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究竟是誰發明的是張三峰、陳王廷,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總結。
大家爭論的有根有據,旁徵博引,考據充分,結論鑿鑿。但歸結此問,主要有以下兩論:一是張三豐創拳論;一是陳王廷創拳論。
持張三豐創拳論者,多不習現在主要流傳的陳、楊、孫、吳、武、趙堡派太極拳,自認為師出道家,拳出道家。論據確鑿,論述有力。我們可以看看以下的經典論述: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持陳王廷創拳論者,則多為習練陳、楊、孫、吳、武、趙堡派太極拳者,為證正宗,據史考證,言據確鑿,結論不二。以下論述,可謂代表:
仕途不順 陳王廷創立太極拳
在《陳氏家譜》中,陳卜被奉為一世祖,但他並不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明萬曆中期,陳卜的9世孫陳王廷采眾家之長,創編太極拳,成為一代武林泰斗。陳王廷是公認的太極拳鼻祖。
按照《陳氏家譜》的描述,陳王廷天資聰慧,自幼勤奮好學,白天練武功,晚上學文化。他不僅深得家傳武藝,而且熟讀諸子百家,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因他生得面紅莊重,蓄有美髯,又騎一匹棗紅馬,慣使春秋大刀,江湖上人送綽號「二關公」。據傳年輕時陳王廷曾到山東一帶走鏢,當地匪寇無不聞風喪膽。
明朝末年,陳王廷以武秀才的身份參加鄉試考武舉。校場上,他張弓滿月,一馬三箭,三馬九箭,射了個「鳳奪巢」。所謂「鳳奪巢」,就是第一箭射中靶心後,第二箭從靶心擠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擠出第二箭,像鳥兒奪巢一樣。陳王廷的高超武藝博得了滿堂喝彩,但負責擂鼓報靶的鼓吏因受人賄賂,只擂了3通鼓,表示9箭只中了3箭,主考官憑鼓聲記分,即以3箭論之。陳王廷氣憤不過,馳馬擎劍,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場。
隨後,陳王廷投奔了在嵩山扯旗造反的好友李際遇。後來,李際遇事敗被殺,陳王廷才歸隱故里。清朝順治年間,陳曾入鄉學為文庠生,但他時運不濟,始終也沒有弄上個一官半職。於是他就絕了走仕途的想法,匿伏在陳家溝,立志造拳傳世。現在看來,當年文武雙全的陳王廷仕途不順是件大好事,那個受賄的鼓吏客觀上也算為太極拳的產生做了貢獻,要不然,明王朝可能多了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但中國武術史上可能就永遠沒有了太極拳。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代民間武術的戚繼光說起。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這些拳種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名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從民間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32個姿勢編成套路,稱作「拳經32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的「武藝之源」。
陳王廷晚於戚繼光半個多世紀,是繼戚繼光之後研究和整理中國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他在整理民間武術套路時,顯然受戚氏的影響很大。在創立太極拳時,陳王廷從戚繼光的「拳經32勢」中吸取了29勢。陳王廷在繼承祖傳拳術和吸取民間拳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根據《河圖》、《洛書》之太極陰陽八卦學說,與引導、吐納以及中醫經絡學說相結合,融眾家之長,創編出一種陰陽開合、虛實轉換、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拳術——太極拳。
陳王廷創編的太極拳不但把武術和氣功、經絡學說相結合,還創造了「雙人推手」這一競技運動。我國自古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技擊方法,但幾千年來,這五種方法都是獨立發展,比如摔法就只講摔,不講打。其他四種技擊方法雖也綜合鍛煉,但仍各具特色,唐代的「南拳北腿」之說,就說明了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和張伯敬之打,都是各具一技之長,而「太極推手」,則綜合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具有很強的技擊性。再者,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具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練習者歷來只做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造就了大批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前人苦心積累的經驗也因為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太極推手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
說到太極拳的理論難免枯燥,無論是《河圖》、《洛書》、陰陽八卦,還是引導術、吐納術、經絡學說,感覺都是玄而又玄的東西,但高深的武功不都是這樣嗎?想想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九陰真經》、《葵花寶典》等,就不難理解了。
悟出太極真諦的陳王廷也有一本秘笈從不離身,那就是《黃庭經》,今天,我們從他留下的那首題為《敘懷》的長短句中還能窺到一些當年的秘密:「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莫衷一是,各自有理。除純屬學術之嚴謹外,莫乎想爭個「正宗」二字,當今世事,市場經濟,除弘揚國粹之責任在肩外,「正宗」二字之背後,或許還有「利益」二字吧。
既然大家承認「太極拳」是個好東西,鄧小平同志都說「太極拳好」,我們何苦非得就歷史遺留問題爭個子丑寅卯不可,如有精力多從古代拳理、現代科學角度探究太極拳之理,以便於弘揚國粹,豈不更好?
現代人,就得有點現代人的思維,也向西學精神學一點,向前看,不要只是「向錢看」,可能更有益處不是?
