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什麼是創造性布白是描繪

什麼是創造性布白是描繪

發布時間:2022-05-07 19:45:54

1. 什麼是書法的章法與布白

章法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組織結構,比喻處理事情的規則和辦法亂了。書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

布白: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系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2. 書法創作中什麼技法又稱「布白」

1、書法創作中章法又稱「布白」。
2、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
3、布白: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系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4、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3. 為什麼說布白是整體之美呢

布白就是整幅書法的格局。人們看一幅繪畫,首先不是孤立地看一塊色彩、一部分的物象,而是看畫面整體,覺得它很美了,再去欣賞各個細部。欣賞樂曲,也不是孤立地欣賞一兩個片段,而是品味整個樂曲的韻律。到了交響樂,那還要品味所有的樂章了。

欣賞書法也是這樣。善鑒書者總是對一幅作品有興趣了,然後才細細觀賞它的各個細部,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到宏觀,反復來回。

善治書者講求胸有全局。偏於靜態的楷、隸、篆體自不必論。行書、草書看上去似乎是信手揮成,實際上更講章法布白。特別是狂草,書者努力追求縱逸、飛動、險奇,其勢如急風驟雨,變化莫測。您別以為他心中沒有全局,沒有藍圖,其實越是逸勢奇狀、莫可窮測的草書,越是要求深思熟慮,設計好一張藍圖。書寫時雖然因勢而變,其實是按照法度要求進行的。

善書法者如同一位善作宏觀控制的系統工程師。這位系統工程師憑借數學、特別是運籌學方面的知識,以電腦為主要的運算手段,對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進行規劃和設計,求得一個最理想的設計方案。當一部分系統需要修改時,又能立即改善原有的設計。我們的「書法系統工程師」則憑借他爛熟於心的筆畫、字、行的各種數據,以及心中手中的藝術分寸感,用與電腦運算幾乎同樣迅捷的速度,於剎那間完成或改善書寫方案並且立即在紙上付諸實現。

章法的要領在於聯絡。就是將字與字、行與行聯絡、貫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於變化中顯示出節奏與和諧,於靜態中顯示出動感。

實現聯絡有三個方法:

血脈相連書法的各行文字,宜在形體、氣勢上相互聯絡、接應成為整體,一氣貫注。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寫字像招待賓客一樣,對滿座高朋,要都照應得到,使他們融洽無問,談笑風生,沒有一個人處於一隅,感到寂寞。

與其父王羲之齊名的王獻之,有一幅行草《中秋帖》,自古被稱為「血脈相連」的百世楷模。這幅墨寶現存僅22字,但仍可看出體勢一貫的特點,它每行字多處直接相連或筆意相連,後人稱為「一筆書」。這幅書法曾被清朝乾隆皇帝收為他的三希堂中第二件珍寶。

虛實相生一幅書法,有筆畫的地方是實處,而字與字間、行與行間則為虛處,一虛一實,要求使它們形成有機的整體,書法術語叫做「計白當黑」。這如同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唱詞的唱腔為實,唱詞中間的樂器合奏或稱過門則為虛,它與唱前的音樂引子和尾聲,都起著醞釀情緒、發展情緒、增強劇情氣氛的作用。西方音樂中的「逐漸減弱音響以至於無」(perdendosi)也是由實到虛,這「虛」起著「實」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一句古詩所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黃庭堅草書《杜甫寄賀蘭銛鍤詩》部分中國的園林藝術也講究虛實相生。園中實景常借近處、遠處的山水來作映襯,以增加妙趣。位於北京西郊的頤和園(清朝的皇室夏宮)便是典型的例子。它主要由均是人工造成的北面的萬壽山和其南的昆明湖組成。在山坡及山下建有亭台、樓閣、長廊、院落,其中最為壯觀的當數排雲殿和佛香閣。昆明湖風光綺麗,其中有數公里長的西堤及一處小島,上建一亭,有十七孔橋與陸地相通。如果說園中之山及各種建築物是實景的話,那麼大片的水面則為虛景。不僅如此,園外更有一派虛景,那就是西面遠處的玉泉山和西山。春夏秋冬,陰晴晨午,山色變化多端、姿態萬種,給這座名園增添了特別的風情和意境。

