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讀創造史有感

讀創造史有感

發布時間:2020-12-10 10:47:48

① 讀歷史故事有感

2010年是中國偉人毛澤東誕辰117周年紀念日,在這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裡,有關於這位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與世界進程的人物的作品紛紛出版,其中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北京工作的BBC資深記者菲利普·肖特寫的《毛澤東傳》引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經驗與偏見的俘虜,歷史變成了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程。試圖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變得困難。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會被自己的直接經驗所左右,而無法用更長遠、客觀的眼光觀察現實;但如果當你出生時,慘痛的悲劇早已過去,你獲得了新的觀察視角,卻又可能被一廂情願的抽象、膚淺所左右。沒有隱而未宣的資料,沒有刺激人心的陰謀論,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距離感也使這本書獲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用普遍性的意義來衡量毛澤東。

短短的20年間,毛澤東的故事仍不斷被談起。1980年代初,由於文革的傷痛,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的聲譽受到了影響,鄧小平為他作出了七三開的評價。到了1990年代初時,他又重新獲得了普遍的贊揚,日漸加深的市場化進程造就的社會不公,使很大一批公眾忘記了歷史的傷痕,而懷念起毛澤東時代更公平的歲月;而當毛澤東11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到來時,紀念毛澤東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儀式,人們對於一段遙遠的、由信仰構成的歷史充滿情感。

西方描繪毛澤東的作品的普遍特色,卻是中國的傳記作品最為缺失的角度。菲利普·肖特的這本著作最吸引人之處在於避免了60年代大多數西方學者將毛過分浪漫化與神秘化的傾向,是典型的記者化作品,敘述生動、注重個性與歷史畫面的結合,外國人的角度使那些習以為常的材料煥發出生機。對於歷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絕非是將一切歷史事件視作想當然的、必然發生的結論,而應採取一種向前看的姿態。設想你處於與歷史人物相似的境地,面臨各種選擇的誘惑,並最終作出帶有偶然性的結論。毛澤東絕非那種天生的偉大領袖,在1911年時,他對於中國充滿不成熟的憧憬,18歲的湖南青年設想的中央政府是孫中山成為總統,康有為是總理,梁啟超則是外交部長。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沖擊,他是依靠被列寧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統的馬克思獲知社會主義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領導,來自蘇聯的年輕海龜派王明、博古才前途無量。他始終未能贏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斯大林都更傾向於蔣介石。而毛澤東對於美國的感情則在相當大時間內都如此熾熱,1940年代延安的官方報紙對美國民主的贊美達到了巔峰,在抗戰勝利後,他與周恩來都如此想去美國會見杜魯門;而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如此地討厭教條主義,他厭惡別人將馬列主義變成金科玉律;對於共產黨僅僅通過三年戰爭就戰敗了國民黨,他自己都覺得吃驚,他原指望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前半生比後半生更容易描述,因為資料更為充分,觀點更為多元,而他的後半生盡管更富戲劇色彩,對此的記載卻不得不千篇一律。與1949年前不同,私人的情感更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公眾生活,絕對的權力則使他的任何行動都被放大出來。也因此,人們對於他的私人生活作出了更多的猜測,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課本無法言說的秘密與謀略。在世界性的領袖中,沒有比他的後半生更難把握的題材。由於對普遍性歌功頌德的不信任與遭受的苦難,知識分子在描述毛澤東的後半生時,往往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此,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邁斯納曾作出過著名的判斷,即中國的主要工業能力、基礎設施,都是毛時代所建立的,這一切都為鄧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過遠與過近,都難以使人理解歷史。老一代知識分子常常擔心,對於文革歲月的遺忘,使年輕一代很可能重演錯誤。距離毛澤東逝世已經28個年頭,伴隨著越來越多私人記錄的出現,那個時代的形象正在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雖然對於這位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全方位研究仍未開始,但重要的是,我們研究的態度必須發生轉變,新的作家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研究中的過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因素。在這一點上,菲利普提供了某種示範。盡管,我在作品中常常迷失自己,也感受不到這本書的基本坐標與准則是什麼,但是,它讓我看到了一個人物相對完整的成長過程與其歷史背景,看到了一個人精神氣質的轉變過程。對於不理解毛澤東的新一代人來說,這本書至少值得一讀。

