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神秘創造理論

神秘創造理論

發布時間:2022-05-09 19:55:41

㈠ 在這三天里為什麼說愛因斯坦是偉人

因斯坦的傳奇名聲,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他是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因為他為現代物理學貢獻了光電子理論、全新的時空觀—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尤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個與原子彈製造連在一起的簡單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面對德國納粹和兩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學聲譽聯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簡單地和被動地參與,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還是一個有兩次婚姻的丈夫,一個至少是3個孩子的父親,一個有多重國籍的公民,一個被提名為總統的人,尤其是一個猶太人。

作為一個科學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愛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滿了爭議。集中在愛因斯坦身上的幾個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在科學方面,愛因斯坦是獨立發現了相對論,還是剽竊了別人的思想:一個專利局的職員真的會在那個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獨自發表那麼多篇劃時代的論文嗎?在生活方面,愛因斯坦對婚姻和家庭是盡到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還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責任:為什麼與自由戀愛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遺棄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剛離婚就重新結婚?在社會活動方面,愛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還是成熟的:為什麼支持美國製造原子彈,為什麼拒絕擔任以色列總理?

1 傳記概述

認識自然的深度與廣度,個人生活的繽紛色彩和廣泛領域,性格的復雜性,使愛因斯坦吸引著眾多的傳記作者。在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員外,還有他的不同時期的同事、專門研究現代物理學史的學者、傳記作家、新聞記者。愛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傳記的科學家。一般的公眾也只有通過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才能認識和了解有關愛因斯坦的方方面面。這些傳記作品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的各種回憶錄,以介紹愛因斯坦對社會的貢獻為主的評論性傳記,以對愛因斯坦科學原理的解釋為主的科學性傳記,以描寫愛因斯坦生活故事為主的文學性傳記,有以各類照片為主並配以簡單文字說明的畫報式傳記,還有集中在愛因斯坦所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傳記。

傳記作者們都試圖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傳記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認同,或排異。崇拜者多把愛因斯坦作為英雄和偉人來描寫,把愛因斯坦推上了科學與道德的雙重神壇。他們似乎有意識地迴避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覺得這些問題要麼是無中生有,要麼是小題大做。認同者雖然不迴避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但竭力維護愛因斯坦的偉人形象,認為其他方面的瑕疵並不能掩蓋其身上的光輝。排異者則把重點放在了曝光與揭秘上,為了掀開罩在愛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紗,往往以批判和譏諷的文字誇大愛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點。更有甚者,則完全否認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我們可以從以下用英文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看看愛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寫和分析的,看看愛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愛因斯坦傳記的歷史也是現代傳記風格演變的歷史(國內沒有翻譯出版的傳記的基本內容見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國內翻譯出版的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有:瓦朗坦的《愛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爾內克的《愛因斯坦》、塞立希的《愛因斯坦》、佩斯寫的《上帝是微妙的》、《一個時代的神話:愛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與物理學的邊疆》、庫茲涅佐夫《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奧弗比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等等。)。

伽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宇宙的建構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贊美的語調、華麗的詞藻、生動的細節描述了愛因斯坦的早期科學生活,滿足了公眾對愛因斯坦的好奇心。由於出版得比較早,這本傳記沒有涉及到愛因斯坦與玻爾等哥本哈根量子詮釋的科學爭論和愛因斯坦參與的各種政治活動,因此該書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過多的虛構性情節使該書顯得臃腫和沒有意義,也降低了其史學價值。

1954年,瓦倫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愛因斯坦的戲劇(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倫廷是愛因斯坦第二個妻子的親密朋友。這里的「戲劇」是指愛因斯坦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在德國受到迫害和逃離納粹統治的生動場景。盡管該書也有對愛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論和聲譽鵲起等過程的介紹,但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了愛因斯坦從德國出逃到在美國定居的這一段時間。像很多早期的傳記那樣,該書也把愛因斯坦當成偶像來描寫。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生平與時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稱為、是第一本比較中立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全面系統介紹愛因斯坦的一生,對他的科學理論、政治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等三個方面都傾注了同樣的精力,大體上平均著墨,沒有偏廢。作者不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本觀點,也對愛因斯坦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和反對納粹政府給與了特別關注。尤為重要的是,作者謹慎地採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力圖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耐心地糾正那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傳奇並阻止虛假故事的進一步傳播。

《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這本書勾勒出一個完全簡單的人的故事」。該書的兩位作者中,霍夫曼與愛因斯坦供過事,杜卡斯則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該書的基調則是明顯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為霍夫曼是一個物理學家兼作家,自然能夠把把相對論解釋得非常清楚,適合門外漢閱讀;因為有杜卡斯的影響,該書以豐富的資料、生動的圖片和一種最親切的態度來觀察愛因斯坦。1981年,他們又兩人合作編寫了《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書。該書通過摘錄過去從未發表的愛因斯坦與其他人的來往書信、雜志短文和各種評論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樂的、友善謙恭的、睿智無懼的和孤獨的一面,可以當成一本枕邊書。令人遺憾的是,該書對愛因斯坦的具有戲劇色彩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卻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區別於把那些注意力傾斜在科學家的生活方面的傳統的生活傳記,該書是一本典型的科學傳記。派斯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愛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說是一個對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最理想的闡釋者。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解釋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起源、形成及其意義,而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則零星地穿插其中。這是一本對普通讀者來說難度很大的傳記,需要基本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知識才能閱讀,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物理教材。作為這本傳記的補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愛因斯坦曾居於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這本易讀的、散文式的傳記里,派斯描寫了愛因斯坦與妻子兒女的關系,與尼爾斯·玻爾、德布羅意的友誼,如何得到諾貝爾獎,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交流,如何出現在報紙版面上,以及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

