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社夏衍

創造社夏衍

發布時間:2022-05-24 20:34:53

『壹』 28年太陽社創造社提出的革命工業小說

太陽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 1928年一月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阿英(錢杏玕)、孟超、林伯修等;主要成員包括夏衍(沈端先)、洪靈菲、戴平萬、劉一夢、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任鈞(盧森堡)、祝秀俠、迅雷、聖悅(李平心)等。他們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之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的共產黨員。
太陽社與後期創造社一起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和斗爭。(這就是你理解的「革命工業小說」。)
除了理論宣傳外,他們在創作上更著重現實的工農斗爭題材,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主要刊物有《太陽月刊》 、《時代文藝》、《新流月報》、《拓荒者》、《海風周報》,並編輯出版太陽社叢書(「太陽小叢書」)。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其成員1930年春全部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貳』 夏衍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0月30日(農歷九月初八),夏衍出生於浙江省仁和縣(後屬杭縣)嚴家弄27號,名沈乃熙,字端先。夏衍7歲入私塾「破蒙」,9歲進杭州正蒙小學,11歲輟學在家自修,學做農活,13歲入德清縣立高小,15歲高小畢業,進杭州泰興染坊當學徒,16歲由德清縣公費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20歲的夏衍受「五四」運動影響,投入杭州學生愛國運動;10月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後改名為《浙江新潮》),以「宰白」為筆名,在「隨感錄」專欄中發表文章。1920年8月,夏衍從甲種工業學校畢業,經校長許炳堃推薦以公費保送到日本留學。1923年參加日本進步學生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在《創造日匯刊》、《獅吼》、《民國日報》副刊等處發表作品。[1]1924年11月初,25歲的夏衍在日本門司受到孫中山的接見並由李烈鈞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3月明治專門學校畢業,獲工學士學位。4月入九州帝國大學。10月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駐日神田總支部常委、組織部部長。1927年4月回上海。5月經鄭漢先、龐大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編入閘北區第三街道支部,在提籃橋、楊樹浦一帶從事工人運動,同時在立達學園、上海勞動大學任教。1929年10月出版譯著《母親》第一部。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夏衍當選為執行委員。3月出版《藝術》月刊,6月出版《沙侖》月刊,任主編,發表關於電影的文章《有聲電影的前途》。8月與田漢等人成立「左翼劇團聯盟」,後改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成員。期間創作《狂流》等一系列電影劇。[1]1935年5月因叛徒出賣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間創作多幕劇《賽金花》和獨幕劇《都會的一角》。1936年6月發表報告文學《包身工》。10月,與周揚等人開展救亡戲劇、電影、音樂運動,撰寫時事述評。1937年初春創作三幕話劇《上海屋檐下》。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成立,夏衍當選為該協會理事。4月,經潘漢年介紹,他在上海見到周恩來,從此以文化人的身份從事抗日統戰和新聞工作。8月,《救亡日報》創刊,任總編輯。1940年創作四幕話劇《心防》與《愁城記》。1941年1月爆發「皖南事變」,夏衍撤離桂林赴香港。4月參與創辦《華商報》,任社務委員、黨支部書記。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受周恩來急電指示組織戲劇界轉赴西南各地。1942年4月赴重慶,任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文化組副組長。1944年8月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1947年3月經香港抵達新加坡,向華僑領袖陳嘉庚傳達中共中央軍政方針,並應陳嘉庚、胡愈之邀請任《南僑日報》主筆。1948年6月,在香港《群眾》雜志開設《蝸樓隨筆》專欄,在香港參與策動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起義。還參與策動國民黨上海海關關長丁貴堂起義。1949年,夏任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7月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0年3月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8月,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兼任院長。1953年創作五幕六場話劇《考驗》。1955年5月,受潘漢年冤案牽連,在北京被隔離,接受中組部審查。1956年,他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電影劇本。1958年3月將茅盾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改編成電影劇本。1959年9月,《夏衍選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2年4月,影片《革命家庭》獲《大眾電影》首屆「百花獎」最佳電影編劇獎。1963年12月《電影論文集》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根據小說《紅岩》改編電影劇。
「文革」時期,夏衍遭到批鬥,被長期關押在大紅門衛戍區等地。1977年8月,夏衍恢復了黨組織關系。1978年2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4月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黨組副書記。11月,任中央文化部顧問。1979年10月當選為第四屆中國文聯副主席,11月,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1982年9月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0月《夏衍論創作》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1月《蝸樓隨筆》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次年7月,《夏衍選集》(四卷本)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8月,夏將珍藏的清代納蘭性德的書簡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10月,被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授予「國際文化交流獎1989年10月,夏衍將珍藏的明清以來的中國名家字畫94件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1991年1月,他將珍藏的郵票珍品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1993年12月,《夏衍》畫冊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第一批藏書2800冊。10月,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

『叄』 夏衍生平簡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本名沈乃熙,字端軒,祖籍河南開封,生於浙江杭州。曾用筆名還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韋、黃子布、余伯約、司馬牛等。

1915年9月進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1920年畢業。次年入日本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學習。1924年加入國民黨,開始參加實際政治活動,任國民黨左派駐日總支部的常委兼組織部長,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閘北區從事工人運動,並大量翻譯文藝作品。1929年秋參與籌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成立後被推舉為執行委員。1929年翻譯了高爾基的名著《母親》。

1929年10月與鄭伯奇等人組織上海藝術劇院。1932年進入明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顧問。1933年黨的電影小組成立後被任命為組長。此後集中力量從事電影事業,同時主編左翼戲劇刊物《藝術》、《沙侖》。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泡》,刊載在《文學》雜志6卷2號。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選為委員,分管電影戲劇和音樂。1936年6月創作了報告文學《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資本家剝削下的慘痛生活,引起廣泛注意和重視。同年創作了多幕話劇《賽金花》、《反映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揭露了滿清政府的腐朽。此劇發表後曾引起爭論。同年12月創作了歌頌女傑秋瑾的多幕話劇《自由魂》。

1937年9月任《救亡日報》總編輯,12月漓滬,輾轉廣州、桂林、香港、重慶等地從事新聞工作,同時創作了話劇《愁城記》、《心防》、《法西斯細菌》等,並把托爾斯泰的《復活》改編成為話劇。1945年創作的劇本《芳草天涯》描寫抗戰中知識分子的愛情生活,曾引起文藝界論爭。他的劇作努力於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時代,藝術風格朴質、凝練。抗戰期間還寫過大量雜文、隨筆。

1949年5月隨軍進入上海,先後擔任文教接管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上海文化局局長。1954年擔任文化部副部長。曾創作《祝福》、《林家鋪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劇本,突出地體現了原著的神韻風采。

(3)創造社夏衍擴展閱讀

夏衍作為中國三十年代開始的左翼戲劇運動的先驅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對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無論從戲劇的表現內容,還是戲劇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都在對 「 五四」以來中國話劇優秀傳統繼承的基礎之上, 進行了許多開藝術先河的創造性探索, 營造了自己意味深長的藝術境界,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

夏衍創作的著力點,在於通過關注大時代里普通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的精神悲歡,來提示社會政治和革命的主題。夏衍大多將自己鮮明的政治態度, 寓托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內心沖突中, 從簡單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盪的時代特徵, 讓讀者和觀眾聽到將要到來的時代的腳步聲,以一種近乎平庸的寫實精神反襯出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將高度的社會政治意識、飽滿的政治熱情與藝術創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使他在同時代劇作家同行中脫穎而出, 並獲得了自己的文學史地位。

夏衍出於對政治的熱情和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創作介入政治生活領域,但他並未簡單地以藝術圖解政治, 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的創作個性、以他對政治與藝術關系的獨特理解化開了僵硬的政治外殼。 可以說,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於冷靜地觀察和剖析的藝術氣質將作品的政治傾向性與藝術性完善地結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富有個性的戲劇藝術風格。

『肆』 現代著名作家夏衍創造了兩個什麼字。

「搞」和「垮」,但只是有這么一說,不見得正確.
你看這篇文章:
近年來不止一次,不止一處見人撰文,說「搞」字為夏衍所造。今年上半年至少見過兩次:韓士奇《現代文人的自創字》(《書屋》2007年第3期第79頁)、李霽宇《搞——漢字趣談》(2007年5月13日《今晚報》副刊)均持此說。李文說:「搞字在《說文解字》中無,是後人發明的。發明人是夏衍。在1939年至1941年間,他在桂林主編《救亡日報》時發明的。」二人文章俱引夏衍《懶尋舊夢錄》為證,書中說:「我承認,這是我根據實際情況而試用的,但不久,這兩個(另一個是「垮」字)一般字典上沒有的新字,就被其他報刊接受了。」事是趣事,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一個不少;情非實情,「搞」字演變自有軌跡可尋,不能說是夏衍搞出來。

其實,同一家《今晚報》,同一塊副刊版面,9年前(1998年2月24日)已登過孟昭連的文章《「搞」字的來源》,對此做了澄清。

孟昭連的文章以鮑延毅教授《金瓶梅語詞溯源》為依據,指出「搞」字在《過秦論》「執搞(義同『敲』)朴而鞭天下」、《金瓶梅》「剛才把毛搞(義同『薅』)凈了他才好」、《醒世因緣傳》(借用為「銬」)中皆曾登場,不過都是借字,與「搞」字今義無涉。但足可證明「搞」字古已有之,談不上由後人來「造」。至於「搞」字今義,也不是始於抗戰時期,至少可追溯到清代。證據是光緒年間出版劉省三公案小說集《躋春台》中,已多次使用「搞」字,如「門和窗都搞去賣了」,「搞的滿地是水」,「膽子越搞越大」……其音、義、用法與今日毫無二致。由是可知,「搞」之為「搞」,非夏(衍)搞。