②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③ 讀戊戌變法史論有感

清朝末年發生的政治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對於中國近代史而言,鄙人認為沒有比這次政治改革運動造成的影響更加深遠了。以後的八國聯軍進北京,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甚至辛亥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廷簽定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通過變法維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勢。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 光緒帝引用康有為等人主張,頒布了一系列維新法令,推行變法新政,新政推行了僅僅103天就被廢除了。史稱「百日維新」。變法新政的內容主要包括:一、經濟方面:保護獎勵農、工、商業,在北京設立農工商總局、鐵路礦務總局,提倡實業。.......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門刪改則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等閑散衙門,.....三、軍事方面:裁汰舊軍,令八旗及各省軍隊一律改練洋操;籌辦兵工廠,籌造兵輪......四、文教方面:改革科舉,廢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試策論;設立學堂,提倡西學,.....。盡管維新派與帝黨相結合所進行的改革相當溫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是一次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改革。

維新變法觸犯了守舊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極力的反對。最終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出面訓政;重新總攬朝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光緒帝被幽禁,變法的內容基本全部廢除。清朝失去了最後一次主動的和平改進的機會。以後不可避免的用革命運動這種破壞力極大的暴力運動來改進。而作為被動的被推翻和主動的接受改良結果是不一樣的。血祭了百日維新,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而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曾經出現過欣欣向榮的局面。假如戊戌變法成功的話,整個中國近代史就有可能改寫。清朝甚至可以真正中興,最起碼能夠延長國運多年。正是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失去了上層改革的機會,引起了一系列惡劣的連鎖反應。內憂外患交集,這才使清朝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台。這其中的教訓是很值得深思的。

清朝末年的一場皇帝的家庭悲劇演變成一個國家的悲劇,就是因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緣故。光緒不喜歡隆裕皇後(慈禧的侄女),對珍妃特別寵幸,因此與慈禧齟齬,導致「戊戌變法」之前的「帝後黨爭」。戊戌變法的失敗實際上就是「帝後黨爭」最後的結局。戊戌變法之後因為慈禧厭惡光緒,清朝宗室載勛、載漪等人乘機密謀「廢立」,企圖廢黜光緒,另立皇帝,最終導致外國人干涉。慈禧聽到列強要她歸政的謊報盲目排外任由「義和團」攻擊外國人,引起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造成《辛丑條約》巨大的損失。古語雲: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家敗一人...這幾句話用在慈禧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一招錯了滿盤輸,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國家民族大義於不顧。清朝以後遭受滅頂之災,慈禧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亡清者,葉赫那拉氏也;斯言信哉~!

在戊戌變法成敗之際,袁世凱本人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辜負了光緒皇帝的厚望。通過向榮祿告密;出賣戊戌六君子而使自己陞官進爵,袁世凱,吳三桂這一類的小人都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我們後人在評論歷史的時候,往往哀嘆「紛紛世事無窮盡,茫茫天數不可逃」。歷史的發展很多時候都是非理性的,名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最後有一首詩很深刻的揭示了歷代興亡的教訓。盡管說的是周朝的興亡教訓,對於後世很有借鑒意義。可惜他本人雖然頭腦清醒,但是沒有機會去掌握國家命運。所以歷史還是不可逆轉的興亡更替。
原詩如下:
卜世雖然八百年,
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歷緣忠厚,
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
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
盡在朝中用佞賢。

戊戌變法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袁世凱的臨陣倒戈,光緒帝認錯了保駕的人~!假如袁世凱能夠按照譚嗣同的囑托,兵圍頤和園;擁護光緒親政。歷史就是另一個樣子了,歷史就是歷史~~~~~無語~!

古人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不適合社會發展的時候,就需要改革變化;使之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現在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不盡如人意。國家的未來就寄託在當代大學生身上,而現在很多大學生的素質實在令人難以恭維。對歷史不屑一顧,一個忘記了自己國家歷史的人,就意味著背叛自己祖國的文化。......只有正確的認識歷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來!

