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烯唑醇

發明烯唑醇

發布時間:2022-05-18 15:57:30

Ⅰ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貢獻之一是發明了對有機物分子進行結構分析的質譜法.某有機物樣品的質荷比如

由有機物樣品的質荷比圖可知該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6,甲醇、甲烷、丙烷、乙烯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2、16、42、28,則該有機物甲烷,故選B.

Ⅱ 揀回來的發明指的是發明了什麼

20世紀初的一天,法國化學家別涅迪克做完了實驗正在打掃工作場所,不知怎的,一不留意,他把一隻長頸薄玻璃燒瓶碰落到地上。然而,意外的是,燒瓶沒有跌碎,只不過是瓶壁上布滿了裂紋。

長期的科學實踐培養了他善於思考的習慣和深邃的洞察力,從不放過身邊的任何意外事情,處處做個「有心人」。盡管這時他正忙著,來不及仔細研究,但他還是在燒瓶上貼了張小紙條,上面寫著:「1903年11月,這燒瓶從3米半高的地方跌下來,拾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幾年後,報紙上披露了一則車禍消息:一輛公共汽車不慎撞在電線桿上,車窗玻璃的碎片擊傷了司機和乘客。記者呼籲:應該研究一種碎了也不傷人的車窗玻璃,以免流血事件重演。別涅迪克看了這則消息,心裡不覺一動。他想起了那隻布滿裂紋的燒瓶,便趕緊從積厚了灰塵的角落裡把它找了出來。經過仔細研究,他終於弄清了這是一隻裝過硝化纖維素溶液的燒瓶,瓶壁上結了一層膠膜,所以當初燒瓶沒有跌得粉碎。

揀回來的燒瓶給別涅迪克帶來了啟發。對!讓膠膜和玻璃緊密合作,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於是,一種新型的「夾層玻璃」發明了。而別涅迪克因為這個意外的發現,獲得了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

啟示:機遇不是隨時都有,但它卻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勤奮的人。

小貼士:夾層玻璃一般都做成三層,即兩層玻璃間夾一層彈性的透明材料,如賽璐珞、聚乙烯醇縮丁醛等塑料,使它們相互粘結起來。也有做成五層的,即在三層玻璃間夾兩層彈性的透明材料。還有的在玻璃表面敷設透明的電熱材料,這不僅可以使玻璃在破碎時不起碎片,還可以通電發熱,用它來作為飛機座艙玻璃和汽車擋風玻璃,可避免發生結霜現象或迅速化解結霜。夾層玻璃裝在坦克車上,不但不容易被槍彈擊穿,即使擊穿了,也只是在彈孔的周圍出現網狀裂紋,不會飛出碎片,所以夾層玻璃又稱「防彈玻璃」或「不碎玻璃」。現在,夾層玻璃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夾層中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例如英國科學家在夾層中夾入一種鈦金屬薄片,製成的夾層玻璃具有高抗沖擊力、抗貫穿力和耐高溫的特性。

Ⅲ 化學界的歷史大事

化 學 大 事 年 表
約50萬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國已開始製作陶器

公元前4000年
中國已知釀酒

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採集金、銀制飾物

公元前2000年
中國齊家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有鑄紅銅器

公元前1400年
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已知煉鐵

公元前10世紀
埃及人已開始製作玻璃器皿

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
中國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

公元前4世紀
希臘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

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氣、土、水)說

公元前2世紀
中國《神農本草經》成書

中國煉丹術興起

中國西漢時已有利用膽水煉銅的記載

公元60年左右
羅馬老普林尼提出分離金銀的火試金法

公元105年
中國蔡倫監造出良紙

公元2世紀
中國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

約公元360年
中國葛洪著《抱朴子內篇》

公元656~666年
中國頒布葯典《新修本草》

公元808年
中國唐代出版的《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所載「伏火礬法」乃是原始火葯的配方

公元10世紀
阿拉伯阿維森納著《醫典》

公元1163年
中國吳悞著《丹房須知》中有較完整的蒸餾器圖

公元1450年
德意志B.瓦倫丁發現鉍

公元16世紀
瑞士帕拉采爾蘇斯提出三要素說

公元1556年
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輿格致》出版

公元1596年
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書
比利時J. B.van海爾蒙特作「柳樹試驗」

公元1637年
中國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出版,記載了用爐甘石制「倭鉛」(金屬鋅)的方法

公元1661年
英國R.玻意耳的《懷疑派化學家》出版,提出化學元素的科學定義

公元1663年
英國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

公元1679年
德意志L.J. von孔克爾發明吹管分析

公元1703年
德意志G.E.施塔爾提出燃素說

公元1729年
法國C.J.日夫魯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

公元1750年
法國V.G.弗朗索瓦用指示劑進行酸鹼滴定

公元1751年
瑞典A. F.克龍斯泰德發現鎳

公元1755年
英國J.布萊克發現「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

公元1766年
英國H.卡文迪什發現氫

公元1769~1785年
瑞典C.W.舍勒離析了多種有機酸

公元1772年
英國D.盧瑟福發現氮

公元1773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氧
法國G. F.魯伊勒發現脲

公元1774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錳,製得氯

公元1775年
瑞典T.O.貝格曼提出化學親合力論

公元1777年
法國 A.-L.拉瓦錫證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

公元1780年
瑞典T.O.貝格曼的《礦物的濕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公元1781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鎢

