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於維摩經發明心地

於維摩經發明心地

發布時間:2022-05-07 17:12:48

⑴ 維摩經是講什麼的

佛教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後秦鳩摩羅什譯,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為「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認為「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污泥」,此即「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為不二法門的極致。僧肇在《維摩詰所說經注序》中稱:「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認為此即「不思議之本」。

⑵ 維摩詰的基本信息

梵文里「維」是「沒有」之意,「摩」是「臟」,而「詰」是「勻稱」。 即為無垢。
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准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功德為功德也。
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見到維摩詰後,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復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菩薩也更加崇敬了。 維摩詰是音譯,詳稱為維摩羅詰,或簡稱維摩,舊譯凈名,新譯無垢稱,則為意譯。根據《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居士自妙喜國土化生於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輔翼佛陀教化,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離城中的一名富商長者,不僅辯才無礙,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們的愛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
佛陀曾至毘舍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游戲的招親活動,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他奉行菩薩道,為度化聲聞二乘人配合文殊菩薩以及本師釋迦摩尼佛,運用權巧方便,乃至示現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的探病過程,凸顯維摩居士悲智雙運的菩薩道精神。他往來於各階層,經商講信用,甚至出入各種聲色場所,隨緣度眾,也都是為了要宣揚大乘佛教的教義。他教導娑婆眾生,當下照見心靈凈土,創造美好世界;闡說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強調「煩惱即菩提,不離生死、不證涅盤」的不二法門,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葯良方。 《維摩詰經》由三國吳支謙譯出後,即在我國盛行,歷代以來多達七種漢譯本,目前以鳩摩羅什所譯最為流暢,評價最高,流通也最廣。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 ;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維摩詰所說經》(梵文: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簡稱《維摩詰經》、《維摩經》,或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凈名經》,是大乘佛教的佛經。該經共三卷十四品,以維摩詰居士命名。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它以辯論的方式來詳細說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教義上的分別,集中討論不二論。

⑶ 玄覺的如何去見的六祖

以下內容採用慧律法師於2004年講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講座
壇經原文
[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雲: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永嘉玄覺],這是浙江,永嘉是永嘉縣,浙江的永嘉縣,就是溫州。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他對這個天台宗很早就研究了。就是很小他出家就用功了。[因看《維摩經》],怎麼樣?
[發明心地]。《維摩經》講什麼?不二法門。能所不二、善惡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統統不二。[偶]就是突然間、偶然間,[師]就是六祖。六祖的[弟子玄策相訪]玄覺禪師。[與其劇談],[劇談]就是暢談的意思,徹夜不休息叫作暢談。[出言暗合諸祖]。他所講出來的話已經符合禪宗的心性,只是沒有任何人印證。[策雲]:玄策就說了,[仁者得法師誰]?仁者就是你玄覺,是從哪個得法,就是得到哪一個法?師誰就是你奉持是誰為師父啊!你得法,從哪得法,你是奉侍哪個師父?依止哪一位禪師的啊?
[曰:我聽方等經論],什麼叫方等?[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大乘法門講的就是,遍十方一切平等,所以方等經叫做大乘經。我聽了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譬如說:《華嚴經》啦、《法華經》啦、《大般若涅盤經》啦,或者是《維摩經》、《勝鬟經》,這個都是大乘經典。我聽了方等經,看了這個大乘經論,[經論各有師承],各有各的師承。意思是各有一派的說法。但是,[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因為你要進入禪宗,你一定要不二法門,見一切相就離一切相,就進入佛的境界了,起心動念,就會變作凡夫生滅了,是不是?如果當下放下,佛性就現前了,悟佛的心宗,可是就是沒有人給我證明,[未有證明者]。
[策雲]:玄策就說了,[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這一句沒有開悟,寫出來也不對,到目前為止,還很難看到它真正的了解禪師這一句話的用意在講什麼?但是如果你悟道,你自然就知道他回答是什麼用意。從文字上看也很容易看,但是從文字上看,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回答什麼。從文字上看是怎麼看呢?玄策說: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自證佛法就可以,威音王就是如來;若是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後,如果沒有明師指授,而自證者,統統是一般的外道。從字面上是這樣解釋。其實不然。
你要看《六祖壇經》寫的那個註解,統統每一本都是這樣寫。諸位!悟道的人,他有弦外之音,這一句絕對不是這樣的意思,我翻那個註解,這樣看看看、參考,不對!絕對是錯誤的。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先告訴你:玄策雲:威音王如來已前即得,這個威音王意思是無量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威音王如來。意思是說:早在無量劫以來,早已經存在佛性,那一顆本來的清凈自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威音王其實是表示無量劫的意思。那麼註解就把它解釋說這樣子:你悟道的這個清凈自性早在無量億劫以前早就存在了,那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解釋才對。
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什麼叫威音王以後?聽到這個音聲,無師自通,認為自己很行。無師自悟就是後天再加上自己的知見,自己認為悟出什麼東西出來,這一句話其實就是知見不能立知,無量劫來早已存在的這個清凈自性,才是真正我們自己的東西。而你不能在後天加上任何的知見。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加上[自],其實就是加上一層知見,心外求法嘛。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你幫我證明一下,我有沒有開悟。[策雲]:玄策禪師就說了。[我言輕],我講話沒什麼份量。[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接受六祖大法的人,[若去,則與偕行。]如果你要去,我與你同行,頂禮六祖。

