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嗎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撥開現象看本質:兩個字,贏利。
企業要贏利,然而企業憑什麼贏利?
企業之所以能贏利,歸根結底在於做好了兩件事,其一是創造出了能滿足社會某種,或某些需求的價值——產品和服務;其二是在創造價值的活動和過程中實現了較高的效率,或較低的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意義、價值或曰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創造價值和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當企業的這個目標實現之後,贏利就成為企業活動的必然結果。就此意義而言,贏利已經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企業有效活動的結果。
經營企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贏利,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呢?
在今天供大於求的市場態勢下,有些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犧牲利益降價促銷。無利潤經營不但會降低客戶忠誠度,更會使營銷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企業現金流不暢。有經濟學者提倡:「企業要從精細化的終端管理,逐步走向精益化的企業經營。」因此,企業只有實施精益化經營,並做好企業經營中各個細節的管理,才能擴大經營規模、提升利潤水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去追求大規模經營。而且,從上面的論述我們也應該知道,簡單的擴大規模只是一種粗放式的經營,並不一定會增加利潤或者提高利潤率。
事實上,要更好地實現企業持續贏利,最現實的途徑是提高管理能力,特別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的財務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各種資源的贏利能力。
㈡ 第3章 為什麼說企業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
德魯克說,顧客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創造顧客必須先考慮如何滿足客戶的版需求、如何認權知客戶考慮的價值所在,更重要的是究竟如何創造客戶的需求。企業只有贏得了顧客,才能真正擁有市場。
德魯克說,什麼是企業,這是由顧客決定的。因為只有當顧客願意購買商品與服務時,企業才能把經濟資源轉變成財富。要想使企業獲得生存空間,就必須有顧客購買產品。這就需要企業管理者凡事都要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
㈢ 企業存在的價值和目的是什麼
企業的存在價值是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德魯克說過「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
有史以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辦企業就是為了賺錢」。但是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家都宣稱辦企業不是為賺錢而是為了實現偉大夢想或造福社會。
就大多數企業而言,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牟利之道也就是牟利的手段。牟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謀什麼利、用什麼手段牟利,每家企業會有不同的選擇,但這些手段的共同點是滿足顧客的合法需求。
只有滿足顧客的需求,顧客才會以對價購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產品到商品驚險的一躍」!部分機構或個人存在著非法需求,例如「黃、賭、毒」,如果企業去滿足這種需求仍可獲利。
但從長期看,滿足非法需求正是消滅顧客需求的手段,顧客身心倶毀,企業最終無利可圖。因此,決不能滿足其非法需求。
滿足顧客合法需求是企業牟利的唯一正確手段。其他牟利手段,例如騙取政府補貼、騙取投資人的投資,都是錯誤的不可持續的牟利之道。
不能把牟利手段當成企業目的!滿足顧客需求是實現企業目的手段而不是企業的目的。德魯克就是本末倒置了,他把創造顧客當成了目的,造成了理論上的混亂,實際上,創造顧客是企業的手段。
㈣ 如何理解「企業存在的唯一定義就是創造客戶」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適當的定義:創造客戶。是客戶決定了企業是什麼。因為只有客回戶,通過其對答商品或服務的購買,才使經濟資源轉化為財富,物品轉化為商品。企業想生產什麼並非十分重要。客戶想買什麼,什麼是他們的認知價值,那才是決定性的。他們決定著企業是什麼,企業生產什麼,企業是否會興旺。 例如喬布斯設計蘋果ipad,顛覆了大家以往的使用方式,他給了大家沒用過的東西,大家覺得好,就是創造出了客戶。你可以拿出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如果無人問津,那你肯定要失敗。企業的成功。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你為客戶服務的方式,即不但滿足客戶的需要,而且向他們提供超值的服務。