書法表現虛實的手段是在點畫落在紙上的瞬間一次性完成的,筆墨一到,實處即成,虛處也由此而出;不像別種藝術,例如繪畫,特別是油畫,可以慢慢地琢磨,反復地修改。書法的要求是嚴格的:其實處應如「金刀之割凈」(像用金屬的刀割成的一樣),虛處應如「玉尺之量齊」(像用玉做的尺量過一樣)。要達到如此要求,須要怎樣敏捷、靈巧、熟練的心、手,是可想而知的。

錯落有致這是以繽紛交錯求奇趣、於森嚴法度中求變化的又一種聯絡方式。篆書、隸書、楷書法度較嚴,要求體勢整齊,很講「守中」的原則,就是使一行各字的中軸線都與整行的中線重合,不偏不歪,好像是由一根看不見的線串起的珠子,一行一行、直直地垂掛著。

而體勢偏於飛動的草書以及行書,則不強調這種守中的原則,即各字的中軸線有的與行的中線重合,更多的是不重合,而形成或小或大的角度。除了有些字的軸線不守中之外,還有一些字遠離行的中線,使一行字形成左搖右擺、錯落起伏的局面。我們從宋朝黃庭堅的草書《杜甫寄賀蘭鈷詩》中可以看出它是多麼欹斜跌宕、變化無方而又擒縱自如。

4. 中國傳統美術分為哪些

中國傳統美術即指傳統的中國繪畫,按類型分工筆和寫意,按內容分人物、山水、花鳥等這些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5. 布白是什麼意思

布白 [bù bái]
相關:bu拼音開頭的詞語拼音開頭的詞語

書法用語。謂落筆時使著墨處與空白處疏密相間,布置得宜。
布白造句
部分間彼此可能相交或不相交。3催化劑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4.合金材料各組分間成分均勻。第三部分間接正犯的概念。新月體細胞成分間有較多纖維素。和接待室,分間面積宜為50?。等2種以上主要成分間隔而成。各組分間還應有適宜的相對比值。合體字組成部分間特殊的書寫順序。篆刻刀法蒼勁,布白分間千變萬化。
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山上遍布白玉,山下遍布赤銅。病部滿布白粉是此病的主要特徵。魚體褐色,密布白色小圓點。章法布白:澀潤相間,徐疾交替。穿著有點發黃的粗布白掛子。塗布白卡紙是一種高檔包裝紙板。幼期:幼蟲綠色,細布白點。貫,布白錯落有致,字形各具姿態。外側尾羽內和飛羽內密布白色橫斑。

6. 什麼叫創造性復述

創造性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

創造性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組課文,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課文。這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鞏固、積累,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系統、連貫的說話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有三種基本的操作形式:

(一)提示式

創造不等於胡編,應從模仿原文開始。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提示,然後讓學生創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進行復述。提示式又有以下幾種形式。

1.填空

填空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只為學生提供一根復述的「拐杖」,降低難度。同時,選取一些課文描寫的空白點,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復述《蜜蜂引路》的第三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

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 。(心想: 。)他仔細觀察,只見 。(猜想: )列寧還見園子旁邊有 。(斷定: 。)從而在復述中充分展示了每位學生的思維過程,大大提高了訓練的效益。

2.綴連

即抽取與課文的描寫線索或寫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關聯的重點詞語,重組課文信息進行復述。如教學《田忌賽馬》,在學生學完課文後,教師可先請學生自由復述,然後出示下列詞語:垂頭喪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轉敗為勝,引導學生任選一種詞序再簡單復述。這樣,既達到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目的,又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促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會詞語的運用,積累了詞彙,使語言和思維共同發展。