㈡ 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
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我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㈢ 中國現代科學家發明什麼
1.錢學森(1911.12.11~今)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3.鄧稼先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4.錢三強(1913~1992)
:原名錢秉穹,浙江湖州人.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5.袁隆平,貢獻是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品種。
㈣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
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專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屬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份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㈤ 中國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㈥ 民間農業發明家武潔祥、都發明了哪些農業有關的發明拜託各位大神
像、玉米剝皮機、桔桿還田機、玉米脫粒機、小麥收割機,小麥播種機、拖拉機、推土機,飛機都是他發明的。
希望採納
㈦ 散打的發明人是誰
散打屬於集體智慧,是中國武術適應現代體育競技對抗運動而產生的。 散打又稱為散手,在中國歷代有許多種稱謂,如相搏、手搏、白打、對拆、技擊等。由於多種對抗都採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國民間還有「打擂台」之稱。然而,現在的散打與傳統的散打有著本質的區別。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1979年,隨著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體委按照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並於同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匯報表演。同年,又進行了幾次比賽。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採納哦
㈧ 我國四發明是誰發明
造紙術——(東漢)蔡倫
火葯——據傳是煉丹的術士(道士)發明的,有說是晉代葛洪所做。
指南針——羅盤)發明人不詳,但傳說是黃帝和蚩尤作戰時,發明的用以辨別方向用的,叫做指南車
活字印刷術——(宋)畢升
㈨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北 宋 畢 升
指南針:北 宋 無記載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火葯:唐 朝 古代煉丹家
造紙術: 東 漢 蔡 倫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㈩ 機關事業單位上班,能兼職再領一份工資嗎
1、法理上可以兼職;
2、操作上問題較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先看中紀委的答復。。再看一個司法案例。
請問《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第十八條規定的「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警告或者記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六)違反國家規定,從事、參與營利性活動或者兼任職務領取報酬的……」。其中「違反國家規定」是指什麼規定?事業單位中非參公編制的普通工作人員是否可以在企業中兼職?事業單位中什麼級別以上的領導幹部不能在企業中兼職?事業單位中黨員是否可以在企業兼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包括普通人員和領導幹部)只在企業中兼任職務而不領取報酬是否可以?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包括普通人員和領導幹部)在其單位投資或出資的企業中兼職是否可以?
中央紀委法規室回復:
您好!我們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解答,只屬於對法律法規適用問題的學理性解答。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第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中的「違反國家規定」,是指違反國家有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從事、參與營利性活動或者兼任職務領取報酬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否可以在企業中兼職,除了看其本身是否屬於參公管理人員、行政機關任命人員等之外,還要看其所在地區、行業領域、系統、單位等是否對其在企業中兼職有相關規定,不能一概以編制、級別和是否為黨員來劃分。比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規定,北京市的公辦學校教師在工作日期間不得到校外社會辦學機構兼職兼課;不得組織學生接受有償家教。衛生部《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規定,醫師在考核周期內未經所在機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批准,擅自在注冊地點以外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進行執業活動的,考核機構應當認定為考核不合格。
此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即使只是兼任職務而不領取報酬,或者在其單位投資或者出資的企業中兼職,也要看其所在地區、行業領域、系統、單位等是否有相關的禁止性規定。關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兼職取酬方面的其他具體問題,可以咨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者其他相關主管部門。
因當地公證部門沒有專門的翻譯人員,於是精通外語的福建福清市司法局原局長黃政耀,利用業余時間,為人翻譯公證文件掙翻譯費,並定期將部分酬勞支付給公證處代收翻譯費的工作人員。(5月15日《法制晚報》)
局長兼職翻譯是否貪污要用事實說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地區大量人員出國,出國公證業務佔全省四分之一。擔任福清市司法局長的黃政耀為不影響工作,委託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像以前一樣對需翻譯的人員代為統一收取翻譯件和費用,他再利用下班時間翻譯。筆者認為,福建福清市司法局原局長黃政耀通過翻譯獲得報酬合理、合法,不應該以貪污罪論處。
黃政耀當時是福建福清市司法局原局長,他在八小時之內的工作應該是屬於國有資產,如果他利用工作時間去掙外快,或者利用權力去撈好處,他肯定違反了勞動紀律,有貪腐行為,他就犯了罪。但他是利用業余時間,為出國人員提供方便,而且所得報酬跟自己的權力沒有因果關系,而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鼓勵大眾去創業的,八小時之外去練攤,去從事第二職業的比比皆是,社會對此也是默許的,黃政耀是局長,但他也是一個公民,他應該享有普通公民應有的權力,因此他在業余時間所獲得的收入是合理的,是符合當時的政策的。
既然黃政耀業余時間的所得是屬於個人的合法收入,是勞動所得,不屬於上班時間的勞動創造,那麼黃政耀收取的翻譯費就不應該屬國有資產,因此對其以貪污和濫用職權兩個罪立案追訴就不應該成立。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落馬的前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和原天津市公安局長武長順,他們兩人在任職期間,都有數量不菲的發明創造,2011年「王局長」更是以平均每1.7天申請一個專利的「超高效率」,書寫了「科研達人」的「瘋狂成就史」。而且他們的發明大多是來自於權力。他們因此也謀得巨額利益,但法院在他們落馬時,並沒有對此進行追究,,和他們相比,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八小時外辛勤耕耘的黃政耀確實算不了什麼,因此黃政耀是否貪污,確實需要相關部門認真調查研究,依法辦事。
局長兼職翻譯是不是貪污,需要法律說法,需要事實說話,不要只因為他是局長,就用有色眼鏡來看他,就把他的合法收入視為貪污所得,視為職務侵佔,這是不公正的。
當然,黃政耀如果在當初收受報酬的時候,有利用職權,以權謀私,或者通過搞小動作,讓大家必須去找他翻譯,這樣刁難群眾的行為,謀取利益,那又當別論。
文/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