公元1782年
瑞典P. J.耶爾姆發現鉬

公元1786年
法國A. -L.拉瓦錫發現酒精經氧化轉變成乙酸

公元1790年
英國W.格雷哥爾發現鈦

公元1797年
法國N. -L.沃克蘭發現鉻

公元1798年
法國N. -L.沃克蘭發現鈹

公元1799年
法國 J.-L.普魯斯特提出定比定律
法國 C.-L.貝托萊指出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與參與反應的物質的量有關;化學反應可達到平衡

公元1800年
義大利A.伏打製成電堆

公元1801年
西班牙A. M.Del里奧發現釩

英國C.哈切特發現鈮

公元1802年
瑞典A. G.厄克貝里發現鉭

公元1806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同分異構現象

公元1803年
英國J.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和倍比定律

英國W.H.渥拉斯頓發現鈀和銠

英國W.亨利提出亨利定律

公元1807年
英國H.戴維製得金屬鉀和鈉

公元1808年
法國J.-L.蓋-呂薩克提出氣體化合體積定律
法國J.-L.蓋-呂薩克和L.-J.泰納爾分別製得單質硼
英國H.戴維製得金屬鈣、鎂、鍶、鋇

公元1811年
義大利A.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假說

法國B.庫圖瓦發現碘

公元1812年
法國A. -M.安培發現氟

公元1814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提出化學符號和化學方程式書寫規則

公元1817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硒

瑞典J.A.阿弗韋聰發現鋰

公元1819年
法國 P.-L.杜隆和A.T.珀替提出原子熱容定律

法國P.-J.佩爾蒂埃和J.-B.卡芳杜發現萘

公元1820年
法國P.-J.佩爾蒂埃分離出奎寧

公元1824年
英國M.波拉尼提出催化反應的吸附理論

瑞典J.J.貝采利烏斯製得單質硅

法國A.J.巴拉爾發現溴

法國J.-L.蓋-呂薩克用容量分析法測定銀

法國S.卡諾提出卡諾定理

公元1825年
英國M.法拉第發現苯

丹麥H.C.奧斯特發現鋁

公元1826年
法國J.-B.-A.杜馬根據蒸氣密度測定原子量

公元1827年
俄國Г.В.奧贊發現釕

公元1828年
德意志F.維勒合成脲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釷

公元1829年
德意志J.W.德貝萊納提出「三元素組」的元素分類法

公元1830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建立有機物中碳氫定量分析法和提出取代學說

公元1832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和F.維勒提出基的概念

公元1833年
英國M.法拉第提出電解定律

法國J.-B.-A.杜馬建立有機物中氮的定量分析法

德意志E.米切利希從苯甲酸脫羧製得苯

公元1834年
德意志F.F.龍格從煤焦油分離出苯胺、喹啉、苯酚

公元1835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提出催化概念

公元1839年
美國C.古德伊爾發明橡膠硫化法

法國J.-B.-A.杜馬提出有機化合物分類的類型論

公元1840年
俄國G.H.蓋斯發現熱總量守恆定律

公元1841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的《化學教程》出版

德意志C.R.弗雷澤紐斯的《定性化學分析導論》出版,提出簡明的陽離子系統定性分析法

公元1843年
法國 C.-F.熱拉爾提出同系列概念

公元1845年
德意志C.F.舍恩拜因製得纖維素硝酸酯

公元1847年
德意志 H.von亥姆霍茲提出「力之守恆」,後發展為熱力學第一定律

美國J.W.吉布斯提出熱力學勢概念,後經美國G.N.路易斯改稱自由能

公元1848年
法國L.巴斯德發現酒石酸鹽結晶的旋光性,提出光學活性是由於分子不對稱產生的

英國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和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公元1850年
德意志L.F.威廉密提出動態平衡概念。開創了化學動力學的定量研究

德意志R.克勞修斯根據法國S.卡諾研究成果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

公元1852年
英國E.弗蘭克蘭提出原子價概念

德意志A.比爾提出光的吸收定律

公元1853年
法國 C.-F.熱拉爾把有機化合物分為水型、氫型、氯化氫型、氨型四大類型

公元1854年
法國M.貝特洛從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公元1856年
法國M.貝特洛合成甲烷和乙烯

英國W.H.Jr.珀金合成苯胺紫

公元1857年
德意志F.A.凱庫勒提出碳原子的四價學說

德意志E.施魏策爾發明銅銨纖維

公元1858年
德意志F.A.凱庫勒和英國A.S.庫珀分別提出原子價鍵概念

公元1859年
法國G.普朗忒研製出鉛酸蓄電池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明光譜分析儀

公元1860年
國際化學會議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召開

義大利S.坎尼扎羅確證分子學說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現銫

公元1861年
英國W.克魯克斯發現鉈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現銣

俄國А.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學結構理論

英國T.格雷姆提出膠體概念

公元1862年
法國M.貝特洛合成乙炔

公元1864年
挪威C.M.古爾德貝格和P.瓦格提出質量作用定律

美國J.W.吉布斯用電解分析法測定銅

公元1865年
英國J.A.R.紐蘭茲提出元素八音律

德意志F.A.凱庫勒提出苯的環狀結構學說

德意志P.許岑貝格爾製得纖維素乙酸酯

法國G.勒克朗謝研製出第一隻實用干電池

德意志R.克勞修斯提出熵概念

公元1867年
瑞典A.B.諾貝爾發明達納炸葯

公元1869年
俄國Д.И.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德意志C.格雷貝等合成茜素

美國J.W.海厄特製成賽璐珞

瑞士J.F.米舍爾發現核酸

公元1873年
俄國А.M.布特列洛夫發現異丁烯的聚合反應

公元1874年
荷蘭J.H.范托夫和法國 J.-A.勒貝爾分別提出立體化學概念和碳的四面體構型學說

公元1875年
德國F.W.G.科爾勞施提出當量電導概念

法國 P.-E.L.de布瓦博德朗發現鎵

公元1876年
美國J.W.布吉斯發現相律

公元1880年
瑞士J.C.G.de馬里尼亞克發現釓

德國A.von拜耳合成靛藍

公元1881年
英國J.J.湯姆孫提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1897年測定了它的質荷比,並命名為電子

