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實現服務創造價值
第三產業、服務業勞動也創造產值(專題論文)傳統的生產勞動觀點認為只有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對他們的勞動才計算產值,而把從事第三產業的服務性勞動稱之為非生產勞動,認為它不創造價值,從而不計算產值,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處理。可是,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的劃分是必要的,但必須承認第三產業勞動者的勞動也創造價值,他們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勞動一樣,都是生產者,共同創造價值。肯定第三產業勞動者的勞動也創造價值,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它關繫到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面衡量,關繫到對范圍廣泛的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視與否,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一、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一)從第三產業勞動成果勞務的屬性看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人們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有多方面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人們必須從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以及服務勞動。第三產業的勞動者雖然不直接提供具體的物質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但他們的勞動總要提供服務,提供效用,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第三產業的產品——勞務,作為勞動的產物,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服務的實用價值在於它的有用性,它能具體地滿足人們的生產需要和生活、發展、享受的需要。例如,商店的售貨員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顧客購買商品的需要;旅店服務員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旅客住宿和飲食的需要;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患者醫療的需要;學校的教職員工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文藝團體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觀眾精神享受的需要等等。但是,與物質產品相比,服務的使用價值又有自己的特點。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們運用勞動手段作用於一定的勞動對象,改變其形狀與性能,生產出新的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第三產業的勞動則不同,它不需要象物質生產那樣,先形成一定的產品形式,而是直接以活勞動本身去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是由服務勞動的特點所決定的。服務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就同時為服務的享用者提供了服務的使用價值,服務的過程就是使用價值實現的過程。服務作為一種活動,並不象物質產品那樣有一定的實體可以摸得著的,但它是可以感受到的。服務的使用價值也不象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那樣,是生產過程結束的產物,只有在它離開了生產過程而進入消費過程時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而服務則相反,服務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也是同時結束,當然服務的效果還會存在。第三產業的勞動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其價值同樣是抽象勞動的凝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於從事非物質生產的第三產業勞動者來說,他們的活動就是一種可以用來交換的商品,它具有實在的交換價值和價值。馬克思指出,服務勞動者用服務去取得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就象每次商品和商品相交換一樣,是等價物換等價物」。第三產業的產品即勞務的價值也是由三部分組成。第三產業勞動者在活動過程中消耗的原料、勞動工具和設施的折舊等形成C, 他們的工資——即維持勞動力(及家庭成員)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資料的價值形成V,他們在必要勞動以外創造的價值形成m。第三產業勞動的價值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為社會生產服務的那部分勞動創造的價值,通過構成社會生產的費用或社會產品的加價而轉移到總產品的價值之中,隨著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而最終實現。例如,企業為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或專業技能,需要聘請教師或工程師對職工進行培訓,為此要支付教育培訓費用,這些費用要加入到產品成本中去,隨著企業產品的銷售而收回。這部分教育培訓費用實際上是第三產業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只不過是藉助於產品的實現而實現。二是直接為人們生活發展服務的那部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通過為勞動力再生產服務,把服務的價值加入到「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或再生產費用」中,以工資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將在各類產品的價值中實現。(二)社會總產值中包含著第三產業的勞動第三產業部門的勞動者是社會勞動者的必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勞動也是社會總勞動的重要部分,他們勞動創造的價值同樣是社會總價值的一部分。這是因為,隨著勞動社會化的發展,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勞動者從物質生產部門轉向非物質生產部門;另一方面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共同為發展生產、創造價值、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做出貢獻。當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主要靠延長勞動時間、更不是靠提高勞動強度,而主要是靠科學技術、靠勞動者素質、靠現代科學管理和不斷完善的社會組織系統來實現。因此,既不能說只有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也不能說物質產品只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科學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組織管理部門的勞動就不是生產勞動,不創造價值。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向社會全方位滲透,勞動社會化出現質的飛躍;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出現水乳交融的情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數愈來愈少或比重不斷下降,而從事非物質生產的人數愈來愈多,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作為非物質生產,雖然不同於第一、二產業的物質生產,但它總要提供服務、提供效用,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屬於現代的綜合性生產,他們的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也創造價值。二、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們在理論上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價值經濟的發展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項目逐漸增多,勞務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從而促進了以非物質生產為特徵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其地位日益提高,作用越來越重要。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無論從產值還是從就業人數看,都已佔整個國民經濟的60—70%。我國北京第三產業的產值也佔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42%,天津佔34%,上海佔31%。第三產業在社會再生產和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全過程。生產的准備工作離不開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勞動,而產品生產出來以後,也需要服務勞動者的勞動,才能使產品進入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在生產——消費之間需要有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作為橋梁,這是一部分服務勞動的主要作用。如果沒有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社會再生產就不可能順利進行。第二,它是勞動力再生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勞動力再生產包括腦力、體力的恢復,也包括勞動力的培訓,這些均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既可保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又可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例如教育部門的勞動,雖然不直接提供物質產品,但它卻有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技能和全面發展人才的功能。教育作為智力開發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經濟建設有沒有後勁,關鍵在於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於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當今國際間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和軍事競爭,在一定意義上是智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在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方面取得優勢,誰就能奪得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優勢。第三,第三產業勞動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對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由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了物質產品和勞務的總和。社會總需求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生產出來的各種物質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在不斷變化,個人消費中用於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旅遊等方面開支呈上升趨勢。