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轆轤的發明史

轆轤的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2-05-03 20:43:12

① 中國古代農具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的發達與否又與農具有著直接的關系,先進的生產工具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農具,並不斷改進完善,使之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杠桿之一。從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時期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從春秋戰國鐵制農具與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轅犁、筒車的發明。無不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們分四大階段,略述主要農具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農具
原始農業始於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人類擺脫了長期靠採集和狩獵取食為生的局面,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那時,我們的祖先使用的農具是石料磨製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為我國的主要農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後,長達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有兩處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遺址,即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這兩處都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原始農具,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鐮、木耒、骨耜等,這是我國最早的農具。其中耒、耜是用來翻土、挖溝、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男子取代婦女成為生產勞動的主要力量。這一時期農具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出現了三角形石犁。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後)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時,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這一記載未必可信,當時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牽引的。犁耕的採用是農業史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另外,這一時期在江南出現了用於捻河泥的水田農具竹竿。其他農具也有所改進,如,出現了石鋤、蚌鋤等,它們對於開墾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間管理都有著重要作用。最能說明這一時期農具改進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潛山薛家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側竟整齊地鑽有13個細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鋒利,長度也加大了,只要裝上木柄就是一把極好的鐮刀。
商代是發達的青銅時代。我國各地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形體之大、品質之精、造型之美,舉世稱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我國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來看,主要還是用於宗教祭祀和裝飾而不是農業生產。所以,直到春秋戰國以前,我國的農具仍以石器為主。當然這並不排除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間或使用一些青銅器。近年來在河南、湖北、江蘇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銅攫、青銅鏟、青銅鐮之類。青銅農具的推廣雖然受到造價、產量等限制,但金屬農具畢竟代表著我國農具的未來。
青銅時代,我國農具的種類較以前變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廣泛的翻土農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現不能不說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說是祀坑)出土的青銅犁頭,為我國牛耕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可以佐證甲骨文中有關犁耕的記載。
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採用
進入春秋戰國以後,鐵制農具已經普遍使用。以鐵器作農具,有價格低廉、刃口堅硬銳利、鍛打成型方便等優點。鐵制農具是我國農具演進過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耕地面積擴大了,產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發生了轉變。這一切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中國社會慢慢由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
春秋時期,除種類繁多的鐵制農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將一根長長的木頭拴在木樁上,一頭繫上石頭之類的重物,一頭掛上水桶,利用杠桿原理,讓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動。用這種方法提水極為省力輕便。《莊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貢贊桔槔的話:「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鐵制農具到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後,更以空前的規模推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起蘇魯、西至川陝的廣大地區,都有戰國鐵器的出土。如,、鋤、鏟、鍤、鐮、犁,應有盡有。
三、漢代耬車、翻車、扇車和犁壁的發明
漢代是發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許多機械農具都產生於漢代。耬車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種機。它是由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耬車用牛牽引,將開溝、下種、蓋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這一大膽和富有想像的設計令人叫絕。耬車有耬架、耬斗、耬腿和耬鏟等構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後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種一行。趙過發明的是三腿耬,即能同時播種三行。用耬車播種,一人一天可下種百畝,且埋種的深度和種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從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車系東漢時畢嵐首創,三國時魏國的機械製造專家馬鈞又加以改進。作為一種灌溉工具,它在我國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車利用齒輪原理,用腳踩帶動長長的木鏈(即龍骨),木鏈等距離地拴滿了豎著的刮板,外面套著水槽。刮板隨木鏈繞時,將水刮入水槽,刮板將水槽攔成一格一格,相當於一個個移動的水箱,隨著木鏈的繞轉,水源源不斷地流進田裡。後來還有牛拉磨盤和風力驅動的翻車,更加省力省工。
扇車,又叫揚扇、風車,是一種揚場凈粒的器械,西漢時發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入斗及調節門等構成。工作時,將未淘凈的糧食倒進木斗,然後一隻手搖轉風扇,另一隻手緩緩地打開調節門,入斗的穀物下落,落下的穀物遇風後,輕輕地,癟谷和其他雜物從車尾排出,飽滿的穀粒從車腋下滑進籮筐里。用它可以把剛從打穀場脫粒或經碾谷後需分糠的糧食淘凈。
作為農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漢代也有重大改進,這就是犁壁的發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犁只有一個犁鏵。那時犁鏵成「V」形,開口過寬,不易深耕,犁鏵破土後,很難將大土塊翻往一側折碎,而僅能起破土開溝的作用。這樣,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輕松,耕作效率不高。為了克服這些弱點,西漢時發明了犁壁。它是一塊斜卷的鐵板,裝靠在犁鏵的後面,耕地時,能將犁鏵鏟起的土塊翻轉撂向一邊,鬆土的效果好,還可以為田地起壠。漢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單耕犁外,還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雙轅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牽牛,兩人各扶一犁的勞作方式曾大力推廣。東漢時,還出現了一種輕巧的短轅犁。我國的農具發展到漢代,已基本齊全。
四、隋唐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數百年間,我國農具的發展是一個相對的間歇期。隨著隋唐的勃興,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鼎盛時期,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經濟的發展,促使了農具的改進,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代表著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車是一種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這應該是最先進的科學「自動」裝置了。筒車靠流動的河水、渠水沖動水輪提水,水輪外側周身斜綁著許多竹製或木製水筒,水輪被水力沖擊,不停地旋轉,水筒隨水輪先是入水盛滿,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轉過最高處後,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後流到田裡。筒車裝好後,不需要人員照管,極為省事。
曲轅犁,唐朝詩人陸龜蒙在《耒耜經》中有詳細記載。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轅,大而笨重,難於靈活調節犁地的深淺。改直轅為曲轅後,使得犁架變小,使用靈活。這一木之彎使得耕田者在耕作過程中能夠自由調節犁地的深淺,從而改變了過去二牛抬杠式的牽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輕松地挽拉一具耕犁。這一改進,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國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國農村使用的耕犁仍是這種形式。
我國農具的發展到隋唐時代就基本歇腳了。宋元和明清以後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發明的農具。

