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老子說發明工具是退步

老子說發明工具是退步

發布時間:2022-05-02 22:37:55

⑴ 工具和技術都是可以改進的可以根據技術來發明工具這句話是對的還是錯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5

⑵ 小國寡民制度是什麼

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 ( xiǎo guó guǎ mín )
解 釋 國家小,人民少。
出 處 先秦·李耳《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小國
小國寡民
老子小國寡民模式的設想,頗多爭議。《老子》一書有多種版本,莫衷一是,所以註解者眾說紛紜。過去歷史課本,說老子的這一思想消極退步。今者,有的學者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個步驟(羅尚賢著《老子通解》)。問題主要是這段話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另一句「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結繩紀事」的狀況?如果是,則先前指責老子「連文字都不要」就是指這句話了。
不論如何理解,老子作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後讓人重視的問題,就是人口問題。小國寡民,就是以較少的人口組成國家,「小國」就是人口少的國家,與「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國度里,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而是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以現在世界各國情況看,許多小國或者小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就亞洲而論,新加坡、汶萊等都是國小而經濟較發達的國家。人口少,人均佔有資源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人口少,管理起來比較方便,政令能夠通達,實施改革措施容易見效,意見也較易集中。「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人民素質提高,不必吹捧所謂賢能當典型偶像,使人爭奪,沽名釣譽;社會物產豐富,人民自食其力,盜賊就不會橫行。
老子在這段話中還提出了一個移民問題。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幾百年的移民,出現了許多新的國家。現在,世界上就剩下個南極洲沒有人居住(考察團除外)。西方國家不是總希望在地球以外尋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嗎?老子生活的時代,還有很多土地沒有開發,人民遠徙,到達原統治者鞭長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國家,是可能的。如果在舊統治者領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遷徒到遙遠的地方去,才能脫離舊統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在新的國家裡,人們重新從結繩而治開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這里老子說「結繩而用之」,因為那時文化為少數人掌握,至於奴隸、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從頭開始。想想現在我國還在掃盲,不難理解那時懂文字的人是那麼少。設想老子時代,有人移民到遙遠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擁有新的語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為新的國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國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著新的空氣,人有新的心情,社會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們可以選擇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舊體制的羈絆,最後終於演繹成新的文明。以建築物而言,修修補補,終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為既然是修補,還是要維持原來的框架,所以看起來還是老樣子。大城市由於歷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時,先前的那一片又舊了。新興的中小城市,一般經過整體規劃,街道寬廣,樓房整齊,環境優美。現在許多農村,舊的村寨幾成廢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關於如何實現小國寡民,老子只考慮通過移民的方式達到對人口的控制。那時候地球人口還未飽和,人類也沒有節育的技術。而那個時代,人口被統治者認為是財富。我國的移民是從中原地區向四周遷徒,特別是向南方遷徒,因為向南氣候暖和;而向北氣候越寒冷,自然條件惡劣,並且有強悍的少數民族。南方飽和之後,部分人移民到東南亞,使之成為華僑最集中的地方。東南亞自然條件好雖好,但地方太小,並且早有國家存在。而歐洲人利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這三塊大陸,並且其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人多了,別人不把你當作回事,自己活得很無奈,所以形成「輕死」的傳統。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為爭口飯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說出人頭地,實際也就是擠出人群的意思。歷來的英雄,都在於掙脫人群而駕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沒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卻不多,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會做事的人和多餘的人只好做計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歷代政權的最主要任務。如果是地廣人稀,走了很遠的路才能看到一個人,覺得彼此都屬於人類,相見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樣。
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且珍視生命,要人們「重死」。這個觀點與現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理論是多麼相近。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譯文:
有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國,
雖然擁有武器但始終都用不到,
人民安居樂業、富足飽滿,以致怕有危險而不願遷居到遠方。
雖有舟船可用,但沒人要搭乘;
雖有盔甲武器等防衛的武器,卻因為沒有機會使用而不知道該放在哪裡。
該國人民彷佛回到古時候,以結繩的方法記載一下曾經發生的事情就夠了,
其他的用品及工具彷佛都是多餘之物。
人民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維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
安全的居住環境及生活的方式跟習慣,都感到滿足。
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見鄰近國家的活動情形,
大家養的雞叫聲也都互相聽得到(距離很近),
但是兩邊的人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卻因為沒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來。
這是我心中的烏拖之邦。
評論:
"小國寡民"是老子哲學在治國方略上的具體化,是本源的道的具體詮釋.在老子的治國思想里,國之大小與民之寡眾皆為相對的,其中似乎原始落後的現象,實為表明他對"無為而治"的嚮往.

