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馬哲課人創造了神

馬哲課人創造了神

發布時間:2022-05-21 08:15:15

1. 究竟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神

你是想說抄先有雞先有蛋的故事?
其實問題的重點是,你說的神應該理解為「神」的概念,還是「神」的存在。
概念不能脫離其存在,而其存在只有被概念化才能被人理解。
神的存在,比如宇宙本身就可以是神,宇宙對於現在的人來說無窮無盡,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人也誕生於宇宙之內。
不管有沒有人類,宇宙就在那裡,宇宙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對於宇宙的影響近乎於零。
宇宙創造了人,「神」的存在創造了人,但是宇宙沒有主觀意識來創造人,人只是無關痛癢的存在而已。
但是誰能把宇宙延伸成神這個概念呢?目前只有人,人可以吧宇宙延伸成「神」的概念,然後理解。「神化的宇宙」只存在於人的心中,但是對宇宙有啥影響嗎?沒啥影響。所以,「神」的概念又可以理解為只存在於人的心中,人創造了「神」的概念。
順道你可以想像你提這個問題是你的大腦這個器官提的,還是你自身的意志提的,你的大腦和你的意識是什麼樣的關系?想明白了你應該也能想明白人和神的關系。

2. 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說法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特別是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他認為在考察人的本質、理解人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頁)。這樣,就將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人並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韻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頁)最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這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問題的經典表述既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也為考察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段話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a.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學說,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性錯誤在於離開人所生存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談論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從分析費爾巴哈入手,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徹底否定了抹殺人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歷史性,並從這種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單個人出發,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觀點。馬克思並不完全否認人類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對將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正如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指出的:「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b.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的命題,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質。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列寧的理解,社會關系分為兩類: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這兩類社會關系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的社會關系一般指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思想的社會關系是指建立在物質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關系等。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集中體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都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頁)。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否則,一旦脫離社會關系,喪失社會屬性,就會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樣,無論先天有多麼發達的大腦和健全的軀體,都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

c.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明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它們彼此影響、制約、滲透,形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而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簡單相加或某種社會關系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全面的方法從總體上,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誠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頁)

2.第二層含義指各種社會關系在有機統一的聯系中不是並列的、平等的,它們在決定人的本質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物質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決定和制約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因此也對人的本質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a.人的本質是歷史的、發展的

人的本質不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恆不變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這是因為,社會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發展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為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頁)所以,人的本質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必然是歷史的、發展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變化的」。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的變更,社會關系的「總和」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同社會形態下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質。

b.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但不是人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並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屬性因素,而是強調社會屬性是人性作為與獸性和神性相區別的根本所在,從而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因此,馬克思主義承認並重視人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基礎和前提,沒有自然屬性,即生理構造和食慾、性慾等生物本能,就談不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人的本質主要體現的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徵,在這個意義上,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會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另外,人的社會屬性雖然以自然屬性為基礎,但是,歷史和現實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都是經過其社會屬性洗禮的,都包含有相應的社會內容。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與動物的本能是有區別的,例如,人類不僅僅有食慾,還有飲食文化,人類的性慾也是與兩性間的感情相聯系的,並由此產生了家庭。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就在於人的社會屬性為自然屬性注入了社會內容。所以,如果否認人的本質在於其社會屬性,而把人的自然屬性看作人的本質屬性,就會將人與動物、社會與自然混為一談。

3. 到底是「人是神造的」還是「神是人造的」

1利場不同 根本出發點不同。結論不同。

2唯物 是人創神。
唯心 反之。

都是正確的。

關鍵看取向。

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所以 人是神造的 神是人造的。都是正確的。
看你用那種觀點去認識。一般我們推崇馬哲。認為 神是人造的。但是我國實行宗教自由 不能說 「人是神造的」 是錯的

4. 如果是神創造了人,那又是誰創造了神

邏輯上來理解,萬物都有根源,包括神。
但你得知道,邏輯是我們人類內心的一種概念、規律,這是我們可理解的。
世界上有些事物,終究是不講邏輯的。
假定真的有某種事物創造了神,那麼造神者又是誰造的?往上追溯可以直至無限。這又沒有邏輯了。