公元1884年
荷蘭J.H.范托夫的《化學動力學研究》出版

公元1886年
德國C.溫克勒爾發現鍺

法國H.穆瓦桑製得單質氟

荷蘭J.H.范托夫建立稀溶液理論

公元1887年
瑞典S.A.阿倫尼烏斯提出電離理論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與荷蘭J.H.范托夫創辦德文《物理化學》雜志

法國 F.-M.拉烏爾提出拉烏爾定律

公元1888年
德國 A.von拜耳提出幾何異構概念

法國 H.-L.勒夏忒列提出勒夏忒列原理

公元1889年
德國W.H.能斯脫提出電極電勢與溶液濃度的關系式

瑞典S.A.阿倫尼烏斯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熱概念

公元1890年
德國E.費歇爾合成果糖和葡萄糖

公元1892年
日內瓦國際化學會議確定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法

英國C.F.克羅斯和E.J.比萬製成粘膠纖維

公元1893年
瑞士A.韋爾納提出絡合物的配位理論

公元1894年
英國W.拉姆齊和瑞利發現氬

公元1895年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提出催化劑概念

英國W.拉姆齊發現氦

公元1896年
法國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

法國P.薩巴蒂埃用鎳為催化劑進行催化氫化反應

公元1898年
法國M.居里和英國G.C.N.施密特分別發現釷鹽的放射性

法國M.居里和P.居里創建放射化學方法並發現釙和鐳

英國W.拉姆齊和M.W.特拉弗斯發現氖、氪、氙

公元1899年
英國R.B.歐文斯和E.盧瑟福發現氡220
法國A.-L.德比埃爾內發現錒

公元1900年
英國E.盧瑟福和法國M.居里發現鐳輻射由α、β、γ射線組成

德國F.E.多恩發現氡222

美國M.岡伯格發現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國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國 F.-A.V.格利雅發明格利雅試劑

公元1902年
法國M.居里和P.居里分離出90毫克氯化鐳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對催化下了確切的定義

公元1903年
英國E.盧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變理論

公元1906年
俄國M.С.茨維特發明色譜分析法

德國H.費歇爾提出蛋白質的多肽結構並合成分子量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國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國L.H.貝克蘭製成酚醛樹脂

德國F.哈伯合成氨試驗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國C.B.列別捷夫製成丁鈉橡膠

公元1911年
英國E.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奧地利F.普雷格爾建立有機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國W.H.能斯脫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

德國M.von勞厄發現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

瑞典G.C.de赫維西和德國F.A.帕內特創立放射性示蹤原子法

德國F.克拉特和A.羅萊特製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麥N.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氫原子結構理論

英國W.L.布喇格和俄國Г.В.武爾夫分別得出布喇格-武爾夫方程

英國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國K.法揚斯發現鏷234

英國H.G.J.莫塞萊證實原子序數與原子核內的正電荷數相等

德國M.博登施坦提出化學反應中的鏈反應概念

英國J.J.湯姆孫和F.W.阿斯頓發現氖有穩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國W.科塞爾提出電價鍵理論

美國G.N.路易斯提出共價鍵理論

美國I.朗繆爾導出吸附等溫方程

荷蘭P.德拜和瑞士P.謝樂發明 X射線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國F.W.阿斯頓製成質譜儀

英國E.盧瑟福發現人工核反應

公元1920年
德國H.施陶丁格創立高分子線鏈型學說

公元1921年
德國O.哈恩發現同質異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發明極譜法

公元1923年
丹麥J.N.布倫斯惕提出酸鹼質子理論

美國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鹼理論

英國P.德拜和德國E.休克爾提出強電解質稀溶液靜電理論

公元1924年
德國W.O.赫爾曼和W.黑內爾製成聚乙烯醇

法國 L.-V.德布羅意提出電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說

公元1925年
美國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論

公元1926年
奧地利E.薛定諤提出微粒運動的波動方程

丹麥N.J.布耶魯姆提出離子締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蘇聯H.H.謝苗諾夫和英國C.N.欣謝爾伍德分別提出支鏈反應理論

德國H.戈爾德施米特提出結晶化學規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發現喇曼光譜

英國W.H.海特勒、F.W.倫敦和奧

地利E.薛定諤創立分子軌道理論

德國O.P.H.狄爾斯和K.阿爾德發現雙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國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德國A.F.J.布特南特等分離並闡明性激素結構

公元1930年
英國C.N.欣謝爾伍德提出催化中間化合物理論

公元1931年
美國H.C.尤里發現氘(重氫)

美國L.C.鮑林和J.C.斯萊特提出雜化軌道理論

公元1932年
英國J.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中國化學會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國L.C.鮑林提出共振論