至於夏衍造「搞」字說所以會以訛傳訛,流布不息,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名人效應,夏公稱「搞」字出己手,眾人深信不疑,作為佳話津津樂道。而「搞」字今義產生並使用,要比夏公早幾十年,夏公用「搞」字,只是發揚光大,不是另起爐灶。二是鮑延毅教授研究成果未能在工具書中得到反映,從而使「搞」字音義演變出現斷層。一旦權威辭書增添上述《躋春台》例句,夏衍造「搞」字說當不攻自破。可惜現行《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中「搞」字詞條,釋今義皆引當代作家作品為例,看不出「搞」字演變過程,無助於恢復本來面目,糾正訛傳,令人遺憾。

『伍』 收集杭州籍歷史文化名人5位,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從三國到現代的杭州籍名人,自己挑5個抄吧!偶要分!分!分!
(偶找了好久的說,這樣分還不給偶就說不過去了~~~)

孫權

【孫權】(182~252)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字仲謀。杭州富陽人。東漢末,繼父兄事業據有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曹操表薦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孫權廣羅人才,重用出身卑微的魯肅、呂蒙,依靠張昭、周瑜、程普等南北士族地主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魏黃初三年(222),孫權稱吳王,大敗劉備於彝陵亭(今湖北宜都北)。魏太和三年(229),正式稱帝武昌(今湖北鄂城),年號黃龍,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夷洲(今台灣)及澶州(今澎湖列島),加強了大陸與海島的聯系,同時和海南諸國建立起交往;創建和改進了一些典章制度。在位23年,享年71歲,謚號為吳大帝。�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字登善。杭州人。隋末,入秦王李世民府為鎧曹參軍。唐太宗貞觀十年(636),自秘書郎遷起居郎。因書法遒勁,被太宗召為侍書,歷任諫議大夫、太子賓客、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等職。太宗病危之際,受命起草遺詔。唐高宗李治即位,封為河南縣公,進封河南郡公,出任同州刺史,後人因之稱"褚河南"。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兼太子賓客。次年,拜尚書右僕射。六年,因高宗廢後立武則天事,叩血進諫,被貶為潭州都督,改桂州都督、愛州刺史。顯慶三年(658)卒於住所,是年63歲。其書法繼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之後,別開生面,晚年正楷豐艷流暢,變化多姿,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傳世書帖有《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梁公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有《倪寬贊》。有文集20卷傳於世。�

陳碩真

【陳碩真】(?~653)唐代農民起義女領袖,中國號稱"皇帝"的第一位女人。杭州建德人。她自稱仙人,民間奉以為神,曾遭捕,後被釋。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十月,她在青溪縣(今淳安)梓桐聚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章叔胤為尚書僕射,童文寶為大將,建立農民政權。曾攻克桐廬、睦州等地,並逼近歙州、婺州,威名大震。揚州都督府長史房仁裕、婺州刺史崔義玄率軍鎮壓,起義失敗,陳碩真被殺。�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杭州蕭山人。少善文詞。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進士,官至秘書監,天寶二年(743)因病辭官。次年,還鄉為道士。好酒善飲,時人稱其與李白等為"飲中八仙"。工書法,尤擅草隸。其詩以絕句見長,今存20首,其寫景抒情之作清新瀟灑,自成一格,感情深厚,通俗易懂,尤以《回鄉偶書》流傳較廣。書法有《龍瑞宮記》碑存世。�

喻皓

【喻皓】生卒年待考,898年前後在世。北宋初建築家,稱"造塔魯班",亦作預浩。杭州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長營造,尤善建塔。在建造開封開寶寺塔時先做模型,然後施工,歷時8年,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竣工。他考慮到開封地處平原,多西北風,建造時使塔身略向西北傾斜,以抵抗主要風力。杭州建梵天寺塔時,他科學地解釋了木塔的穩定問題。所著《木經》3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築學專著,已佚(傳為《宋營造法式》之藍本)。�

畢升

【畢升】(?~1051)宋代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杭州人。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做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

錢癠

【錢癠】(852~932)五代吳越國創立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人。出身貧寒,少時以販賣私鹽為業。唐乾符二年(875)投軍於石鏡鎮將董昌組織的民團,平浙江鎮遏使王郢叛亂,被任為石鏡兵馬使。六年,擊退途經臨安的黃巢起義軍,升都指揮使。光啟二年(886),又平劉漢宏,次年任杭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升鎮海軍節度使。乾寧三年(896),擒獲在越州稱帝的董昌,升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遂盡占兩浙13州之地。開平元年(907)被後梁太祖朱溫封為吳越王。後唐龍德三年(923),又封為吳越國王,立吳越國,建都杭州。在位期間,興築捍海石塘,抵禦潮患;擴建杭州外城(羅城);設撩湖兵1000人浚治西湖。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建堰閘。以時蓄泄,發展農業。與新羅、高麗、百濟、渤海及海中各國建立友好關系,發展對外貿易。政治上採取保境安民政策,使江浙一帶政局相對穩定,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後唐長興三年(932)卒,謚武肅。�

林逋

【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杭州人。少年孤貧,立志為學。成學後,游於江淮間,以詩會友。40歲後,回西湖孤山隱居。恬淡好古,不趨榮利,終生不婚,喜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以道德、文章名重於世,其詩"澄淡峭特多奇句",宋人輯有《林和靖詩集》,錄詩300首。善行書。卒後,宋真宗賜謚"和靖處士"。�

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人。嘉�八年(1063)進士及第。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出使遼國,駁斥遼國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郊),舉平生見聞和研究所得,撰《夢溪筆談》40卷。他精研科學,用功極勤。在司天監時,觀測天象,繪圖多幅,改造儀器,撰渾儀、浮漏、景表三議;曾推薦衛朴修《奉元歷》,並提倡新歷法,與今陽歷相似。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400多年;曾闡述凹鏡成像的原理,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提出了地質變遷成因論,命名了石油。記述了活字印刷、水法煉鋼法等當時重大的科技成果。又精研葯用植物與醫學,留心記錄有效的方葯,著《靈苑方》,已佚。又有《良方》10卷。著述傳世的還有《長興集》。使遼所撰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尚有部分保存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英國李約瑟博士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譽沈括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周邦彥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杭州人。少時博涉百家之書,為人放浪不羈。元豐初入太學,進《汴都賦》,贊熙寧革新,深為神宗賞識,擢為太學正。哲宗元�二年(1087)被貶為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宋徽宗頒布《大晟樂》,任周邦彥為提舉大晟府(管理樂府的官吏)。周邦彥博學多才,詩、文、書法、音律俱有造詣,而以詞尤精。他是北宋末年詞壇領袖,詞譽極高。他的詞開了南宋姜夔、史達祖一派。其代表作有《瑞龍吟》、《滿庭芳·夏日》、《蘭陵王·柳》、《六丑·薔薇謝後傳》等。有《片玉集》傳世,內容多寄情風月、懷古羈旅、詠物抒懷之類。格律嚴謹,音律諧美,追求典麗,對後世詞壇有巨大的影響。�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待考。宋代女文學家。號幽棲居士。杭州人。有故居在杭州涌金門內寶康巷。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尚在世。生於官宦之家,聰明美麗,好讀善詩,因婚姻不滿,抑鬱而終。作品之多為歷代女詩人之冠。作品多幽怨感傷,如"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把酒送青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等。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傳世。紹定三年(1230)有手書《璇璣圖》1卷,並畫有《梅竹圖》。�

劉松年

【劉松年】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杭州人。家居清波門(俗稱暗門),故又稱劉清波或暗門劉。與李唐、馬遠、夏〖HTXL〗�NB06E�並稱"南宋四家"。紹熙年間(1190~1194)任畫院待詔。工人物山水。寧宗時(1194~1224)以《耕織圖》而躋身名家。所畫《中興四將》圖,表現了擁護抗金、反對投降的思想。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醉僧》、《羅漢》等。�

馬遠

【馬遠】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字欽山。原籍山西永濟,杭州人。光宗、寧宗時(1190~1224)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但他所繪多殘山剩水,示宋室南渡偏安風景。世又稱"馬一角"。存世作品有《踏歌圖》、《寒江獨釣圖》、《秋江漁隱圖》、《華燈侍宴圖》、《曉雪山水圖》、《靜聽松風圖》、《層疊冰綃圖》等。�

夏?

【夏?】生卒年待考。南宋畫家。字禹玉。杭州人。寧宗、理宗時,先後為畫院待詔、畫院祗候。早年專工人物,後取法李唐,亦工山水。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近於馬遠,時稱馬夏,為南宋畫院之主流。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錢塘觀潮圖》、《西湖春雨圖》等。�

楊輝俊

【楊輝俊〗生卒年待考,約13世紀後期在世。南宋數學家,宋元四大著名數學家之一。字謙光。杭州人。1261年著《詳解九章演算法》12卷。另有《日用演算法》等書,都重實用,有的論述具有世界意義。其中《開方作法本源圖》,比歐洲巴斯噶的發明早600多年。現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有《楊輝三角》一書,專論這種圖形的性質。�

汪元量

【汪元量】生卒年待考。南宋愛國詩人。字大有,號水雲。杭州人。南宋宮廷琴師。宋亡時隨三宮被擄北上,在大都時與文天祥用"必以忠孝白天下"相勉。晚年獲准南歸為道士,漫遊四方。寫下了許多國亡的記實詩篇,人稱"史詩"。其詩慷慨悲壯。有《水雲集》及《湖山類稿》傳世。�

楊載

【楊載】(1271~1323)元代文學家,"元代四大家"之一。字仲弘。祖籍福建浦城,杭州人。工於詩文,早年即為趙孟?所推重,聲名動京師,凡所撰述,人多傳誦。其詩注重格律,剛勁典雅,自成一家。有《楊仲弘集》8卷傳世。�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明代小說家。名本,別號湖海散人。杭州人(有異議)。相傳為施耐庵的學生。長於詞曲、雜劇,而以小說著稱。雜劇今存《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一種。長篇小說有《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等。�

於謙

【於謙】(1398~1457)明代政治家。字連益,號節庵。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中進士,授山西道監察御史,繼為山西巡按御史,平反冤獄。宣德五年(1430)召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河南、山西都御史,在任19年,興修水利,貸糧濟貧,施葯救難,廉政愛民,始終如一。正統十三年(1448)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六月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進逼北京,朝廷一片混亂。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擁立景帝,被授兵部尚書,主持京師保衛戰,終於擊退了瓦剌軍,以功加少保。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於謙以"謀逆罪"被殺。成化元年(1465)平反冤獄,追復於謙官職。弘治二年(1489)贈太傅,謚肅愍。萬曆間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商輅

【商輅】(1414~1486)明代宰相。字弘載,號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舉鄉試第一(解元),正統十年(1445)會試第一(會元),繼而殿試第一(狀元)。為連中"三元"者。歷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文瀾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謹身殿大學士。為人剛正不阿,寬厚有容,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卒謚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纂有《宋元通鑒綱目》等。�

田汝成

【田汝成】(1503~1557)明代作家。字叔禾。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福建提學副使等職,後罷官歸故里,浪跡西湖山水間。學識淵博,所著甚多,主要有《西湖游覽志》和《西湖游覽志余》。其他存世著作尚有《炎繳紀聞》、《龍憑記略》、《遼記》、《田叔禾集》、《武夷游記》等。�

藍瑛

【藍瑛】(1585~1664)明代畫家。字田叔,號捷叟,晚年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杭州人。工書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畫技筆法,博採宋元諸家之長。早年落筆秀潤,晚年筆力蒼勁,以疏秀蒼勁取勝,尤善寫秋景。與文徵明、沈周齊名,對晚明畫風影響頗大,傳其法者甚眾。傳世作品有《松岳高秋圖》、《秋景尋詩圖》、《秋山紅樹圖》、《蒼岩嘉樹圖》、《白雲紅樹圖》等。其子、孫傳其家法,成為"武林"一派。�

戴梓

【戴梓】(1635~1704)清代兵器發明家。字文開。杭州人。康熙十三年(1674)發明了連珠大炮,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炮彈,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康熙特封"威遠將軍"名號,特許炮身上鐫上戴梓的名字,聲譽遠播海外。後遭傳教士南懷仁、朝臣陳宏勛誣陷,被削職流放黑龍江,四十三年(1704)遇赦回鄉,病故於途中。�

洪升

【洪升】(1645~1701)清代劇作家。號稗畦,一作稗村。杭州人。24歲至北京為國子監生。27歲遭家難回杭,家道中落,貧至常斷炊,有感於李白之不遇,作《沉香亭》傳奇,後改為《舞霓裳》,復改為《長生殿》,成為清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流唱甚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佟皇後喪葬期間演此劇,系刑部獄,釋獄後被革斥。60歲時應曹寅邀至江寧,觀演《長生殿》,一時傳為盛事。歸杭途中,酒後登舟,墮水死。洪升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等。傳奇除《長生殿》外,尚有《迴文錦》、《回龍院》、《鬧高唐》等,今僅存《長生殿》一種。另有雜劇《四嬋娟》一種傳世。�

金農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杭州人。嗜奇好古,精於鑒別書畫金石,收金石文千卷。詩格高簡有奇氣。擅畫梅、竹、鞍馬、佛像、人物、山水,俱造意新奇,筆墨質朴。又好游歷,足跡半天下,居揚州最久,當時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冬心題畫》、《冬心畫記》、《冬心詩鈔》、《論畫雜詩》、《三體詩》、《畫竹記》等。�

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金石篆刻家。字敬身,號純丁、龍泓山人。杭州人。早年家貧,賣酒自給。精篆刻,常登窮岩絕壁,摹拓石刻文字,攻書、詩,尤精刻印,別樹一幟,開創著名篆刻流派"浙派",為"西泠八家"之首。繪畫善梅,工蘭竹、水仙。著有《武林金石錄》、《硯林詩集》、《龍泓館詩鈔》等書。�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又名隨園老人。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知縣。因辭官後在江寧築隨園專事著述,人稱"隨園先生"。當時與蔣士銓、趙翼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袁枚不僅詩文俱佳,而且善畫梅。著有《隨園詩話》、《論詩絕句》等,尚有《小倉山房集》70餘卷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

陳端生

【陳端生】(1751~1796)清代女作家。字雲貞。杭州人。祖父句山,在當時也頗有文名。幼承家學,善作詩文。婚後夫婦唱和,生活美滿。後丈夫因科場案被謫戍邊塞。陳端生遂撰長篇彈詞《再生緣》,未待夫歸即卒。所著17卷,共60多萬字,寫孟麗君和皇甫少華的故事,宣揚女子才學,肯定女子敢於掙脫某些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和行動,對後來戲劇、曲藝頗有影響。郭沫若認為它比《天雨花》好,可與《紅樓夢》相媲美,人稱"南緣北夢"。陳端生早年還著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葛雲飛

【葛雲飛】(1789~1841)清愛國將領。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杭州蕭山人。自幼習武,傾慕岳飛,對"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之言十分贊賞。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武舉,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授守備。其後由游擊、參將升為定海總兵,在浙江水師帶兵16年,治軍嚴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底,英軍再次進犯定海,與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協力抗敵,據守定海土城,浴血奮戰六晝夜,於10月1日英勇戰死。著有《名將錄》、《制機制葯要言》、《浙海險要圖說》等。�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號定庵。杭州人。出身仕宦書香之家,嘉慶二十三年(1818)中舉,二十五年任內閣中書。道光九年(1829)中進士,十七年任禮部主事,十九年辭歸,後任江蘇丹陽書院講席。學務博覽,於學術上提倡"通經致用",主張更法、改圖、選拔人才,有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擁護林則徐在廣東禁煙,並預見英國將侵犯中國,建議加強武備。善詩文,計有詩詞近700首,文章300多篇,有"龔派"之稱,對開創中國近代文學新風產生了積極影響。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任熊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杭州蕭山人。少入私塾學畫,不拘古法。後游歷杭州、蘇州、鎮江、明州等地,畫技大進。曾住姚氏大梅山館,作《大梅山民詩意圖》120幅,興酣落墨,不一月而成。設境之奇,運筆之妙,令人嘆絕。後寓居蘇州、杭州等地,以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山水、花卉、草蟲,尤以人物著稱。師宗陳洪綬,而出入於宋元諸家。筆法圓勁,形象誇張。所畫《列仙酒牌》、《劍俠傳》、《於越先賢傳》和《高士傳》合為"任渭長四種",經蔡照初木刻,成為當時稱絕之精品。有肖像畫《人物山水冊》,山水畫《十萬圖》等為代表作。與弟任薰、子任預、弟子任頤,合稱"四任"。�

任頤

【任頤】(1840~1896)晚清畫家。初名潤,字伯年,一字次遠,號小樓,又作曉樓。杭州蕭山人。父鶴聲,工肖像。自幼得其父指授,後移居寧波,師事任熊。中年定居杭州,以賣畫為生。其畫花鳥、人物、山水,莫不精妙,尤以肖像見長,淺描淡染,筆墨不多而有神情。受陳洪綬、華岩、朱耷等影響。畫作甚豐,別具一格,在江南一帶影響較廣。代表作有《鍾馗》、《關河一望蕭索》、《蘇武牧羊》等。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加任預也稱"四任"。�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杭州餘杭人。自幼跟外祖父朱有虔讀書,有反清民族主義思想,1890年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學習8年,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蔡元培等和他聯系,在獄中參與發起成立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為孫中山迎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康梁保皇改良派開展了大論戰。1911年杭州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受立憲派張謇拉攏,參加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他赴京當面斥責袁世凱,被袁禁錮3年,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參加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任秘書長。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九一八事變後,又奮起主張抗日,反對內戰。1936年病逝於蘇州。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他都有較大的貢獻。著述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

陳叔通

【陳叔通】(1876~1966)社會活動家。杭州人。甲午戰爭後留學日本。曾參加維新運動。190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加入光復會,又去日本,入法政大學學習。辛亥革命後,任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參加反袁世凱斗爭,因不滿北洋軍閥統治,退出政界。長期擔任杭州商務印書館董事、浙江興業銀行董事。抗戰勝利前夕,參加籌組杭州市各界人民團體聯合會,從事民主運動。1949年春,響應中國共產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取道香港到達華北解放區,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1966年2月在北京病逝。�

馬敘倫

【馬敘倫】(1884~1970)學者、社會活動家。字彝初,又作夷初,號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杭州人。早年肄業於杭州府中學堂。後任杭州《國粹學報》等報編輯。執教杭州、江山、諸暨、廣州等地。1911年去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杭州勞動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抗戰期間,從事抗日反蔣活動。1946年在杭州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同年6月23日參加杭州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的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向國民黨政府請願代表,在南京下關車站被國民黨特務打成重傷。1947年11月,致函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政策。年底經香港轉到解放區。1949年初,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1949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在北京病逝。學術上長於文字、音韻、訓詁,著有《石屋余沈》、《石屋續沈》等。�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作家。杭州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曾就學杭州府中學堂,後轉入之江大學預科,以鬧學潮被開除,轉入蕙蘭中學。1913年隨其兄郁華到日本,學過文、醫、法、經濟等科。1921年與郭沫若等創立創造社,步入文壇。著有小說《沉淪》等。部分小說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並對封建道德作大膽挑戰。散文主要是游記,文筆優美。與魯迅合編過文學刊物《奔流》。抗日戰爭時,在香港、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新加坡淪陷後,流亡蘇門答臘。1945年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於印度尼西亞的丹戌革岱。所著小說、散文、詩詞等輯錄出版有《郁達夫文集》。�

夏衍

【夏衍】(1900~1995)電影藝術家。原名沈乃照,字端先。杭州人。小學畢業後,14歲入杭州太平坊泰興染坊當學徒。1915年9月,入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參與杭州學生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與同學創辦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周刊(後改名《浙江潮》),發表文章抨擊時弊。1920年以名列第一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被公費保送去日本留學。先入明治專門學校學電工技術,後考入九州帝國大學。1927年4月回國,在杭州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學藝術工作。1929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的籌備工作,創辦杭州藝術劇社。1932年進入電影界,任杭州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1933年由錢杏屯阝、王塵元、司徒慧敏、石凌鶴等組成中共電影小組,夏衍任組長。抗戰期間,輾轉杭州、廣州、桂林、香港,主持《救亡日報》工作,負責《華商報》文藝副刊。在重慶以《新華日報》特約評論員身分,從事文化界統一戰線工作及話劇創作。1946~1948年在香港、新加坡進行統戰工作,在《南僑日報》、《華商報》開辟"七人影評"。1949年後,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杭州市文聯主席。1955年調北京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述頗多,主要有《夏衍電影創作集》、《夏衍選集》、《電影論文集》、《劫後影談》、《夏衍創作》、《雜碎集》、《懶尋舊夢錄》等。國務院授予他"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常書鴻

【常書鴻】(1904~1994)中國敦煌學的奠基人。杭州人。從小喜愛藝術。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里昂,後轉巴黎專攻美術。1935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舊書攤上發現了伯希和編輯的畫冊《敦煌圖錄》,又在巴黎奇美博物館看到了一幅幅色彩絢麗的立軸絹畫後,毅然回國尋求藝術。1943年春天,他到了敦煌莫高窟。1944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他被任命為所長。在經費拮據、吃住無著的困難條件下,開展了研究和保護工作。與四川成都華西大學聯合編輯出版《供養人畫像題識》。1944年他和同事在3尊佛像的腹內發現了66件經卷和六朝官職花名冊、雜文等。經考證是北魏時期文物,為震驚世界的一大發現。1945年春,國民政府宣布解散敦煌藝術研究所,他四處奔走呼籲,於次年重新恢復。在此後不到3年內,完成了"歷代壁畫代表作選"、"歷代藻井圖案、佛光圖案及邊飾圖案選"、"歷代山水、人物、舟車、動物、建築資料、飛天、服飾選"等十幾個專題選繪的摹本800餘幅,總面積600多平方米。1949年後,常書鴻的工作受到政府和周恩來總理的支持鼓勵,重點加強對敦煌藝術的保護。在1963~1966年間,在4040米長的長廊中,加固了195個石窟,而後在遍布於鳴沙山窟壁間的492個洞窟上下四層之間都用鋼筋水泥的護欄保護,使迴廊連成一體。他在敦煌工作、生活了近40年,1994年病逝於北京。其女兒常沙娜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在藝術上亦頗有成就。�

蔣築英

【蔣築英】(1938~1982)科學家。杭州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畢業後入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攻讀光學研究生,從事光學函數研究。1965年與人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裝置,質量達到國外

『陸』 270分啊~~~大家幫我找找大作家 夏衍 的研究資料~~謝謝

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於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1919年,在家鄉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本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產階級戲劇活動。

1930年,加入左聯,當選為左聯執委。

1933年後,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上世紀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巨大影響。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改編創作《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理論專著及《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等。

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委會委員。

1955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

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常務理事。

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再次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同年,出席中國影協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當選中國影協主席。

1988年,出席第五次全國文代會並致開幕詞。

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1995年,在北京醫院逝世。

夏衍在充滿驚濤駭浪的20世紀中國文壇上奮戰70載,以不知疲倦的獨特品格、英勇善戰的輝煌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成為我國卓越的新文化運動先驅者、文化戰線領導人。

在「夏衍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夏衍艱苦拼搏的一生、卓著奉獻的功業,有了進一步擴大與加深的理解。這位世紀老人在眾多的文化領域不倦地開拓、耕耘,成就斐然,彪炳千秋。



孫家正同志說:「夏衍是中國電影的根。」真乃一語中的。

夏衍對於中國電影發展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於斗爭的需要,黨組織派夏衍進入文化界,並深入到電影界。遵奉黨的「將令」,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的征程,與鄭伯奇將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的《電影導演論》、《電影腳本論》翻譯介紹到中國,奠定了中國電影重視文學創作與導演運用蒙太奇語言的理論基礎。猶如「竊火者」將火種與技藝送到人間。

隨後,黨組織決定成立以夏衍(化名黃子布)為組長的電影小組,開拓左翼文化陣地。他們在上海各主要報刊陸續開辟了電影副刊,發表大批有分量的電影評論文章;加強了左翼電影隊伍的組織工作,形成了一支相當強大的創作力量;大力譯介蘇聯電影創作及理論,由夏衍化名丁謙平翻譯刊出蘇聯有聲電影劇本《生路》,這是中國翻譯的第一部蘇聯電影劇本……他們用辛勤的勞動與有力的斗爭,促進了1933年左翼電影創作高潮的出現,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不可磨滅地記載著夏衍的勞績與奉獻。

為了摸索電影創作的規律,他成了電影院里特殊的常客,手持秒錶、手電筒與筆記本,一部電影要看上幾遍。用他自己的話說:「先看一個鏡頭是遠景、近景還是特寫,然後分析這個鏡頭為什麼這樣用,為什麼能感人。一個鏡頭或一段戲完後,用秒錶算算幾秒鍾或幾分鍾,然後算算一共多少尺長。這樣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加以研究,逐漸掌握了電影編劇技巧。」

夏衍創作的第一部電影《狂流》,於1933年3月問世,在上海引起轟動。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中國新電影真正的誕生。它第一次把攝影機對准農村,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第一部現實主義傑作。同年,他向觀眾奉獻了4部優秀劇作;此後每年均有兩部以上影片問世。10餘部姿態嶄新的電影,以廣闊的生活視野、鮮明的主題思想、巧妙的藝術構思,贏得了廣大觀眾,奠定了他在電影界備受尊崇的地位。

《春蠶》是茅盾的力作,夏衍成功地把它搬上銀幕,開創了將名著改編為電影的先河。這也是將中國新文藝作品改編為電影的第一次嘗試,獲得觀眾、文藝界和魯迅先生的贊揚。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在20世紀80年代義大利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上,《春蠶》又受到西方電影同行的贊美。新中國成立後,夏衍又創造性地把《祝福》(魯迅)、《林家鋪子》(茅盾)、《憩園》(巴金)、《我的一家》(陶承)等改編為電影搬上銀幕,使之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名作,達到電影藝術的高峰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夏衍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是一部電影藝術創作理論的重要著作。裡面既有從事電影創作的寶貴經驗總結,又有電影藝術領域普遍規律的概括與闡述。歐陽予倩評之曰:「言簡而意賅,語近而旨遠,對於學習編電影劇本和話劇劇本的人都是很好的路標。」此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工作者案頭必備的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主管電影的夏衍,還常常動手為他人修改劇本。許多著名影片的腳本都經他親筆改過,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風暴》、《聶耳》、《白求恩大夫》等。《早春二月》經他修改的地方多達240多處。鄧小平同志曾贊之為「電影醫生」。

夏衍對於中國電影事業作出的不朽貢獻難以盡述。在這位前驅者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之際,國務院特授予他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這,就是深受電影界景仰的一代宗師夏衍。



夏衍在戲劇領域呈現出卓爾不群的大家風范。他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戲劇創作至50年代止,20年間發表多幕劇、獨幕劇、翻譯劇、與友人合作劇等近30部之多,其中《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芳草天涯》以其永久的藝術魅力而被認為是他的3部具有經典意義的代表作品。他的劇作對中國話劇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使他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獨樹一幟的著名劇作家。他的常用名「夏衍」也正是由於其第一部多幕劇《賽金花》的發表、公演與轟動而聞名於世的。

綜觀夏衍的話劇創作,從思想到藝術確有自己的突出特色。其一,它們是鮮明的政治性、強烈的時代感與嫻熟的藝術表現力的有機統一。他的劇作無不環繞著時代、社會與人生展開,但又總是通過藝術的手段加以表現。因其中大部分寫於抗日戰爭時期,故而內容幾乎都與抗戰有關,無不貫穿著全民抗日的時代氛圍。他善於從社會一隅的現實事象中描寫舊時代的變質和沒落、新時代的誕生和成長。他一方面通過劇中的人物與故事,反映那個令人窒息的黑暗時代;另一方面又寄託無限希望與憧憬。正因如此,他的劇作每每在觀眾和讀者的心頭,勾起他們的悲苦與歡欣。著名評論家唐弢先生譽之為「一首首沁人心脾的政治抒情詩」。

其二,夏衍劇作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的小人物。他擅長描寫一些出身不同、教養不同、性格不同,但同有一顆善良心的人。他常常把這些人物放置在一個特殊的環境里,讓他們蹉跌、創傷、愛憎、悔恨,最終達到一個可能到達的結局。他筆下著重歌頌的正面人物,也總帶有缺點,帶有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因而顯得更真實、更自然。描寫人物,他以塑造性格、深入發掘內心世界為主要藝術手段。他嚴格要求自己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要符合生活的邏輯,要真實。他說,只有真實才能令人信服,只有通過人物真實、復雜的思想感情,才能與觀眾交流,激起共鳴。他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准確再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他以洗練的動作勾勒,深入剖示人物獨特的內心感受;他以有機的情境渲染,使人物所處環境構成生活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獨到的手筆,昭示了夏公卓越的藝術功力。

