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戶口制度誰發明的

戶口制度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5-10 19:56:13

Ⅰ 誰是第一個發明用身份證證明身份的人

居民證——最早的身份證
寧夏「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洗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1940年夏,馬鴻逵又下令在清查戶口和居民證的基礎上,制發「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為此,還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驗法》。在制發「身份證」的同時,還制發了「客籍人民居留證」及「通行證」,目的是為了「防範漢奸、間諜、奸黨與姦宄盜匪起見」。實際上,寧夏省建立身份證制度,主要是為了封鎖我陝甘寧邊區根據地,同時也為了更進一步強化對寧夏人民的控制。自從發明了國民身份證,馬鴻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壯丁後,身份證立刻就由部隊收存。如有壯丁逃跑,則向出丁戶追索。逃兵沒有身份證。在寧夏便會寸步難行:要麼被抓回來,要麼逃往外省:國民身份證制度的實行,為馬鴻逵統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緝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Ⅱ 身份證最早出現於哪個國家

份證,是經國家立法給公民的、長期有效並具法律效力的、能證明其身份的制式證件.
身份證件,在人類的古代即已有之.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了「符」、「驗」等類似現代身份證件的通行證件。
1 50年代的嘗試。50年代初,我國曾在東北旅順、大連等城市和邊境地區實行過簡易的身份證制度。之後曾計劃在全國城市頒發「公民證」和「出生證」,並且經過兩年多的准備和幾十個城市的試點。當時,從技術到管理,主要是學習蘇聯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57年公安部正式通知各地:「關於公民證制度,已決定我國暫不實行,各項准備工作應停止進行」。
2 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需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中日益活躍,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據專家推算,全國沒日的流動人口量,1978年底不足1500萬人,1985年已達到5000萬人,目前已達到8000萬人。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中需要證明公民身份的事務多達幾十種,而且將會越來越多。
3 1985年以前的准備。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成功,對我國行政管理和社會各方面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公安部於1983年5月9日,在向黨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問題》的報告中,正式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1984.4.6經國務院批准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北京等十幾個城市為試點。
4完善。1985.9.6六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1986.11.28公布實施。
5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1984年以來,經過各級公安機關和240多萬工作人員的努力歷時7年,截止到1991年底,全國已經有7.8億16周歲以上的公民領到了居民身份證。近600萬人領到了臨時身份證。約佔全國的93%。集中發證的順利結束。
另外,現在二代證已經起用了。

Ⅲ 沒有戶口的人算不算中國人

中國人指的是具有國籍屬性稱呼,也有廣泛概念上的稱謂,甚至在各種場合或立場上也都有不同的認定。除了客觀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與周圍社會的認同(價值觀因素)也占著相當重要的一環。現在官方說法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
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能區分種族和國籍的不同意義,所以對於華人一詞的在使用時很少有爭議。對於中國人一詞在使用時牽扯到政治問題:兩岸問題,東南亞華人問題,其它國家的移民的融入和國家認同問題等,所以爭議比較大。

Ⅳ 秦朝的實行了哪些制度

政治上實行創皇帝制、中央制度、郡縣制度。經濟上實行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重農抑商制度。文化上實行統一文字、五德學說、焚書坑儒、封禪大典等制度。

一、政治

創皇帝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 秦王嬴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

中央制度: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法律制度:秦始皇採用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建議,以法治國,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是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秦法對於秦王朝雷厲風行的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郡縣制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 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

二、經濟

統一貨幣: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土地制度: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戶籍制度: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

重農抑商: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三、文化

統一文字: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五德學說: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

封禪大典: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

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

(4)戶口制度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秦朝制度的影響:

使秦朝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多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並不斷加強;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Ⅳ 在以前古代有身份證嗎身份證誰發明的

古代沒有身份證,但是有戶籍管理制度,應該是從民國的時候才開始出現

Ⅵ 哪個貨發明的戶籍制度

商鞅變法是中國最早的戶籍制度

Ⅶ 戶籍制度是從哪年開始的

中國戶籍制度是從1950年開始的

相關歷史:1950年8月12日,公安系統在內部頒發了《特種人口管理暫行辦法(草案)》,正式開始了對重點人口的管理工作,這是新中國戶籍制度開始的起點。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制定並頒布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後最早的一個戶籍法規,從而基本統一了全國城市的戶口登記制度。

1953年,在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基礎上,大部分農村建立起了戶口登記制度。

1954年,中國頒布實施第一部憲法,其中規定公民有「遷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經常戶口登記制度的指示》,規定全國城市、集鎮、鄉村都要建立戶口登記制度,開始統一全國城鄉的戶口登記工作。

(7)戶口制度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變化:

戶籍制度原本只是一種人口管理的方式,但由於這是一種基礎性制度,其他諸多制度都是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設計而來的,這就使得戶籍不同,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的待遇也不盡相同的情況越來越突出。

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是農業戶籍還是非農業戶籍,不僅意味著個人生活方式、生老病死方面的微觀差別,也意味著個人與國家財政支出之間不同關系的宏觀差別。

戶籍制度設計之初,我國社會結構相對穩定,人口很少發生遷徙。而現在,不僅上億農民工形成了人口遷徙大潮,即使是城市人口,流動性也大大增強。雖然戶籍制度已經做了多次微調,但由於制度設計的基本前提已經有所改變,因此近年來改革戶籍制度的呼聲一直很高。