E.春克爾製成丁苯橡膠

公元1934年
法國F.約里奧-居里和I.約里奧-居里發現人工放射性
英國E.W.福西特等製成高壓聚乙烯
英國E.盧瑟福發現氚
W.庫恩提出高分子鏈的統計理論

公元1935年
美國H.艾林、英國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應速率的過渡態理論
美國W.H.卡羅瑟斯製成聚己二醯己二胺
英國B.A.亞當斯和E.L.霍姆斯合成離子交換樹脂

公元1937年
義大利C.佩列爾和美國E.G.塞格雷人工製得鍀
德國O.拜爾製成聚氨酯
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生產軟質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國P.施拉克製成聚己內醯胺
德國O.哈恩等發現鈾的核裂變現象

公元1939年
法國M.佩雷發現鈁
美國P.J.弗洛里提出縮聚反應動力學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國E.M.麥克米倫和P.H.艾貝爾森人工製得鎿
美國G.T.西博格和E.M.麥克米倫等人工製得鈈
美國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發現砹

蘇聯Г.Н.弗廖羅夫和К.А.彼得扎克發現自發裂變

公元1941年
英國J.R.溫菲爾德和J.T.迪克森製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義大利E.費密等在美國建成核反應堆
美國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論

公元1943年
美國S.A.瓦克斯曼從鏈黴菌中析離出鏈黴素

公元1944年
美國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製得鎇
美國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奧索人工製得鋦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奎寧鹼
美國G.T.西博格建立錒系理論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進行絡合滴定
S.魯賓研究出扣式電池
美國J.A.馬林斯基和L.E.格倫丁寧等分離出鉕

公元1949年
美國S.G.湯普森、A.吉奧索和G.T.西博格人工製得錇

公元1950年
美國 S.G.湯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奧索和G.T.西博格人工製得鐦
蘇聯В.А.卡爾金提出非晶態高聚物的三個物理狀態(玻璃態、高彈態、粘流態)

公元1952年
美國A.吉奧索等從氫彈試驗後的沉降物中發現鎄和鐨
日本福井謙一提出前線軌道理論
英國A.T.詹姆斯和A.J.P.馬丁發明氣相色譜法
美國L.E.奧格爾提出配位場理論

公元1953年
美國J.D.沃森和英國F.H.C.克里克提出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聯邦德國K.齊格勒發現烷基鋁和四氯化鈦可在常溫常壓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聯邦德國K.齊格勒和義大利G.納塔發明齊格勒-納塔催化劑

公元1954年
聯邦德國E.G.維蒂希發現維蒂希試劑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鱉鹼
義大利 G.納塔等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製成等規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國A.吉奧索、S.G.湯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製得鍆
英國F.桑格測定了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美國杜邦公司製成聚醯亞胺
澳大利亞A.沃爾什發明原子吸收光譜法

公元1956年
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生產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國J.C.肯德魯測定了鯨肌紅蛋白的晶體結構
英國A.凱勒製得聚乙烯單晶並提出高分子鏈的折疊理論

公元1958年
美國A.吉奧索等和蘇聯Г.Н.弗廖洛夫等分別人工製得鍩
聯邦德國R.L.穆斯堡爾發現穆斯堡爾譜
美國古德里奇公司製成順式-聚異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國R.B.伍德沃德、英國R.羅賓森、英國J.W.康福思和美國W.S.約翰森等完成膽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葉綠素
美國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篩做擇形催化劑·P.B.哈密頓用液相色譜法分離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通過12C=12的原子量基準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鐒
美國C.S.馬維爾等製成聚苯並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國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鉑酸氙
美國R.B.梅里菲爾德發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國R.G.皮爾孫提出軟硬酸鹼理論

公元1964年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4號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
中國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製成聚苯醚

公元1967年
美國菲利普斯公司製成聚苯硫醚

公元1968年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104 號元素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5號元素

公元1969年
比利時I.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公元1970年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105 號元素

公元1973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全合成維生素B12
美國杜邦公司合成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

公元1974年
蘇聯Г.Н.弗廖洛夫等和美國A.吉奧索等分別人工製得 106號元素

公元1976年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7號元素

公元1981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7號元素

公元1982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9號元素

公元1984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8號元素

Ⅳ 多肽固相合成法的發明

多肽固相合成方法:Boc多肽合成法和Fmoc多肽合成法

多肽的合成是氨基酸重復添加的過程,通常從C端向N端(氨基端)進行合成。多肽固相合成的原理是將目的肽的第一個氨基酸C端通過共價鍵與固相載體連接,再以該氨基酸N端為合成起點,經過脫去氨基保護基和過量的已活化的第二個氨基酸進行反應,接長肽鏈,重復操作,達到理想的合成肽鏈長度,最後將肽鏈從樹脂上裂解下來,分離純化,獲得目標多肽。

1、Boc多肽合成法

Boc方法是經典的多肽固相合成法,以Boc作為氨基酸α-氨基的保護基,苄醇類作為側鏈保護基,Boc的脫除通常採用三氟乙酸(TFA)進行。多肽合成時將已用Boc保護好的N-α-氨基酸共價交聯到樹脂上,TFA切除Boc保護基,N端用弱鹼中和。

肽鏈的延長通過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活化、偶聯進行,最終採用強酸氫氟酸(HF)法或三氟甲磺酸(TFMSA)將合成的目標多肽從樹脂上解離。在Boc多肽合成法中,為了便於下一步的多肽合成,反復用酸進行脫保護,一些副反應被帶入實驗中,例如多肽容易從樹脂上切除下來,氨基酸側鏈在酸性條件不穩定等。