「恩格爾定律」認為,家庭收入越少,用於食物支出所佔的比重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於食物支出所佔的比重就會減少。一般地說,在人們各類消費中,吃的需求彈性小,穿次之,用的彈性大,非實物性消費的需求彈性更大。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客觀上要求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以改變勞務消費在社會總消費中比重過低的狀況,而且也是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因為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不僅要求總量平衡,而且要求結構平衡。要實現結構平衡,就必須調整一、二、三次產業及各自內部的結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且內部結構也不合理,如交通通訊業的滯後,生產服務體系不完善,教科文衛事業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等等,已嚴重地阻礙和制約著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實現。所以,努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是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最後,發展第三產業是提供勞動就業,增加資金積累,活躍城鄉經濟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由於生產越來越社會化和專門化,更多的服務性工作和勞動從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獨立出來和集中起來,使非物質生產大大擴展了范圍,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和產值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我國由於種種原因,第三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是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第三產業仍然相當落後,不僅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而且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也很低。1993年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7.2%,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佔全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重僅為18.9%,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相對過剩,僅農村就有近兩億剩餘勞動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因為第三產業中的許多具體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容納較多的勞動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旅遊業作為「無煙工業」所創造的大量產值,所吸收的大量外匯,所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抽樣調查,1994年海外來華旅遊者達4000餘萬人次,國內旅遊總人數為5.24億人次。隨著「雙休日」制度的實施,必將使更多的國民特別是工薪階層有更多的短期旅遊的機會,從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在整個第三產業中,它又是關聯帶動功能較強的產業,其發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交通運輸、城建、商業飲食服務、文化文物設施、輕工、外貿、金融、保險、通訊等事業的發展,從而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產值和國民收入,並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上述第三產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在理論上必須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的勞動也創造價值。只有在理論上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價值,在實踐中才會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三、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表明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隨著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就業人數和產值構成,也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可以說,三次產業順序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第三產業的興旺發展,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戰略意義。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從理論上肯定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和第一、二產業的勞動者一樣,他們的勞動也是社會勞動,共同創造價值。這是消除「非物質生產部門是由物質生產部門養活」偏見的理論基礎,也是進行正確的全面的國民經濟核算的客觀要求。過去,我們僅把物質生產算作生產性勞動,僅對物質產品計算產值和國民收入,而把范圍廣泛的第三產業視為非生產性勞動,認為他們的勞動不創造產值和國民收入,大有被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養活」之嫌。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公正的,不僅造成了物質生產者與非物質生產者思想上的隔閡,而且也不能反映現代經濟生活的全貌。根據馬克思的再生產原理,必須保證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有的作為企業性質的第三產業,通過直接收費取得了補償。而有的屬於事業性質的第三產業,沒有直接收費,而是通過迂迴的形式,主要由其他生產單位和個人繳納的稅金,通過財政撥款,以保證其業務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繳納相當於「購買」,也取得了補償。這是因為,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的生產,同其他單位與居民對這種服務的消費,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和消費,而且所佔比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必須從社會勞動出發,同時計算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使經濟核算能全面地反映社會經濟生活。按照社會勞動創造價值的原理,擴大生產勞動的范圍和國民經濟的核算范圍,對於研究社會總供需的平衡,研究貨幣資金流量及其運動規律,搞好宏觀經濟調控以及進行國際間經濟指標的對比,都有其現實意義。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也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它是由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科技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構成的有機整體。當前我國市場體系的建立尚處在起步階段,它還很不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還很不健全,因此,必須加快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而加快和培育市場體系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因為,統一市場體系的許多內容,如科技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等也是發展第三產業的內容。這就是說,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所要求的。重視和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成功經驗。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是代社會化規律的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國外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過程,而且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使之趨於合理,逐步高級化的過程。從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當經濟發展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時期時,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一般超過第二產業的發展,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超過50%,有的國家甚至超過 70%。盡管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選擇、各種資源以及對機遇的把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但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是:三次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漸向第二、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充分表明,第三產業的勞動也創造價值。從理論上肯定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四大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作為今後時期關系全局的十大任務之一。與此同時,國務院也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我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重視,再加上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發展第三產業的經驗,我國的第三產業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2. 服務可以為企業產生價值嗎
根據客戶關系管理( CRM )理論,可以把現時市場中的服務分為三種類型,即:
補償型服務:補償型服務是通過服務來彌補產品本身的不足,這個不足可能是技術上、質量上的,更多的是價值上的,這種服務是成本黑洞,且往往不能獲得客戶滿意,可以作為某一特定時間段的策略,但對整體客戶價值的構建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無益。
基礎型服務:基礎型服務即國家政策要求或市場通行的服務,如各種產品的三包服務,它同樣需要成本,這個成本在同行業的各企業間差別主要體現在管理水平上,隨著服務外包的崛起,基礎型服務成本差異正逐漸變小,客戶對這種服務往往並不敏感,它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東西,有就好,但很難為客戶及企業貢獻價值。
增值型服務:增值型服務即服務產生價值,客戶願意為所享受到的服務買單,它能為企業直接帶來收益並深化企業與客戶的關系,甚至可以上升為企業的營銷戰略或演化為企業的商業模式,增值性服務要求企業將服務(部門)市場化,通過對客戶(內部或外部)需求的深刻洞察找到關鍵價值點並盡量形成閉環式解決方案,同時以創新增加客戶粘性。
服務如何創造價值?
