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的文學形象已被人們廣泛運用

創造的文學形象已被人們廣泛運用

發布時間:2022-05-09 09:05:10

① 許多成功的文學作品創造的文學形象已被人們廣泛應用,成為生活中某一類人或事物的代名詞。

阿Q

生活中善於使用「精神勝利法」,面對困難和失敗,自甘墮落卻快樂著自欺欺人,是卑弱、奴才等人的代名詞。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② 文學形象有哪些特點

文學形象的特點很多,這里僅列舉主要的。

1.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文學形象的客觀性,表現為形象內容的客觀性,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或看到人們用客觀性標准來判斷文學形象的成與敗嗎?

但文學形象畢竟是作家詩人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物象」與「作家心象」「作品形象」「讀者心象」有區別,甚至有本質的區別:一方面「作家心象」對「客觀物象」有所變形,甚至完全變形;另一方面作家詩人在文學形象中增加了情感意蘊、思想意蘊、象徵意蘊和哲理意蘊等。

聞一多《死水》是一首廣為傳誦的詩作,關於它的寫作緣起,聞一多的朋友饒孟侃解說道:「《死水》一詩,即君偶見西單二龍坑南端一臭水溝有感而作。」若饒說確鑿無疑,那麼聞一多心中的「死水」形象應當產生於觸景生情的那一刻。但是,詩中「死水」不能被輕易斷言就是二龍坑的那個死水,或者說是不是二龍坑的死水已經不重要了。它進到作品中被添加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只不過這種思想感情很含蓄,以致歷來為人們所不斷探尋,有論者總結了「死水」的三大象徵意蘊:從創作時間看象徵腐敗的美國社會(其時詩人尚未回國),從發表時間看象徵北洋政府(其時詩人回國後正在北京),從詩集出版時間看象徵黑暗的中國社會(詩人理想失落,退出詩壇)。因此我們說,「死水」形象是客觀內容與主觀情思相結合的產物。

2.真實性與假定性的統一。

真實性與假定性這一對矛盾,在文學形象里表現得較為復雜。

文學形象的真實性同上述的客觀性一樣,是說文學形象應有現實的依據,不能憑空產生。真實,是一種征服讀者的力量;如果違背這一原則,文學形象就變得「形容枯槁」,甚至面目可憎,讀者不會認可。

但是文學形象的創造在遵循現實真實、現實邏輯的同時,還遵循藝術真實、藝術邏輯,而這兩種真實和邏輯又往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所謂藝術真實是一種比現實真實更高的真實,所謂藝術邏輯是一種主觀的邏輯、美學的邏輯,生活在文學王國里的作家詩人可以從某種假定的邏輯出發(比如「植物具有智慧和靈魂」「動物會像人一樣聰明而有能耐」「石頭會說話」等),大膽地創造獨特的奇異的文學形象。這類形象集中地表現一些幻想的、魔幻的、神怪的文學作品中。例如《西遊記》中的大部分形象都是幻想的,是作者根據假定性邏輯創造出來的。請看第一回美猴王的誕生: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光兩道金光,射沖斗府。

這裡面每一句話都不符合現實真實,但在這個特定的文學情境中,它是「真實」的。

為什麼人人都願意接受美猴王這一形象而不指斥其「荒謬」呢?或許大家都默認了它的藝術真實,它能滿足人們的想像、幻想的心理需要。

但是,即使是「假」的文學形象,也要「假而有度」「假中有真」。才高膽大又富於想像力的作家詩人一旦執筆臨文繪形繪色時,思緒總在「收」與「放」之間迴旋,即使在揮灑粗獷的筆墨,仍會留心「邏輯」和「規矩」,不會逾越藝術真實的邊端,不會「太離譜」。比如美猴王一身「猴氣」,而且法術多端,但它仍舊「人模人樣」,是人間正義勢力的化身。

3.個別性與一般性的統一。

好的文學形象給讀者的「初感」應是活生生的,有充分個性的。現實的人、景、事、物都是立體地全方位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它們的大大小小的獨特性可列舉無數,作家詩人經過去粗取精、留主舍次、減少枝蔓的工作,進入作品後的個性更加突出了。

魯迅《藤野先生》開篇描繪的一幅整體畫面中,有若干文學形象:上野的櫻花、清國留學生、盤著的辮子、中國留學生會館、會館里地板震動煙塵斗亂、跳舞躁聲等。魯迅當年在東京的留學生活可述者甚多,可是他只挑選一些最能表現某些特點和某種心意的景物、事件來寫,綜合這些形象的個別性可歸納為:①東京是一個景美、寧靜、生活安逸的地方,②清國留學生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③這種地方、這種生活不適合魯迅這樣的進步青年居留,對他具有排斥性。