那個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④ 讀中國通史有感450字

流逝的遠古

——讀《中國通史》讀後感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讀《中國通史》有感

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寬容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學會寬容。

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天空是廣闊的,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請用真摯的手,接過我手中的花。它,將在你心坎兒里散發出愛的芬芳。只要用熱情和希望去珍惜,這愛的芬芳就永遠在你的心房……寬容,在你身上嗎?

翻開《中國通史》,發現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秦穆公的一匹良馬被歧下三百多個鄉下人偷宰著吃了。秦國官吏捕捉到他們,打算嚴加懲處。秦穆公說,他不能因一條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傷害。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賞他們酒喝,然後把他們全放了吧。後來,秦晉交戰,穆公的戰車陷入重圍,形勢十分險惡。這些鄉下人爭先恐後地沖上去與晉軍死戰,以報穆公的寬容之德。穆公脫險。

穆公的寬容,讓他在危急時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過失,他會以一技之長來感謝;釋放與你有大仇的人,他會以自己的性命來報答。只因報恩的情意在心底,總有一天會得到報答。由此看來,那些刻意尋找他人過錯,追尋仇人的人,豈不是太愚蠢了嗎?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與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做世上精彩之人。
中國民族有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而有意義的故事,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繼承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深,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一章,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志氣是不能用年齡衡量的,秦始皇從小就想統一天下,為了治理國家,他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並逐步把一個貧窮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國家。他不管士兵的身份如何,只要出戰立功,就有賞賜。正因如此,秦始皇才訓練出了一支強有力的部隊。

秦始皇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其六國······最後,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國,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皇帝治國家的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比三皇五帝還要偉大,所以自稱「始皇帝」。他告訴我們從小就要有志氣,志向,要向目標去奮斗,才能成功。

《立木建信》寫了孫鞅為使秦國強大起來,嘔心嚦血,想盡各種辦法。一天,他下令把一根三丈長的長木送南門搬到北門,賞金10兩,可是沒人去,後來又改為50兩也沒人去,他想:難道朝廷真的讓天下百姓如此傷心么?這是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把木頭搬了過去,賞金50兩,一文不少。老百姓議論開了:怎麼?朝廷開始說話算話了。由此看來,誠信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沒有誠信就沒有一切。

《中國通史》是一部很好的書,它讓我們了解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⑤ 讀極簡歐洲史有感

第一篇:
有人說書要越讀越薄,那這本澳大利亞史學家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本「薄書」。 全書分別以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歐洲從古希臘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講了六遍。這猶如在一個三維空間看歷史,很有立體感。這種立體感,如果僅抱有唯物史觀,是感覺不到的。
我們說歷史是以一個個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後人,但歷史的密碼就在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背後的聯系。歷史是連續的,也是活的,我們活在當下也是活在歷史中。歷史流經我們眼前。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我們才能明白當下;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才能敏銳地判斷未來。深切的現實關懷感,在我看來是本書的最大看點。
作者一開始就開門見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其組成元素有三:(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基督教;(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這其中羅馬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史就是古羅馬的延續。「直到19世紀,某個稱作羅馬帝國的東西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更明晰的線索還是希臘的理性和希伯來的上帝,作者用這兩條線索把歐洲歷史串了起來。前者是歐洲科學進步的遠因,而希伯來的上帝則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歐洲的社會形態。 歐洲歷史一直是權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後來才能生長出權力相互制約的代議民主制。國王和教士之間的政教關系,是歐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書雖然內容簡潔,但結構和思想並不簡單;雖然內容簡潔,但是言簡意賅。作者省去了眾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當今世界輪廓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改革,法國的民主革命等。
作為中國人讀歐洲史,難免會來個中西對比,回想起「李約瑟之問」,也許在本書中,我們能找到點什麼。