② 轆轤轆轤

轆轤

讀音:
lùlu

英譯:
[winch; windlass]

中義:
1.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 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轆轤也是從杠桿演變來的汲水工具。

相關文獻:
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已經發明了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解放前在我國的北方缺水地區,仍在使用轆轤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現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區,也還在使用轆轤從深井中提水,以供人們飲用。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使用牛力帶動轆轤,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顧 曰:『井上轆轤卧嬰兒。』」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葵》:「井別作桔橰、轆轤。」原註:「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嬌·中秋月》詞:「參橫斗轉,轆轤聲斷金井。」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見了 鄭傻子 。他正搖著轆轤在打水。」

2.機械上的絞盤。
相關文獻:
《六韜·軍用》:「渡溝壍,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清 黃宗羲 《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南堰挽舟設轆轤,北堰則徒手舉之,故其舟尤小也。」

3.車輪。
相關文獻:
清 周龍藻 《隴頭水》詩:「人言此水聲聲別,盡是征夫眼中血,萬古千秋共嗚咽。嗚咽聲,流未已;轆轤聲,行不止。」

4.比喻如轆轤般圓轉。
相關文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 範文瀾 註:「以井鹿盧喻聲韻之圓轉,逆鱗相比喻聲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鴛鴦牒》:「 李秀蘭 、 徐月英 談諧歌笑,機捷轆轤。」

5.喻心中情思如轆轤般反復上下。
相關文獻: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品》:「然以學使尊嚴,何敢遽為 毛遂 ,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轆轤劍。
相關文獻:
唐 常建 《張公子行》:「俠客白雲中,腰間懸轆轤。」 唐 劉滄 《邊思》詩:「 漢 將邊方背轆轤, 受降城 北是單於。」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張伯玉》詩:「寶此金轆轤,去去延 平津 。」參見「 轆轤劍 」。

7.詩格名稱之一。
相關文獻: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詁》:「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聯句、轆轤,又有退韻、迴文、反覆、扇對、探題,詩格固多。」參見「 轆轤體 」。

8.佛教語。
相關文獻:
即轆轤劫。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積二十轆轤,共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為一成劫。」參見「 轆轤刼 」。

相關詞語:
轆轤劍 轆轤格 轆轤體 轆轤韻 轆轤劫

③ 在古代,什麼工具是用來灌溉的,各有什麼不同了

我國古代普遍的灌溉設備這種是龍骨水車,這種是筒車,也有就是說像用於提井水的斗式灑水車、管鏈灑水車等。這種灑水車中,筒車就是說依靠水力運行的汲水灌溉機械設備。或許之後因為筒車應用得十分普遍,在沒有急湍江河不宜流水為驅動力的地區,也出現了像應用畜力的車轉筒車、衛轉筒車等,其驅動力和旋轉部位與筒車不一樣,行為主體部位徹底是仿製筒車製作的。

④ 轆轤是一種怎樣的提水灌溉工具

轆轤是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一種提水灌溉工具,它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無論是桔槔還是轆轤,都不能連續灌溉,且效率也很低。馬鈞在研究了原有灌溉器具的基礎上認為,只有使提水工具連續動作才能提高灌溉效率。為此,他開始了新的設計和試驗。經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終於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器械——龍骨水車,完成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項發明。

⑤ 什麼是轆轤

我們的祖先發明一種能成倍地省力的機械——轆轤。這是杠桿和滑車的混合體。從圖中可以看出,轉動軸線到系重物的繩子間的距離,遠小於轉動軸線到把柄的距離,所以,可以大大地省力。相傳這是周代史佚發明的。這當然不可盡信。因為在舊社會,總是把勞動人民的創造掛在統治者名下。不過,戰國時代的書上,說到轆轤的已經很多了。此後,對於轆轤使用的記載就更多了。現在湖北銅綠山銅礦遺址還有轆轤的遺跡。

轆轤

⑥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
13. 耙。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形較小。
14. 犁。耕地的農具。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15. 鎬。俗稱「十字鎬」,用於挖開土質較硬的地,現在還能在建築工地上看到。