5. 哲學高手進!!!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式,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 哲學包含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問題,對世界的認識問題,人和整個世界的關系問題,人的形體與精神的關系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動因問題,人的倫理關系、審美關系及正確思維的形式問題,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柢都要涉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是全部哲學最基本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任務在於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規律,它涉足於眾多的領域,研究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中紛繁的現象和形式,最後的歸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

兩 大 陣 營

哲學基本問題普遍存在於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派別的哲學中,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為兩類。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結柢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哲 學 的 特 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表明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及哲學自身的極端概括性和極端抽象性,也決定了哲學的其他一些特點。哲學植根於經濟基礎,但卻往往通過間接的方式反映經濟基礎。

在階級社會里,哲學具有階級性,但卻通過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

哲學的發展具有自身的連續性。哲學不僅是當前經濟基礎的產物,而且也是歷史的產物。

哲 學 的 三 大 傳 統

發源於古希臘盛行於歐洲的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印度哲學並稱為世界的三大哲學傳統。

哲學涵蓋各學科簡介 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

現代科學哲學的形成可以溯源到J.赫爾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研究序論》,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爾、J.S.密爾等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E.馬赫、K.畢業生J.彭加萊、P.杜恆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闡述了科學哲學的觀點,20世紀20~30年代B.羅索和L.維特根斯坦等人所開創的邏輯實證主義運動,促進了科學哲學的蓬勃興起.20世紀40年代以後,科學哲學在反對和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有關科學活動的研究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代表人物有H.賴興巴赫、K.波普爾、W.奎因、N.漢森、T.S.庫恩、P.費耶爾阿本德、I.拉卡托斯、S.圖爾明、D.夏皮爾等。

倫理學簡介

倫理學簡介

ethics

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關於道德的科學。亦稱道德學、道德哲學或道德科學。

在西方,「倫理學」一詞出於希臘文,含有風俗、習慣、氣質和性格等意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從氣質、性格的意義上,首先使它成為一個形容詞ετηιΚσs,賦予其「倫理的」、「德行的」意義。後來,他又構造了ετηιΚε一詞,即倫理學。西方最早以倫理學命名的書為《尼各馬可倫理學》。據說這本書是亞里士多德的兒子尼各馬可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講稿和談話整理而成的。

核心問題及解決途徑 考察人類全部倫理思想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考察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的演變和相互間的斗爭,主要會涉及到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都必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這是倫理學的基本核心問題。

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是起源於現實社會人們的經濟利益,還是起源於上帝或者某種理念?道德的作用是什麼,它與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關系如何?歷史上的倫理思想家們,由於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倫理學派別。一般說來,持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總是從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出發闡述道德問題,強調道德乃至人們的道德意識決定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則往往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人們現實的物質利益出發解釋道德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強調經濟利益或物質生活對道德的制約作用,並以人們的實際經驗或感官需要論證和檢驗自己的道德理論。歷史上這兩種倫理學派的思想家們,都因在社會歷史觀上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束縛,而未能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

② 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功能在於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這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以及道德理想的標准。

倫理學的歷史

人類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歷史。從整個倫理思想史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發展形式:①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思想傳統,以「仁」為核心,以孝為主要內容,重視個人品德修養,把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起來;②從古希臘羅馬到現代西方的倫理思想,形成了以強調個人幸福,即人的至善為特點的倫理思想傳統;③發生在古代埃及和印度的倫理思想,它以探討人生意義和人的精神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往往與宗教相結合,從中貫徹著宗教誡律的要求,得到宗教勢力的強力支持。

中國倫理思想傳統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它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有著極為豐富的倫理思想遺產。中國倫理思想的一個傳統特色,是它一開始就和政治、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宋明以後,理學家們更是力圖把哲學和倫理學融為一體,使哲學成為道德哲學。