第二篇:
如果說歐洲歷史是一幅唯美而華麗的畫卷,那麼文藝復興便是其中最為絢麗而悲壯的片段。它的絢麗點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紀,它的悲壯驚醒了庸庸碌碌的「夢中人」。它復興的不僅僅是文藝,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的精神得到復興。它的到來讓人們沖破了基督教會給人們思想緊緊裹上的束縛衣,讓人們不再整日糾結於自己是否邪惡墮落,讓人們重新思考怎樣生活最好,想些什麼最好。文藝復興就像黑夜中的吶喊,喚醒了迷醉的人們,喚來了久違的黎明。 在那個漫漫無邊的歐洲黑暗時代,基督教會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個被神聖光環籠罩的救世主,而逐漸演變成教皇用來約束人民的絕對權威。「君權神授」,在那個時代就連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約,也要借所謂的上帝來行使權力,更何況那時期的人民。 日耳曼蠻族那漫長的戰爭摧毀了曾經百花齊放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曾經富裕繁榮的城市生活也不見蹤影;古代的藝術、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時「上帝派來」的教皇站了出來「拯救」世界。基督教會找出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術典籍,截取它們想要的段落,把這些斷章取義的點點滴滴匯集起來,再將它和摘自《聖經》中的段落編在一起,構築出一套基督教神學。這樣下來,希臘哲學思維、學術知識和邏輯觀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們讓人們禁慾,鄙視金錢,就連追求生活中的快樂也是不允許的。他們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清潔衛生,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在教會的打壓下,人們忘記了為何而生,因為沒有歡樂的生活毫無意義,此時的人們活著已經死了。對於藝術來說,藝術是一個人內心靈魂的體現。當人們的思想被禁錮時,他的藝術創作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看古希臘時期的藝術作品,像《維納斯》、《赫爾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個都充滿的濃濃的人性,他們歌頌人性美。因為那時人們認為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並非是神。而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創造出的作品像德國希爾德斯海姆教堂大門上的人物畫,他刻畫的情景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亞當在責怪夏娃,而夏娃在責怪蛇。兩個人都深深地為自己的赤身裸體感到羞愧。畫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畫作表現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無限的。這正是人們思想被束縛的表現。 就這樣,歐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紀末,但丁來到了這個黑暗世界。他的到來為這個世界帶來了黎明前的一絲曙光。他創造的《神曲》讓人們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和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對話。從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主張。這也便是「文藝復興」的開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義」著作喚醒人類,他是黑暗中的吶喊者喚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們漸漸開始思索生活的意義,努力沖破思想的禁錮,抨擊禁慾主義,讓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 從此,那籠罩千年的教皇專政迷霧逐漸散去。歐洲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漸漸發展。人們思想在也逐漸得到解放。我們看到了拉斐爾手中的《西斯廷聖母》眼中充滿了母性的慈愛,我們也看到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開朗基羅那個完美、高尚、尊貴的《大衛》。每一幅作品都籠罩著人性的光輝。我們看到了比古希臘古羅馬更為輝煌的藝術成就。這鮮明的證實了人們脫離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縛。也證明了歐洲開始走向了世俗社會,從此不斷發展。 當我翻看這段歷史,我突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歐洲中世紀時期被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就彷彿被關在了一間鐵屋子裡,人們的生命在沉睡中結束,這似乎沒有什麼痛苦。但是,其中總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們不忍看到這個社會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後死去。他們最終決定吶喊,並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這看似無堅不摧的鐵屋。他們的吶喊驚醒了鐵屋子中的人,他們的決心讓跟多的人充滿力量。 最終,在這場「文藝復興」中原本沉睡的人們沖破了鐵屋。其實,無論看似多麼萬難破毀的事情,只要有一個開端,就一定能收獲結果。

⑥ 讀兩晉南北朝史有感400字

東晉同化異族之功不容小視,然而也是先以文化漸染之,後因亂世,湘,楚一代夷人與漢人雜居,築塢堡以自衛,或是漢人避難入山,與夷人雜居,長此以往,自然同化,然而這一工程其實自孫吳之時已然開始,如孫吳大將賀齊,麾下部隊幾乎全為山越

蠻族侵凌之後,歐洲非羅馬人之歐洲,五胡擾亂之餘,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如故,因中國有廣大之江域以資退守,而羅馬無之,此為一大端。
地理在歷史發展中作用極大,如荷蘭共和國,因河流網路遍布全國,小城邦領主如果不體恤人民,人民乘舟而去,須臾便到他人領地,因此極權難於發展,商業發展卻非常便利,終於產生荷蘭共和國,雖然民主制度未完善便被法國所滅,然而地理決定此處不適宜極權的作用已經足以看的分明