《愛因斯坦曾居於此》

賽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美國(Einstein in America)》著重描述了愛因斯坦居住在美國這一段時間(從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與玻爾等人的科學爭論外,當時的愛因斯坦已經大量捲入科學研究事業之外的活動中。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地回顧了愛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愛因斯坦參與國際主義活動、曼哈頓計劃與核武器控制、猶太復國主義、和平主義運動以及反麥卡錫主義的種種場面。

《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愛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兩位作者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試圖通過解讀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檔案文件,對愛因斯坦的人格特徵進行重新評價。像書名指明的那樣,該書的主題在於人性而不是科學。在作者看來,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學聖人形象,掩蓋了愛因斯坦作為男人的激情和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弱點。通過對熟悉愛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訪,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一個妻子米列娃和兩個子女、第二個妻子艾爾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關繫上。該書因為過於喜歡暴露隱私,把愛因斯坦描寫得象個「女性虐待狂」。

《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

與《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對比的,是同樣在1993年出版的、由懷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賓(John Gribbin)兩人撰寫的《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兩位作者發現,那些把焦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傳記,明顯地誇大了愛因斯坦的所謂對家庭的不負責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為,其目的是強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經非常牢固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形象。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確實有道德方面的弱點,但是正是他的科學天才而不是失誤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因此,作者只是對愛因斯坦的有關爭議進行了簡單提及,著重對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其他創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進行重點描述。

《愛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沒有深入討論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力圖糾正那些被嚴重扭曲了的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眾形象。在采訪愛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並查閱了80年代公開的愛因斯坦婚姻檔案後,作者要給出對懸而未決的爭議問題的新思考。他認為,愛因斯坦並不像很多傳記描繪的那樣,在政治上不成熟,對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愛因斯坦所謂的非法私生子的證據,確認愛因斯坦在男女關繫上的不嚴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貶損了愛因斯坦的名聲。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寫的三部傳記互為補充,可以完整地構成對愛因斯坦的基本認同。

《愛因斯坦傳》

1998年,《愛因斯坦傳(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國翻譯出版,作者為德國科學記者弗爾辛。作者把傳記的重點放在了愛因斯坦去美國前的日子裡,只是簡單提及了他在美國的生活,這樣作者就能夠集中精力來講述愛因斯坦從少年到科學巔峰時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傑出貢獻的,又是在最艱難的時期如何面對種種生活難題的。面對普通讀者,讀者用異乎尋常的詳細和清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過程,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觀建立在廣闊的科學與哲學的背景知識上。作者展示了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相處、推進和平主義和支持猶太難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復雜性,同時也談論了愛因斯坦的愛情和遺棄了的女兒。

《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

2000年,奧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書,首次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形成的思維過程和他的戀愛過程結合起來。作者把傳記時間限定在愛因斯坦最富創造力的1900~1920年,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插曲。在作者看來,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得益於第一個妻子米列娃·瑪利奇(Mileva Maric)的愛情的激發:即使愛因斯坦沒有剽竊米列娃的論文,米列娃也促進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報只有傷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評的是,科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內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與愛因斯坦的發現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做法都是值得懷疑的。

《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

別爾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傳記,意在從根基上摧毀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形象。作者揭露愛因斯坦是通過借用、抄襲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的科學家如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的論文的方法,來獲取自己榮譽的,因為愛因斯坦不使用這些人的結果就無法推出自己的結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學家已經出版的言論,來證實他們對愛因斯坦的剽竊行為有所發覺。該書的批評者認為,作者犯了某種「聖人恐懼征」,挖空心思地對偉大人物施放毒劍。商業化和炒作使得這本傳記的價值大打折扣。事實上,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愛因斯坦從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等科學家那裡獲得了靈感,但與剽竊毫不相干。

也許,像「一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傳記作者也有一千個愛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實不容篡改。當歷史褪盡偉人身上的光環,還原其本來面目時,愛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個獨具創新智慧的、帶有人格缺陷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科學天才。

2 學術聲譽與社會名聲

盡管愛因斯坦在其創造奇跡的1905年發表了革命性的5篇論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說、詮釋布朗運動、確定分子大小的一種新方法和誕生狹義相對論(詳情可參見《愛因斯坦奇跡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一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譯出版),但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名聲稍微晚了幾年,始於1909年10月,這是他首次被奧斯特瓦爾德提名為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奧斯特瓦爾德是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方面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與哥白尼和達爾文的工作相提並論。也就是在1909年10月,愛因斯坦開始擔任蘇黎世大學副教授,結束了自己的非職業科學家生涯;在伯尼爾大學他接受了第一個榮譽學位。1912年和1913年奧斯特瓦爾德重復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後,愛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個科學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學家除奧斯特瓦爾德外,還有先後獲獎的著名科學家如維恩(1911,獲諾貝爾獎時間)、昂內斯(1913)、勞厄(1914)、普朗克(1918)、玻爾(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領域除狹義相對論外,還有廣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等。由於古爾斯特蘭德(1911年因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獲生理醫學獎,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學院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成員之一,1923~1929年還是該委員會主席)堅持對相對論的批評,1922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的規律方面的發現而獲1921年的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未能因為相對論獲獎,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有物理學家反對相對論,而是因為諾貝爾獎的授獎原則是主要授予那些實驗物理學或者得到實驗多次驗證的理論假設。關於愛因斯坦的獲獎過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詳細的介紹。也就是說,如果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改變評獎原則的話,愛因斯坦是可能多次獲獎的。這也是為什麼霍金沒能因為黑洞研究獲獎、楊振寧沒有因為規范場理論再次獲獎。