西方倫理思想傳統 西方倫理思想從古希臘羅馬起到現代,幾經演變,出現過眾多龐雜的學說、理論,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東方倫理思想的傳統。綜觀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各種倫理學說從其體系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 3類:①實踐的或規范的倫理學。認為倫理學是通過研究道德現象,向人們指出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行為規范,履行什麼樣的義務。這種倫理學重視實際的應用,往往分離出一些具體的應用倫理學,如各種職業倫理學。②理論的或純粹的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重視探討道德理論,往往和哲學本體論交織在一起,認為倫理學就是道德哲學,就是對善惡所作的純哲學的思辨,一旦涉及具體行為規范和准則,就會失去倫理學作為道德哲學的意義和尊嚴。③分析的倫理學。這是20世紀以來在英美頗為流行的倫理學,即「元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既不以經驗的、歷史的方法研究倫理學,也不重視經驗或歷史敘述的理論概括,更不提出具體規范。它的突出特點在於,試圖從邏輯和語言學方面對道德概念和判斷進行分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簡介Marxist philosophy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美學簡介esthetics

源於希臘文,原義指感官所感知的。德國美學家A.G.鮑姆嘉通(1714~1758)的專著《美學》(1750)認為,相對於研究知性認識的邏輯,應有專門研究感性認識即審美的科學。此後,美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迄於今日,美學並無公認的定義。最常見的說法是,美學是研究美的學問。G.W.F.黑格爾認為美學是藝術哲學;前蘇聯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學著重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義大利美學家B.克羅齊認為美學是表現理論;還有人認為美學是原批評學,美學是有關審美經驗的價值論。在中國如同在別的許多國家一樣,在「什麼是美學」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同觀點、理論和爭辯。

撇開美學的定義,具體觀察美學的對象、范圍和問題,則可以看到,自古至今美學大體不外下列三個方面:關於美和藝術的哲學探討、關於藝術批評藝術理論一般原則的社會學探討和關於審美與藝術經驗的心理學探討。

美的哲學 研究、探討在歷史上和邏輯上經常構成美學的基礎部分。它包括美是什麼、藝術是什麼、自然美的本質、真善美的關系等問題的思辨或分析。例如,柏拉圖認為美不是某個具體的美的小姐、美的缽罐,美應該是使所有美的事物成為美的那種東西和性質,即美是理式。又如,D.狄德羅認為美是關系,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分析哲學則認為美學在於分析文藝批評中所使用的概念、語匯和陳述,澄清它們的含意,如「藝術」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多少種不同用法,等等。

所有這些,都可以說屬於哲學的美學。這種美學經常作為某種哲學體系或哲學理論的分支或組成部分。例如,I.康德的美學是他的批判哲學的一個方面,J.杜威的美學是他的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引伸。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去分析哲學的說法之外,對古往今來頗為繁多的有關美的哲學理論作最一般的概括,則大體可以分為客觀論、主觀論、主客觀統一論三種。

客觀論 客觀論認為美在於物質對象的自然屬性或規律,如事物的某種比例、秩序、和諧、有機統一以及典型等等。這是唯物論的美學。客觀論主張美在於對象體現某種客觀的精神、理式,這是客觀唯心論的美學。

主觀論 主觀論有許多種類和派別,但它們都認為美在於對象呈現了人的主觀情感、觀念、意識、心理、慾望、快樂等等,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感覺等所創造,這是主觀唯心論的美學。主觀論有不少理論強調表現、移入、體現情感和精神必須有物質載體或對象,在這種意義上這種主觀論是主客觀統一論,但產生美的能動的一方仍是主體的精神、心理,所以仍屬主觀唯心論的范圍。

主客觀統一論 這種理論認為美是作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實踐作用於客觀現實世界的結果和產物。它認為,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自然的人化」。因為人類社會實踐是客觀的物質現實活動,所以這種主客觀統一論既是客觀論,又是唯物論。不過,這派理論也遭到前述的自然唯物論者的反對和批評,他們否認「自然的人化」與美有關。

總之,對美的問題的哲學探討最終不外三個方向或三種線索,或者從人的意識、心理、精神中,或者從物質的自然形式、屬性中,或者從人類實踐活動中來尋求美的根源和本質。美的本質問題在當代西方較少討論,一些人認為這種研討缺乏意義或不可能解決,在中國卻仍是一個為許多學者和人們極感興趣的重要問題,認為美學學科本來就不能也不應迴避或抹殺這種有關根本理論的探討。