2、Fmoc多肽合成法

Carpino和Han以Boc多肽合成法為基礎發展起來一種多肽固相合成的新方法——Fmoc多肽合成法。

Fmoc多肽合成法以Fmoc作為氨基酸α-氨基的保護基。其優勢為在酸性條件下是穩定的,不受TFA等試劑的影響,應用溫和的鹼處理可脫保護,所以側鏈可用易於酸脫除的Boc保護基進行保護。

肽段的最後切除可採用TFA/二氯甲烷(DCM)從樹脂上定量完成,避免了採用強酸。同時,與Boc法相比,Fmoc法反應條件溫和,副反應少,產率高,並且Fmoc基團本身具有特徵性紫外吸收,易於監測控制反應的進行。Fmoc法在多肽固相合成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

Ⅳ 發明專利號zl 99 1 14179.2是什麼專利號

可溶性殺菌抄消毒避孕套

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溶性殺菌消毒避孕套,由殺菌消毒葯雙氯苯雙胍乙烷和滅殺精子葯壬苯醇醚分別溶解在聚乙烯醇溶液中後注模、乾燥製成,使用本發明產品,2~3分鍾即能溶解,殺菌消毒葯和滅殺精子葯被釋出,隨著性活動而均勻分布,3分鍾即能殺滅精子和淋病球菌等病毒,既有避孕的作用,又有醫療的作用,本發明對有效實施計劃生育,治療和預防性病的傳播均有積極作用,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Ⅵ 名詞(如烴),這些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烴」雖然是個冷僻字,但古已有之。明朝有一代唐王 名叫朱瓊烴。

到了清代,西方化學引入中國,當時的科學家徐壽開始利用古代的部分生僻漢字來譯寫西方傳入的元素名稱,此後多為科學家不斷補充。
烴——由「碳」「氫」各取一部組成,讀者tàn取聲母,qīng取韻母,構成了「烴」字的讀音——tīng

一般的命名規則是:
以「石」旁表示非金屬,以「氣」表示氣體,以「金」字表示金屬。
芳香族化合物(取「芳」的「艹」)如:苯、蒽、菎、芘、菲。
與「發酵」有關的:酸、醣(糖的老體)、酮、醇、醚、酚、醛、酯、酶
甾(zāi)——下面的「田」共有四個「口」,代指「甾族化合物」(核心結構為「環戊烷四氫菲」)的四個封閉的環,上面的三個「折」代指化合物上的三個基團。

㗊(léi):四個「口」代指這種化合物中的四個環。

烷——「火」來自於「烴」,「完」代表「完全」,「碳原子」的四個鍵(完全)與四個氫原子相連,為飽和鍵。

烯——「火」來自於「烴」,「希」代表「稀(少)」,「碳原子」的四個鍵與三個氫原子相連,其中含有「雙鍵」(不飽和鍵)。

炔——「火」來自於「炔」,「夬」代表「缺(少)」,「碳原子」的四個鍵與兩個氫原子相連,其中含有「叄鍵」(不飽和鍵)。
羥——由「氧」「氫」各取一部組成,讀音yǎng取韻母,qīng取聲母,構成了「羥」字的讀音——qiǎng
巰——由「氫」「硫」各取一部組成,讀音qīng取聲母,liú取韻母,構成了「巰」字的讀音——qiú