⑶ 人們發明和使用工具都是為了省力這句話對嗎

人們發明和使用工具是人們用外界物體作為身體功能的延伸,以達到某種目的。具體作用有許多,比如可以省力、上距離、改變力的方向等等。工具有多種分類。
手工具:包括鉗、扁斧、斧、鑿、夾、鑚、銼、錘、警刀、砍刀、刨、鋸、螺絲起子、鏟、石器、直尺、耙、標尺、車胎鐵、剪刀、扳手
農具:包括鐮刀、耙、耱、犁、耬、鋤、杈、鍬、碌碡、平車等。
電動工具:包括壓碎機、電鑽、碎紙機、平地機、線焊、刳刨、切斷機、剪板機等。
機床:包括車床、銑床、造形機、研磨機、鑚床、沖床等金工用具。
液壓工具:包括Hurst
tool和液壓打樁機
氣動工具:包括氣動研磨、氣動打磨、氣動鑚、氣動螺絲起子、氣動攻牙機、氣動鋼鋸、氣動剪
熱力工具:包括烙鐵、焊接及thermic
lance
食具:包括筷子、叉、刀、匙、碗、勺、盤、碟、杯、盆、案板等。
煮食器皿:鍋、鼎、鏊子、煤氣灶,風箱、蒸籠、笊籬等。
清潔用具:包括各種刷,如牙刷和掃帚、刷布、清潔用手套、洗後擦乾物件用的毛巾等
書寫工具:包括圓珠筆、毛筆、鋼筆、鉛筆、羽毛筆、鐵筆、排筆等。
測量儀器:水平儀
樂器:包括吉他、二胡、板胡、笛子、口琴、嗩吶、鑼、鼓、鋼琴等。
特定用途的工具:包括馬鞭、趕牛棒、人造陰莖、震湯器、磨刀石、吹風機、蛋戳、發烙、壁爐戳
多用途工具:瑞士軍刀、工具鉗
體育用品:包括跳繩、吊袋、棋子、鞍馬、單杠、雙桿、乒乓球案、羽毛球架、籃球等。
其他家居用品:包括不求人、開瓶器、開罐刀、風扇、蒼蠅拍、唧筒、牙刷、刷布、窗簾、床上用品。
玩具:很受小孩喜愛。有些玩具工具是真實工具的袖珍版,如小孩於沙灘或堆沙用的玩具鏟和桶;另外有些玩具工具並沒有真正的功能,如一把鈍的塑膠刀。
交通工具:
汽車、飛機、船

⑷ 工具給人類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對人類有進步也有退步,但總體上進步要遠大於退步
根據生物的進化理論,人類也是在不斷的進化的,但這個進化過程是相當的緩慢,但人類卻運用工具,使為類得到長足的發展
從人類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來。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爪牙,沒有保護自己的長弗拜煌之號瓣銅抱擴甲殼和皮毛,但人類運用智慧,使用工具,使人類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石器、青銅、鐵器、以及現代機械、電器的運用,工具的不斷增多,不斷升級,都使人類的活動范圍,生產水平不斷進步。使人類能主宰自己、主宰地球,探索宇宙....
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人類不斷的運用工具使人類的身體和功能的某些退化,常期的借用工具使人類四體不勤,許多疾病隨之而來。而且人類大量使用工具,使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對大自然的影響不斷的增大,大自然必將報復人類。
參考資料:自己的心

⑸ 生產工具發明的三個階段及發明時間

我國古代的生產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生產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產工具的非金屬時代。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在大約二萬年前,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於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范圍內的編年范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最先出現鐵器使用的是古埃及與蘇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現極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隕石中得到鐵,而非由鐵礦中提取。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亞細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越來越多地由隕石礦中提練鐵。北京平谷和劉家河商墓也出土了公元前14世紀時商朝的5件鐵刃銅鉞,中國古人將鐵稱為「天石」。

⑹ (七年級)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1)春秋: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開始出現鐵農具。(2)戰國: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牛耕得到推廣;各國興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3)秦朝:中原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珠江流域(今廣東、廣西),逐漸為越族人民所掌握。(4)西漢:鐵農具向邊疆傳播,西域開始使用鐵器;發明和使用了播種工具——耬車;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族得到了鐵器,還學會內地鑄造鐵器的技術;西漢西域傳人的作物品種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羅卜等。(5)三國: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6)南北朝:賈思勰總結北方人民長期生產經驗,寫出《齊民要術》這部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農書。(7)隋唐:為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8)北宋: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種植,政府把它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9)南宋:棉花種植從廣東、福建向北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0)元朝:棉花種植區域進一步推廣到全國。(11)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