好的文學形象不光有充分的個性,還有更深刻的蘊涵,傳達出作家詩人的社會理想、人文關懷,體現人類精神的某些側面。文學形象的一般性意義,首先表現在獨特的形象中蘊含自然、社會或人類自身的共同形象,讀者能從中找出作品與現實的相似性;其次表現在某些文學形象具有完全的獨特性,在現實世界很難找到相似的形貌、性格、命運,但它們內含某種奇妙的東西,與讀者精神形成溝通、交流,讓讀者受到鼓舞、啟發或警示。

文學形象的個別性與一般性不是分立的兩樣東西,而是互滲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這一文學形象至今仍「活而未朽」甚至永遠不朽,論其原因,固然與人們對阿Q個人的奇異的外貌、言行、命運的關注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其中的「一般性」吸引了人們,他的身上聚集了一個時代的風痕雲跡,也警示今人甚至後人應該怎樣做人,不應該固守什麼。這里的個別性與一般性是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的,哪一方弱化、消隱了,另一方跟著黯淡無光。

4.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

文學形象在作品的「身份」是確定的:人物就像有戶口一樣「獨此一人」,景物也是「獨此一景」「獨此一物」,它們的種種特點包括細節都不會更改。讀者能夠與作者和作品對話,不同讀者之間能夠對話,其中必然有某些屬於文學形象這邊的共同性、基礎性、確定性的東西,這些東西正是文學形象的「歸屬」「特點」「細節」之類。

但是文學形象畢竟是用語言文字創造的,或者說是用語言文字轉換生成的,容易產生「未定性」「模糊性」「飄忽不定」的傾向,與視覺藝術形象相比,這一特點更為突出。還是舉《藤野先生》的例子,作者這樣描寫了對藤野的第一印象: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隨後還有關於穿著的補充描寫:

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很顯然,作者是追述陳久的印象,即留在記憶深處的最鮮明的印象,寫出了藤野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在頭腦中映現藤野的一副簡略的肖像,甚至還約略知道藤野的性格、修養、作風。但還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身高、臉型、眼神、發型、衣飾……而這些全部的細節,只要一張標准肖像照片就足以呈現。視覺藝術里輕易做到的事,在語言藝術里就難於做到了。

如此說來,文學形象的模糊性、未定性成為形象本身的「缺陷」「弊端」?其實不然,姑且不說文學形象可以飽含作者賦予的思想感情,可以讓讀者的感覺「直擊」人物和景物的最深層本質,只說這種不確定,文學形象的不確定正好激發讀者的想像,讀者的心靈可以在語言文字的空間自由暢快地馳騁飛翔。經驗告訴我們:看不清的東西是最美的。所謂「看不清」,就是不確定。基於這一認識,我們可以明白有些本來很好的文學形象,經美術或影視的媒介手段改造或傳達,固然是「清晰」了,但許多神韻喪失了,美麗減弱了,觀眾的想像力被遏制了。影視里的林黛玉再美,總不如小說的林黛玉美,演員怎麼下功夫表演,都缺乏小說中的那種仙女般的神韻。

我是在網路文庫里找的

③ 許多成功的文學作品創造的文學形象已經被人們廣泛運用,如丑小鴨、方仲永等。

丑小鴨:在生活中不被人看好,處處被人嘲笑,被人排擠.唾棄,沒有人喜歡它

④ 許多的文學作品創造的文學形象已被人們廣泛運用如丑小鴨方仲永請聯系生活實際再舉一個這樣語言運用事例

葛朗台: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女主人公歐也妮·葛朗台的父親。他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但為人卻極其吝嗇,在他眼裡,女兒妻子還不如他的一枚零幣。這個形象是吝嗇,小氣,守財奴的代名詞。
這個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於是我們在說人小氣、愛財如命時,常說:這人真是一個葛朗台。
阿Q:魯迅小說代表迅作《阿Q正傳》中的人物。是「精神勝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說自己是「勝利者」。 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祖先比你闊多了。挨了打,他就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⑤ 文學形象的四個特徵舉例

文學形象的特點很多,這里僅列舉主要的。

1.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文學形象的客觀性,表現為形象內容的客觀性,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或看到人們用客觀性標准來判斷文學形象的成與敗嗎?