㈤ 德魯克強調,企業存在的目的在於「引導消費、創造顧客」,
企業的存在目的在於「創造顧客」,因此只有兩種基本功能:行銷與創新,其他工作都是成本。其中,行銷的目的在於充分了解顧客,將其潛在需求轉化為實際需求;創新則是賦予人力、物力創造更大財富的任務,用超越過去的方法滿足顧客需求。
㈥ 企業為什麼創造顧客 而非創造利潤 創造顧客的目的不還是創造利潤嗎
這段話是要放在新的企業經營哲學來看的,在新的企業經營哲學,特別是其中的專市場營銷哲學,企業需要屬的是能長期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顧客。也就是非常注意顧客生命周期的價值。沒有顧客,就沒有利潤是空話。但是可以推測的是利潤也分大小,前面說到有些企業「只著眼眼前,做一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短期行為」,而目的是追求當前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抓在手上的錢最多。而在新的觀念之下,卻不是這樣的,它更多的是「追求價值平等」,就是企業給顧客的價值等於顧客給企業的價值,但是價值的形式有所改變。價值等於長期所得的錢、品牌價值、社會認同、商譽。。。。 同時,現實中常存在了短期的利益可能和長期利益相矛盾。與此同時。現在「顧客」的定義比以前的「顧客」的定義有了根本的改變。以前的顧客是一次性的,而現在的顧客是長期企業的購買者,也就是忠實顧客。所以越多的顧客,企業能獲得的長期價值就越多。
㈦ 企業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留住顧客,不能忘了什麼
摘要 企業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留住顧客,不能忘了做企業的初心和本質。
㈧ 企業存續的目的是什麼
企業存在的目的一直是管理理論研究的核心課題。德魯克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顧客」,但機械工業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商學:重新定義產品與顧客價值》(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一書的作者閔昱認為,「創造顧客」,僅僅指出了企業努力的方向,「創造顧客」並不是企業的目的。閔昱在書中通過「本私」命題和企業長期目標的公理推論出,企業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並且實現此目的的方式也只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
擴展閱讀: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從而進行生產經營,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在商品經濟范疇,作為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贏利為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
把企業定義搞清楚了,戰略管理、企業文化等問題才會清楚。現在對企業的研究越來越模糊,鬧不清楚什麼是企業。
發展形勢變化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已經消亡,無論從形態還是本質上看,亟須突破傳統概念上的企業定義的思維定式。
1、企業是一個契約性組織。
2、企業是一個市場性組織。
隨著企業越來越市場化,過去,企業作為契約性組織由上級負責;現在,企業是市場性組織,人對市場負責,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
3、企業是學習型組織。
過去認為企業是製造產品的,現在看來,企業是製造思想的。企業內部有兩條價值鏈,一是意識形態價值鏈,由信息和知識到能力,再到思想。二是物質形態價值鏈。
4、企業是一個家教性的組織。
把企業文化稱為一種資本,企業也就被稱為一種經營方式。企業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宗教性組織,必須在核心理念價值觀上統一。
5、企業是一個虛擬的組織。
現在大家都講虛擬生產,虛擬營銷,虛擬運輸,虛擬分配,一切都虛擬化了,越空的企業越厲害。
6、企業是一個無邊界的組織。
過去認為企業是有邊界的,後來發展了,企業成為無邊界的,再後來,企業既有邊界又無邊界,邊界模糊,一切都模糊化。現在看來,一個企業邊界,按照邊際成本乘以邊際收益來看,許多企業邊際成本小於邊際收益,或者邊際成本為零。
邊際收益不變,那麼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遞增的規律發揮主導作用,即邊界可以無限大,這對於企業的運作意義是很大的。
7、企業是一個系統性的組織。
現在的企業分成兩條線:一條線是產品和服務,第二條線是使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保障系統。一般講,國外成功的大企業都是系統化運作,講究系統性。
8、企業是網路化組織。
價值鏈組織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還不夠,他不一定形成一個圈環。成為網路組織,使企業成為鏈主,企業和網主企業就要對價值鏈的運作整合,這樣企業就可以成為一個聯合體。對於中國企業來講,該融入這個網路,融入更大的價值網路、更多的價值網路。
9、企業是全球性組織。