發展過程:

我國古代的生產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生產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產工具的非金屬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已經發現了距今兩百萬年前後的最為古老的生產工具。最初的生產工具,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打制的石器以及還有用樹枝木棒砍削而成的最簡單的生產工具。石錘,這是兩百萬年前的刮削器。生產工具總體上說呢,屬於單體生產工具時期,也就是說,它是握在手裡頭直接使用的,而且製造的工藝非常簡單。經過一百多萬年的發展,到了大約距今五萬年前後開始,弓箭為代表的復合工具登上了人類歷史的舞台。弓箭的發明標志著復合工具的出現,即先製作生產工具的各個部件,然後再組裝在一起。這是生產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從而生產工具的發展,進入到了石器時代的復合工具時期。距今一萬年前後,人類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的大變革,從考古學上來說叫新石器革命,從歷史上學上來說叫氏族公社革命。這個革命以後呢,人類歷史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呢,就進入了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時期。磨製石器是伴隨著定居人工住居的建造和原始農耕的出現而發生的。在磨製石器時期生產工具達到了非金屬生產工具時代的最高峰,它表現在磨製技術不僅應用於石器的製作,而且應用於骨器等等的製作,穿孔技術,榫卯技術逐漸地發達,以鑲嵌、捆綁、榫卯、套合這種工藝製作的各種復合工具成為生產工具的主流,那麼生產工具中除了大量的石器之外,還有用骨頭、蚌殼做的生產工具,也還有用木頭做的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種類增多,開始出現專門化的趨向,譬如用於砍伐樹木的有斧、錛、鑿,用於耕種的有鏟、鋤,用是收割的鐮刀銍刀,用於狩獵的魚鏢、石球,還有用於紡織的紡輪、針、錐,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杵、臼等等。另外考古發現表明,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已經發現了槳的遺物。木槳的遺物表明呢,當時已經有了船,當然這種船應該屬於獨木舟。石器時代以後屬於青銅時代。在我國實際上青銅生產工具的出現,我們目前最早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後,但是青銅生產工具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應用,是四千年前後開始的,也就是二里頭文化中發現的各種青銅生產工具。我們可以看到它包括了木器加工的斧、錛、鑿,用於漁獵的魚鉤,還有箭頭,各種刀具等等,年代是距今三千九百年,到三千六百年前後,說明青銅生產工具在實際社會生產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用。青銅生產工具的發展是從距今三千六百年前後,才進入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時期,也就是商代。在生產工具本身結構上,形態上所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形態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就是由原來沒有銎,就是裝柄的時候是捆綁的,那麼現在出現了豎銎。因此,生產工具,它的安裝技術應該說是大大地前進了。那麼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種類的增加,從青銅生產工具產生以後,在非金屬生產工具的基礎上,其種類大大地增加了,而且效率呢,大大地提高了。青銅生產工具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春秋時期,並且從春秋時期開始青銅生產工具開始了向鐵器生產工具的過渡。那麼青銅時代生產工具除了它本身的形態的改變結構的改變之外,那麼當作為一個時代來講,生產工具還有一個重大的發明,那就是馬車的發明和牛耕的出現。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是商代的馬車,盡管當時馬車主要用於戰爭或者貴族乘用,但是車作為一種陸路的交通工具,畢竟登上了人類歷史的舞台。標志著生產工具的一次大的飛躍。也就是說,在我國生產工具就是馬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同時牛耕出現了,就是用牛來拉犁這種技術出現了。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牛耕的出現是春秋時期,但不管怎麼樣,作為青銅時代來說,就生產工具的發展來說,牛耕的出現,馬車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牲畜動力使用,也應該說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不僅僅藉助於勞動本身,而且開始了畜力的使用。經過青銅時代以後,生產工具的發展進入了它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在我國,鐵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比如說在河北藁城、北京都發現了三千三百年前後的鐵刃銅鉞,但不是人工冶鐵,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兩千九百年前後的西周晚期。兩千五百年前後,也就是春秋戰國之際,鐵器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一般認為春秋戰國之際是鐵器時代的開始,鐵器的使用是古代生產工具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次大的飛躍。戰國時期,冶鐵業獲得迅速發展,鐵制生產工具在各個生產領域迅速普及開來,到戰國末年,初步完成了鐵制生產工具取代各種非金屬生產工具,以及青銅生產工具的歷史進程,是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時期。考古發現的戰國鐵制生產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有砍伐工具,有斧、錛、鋸、鑿、刀等等,手工工具有削刀、錐、鉗、砧等,農具呢有犁、钁、鍤、鋤、耙、鐮、銍等。到了秦漢時期,鐵制生產工具走向了全面成熟,鐵制生產工具的成熟,一方面是類型的多樣化。和器具形態的變革,譬如說從戰國時期開始,豎銎結構逐漸改變為橫銎結構,這是在生產工具結構方面一個很重大的變化。而且考古發現證明,在秦漢時期,鋸已經用於金屬的切割,因此我們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以鐵制生產工具為代表的我國古代生產工具體系的形成時期。說到我國古代生產工具體系的形成,除了剛才說的,鐵制生產工具的全面成熟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古典機具的發展和基本成熟。我們根據考古發現可以看到,在當時的古典機具,耕地的和播種用的以牛和馬為動力的犁發明了,耬車也發明了,提水和灌溉用的桔槔、轆轤也發明了,還有翻車,在糧食加工中,除了原來的杵、臼之外,這時候發明了石磨。(石磨的發明追溯到戰國時期,它的普及是漢代。)當時冶鐵中已經使用了皮囊這種鼓風的技術,紡織中也出現了立式的織機。馬車自商代發明以後,在很長一個時期,它主要是用於戰爭和貴族乘用,而在結構上它主要是單轅。從戰國開始,馬車由單轅向著雙轅發展,而且出現了各種不同用途的結構上有不同特點的車輛,而車的動力呢,也由原來的馬發展到有牛車,還有駝車,這表明車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社會生產中開始廣泛使用了。漢代還發明了獨輪車,我們現在這種獨輪車在很多山區還在繼續使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了漢代,船發展得已經比較完備。當時不僅已經有了槳,而且有了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秦漢時期,隨著鐵制生產工具的全面成熟,古典機具也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因此我們說從戰國秦漢時期及其以後不僅是生產工具的鐵器時代,而且是生產工具的古典機具時代。秦漢以後,生產工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這個時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雖然在技術上在結構上也有某些改變。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沒有大的變革。當然宋元時期,有一些不少的發明和改進。但是,秦漢時期形成的生產工具的基本體系沒有改變,秦漢時期所形成的很多生產工具都在繼續使用,甚至使用到今天。總之,秦漢時期所形成的鐵制生產工具以及古典機具,一直延用到明清時期,甚至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在現代某些地區還在使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請給好評哦~