藝術科學 美學的第二個方面是有關藝術原理的一般研究。西方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起,中國至遲從《樂記》開始,對戲劇、音樂乃至對整個藝術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觀點,對後世產生了持久影響。此後有更為多樣和更為系統的有關藝術原理的學說和著作。其中各門藝術共同性的一般原理,如什麼是藝術的本質特徵,藝術與社會歷史的聯系,藝術與現實的關系,藝術中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等等,構成了美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但盡管如此,至今關於什麼是藝術、什麼算是藝術作品這些似乎是最簡單的問題,仍無一致的看法或明確的界定。最廣義的說法之一是,一切非自然的人工作品都是藝術品;一般觀點是把藝術局限在專供觀賞的作品范圍內,稱為美的藝術。

西方哲學背景知識

古希臘哲學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學派約產生於公元前 7或前 6世紀,在此之前,古希臘哲學也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時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古希臘哲學的前提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講到了天地的開辟、眾神的誕生、人類的起源等等。有的學者在談到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的特點時指出:大多數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經創造過世界,奧林匹斯的神並不自命如此。他們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這正是古希臘神話中可貴的地方,是通過神話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臘人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西方哲學從神話中脫胎而出之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之前,大約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

古希臘羅馬哲學 它大體上又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紀,哲學家們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這個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由於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學家居住的地區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學派、愛非斯學派、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等。

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重點由研究自然轉移到了研究人。這時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真,是非善惡是相對人的感覺而言的;高爾吉亞又認為一切都同樣假。自稱為「愛智者」的蘇格拉底認為存在著客觀真理,認識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識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

③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化階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認為現實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在它之外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理念世界。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

或「摹本」;以個別事物為對象的感覺不可能是真正知識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靈魂對理念的 「回憶」 。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的理念論,他把理念稱之為「形式」,認為「形式」不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之內。具體事物是由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構成的。質料與形式結合的過程,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但他又提出了一個事物最後的目的、運動最終的原因「第一推動者」,認為它是一個沒有質料的形式。

中世紀哲學 5~10世紀是中世紀哲學的早期,這段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是關於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問題。後期羅馬哲學家A.M.T.S.波愛修非常重視具有多樣性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認為共相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質性的。愛爾蘭的哲學家J.S.愛留根納認為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神就是總體,它創造一切,包羅一切,又超越一切。神與萬物不同,萬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萬物之中。11世紀初至14世紀初,在中世紀早期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派別。認為只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於普遍,普遍只不過是名稱,「共相」不過是人所「發出的聲音」,實際上並不存在。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由於教會的衰微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愈益脫離神學,個人自由的思想開始萌發,中世紀哲學逐漸向近代哲學過渡。

近代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覺醒而形成的。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15~17世紀初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慾主義。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義大利的B.特萊西奧認為,物質是永恆的,熱和冷的對立作用是物質運動的原因;G.布魯諾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單子構成。單子是物質和精神、質料和形式的統一體。

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方面,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經驗論認為,後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培根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能動的、多樣的,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識就是力量;洛克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觀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跡的產物。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18世紀,除了存在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論外,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還有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和網路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從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的總體來看,帶有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色。

從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西方近代哲學進入第三階段,哲學史上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主要代表有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統一在思維的基礎上,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精神、

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認在人們的感覺經驗之外存在一個「物自體」,它是感覺經驗的來源,但卻永遠不能被認識。黑格爾把整個世界視為「絕對理念」自身演化的過程,認為絕對理念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的對立統一使絕對理念自身沿著正、反、合三段論的模式進行著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產生具有自我認識能力的人類和人類社會。人類的認識由認識自然界,逐漸向認識自己和認識意識自身發展,最後達到絕對理念的完全自我認識,整個世界便又回歸到了絕對理念自身。德國古典哲學影響較大的最後一位哲學家費爾巴哈,批評黑格爾的哲學是「思辨神學」。他認為自然界是唯一實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異化的產物,是人創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創造了人。自然界產生了人,人及其思維器官都是自然界的產物,離開了自然界,思維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產生自然,而是自然產生了精神。不過費爾巴哈在拋棄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連同黑格爾的辯證法也一起拋棄了。