1、客戶細分奠定服務價值基礎:
客戶細分是CRM的基本功,但我們大多數企業做的並不好,更多的客戶細分水平還停留在人口特徵、經濟收入、職業等簡單且不具多大參考價值的指標上,要想讓客戶為服務買單、為企業創造價值,必須提高我們的客戶細分能力,好在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及大數據的崛起使這一問題簡單化,客戶的行為路徑、消費習慣等都已經可以容易的獲得,但要注意的是,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線下進一步深入與客戶溝通並觀察其行為模式必不可少。另外,基於對客戶需求的洞察與細分要更側重於以綜合解決方案做為考量框架,這樣才能有利於將服務增值由短期手段發展為長期策略。
2、將服務變成優勢指標:
多數企業對服務是有承諾的,但承諾往往太多、太表層化,什麼真誠、上帝、滿意、優質等口號無處不在,但它們卻對客戶沒有什麼影響力,對企業內部的員工也同樣沒有什麼影響力和認同感,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對客戶太過無知,急著一味的向客戶傳遞我們想當然的服務價值,服務必須從虛到實,必須站在客戶的角度加以衡量,多而不當不如少而精,顧客最關注的事情才應該成為企業的服務承諾,這個承諾要是客戶看得見的,並能夠變成指標、變成動作,可衡量評判,讓客戶感受得到、能夠參與才能產生價值。
3、隨時的深入溝通:
傳統的客戶服務也是有溝通的,但那種溝通更多的停留在被動、失真、僵化的標准化層面,既不利於企業真正發現客戶服務價值的關鍵點,也對企業留住客戶、提高客戶滿意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廣泛應用將對這一現象產生顛覆性的改變,與目標客戶的溝通將變得更加精準化、低成本、便捷化,深入與直接,企業會因此獲得最直接的客戶需求信息並與客戶產生互動,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服務,必能更好的產生價值。
4、服務市場化:
想獲得服務增值的結果,就必須將服務放到市場上去檢驗,而不是放在公司內部不斷為產品價值不足做擦屁股的無用功,也就是說,企業有必要將服務部門從現時組織結構中附屬、支持的部門定位變成業務、贏利的市場化定位(即使為謹慎起見,企業也應該明確內部職能的市場關系,服務至少先要定位為為內部客戶創造價值並以此進行考量),這種職能定位的改變將促使服務真正向增值轉型,促使服務部門和服務人員真正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與關注點,真正打造出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服務體系,否則,服務只能永遠淪為長不大的孩子,增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5、持續的改進與創新:
我們正處在一個變化的時代,一個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體驗經濟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客戶需求是動態多變的,而這也恰恰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抓住這一機會的辦法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持續改進與創新,目標客戶不滿意的地方要改,滿意的地方也要改,要通過創新改得更好,更超越客戶期望,給客戶更多驚喜,甚至與客戶成為一體,共同創造更大、更好的價值。
3. 百度在國內的代理商是哪家有人說是盤古,是嗎
盤古集團是網路公司在河北、遼寧、吉林等地授權的營銷服務中心。
盤古創立於2003年,是國內專業的智能營銷服務機構,集團總部位於天津,下設子公司30多家,現有員工3000餘人,累計服務客戶10萬余家。
盤古為企業提供基於網路商業產品體系的智能化整合營銷服務,涵蓋品牌營銷、效果營銷、內容營銷、數字營銷、媒介營銷、公關營銷、活動執行等方面。盤古依託網路AI大數據能力精準洞察消費者並預測他們意圖,用程序化創意快速形成千人千面的創意內容,基於萬物互聯、萬物皆媒的能力實現智能化的全時全場景覆蓋分發,並提供全流程的智能監測與多維度的效果評估。
盤古為企業提供基於盤古智造產品矩陣的專業化營銷落地產品,包括智能雲、落地頁、小程序、ERP、CRM、移動辦公、呼叫中心等內容。盤古依託自身研發與整合能力深刻理解廣告主全方位需求,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全鏈路營銷實施工具,助力營銷順利完成基礎搭建、創意生產、流量運營、用戶運營等各個環節。
盤古為企業提供基於盤古尊享服務矩陣的專業化營銷落地服務,包括:品牌策劃、媒體投放、優服運營、代運營等基礎營銷服務;宣傳片、廣告短片、微電影、MG動畫等影視服務;CIS形象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品牌視覺設計、電商店鋪設計等設計服務;會議會展、線上VR會議、會議直播等會務服務;商學院、定製課程等培訓服務;ACGN、IP打造等文創服務。
盤古堅持「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用專業、完善的服務精耕區域市場,贏得了廣大客戶的普遍認可和贊譽,並幫助他們獲得了良好的營銷效果。盤古聚集了一批營銷傳播領域富有專業思考和優秀執行的精英,他們用與時俱進的營銷理念,深刻理解行業趨勢和市場變化,為客戶提供極具實效性的整合營銷服務,助力品牌實時把握市場變化、持續優化商業策略、不斷提升投資回報。
當今世界,科技不斷進步,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智能營銷將極大地促進產業升級,盤古將持續努力,打造一流的網路營銷服務中心,成為專業的智能營銷服務集團!