1925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學術聲譽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續。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中寫到:「1915年11月,隨著引力場方程的創立,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也達到了高峰。此後一段時間,他的著作沒有明顯衰落的跡象。盡管愛因斯坦病患纏身,從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對論和量子論兩方面還是碩果累累。從1920年以後開始有了緩慢的衰落。即從恢復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後,雖然他後來三十年中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但是創造性時期突然終止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90頁)

愛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廣告文字見諸報端,但愛因斯坦在社會上的名聲始於1919年。「從倫敦《泰晤士報》1919年1月7日報導那條新聞消息的時候起,愛因斯坦的傳奇故事就開始了。」(第374頁)這是歸功於愛丁頓的測量。一夜之間,愛因斯坦從學術人物變成了公眾人物,從此之後愛因斯坦的名聲越來越大。關於愛因斯坦受到大眾崇拜的原因,佩斯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生逢其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亂與恐慌,使人類處於前途渺茫的境地,這時愛因斯坦順勢而生,給人類帶來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國詩人蒲柏贊揚牛頓的詩句來贊揚愛因斯坦,就是「人類和人類的秩序隱藏於混亂之中,上帝說,愛因斯坦,來吧;於是,世界頓時廓清。」二是神秘其詞。因為介紹愛因斯坦的貢獻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而隱藏在語言之後卻是高深莫測的神秘理論。日常語言和高深理論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們對創造理論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來,後半生的愛因斯坦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出現在大眾之中的,這才使得他的社會名聲如此之大並且能夠維持。如果說愛因斯坦「一生躊躇於在政治與方程之間」,那麼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後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他樂於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並對社會問題發表看法(這與他在學術上的獨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性格截然相反);他與反猶太主義者的斗爭(一些人把相對論和猶太人等同起來一起反對,他不得不同時為維護自己的相對論和猶太人血統抗爭),他與美國核彈政治的瓜葛(因為相信德國科學家會製造核彈,他建議美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原子彈),他倡導和平主義(他呼籲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撇開他的學術成就不談,單就他的政治行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會公眾人物興趣的。

有人認為是媒體的炒作造就了愛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聲。事實上,對於評價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社會名聲只是學術聲譽的附屬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說一個科學家偉大,是因為他對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是自己親自做出的,然後是指導或者影響別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於學術而有所成的科學家就無法在科學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傳記作者把傳記內容的重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愛情、婚姻與激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在科學和社會活動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愛因斯坦為人所詬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兩次婚姻和幾次婚外情,以及他對孩子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愛因斯坦有著一段波西米亞般的現代浪漫愛情。愛因斯坦的真正愛情故事是發生在瑞士理工學院,從1896年兩人相識後不到1年,18歲的他和同校女同學、比他大三歲的米列娃的關系超出了普通同學的界限,也使得他結束了只持續了幾周的、與鄰居女孩的朦朧初戀。盡管米列娃有著生理缺陷,但她屬於當時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學院有史以來的第5位女學生。他們的相戀的基礎可能是出於物理學的共同愛好,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猶太人,年紀比愛因斯坦大,肢體有缺陷,還是個知識女性。當米列娃把感情寄託在愛因斯坦身上的時候,她的原本優秀的學業成績卻每況愈下,兩次考試未能及格,逐漸放棄了科學,而愛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漸痴迷於物理學研究。在此期間,米列娃得過猩紅熱,未婚先孕,這進一步拉大了和愛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學業上的距離。在他們的女兒小麗莎出生1年後的1903年,兩人結了婚。小麗莎兩歲後也得了猩紅熱,再往後的命運無人知曉,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養了。至此之後,米列娃完全服務於家庭,養育孩子,處理家務,而愛因斯坦的事業開始蒸蒸日上,聲譽鵲起。這段婚姻雖然維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愛因斯坦與表妹艾爾莎開始往來時就已經結束了。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對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無動於衷呢,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很快與曾經熱戀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呢,可能永遠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對前者的可能解釋是,一是米列娃身體不好,而愛因斯坦不願意為了照顧一個生病的小孩而放棄物理學研究;二是愛因斯坦擔心一個私生子會影響自己的名聲,妨礙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機構的前途;三是愛因斯坦正處於人生中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父親剛剛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專利局的工作剛剛開始,收入微薄,難以照顧兩個家。

對後者的可能解釋是,首先,當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走得越遠,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夥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數學水平在愛因斯坦面前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愛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很好照顧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那時米列娃對物理學和精神醫學依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其次,米列娃在經歷學業挫敗、未婚生子、婆婆反對等等的難堪局面後,性格變得陰沉和猜疑,難以與人相處;而艾爾莎溫柔、熱情,沒有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照顧愛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為愛因斯坦生養了兩個男孩,其中第二個男孩愛德華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須全力以赴來照顧兩個孩子,同時她也不習慣柏林的生活,兩地分居使得她無法對經常患病的愛因斯坦則不能照顧周全。