道家本無教義,時時竊取佛說以自附益,甚至並其儀式而竊之,一似無以自立
道家問題在於,信仰多而雜亂,沒有成型的信仰體系,人們常說的【道家寄希望與出世,長生與飛升,遙不可及,而佛家著眼當世,今世行善,來世輪回必得善果,易於理解】此處不做考慮,道家諸偶像,難分大小,廣成子,赤精子,太上老君等人,並無明顯統率等級關系,這就必然導致一道門之中,宗派多信仰多,而沖突自生,難成合力【至於我們目前心中的鴻鈞道人管束通天教主的截教,太上老君的闡教的概念,來自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並非權威,小說家言而已】

晉南北朝事,文學取其恢詭可喜,史學貴求真,二者宗旨絕不相同,而當史學未昌之時,恆不免以文為累
南北史詭異附會之辭最多,時人有稱其為穢史者,識人觀今日所修民國史,抗戰史,文革史可知當時情狀,故讀兩晉南北朝史者,必須立心定,邏輯明,不被史家言所蒙蔽,有自己的甄別標准和懷疑精神方可

⑦ 讀《抗日戰爭史》有感

抗日戰爭讀後感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
抗日戰爭讀後感
。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
在抗日戰爭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常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拚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一、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一個個19路軍沉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准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臨前線指揮……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庄」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
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進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戰爭,而日本則進行的是一次國民戰。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同學們,
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⑧ 讀····(歷史故事)有感

讀《中外歷史故事》有感

歷史是一個個曲折蜿蜒的故事編織成的,而故事又圍繞著一位位流芳百的偉人。他們用與眾不同的行為在歷史這本書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筆。難忘歷史,難忘偉人!是他們在短暫的人生中印下了許多輝煌的足跡。
《中外歷史故事》敘述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大開這本歷史之書,一篇篇的傳奇故事印入你的眼簾。那盪氣回腸的文字、處變不驚的人物、波瀾壯闊的場景,一定會讓你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而諸葛亮七擒孟獲正是這本歷史故事書上的典型故事,也讓我念念不忘。
諸葛亮七擒孟獲講述了文中諸葛亮憑借他的智謀把起義的孟獲七擒七縱,使孟獲不得心服口服。
讀完文章後,我深有感觸:
天地間最廣闊的不是天空,不是大海,更不是沙漠,而是人的胸襟。
有寬廣的胸襟是交友基礎的條件,有了它就能結識一些友人,但想與朋友結下深厚的情感還得彼此以誠相待,將心比心。諸葛亮就是使用了這個方法。他七擒孟獲,實際上擒的不是孟獲的人,而是孟獲的心!
回眸歷史,展望現在,知心朋友千里難尋。而且人與人之間也缺少了信任,缺少了真誠。酒肉朋友也因此愈發多了出來。如今真是人人勢力眼,只看衣服不看人。
天涯何處覓知音,我們要懂得珍惜朋友,用誠待朋友。豆角開花藤牽藤,朋友相處心連心。讓我們用心底最真誠的呼喚去對待每一個朋友,每一個知心朋友。使他們知道,無論天涯海角,總會有一個朋友日日牽掛著你,想念著你。與你心連心,情跟情。

史 驛——讀《江陰歷史故事》有感
千古一地,留史一方。

江陰,古稱暨陽,又稱芙蓉城,歷來因地處咽喉要沖而被看重,所謂「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江尾海頭,對山鎖江,雖無龍蟠之形,卻有虎踞之勢。於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多少存亡興廢之事、翻天覆地之人,帶著滾滾歷史塵囂,在這里曾停駐片刻。