過去企業根據木桶理論決定於最短的那根怎麼提高利潤,把最短的那根補齊,企業總在經營劣勢。
現在新木桶理論出現了,也就是說短的那一塊不做了,就做最擅長的那一塊,每個企業都經營優勢,就像每個人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
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由木桶理論發展到新木桶理論,每個企業根據全球定位,你做一段,我做一段,全球集成,融入全球化過程中。最終的企業就是全球化組織。
10、企業是體系性的組織。最終把企業打造成一個體系,也就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具體到一個人很平凡,但成為一個體系就很厲害。
通過打造這個體系,使管理達到最高境界,即沒有管理;使戰略達到最高境界,即沒有戰略。就像高速公路一樣。
㈨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企業存在的目的一直是管理理論研究的核心課題。德魯克認為企業存專在的目的是屬「創造顧客」,但機械工業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商學:重新定義產品與顧客價值》(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一書的作者閔昱認為,「創造顧客」,僅僅指出了企業努力的方向,「創造顧客」並不是企業的目的。閔昱在書中通過「本私」命題和企業長期目標的公理推論出,企業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並且實現此目的的方式也只有一個:「持續創造更優顧客價值」。
㈩ 管理學作業:企業唯一有效的定義:是創造顧客(企業為什麼要考慮顧客的利益)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企業目標唯一有效的定義是創造顧客。無可否認,企業的存在,需要的是市場為依託。市場,講到底就是顧客量。我們常聽到"開拓市場"的語句,講白了就是創造顧客,企業贏得了顧客,便擁有市場。傳統的企業生存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現代企業中由於企業制度的變遷,人們更為注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尋求長期穩定的利潤,這樣就需要企業講誠信、有社會承擔意識、有品牌意識,要讓品牌成為貨真價實的標志。企業家必須要有長遠的目光、品牌規劃的意識和大局觀。而不只著眼眼前,做一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短期行為,否則企業之路只會越走越窄,甚把企業帶入絕境。
市場經濟中成功和挫敗的歷史反復告訴我們一個最為簡單的游戲規則:"守誠者得市場,失信者失人心"。2000年南京有個飲料企業,由於他們的產品上市時營銷得當,該產品在市場上非常火爆,以至供不應求,但企業卻沒有更多原料提供生產。為了解決這個供需矛盾的問題,他們低價收購未經檢測合格的原料,暫時緩和供需緊張的狀況,不巧卻在一次電台和檢測部門的聯合檢查中,被評定為不合格產品,引致經銷商全部退貨。該產品最終以全線告退而草草收場。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種建立在缺乏誠信、缺乏社會責任、沒有品牌意識的企業短期行為,就這樣毀掉了這一市場新"寵兒"的美好前程,再好的策劃也是白搭!
又如南京一個擁有70年悠久歷史的老字型大小—冠生園,一個有口皆碑的著名食品企業,因為"大量使用霉變及退回餡料生產月餅",走上一條盲目短期行為的不歸路之路。南京冠生園的破產與其說是經營的破產,不如說是信譽的破產。
所謂"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企業家的職業道德和做人風范應該被著重強調,作為企業的"舵手"其個人品質,最重要的是誠信,若然沒有誠信觀念,其他的說法無疑是心口不一,誇誇其談。"滅六國者,非秦也",兩起案例足以警醒企業:市場已經進入微利和買方時代,企圖通過一次冒險或賭博就可以成就財富的夢想已成過去,欺詐可能暫時蒙蔽消費者的雙眼,但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出局。正如韓國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所言:"一個企業、一個人,事業受挫,可以爬起再干,還有復興的機會,而一旦名譽掃地,喪失信用,就永遠不得翻身"。
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鏈也指出,信用是現代市場的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一個必具要素,有著真金白銀般的經濟價值。誠信是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企業的文化向顧客傳遞的信息不止是產品形象,價值理念。它更能使顧客體會到被尊敬的愉悅,同時又反過來使企業受到顧客青睞與推崇,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企業要永續經營,就必須摒棄"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短期行為,只有贏得顧客理解與支持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利潤和發展,在發展了自身的同時又對社會作出貢獻,形成良性循環,達至雙嬴,企業才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