羰——由「氧」「碳」各取一部組成,讀音tàn取聲母,yǎng取韻母,構成了「羰」字的讀音——tāng

羧——由「氧」「酸」各取一部組成,讀音suān取聲母,yǎng取韻母,構成了「羧」字的讀音(近似)——suō

Ⅶ 中國真的發明了,石墨烯基電池

我室友就是在組里做graphene電容器的
他讓我明確的告訴你:沒有,並且目前來看造出石墨烯基電池也沒有意義

Ⅷ 化學工業發展史上值得驕傲的事

自有史以來,化學工業一直是同發展生產力、保障人類社會生活必需品和應付戰爭等過程密不可分的。為了滿足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對天然物質進行簡單加工以生產化學品,後來是進行深度加工和仿製,以至創造出自然界根本沒有的產品。它對於歷史上的產業革命和當代的新技術革命等起著重要作用,足以顯示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化學加工化學加工在形成工業之前的歷史,可以從18世紀中葉追溯到遠古時期,從那時起人類就能運用化學加工方法製作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制陶、釀造、染色、冶煉、制漆、造紙以及製造醫葯、火葯和肥皂。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洞穴中就有了殘陶片。公元前50世紀左右仰韶文化時,已有紅陶、灰陶、黑陶、彩陶等出現(見彩圖)。在中國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同一時期的木胎碗,外塗朱紅色生漆。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紀)遺址中有漆器破片。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漆器工藝已十分精美。公元前20世紀,夏禹以酒為飲料並用於祭祀。公元前25世紀,埃及用染色物包裹干屍。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5世紀,進入鐵器時代,用冶煉之銅、鐵製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樂器、貨幣等。鹽,早供食用,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已設有掌鹽政之官。公元前7~前6世紀,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製成肥皂。公元1世紀中國東漢時,造紙工藝已相當完善。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化學工業發展史
公元前後,中國和歐洲進入煉丹術、煉金術時期。中國由於煉制長生不老葯,而對醫葯進行研究。於秦漢時期完成的最早的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載錄了動、植、礦物葯品365種。16世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以前葯物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此外,7~9世紀已有關於黑火葯三種成分混煉法的記載,並且在宋初時火葯已作為軍用。歐洲自3世紀起迷信煉金術,直至15世紀才由煉金術漸轉為制葯,史稱15~17世紀為制葯時期。在制葯研究中為了配製葯物,在實驗室製得了一些化學品如硫酸、硝酸、鹽酸和有機酸。雖未形成工業,但它導致化學品制備方法的發展,為18世紀中葉化學工業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早期的化學工業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化學工業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無機化工第一個典型的化工廠是在18世紀40年代於英國建立的鉛室法硫酸廠。先以硫磺為原料,後以黃鐵礦為原料,產品主要用以制硝酸、鹽酸及葯物,當時產量不大。在產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業都大量用鹼,而植物鹼和天然鹼供不應求。1791年N.呂布蘭在法國科學院懸賞之下,獲取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建廠,製得純鹼,並且帶動硫酸(原料之一)工業的發展;生產中產生的氯化氫用以制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為產業界所急需的物質,純鹼又可苛化為燒鹼,把原料和副產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當時化工企業的創舉;用於吸收氯化氫的填充裝置,煅燒原料和半成品的旋轉爐,以及濃縮、結晶、過濾等用的設備,逐漸運用於其他化工企業,為化工單元操作打下了基礎。呂布蘭法於20世紀初逐步被索爾維法(見純鹼)取代。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氯鹼工業。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有機化工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苯、甲苯、二甲苯、萘、蒽、菲等芳烴。1856年,英國人W.H.珀金由苯胺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A.B.諾貝爾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工業炸葯),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碳化鈣)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石油化工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乙烯為原料進行生產。
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膠受熱發粘,受冷變硬。1839年美國C.固特異用硫磺及橡膠助劑加熱天然橡膠,使其交聯成彈性體,應用於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用途甚廣,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時期。1869年,美國J.W.海厄特用樟腦增塑硝酸纖維素製成賽璐珞塑料,很有使用價值。1891年H.B.夏爾多內在法國貝桑松建成第一個硝酸纖維素人造絲廠。1909年,美國L.H.貝克蘭製成酚醛樹脂,俗稱電木粉,為第一個熱固性樹脂,廣泛用於電器絕緣材料。
這些萌芽產品,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上述基礎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和高分子材料生產,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後,都獲得很大發展。
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時期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合成氨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高分子化工進行了開發,精細化工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G.E.戴維斯和美國的A.D.利特爾等人提出單元操作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合成氨工業20世紀初期異軍突起,F.哈伯用物理化學的反應平衡理論,提出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氣與產品分離後,經補充再循環的設想,C.博施進一步解決了設備問題。因而使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第一個由氨生產硝酸的工廠,以應戰爭之需。合成氨原用焦炭為原料,40年代以後改為石油或天然氣,使化學工業與石油工業兩大部門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1920年美國用丙烯生產異丙醇,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煉廠氣為原料用管式爐裂解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氯乙烯、丙烯腈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氨化氧化)法以丙烯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碳一化學得到重視,目前用於生產氨、甲醇,個別地區用費托合成生產汽油。