在世界哲學發展的歷史中具有一定影響的哲學系統,還有朝鮮哲學、日本哲學、巴基斯坦哲學、斯里蘭卡哲學、越南哲學、伊朗哲學、阿拉伯哲學、俄羅斯及其他地區的一些哲學。它們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學傳統的影響,但又具有各自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其中,阿拉伯哲學在中世紀起到了向西歐傳播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媒介作用,它對亞里士多德哲學亦有重大發展,成為世界哲學發展史中的重要環節。

中國哲學背景知識

根據可考的文字材料,在中國的奴隸制社會里,哲學思想的出現可以上溯到殷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殷人早期的哲學思想和占卜巫術結合在一起。卜是一種灼龜甲算卦的方法。刻在這種龜甲以及獸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內容大多為殷人占卜記錄,故稱卜辭。從卜辭看,殷人的最高神為「帝」或「上帝」。殷人對帝以及自己的先王、舊臣等鬼神十分虔信。 在他們看來,諸凡生產的豐歉、 征戰的勝敗、築城的得失、 諸事的順逆,都取決於帝及鬼神的意志。《禮記·表記》談到殷人思想時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可見,除了鬼神思想以外,還有「禮」的思想。殷人所說的禮和對於上帝以及宗祖神的祭祀是分不開的。卜辭中的禮字作「□」,又作「□」,據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考證,是雙玉盛在器皿中之意,是殷人的祭祀儀式。但殷人的禮同時兼具祭祀儀式和倫理規范的雙重含義。另據《尚書·盤庚》載,殷人除了禮的思想外還有「德」的思想。如說:「非予自荒茲德」;「予亦不敢動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據《釋名·釋

言語》說:「德,得也, 得事宜也。」 又據《說文》:『□』(即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在這里,德不僅是一個倫理范疇,而且已是一種樸素的對人生的哲學思索了。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載於《周易》中的八卦觀念。

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中國哲學逐漸成形,產生了諸子百家之說,出現了哲學思想的繁盛時期。之後,秦統一中國,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印度佛教的傳入,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先後產生,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斗爭又彼此吸收,起伏張弛,形

成了一條哲學發展史的長河。

3000年來,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中先後研討過如下問題:

世界本原問題 這一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世界起源於什麼?一是世界存在及發展變化的根據是什麼?春秋末期的孔子肯定天命對世界和人世的決定作用。他所說的天有時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時指自然界。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用高度概括的哲學范疇表述世界的本原,他否定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認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產生的;在他看來道是一種無形、無名、混而為一、無法用言語表述的存在。《管子》中的《內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四篇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下生五穀,上為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漢代形成了元氣說,認為天地萬物皆由元氣演化而來,又靠元氣的滋養而存在和發展;東漢的王充認為萬物皆稟氣,唐代的柳宗元認為天地形成之前惟有元氣,宋代張載提出關於氣的系統理論,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集氣的學說之大成。魏晉時代的何晏、王弼以「無」為天地萬物的根本,認為「無」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什麼具體屬性也沒有的抽象的絕對。宋代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一派理學家,把天地萬物運動變化及人們行為遵循的普遍法則、道理置於天地萬物之先,稱之為「理」。明代的王守仁以「心」為「天地萬物之主」。至近代,中國的一些哲學家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曾提出以太說,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孫中山等。

天人關系 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把天視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認為人與天相類,人的本性、形體、社會道德觀念等等都取決於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西漢的董仲舒,他以天為「百神之大君」、「人之曾祖父」,提出了天人感應的學說。有些哲學家以自然為天,認為天沒有意志,也沒有情感,人類的產生和生存是由自然的法則決定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東漢的王充提出了「天道自然」的命題,較全面地分析和批駁了天人感應的思想。以自然為天的哲學家們對人和自然法則的關系亦有不同理解,一部分人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極被動的,因而提倡無為,例如道家,特別是莊子學派中的一些人物;另有一些人,既承認自然法則的客觀性,又肯定人對於自然的主觀能動作用,如戰國時代的荀子,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批評莊子學派蔽於天而不知人。