4. 企業微電影與企業廣告片的區別是什麼
企業微電影與企業廣告片的區別:
企業廣告片以傳達廣告信息、服務於商業行為為目的,兼具商業和文化的雙重屬性;
企業微電影顛覆了宣傳片的單向傳播模式,讓不同類型的受眾饒有興趣的成為傳播鏈條上的一分子,並放大了策略、創意成分,更加追求畫面效果,實現了宣傳效果的最大化。
企業微電影是指企業為本身塑造的一種影視宣傳媒介,通過微視頻的模式,將企業精神,企業產品等企業最重要性息進行劇情化、視頻化、專業化製作的一種視頻載體。
多媒體時代是打開微電影創新理念及創收益的新平台。小型電影藝術是時代賦予電影的創新化、創意化、創市場化的又一提高和升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時代的不斷推新,快速便捷的視覺盛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微電影藝術正好彌補和滿足了時代快速發展中人們對電影、電視劇內心的空白。這是電影產業中的又一次創新,是時代賦予電影、電視劇的新理念,同時,也是電影、電視劇藝術的另一個高度。
簡單概括企業微電影就是為企業(品牌、產品、服務或領導人等)量身定製的微型電影。
企業廣告片即企業宣傳片
企業宣傳片主要是企業一種階段性總結動態藝術化的展播方式,回望過去,這是傳統企業宣傳片內在的核心線索,隨著傳播觀念的日漸完善和先進,傳統企業宣傳片千篇一律的傳播方式逐漸的開始讓人出現審美疲勞,如今各類宣傳片製作企業都在探尋著企業宣傳片創意方式的突破,站在企業形象的角度,對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讓企業宣傳片的展現元素都依託在企業文化的精髓之上,或通過故事的形式,或通過立體交叉的形式對企業形象進行戰略層面的宣傳和傳播,同時藉助新媒體的傳播平台為企業的後續傳播提供戰略層面的服務,讓企業主與影視廣告公司站在對等的位置,而不是企業主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這是一種創新性的服務模式,也是一種具有形象傳播黏性的傳播路徑。
企業宣傳片作為傳遞商品信息、促進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它已經廣泛地被應用於商業活動中。企業宣傳片擁有相對獨立的技術和專業特點,與其他攝影門類最顯著的區別是它兼具商業和文化的雙重屬性。
首先,企業宣傳片是以傳達廣告信息、服務於商業行為為目的,因此,企業宣傳片的成功與否,根本上取決於它對於商品的銷售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因此,用純藝術、純審美的眼光來審視企業宣傳片、要求企業宣傳片並不完全恰當。無論是在創作,還是鑒賞一幅企業宣傳片作品的時候,牢記企業宣傳片的身份一一它終究是商品銷售環節中的一環,簡言之,吸引消費者、使商品暢銷,是它的第一任務。因此,只要在銷售環節中起到積極作用的企業宣傳片,它就是成功的、優秀的企業宣傳片。
其次,優秀的企業宣傳片通常呈現濃厚的藝術品味。利用高超的攝影用光技術手段,不但可以准確、真實地將商品的外形、結構、質地、色彩等展現在消費者面前,迎合了消費大眾「眼見為實」的心理,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更可以運用巧妙的創造構思和高科技的數字後期手段處理、修改圖片,使之成為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宣傳片是以商品為主要拍攝對象的一種攝影門類,通過攝影手段和藝術構思來傳達商品的外形色彩、結構、性能和用途等特點,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為最終目的。
5. 企業宣傳片與企業微電影有什麼區別
企業廣告片以傳達廣告信息、服務於商業行為為目的,兼具商業和文化的雙重屬性;企業微電影顛覆了宣傳片的單向傳播模式,讓不同類型的受眾饒有興趣的成為傳播鏈條上的一分子,並放大了策略、創意成分,更加追求畫面效果,實現了宣傳效果的最大化。企業微電影是指企業為本身塑造的一種影視宣傳媒介,通過微視頻的模式,將企業精神,企業產品等企業最重要性息進行劇情化、視頻化、專業化製作的一種視頻載體。多媒體時代是打開微電影創新理念及創收益的新平台。小型電影藝術是時代賦予電影的創新化、創意化、創市場化的又一提高和升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時代的不斷推新,快速便捷的視覺盛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微電影藝術正好彌補和滿足了時代快速發展中人們對電影、電視劇內心的空白。這是電影產業中的又一次創新,是時代賦予電影、電視劇的新理念,同時,也是電影、電視劇藝術的另一個高度。
簡單概括企業微電影就是為企業(品牌、產品、服務或領導人等)量身定製的微型電影。企業廣告片即企業宣傳片企業宣傳片主要是企業一種階段性總結動態藝術化的展播方式,回望過去,這是傳統企業宣傳片內在的核心線索,隨著傳播觀念的日漸完善和先進,傳統企業宣傳片千篇一律的傳播方式逐漸的開始讓人出現審美疲勞,如今各類宣傳片製作企業都在探尋著企業宣傳片創意方式的突破,站在企業形象的角度,對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讓企業宣傳片的展現元素都依託在企業文化的精髓之上,或通過故事的形式,或通過立體交叉的形式對企業形象進行戰略層面的宣傳和傳播,同時藉助新媒體的傳播平台為企業的後續傳播提供戰略層面的服務,讓企業主與影視廣告公司站在對等的位置,而不是企業主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這是一種創新性的服務模式,也是一種具有形象傳播黏性的傳播路徑。
6. 如何理解「服務創造價值」如何把「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滲透到實際工作中去
1、完善的服務可以樹立和鞏固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價值;2、完善的服務可以回發現和挖掘市場潛力,充分答利用現有的商品,最大限度地佔領市場;3、完善的服務本身就是企業的利潤增長點。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要以服務為核心,圍繞服務開展經營管理工作,充分滿足服務對產品提出的各項要求;以服務知道產品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
7. 以服務創造價值為主題的作文
以服務創造價值為主題的作文……稍等
8. 什麼叫微電影
微電影(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製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
作品
作為歷史第一部「微電影整合營銷」的案例,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輕電影作品,其劇本來自微小說《一觸即發》。題材與現代「微營銷」相結合,劇情通過90秒的「微時間」講述吳彥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敵手中途突襲,為了將新科技安然轉送至安全地帶,吳彥祖聯手女主角Lisa施展調虎離山等計策,幾經周折最終成功達成目標。全片場面宏大,製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製作的網路微電影,堪稱微時代的里程碑。 吳彥祖領銜凱迪拉克首部微電影《一觸即發》大獲成功之後,不少廣告商瞄準微電影市場,其中以威爾瑞公司出品的《私信門》創新最多。這部由保時捷投資的《私信門》走的是情感路線,演繹了經紀人和當紅小生、粉絲之間的糾葛故事,取名「私信門」也是搭載網路熱點的路線