其三,夏衍劇作的藝術結構單純集中、嚴謹勻稱、意境深遠,與他整個藝術風格相統一。他的戲劇情節總是緊緊圍繞著主題而發生、發展,很少有旁生的枝蔓,譬如《芳草天涯》。他很注意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講究布局謀篇,例如《上海屋檐下》。有人說他的戲過於平淡,我們恰恰認為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正是他不同於別人的藝術追求。他總是把筆力用於渲染沖淡、深遠的意境,從中深入刻畫人物精神的振盪、心靈中的搏鬥,比如《法西斯細菌》。他的劇作結構技巧自然、合理,不露痕跡,幾乎讓人覺察不到作家的匠心,彷彿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這正是夏公與眾不同的藝術才華。

夏衍的劇作,對後人顯示著悠久的藝術生命力;夏衍富有真知灼見的戲劇觀念,對戲劇創作藝術規律的探索與總結,對於後代同樣具有長久的啟迪作用。



20世紀20年代後期,正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夏衍首先以翻譯外國理論書籍及文藝作品在上海站穩了腳跟,並以翻譯家沈端先的名字為文壇所知。他的第一部譯著是法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撰寫的《婦女與社會主義》。這是一本最早、最忠實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婦女問題的著作;也是經過他的筆,第一本被介紹到中國的關於婦女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版後在婦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國早期婦女運動工作者鬍子嬰寫於上世紀80年代的回憶錄中曾專門提及過,她們當時組織婦女進步團體時,特地選用此書作為學習教材。此後,夏衍又以不倦的勞動翻譯了許多進步文學作品與論著,如芥川龍之介、木村毅、金子洋文的作品等;他選譯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論》、《新興文學論》等,在進步文化界亦發生過重要作用。由於這方面的顯著成績,1928年成立中國著作者協會時,他被選為9名執行委員之一。

當然,在夏衍翻譯事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對高爾基《母親》的翻譯與傳播。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巨著,經過他的筆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對於身處在高壓下的中國民眾,《母親》是一線點亮心燈的明光。正因為如此,它成為一部暢銷書,一年內重版兩次,很快遭到查禁,聰明的書店老闆把封面由紅色改成綠色,印了第三版,又被通令全國禁止發行。文化名人夏丏尊當面質問國民黨元老邵力子,並將書名改為《母》,署名改為「孫光瑞」,「破例來個冒牌」,由開明書店一連出了5版,又遭禁。然而在讀者中的強烈影響是無法禁絕的,它總是生命不息地流傳著,直至今天。

1936年6月,夏衍發表了被譽為中國報告文學典範的作品《包身工》,並立即獲得巨大的社會反響。他是在艱難地、認真地進行大量調查、體驗的基礎之上,以驚人的透視力,對「包身工」所處的人間地獄作出了精確的判斷,得出了深刻的認識,然後運用他特有的冷峻、銳利的筆鋒,把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人最底層的生活,血淚斑斑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讀這樣的文字,讓人想起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對西歐、北美無產階級悲慘命運的描繪。作品的末尾指出:「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當年索洛警告過美國人當心每根枕木下橫卧著的屍骸,夏衍則在《包身工》中警告這些殖民者當心呻吟著的每一個錠子上的中國冤魂。直到老人家離去前不久還曾說過:「我覺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來。」這固然是他對自己作品過於苛刻的評價,但也從中透露出對這部傳世之作客觀價值的重視。

1937年8月,由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的《救亡日報》在上海創刊,這是他開始新聞記者生涯的時刻,是他走上新的坎坷征程達12年之久的起點。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平生最怕被人叫做什麼什麼家,只想做一個誠實的新聞記者。」他常幽默地講,自己只是個業余作者,正業則是新聞工作。從中至少可以讓我們感悟到他對新聞戰線崗位的重視。是的,12年新聞記者的勞績,實實在在地體現於約五六百萬字的成果。在他自認為「畢生最難忘的12年」、「工作最愉快的12年」中,他幾乎每日不停筆,每天至少一兩千字。政論、雜文、散文、隨筆……各種內容無所不包,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理論、文化、藝術、科學、人物、社會生活、時事評論、旅遊札記……真可謂豐富多彩、文情並茂。廖沫沙同志在為《夏衍雜文隨筆集》而作的序文《凌雲健筆意縱橫》里就此而論曰:「夏衍同志實在是中國文壇上罕見的作家之一。」除去在《救亡日報》等報刊上每日必寫的社論、報道、補白等之外,他還有十分擅長的一手絕活:自然科學小品,每每意趣盎然、生機無限。正如廖老指出的:「像夏衍同志這樣集中地描畫與介紹自然界事物的生長變化,或者以自然科學知識來論人論事,入情入理而又引人入勝,在我國文壇上卻還是罕見之作。」於此可用他寫於1940年戰火頻仍的桂林之小文《野草》為佐證,從中很可以看到這位前輩的靈魂。文章寫道: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了斗爭來的草,才是堅韌的草,也只有這種草,才可以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著的盆花鬨笑。」

文如其人。只有他那支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寥寥數百字、講述了一個涵蓋古今、包容宇宙的真理。筆法如此簡潔、生動、深刻、透闢,言情言志,惠及友朋。

全國解放後,夏衍自雲:「一個當慣了編輯或記者的人,一旦放下了筆,就會像演員不登台一樣地感到手癢。」於是又應《新民晚報》之約,開辟了「燈下閑話」專欄,以匡正時弊,扶正祛邪。20世紀60年代,他又應《人民日報》之約,針對大躍進的失誤,以筆名黃似在「長短錄」總題下,與文友們連續發文總結經驗、評價得失。其精妙的文字在讀者中流傳頗廣。

在藝術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沒有成為夏衍事業上的包袱或局限。他熱愛藝術,但不止於藝術。在他投身革命的一生中,做了許許多多在藝術家看來也許是不屑一顧的組織、說明、動員、勸解、安置、迎送、爭取、營救等工作。這是如此具體、細致、困難、艱辛的跋涉,是直接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生活、溫暖大地的最寶貴的摯情。「夏公」這個稱呼始於何時、出自何人的准確結論尚待考證,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重慶,文藝界朋友們就這樣稱呼他了,公,是正直無私的意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公,又是對長者、顯者的尊稱。當時的山城重慶,是大後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知識分子雲集的地方。生活困苦,環境險惡,矛盾交錯,困難重重。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這個特殊的圈子裡工作,獲得這樣的稱呼絕非偶然。據有的老同志回憶,文藝界天生的矛盾多,意氣用事多,而夏公以清醒的理智、平和的耐心,常常使面紅耳赤的紛爭,變作一團和氣,他堪稱文藝球場上的一位「清道夫」。

夏衍對黨有一顆忠誠的心。他童年時家境衰敗,在8個兄弟姐妹里最小、也最瘦弱。3歲喪父、全靠寡母辛勤勞作和親友接濟幫助,勉強解決衣食問題。貧窮、窘迫,使他性格內向,不苟言笑,慈母愛憐地稱他「洞里貓」。14歲高小畢業,當過染坊學徒;15歲以「品學兼優」被推薦進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讀書;19歲捲入五四運動的狂潮,發表抨擊封建、守舊輿論的激烈文字,得到陳獨秀的贊許;20歲以優異成績畢業,帶著師長們「工業救國」的囑托,東渡日本求學。在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他讀到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洞里貓」的思想深處掀起了波濤,從「工業救國」的「洞」里走出,成為留學生中一名激烈左派。在孫中山先生親自關懷下,指定李烈鈞將軍介紹其加入了國民黨,但隨即為右派所不容。1927年回到上海,在撲面而來的白色恐怖中,共產主義信仰向他展示了真正的風采。他徹底醒悟了,毅然走進被血與火包圍著的革命者行列,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找到馬克思主義,找到黨,他從此堅強而自信。遵照黨的思想路線,他一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當璀璨陽光沖破濃重陰霾的時刻到來時,民心大快,萬眾歡騰!黨中央為夏衍平反,恢復名譽,安排他重新工作。他老當益壯,銳氣不減當年。他和祖國、人民一起,為崇高的理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華民族新文化事業再赴征途,又不懈地奮鬥了20載寒暑春秋。

85歲高齡時,夏衍寫成長達33萬言的重要著作《懶尋舊夢錄》獻給人民。他告訴讀者:「我這個人很平凡,但經過我的這個時代,實在太偉大了。」

在他90歲生日之後,他對身後之事作了不同尋常的安排:

他把價值百萬元的藏畫,統統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條件是:不要獎金,不要獎狀。他忘不了,是浙江父老用官費送他去日本求學。

他把稀世珍寶《納蘭成德長卷》捐獻給上海博物館,條件依然如上。他忘不了,是上海這座光榮的城市把他引上斗爭的舞台。

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集郵無償地捐獻給國家。

他把自己的全部藏書捐獻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

他還有什麼可捐獻的?字畫、長卷、集郵、藏書,再珍貴也是有價的;而他對祖國、對事業的一腔熱血、滿懷忠誠卻是無可估價的!

夏公以95歲高壽離世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必將永存!