3.提綱

根據對原文的理解,理清復述思路,列出復述提綱進行創造性復述是一種極好的形式。如老師在教《熊貓媽媽聽電話》一文時,先幫助學生歸納熊貓說話的思路:先說我是誰(即為熊貓取名),再說我到了什麼國家,最後說朋友們對我怎麼樣。同時板書這一提綱,大面積進行模仿復述。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連行創造性說話:還可以取什麼名字還可能到了什麼國家那些國家的朋友又是怎樣歡迎的這便體見了復述訓練的層次性。

4.插圖

許多課文的插圖都緊扣原文的意思,這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不僅有提示作用,而且還能在復述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想像等能力。如《李時珍》一文,寫李時珍為編《本草綱目》親自到各地采葯一事,雖寥寥幾筆,卻很感人,這是因為它配有一幅與之呼應的插圖。在學習時,可讓學生仔細觀察,創造像李時珍當時采葯的自然環境及動作、語言等,通過利用插圖具體地加以描繪,使復述多功能化。

(二)活動式

小學兒童活潑好動,對嚴肅枯燥的形式往往興致索然。在組織活動中進行復述,不僅可以提高復述的情趣,還能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活動式有兩種方法值得借鑒。

1.游戲

如教第四冊《精彩的馬戲》,在復習鞏固課文內容時,我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復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我先拿出一個話筒,在大屏幕上展示文中介紹的馬戲節目,然後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紅領巾電視台近期要開設一個新的電視節目,專門為同學們播放精彩的馬戲。聽說二(3)班的同學個個口齒伶俐,大方能幹,現特向二班招聘講解員五名,望大家把握機會,踴躍應聘。」由於此類游戲形式新鮮,有時代感,而當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普遍較強,因此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有的聯系自己的親眼所見說,有的模仿電台主持人說……趣味濃厚,氣氛活躍。

2.課本劇

由於整篇課文的復述占時長,跨度大,述者困難,聽者厭煩,因而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能較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如教第三冊《狐狸和烏鴉》,我讓學生以同桌為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烏鴉」,自編課本劇。要求除了對話,其餘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動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動也要盡量表演出來,不加旁白,讓人一看就懂。如一組學生在表演狐狸見到烏鴉的肉時,抹著嘴巴,咽著口水,轉轉眼珠悄悄自語:「哇!那麼大塊肉,味道肯定錯不了。噝——這可是個好機會,我一定要把它騙到手!」這樣就較好地把握了課文內容,並進行了合理的創造想像。另外,當一組同學在台上表演時,我還讓其他同學作「評委」,以課文為依據作出分析評判。這樣就把復述變成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愛動」的慾望,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轉換式

是指轉換原文的構思,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側面改變課文的表現形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造。這種方式能促使學生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對課文作動態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寫作途徑和方法。無論是從表達還是想像角度來說,對學生都大有裨益。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轉換:

1.體裁

小學階段的課文體裁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同時兼有詩歌、散文、童話、說明文等形式。只要變換一下角度,許多體裁就可相互轉換。如「記敘體」改為「日記體」,「詩歌體」改為「散文體」,「說明體」改為「童話體」等等。一位老師在教學古詩《塞下曲》後,引導學生大膽想像,通過圍繞原作的中心增加對主人公李將軍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繪復述,把四句古詩擴充成四段話,使之成為一篇極富創意的傳奇故事。

2.人稱

小學課文多以第三人稱來寫,也有以第一人稱寫的。轉換人稱復述,能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第三冊《你今天怎麼遲到了》一課,在指導復述第二自然段「秋生怎麼把牛拉出農田」時,我從下文入手,根據「秋生把上學路上發生的事告訴老師」這一句,引導學生:如果你就是秋生,你會怎樣向老師說清楚呢這樣復述,就把秋生的指代「他」,變成了第一人稱的「我」,不僅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而且能更深入地體會秋生當時的想法與做法,明白農民的莊稼應愛護。既鍛煉了語言,又自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結構

轉換結構可以是改變課文的敘述順序,把順序改為倒序或把倒序改為順序等。如第三冊《公雞的臉紅了》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在弄清了課文內容和中心後,可進行變序組合:先敘述鄰居們怎樣幫助公雞,再以公雞的角度回想以前公雞是怎麼對待鄰居們的,最後敘述公雞的想法。