微電影《私信門》劇照(4張),而之後這種大品牌搭車網路熱點的模式成為系列商業微電影營銷的製作模板。
編輯本段特徵
「微電影」相對傳統電影和電視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的3「微」特徵,使的過去曲高和寡的單項度的藝術殿堂回歸到了真正具有互動和體驗特點的、人人皆可參與的「草根秀」時代。它的低門檻,廣譜性與參與互動性適合了新經濟時代人們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動體驗交流的感性訴求,是信息技術革命下的web3.0. 互聯網延升到了移動設備,「微投影」更是「微電影」的最佳展示平台,更是將「微」特徵發揮到極致!
編輯本段門檻
新媒體的內容誰來拍?從理論上講,誰都可以。從電視台到手機運營商,從影視製作公
微電影 66號公路(20張)司到唱片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資源和理由參與其中。不過有一點,未來真正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可能仍然不是來自街上隨便走著舉著DV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拍攝新媒體內容的門檻雖然不高,但是隨著舊媒體開始考慮跨媒體,真正有競爭力的新媒體內容很可能既需要跨媒體的能力,又需要針對性的製作,而這不是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編輯本段內容
從理論上來說,當今電影和電視所能涉及到的內容,都可能是微電影的話題內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上述傳統電影和電視劇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可能平移進新媒體時代的「微電影」,這是新媒體受眾收視心理和消費行為特徵決定的。 俗話說:長文章,好作;短文章,難攢。在「移動」狀態、「超短時間」限度和「休閑」特徵的消費模式下,一個怎樣的「微電影」會引起受眾的觀看情趣甚至付費下載呢?大體具備以下特點--- 「有意思的故事推送內容」-「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在
微電影劇照(6張)當今娛樂時代,人們主動追求快樂和愉悅、把握「幸福指數」主動權的感性訴求比以往強烈的多!這就要求有迎合消費者該種需求的有極端創意的劇本和主創人員隊伍的建設。「劇本」和「編輯」是重要核心。 「有起程轉合的內容橋段」-在極端時空下,「玄疑」、「包袱」和「抖包袱」的底料設計比畫面、色彩和大牌藝人更重要!故事賣點-情節的展開-矛盾沖突的處理手法-大結局的設計,這些起程轉合的內容橋段的創意性設計和處理需要有別於傳統的方法。「電影快餐」時代的到來,要求微電影提供者在快餐的「套餐」設計上要有不同傳統方式下的創意組合。 「有互動參與的欲罷不能」-「形式」比「營養」更重要!如何引起受眾興趣並使之有「參與」或「把控」的感覺,並能「欲罷不能」地持續參與,是微電影營銷能否具有「商業價值」的關鍵。「怎樣參與」比「參與什麼」重要的多。就互動性而言,觀眾的轉發推送,續集或系列劇的是否增拍,甚至演員的選擇,獎項的評選,都是互動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優勢
提高觀影總人次
尹鴻教授表示,中國電影的年人均觀影次數僅0.14次左右,平均每人10年才進一次電影院,但《四夜奇譚》卻能夠達到2.1億的點擊率,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運作態勢,大大提高了觀影人次。
為新人創造機會
2010年,中國內地票房收入突破100億元人民幣,但有近4/5的電影無緣在院線上映。尹鴻教授表示網路電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亂象」,「現在什麼檔期都顯得十分擁擠,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很多電影拍了之後根本沒有機會走向院線,因此需要新的通道,而網路恰恰幫助電影緩解了燃眉之急。此外,網路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大銀幕的不足,有利於挖掘新人,促進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新導演、新演員能夠『接棒』,就不會出現三部賀歲大片同時消費葛優的不正常現象了。」
廣告植入更靈活
在看過《非誠勿擾2》後,不少觀眾都對片中的植入廣告表示反感。其實微電影區別與廣告的地方是與觀眾的互動性,所以簡單設計結尾的走向並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私信門》的營銷中,讓消費者主動尋找「穿幫鏡頭」並依據多少穿幫被找到這種「自爆家醜」的方式,給予消費者電子優惠券和相關的品牌商品、體驗獎勵,極大的調動了消費者的參與激情,並且適當的降低了互動的門檻。不得不說,《私信門》為微電影的營銷找到了一條新路。
編輯本段微電影平台
自從微電影火起來以後,陸續出現了一些專門針對於微電影的平台,尤其國外的vimeo網站以其高質量的微電影視頻以及專業的微電影教學視頻在全球廣受歡迎,然後很遺憾的是,該網站在國內訪問不了。 中國最大的微電影平台——V電影 (vmovier) 在中國,微電影平台做的最好的就是——「V電影」(vmovier),有中國vimeo之稱,該平台是目前國內最文藝的微電影分享交流平台。裡面有頂尖的影評人,微電影製作人等,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該網站實時不斷分享全球最新最好的微電影,並提供各種相關微電影拍攝教程,為您省去挑選微電影的同時也告訴您怎麼拍攝微電影,讓拍攝變得不再神秘。該網站的微電影活動版塊則發布一些微電影或者微電影劇本徵集活動,同時,該網站也定期舉行開放日活動,邀請著名影評人,電影人,電影愛好者一同探索微電影的奧秘。並且該網站上有別的網站上看不到的vimeo片源,整體質量絕對是國內最高。同時他們在豆瓣上也有豆瓣小站:V電影_vmovier. 也每天實時更新網站內容。 中國微電影門戶網站——愛奇魚 (AIQIYU) 2010年,愛奇魚微電影概念形成,2011年網站正式上線——每天上傳視頻量在200左右。注冊用戶成倍增加。愛奇魚(AIQIYU)是國內專注提供免費(微影視頻,分享視頻,微劇本,微電影教程,微電影活動,個人原創)等頻道包容萬象微電影、高清網路視頻服務的大型專業網站。愛奇魚微電影內容豐富多元,涵蓋青春、草根、創意、原創、網路紅人等熱門微電影。愛奇魚提供分享交流微電影的免費平台,微電影劇本,微活動公開發布!添加微電影可以輕松愛奇魚劃分出屬於自己的版塊空間。成為明星很簡單,首先是先成為微影明星。愛奇魚會讓所有喜愛微電影的人們成為微影明星,同時,也讓每一個用戶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所有影視作品。
9. 看迪士尼樂園怎樣用服務創造價值答案
1、對前往應聘的人,他們首先要求其做自我估價,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之後,學校會放一段影片給應聘者看,詳細介紹工作紀律、訓練過程及服飾,然後才能進入面談,最後再經過評選。
2、經理每天主動在園內巡查,隨時把表揚卡發給表現出色的員工。
3、成立康樂及文化生活委員會,豐富員工的業餘生活。