於今,夏衍的才幹、智慧、意志、人格,他那光芒奪目的人文精神已匯入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博大海洋之中;同時,他又以現代人的至高品格豐富了這一巨大的文化海洋。
1 胡星亮;論夏衍話劇與民族戲曲傳統[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李娜;;試論夏衍雜文的散文筆法[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李駿;試析中西電影改編[J];理論界;2004年05期
4 魏福惠;論夏衍現實主義戲劇觀的主要特徵[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何散芬;論夏衍戲劇的語言特色[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6 白傑;;《野玫瑰》批判與話語權力之爭[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原小平;;曹禺話劇的影視改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祝曉風;;對「現代性」與「民族性」的探究[J];文學前沿;2002年02期
9 海闊;;大眾傳媒與宗法社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原小平;;現代名著改編中的形式轉換問題[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5條

1 何宇宏;曹禺戲劇文體話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王國英;權力·話語·政治文化[D];浙江大學;2008年
3 張高傑;中國現代作家日記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4 呂樹梅;新中國鄉村電影創作中的理想化傾向[D];復旦大學;2007年
5 池水涌;中國蘇州彈詞與朝鮮盤索里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5條

1 成艷軍;《阿Q正傳》改編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何筠;郭啟宏歷史劇人物形象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3 張保國;夏衍辦報實踐與辦報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4 金真徽;小說到電影——中國現當代文學轉化研究[D];青島大學;2004年
5 趙敏;英文影片的語言特徵及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科學面面觀[J];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2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文化的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3 毛正天;論文學作品中的議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4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自然[J];當代文壇;1998年05期
5 佐佐木守 ,叢林春;如何改編文學作品?[J];當代電視;1988年03期
6 沙沙;泥牛入海之後——推薦《一個文學青年的期待》[J];閱讀與寫作;2001年08期
7 顏純鈞;文本的自在和文學作品的非自在[J];當代文壇;1988年01期
8 於蒙;青春文學需要更多的自省和自覺[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6期
9 ;文學作品[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年03期
10 林文藝;文學作品——劇本翻譯的探討[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梅韻;;歌頌、暴露與文學作品的傾向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4 李霞;夏青;;論對小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A];圖書館理論與實踐[C];2002年
5 方誌遠;;從現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學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學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6輯[C];1999年
6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鄭玉秀;;文學的長城:唐朝以長城為背景的反戰文學作品[A];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8 施光亨;李明;;文學作品與中高級漢語教材[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9 尚春光;;主體的轉移與功能的反作用——近年小說語言比喻轉異現象探討[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10 花超;;中日女性文學作品中承載的社會功能之比較——以《小姐你早》與《樂譜帳》的景物描寫為中心[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記者 尚栩;近八成法國人不喜歡獲獎文學作品[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記者 烏雲圖雅;《海·寶音阿日畢吉夫新聞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N];錫林郭勒日報;2009年
3 袁險峰 中共廣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為新時代而歌 為新廣安而賦[N];廣安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石鑫;一批反映民族團結文學作品出爐[N];阿克蘇日報;2009年
5 秦聞;三部文學作品入選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N];文藝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顏婧;犍為文學作品集體亮相[N];四川日報;2009年
7 閩聞;福建省「南國風」海峽西岸題材文學作品大賽揭曉[N];文藝報;2008年
8 李嵐清;學習夏衍,為建設中國先進文化而奮斗[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9 本報評論員;不忍卒讀「狗咬人」新聞[N];深圳特區報;2009年
10 王艷;錢塘江的兒子[N];浙江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張煒煒;老舍與語文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帕孜來提·努熱合買提;維吾爾現當代作家祖農·哈迪爾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3 倪文波;崔致遠文學創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吳從祥;唐前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6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7 劉陽;困境中的突圍[D];浙江大學;2006年
8 楊俊;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鄒建;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新生代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孟岩;泰中動作電影比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夏燕;論電影藝術接受的審美規律[D];貴州師范大學;2003年
2 田岩;文學作品中英漢恭維贊賞語比較[D];長春理工大學;2004年
3 萬美芳;中學歷史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運用[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唐萬山;論中學生文學作品閱讀能力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姚成麗;論夏衍話劇的散文化結構[D];山東大學;2007年
6 吳霜;文學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朱學鋒;理解 對話 融合[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司慧慧;暴力影像的詩意狂歡[D];鄭州大學;2006年
9 吳德玲;新課標下初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柒』 太陽社和創造社

創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太陽社—— 太陽社是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阿英)、孟超、楊□人等

(1)文化立場之差異: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如蔣光慈的《短褲黨》等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所以,所謂的「差異」主要是創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文學主張。
到大革命後,兩者都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走上「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道路。

(2)產生原因:
創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識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當時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符合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創造社在當時能同茅盾的「文學研究會」,魯迅的「語絲社」等一起並肩戰斗。

太陽社是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學社團。由於共產黨的失敗,他們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所以「他們又難免在激情中夾雜著偏激的情緒」。

後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漢等回到書齋)。
然後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這樣後期創造社同太陽社有了同一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有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實踐(這都來自蘇聯),為了「掌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兩者在對「封建餘孽」魯迅進行惡劣的「批判」的階級路線上,聯合起來了。

(3)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創造社於1929年為國民黨政府封閉,部份成員加入「左聯」。

『捌』 與左聯論爭的自由主義群體有哪些

左聯是中共成立的,主要是在當時比較自由開放的上海租界區,與右翼文人論戰。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共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左聯辦公地址在上海公共租界區的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
左聯勢力主要是由1926年激烈革命派的「創造社」成員郭沫若,與1928年「太陽社」錢杏邨,「小說月報」茅盾等人為骨幹。
左聯的旗幟人物是「語絲社」的魯迅。左聯的直接領導曾任中共總書記的瞿秋白。而瞿秋白本人甚至經常借用魯迅的筆名來發表文章,而魯迅亦不以為忤。魯迅在1928年從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大學辭職以後,帶著許廣平母子,一起搬到上海租界區生活。單純以稿費而言,魯迅是無法在生活成本較高的上海租界區生活的。魯迅的收入來源,也有一部分是左聯資助的。左聯的背後金主是蘇俄。
左聯的其它作家有:茅盾,郭沫若,田漢,艾蕪,戴望舒,端木蕻良,關露(著名女特務)、胡風、胡也頻、柔石、謝冰瑩(不是冰心,冰心原名謝婉瑩)、徐懋庸、陽翰笙、、郁達夫、周揚、丁玲、夏衍、馮乃超、周立波、周而復、聶紺弩等人。
左聯的批鬥對象是「新月派」如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首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以及林語堂的「論語系」。
需要指出的是:徐志摩是花花公子,他更多時間是在泡妞,他基本不參與論戰,但他是有錢的公子哥,是這些作家的「金主」,他創辦了新月等雜志,提供了論戰基地。同時,徐志摩性格比較豁達,有時候也經常聯絡左右兩派作家一起餐敘,從中做和事佬。而胡適雖然也是左聯批鬥對象,但胡適本人名氣太大,胡適本人也極少參與論戰。
魯迅在文學論戰上,一生有四大「敵人」:第一號敵人,現代評論派陳西瀅,這是在左聯成立之前的敵人,當時魯迅還在北京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任職,並在大學兼職教師,而陳西瀅是留洋博士,是教授。陳西瀅也是近代散文四大家之一(鑒於意識形態,中國人很少知道陳西瀅的文學成就)。
魯迅第二、三號敵人:新月社梁實秋和麻醉文學」林語堂;從北京一直轉戰到上海租界區的左聯時期。這兩人也是左聯論戰的最大「敵手」。
魯迅的第四號敵人:錢玄同。他是魯迅曾經的浙江同鄉兼好友。在日本留學時,他與魯迅一起師從章太炎學習訓詁學。在北京時,他們還是《語絲》的共同創辦人。但來到上海後,他對魯迅加入gc陣營,非常鄙夷不屑。錢公開宣布他「不認識有一個什麼姓魯的」。

『玖』 杭州有哪些有名作家

古代名人
- 蘇軾——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蘇堤
- 白居易——唐代文學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 於謙——明代政治家、詩人
- 龔自珍——清末文學家,留有龔自珍紀念館
- 林逋——北宋詩人,隱居孤山,與梅妻鶴子相伴
- 沈括——宋代科學家,文學家
- 袁枚——清代文學家
- 洪升——清代戲劇家
- 周邦彥——北宋詞人
- 陳端生——清代女彈詞家,留有陳端生故居
近代名人
- 夏衍——作家
- 高陽——作家
- 馬敘倫——民主人士,學者
- 梁實秋——作家
- 章太炎——學者
- 郁達夫——作家
- 戴望舒——詩人
- 陳叔通——民主人士
- 杭立武——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
- 施蟄存——作家,詩人
- 錢學森——物理學家,導彈之父
- 蓋叫天——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 弘一法師(李叔同)——高僧,在虎跑出家
現代名人
-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 張抗抗——女作家
- 陳從周——園林學家

1張抗抗 介紹 http://ke..com/view/9135.htm
作品《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
《張抗抗知青作品選》
《地下森林斷想》
《故鄉在遠方》
《分界線》
《城市的標識》

《地下森林斷想》讀後感http://..com/question/111971522.html?si=4&wtp=wk

2陳從周 http://ke..com/view/215146.htm
《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園林談叢》、《說園》、《中國民居》、《紹興石橋》、《春苔集》、《書帶集》、《簾青集》、《山湖處處》、《岱廟建築》、《園林談叢》、《裝修圖集》、《上海近代建築史稿》

3郁達夫 http://ke..com/view/14153.htm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年,泰東
《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年,泰東
《小說論》(理論)1926年,光華
《文藝論集》(理論)1929年,光華
《戲劇論》(理論)1926年,商務
《寒灰集》(《達夫全集》第1卷)1927年,創造社
《文學概說》(理論)1927年,商務
《日記九種》1927年,北新
《雞肋集》(《達夫全集》第2卷)1927年,創造社
《過去集》(《達夫全集》第3卷)1927年,開明
《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年,創造社
《迷羊》(中篇小說)1928年,北新
《奇零集》(《達夫全集》第4卷)1928年,開明
《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書店;1930年,現代
《敝帚集》(達夫全集》第5卷)1928年,現代
《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1929年,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薇蕨集》(《達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篇小說)1932年,湖風
《仟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年,天馬
《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斷殘集》(《達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年,現代
《達夫日記集》1935年,北新
《達夫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35年,北新
《達夫游記》(散文集)1939年,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閑書》(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懺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戀》(劇本)1937,上海文化書局
《郁達夫文集》(小說、散文合集)1948,春明
《達夫詩詞集》1948,廣州宇宙風社
《郁達夫游記》(散文集)1948,上雜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51,開明;1954,人文
《郁達夫南遊記》(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書局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政論合集) 1959,人文
《郁達夫詩詞鈔》 1962,香港上海書局
《達夫文藝論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詩詞抄》1981,浙江人民
《郁達夫文集》(1一12冊)1982,花城
《達夫書簡》1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游記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達夫抗戰詩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達夫致王映霞書簡》 l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小說集(上下冊)1983,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4,陝西人民
《郁達夫散文選集》1985,上海文藝
《郁達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文選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 1986,浙江文藝
《沉淪》(短篇小說集)1986,百花
《郁達夫書信集》 1987,浙江文藝
《沉淪.迷羊》(短篇小說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說《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銀灰色的死》