轉換結構還可以是改變句式表達,如把詳寫改為略寫,把靜態改為動態,把並列改為總分,把敘述改為對話等等,這些就不再一一枚舉。

7. 關於西沙群島的資料30字

關於語文課堂小練筆的探討
【內容摘要】
語文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在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文本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開辟練筆天地,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習作能力。寫,可在語言經典處設練,模仿文本「依樣畫葫蘆」;可在情節空白處設練,充實文本,解決「無米之炊」;可在思維發散處設練,「橫看成嶺側成峰」拓展文本;可在情感交融處設練,解讀文本,「源頭」自有「活水來」。可在文本生成處設練,開發文本,「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關鍵詞】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文本資源;課堂練筆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必須發揮教師在使用教材時的主體地位,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留下的空間,開發校本課程。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學生學習習作的最好典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課本為範文,讀寫結合,加強課堂小練筆。小練筆,對廣大語文老師來說並不陌生,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融入作文教學,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過去,它一直被認為是「讀寫結合」的最有效的載體。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大語文觀」,對小練筆的應有之義該如何來詮釋?筆者以為,語文閱讀教學應充分利用小練筆這一獨特的形式,賦予它新的功能與使命,為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基」。可以肯定地說,小練筆雖小,但認真挖掘,亦可作出「大文章」來的。
好的練筆,從中可看出學生是在語境中學習課文,以筆歸納了自己的思維、想像、情感等,他們對課文、語言的理解更加透徹,因而能比較迅捷地加以表達,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得到發揮,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閱讀習作能力。
一、練在語言經典處,模仿文本。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不管是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還是「語文天地」里的「閱讀」,每一篇總能尋找到一個小練筆的「抓手」來。對於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嚼」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指導仿寫作文是小學生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這樣的仿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感積淀下,「依樣畫葫蘆」操練語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片斷的描寫,是作文的一個重點。要想寫好片斷,可以從仿筆起步。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片斷用了特殊句式,教學時學生完全可以仿寫。如《火燒雲》一文,用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還有……」的句式,贊美火燒雲顏色的變化,我們可要求學生去讀讀寫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句子,而後進行仿寫,有學生是這樣仿寫的: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像飛翔的小鳥,一會兒像活潑的小貓,一會兒彷彿賓士的駿馬,一會兒彷彿威武的獅子。盛開的花朵、游動的小魚、叫鳴的公雞,這些形狀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形狀。
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於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練筆。再如我校的一次課題活動中,一位年輕教師引導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寫魚的優美詞句之後,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想像一下,貝殼會有哪些顏色,哪些種類,哪些形狀呢?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還有的……,……」來介紹一下,讓我們更加喜歡這些貝殼好嗎?在想像中學生動筆寫下: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有的像翠綠的草帽,有的像明亮的眼睛,還有的像池塘里青青的菱角,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
2、仿構段練筆
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其實是學生習作的藍本,它們的構段方法和語言表達各不相同。教師要充當有心人,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構段和表達方法,找出規律,進行形式多樣的寫段訓練。把教落實到「寫」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結構安排、材料的取捨,藉此訓練學生構思成文。比如《廬山雲霧》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登山路上,山嶺、大天池等處的雲霧的形態、顏色的描寫,贊美了廬山雲霧的美麗神奇,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縱觀全文的內容,可按「古人的贊美→特點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為六大段。仔細品讀全文,我們還能領會到課文具有以下的三個寫作特點:一、言簡意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議論的辦法,增強了贊美的感染力;二、段與段之間巧用過渡句,段意銜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氣呵成之感;三、語言形象、生動、有氣勢,採用比喻、對比、擬人等多種寫法寫出了廬山雲霧之美。因此,通過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讀、思、議、品等,使學生領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廬山雲霧的景色美,從而使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我們在指導學生學完課文後,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這一課的寫法,練習寫一些寫景的觀察日記。
再如《秋遊景山》,課文按地點的變換記敘了看到的美麗景色,對學生來說是一篇習作例文,可以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有順序地觀察、有條理地記敘,寫一篇游記或參觀記,這樣一課一得,學生的構思成文就會意到筆隨,揮灑自如。
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文內容,向生活實踐延伸找准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版塊,通過學習將課文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激發學生回憶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如:學習了《家鄉的秋白梨》,可以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讓學生以《我愛家鄉的X
X 》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廣告語。
再如《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對五彩池有這樣一段描述「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綵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圈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這段語言生動優美,句中有畫,句中含情,所以我先讓學生反復讀、悟、體會,直到熟讀成誦,然後讓學生想像一下除了這些書上介紹的形狀外,還會有其它神奇的形狀嗎?你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選擇一兩種畫下來呢?再
根據自己課上設計的五彩池寫一段話,體現其神奇的特點,這樣的練寫,學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詞好句遷移內化運用起來。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又是進一步內化運用語言的有效手段。同時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鍛煉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通過課堂上有意識的、長期的培養,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4、仿立意練筆