「地形千瓣合,天塹一江分」。江陰古邑,鍾靈毓秀,文人墨客、忠良名臣顯名於此的必不少。徐霞客遠游八方,攀山探源、涉澗度壑;截木為杖、燃藤求光;訪漁樵所不及,勘校地理古籍,撰寫游記隨筆。感於斯人,江陰得其痴意。繆荃孫避仕隱居,搜簡集冊,編刊校訂,不甘困守學館,惟願圖書長存,又編纂史略、收錄方誌。張之洞、端方待之以師禮,與王壬秋、張謇、趙爾巽齊名。感於斯人,江陰得其精誠。閻應元、陳明遇誓死守城八十一天,殺敵七萬五千,剛烈死節,可敬可佩。感於斯人,江陰得其忠義。劉氏三傑,長兄治文,一代闖將;中兄修樂,開山宗師。感於斯人,江陰得其文采樂理。水存一段風韻,山橫一世忠烈,江陰兒女們,在自己的家鄉書寫歷史,讓歷史在江陰停駐。

「江陰天塹望無涯,廢壘猶存散似沙」。江陰要塞,扼守江口,國家多事之秋,諸位卑闔天下的豪傑領袖、心懷九州的熱血男兒,常有至江陰審勢度形、寄情抒懷的。辛棄疾左遷閑職,壯志難伸,於是上奏《美芹十論》,談兵用武,論道評政,亦一時之壯舉;孫中山慨然離職,督辦交通,南下一行,恰至暨陽,其豐采偉岸,其言辭懇切,其希冀殷深,當百代之美談;陳毅按兵江陰,以退為進,同時視察教育、踏勘渡口,立馬吟詩而去;譚震林指揮若定,率兵開辟錫虞抗日根據地,軍民攜手,抗擊日寇。豎碑銘願,修台紀情,這些在歷史長河中光彩耀眼的人物,親身拜訪過延陵古邑,讓歷史在江陰停駐。

然文筆殘峰、孔廟舊祠見證,江陰亦是數蒙兵災、曾經血雨腥風之地。清末「剃發令」推行至江南,激起江陰人民義憤,於是驅清吏、囚縣令。隨後清軍三十萬奉命圍城,彈丸之地,頓作瓦礫火場。城外清軍伏屍遍野,城內百姓流血十里。屋倒梁傾,草木焉存。城破之日,自殉者的遺體填滿水井、池潭。役畢,全城僅餘五十三人。軍閥混戰時期,在江陰開戰端十次,最慘烈不過「乙丑兵災」,兵匪橫行,草菅人命,槍林彈雨,壁盡洞穿,瓦盡震烈,老少相扶,哭號終日。死事之慘,華夏罕有。這是古城的不幸,但也是歷史的洗禮。古木逢春樹更榮,撫平了的創傷成為了深厚的積淀,成為了珍惜幸福、發憤圖強的理由。

江陰,渾如一個歷史的驛站,風塵劫數來來往往,留下無數題詠、公案、古跡供人憑吊,我輩過客,鑒史有懷,生為赤子,當盡心以報,因為歷史也有可能因我們而在此停留

⑨ 讀紅軍長征史有感

黨在我心中
——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簡史》有感
當我讀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簡史》時,深刻感受到了紅軍精神。紅軍從1934---1935,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完成了艱難的長征路途,從江西轉移到陝北,長達兩萬五千米的路程,但紅軍戰士毫不畏懼,勇敢堅強的完成了這次艱難任務。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途中,堅強的工農紅軍不畏艱難,刻服了一個有一個困難,挫敗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穿造了一個有一個感人英雄事跡,其中讓我影響最深的是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是紅軍一方面軍在川黔邊地區進行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毛澤東從敵我雙方作戰方向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靈活地裝變作展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地區,巧妙地彰顯了紅軍的英雄氣概,也彰顯了我黨的骨幹力量。
土城戰斗後,為了避敵鋒芒,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月29日改變由瀘州,宜賓間北渡長征的左戰路線,而是渡赤水向古蒲南部西進,進至雲南扎西地區。一渡赤水後,毛澤東認為應利用敵人的錯覺,尋找楊浦里戰績,集中兵力,殲敵一部,主動消滅敵人,而渡赤水,最後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萬敵軍的為准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多勝少,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運動戰典範。
這只不過是紅軍長征中 發生的其中一件事,然而歷史的塵埃,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驅者已將希望的種子灑向人間,綻放了一片爛漫的紅色,彈指一揮間,上下越千年,暗淡的輝煌,魂滅與再生,永恆的悲熗與不朽的豪情,貫穿這一清晰的脈絡。
紅軍創造了新中國,而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則是黨堅韌求索的過程,我常常在心裡重復著這幾句話,每一次都熱血沸騰,胸膛里燃燒著對祖國的熱愛。
彈指一揮間,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個春秋,有過心酸,也有過幸福;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無論過去則門樣,我們都會堅信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中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全體中華兒女將會團結在鐮刀鐵鏈的旗幟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通過這本書,我深深為我們欣欣向榮的國家而感到榮耀,為我們現在不斷求索,不斷前進的ZF而感到驕傲,沒有辜負黨人民的希望。
滔滔沅江邊,微微陽光下,我無數重復年輕自己的誓言………哪怕我只是一塊磚,也要去構造祖國興旺強盛的大廈;哪怕我是一顆螺絲釘,也要去鋪設民族走向未來的輕軌;哪怕我是一棵小草,也要為祖國的春色奉獻自己生命的綠色。