4夏衍 http://ke..com/view/69177.htm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巨大影響。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撰寫大量雜文、政論文章,同時繼續從事話劇、電影創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改編創作《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所著話劇劇本有《心防》、《法西斯細菌》、《復活》、《戲劇春秋》、《方草天涯》等。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等。

『拾』 夏衍的資料

夏衍是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於浙江省杭縣(今浙江杭州)。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時家境貧困,1919年在家鄉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他經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駐日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1929年,他參加籌備左翼作家聯盟,次年當選「左聯」執行委員,並與鄭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創辦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戲劇團體——上海藝術劇社,推動了革命戲劇運動的發展。1933年以後,他擔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成為我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

抗日戰爭爆發後,夏衍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組副組長,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特別是戲劇運動,同時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

抗戰勝利後,他先後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領導黨的文化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上海領導文化事業,創辦電影文學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為培養電影事業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1977年後,他先後擔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2年,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夏衍1900年10月30日出生在杭州府任和縣嚴家弄內一座五開間七進深的房子里.作家、劇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參與創辦並編輯《浙江新潮》,開始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學,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日本左翼運動。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在上海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名著。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產階級戲劇活動。1930年加入「左聯」,當選為「左聯」執委。1933年後,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
改編創作《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493979.html?fr=qrl3
親近夏衍
他,曾當過染坊店學徒;他,曾入日本明治學校電機科學習;他,曾加入國 民黨;他,又加入共產黨;他,還曾翻譯了高爾基的名著《母親》。

他是誰?他不就是夏衍,生於浙江杭州的夏衍嗎?

啊,夏衍舉世聞名。他出生於1900年10月30日,本名為沈月熙,字端軒,祖籍河南開封,他是一位我國著名的革命文藝家,受到過不少人的稱頌。我曾經去過夏衍故居,並仔仔細細地參觀一遍。這里,沒有什麼精美的雕刻,只有普普通通的牆壁、桌椅。這里沒有什麼豪華的物品,只不過是一個院子、一個廳和幾個卧室罷了。看得出,這里十分的安靜,只有一些鳥在叫,倒是個讀書寫作的好地方。夏衍故居一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夏衍一生發表的巨著數不勝數,其中有小說、有話劇,這些受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喜愛。夏衍的每本作品中都富含著深刻的教育思想。例如《包身工》,是他1936年6月創作了的報告文學,反映包身工在資本家剝削下的慘痛生活。1945年,他創作的劇本《芳草天涯》,描寫出抗戰中知識分子的愛情生活,引起文藝界爭論。此外,還有《泡》、《自由魂》、《在烈火中永生》等等。

夏衍正因為有著豐富的知識與愛國主義思想,所以他是多麼偉大。夏衍也是受過挫折的,他在1965年被免職,到山西介休參加「四清」活動;他在「文革」中度過了八年零七個月的「監護」生活,留下了無法治癒的殘疾。盡管殘疾了,但他身疾心卻不殘,他憑著一股力量,繼續奮斗,為自己的事業奮斗,為國家奮斗,不斷工作,不斷出版自己的作品。這真是讓人驚嘆不巳。這就是夏衍那非凡的毅力嗎?

夏衍人格之美,也是令人由衷贊嘆的。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了,4年後,夏衍在這戰亂時期,冒著生命危險去為蕭紅掃墓,甚至為蕭紅發表了《訪蕭紅墓》。這行動不僅表達了夏衍對蕭紅的欽慕之感,更是表現出他那寬廣平易、念舊故人的人格美。夏衍是一位老共產黨員,但在別人眼裡卻不是,他如同平常人一般,沒有老革命的架子,渾身更是沒半點黨的威風,他是一位老人,一位和藹而又可親的老人。這樣的共產黨員,誰不愛戴?誰不尊敬?

夏衍啊,你雖巳長埋於黃土,但你卻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不愧為傑出的作家,更不愧為一個可親可敬的老革命,我們永遠懷念你。

身負國家重任的朝廷命官一個個成了階下囚,紛紛來走賽金花的門路,以求苟全性命,連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鴻章也不例外,為了討好主子早日締結和約,也拜倒在賽金花的門下,可是當帝國主義者走後,一幫官僚政客們再次統治了北京城的時候,卻認為天下罪過之大,莫過於賽金花"跟紅毛子睡覺",而急急忙忙地把她趕出了北京城。劇中的左侍郎徐大人說:咱們中國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靠女人來解決問題的事情,本來是不稀奇的。一句話就說破了這個反動政權腐敗、昏庸的本質。雖然該劇有一定的現實諷喻意義,但是由於對以一個女人憑借色相挽救民族危亡的屈辱情節缺乏鮮明的臧否態度,對賽金花有一定的同情,再加上評論界的一些有時分寸的贊揚,所以影響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1983年夏衍拍攝的電影《秋瑾》

歷史劇《自由魂》:不久,夏衍又創作了歷史劇《自由魂》(後改名《秋瑾》),選取了為革命而獻身的烈士徐秋瑾短暫一生中的片斷,展現了她以身殉志的悲壯歷程。和《賽金花》不同的是,該劇是以積極的正面主人公為榜樣,高揚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捨生取義的革命氣概。

戲劇創作的轉變:夏衍在回顧他的創作道路時曾經說過,他早期創作的獨幕劇《都會的一角》,多幕劇《賽金花》《秋謹傳》,都是"很簡單的把藝術看作是宣傳的手段",為了"在那種政治環境下表達出一點自己對政策的看法",如寫《賽金花》是為了罵國民黨的媚外求榮,寫《秋謹傳》是為了所謂的"憂時憤世",因此,這些劇作雖然已經顯示出夏衍的創作才能以及他戲劇風格的某些特點,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劇中人物作為時代傳聲筒的席勒化傾向,直到學習了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才懂得了"必須寫入物、性格和環境",因此,從1937年創作的《上海屋檐下》開始,他實現了創作的根本轉變:即從席勒化向莎士比亞化的根本轉變。他開始把劇本創作的焦點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內心活動的描繪",把當時時代特徵反映到了劇中人物的身上。但在具體怎麼刻畫人物性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據自己的藝術個性,形成了區別於曹禺的獨立創造。

3、《上海屋檐下》

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手稿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傑出的現實主義力作,也是他自覺實踐現實主義手法取得的重要收獲,因此,雖然在此之前他已經寫過三個劇本,但卻仍然堅持《上海屋檐下》是他創作的第一個劇本。

主題:劇本描寫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層的一群小市民和貧苦知識分子平凡的、令人詛咒的生活,通過五個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運,揭示社會內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戰前夕的郁悶時代氣氛。
作品以匡復、楊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為中心線索,以其左鄰右舍的生活為輔,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層人們生活的交響曲。三幕戲都發生在同一場所,在上海東區常見的弄堂房子中間展開,劇情前後不到一天的時間。匡復是革命者,楊彩玉是同情革命背叛家庭與匡復結合的勇敢女性,生有女兒葆珍。八年前匡復被國民黨逮捕入獄,音訊全無,被捕前交代他的朋友林志成照顧他的妻子楊彩玉和女兒葆珍。因誤傳匡復犧牲,在得不到一點消息的情況下,為了生活,楊彩玉和林志成日久產生感情而同居。但是八年後,抗戰前夕國民黨被迫釋放政治犯,出獄後的匡復突然出現在妻子、好友面前,三個人同時陷入了一種令人難堪的尷尬境地、和無法解決的情感矛盾之中。
匡復面對既成事實,心裡非常矛盾,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可是卻感到在她們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自己並沒有盡到做丈夫和做父親的責任,而對林志成所給予的幫助也應該表示感謝。最重要一點是,他看到彩玉和志成之間並非一點感情都沒有,所以最後做出了理智而堅決的選擇--留下字條悄悄出走,去繼續奮鬥了。林志成雖然缺少匡復那樣的襟懷和抱負,但是對朋友卻忠心耿耿,當初他和彩玉同居,雖然原因之一是深愛彩玉,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她生活得幸福。匡復回來後,由於內疚和驚訝,林志成曾打算悄悄退出,但是對和彩玉多年的生活還有些依戀,更不知道應該走到什麼地方去,其性格的根本弱點就是軟弱,缺少決心和勇氣。比較起來,楊彩玉更愛匡復,當年她和林志成同居,起決定作用的是環境因素,因此,當匡復出現在她面前時,她滿心希望地想重新建立美滿家庭,但卻放心不下林志成,心裡不安,感情上通不過。