高分子化工高分子材料在戰時用於軍事,戰後轉為民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各國皆研究合成橡膠。1937年德國法本公司開發丁苯橡膠獲得成功。以後各國又陸續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合成纖維方面,1937年美國 W.H.卡羅瑟斯成功地合成尼龍 66(見聚醯胺),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簾子線。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脲醛樹脂、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熱塑性樹脂品種不斷出現,如聚氯乙烯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聚苯乙烯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聚乙烯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有機硅樹脂、氟樹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工程塑料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工在染料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分散染料,用於腈綸的陽離子染料,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農葯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滴滴涕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殺蟲劑,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擬除蟲菊酯類。60年代,殺菌劑、除草劑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農用抗生素),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P.埃爾利希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磺胺葯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塗料工業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合成樹脂,如醇酸樹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塗料施工),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現代化學工業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化學工業各企業間競爭激烈,一方面由於對反應過程的深入了解,可以使一些傳統的基本化工產品的生產裝置,日趨大型化,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由於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對化學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化學工業的技術進步,發展了精細化工、超純物質、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規模大型化1963年,美國凱洛格公司設計建設第一套日產540t(即600sh.t)合成氨單系列裝置,是化工生產裝置大型化的標志。從70年代起,合成氨單系列生產能力已發展到日產 900~1350t,80 年代出現了日產1800~2700t合成氨的設計,其噸氨總能量消耗大幅度下降。乙烯單系列生產規模,從50年代年產50kt發展到70年代年產100~300kt,80年代初新建的乙烯裝置最大生產能力達年產 680kt。由於冶金工業提供了耐高溫的管材,因之毫秒裂解爐得以實現,從而提高了烯烴收率,降低了能耗。其他化工生產裝置如硫酸、燒鹼、基本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等均向大型化發展。這樣,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長期運行的可靠性,促進了安全、環保的預測和防護技術的迅速發展。
信息技術用化學品60年代以來,大規模集成電路和電子工業迅速發展,所需電子計算機的器件材料和信息記錄材料得到發展。60年代以後,多晶硅和單晶硅的產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80年代周期表中Ⅲ~V族的二元化合物已用於電子器件。隨著半導體器件的發展,氣態源如磷化氫 (PH3)等日趨重要。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制備過程中,需用多種超純氣體,其雜質含量小於1ppm,對水分及塵埃含量也有嚴格要求。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另一種基材為光刻膠,其質量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其集成度和成品率。此外,對基質材料、密封材料、焊劑等也有嚴格要求。1963年,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盒式錄音磁帶成功後,日益普及。它不僅用於音頻記錄、視頻記錄等,更重要的是用於計算器作為外存儲器及內存儲器,有磁帶、磁碟、磁鼓、磁泡、磁卡等多種類型。光導纖維為重要的信息材料,不僅用於光纖通信,且在工業上、醫療上作為內窺鏡材料。
高性能合成材料60年代已開始用聚醯胺(俗稱尼龍)、聚縮醛類(如聚甲醛)、聚碳酸酯,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ABS樹脂)等為結構材料。它們具有高強度、耐沖擊、耐磨、抗化學腐蝕、耐熱性好、電性能優良等特點,並且自重輕、易成型,廣泛用於汽車、電器、建築材料、包裝等方面。60年代以後,又出現聚碸、聚酯、聚苯醚、聚苯硫醚等。尤其是聚醯亞胺為耐高溫、耐高真空、自潤滑材料,可用於航天器。其纖維可做航天服以抗輻射。聚苯並噻唑和聚苯並咪唑為耐高溫樹脂,耐熱性高,可作燒蝕材料,用於火箭。共聚、共混和復合使結構材料改性,例如多元醇預聚物與己內醯胺經催化反應注射成型,為尼龍聚醚嵌段共聚物,具有高沖擊強度和耐熱性能,用於農業和建築機械。另一種是以纖維增強樹脂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所用樹脂主要為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聚醯胺、聚醯亞胺等。所用增強材料為玻璃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或碳纖維(常用丙烯腈基或瀝青基)。這些復合材料比重輕、比強高、韌性好,特別適用於航天、航空及其他交通運輸工具的結構件,以代替金屬,節省能量。有機硅樹脂和含氟材料也發展迅速,由於它們具有突出的耐高低溫性能、優良電性能、耐老化、耐輻射,廣泛用於電子與電器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又由於它們具有生理相容性,可作人造器官和生物醫療器材。
能源材料和節能材料50年代原子能工業開始發展,要求化工企業生產重水、吸收中子材料和傳熱材料以滿足需要。航天事業需要高能推進劑。固體推進劑由膠粘劑、增塑劑、氧化劑和添加劑所組成。液體高能燃料有液氫、煤油、偏二甲肼、無水肼等,氧化劑有液氧、發煙硝酸、四氧化二氮。這些產品都有嚴格的性能要求,已形成一個專門的生產行業。為了滿足節能和環保的要求,1960年美國試製成可以實用的醋酸纖維素膜,以淡化海水、處理工業污水,以後又擴展用於醫葯、食品工業。但這種膜易於生物降解,也易水解,使用壽命短。1970年,開發了芳香族聚醯胺反滲透膜,它能夠抗生物降解,但不能抗游離氯。1977年,改進後的反滲透復合膜用於海水淡化,每立方米淡水僅耗電23.7~28.4MJ。此外,還開發了電滲析和超過濾用膜等。聚碸中空纖維氣體分離膜,用於合成氨尾氣的氫氮分離及其他多種氣體分離。這種膜分離技術比其他工業分離方法可以節能。精細陶瓷以其硬度見長,用作切削工具。1971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及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以β-氮化硅 (β-Si3N4)為燃汽透平的結構材料,運行溫度曾高達1370℃,提高功效,節省燃料,減少污染,為良好的節能材料,但經10年試驗,仍存在不少問題,尚須進一步改進。現主要用作陶瓷發動機、透平葉片、導電陶瓷、人造骨等。陶瓷的主要物系有氧化物系,如氧化鋁(Al2O3)、氧化鋯(ZrO2)等,和非氧化物系,如碳化物(SiC)、氮化物(BN)、氮化硅(Si3N4)等。80年代,為改進陶瓷的脆性,又在開發硅碳纖維增強陶瓷。
專用化學品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以很少的用量增進或賦予另一產品以特定功能,獲得很高的使用價值。例如食品和飼料添加劑,塑料和橡膠助劑,皮革、造紙、油田等專用化學品,以及膠粘劑、防氧化劑、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劑、催化劑等。以催化劑而言,由於電子顯微鏡、電子能譜儀等現代化儀器的發展,有助於了解催化機理,因而制備成各種專用催化劑,標志催化劑進入了新階段。