教材中許多文章的立意獨具匠心,是值得學生模仿學習的。如《落花生》這篇課文,借物喻人,語言淺顯樸素,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父親借花生來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用的人」。教學時,教師要有機地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作者確定主題和表達中心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立意能力。教完這一課,就可指導學生練筆,模仿這課的寫作方法,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東西。學生分別寫了「仙人掌」、「野菊花」、「掃帚贊」、「粉筆頌」等文章。有一位學生在《粉筆頌》一文中寫道:「無數細細的粉末兒徐徐落下來,像簌簌的玉屑兒,像紛紛揚揚的雪花……但我想這更像一種精神,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更像一種高尚的人,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著祖國花朵的老師。」小作者由粉筆聯想到教育戰線上耕耘的老師。《掃帚贊》則說掃帚更像清潔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獻,從而說明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應像粉筆、掃帚那樣為他人無私奉獻。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確。
二、練在情節空白處,充實文本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些文章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教者在閱讀教學中能善於挖掘教材,挖掘課文言
而未盡之處,依託課文找准訓練點,從而創設情境,那麼學生就會像一顆種子的發芽生長找到了適宜的氣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間,聯想的積極性就高漲起來了,想像的翅膀也展開了。如此讓學生植根於課文,想像於書外,進行課堂練筆,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解決學生練筆時「無米之炊」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1、抓人物刻畫入手
俗話說,見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細微處,若能有心地去發掘,也能顯出「風韻」來的。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抓住了「飽經滄桑」一詞,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麼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生:「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裡充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上,蒙著一層灰。看上去,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給黃包車夫畫像,成了本課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人物的刻畫,除了外貌,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動筆寫「內心獨白」。如一位年青教師執教《三顧茅廬》,在引導學生理解了劉備求賢若渴,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而後問,面對劉皇叔的三請邀請,如此厚待,如果你就是諸葛亮,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請拿起筆寫下自己的內心獨白。再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在結課時設計這樣一個小練筆:請選擇一個人物寫寫內心獨白。
人物的刻畫,還可以去刻畫人物的語言。如《掛兩枝筆的孩子》在結尾處寫王老師知道了小亮的心事,找他談了話,小亮的兩枝筆又掛了起來。王老師和小亮的談話這里沒有具體說,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寫幾個來回,把王老師耐心教育小亮和小亮重拾信心寫出來。
2、抓事件敘述入手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課文的有些內容寫得簡略,或敘述描寫留有發揮的餘地,從而為學生提供了想像、思考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放飛出自己的靈性,實現對文本的充實,讓文本更豐滿。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古代傳說,記敘了大禹治理洪水,為民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贊揚了他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後」的線索,展現了大禹為百姓謀利益的感人形象。課文緊扣「治水」,由大禹治水前後老百姓生活的變化著筆,一步步地展示了大禹是一位治水的偉大英雄。課文寫大禹治水只寫到「他帶領老百姓鑿山開渠,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在這里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大禹是怎樣治
水的。學生有的寫:「酷暑,大禹帶著百姓,頂著烈日,在38攝氏度的高溫下開山,汗水浸濕了衣衫,他們顧不得擦一擦。」有的寫「最要命的是冬天,凜冽的寒風呼呼地颳起來,他們的手指都凍裂了,一道道的口子張著嘴巴,可是他們只哈了口氣又繼續干起來。」
學生在想像小練筆中體會到了治水的艱辛,心目中大禹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了,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啟蒙,同時他們的靈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地釋放。
3、抓景色描寫入手
布白是文學作品藝術化處理的一種策略,文章布白處給了讀者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抓住文白之處進行讀寫創作,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補白」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如一位教師上《松坊溪的冬天》一課,「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蓋著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飲水;好像有兩只白色的獅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幾只白色的熊,正准備從溪中冒雪走上溪岸……」配樂朗誦把聽課的師生都帶入了那白雪皚皚
、風光奇特的北國風光,而後執教者默立不語和學生一起在美好的情感氛圍中暢想回味。當學生回過神來,問:「同學們,聽了這精彩的朗讀,你看到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問題?能寫下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寫下:「彷彿來到茫茫的白雪世界,這么大,這么美,我迷住了,踩著白雪雕的橋,數銀浪朵朵,我掬一撮雪,感受冬的芬芳。」有的寫:「我彷彿聽到那銀色的小牛吧嗒吧嗒的飲水聲,笨笨的小熊歡快的嬉笑聲,還有沉睡雄師的打酣聲。」有的說:「我看到的是一條銀川,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天上的飛鳥、岸邊的蘆葦……」「教學空白」中的景色描寫,使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遼闊的思維天空中自由翱翔,既發展了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達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還有如《黃山奇山》最後一小節對「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奇石和《看冰燈》中冰雕動物園里的一些冰雕都只是一句帶過,均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把景物寫具體。
三、練在情感交融處,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資源就像一座豐富而亟待開發的「寶庫」,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我們教師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做個有心人,去努力開發,就能時時處處利用它來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師自身應深入地細讀文本,鑽研文本,要走進文本去產生情的感動,再以「情」來觀照文本,從中尋找出能為深化文本理解「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來。有些課文中,有不少