以冷靜、客觀、不動聲色卻蘊含著巨大情感波瀾的"嚴謹現實主義"為特徵的夏衍的劇作風格,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劇中人的行為都似乎是無可指責的,每個人都按生活給定的邏輯在行事,但是把這些人和事集中到一個特定的場景中時,結果卻幾乎令人無法忍受。這是國民黨統治造成的家庭悲劇。
與匡、林、楊三人的家庭悲劇穿插在一起的,還有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其餘四戶人家的人生悲喜劇。銀行小職員黃家楣一家,他靠父親變賣土地和借高利貸而大學畢業,而現在卻失業在家,以變賣度日,為老父親從鄉下來看望他們而愁苦;小學教員趙振宇一家四口擠在灶披間里,妻子成天愁苦哭窮;報販"李陵碑"獨子在淞滬戰爭中死去,他因此神智恍惚,成天酗酒解愁;施小寶丈夫當水手一去不返,為生活被黑社會操縱淪落風塵。二房東林志成做紗廠職員因擔心丟飯碗而煩悶苦惱看上司臉色過日子。
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幸的,他們在地獄般的社會中掙扎、煎熬,而本身的弱點又決定了他們自身無力回天,只能在陰暗的日子裡默默度日。正象李健吾所分析的:他們屬於一群弱者。作品寫了這一群小人物的不幸生活,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發出了強烈控訴,並把劇情安排在郁悶的黃梅時節,象徵著抗戰前夕郁悶的政治氣候。因為國民黨會不會起來抗日,當時還不是豁然開朗。作品反映了小人物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下的苦悶、煩惱和悲傷,並"從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這個大時代,讓觀眾聽到些將要到來的腳步聲音"。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些弱者們的內心深處卻並未失去對光明的嚮往,他們企盼著天"總有一天會晴",文章最後葆珍的歌聲是劇本唯一的陽光--象徵著未來屬於孩子,帶有人道主義的色彩,由匡復的重上革命征途,都預示了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這是劇本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該劇藝術特點:
(1)構思巧妙、布局嚴密,多條線索共同發展。
(2)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恬淡、自然,而又洗煉、雋永。
(3)表現了人物的命運和心靈的顫動。

4、夏衍劇作的藝術特點

(1)善於寫普通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從"幾乎無事"的日常生活中去發掘內在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如《上海屋檐下》所展開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兩層樓房裡每天都在靜悄悄地發生著的人生世界:瑣碎的爭吵、痛苦、悔恨、牢騷、窘困、隱憂等等。可劇作家卻從這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糾紛中有了痛苦的發現。作品中的梅雨天氣是有深刻寓意的:象徵著不僅生活在發霉,連人們的靈魂深處也在發霉,同時產生了沖破這沉重的陰霾,走向光明的熱望。取材的平凡性、構思的樸素性,以及內在的深刻性,就構成了夏衍劇作的鮮明特點。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內心活動"。
如楊彩玉見到匡復後既要跟他走又難舍林志成的內心矛盾,匡復見到妻子得知情況後的感傷,林志成既愧對好友又難舍楊彩玉的苦惱,都刻畫得很細很深;黃家楣把自己失業家境艱難的情況瞞住老父親,既怕傷父親心又有知識分子愛面子思想,那種強顏歡笑 的痛苦也寫得很逼真。

《上海屋檐下》演出劇照(1939年上海劇藝社演出)

(3)簡約、謹嚴、含蓄的藝術風格。
如《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間內,同時展開了五家人家的悲喜劇,同時寫出了命運、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幾個人物。以林志成、匡復、楊彩玉三人之間的家庭悲劇為主線,將其餘四家人家的悲喜劇穿插其間,不平均使用力量。全劇主線突出,結構單純、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對每一家命運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都抓住了其主要特徵,用筆極端簡潔、鮮明、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空白給觀眾去加以想像和補充。如"黃梅天氣"就有多重的象徵意義: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政治的、心理的。給讀者以多重想像的餘地。

(4)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夏衍習慣於帶著濃厚的人道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人生。如《上海屋檐下》,文章末尾葆珍的歌聲。但是人道主義並沒有使他泯滅是非善惡的界限,夏衍的人道主義,是和他的民主主義立場結合在一起的,這種人道主義的立場是夏衍更關注於大時代中人的命運,特別是人的心靈,微妙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其作品充滿了人情味,具有類似契訶夫的"含淚的微笑"的藝術風格。這也是夏衍劇作的一個鮮明的特色和優點。

二、李健吾(1906-1982)與戲劇藝術的探索

這一時期在劇壇上產生過較大影響,而創作傾向、風格不同於曹禺、夏衍的劇作家是李健吾。

1、生平及創作
李健吾,山西省安邑縣(今運城縣人),其父是辛亥革命晉南領導人,1919年被北洋軍閥殺害。這對李健吾傾向於民主主義有著深刻的影響。李健吾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30年代留學法國。
其戲劇創作觀基於人性,認為:作品應該建立在一個深廣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後傳達人類普遍情緒,刻畫戲劇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惡並存",重在描寫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
早期創作有《母親的夢》等劇作,1933年回國後,又相繼發表了《這不過是春天》(1934)、《梁允達》(1934)、《村長之家》《以身作則》、(1936)《新學究》《十三年》(又名《一個沒有登記的同志》)(1937)等,是30年代有一定影響的劇作家。

2、《這不過是春天》(三幕劇)
《這不過是春天》寫於1934年,是李健吾的代表作,劇本以北伐戰爭前夕為背景展開了戲劇情節。北伐軍的革命者馮允平化名後突然來到了舊日情人、北洋軍閥某警察廳長夫人的客廳之中,而警察廳長正接到了上級的命令在到處追捕他。劇作一開場就把人物退推到了緊張矛盾沖突的漩渦中來。廳長太太曾經是一個熱血青年,由於不甘貧窮嫁給了廳長,但是對婚後庸俗的生活深感不滿,馮允平的到來,使她沒能抑制住自己的真實情感。當馮允平面臨即將被捕的命運時,雖然她惱恨馮允平隱瞞了他的革命者身份,但又不願失去他的愛情,終於巧妙地使馮允平化險為夷,逃出了虎口。
從劇本表面情節來看,這是一出追捕革命者的革命題材的戲劇,但實際上戲劇中的主人公卻不是革命者,而是廳長夫人。作者關注的並不是情節中包含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沖突,而是廳長夫人及劇中其他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劇作在愛情和革命的糾葛中,通過幾個反復,著重刻畫了在廳長夫人身上存在著的一系列的矛盾,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純情摯愛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質享受和精神空虛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強烈的虛榮心和隱蔽的自卑感的矛盾……,在其他人的身上也同樣如此。
李健吾的劇作不象曹禺劇作那樣引起群眾心靈的震撼,而是讓觀眾在得到愉悅的同時,感受到劇本的魅力,並進行認真的思考。劇本不足之處是主要人物馮允平缺少了一些個性,在劇情安排上也略嫌造作,明顯有編造的痕跡。

3、《梁允達》(三幕劇)
《梁允達》是刻畫人性淪喪的心理悲劇。年輕時荒唐而意志薄弱的梁允達,為了錢財,在劉狗的慫恿下打死了自己的父親,後來一直受到良心的譴責,無法驅除的罪惡感象幽靈一樣攪得他心神不寧。劉狗的再次出現,也就是當戲劇帷幕拉開的時候,多年前的悲劇幾乎重演。梁允達之子四喜受劉狗挑唆,以殺父之事威脅梁允達,此時的梁允達卻把多年郁積的悔恨和恐懼凝聚到了一起,殺死了劉狗,以流血的手撫慰了流血的心靈。作者的興趣仍然集中在對主要人物梁允達內心矛盾的探討之上,並渲染了"處處是陷井和罪惡"的時代感受。全劇給人一種沉悶甚至神秘的感覺。
劇中貪財殺父的梁允達是作者譴責的對象,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卻不在梁允達和惡痞劉狗的正面交鋒上,而在於梁允達殺父後的悔疚不安,他刺殺劉狗前從惡不甘、行善不能的激烈的思想斗爭。
其藝術特點是:結構嚴謹、精煉緊湊、運用"佳構劇的技巧善於處理情節的突轉",抓住了梁允達內心世界的善惡並存末展開他的內心沖突,將他的殺父、殺劉狗的外部行為置於幕後,作為戲劇的外在情節,為激化內心沖突服務,並最終激發戲劇高潮。此外,在人物的心理刻畫、場面氛圍的渲染和語言的運用上,李健吾也顯示出了較高的藝術造詣。

4、《新學究》和《以身作則》
這兩部劇作是具有獨特藝術品格的喜劇。《新學究》中的教授康如水,《以身作則》中的舉人徐守清都是喜劇人物。但是在這些愚笨可笑,被嘲弄諷刺的喜劇性格中也蘊含著他們是舊時代犧牲品的悲劇性因素。雖然他們被金錢和舊禮教扭曲了人性,造成了心靈變態,但是在其復雜內心中也不乏正常人性的情懷。這就是李健吾從戲劇描摹人性、刻畫"善惡並存者"的觀念出發而創造的悲喜交融的戲劇美學品格,從而具有了獨特的美學價值。(這一部分可略)

5、李健吾劇作的藝術特點:
(1)從現實生活取材,時代性不強,醉心於對人性的剖析,從人物內心的矛盾出發來分析人物行動的原因,如(《梁允達》。
(2)創造了許多"善惡共存者"形象。劇本中有人性淪喪者形象,如劉狗,但突出的是善惡矛盾糾結共存於一身的那些形象,如《這不過是春天》中的廳長太太,《梁允達》中的梁允達。廳長太太是"善惡共存"、"美醜交織"。她美貌機智但又任性虛榮,貪圖物質享受,為此做了警察廳長金絲籠里的富貴鳥。但她"人心未盡",當南方來的革命者(劇本背景為北伐革命期間)、她昔日的情人馮允平進入北平突然出現於她面前時,她舊情重燃。但當她知曉馮允平是負有秘密革命使命而並非因珍惜舊情來看她時,她恨他,但還是以機智手腕幫他脫離險景。這是一個矛盾而復雜的靈魂。
(3)著重於對戲劇藝術的探索,其劇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話俏皮利落、結構嚴密緊湊、構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對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創造社夏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