Ⅸ 常用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種類有哪些

生長調節物質可分為六大類:生長素及其有關化合物,細胞分裂素及其有關化合物,赤黴素及其有關化合物,乙烯及其有關化合物,生長抑制劑及生長延緩劑,其他。
(1)生長素及其有關化合物。
生長素(Auxin)是最早發現的植物激素,前體是色氨酸,是貯藏蛋白在酶作用下的分解產物,天然存在的主要是吲哚乙酸(IAA)、吲哚乙醛(IAAD)、吲哚乙腈(INA)等。人工合成的有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吲哚乙胺(IAD)等。果樹上應用最多的是吲哚丁酸、萘乙酸(NAA)、萘酚化合物、吡咯甲酸等。(2)細胞分裂素及其有關化合物。
細胞分裂素(Cytokinin)也稱細胞激動素,1955年從變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分離出來,是脫氧核糖核酸的降解產物。1963年Letham發現第一種天然的細胞激動素——玉米素。天然存在的細胞分裂素,全是異戊烯基腺嘌呤的衍生物。主要的細胞分裂素按其側鏈R1可分為三大類:玉米素,雙氫玉米素,異戊烯基腺嘌呤,共10多種。人工合成具有細胞分裂素活性的化合物有激動素(Kinetin)、苄基腺嘌呤(BA)、四氫化吡喃基苄基腺嘌呤(PBA)等。允許使用的有BA即苄基腺嘌呤和6-苄基腺嘌呤等。(3)赤黴素及其有關化合物。
赤黴素(Gibberellin,簡稱GA)日本於1938年在水稻惡苗病中分離出來,50年代傳入歐美引起廣泛重視。到1981年已知的赤黴素有62種。果樹上常用的有赤黴素GA3、GA4+7。(4)乙烯及其有關化合物。
乙烯(Eylene)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很早被發現,最初只是在成熟果實中發現,隨著氣相色譜的應用在植物中普遍發現乙烯,20世紀60年代被確認是一種內源激素。乙烯在常溫下是氣體,作為調節劑應用很困難,在60年代末期發明了乙烯發生劑,現已廣泛應用。可以促進乙烯發生的葯物有:乙烯利(CEPA)、以及ACC等,允許使用的是乙烯利。(5)生長抑制物質。
對植物的根和莖的伸長、芽的萌發和種子發芽具有抑製作用的化合物稱為生長抑制物質,可分為生長抑制劑和生長延緩劑。生長抑制劑有脫落酸(Abscisicacid,簡稱ABA)、青鮮素(MH)、整形素、三碘苯甲酸(TIBA)等。生長延緩劑有比久(B9)、矮壯素(CCC)、多效唑(PP333)、縮節安(健壯素、助壯素、棉壯素)等。允許使用的為矮壯素。(6)其他類型的生長調節劑。
以上介紹的5種生長調節劑多數是通過影響植物體中天然激素的控制系統起作用的。這些控制系統本身也必須通過酶作為媒介來對發育過程產生影響。目前已有一些新的生長調節劑,它們有可以影響某種起關鍵作用的酶的反應速率,有的可能對某些重要的生理過程,如通過光合作用及氮的還原進行更直接的控制,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如芸薹素、三十烷醇等。

Ⅹ 國家專利號ZL200510122331.3查詢

天然植物型塗料及其制備方法 有權
申請號:200510122331.3 申請日:2005-12-13
摘 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然植物型塗料及其制備方法,該塗料由高分子成膜料、顏料、助劑及溶劑混合組成;其特徵在於高分子成膜料中採用的油料為亞麻油30~40份,檸檬烯35~45份,多元醇5~15份,多元酸為鄰苯二甲酸酐8~15份、偏苯三酸酐2~5份;助劑為催化劑氫氧化鋰0.02~0.1份,催干劑為復合稀土1~3份;溶劑為松節油5~10份及松油醇5~10份;由上述組分混合為成膜料。取去離子水加入顏料二氧化鈦18~35份,加入催干、分散、防凍、消泡、防腐及成膜助劑,並加入葯用滑石粉及天然碳酸鈣攪拌為備用漿料。取成膜料10~20份進行乳化,加入去離子水並與備用漿料混兌,再加入增稠劑。該塗料塗層細膩,不易產生靜電,附著力強、遮蓋率高,降低污染、且應用廣。

申請人 張剛 李樹貴

地址 300384天津市新技術產業園區物華道2號海泰火炬創業園A座102

發明(設計)人 張剛 李樹貴

主分類號 C09D191/00(2006.01)I

分類號 C09D191/00(2006.01)I C09D5/02(2006.01)I

法律狀態 前往專利局官方網站查詢

本專利更多信息
主權項 1、一種天然植物型塗料,該塗料由高分子成膜料、顏料、助劑及溶劑混合組成;其特徵在於: 高分子成膜料中採用的油料為亞麻油30~40份,檸檬烯35~45份,多元醇5~15份,多元酸為鄰苯二甲酸酐8~15份、偏苯三酸酐2~5份;助劑為催化劑氫氧化鋰0.02~0.1份,催干劑為復合稀土1~3份;溶劑為松節油5~10份及松油醇5~10份;由上述組分混合為成膜料; 取去離子水10~20份,加入顏料二氧化鈦(鈦白粉)18~35份;加入催干劑復合稀土1~3份、加入分散劑六偏磷酸鈉1~4份,防凍劑乙二醇1~2份,消泡劑聚醚改性聚硅氧烷0.1~0.5份,防腐劑選擇苯甲酸鈉、四甲基秋蘭姆、異噻唑啉酮之一0.05~0.2份,成膜助劑(流平劑)2,2,4-三甲基-1,3-戊二醇單異丁酸脂1~3份;並加入葯用滑石粉5~10份及天然碳酸鈣5~10份,混勻為備用漿料; 取成膜料10~20份,加入乳化劑選擇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烷基酚環氧乙烯縮合物之一1~4份,進行乳化;加入水溫為30~80℃的去離子水10~20份,與備用漿料混兌,並加入增稠劑羥乙基纖維素0.1~0.5份攪拌均勻成品。

公開號 1786095

公開日 2006-06-14

專利代理機構 天津市三利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劉英蘭

頒證日

優先權

國際申請

國際公布

進入國家日期

閱讀全文

與發明烯唑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