Ⅷ 中國的戶籍制度起源於何時

戶籍是登記戶口的簿冊。戶口包含兩個概念,以家為戶,以人為口。
中國最早的戶籍制度建立於戰國時期,當時的秦國曾實行五家為一保,十保相連,一人犯罪,十保連坐的制度。
這就是後來的保甲制度的雛形。其他諸侯國也採取了類似的制度。
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戶籍制度。漢承秦制,將戶籍制度進一步完善。漢代每年八月都要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作為征稅、派役、徵兵的依據。唐代,戶籍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當時朝廷規定,每3年修訂一次戶籍,各縣戶籍一式3份,州、縣、中央的尚書省各保存一份。唐代的戶籍登記已經相當詳細,一家之中的男女人口、年齡、土地、財產情況都一一登記造冊,後來歷代基本上都沿用唐代的戶籍制度。
但是古代的戶籍制度只有一種統計學意義,用以作為政府自上而下收稅派役的依據,而沒有作為身份證明的意義。另外,古代許多地方官擔心人丁增多而催征不上加收的賦糧,因此往往瞞報人口,加上商賈流民不能及時登記等原因,古代的戶籍登記總體上是比較粗糙的。

Ⅸ 只有中國有戶籍制度嗎誰發明的

戶籍制度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記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戶籍登記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如殷墟甲骨卜辭「辛巳卜,貞,登帚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登人三千呼戰」等等皆是。《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據《周禮·秋官·司民》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可見,當時已設立了掌握戶籍的官職「司民」,對生齒(男孩滿8個月,女孩滿7個月為生齒)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別登記於冊,即「書於版」,並分城(都)鄉(鄙)進行人口統計(這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城鄉人口劃分)。另外,每年要對人口的出生和死亡進行登記,以掌握自然變動情況,每隔三年進行一次人口調查核實(即「大比」),孟冬(陰歷十月)時上報。所以說,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即「書社制度」和「上計制度」。「書社制度」的內容是:百姓25家為1社,「社之戶口,書於版圖。」「上計制度」是:郡、縣長官每年於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的農戶和稅收的數目作出預算,書之於木券上,呈送國君。如商鞅變法規定「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成熟,戶籍登記制度也日趨完善,周知民數已成為立國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規定男子不論成丁與否,一律登記年齡。[1]漢代,戶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學者認為是年年更造),縣、道官吏負責對戶口的驗查和登記,時稱「案戶比民」,簡稱「案比」。案比的時間在當年仲秋之月(8月)。屆時,老百姓必須扶老攜幼,前往縣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驗閱。戶籍的載入者主要是20-60歲的男子。為了防止人們為逃避苛役而瞞報、虛報,政府還特意制訂了臨時性的查察措施。

魏晉南北朝時期沿襲了秦漢時期的戶籍登記制度,實行黃籍、白籍制,黃籍記載服役年齡的人口,白籍記載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東晉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戶口流徙嚴重,為了整理戶籍,實行了多次「土斷」,將北方僑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統一登入當地戶籍,加強對他們的控制,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隋唐時期實行「輸籍定樣」制,規定:民始生為黃,4至15歲為小,男子16至20歲為中,21至59歲為丁,60歲為老。唐玄宗時改18至22歲為中,23歲為丁。國家每年一造計帳,3年一造戶籍。戶籍簿一式三份,一份留縣,一份送州,一份送戶部。[2]編制戶籍時,「縣司責手實計帳,赴州依式勘造,鄉別為卷,總寫三通。其縫皆注某州某縣某年籍,州名用州印,縣名用縣印。」[3]唐代仍實行「案比」制度。唐代人李賢為《後漢書》作注,稱漢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閱」。敦煌文書唐代籍帳殘卷中,關於被登記人的面貌特徵和疫疾的情況的記載很多。如某人「右足跛」、「耳下小瘤」等。案比之後,正式造籍,其原則是自生齒以上,人皆著籍。根據北朝西魏大統13年(547年)敦煌地區的計帳文卡看,從黃(1-3歲)、小(4-9歲)到老(60歲以上)、侯(殘疾、廢疾、篤疾),從家庭成員到奴婢、養子都登記在冊。這種戶籍格式,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宋元時期戶口的編造時間間隔也是三年。「三年一大比,造戶籍、上計帳。每造凡三本,一留縣,一送州府,一申省部。」宋代是編造五等丁戶簿,重點是評估和確定戶等。元代在村社還置有一種鼠尾簿,隨時登記戶口的變動。

明朝,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下詔,戶部籍天下戶口,並置戶貼。登記的主要內容是籍貫、丁口、姓名、年齡等。為防止假冒、偽造,政府將戶貼「以字型大小編為勘合,用半印鈐記,籍藏於部,貼給於民」。上報方式是地方基層組織將當地戶口「取勘明白」,匯集後到縣,「縣報於州,州類總報之於府,府類總報之於布政司,布政司總類呈報本部立案,以憑稽考」。[4]清朝基本繼承了明代的戶口登記制度。最初是三年一編審,後來改為五年一編審。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戶口編審制度,代之以通過「歲計」了解各地戶口增減情況。

民國時期先後出台了《戶籍法》(1931年)和《戶口普查法》(1947年),推行國民身份證制度(1946年),建立了各級戶政機構。

Ⅹ 在沒有身份證的古代,居民要怎麼證明「我就是我」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的身份證,但是古人非常聰明發明了戶籍,戶籍上面詳細記載這個人詳細資料,只要查看戶籍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哪裡,是不是這個國家的人。簡單說戶籍就是類似我們現在的身份證,可以證明“我就是我”。

總結一下,古人雖然是沒有身份證,但是古代統治為了方便管理古人,就發明了戶籍制度。

閱讀全文

與戶口制度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