愛因斯坦對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聽之任之,既是他的名聲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圍;也與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隨意和悲觀的態度有關。愛因斯坦沒有拒絕其他女人的攻勢,常與她們觀賞歌劇、乘船出遊。艾爾莎縱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與其說愛因斯坦需要的是艾爾莎的愛,還不說它需要的是艾爾莎的照顧。同樣,與其說艾爾莎需要愛因斯坦的愛情,還不說愛因斯坦能夠滿足艾爾莎作為一個偉人的妻子的虛榮心。艾爾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愛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約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後,愛因斯坦再也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婚姻生活已經厭倦了。愛因斯坦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對於兩次失敗婚姻的真實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種試圖使某些出自偶然的東西持續下去的不會成功的嘗試」,「 一切婚姻都是危險的。婚姻的確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 婚姻使得人們互相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財產,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個人」。

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對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對待婚姻一樣隨意,缺乏責任感,盡管他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給了離婚的妻子。當一個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給他認為是最重要的科學事業後,對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處於非理性的放任狀況了。顯然我們不能依靠道德標准來評價科學家是否一個偉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苛求科學偉人,但人們的內心還是希望一個科學偉人也同樣是一個在其他方面完美無缺的、十分理想的偉人。

4 愛因斯坦的個人主義與機會主義

為什麼愛因斯坦與他的妻子關系一般,對自己的孩子並不關心,對家庭生活表現出一種不近人情的冷漠呢?這要歸因於天才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特徵,那就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者。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關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別人更為重要。這種特點體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種性格缺陷,可對很多天才們來說卻是優點,能夠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對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潛意識里把所有的思維活動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取得成功。或者說,許多天才是典型的偏執狂。因此,對愛因斯坦來說,婚姻與家庭在心中幾乎沒有什麼地位。比愛因斯坦更極端的例子是牛頓,他不談戀愛,終身未婚。天才們可能表面上是和藹可親、面對笑容的,但內心深處卻總是孤獨的。如果說愛因斯坦晚年「喜歡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歡性愛」,那可能是他排遣內心孤獨的一種方式,正如牛頓的晚年集中於煉金術和神學一樣。

《愛因斯坦全集》現任主編舒爾曼(Robert Schulman)給出了解釋愛因斯坦行為的另一個原因。在回答傳記作者布里安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麼不關心私生子的問題時,舒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大家都習慣於把他當作普林斯頓的聖人了,不過我認為,不應該排除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願意提到『機會主義者』這個稱呼,這個稱呼其實是很中性的,那隻是表示某人絕不放過估算利弊得失的機會罷了。一旦如此看待愛因斯坦,很多行徑就可以理解了」。(轉引自布萊安著鄧德祥譯《愛因斯坦(上)》,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8,第81頁)以此類推,為什麼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卻不反對別人稱他為德國科學家,因為德國有認可他的科學理論的權威科學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費歇爾等;為什麼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支持美國研製原子彈,因為他認為納粹德國如果更早地製造出原子彈危害會更大;為什麼他支持猶太復國而不願意當以色列總統,因為他認為猶太人數量畢竟不是太多,在國際舞台上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愛因斯坦的行為准則與普通人沒有區別。

㈡ Triz理論怎麼理解

神奇的點金術——TRIZ

冷戰時期,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特工與前蘇聯的克格勃曾經進行過無數次驚心動魄的間諜戰,其中一次就是圍繞被稱為神奇的「點金術」展開的。因為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驚異於前蘇聯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創造能力,他們把創造這種奇跡的神秘武器稱為「點金術」,可結果強大的克格勃使歐美國家只能望「術」興嘆。

那麼這種神奇的「點金術」到底是什麼呢?它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威力?

這個「點金術」就是當前世界上著名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被簡稱為TRIZ理論,它是由前蘇聯發明家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創立的,TRIZ就是 「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俄語縮寫,後來Altshuller也被尊稱為TRIZ之父。

1946年,Altshuller開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研究工作。當時Altshuller在前蘇聯裏海海軍的專利局工作,在處理世界各國著名的發明專利過程中,他總是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進行發明創造、解決技術難題時,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學方法和法則,從而能迅速地實現新的發明創造或解決技術難題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發現任何領域的產品改進、技術的變革、創新和生物系統一樣,都存在產生、生長、成熟、衰老、滅亡,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產品設計並能預測產品的未來趨勢。以後數十年中,Altshuller窮其畢生的精力致力於TRIZ理論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領導下,前蘇聯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了TRIZ的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建立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演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並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建立起TRIZ理論體系。