但文學形象畢竟是作家詩人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物象」與「作家心象」「作品形象」「讀者心象」有區別,甚至有本質的區別:一方面「作家心象」對「客觀物象」有所變形,甚至完全變形;另一方面作家詩人在文學形象中增加了情感意蘊、思想意蘊、象徵意蘊和哲理意蘊等。

聞一多《死水》是一首廣為傳誦的詩作,關於它的寫作緣起,聞一多的朋友饒孟侃解說道:「《死水》一詩,即君偶見西單二龍坑南端一臭水溝有感而作。」若饒說確鑿無疑,那麼聞一多心中的「死水」形象應當產生於觸景生情的那一刻。但是,詩中「死水」不能被輕易斷言就是二龍坑的那個死水,或者說是不是二龍坑的死水已經不重要了。它進到作品中被添加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只不過這種思想感情很含蓄,以致歷來為人們所不斷探尋,有論者總結了「死水」的三大象徵意蘊:從創作時間看象徵腐敗的美國社會(其時詩人尚未回國),從發表時間看象徵北洋政府(其時詩人回國後正在北京),從詩集出版時間看象徵黑暗的中國社會(詩人理想失落,退出詩壇)。因此我們說,「死水」形象是客觀內容與主觀情思相結合的產物。

2.真實性與假定性的統一。

真實性與假定性這一對矛盾,在文學形象里表現得較為復雜。

文學形象的真實性同上述的客觀性一樣,是說文學形象應有現實的依據,不能憑空產生。真實,是一種征服讀者的力量;如果違背這一原則,文學形象就變得「形容枯槁」,甚至面目可憎,讀者不會認可。

但是文學形象的創造在遵循現實真實、現實邏輯的同時,還遵循藝術真實、藝術邏輯,而這兩種真實和邏輯又往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所謂藝術真實是一種比現實真實更高的真實,所謂藝術邏輯是一種主觀的邏輯、美學的邏輯,生活在文學王國里的作家詩人可以從某種假定的邏輯出發(比如「植物具有智慧和靈魂」「動物會像人一樣聰明而有能耐」「石頭會說話」等),大膽地創造獨特的奇異的文學形象。這類形象集中地表現一些幻想的、魔幻的、神怪的文學作品中。例如《西遊記》中的大部分形象都是幻想的,是作者根據假定性邏輯創造出來的。請看第一回美猴王的誕生: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

⑥ 被現實生活中運用的文學典籍

丑小鴨指不懈追求夢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方仲永指先天聰慧,卻不接受後天教育的人
祥子指舊社會最終墮落的人
灰姑娘指貧民百姓家的女孩
粗焦大指魯莽大膽的人
草張飛指粗獷豪邁的人
拚命三郎指勤奮忘我的人