4、迪斯尼副總裁每周會隨機邀請一位客人吃飯,加強與遊客的溝通,傾聽客人的心聲。
5、迪斯尼樂園通過調查發現如果客人在等候項目的時間過長,則流失客人的可能性非常大。於是迪斯尼建立了快速通道,遊客可以用電子門票換取快速等候卡片提前預約,一個小時後回到這個項目就可以進入優先等候區。
6、關注單人遊客,對於獨自遊玩的客人可以進入優先等候區。
7、遊客部設有員工專門為園區的客人拍攝照片,遊客可以到迪斯尼開設的照片沖洗店選取照片並購買。既方便了遊客又為樂園增加了收入。
8、關愛殘障人士,在劇院第一排座位清晰的標明是為坐輪椅的客人預留,其他遊客均從第二排開始入座。因為處處設置無障礙通道,在園內見到了很多坐輪椅遊玩的客人。
9、園區內的火車非常獨特只有單面窗戶,所有的遊客都是面向樂園隨著火車欣賞樂園全景。這種設計正是為了體現讓遊客在迪斯尼樂園快樂的遊玩忘記外面的世界的理念。
10、為了體現「演出」的概念,員工們把自己的制服都稱作是「戲服」。就連路邊的垃圾桶和路燈都變成了道具來烘托迪斯尼的歡樂氛圍。
10. 服務業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對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思考[摘要] 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一直是我國學者爭論的焦點。本文在綜述不同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要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商品價值的內涵。接著本文將服務分成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和分配服務並分別論述了它們的價值形成過程。[關鍵詞] 服務 勞動 價值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的比重佔60%-70%,中等發達國家也達到50%;在國際貿易領域,服務貿易流量約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4,且有明顯的增長趨勢;[1]在就業方面,服務業在世界發達國家就業量佔2/3左右。[2]可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一、 文獻綜述與本文問題的提出雖然服務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服務價值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理論問題。對於服務價值問題,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在於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問題,即服務勞動是否創造了價值。對於服務勞動是否創造了價值,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部分服務勞動創造了價值和服務勞動創造價值。 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的觀點的支持者大都認為只有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吳宣恭(2002)認為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產權和交換、分配過程不能創造價值,而只能把已經創造出來的價值轉移給相關的所有者,成為他們的收入。胡均(2002)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創造價值,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雖然重要,但並不創造價值,承認非生產性勞動創造價值,不僅不是肯定其重要性,反而是貶低了它的重要性。谷清水(2002)對「精神勞動和服務勞動都能創造價值」的5個理論依據一一進行反駁,反對以社會「需要」和「重要」與否衡量一項活動是否創造價值,主張只有既消耗又物化在有用物品中、使勞動處於「凝結」物狀態的勞動才創造價值。屈炳祥魏彩霞(2002)以馬克思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劃分為依據,對王述英關於「服務勞動也是生產勞動」一說進行反駁,認為服務勞動不是生產勞動,不創造價值。魏新麗肖彬(2004)反對柳新元為將服務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中而將使用價值的概念擴大的做法,他們認為,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物質性,純粹的服務勞動參與經濟運行是通過介入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實現的,參與交換後並沒有使價值增大。部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觀點的學者大多主張擴大生產勞動的外延,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既包括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也包括創造精神產品的勞動。程恩富(2001)在提出並論證「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的基礎上主張將非物質生產領域中一些部門勞動者的勞動納入創造價值的范疇。他認為,能夠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勞動、直接為生產性企業提供某種生產性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以及與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直接有關的非物質生產勞動都創造價值。郭小魯(2001)反對根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內生產總值包含服務勞動的價值得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結論,他認為物質產品的生產者在生產商品過程中購買的服務勞動是價值創造的一個環節,而唱歌、咨詢服務、金融服務等勞動結果不是有形商品的服務勞動從屬於物質產品的生產,只具有交換價值但不創造價值,並通過構造經濟社會模型對此進行說明。衛興華(2004)主張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超越物質生產的范圍,拓寬生產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並將社會所需的勞動分為物質生產勞動、精神生產勞動、商業和服務勞動和社會公務勞動四類。精神生產勞動生產精神財富,有的可以創造價值如出版書籍、科技發明、建築設計,有的則不能創造價值如教師講課、舞蹈表演、藝術家演出等。商業和服務勞動有的創造價值如金融業、保險業、等商業性服務,有的不創造價值如機關、學校等非商業性服務和歌舞廳純粹娛樂型服務。社會公務勞動不創造價值。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的支持者較多。