在前蘇聯,TRIZ方法一直被作為大學專業技術必修科目,已廣泛應用於工程領域中。蘇聯解體後,大批TRIZ研究者移居美國等西方國家,TRIZ流傳於西方,受到極大重視,TRIZ的研究與實踐得以迅速普及和發展。西北歐、美國、台灣等地出現了以TRIZ為基礎的研究、咨詢機構和公司,一些大學將TRIZ列為工程設計方法學課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TRIZ理論和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工程實用性強,並經過實踐的檢驗,如今它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創造出成千上萬項重大發明,為知名企業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TRIZ理論引入中國也只是近幾年的事,但它已經逐漸得到國內諸多科研結構、公司和專家的重視,在以TRIZ理論為核心的創新方法與技術研究應用方面,走在前列的是我國的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從事計算機輔助創新技術及技術咨詢的高新技術企業,他們的創新技術研究水平目前已經處於世界前列。他們將創新技術研發中心設在世界創新技術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發源地——白俄羅斯的明斯克,那裡有數百名創新技術理論專家,是當今創新技術研究的領跑者;在中國則設有行業創新技術研發中,著力於創新技術在以中國為中心的工程技術領域的應用和推廣。他們提供的一套完整的計算機輔助創新解決方案,正在國內諸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研究機構發揮作用,為快速提升我們創新技術水平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TRIZ 助三星創造奇跡

據統計, 2003 年,三星電子採用 TRIZ 理論指導項目研發而節約相關成本 15 億美元,同時通過在 67 個研發項目中運用 TRIZ 技術成功申請了 52 項專利。僅僅一項創新技術就能對一個跨國企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 TRIZ 的創始人 G. S. Altshuller 對此也始料未及。

從 1997 年三星引入 TRIZ 理論到 2003 年的近 7 年時間里,三星應用 TRIZ 取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但很多創新環節仍然需要 TRIZ 專家的協助才能完成,而且這些專家往往都有十年以上的 TRIZ 應用經驗並通曉不同的工程領域。我們因此稱三星的這種創新模式為「專家輔助創新」( EXPERT AIDED INNOVATION )。

㈢ 蘇格拉底的神秘主義和辯證唯心主義的區別。

1、神秘主義」( mysticism )一詞出自希臘語動詞 myein,即「閉上」,尤其是「閉上眼睛」。之所以要閉上眼睛,乃是出自對通過感官從現象世界獲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過,神秘主義並不像懷疑主義那樣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僅僅主張閉上肉體的眼睛,同時卻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使心靈的眼睛不受現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擾,從而返回自我,在心靈的靜觀中達到真理、智慧。因此,辭書中對神秘主義的解釋一般是「通過從外部世界返回到內心,在靜觀、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狀態中與神或者某種最高原則結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2.神秘主義(Occultism)「神秘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occultism(意為「隱藏或隱蔽」)派生而來的,其基本含義是指能夠使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之力的各種教義和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包括諸多理論和實踐例如玄想、唯靈論、「魔杖」探尋、數靈論、瑜伽、自然魔術、自由手工匠共濟會綱領、巫術、星占學和煉金術等。這許許多多的神秘主義對西方文明已經產生影響,而且還在繼續產生影響。神秘主義的基本信條就是世上存在著秘密的或隱藏的自然力。能夠理解並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須接受過神秘知識的教育。這里,神秘的知識被認為是來自於原始古老的智慧,神秘的自然力被認為可以用來控制環境和預言未來。 辯證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上帝」和人們的主觀意識受到「辯證法」的制約,並推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客觀世界是由虛有的「上帝」和人的主觀想像在「辯證法」的制約中創造出來。 3、辯證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上帝」和人們的主觀意識受到「辯證法」的制約,並推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客觀世界是由虛有的「上帝」和人的主觀想像在「辯證法」的制約中創造出來。 他們把這個虛有的「上帝」看作為客觀存在,是一成不變的;這個一成不變的作為客觀存在的「上帝」所創造的客觀世界及其客觀事物,只能由「上帝」和由「上帝」授權的「人」在「辯證法」的制約中去隨意地加以改造和創造。其認識根源則是:將認識過程中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部分誇大或僵化為絕對,看作為「物質構成體」的主要方面,承認並誇大「意識」不受客觀規律制約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心主義包括客觀辯證唯心主義和主觀辯證唯心主義。