16. 鏵。人力翻土農具的一種,農家安裝在翻土用的犁上,用來破土的尖嘴狀或者圓嘴狀鐵質鑄造部件。如:鏵犁(鏵和犁的並稱)。圓嘴犁用於旱地,尖嘴犁用於水田。
17. 鍬。掘土器,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及敲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桿繞軸轉動,敲打麥穗使表皮脫落。後來轉入軍用。
19. 杴。掘土和鏟東西的工具,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
20. 耬。也叫耬犁,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⑦ 轆轤什麼意思啊

你好! 轆轤lù lú (1) 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顧曰:『井上轆轤卧嬰兒。』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井別作桔橰、轆轤。 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 (2) 機械上的絞盤。渡溝壍,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編輯本段簡介 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 轆轤 ,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轆轤也是從杠桿演變來的汲水工具。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已經發明了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解放前在我國的北方缺水地區,仍在使用轆轤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現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區,也還在使用轆轤從深井中提水,以供人們飲用。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使用牛力帶動轆轤,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 編輯本段結構 轆轤:也作輪,車輪。用金屬、木料或其他堅固材料做的圓形構架。 轆轤 轆轤有三隻腳,三點購成平面。它穩妥地立在井口,為方便操作,閃出了最大活動空間。轆轤有腳也有頭,叫轆轤頭,是一塊圓硬木,中有軸孔。穿在軸上,上繞繩索,繩頭系水斗,轆轤頭上嵌一搖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楊柳木製,把歪,成一定角度。水斗為白柳條編制,遇水膨脹,有韌性,耐磨,耐磕碰,上有兩三個環,與繩連接。 編輯本段歷史 古代的起重機械,是絞車的一種類型。常用於從井中汲水的稱為 轆轤 井轆轤。轆轤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用於從豎井中提升銅礦石。1974年在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銅礦遺址發掘中發現木製轆轤軸兩根,其中一根全長2500毫米,直徑260毫米,經判定為用於提升銅礦石的起重轆轤的殘件。起重轆轤的早期記載見於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書中記述了三國魏明帝(227~239)在建築凌霄觀時,誤將尚未題字的匾先釘在高處,「乃籠盛韋誕,轆轤長縆(geng,粗繩)引上」,使他能在離地25丈的匾上寫字。 絞車一詞,最早見於《晉書》,石季龍在東晉永和三年(347)發掘趙簡子墓時挖及泉水,「作絞車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經總要》(成書於1044年)載絞車圖,並說「絞車,合大木為床,……力可挽二千斤」。 井轆轤應用的較早記載見於南唐李璟(916~961)《應天長》詞:「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元代王楨著《農書》(成書於1313年)和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成書於1634年)都有井轆轤圖。《農書》還記述了一種復式轆轤:繞在軸筒上的繩子兩端各系一個容器,「順逆交轉,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時間;同時,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

⑧ 我國古代農具怎樣的發展階段

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

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後,各個時期農具的發展大致如下。

原始社會

最原始農具是木質的耒耜。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它是從採集經濟時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發展而來的。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橫木便於腳踏,使之容易入土,這便是單尖耒。後來衍生出雙尖耒,提高了挖土的功效。單尖耒的刃部又發展成為扁平的板狀寬刃,形似鏟子,就成為木耜,其功效更為提高。農業生產工具自春秋戰國以來稱之為「田器」、「農器」和「農具」。原始農業中木石並用,奴隸社會中又出現了青銅農具,封建社會時期則逐漸發展成為以鐵農具為主。製造農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是原始農業的主要農具。

石斧 石犁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鋤
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骨穭
西安半坡出土的骨鏟

目前,中國已發現撮早的農耕遺址,大都屬於耜耕農業階段。如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鏟(耜),其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浙江省酮鄉縣羅家角遺址和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骨耜和木耜。商、周時代出現了青銅農具,種類有錛、臿、斧、斨、鎛、鏟、耨、鐮、犁形器等。中國鐵的冶鑄技術發明至遲始於春秋,鐵農具的使用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鐵質農具堅硬耐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大面積開墾農田成為可能,甚至使農業生產關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術等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於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製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於碎土和砸實田埂的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於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後來鐵制農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桔槔

戽桶及其工作情景
春秋、戰國時期

冶鐵業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於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於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後世所長期沿用。

鐵犁梨冠

鐵制農具 鐵耨

牛耕畫像石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後,特別是兩漢以來,由於冶鐵業的大發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後,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於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並逐步得到改進。至魏、晉、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展成為磙上帶刺。

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於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於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後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於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於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時發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於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於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藉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於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西漢耬車模型 曲轅犁

元?王禎《農書》上的轆轤 轆轤 翻車

唐代機汲示意圖 高轉筒車

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緻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於水田、平地,且可用於丘陵山區。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改進犁,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於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盪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後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的農具較之元代無多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某些農具仍有改進。如明末曾出現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可「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地進行墾耕。這期間中國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此外,同時,由於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在農具部件的創造改進方面也有較大進步。

閱讀全文

與轆轤的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