⑦ 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文學運動由於自己的語言特點以及中國哲學、倫理的影響,形成了一些與外國文學不同的特徵。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 ,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其三,是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其四,是以「允執其中」(《論語》)為規范的中庸哲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詩文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偏重於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將文學視為政治的附庸和說教的傾向一直被當作一種無可非議的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樂 、宦海的浮沉、戰爭的勝敗、國家的興亡、人生的聚散、綱常的序亂、倫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旋律,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學和教化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但同時也抑制了自我情慾的釋放,自由個性的迸發和自我意識的開掘 ,尤其是「 存天理 、滅人慾 」的理學觀念,使文學 蒙上了理 性主義的 煙 靄 。上述內容 特 點並行的是「中庸」美學追求 。中國文學講求中和之美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般不把情感表達得過分熱烈。中國舊體詩大都感情節制,思想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表現出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繼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則本著「無為」之旨,發展了獨善思想。在中國文人身上,積 極入世和消 極 避 世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現象有著鮮明的表現。如果說「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補的人生趨向,那麼,慷慨悲歌與憤世疾俗,則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雖然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總體風格的影響占著主導的方面,但老莊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面: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揭示了藝術中虛和實、無和有的辯證法,指出「有生於無」。對於形成中國文學含蓄精練的藝術表現形態上的特點起有異常重 要的作用 。中國文學極 強 調以虛寫實,以靜寫動的表現方法。中國文人不喜歡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尋,追索那些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美的極致,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強調一種自然的完整性,強調自然的純朴、素樸、渾朴。然而,至高無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這里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美。因而,中國文學藝術家向來把刻苦的技巧訓練與不露刀斧鑿痕的無技巧境界結合起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大多數中國作家畢生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的寫照,也是他們藝術道路的真實反映。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向於鋒芒畢露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向於綿里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里的濃縮。這種審美觀在總傾向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有人根據藝術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的和再現的兩種類型。再現的藝術力求按照感知和認知的方式客觀地、准確地反映現實世界,使現實世界的表象與藝術的意象達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現的藝術則是以心靈外射的方式,根據主觀的意願拆碎現實表象的固有的常態的組合並重新加以組合。中國文學一般地說是傾向於表現的,這可以從體裁和創作方法的選取看出來。首先,在體裁上,中國文學偏重抒情,而敘事文學興起較晚,也較不發達。在整個詩歌史上,從《詩經》這部最早的古代詩歌總集開始,抒情詩蔚為大觀,而敘事詩則總嫌不夠景氣。中國小說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說意識,是進入唐代以後的事情。長篇小說的產生時期更推遲到了明代。中國戲劇文學則不僅產生得晚,而且充滿濃厚的抒情氣,近於抒情詩的聯綴的格局。中國戲曲的假定性的虛擬表現手法,則更為某些表現派戲劇家(如布萊希特)所樂道。其次,在創作方法上,中國文學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比如古典詩歌中游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弔古跡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眾多的詩歌中,卻往往是代之以象徵、暗示 、隱 喻 、抒情等藝術手段 ,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例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一字關於幽州古台的具體描寫,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實主要也是借景抒情,著眼點在於內心郁積情感的宣洩與抒發。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著整套與西方不同的范疇。它們不是玄虛而是微妙 ,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氣、風骨、韻、味、意、神、體、肌理、格調、意境等。這些范疇經過不斷演變、完 善 ,內涵也日漸豐富 ,又逐漸在相互間交叉 ,形成網路、構成了體系,相對於西方的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學范疇。中國古代文論的諸范疇,表現出一些多義性特點,但更注意主客體的和諧。中國文學的這些總體特點,到五四以後發生了明顯變化,如現代文學中由於小說、戲劇受到重視,就不再顯示出抒情勝於敘事、表現多於再現的特點。古代文學中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已被現代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所取代。文學理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范疇和概念,語言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使中國文學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學的特點。

⑧ 為什麼說審美創造力與藝術表現語言的統一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於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無論是建築、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於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像,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像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像,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的心靈。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復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復雜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於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於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類藝術中,還是語言藝術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語言藝術之所以具有這種優勢和特長,同樣是與它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分不開的,因為只有語言才能直接表達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認識、評價判斷方面具有最強的藝術表現力。
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總是被情感所包裹並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只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在激動不已的同時去深入領會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情感性也離不開思想性,因為這種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導下成為具有特定愛憎情感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其實就是作家的愛憎褒貶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藝術屬性。顯然,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成為一切文學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結構性與語言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語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們不僅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重要藝術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必須需要利用結構這個重要手段來完成。對於文學作品來講,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繫到整個作品的成敗得失。

⑨ 什麼是文學的形象和文學的典型

文學典型是個別與一般相統一的藝術形象,是通過個別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的必要的文學手段。

文學是創造,充滿作者的想像和虛構。按照門牌號碼去找文學典型是永遠找不到的。塑造典型的關鍵在於怎樣把生活的真實性和藝術的浪漫型辨證地統一起來。但在生活的真實性的藝術的浪漫性這兩者中,生活的真實是根本,是藝術浪漫性的基礎。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必然導致文學失真,而文學一旦失真了也就會失去生命。

文學典型作為符合人類審美理想的一種范型模式、文學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它是指寫實型作品語言系統中呈現的、顯出特徵的、富於審美魅力的、含有豐富歷史內蘊的性格。又稱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但這是共性融於個性中的統一--而絕不是二者的機械相加。個性與共性在藝術中是不可分割的,而個性具體的而已。鮑姆嘉說:「個別的事物是完全確定的,所以個別事物的觀念最能見出詩的性質。」歌德說「理會個別,描寫個別是藝術的真實生命。」但是,單純的個別並不能構成典型,典型是經過概括了的個別。

黑格爾說:「藝術所應該做的事不是把她的內容刨平磨光,成為一種平滑的概念化的東西;而是把她的內容加以獨特化,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個性的東西。」現實生活中人物都是個別的具體的存在,因此,文學典型應當以「鮮明的個性描寫」作為前提。

文學典型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形象,首先是她比一般的藝術形象具有更高的藝術成就,更能滿足讀者的審美要求;其此是她能把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集中地概括到藝術形象中去,從而能夠啟發讀者更深刻地認識生活中的真理。

每一個文學典型,本身都是一個世界--它是一定的生活的高度的濃縮與凝聚。在一部大型敘事作品中,如果人物立不起來,作品便不會有生命--只要人類和人類的生活還確確實實存在著,文學就不能不去描寫人和人的命運,就不能不去追求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從中外文學史上看,凡傳世巨著,都是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典型的,概莫能外。

文學大師在塑造典型時總是把她放到生活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去,讓她和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生活發展的歷史潮流和廣闊背景就會給典型的藝術注射進豐富的時代內容。

所有的文學典型都有自己特定的時代胎記!