㈣ 創造力的基本性質

創造力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基本性質:
1)普遍性。創造力的普遍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一般都具有創造力。創造力並非超凡之力或神秘之力,它首先是人的自然屬性。
創造力無時不有。人類從製造工具的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創造。創造性的勞動不僅促使類人猿完成了向人類進化的飛躍,同時也為人類施展自身的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創造力無人不有。一般認為,一個能從事智力活動的人,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產生新的思維或行為亦即從事創造,因而也就具備一定程度的創造力。
人的先天性生理素質對創造力有一定影響,但是並不能決定創造力的高低或限定創造力的發展程度。例如,人的腦容量的大小與創造力不存在線性相關的關系。有資料介紹,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量為2012克,而差不多同時代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法朗士的大腦只有900多克。腦重的差異雖然在一倍以上,卻沒有影響這兩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力。
人在社會生活中得到的許多附加因素,如身份、學歷、職業、地位、財富等,雖然多少同創造力有關但沒有必然聯系。例如; 郝建秀創立先進工作法、倪志福發明新式鑽頭的時候,都是普通工人。華羅庚最初發表數學論文的時候,只有初中二年級文化程度。
2) 特殊性..創造力是人的一種十分珍貴的特殊能力,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和創造時機的隨機性。
個人創造時間的有限性。任何個別的創造者進行創造的時間也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生命存在的時期內,人也不可能時時、事事都進行創造。由此觀之,個體的創造時間就更為有限,從而表明創造力是極為珍貴的特殊能力。
創造時機的隨機性。從創造者自身來說,既無法精確預測未知的創造時機何時到來,又不能預先准確安排創造成果的具體形式。創造力的有效發揮往往是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結果,外因的誘發有時會對創造起到關鍵的作用。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適時地抓住有利於創造的機遇。
3)社會性。 在很多情況下,創造活動表現為群體的共同實踐,創造成果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遠古以來許多重大發明成果的創造者早已佚名。是誰設計了尼羅河畔的金字塔?是誰創建了橫貫華夏的萬里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缺乏准確的資料記載,因此我們只能推測:是古代埃及人和古代中國人。 個人的創造離不開社會條件。在不少情況下,創造可以表現為個人的思維與行為。即便如此,也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必要條件。在完全脫離人類社會的條件下,個人的創造力是難以產生的。狼孩的悲劇就是一個例證。由於自幼與社會隔絕,狼孩只是動物學意義上的人。非社會的生長環境使他們沒有學會正常思維,當然更談不上具備創造力。
4)能動性。能動性是指創造力能對客觀世界產生強烈的反成深遠的影響。
創造力是智力因素的有效綜合。創造力與智力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創造力同智力的組成因素密切相關。創造者進行創造的過程中,往往要綜合運用觀察、記憶、思考、想像等智力因素,不僅使它們得到有機的統一,而且有效地組合成主動、積極、活躍的創造力,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成果。創造力能動性的意義首先就在於此。
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發。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創造力是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結合,不僅是人腦特有功能與人體特有技能的外部表現,而且受人的理想、抱負、意志、感情、情緒、精神狀態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有利的條件下,創造者會受到上述非智力因素的激發而產生極大的創造力。有不少人在千鈞一發的危難關頭能夠急中生智,想出異乎尋常的方法化險為夷,就是創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化的能動性表現。還有一些人不畏艱辛,不怕挫折,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堅持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終於在某個領域獲得新的突破與成功,這也是創造力在非智力因素影響下發揮能動性的例證。
5)可開發性。可開發性是創造力的一個鮮明特點,意味著創造力存在可以挖掘的潛在優勢。正是在不斷挖掘、不斷開發的前提下,創造力才得以發展增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創造力的差異性是可開發性的前提。不同人的創造力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例如,英國人斯旺從1848年開始研製電燈三十餘年並研製出碳絲燈泡。美國人愛迪生也試驗過多種材料製造電燈泡卻屢遭失敗,直到1879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讀到斯旺製成碳絲燈泡的消息,才受到啟發並轉而研究碳絲燈泡。可是,斯旺長期只帶一名助手孤軍奮戰;愛迪生卻組建了研究所,同難 許多人合作攻關。斯旺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愛迪生則造注重推廣應用。為了使電燈具有實用價值,他改革了電路聯接方式,研製了細燈絲燈泡、變壓器。供電網等有關成果。斯旺在制出第一個碳絲燈泡32年後才首次申請了一項專利;愛迪生卻在研製碳絲燈泡以後的四年內獲得與電燈有關的專利147項。相形之下,愛迪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方法、創造能力都大大地超過斯旺。電燈發明者的桂冠也理所當然地戴到了愛迪生的頭上。
創造力可開發性的理論依據。創造者施展創造力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發揮了主導作用,而人腦正是創造性思維的發源地。現代生物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均由大腦皮質(皮層)、大腦白質(髓質)基底神經節和側腦室組成。其中大腦皮質是思維的器官,表面約集中了140億個神經細胞。其構造之復雜,功能之特異,都難以估量。根據實驗資推測,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七億多冊書籍,單項記憶可保持八十餘年。僅就記憶存儲功能而言,即便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一生至多隻利用了自己大腦功能的百分之幾。由此可見,人腦還存在極大的潛力。正是這種潛力,為創造力的可開發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㈤ 怎麼創造自身的神秘感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創造自身的神秘感應該這樣做:
表情深沉而又自信,
眼神深邃有內涵,
語言凝練而有哲理和韻味且少說話,
穿著要有品位有個性,
謹言慎行不拘言笑,
做事要有自己的氣場。

㈥ 神秘創造奇跡奇跡是人類渴望理解的基礎

奇跡是一個可以讓人在某方面獲得飛躍的機會!
那麼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
愚者渾渾噩噩過日子,聰明人懂得把握機會,而成功者懂得創造機會!
我想應該是這樣解釋!

㈦ 人到底是不是神創造的(詳細的)

人不是由神創造的。

人是從類人猿開始進化而來的,全球人類基因圖譜告訴我們,人類在七萬年前才走出非洲,我們的共同祖先來源於非洲。

從類人猿到現代人的進化過程可至少上百萬年的歷史,可能每經過十萬年類人猿就進化一點,比如開始直立行走,再慢慢會使用工具,再慢慢胃只開始接受熟食而變得矯情起來。

現代人和類人猿可能存在一萬種差別,而這一萬種差別是通過上百萬年逐步漸變累積而來的,而並非一蹴而就突變而來的。

人類的進化總體上可以劃分為4 個階段,早期猿人(又稱南方古猿)和晚期猿人(又稱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的剛剛從猿進化到人,腦容量依舊很小,他們還不會製造工具,但可以利用天然的樹枝、石塊等天然物品當做工具謀生。