名實關系 名稱、概念與實在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哲學史上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孔子首倡「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強調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實相符的思想。稍後的墨子重視對實際事物的選取,認為空泛地議論事物之名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對實際事物做出正確的選擇。道家否認名可表實的功用,認為道不可名,其中莊子有「名者實之賓」的思想。戰國時代的公孫龍強調概念的確定性,提出「白馬非馬」的命題,認為「白馬」專指白色的馬,「馬」泛指馬類,二者不同。後期墨家意識到不同的名指實的范圍不同,把概念分為達名、類名、私名,即普遍概念、分類概念和專用名稱。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實」、「約定俗成」的原則,主張實同則名同,實異則名異,以實為制名的基礎。

形神關系 它是精神和物質關系的一個方面。先秦時期,《管子》書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的形神論,有二元論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肯定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到漢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形神關系的觀點已臻系統化,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主張形神相離,一派主張形神相即。前者一般都認為精神主宰形體,形滅後精神可獨立存在;後者一般都認為形體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滅則神滅。漢代的桓譚以燭喻形,以火喻神,認為燭火不能離開蠟燭而獨立存在,神也不能脫離形體而獨存。晉代僧人慧遠認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滅」。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滅,但認為形依靠神而存在,官方道教的創始人葛洪曾說:「形須神而立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對形神關系作了極為精闢的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的命題,認為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這一思想至今仍堪稱為人類智慧的花朵。

知行關系 在中國哲學史上,知行關系主要涉及知識來源、認識過程、求知方法和檢驗知識真偽的標准問題,比較側重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關系,也包含一般認識論的意義。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和「學而知之者」。他提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程序,把「行」

看得比 「學文」 更重要。老子根本否認行對知的意義,認為「不出戶,知天下」,出之愈遠,知之愈少;他所追求的對象是與具體的天地萬物根本不同的道,因此須用 「滌除玄覽」 的直觀體驗方法。戰國初期的墨子以「三表」為檢驗知識真偽的標准,要「上本之於古者聖

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以此衡量知識的價值,這涉及到行為在認識過程中檢驗知識的功用。荀子強調行的重要作用,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把「行」引入了認識論。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知行關系的學說包含三種觀點,一是知先行後,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行先知後。北宋的程頤認為,「須是識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南宋的朱熹強調,致知和力行不可偏廢,但

6. 有神論與無神論的本質區別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神對嗎

不太准確。
有神論與無神論的本質區別是是否承認有神靈的存在,也就是另一種生命狀態的存在,無法被現代科學儀器所認識的生命的存在,這種生命的一個特徵是無肉體。
有神論堅持有神靈及鬼類的存在。它們有神通,能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無神論則否認一切鬼神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物質所組成,根本沒有無肉體的鬼神等生命狀態。

7. 究竟是人創造了神還是人創造了神

·大樹上有再多的果子(果)--------- 事實是:他來自於「一」粒種子(因)................
·世上兄弟姐妹再多 (果) --------- 事實:人都是從 「一」個母腹孕育出來.(因).............
·宇宙結的果子再多 (果)--------- 事實是:他只有 「一」個根源.(因).....................

·是這位宇宙的根源來找我們:
造物主透過先知摩西,用《聖經》自己啟示他的名字叫「自由永有」(出埃及記3:14...英文翻譯:「I am who I am 」)
------------- 自有:自己本來就有,超越空間............
------------- 永有:自己永遠存在,超越時間..............
他就是獨一的造物主、愛你的天父上帝............