8. 構圖中的「布白」含義是將空白也作為常採用一種( )來安排,在畫面中求得空白的合理布局空靈效果。

B
留白,空白構圖法嘛

9. 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其行為表現有3個特徵: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10.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書法成就和繪畫成就

一、書法成就

1、唐代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2、宋朝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3、元朝:

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二、繪畫成就:

1、唐代:

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繪轉為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劃與細節的描寫上超過了前代的畫家。

而山水畫則在此時已經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代表的畫家有李昭道、吳道子和張璪,分工細和粗放兩種。潑墨山水也開始出現。

花鳥畫的發展雖不象人物畫和山水畫那樣成熟,但在牛馬畫方面卻名家輩出,曹霸、韓干、陳閎、韓滉與韋偃等都是個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畫家王維、盧稜伽、梁令瓚等也名重於時,時至今日還能看到他們的傳世作品或者後世的摹本。

2、宋朝:

李成和范寬為其代表。花鳥畫在北宋時期的宮廷繪畫中佔有了主要地位,風格是黃筌的富貴之風,直到崔白等畫家的出現才改變這個局面。北宋人物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宗教繪畫和人物肖像畫及人物故事畫、風俗畫的創作上。武宗元、張擇端都是人物畫家中的卓越人物。

南宋的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號稱「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各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文人畫在南宋時期除了在理論上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外,在實踐中也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被稱為「四君子」。

3、元朝: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標志就是「文人畫」的盛行,繪畫的文學性和對於筆墨的強調超過了以前的所有朝代,書法趣味被進一步引申到繪畫的表現和鑒賞之中,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人物畫相對減少了,山水、竹石、梅蘭等成為繪畫的主要題材。

其最重要的畫家有趙孟頫、元四家等。

(10)什麼是創造性布白是描繪擴展閱讀: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

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書法

網路--中國繪畫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創造性布白是描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