李江帆(1997)剖析了否定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流行觀點如「價值轉移說」、「國民收入再分配說」及「非生產勞動說」,從反面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論點。陳憲(2003)通過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與西方的效用價值論相結合,沿著實物勞動成果-服務產品-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服務產品的價值與價值量的思路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柳新元(2003)通過擴大馬克思的使用價值范疇,把獨立於主體之外的能夠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所有客體納入使用價值范疇的范圍內,並證明服務勞動生產了使用價值,進而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韓玉軍(2004)通過修正古典理論框架,消除「兩分法」把服務納入了古典價值的范疇,並通過對服務價值的實質進行理論分析得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結論。這三種類型對行探討出了在綜述了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問題不但會影響到世界對服務及其所創造出的巨大財富的認識和態度,而且會影響到服務價值理論的基礎。筆者認為,認為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的學者其實是過於束縛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框框裡面,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其實馬克思本身也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本身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用舊的價值觀念理解現代的服務經濟現象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服務具有多種類型,這些類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別,與社會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也具有很大差別。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服務扮演的角色也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布朗寧和辛格爾曼於1975年根據聯合國標准產業的規則,將服務產業分為:消費者服務業,如招待與食品服務、私人服務、娛樂與消遣服務、雜項服務;生產者服務,如企業管理服務、金融服務、保險與房地產;分配服務,如運輸與貯藏、交通與郵電、批發與零售。認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學者雖然在理論上給予了論證,但是較少有學者詳細分析各類服務勞動是如何創造價值的。因此,本文將結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現代價值的內涵,分三種類型探討服務的價值形成。二、 服務價值內涵的發展(一) 馬克思對服務價值的發展古典經濟學家有關服務價值的觀點受到他們有關價值決定因素的影響。重農主義者和重商主義者及後來的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都依靠勞動價值學說與交換價值概念來理解和定義服務。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稱:服務生產所使用的勞動並不「將它本身固定或實現在任何特定的物體上……這個物體在那種勞動過程過後仍將持續存在,隨後還能夠購得等量的勞動」,[3]他把「牧師、律師、醫生、文人、演員、歌手、舞蹈家」等服務列入非生產勞動范疇,認為這些服務是沒有價值的。馬克思對服務價值論進行了一定的發展。馬克思的《資本論》主要是考察物質生產領域里的活動,服務業方面只是論述了流通和金融業,並沒有涉及其他服務活動領域。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此馬克思並不認為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不重要,而是服務業在當時很不發達。後來馬克思在《剩餘價值論》一書中,曾明確地指出服務是一個經濟范疇。馬克思還批評了斯密僅把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看成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觀點,他指出「勞動的這種物質規定性同勞動作為生產勞動的特性毫無關系」。[4]馬克思還指出「對於提供這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和一定的交換價值。」[5]馬克思還把服務分成可以形成有形產品和不形成有形產品兩種,並對兩種服務的勞動價值給予了經濟學上的肯定。可見馬克思也是用發展的和歷史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的。(二)價值內涵的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經濟技術條件及顧客消費觀念的變化,價值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變化。馬克思對價值定義的實質是無差別的勞動,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勞動價值進行高度抽象化,主要是為了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特徵。但是,我們並不能停留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來理解現代社會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內涵。馬克思對價值的定義只依附於勞動時間和一般技術水平,沒有包含商品交換時的主觀需求的認定性。在物質財富有限,對功能的需求和物質供給矛盾凸現的背景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L·D邁爾斯創立了價值工程(VE)/價值分析(VA)技術。他認為:價值是投入的單位成本獲得的產出或收益。它反映出價值與成本的密切關系。他認為成本是顧客購買決策的重要權衡因素。在買方市場下,需求不斷變化,企業間競爭激烈,Michael E.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認為,價值是買方願意為企業提供給他們的產品與服務所支付的價格;價值一般用總收入衡量;「著眼於價值而不是成本,有助於提示競爭優勢的來源」。1997年,《精細思想》的作者James P.Womack和Dniel T.Jones認為:「價值是由顧客決定的,是顧客獲得滿足的度量,可以用具有特定價格、能在特定時間內滿足用戶需求的特定產出表示」。