⑷ 維摩詰所說經的主要觀點


維摩詰所說經認為「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雖「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污泥」,此即「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又把「無言無說」、「無有文字語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境界,作為不二法門的極致。僧肇在《維摩詰所說經注序》中稱:「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認為此即「不思議之本」。

⑸ 學佛的人,如何才算開悟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⑹ 「坐亦禪,行亦禪,語默動靜體自然」是什麼意思

【意思】

就是說一切皆「無」。沒有好,壞。喜樂。丑美。。。原本就是「無」就不存在塵埃。

所以,「坐亦禪,行亦禪,語默動靜體自然」。禪就是一種頓悟,也許不需要坐,不需要行。。。只要能夠「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往,一念若往,念念繼往,名系縛,於一切上,念念不往,即無縛也」。

【出處】

永嘉大師證道歌。

【永嘉大師】

清時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稱「元覺」。大師俗姓戴,幼年出家,初在永嘉龍興寺為僧,遍覽佛學經典,由於地域影響,首先參學天台宗,精研止觀圓融法門,後無師自悟心地法門與禪宗真義,與玄策禪師偕行廣東韶關曹溪拜謁六祖惠能,一問一答,即得印證。因僅在曹溪山中留宿一夜,翌日下山,時稱「一宿覺」,故而又稱「宿覺禪師」。

【典故出處】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中記述關於永嘉禪師的故事如下: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雲:『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二千成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師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其覺焉。

⑺ 威音王前無師自悟是外道

壇經。這是我的理解:威音王前無師自悟可以,威音王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這句話人們只理解了後半句,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威音王是指佛,即心即佛,人在沒覺悟自心前是可以無師自悟或借鑒別人的領悟,但覺悟自心後,就要從本心之中去挖掘了,宿命通是悟出來的嗎?不是,是從自心中尋找到的,所以,這才是心法不從心外求的真正解釋,向外求法,才是外道。
壇經:學道者用心,若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

自己連外道的根本定義都沒弄明白,就以為自己領悟了,這其實就是在謗佛,壇經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需師度者,是執迷不悟者,能自度者,是覺悟自心者。壇經又雲,求法即善,覓祖即惡,你若是執著經所說的佛都是別人,你就是執迷不悟的惡人,不識一切佛從心生,眾生平等。自證,是實踐,是遠勝於別人的認可的,所悟與佛經相同,與真實相同,就是得到了佛的認可與印證,得到世界的印證與認可。

⑻ 維摩詰經的概述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譯過此經。宣傳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煉成佛。唐詩人王維很受此經影響,故取字摩詰。
《 》又稱《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經》、《凈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凡3卷14品,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14冊。旨在宣傳大乘般若空觀,批評小乘的片面性,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月溪禪師謂「此經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與禪宗祖師所發揮者最為吻合。六祖《壇經》所示道理,與此經共通之處甚多,歷代祖師亦多引述此經言句以接後學」。
維摩詰是梵文 Vimalakīrti的音譯,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稱,意思是潔凈的名字、沒有染污的名稱。維摩詰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所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大菩薩。這位大菩薩早已成佛,號金粟如來,他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詩人王維心中的楷模。
《維摩詰經》運用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消解一切矛盾,影響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公案機鋒。禪宗將《維摩詰經》作為宗經之一,將不二法門作為處世接機的態度與方法,泯滅一切對立,從而獲得了生命自由的無限超越。在《維摩經》眾多的不二法門中,語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對禪宗影響最大的兩種。維摩不二禪機,對禪宗影響最大的,除了斬斷葛藤的方法論,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論。這主要表現在心凈佛土凈、在欲而行禪、處染而不染、無住而生心等方面。

⑼ 維摩詰經的由來

《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又名《凈名經》或《說無垢稱經》。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維摩詰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俾成群。但是,維摩詰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又號金粟如來,維摩詰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維心中的楷模。
《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系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如果把《維摩詰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為中國的禪宗是達摩祖師來了之後才傳開的,殊不知在達摩祖師以前,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影響最大,而成為中國文化禪宗的根本經典。