直立人的身體已經和現代人相差不多,腦子還比較小,他們不但會使用製造石器,後期還學會用自然火。

早期智人和現代人已經差不多,生產力更發展,思維更廣闊,人際關系更親密;晚期智人生產力更加發達,他們已經能夠製造火種,而且有了初步的手工藝品的製作和裝飾。

這些都是經過科學和生物學的驗證而得出的數據,而關於人類由神創造的傳說,都是古代落後下的產物,由於當時的人類還不能很好地解釋人類的來源,因此臆造出了神創論。

對於這種用神學或者哲學解釋人類以及萬物起源的觀點是很難自圓其說的,西方有亞當夏娃,中國有捏土造人,事實和科學證明,這些都是特殊時代的產物,人並不是由神創造的。

(7)神秘創造理論擴展閱讀:

一切宗教都是和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假如沒有傳說中萬能的神和超自然的神跡,就不可能有宗教。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宣稱,人和世界是由神創造的,在生物科學如此發達的當代,恐怕很少有人再相信這套上帝創造人的神話。

反之,人創造神的論斷卻越來越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人如何創造神,卻是人們不懈求索的歷史之謎。

人類最早的神觀念和對神進行祭拜的活動,顯然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這一事實已得到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大量資料和研究成果的有力證明,並獲得了宗教學者的一致公認。

神作為一種千百年來被人們所信奉的存在,產生於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

任何意識的產生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都能夠從社會存在中找到它產生的根源,原始人類關於靈魂、魔力等等神的觀念,都是產生於人類內心樸素的東西。

然而,在原始社會那種低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這些不真實的神卻成了原始人同大自然斗爭的必要手段,他們企圖藉助於這些產生於自己意識里的神給予他們勇氣與智慧。

所以說,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原始人類征服自然以求生存發展的願望,是神與宗教觀念產生的根源。

可以想像,原始人類當時面臨著一種多麼險惡的生存環境,原始人類的生活受到自然力的巨大壓迫,但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類既想征服它,又無能無力。

既希望弄清楚自然的奧秘,又百思不得其解,這種矛盾嚴重困擾著他們,並驅使他們尋找解決的方法。

既然不能知道這些自然力是如何產生的,原始人類就認為它們來源於一個能掌握人類生老病死、控制大自然陰晴冷暖的人。

他們把這種人稱之為神,並用祈求和祭獻的方式去取悅神,希望獲得神的恩賜。

㈧ 什麼是幽浮理論和新世紀神秘理論

幽浮理論:150多年前,他向世界公開了的他的很多項實驗成功的發明,至今沒有被應用。甚至今天我們聽起來都是很不可思意的。如電的無線傳輸,利用地球磁場與大氣中的電子創造無限能源,意識攝像」機器,《重力的動態理論》等。 由其是《重力的動態理論》是他在81歲時對外發表的,並且說「在任何細節中都運作的完美無暇」。 《重力的動態理論》簡單的說就是脫離引力的方法,這是否是他晚年頻繁的與美德蘇三方接觸的原因?以下是有關於他的《重力的動態理論》的一篇報導:為什麼這項理論知識被美國秘而不宣?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特斯拉發現了脫離引力的方法,並且作出了偉大的《重力的動態理論》!但他心裡很清楚,這項技術絕對不能只讓一方掌握,更不能讓世界上所有人都掌握! 他不甘心自己的偉大發現被埋沒,所以密切接觸美德蘇三方領袖,將這套理論詳加告知。只有這樣才能既讓自己的科學發現為人所知,又能保證多方勢力的均衡性! 這套理論知識至今尚未被三方完全參透,眾所周知UFO對重力完全「免疫」,不需要像直升機那樣有升力才能懸浮,更不需螺旋槳扭動才能變向飛行!UFO完全就是嗖地一下隨意變向,隨意升降!幽浮是否就是在特斯拉《重力的動態理論》指導下由人類自己創造出的飛行器?20世紀中葉是人類發現UFO最多的時期,那些出現在人們眼中的幽浮,是否只是特斯拉晚年親自監制出的試驗品?這將永遠是個秘嗎? 新世紀神秘理論:鬼魂,在英文中即是ghost。我將其認為是尚在即時區(real-time zone)中的靈魂/靈體(spirit)。在死後,人並不會下到地獄,也不會上到天堂。 在新世紀神秘學體系中,世界被分為七個不同的空間。我們目前所在的空間被稱為物質空間。在物質空間之上,還有另外六個空間。即時區是與我們的空間離的最近的。通常我們在靈魂出竅/意識出體經歷中,最先到達的地方就是即時區,即時區與物質空間的相貌很接近,只是有些扭曲,另外觀看所投射的靈魂是銀色的。 人死後,人的生命力/能量從七脈輪不斷溢出,在這一「溢出」的過程中,頂輪(crown charka)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頂輪的關系,很多人都會在瀕死經歷中看到白色的光芒。如果任由屍體腐爛,能量的溢出通常會花費三到七天的時間完全出體,如果火葬屍體,只會加速能量的溢出,最後,死後的靈魂/以太體會流盪在即時區,他會擁有生前的完全意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量會不斷消失,在20天左右,能量就會完全飄散,到時就會經歷所謂的第二次死亡,除非在那之前,能找到能量源(即活人),依附在其身上吸取能量,以供在即時區能「存活」。經歷過第二次死亡的靈魂,會上升到另一個空間,即是星形空間(astral plane),開始星形空間的生活 另外,之所以有的人能看見鬼魂,是因為他們具有超洞察能力。這種能力即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的。如果你想要進入星形世界或者是即時區,你可以使用靈魂出竅的技巧。在新世界神秘學體系中,它被稱為意識投射技巧。因為,投射出去的只是你的意識的拷貝,並非是你真正的靈魂。