·《創世紀》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羅馬書》3: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 人類的先祖受了背叛天使首領魔鬼撒旦的引誘,吃了上帝吩咐不可吃的分別善惡樹,人離開上帝,以自我分辨為中心生活,魔鬼的屬性-----罪(驕傲、苦毒、嫉妒、埋怨、毀謗、野心、謊言.....種種私慾)進入了人的心,透過基因血液代代相傳,人類不滅的靈魂正走入永遠的沉淪....................
----------- 人沒有辦法靠善行、教育、宗教來自救,但神預備了救恩,上帝透過他的聖潔的靈,透過童女孕育出獨生愛子耶穌基督(耶穌與天父上帝完全是一體),為我們人類的罪,甘心走上十字架,受盡折磨、流出寶血 —— 成為你我人類的贖罪祭,三天後,羅馬兵丁重兵把守的墳墓空了,照聖經的預言,他復活回到天父的寶座,永遠掌權.,向相信他的人顯現,與他們同行..........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是單程車票...有去無回...人生只不過是時間的積累..現在正是聖經預言的末世了...地震、飢荒、瘟疫、疾病、災難接踵而起...是抉擇的時候了...

·網路——視頻—— 辛班尼 香港 信息篇
·網路——視頻—— 辛班尼 香港 見證篇
(現場)
·網路——視頻—— 非洲大復興
(現場)

8. 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學到了什麼,馬哲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個人從中學開始就對馬哲很感興趣。畢業後又結合自己所經歷的社會現實,總結出這么四點來:
在談之前,首先做個小小說明:有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馬哲是個政治課,或者單純的哲學課。其實都偏頗。
馬哲本身在大陸的確被政治化了一些,但他絕非單純的政治學或經濟學。而是一種人對這個世界的整體看法和思路。
當然馬哲也不是單純的哲學,不是純粹討論人生、人性、價值觀的哲學。他的誕生背景決定了他自始就結合了一定的政治學經濟學。
所以,要想理解馬哲,就不能有偏見,要放棄先入為主的情緒性傾向。

好,正文開始,我的四點總結如下(很簡單):

第一:實踐論。之所以把這個排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實踐論是人類認知世界,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中的之一語」。實踐實踐,首先講究的是一個「實」字,實即是現實、實物、客觀存在。所以說這個詞語本身就很精妙。而踐則是去跟這個「實」發生互動。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你想想,那些所有的物理化學實驗,那些發明創造,那些所有的文明進步,不都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具體到你的人生,不管是課本,還是工作,不管是談戀愛,還是交人脈,你難道不都是要去親身經歷、實踐、行動的嗎?一個堅信實踐論的人,絕不會坐在家裡空談的。
所以在世界的宏觀和個人的微觀層面,實踐論都是一個真理。

第二:辯證法。那些走極端的、抑鬱悲觀的,其實都是辯證法的無知者。
辯證法給世界給人生最大的貢獻就是:你永遠不要以單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第三:本質與現象。這個不用多說了吧?你看到任何一個現象,無論是關於世界的,還是關於人生的,你都要問問自己:這個事,是現象還是本質?如果是現象,那麼他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是本質,那麼他究竟表現為了哪些現象?

第四:歷史唯物。如果辯證是空間上的拓展,本質與現象是內外上拓展,那麼歷史唯物則是時間縱向上的拓展。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歷史包袱和因緣。橫向連成線,上下連成線,前後連成線,你看問題就永遠是立體的、三維的。

這四點,就是馬哲課里最有價值的核心東西。

這四點,第一點是核心。二三四點完美概括了人對世界的認知,人和世界的互動之間的一切時空內外上的法則。

其實,不要把哲學太神秘化了。你看這個四點,你既可以拿來去研究世界研究經濟政治歷史,也可以用來指導自己的具體個人行為。是非常有意思的東西。

以上這些,絕無任何復制。連一個字都沒有。全部是心理所想,手打出來的自己的體會。
但願對你有用。端午節快樂。

9.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神這句話為什麼是唯物主義觀點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存在決定思維。
人類自身形象是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
神的形象是人們想像出來的思維存在。
所以存在決定思維,是唯物主義觀點。

10. 《 神的歷史(是人創造了神,還是神創造了人

【創1:26】來神說:「我們要照著自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創1: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創1:28】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1:29】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創1:30】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創1:31】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如果神是人造的現在也可以啊!

閱讀全文

與馬哲課人創造了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