兩種情況中,作決定的因素都來自企業外的而不是企業內的。

同樣,醫院只有為病人診病才會有成果。但是病人一般來說並不是醫院機構的成員。對病人來說,只有當他在醫院留醫時,醫院才是真正存在的。他的最大願望,就是盡快回到醫院以外的世界中去。

在任何機構內,只存在著成本和努力。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樣,在機構內存在著「利潤中心」,這是禮貌的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只有努力中心。機構為了取得成果而必須縮小戰線,事情越少,職能工作就會做得越好。

為了生產市場上需要的汽車或鋼鐵而僱用十萬人,這完全是技術上的落後。按照企業存在的惟一準則,為周圍環境服務,企業的人數越少,內部的活動越少,活動規模越小,企業就越更接近於完善。

機構以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現實。而這個現實是不能從機構內部作有效控制的,充其量也只能由雙方共同作用才能產生成果。以戰爭為例:戰爭的結局是敵對雙方軍隊行動和決策的結果。一個企業,有可能作出努力通過推銷商品和刊登廣告的方式來影響顧客的喜愛和評價。除非是處於像戰時經濟那樣的極為貧乏的情況中,否則顧客仍然有最後的決定權和否決權。

但是管理者最先看到的正是機構的內部,因為機構的內部和他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它的各種關系和各種聯系,各種問題與各種挑戰,它的各種逆流和閑言閑語等等都在各個環節上和他發生關系。除非他作出特別的努力以便直接看到外部的現實,否則他便會慢慢變成井底之蛙。他在機構中的地位升得越高,他的注意力便會越來越集中在內部的各種問題和各種挑戰中,而失去注意外界事物的興趣和機會。

盡管機構是一種完全人為創造出來的環境(或製成品),與生物有機體是大不相同的,但它也要受到那些支配生物構造和大小的自然法則的支配:面積與半徑的平方成正比,而質量則與其半徑的立方成正比。生物長得越大,該生物體賴以維持其質量和內部的生理機能、循環和信息、神經系統等等的資源就需要得越多。

阿米巴(一種變形蟲)的每一部分都是與環境保持恆定的、直接的接觸,所以它不需要特別的器官去覺察外部環境或者使各部分結合在一起。而一個像人這樣龐大復雜的生物體,就不得不需要一副骨骼來支持身體的各個部分。他需要各種器官來攝人食物和消化食物、吸氣和呼氣、將氧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生殖等等。為了充分協調好各種機能,因而也就需要腦和一些復雜的神經系統。較高級動物的大部分質量、資源、食物、能量供給、組織等都是用來克服和彌補其構造的復雜性及其與外界的隔離性的。

和生物不一樣,機構本身並不是目的,也不能僅靠世代延續種屬的行動來獲得成功。機構是一個社會器官,能否對外部環境有所貢獻才是它自己必須履行的義務。但是,當機構變得越大而且取得更大成就時,其內部的事務就會越來越多地佔用管理者的興趣、精力和能力,從而將他與外部世界逐漸隔離開來,使他失去對外部世界的有效性。

在今天,這種危險正隨著電腦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而日益加深。

作為一種機械,電腦只能處理能夠數字化的資料,盡管它的工作完成得如此迅速、准確而精密。它可以將迄今為止所能得到的大量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出來。但是,一個人卻只能將機構內正在進行的情況基本上數字化,例如成本、產品、醫院中病人數字統計、訓練報告等情況。而有關的外部事務是很少能夠以數字化的形式加以利用的,當我們對它們加以數字化的時候,再對它們作出反應就已經是太遲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搜集與外界事務有關的信息的能力落在了電腦的技術能力之後了。因為如果我們只是擔心這一點,那我們只須增加統計的努力就可以了。

實際上,電腦本身自然也會極大地幫助我們克服這種機械上的限制。倒不如說,問題是外部世界的重要和有關的事務常常是屬質量方面而不能數字化的。它們還不能算是「事實」。作為一件事實,它畢竟是已經確定了的,已經被分了類的,尤其是已經被賦予一定關系的。必須先有概念才能夠數字化。必須從無數混亂的現象中抽象出能夠定名和最後能計算的明確概念。

導致許許多多畸形嬰兒出生的「太利多邁」悲劇正是這種情況的事例。在歐洲大陸,當醫生具有足夠的統計資料以了解到畸形嬰兒的出生數字比正常要高的時候(這數字是如此之大,說明其中必定有特別的而且是新的成因),災難已經發生了。

福特公司艾德舍爾型汽車事件同樣給我們上了相類似的一課。在這種型號汽車投入市場之前,公司收集了可能得到的一切數字。所有的數字都指出,這種汽車正是市場所需要的。而質量上的變化,即美國顧客購買汽車從量入為出到憑愛好購買這一情況的變化,卻不是統計研究所能夠顯示出來的。在這種變化被數字統計捕獲的時候,卻為時已晚——這種型號汽車已投放市場並且遭到了慘敗。

外界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重要的是趨勢中的各種因素的轉變。這些轉變最後決定了機構和它的各種努力的成功和失敗。這些轉變必須被覺察到,它們是不能計算、定義和分類的。分類仍然會產生預期數值——正像他們為艾德舍爾型汽車所做的那樣。但數值不再與實際情況相適應。

電腦是一部邏輯機器,這是它的力量,但也是它的限制。外界的重要事件是不能以電腦(或任何其他邏輯系統)所能處理的那種形式作出報告的。但是作為人,當他不是特別具有邏輯性時他還是可以覺察得到的,這正是人的力量所在。

危險的是,管理者會變得對那些不能簡化成邏輯和電腦語言的信息和刺激不屑一顧。管理者可能對覺察到的每一事件變得視而不見,而只在事件發生之後獲知既成事實。於是,大量的電腦信息反而可能阻礙了他們對外界現實的接近。

電腦這個潛在的最有用的管理工具最終必定會使管理者覺察到自己被隔離的狀況並且從這種狀況中解放出來,轉而對了解外部世界多花時間。但是,在短期內卻還會是個「電腦病」。而且對迷信它的人來說還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電腦只是使原有的條件變得明確。管理者必然要在機構內生活和工作,除非他們自覺努力地去觀察外部世界,否則他的目光將囿於內部范圍而看不到外部世界。

管理者不能改變上述四種現實情況。而這四種情況,又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必須設想,除非他作出特別的努力使自己成為有成效的,否則他就會成為沒有成效的管理者。

增強有效性,很可能是我們希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成就和滿足的惟一方法。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高效能人士的管理法則》

⑽ 如何創造利於孩子成長的生活環境

父母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同時,家長要認真傾聽,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支持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