長 征 精 神 永 放 光 芒--讀《中國紅軍長征史》有感
上世紀30年代中國紅軍英雄史詩般的長征,在我國近代革命史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堅定信念使紅軍指戰員戰勝了數十倍於我的敵軍地圍追堵截,克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自盤古開天地以來都沒有過的偉大奇跡。鑒讀《中國紅軍長征史》,回眸紅軍長途轉戰的崢嶸歲月,結合當前的實踐科學發展觀,更會深刻感受到書中所體現的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光芒可鑒。
一是顧全大局、紀律嚴明、親密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書中記述了長征初期,紅十軍團奉命探路,並執行調動敵人的戰略佯動,孤軍深入後遭到優勢之敵的包圍,大部壯烈犧牲,軍團主席方誌敏被俘後英勇就義。在抗擊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戰斗中,許多動人事跡充分體現出了這種識大體、顧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一個不囿於狹隘、短視的一已私利,為集體、為國家的利益努力奮斗的人,就是一個高尚純粹的人。
嚴明的紀律是我軍的光榮傳統,書中寫道,「紅軍長征,一路上愛護群眾,紀律嚴明,深受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歡迎,……」「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恪守工作紀律可以使我們的潛質有機會發掘,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更好得實現人生價值。
「……部隊嚴格節約糧食,互相調劑,彼此幫助,優先照顧傷員,連隊把糧食集中起來,統一分配,定量使用……」親密無間的團結協作,使紅軍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戰勝了圍堵的強敵,翻越了生命禁區的雪山草地。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和知識的大發展使時代潮流更趨向於團隊而不是個人,一個善於在工作中學習借鑒他人經驗、汲取別人教訓的人總會進步得更快。
二是不畏艱險、一息尚存、奮斗不止的開拓進取精神。長征路上,險灘密布、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鐵索橫空、獨具天險的瀘定橋;地勢險峻、萬夫莫開的婁山關;雪覆冰封、聳入雲霄的夾金山;杳無人煙、沼澤密布的大草地都被紅軍指戰員突破。危境中,我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的拼搏進取精神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在汶川地震搶險、抗擊低溫冰凍行動中,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以自己的生命傳承了當年紅軍戰士的獻身精神,他們的感人事跡將成為我們不斷攀登新高峰的不竭動力。
三是不懼逆境、胸襟豁達、憧憬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終年白雪皚皚的川康雪山,一望無際的川西草地奪去了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的生命,但紅軍戰士在「爬過雪山就是勝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號的鼓舞下,以頑強的毅力最終戰勝了雪山草地,並表現出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前進的道路上,成功只是攀登的最後一步,而失敗和挫折是長長的鋪路石,善於戰勝逆境的人總是能笑到最後。「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一個心系黨和國家事業、必系人民利益的人,肯定會襟懷坦盪、兢兢業業地搞好本職工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樣的人終究會通過努力到達自己理想的人生坐標。
品讀《中國紅軍長征史》,廣大紅軍指戰員用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躍然紙上,在建黨90周年之際,我們更要以實際的行動傳承並光大這筆催人向上、勵人自新的精神財富,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並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
第一篇出處:江蘇省第四屆中小學網路讀書活動
第二篇出處:淮南報業新聞網
可以把兩篇結合起來應付作業.

閱讀全文

與讀創造史有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