在「顧客價值」概念凸現的今天,現代市場營銷學之父Philip Kotler認為顧客價值是指整體顧客價值與整體顧客成本之間的差額部分,而整體顧客價值是指顧客從給定產品和服務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可見商品的價值內涵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著。每個時代人們對價值的理解都受到其經濟環境的影響,都有著獨特的角度。我們怎麼還能用馬克思時代的價值內涵來理解今天的經濟現象呢?三、 服務價值的形成(一) 生產者服務的價值形成一個經濟體里的生產者服務的產生在於物質生產的需求,因此生產者服務的提供方和接受方分別是生產者服務企業和物質生產企業。物質生產企業購買某種服務,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多利潤。因此該種服務的提供必須能夠滿足物質生產企業的要求,提高其生產效率,提高其創造的價值。而這種服務提供者的收入是來自於他所服務的物質生產企業。如果從「顧客價值」的概念來理解,那麼它的顧客價值是來自於物質生產企業由於接受了服務後創造物質價值速度的加快。馬克思的價值理論認為,產品的價值由生產資料的價值(C)、勞動者的工資(V)、剩餘價值(M)三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在生產者服務的價值形成中分別表現為:生產者服務企業所用到的固定資產或服務工具的折舊、生產者服務企業員工的工資、生產者服務企業的企業主得到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商品的空間形態通常是確定的、有形的,原材料通過勞動者的加工轉移到最終產品上。但是,服務的空間形態是不確定的、無形的。服務勞動者加工的對象往往是物質生產者的成品或半成品,或者服務勞動者可以代替物質生產者完成其產品生產的某一工作環節,或者由於服務勞動者的參與,物質生產者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從生產者服務的對象、過程和結果,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一項服務的價值存在性。(二) 消費者服務的價值形成有些觀點認為,消費者服務只是個人收入的再分配,提供消費者服務的勞動沒有給社會創造或加快社會創造物質產品,並不創造價值。這只是站在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狹隘地理解價值的內涵和外延。經濟學要研究的主要是社會資源的配置問題。之所以要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人類慾望的無限性。人類慾望是無限的,那麼人類的需求絕不會局限於物質的需求。人類需求由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升級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雖然消費者服務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被感受到。消費者服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服務接受者為了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從而為自己增加個人收入帶來幫助;另一種是服務接受者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對非物質需求的一種追求。第一種消費者服務其實是生產者服務在以人為單位上的一個縮影。第一種消費服務的顧客價值可以體現為服務接受者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這種提高可以使服務接受者創造更多的物質價值或其他服務價值。由此可見第一種消費者服務通過改變服務接受者,間接地參與了物質部門的價值創造。第二種消費者服務雖然不能增加物質生產創造的價值,但是並不能以狹隘的價值內涵來否定它的價值。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更高級的需求也往往是通過接受第二種消費者服務得到滿足的。消費者服務的提供者可以是企業或個人。生產資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服務提供者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工具的折舊上,或服務提供者本人為了具備提供這種服務的能力而花費的成本在其所提供服務上的均攤,或兩者的綜合。如果服務提供者是企業,勞動者的工資和剩餘價值就分別體現為企業員工的工資和企業主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如果服務提供者是個人,那麼勞動者的工資和剩餘價值一起體現在其個人的所得和所提交的個人所得稅。(三) 分配服務的價值形成分配服務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流通領域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其理由是:無論價值交換過程有多長,它最後都要表現為對使用價值的購買力。其實這種看法是產生於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在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只看重物質生產環節,領略不到其分配服務的價值。實際上物質商品的流通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流通成本太大必然會阻礙物質商品交換環節的完成。物質商品的交換環節如果沒辦法完成,那麼物質商品的交換價值就得不到實現。物質商品的價值如果得不到實現,那麼生產者會去生產這種物質商品嗎?顯然不會。分配服務的功能正好是為了克服商品的流通障礙。發達的分配服務為一個經濟體物質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流通環境。分配服務的接受者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當分配服務的接受者是企業時,其顧客價值體現為企業可以擴大其產品的出售,從而擴大其生產,獲得更大的利潤。當分配服務的接受者是個人時,其顧客價值體現為個人可以獲得或更低的成本獲得自己需要的產品。而提供分配服務的企業需要投入一定的固定資產或工具,還有勞動力,這體現為其服務的成本。而該企業所得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是其分配服務的剩餘價值的體現。四、 結論綜上所述,價值的內涵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演變的,我們不能停留在馬克思的時代背景,用馬克思價值內涵來理解今天的服務價值問題。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和分配服務領域的勞動都有創造價值,且在服務價值形成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http://www.pinggu.org)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pinggu.org/html/2007-3/19/15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