典型與形象的關系:

藝術形象可以分為一般與典型兩個層次。藝術典型是藝術形象的升華,是高品級的藝術形象。形象與典型的區別在於是否有鮮明的獨特性和深廣的概括性以及二者是否達到了有機結合。

文學典型的基本特徵

(一)廣泛深刻的概括性

與形象的概括性相比,典型的概括性具有更突出、廣泛、深刻的特點。

突出的代表性:集中概括了生活中某一類人或社會現象的共同特徵。

巨大的普遍性:對社會現象的概括廣泛。

深刻的思想性:對社會現象的概括深刻。它能夠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反映歷史發展的某些必然規律。

注意辨別典型性與階級性的差異。

(二)鮮明獨特的個別性

典型具有十分鮮明、生動、獨特的個別性,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是典型具體形態的標志,是典型的不朽藝術生命的魅力所在。

獨特的個性:外部形態表象的鮮明獨特、內在精神與性格本質的獨特、現象形態的不可重復、個性的豐滿。個性越豐富就越獨特,就越具有藝術生命力,就越能反映個性所存在的世界的情狀。個性的豐富是「一」與「多」的統一。

(三)個別性與概括性的有機結合

典型與一般形象的區別,還表現在典型的共性與個性統一的有機性。它包含兩層意思:一、共性與個性融為一體,共性通過個性而存在和顯示;二、典型是一個生氣貫注的整體,是一整個「世界」。

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指人物具體生活環境與時代的統一,是作品中人物生活於其中而又體現了時代特點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具體生活環境。

典型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生存並顯示社會的某些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人物形象。

恩格斯提出「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求注意人物、環境與時代的統一,即不僅要作到使作品中人物形象與其具體生活環境統一,而且要真實反映人物和環境存在的時代背景與氛圍,否則就不典型。因此,塑造典型環境是刻畫典型人物的關鍵。

文學典型的魅力

文學典型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這種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瀾色彩。性格的魅力來自於作家塑造的靈魂的深度,這種 「靈魂的深度 」,一方面是作家的慧眼所在,一方面是文學典型的必備性格。作家通過典型人物性格、情感和靈魂的細致刻畫,顯示了一種歷史的深度、批判的深度和審美認識的深度,從而給人們帶來無窮的魅力。

第二,典型的魅力還來自於它的真實性。典型的真實性,應含有豐富深刻的歷史意蘊,通過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通過卓越的個性刻畫,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體現出歷史的必然趨勢。此外,文學典型的真實性,還在於作家人格的真誠,、即通過典型折射出作家最真誠的人格態度和情感評價。

第三,文學典型的魅力還在於它合乎理想。典型是人類根據審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創造的藝術至境形態,它是合乎人類心理願望的審美的升華物。文學典型總是登峰造極地體現著審美理想,所以,審美理想的魅力,也構成了文學典型的魅力。

第四,文學典型的魅力還來自它的新穎性。新穎性就是典型創造的獨創性。文學典型總是古今惟一的,以鮮活的生命形式呈現的十分獨特的 「這一個 」。新穎的東西,總是具有魅力的。

文學典型,是指高出一般人物形象的文學人物,這種文學人物或概括了某種性格,或濃縮了某種社會現象,因而超越了這個人物成為一種特指的普遍稱謂。因此,中外偉大作家在他們的不朽作品中,創造的文學典型,才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⑩ 文學的藝術形象在人們的什麼中

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圖畫。
然而,這只是文學形象的總體特徵,至於不同性質的文學形象,還有著它們不同的具體特徵,還要結合著對其高級形態的討論才能看的更清楚。總之文學形象是人的知、情、意的精神結構有著某種對應的關系。這就形成了文學形象總體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絕對文學形象的一般形態可分為寫實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三種,其中高級形態也就是藝術至境形態則由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和象徵意想構成,成為獨立互補的三足鼎立的藝術止境結構。

閱讀全文

與創造的文學形象已被人們廣泛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