⑽ 《維摩詰經》說什麼

《維摩經》是佛教眾多經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經教,屬於真空法性部的經典。是經也稱《不思議解脫經》或《維摩詰所說經》。其漢文譯本比較多,有六種以上版本。我們通常讀的是後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鳩摩羅什在長安大興善寺譯出,稱《維摩詰所說經》,也稱《不思議解脫經》,共有三卷。《維摩詰經》是一部宣傳大乘般若見中觀思想,批判小乘的片面性的經典。傳統上稱是經為「嘆大褒圓」和「彈偏斥小」,它既不贊成以有為實,亦不肯定執妄為真,既否定世間的一切,又圓融不舍世間的方便而提倡中道。 維摩詰居士過去身是金栗如來,他老人家化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為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維摩大士的出生很高貴,在當時印度享有崇高地位,又有錢財,又有權勢,並且佛法也非常精通,智慧非凡,他常常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在在處處都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致力於弘揚不思議解脫法門,在惡世和眾生處妄想境的我們這個世界中廣行大乘菩薩道,作為一個現在家居士身的大士,維摩詰居士不論客觀的環境是如何的垢染污穢,世間的妄想千變萬化,而總是能任運自在,不起分別,不為客塵所染,不為煩惱所礙,正所謂「居五塵而不染,處眾穢而常凈」,如蓮花處污泥而不染。 我們這個世界正是所謂大妄想境,人人都在每時每刻打大妄想,那麼維摩詰大士宣傳的不二法門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從一切法的本身究竟真理來講不可思議是很有意思的,譬如不二法門的本質畢竟是空、真如、實際、實相等等,無論怎麼表達,都不是它的本來面目,都必須通過智慧親證才能夠得以體會,就是自己如實證悟了,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種境界即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能思,不可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凡心裡頭想的、口裡頭說的話都是分別心,有分別即是二,而非一了,譬如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壞,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有真就有假,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希望就有失望等等。舉凡這個世間,凡是能夠感知的一切無不是相對而存在,這即是佛法上說的兩邊。是經之《入不二法門品》中,文殊菩薩認為不可言、不可說、不可示是「不二法門」。但是從究竟上來說還是不徹底的,問到維摩詰大士什麼是不二法門?時大士默然無言,文殊贊嘆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著因緣所生成的萬事萬物,都是具有「真空」和「妙有」的兩個方面,這是所謂我們常常聽說的實相,如《法華經》言,但此實相除了諸佛和大菩薩外,我們凡夫俗子很難通達了知,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夠洞察諸法空相,無生無滅,和諸法因緣假有。都是因有般若之力,所以能夠「住妄想境不分別」。諸佛菩薩能夠證得諸法性空,但並不象二乘人住於空,而是游諸妄想境之幻化世界,度幻化眾生,住了知萬法都是如鏡中花和水中月,卻不舍棄一切法,凈雖然住妄想境作度生之事,然絕不象凡夫對幻化的世界有所迷戀貪著,迷失於妄想境,譬如是經《佛國品》里頭所說:「不著世界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這種行空不證,涉有不著的善巧方便,就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智,就是諸佛菩薩的不起分別。 佛法說的空有為二,非空非有為不二。維摩詰大士能從清凈無分別的妙喜世界來我們這個不凈的娑婆世界,目的就是為了度化我們這些眾生,其實所有的佛菩薩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廣泛地與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眾生進行接觸,開示佛法正確見,即是「行於非道」,他們有的示現於地獄道、有的示現於餓鬼道、有的示現於畜生道、有的示現於貪欲道、有的示現於嗔恚道、有的示現於愚痴道等,有的示現於邪見道,無非都為了攝化眾生,令之轉入佛道,由此可見,諸佛菩薩的一念聖心,便能具足權實二智,在不離有的同時而能觀空,觀空而不取證,即是中道正觀,即能圓證般若。《維摩詰經》各品大意如下:
《佛國品》說了以六度四攝為凈土因,報應兩國土為凈土果。而菩薩佛子行六度四攝只能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里去做,離此穢土,度誰去?怎麼度? 《方便品》示法身因果,所謂「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是明法身之因,而「佛身者即法身也」,是明法身之果,這與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宗旨並無二致。以上兩品都是說明先用我們這個穢土,然後才有法身,離開我們這個世界,就無法體證這一點。 《弟子品》是破小乘人我執,啟發大乘菩提心。 《菩薩品》是破大乘法我執,如《金剛經》雲:「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問疾品》開示我法兩空,顯菩薩之萬行。 《不思議品》就平常生活表不思議之理,發究竟解脫之趣旨。 《觀眾生品》以染法明不思議理性。 《佛道品》復以凈法明不思議理性。 《入不二法門品》依不二法門不起分別悟入不思議理性。以佛法中道說,唯有破除大小乘的執著,才能真正實踐大乘菩薩的妙行,執有執空,不是學佛的正見。
《香積佛品》又以諸佛平常之生活,顯示不思議的法性理體,用以證明前幾品的道理。再說眾香國土,來顯凈土的果德,只有成就所應該修持的行門,才是往生凈土之正因。 《菩薩行品》說悟入不思議的法性理體成就的菩薩行,隨緣自在,不起分別,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啊,圓滿無余,圓融無礙。 《阿
佛品》維摩大士以只手斷取妙喜世界從而完成究竟現實,即所謂法身妙果。
維摩詰經宣傳佛法是平等圓融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二無別,分別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假如能夠在知見上做到不起分別無二無別,知道諸法緣起性空,原是平等性智,即有可能入不二法門。菩薩住平等性境界,心無分別,不起顛倒,觀眾生根性,隨緣赴感,神通自在,全部是因為入不二法門,此不二法門是一非二,凡是有所見聞覺知都是二而非一,世間業縛眾生因無明煩惱而起分別,著實執體,落於相對,世界萬有,無非因緣而生,緣聚則成,緣散則分,佛法說的不二,此處指示真如實相,即或我,們平常常常聽說的所謂法性是也,亦即是心經、金剛經裡面說的所謂空性。它是離言絕相的,離開一切思想、思維、語言、文字,其實是諸法空性,是空、無相無作的,更不可以以所謂眼見。它法爾如此,普遍如此,本來如此,修它不增加,不修它不減少,是絕對而非相對,非關語言文字,如果我們能夠了知一切法的緣起無自性空,就會真正做到不起分別。所以,從究竟意義上說,空和無相與無作都是一而非二,所謂三解脫門實際是一門,心意識不起分別,就可以說是無心意識,從小乘說,有名心、名意、名識;從大乘唯識說,心是第八阿賴耶識,意是第七識名末那,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所謂三解脫門配合心、意、識修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何謂三解脫門配合心、意、識修?如能悟空,了知萬法緣起,唯識說的第八識妄相就沒有了;如能悟無相,第七識之妄執也不再有;如能悟無作,前六識之妄想同樣亦無得,盡管心意識有差別,然從究竟意義上說是無有差別的,差別的是在相,沒有差別的是本質。
其實學習佛法,一天到晚去分別什麼真心妄心意義是不大的,佛和大菩薩的境界是不可思議,但也有我們可學之處,否則,佛講這些道理又有什麼用處呢?在《入不二法門第九》品中,33位菩薩各各講述自己的悟境——對入不二法門的理解,直到智慧文殊的說法,維摩大居士默默無語,獲得文殊贊嘆,以顯不二法門離語言文字相,是真的說智慧文殊和其他菩薩都不懂嗎?非也?佛菩薩在為我們演戲啊,假如沒有31位菩薩和智慧文殊的一層層解說,就沒有辦法顯示入不二法門的真實境界,如不說就是不二法門,那六根不全的啞巴豈非大聖者?33位菩薩所有言說,並無高下之分別,所以大乘菩薩住妄想境不起分別,故天女散花,不落菩薩身體,就在於他們沒有分別,能將鮮花與污泥視為等同。我們學佛,既然敢於自我承擔,就應學習大乘菩薩不起分別的作法,盡管暫時做不到,但不能不學習啊。譬如我們尊敬三寶,三寶從來都是一體無分,僧是僧伽,非是指個體,是說眾的意思,依佛教導,從佛出家,如法修行,是名僧團,亦是和合眾,即僧寶。菩薩當以四攝法引導眾生,以愛語行布施,不能惡口相加,盡管宣揚佛法,如不合我意即斥之為邪,不符某說,即是妄想心,不一而足。
菩薩當以代替眾生受苦之大悲心而憐憫眾生,如有一人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但如《華嚴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能有此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學佛才有希望。妄起分別。人我見和法執不除,任通經入教,辯才無礙,悲心不具,我慢不滅,煩惱不斷,擅自分別,住妄想境而不自知,自以為聖解,以祖師大德自居。弄幾則公案接引學人,才是誤人慧命,斷人菩提,罪過不淺啊!學習佛法,老老實實就好,不能未證言證,現在,很多學人動輒讓人分辨真心妄心,其實不知道他已經落於分別了,《金剛經》又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不可得,我們到底要得哪顆心?

閱讀全文

與於維摩經發明心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