㈨ 新世紀神秘理論 是什麼 哪有詳細介紹

幽浮理論:150多年前,他向世界公開了的他的很多項實驗勝利的創造,至今沒有被應用。以至今天我們聽起來都是很不可思意的。如電的無線傳輸,應用地球磁場與大氣中的電子發明無限能源,認識攝像」機器,《重力的動態理論》等。

由其是《重力的動態理論》是他在81歲時對外發表的,並且說「在任何細節中都運作的圓滿無暇」。

《重力的動態理論》簡單的說就是脫離引力的辦法,這能否是他暮年頻繁的與美德蘇三方接觸的緣由?以下是有關於他的《重力的動態理論》的一篇報導:為什麼這項理論學問被美國秘而不宣?事實的真相只要一個——特斯拉發現了脫離引力的辦法,並且作出了巨大的《重力的動態理論》!但他心裡很分明,這項技術絕對不能只讓一方控制,更不能讓世界上一切人都控制!

他不甘心自己的巨大發現被湮沒,所以親密接觸美德蘇三方首領,將這套理論詳加告知。只要這樣才幹既讓自己的科學發現為人所知,又能保證多方權力的平衡性!

這套理論學問至今尚未被三方完整參透,眾所周知UFO對重力完整「免疫」,不需求像直升機那樣有升力才幹懸浮,更不需螺旋槳扭動才幹變向飛行!UFO完整就是嗖地一下隨意變向,隨意升降!幽浮能否就是在特斯拉《重力的動態理論》指導下由人類自己發明出的飛行器?20世紀中葉是人類發現UFO最多的時期,那些呈現在人們眼中的幽浮,能否只是特斯拉暮年親身監制出的實驗品?這將永遠是個秘嗎?

新世紀神秘理論:鬼魂,在英文中即是ghost。我將其以為是尚在即時區(real-time zone)中的靈魂/靈體(spirit)。在死後,人並不會下到地獄,也不會上到天堂。
在新世紀神秘學體系中,世界被分為七個不同的空間。我們目前所在的空間被稱為物質空間。在物質空間之上,還有另外六個空間。即時區是與我們的空間離的最近的。通常我們在靈魂出竅/認識出體閱歷中,最先抵達的中央就是即時區,即時區與物質空間的容顏很接近,只是有些扭曲,另外觀看所投射的靈魂是銀色的。

人死後,人的生命力/能量從七脈輪不時溢出,在這一「溢出」的過程中,頂輪(crown charka)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於頂輪的關系,很多人都會在瀕死閱歷中看到白色的光輝。假如任由屍體腐朽,能量的溢出通常會破費三到七天的時間完整出體,假如火葬屍體,只會加速能量的溢出,最後,死後的靈魂/以太領會流盪在即時區,他會具有生前的完整認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量會不時消逝,在20天左右,能量就會完整飄散,到時就會閱歷所謂的第二次死亡,除非在那之前,能找到能量源(即活人),依附在其身上汲取能量,以供在即時區能「存活」。閱歷過第二次死亡的靈魂,會上升到另一個空間,即是星形空間(astral plane),開端星形空間的生活

另外,之所以有的人能看見鬼魂,是由於他們具有超洞察才能。這種才能即是與生俱來的,也是能夠經過後天鍛煉來的。假如你想要進入星形世界或者是即時區,你能夠運用靈魂出竅的技巧。在新世界神秘學體系中,它被稱為認識投射技巧。由於,投射進來的只是你的認識的拷貝,並非是你真正的靈魂。

這些只是很粗略的概念,假如你感興味的話,引薦《astral dynamics》,是robert bruce的作品,中文版名為《星光動力學》。
這都是特斯拉的東西,你可多看點這方面的資料
原文出處http://www.gxgoat.com/article/214290415.html

㈩ 神秘創造奇跡是誰說的

神秘創造奇跡是尼爾·阿姆斯特朗說的。

尼爾·阿姆斯特朗為人類邁出了一大步。他也明白,神秘和渴望理解驅使人類走向未來。他說:「神秘創造奇跡,而奇跡是人類渴望理解的基礎。」

尼爾·阿姆斯特朗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時,阿姆斯特朗於1969年7月21日時成為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

尼爾·阿姆斯特朗也是第一個在地球外星體上留下腳印的人類成員,而其搭檔巴茲·奧爾德林也成為了第二位登上月球後安全返回的人,兩人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兩個半小時。阿姆斯特朗的首次太空任務是雙子星座8號,在這次任務中,他和大衛·斯科特執行了歷史上第一次軌道對接。

人物經歷

1955年,尼爾·阿姆斯特朗進入國家航空技術顧問委員會(即後來的NASA)劉易斯飛行推進實驗室工作,後在委員會設在加利福尼亞的愛德華茲高速飛行站任試飛員。

1962年至1970年在休斯敦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載人宇宙飛船中心任宇航員。1966年3月為「雙子星座-8」號宇宙飛船特級駕駛員。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

閱讀全文

與神秘創造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