⑺ 西方哲學有一種說法請辯證:人的本質就是自由意志和發明製造工具。。(主觀能動性以及不確定性)

感情來說,沒有自由意志,不會創造工具的就不是人類了?比如沒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規律到沒有不確定性的人,不管是生活還是思想上。

⑻ 工具給人類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對人類有進步也有退步,但總體上進步要遠大於退步

根據生物的進化理論,人類也是在不斷的進化的,但這個進化過程是相當的緩慢,但人類卻運用工具,使為類得到長足的發展

從人類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來。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爪牙,沒有保護自己的甲殼和皮毛,但人類運用智慧,使用工具,使人類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石器、青銅、鐵器、以及現代機械、電器的運用,工具的不斷增多,不斷升級,都使人類的活動范圍,生產水平不斷進步。使人類能主宰自己、主宰地球,探索宇宙....

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人類不斷的運用工具使人類的身體和功能的某些退化,常期的借用工具使人類四體不勤,許多疾病隨之而來。而且人類大量使用工具,使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對大自然的影響不斷的增大,大自然必將報復人類。

⑼ 勤勞與發明工具 終點與捷徑 究竟有何道道

安心做幾天,痛快玩幾天,自己哪項科目最差先補補,但一開始不要馬上作完,你安心做一項科目,輕松一下 比如:做英語要3小時做完了,你可以去長跑便於寫長跑日記。
一個三句半 關於樹雅風 展雅行可以上網查查的 至於數學舊書2.3.5章習題做一遍每天做1張。
語文新書書下註解字詞積累 ,你可以慢慢寫,畢竟抄字詞是很枯燥的
一天做兩樣安心做,新年快樂的玩玩!!!
祝你新年快樂!!
給一個長跑日記範文好吧!今年我參加了元旦長跑,可興奮了.

在元旦長跑里,我遇見許多同學,他們各個都精神飽滿,都說要贏得冠軍.再看看,周圍人頭濟濟,想必會有一場龍爭虎鬥.

我在青少年甲組.我們大多數是中學生. 長跑是從紅綠燈開始.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整個人群開始移動.先是快速地移動著,漸漸地,大家的力氣都消耗得七七八八,於是速度就慢了下來.幸好我有先見之明,開始時勻速而跑,在接下來有力氣沖刺.

我們跑啊跑,跑到了轉彎的交接處時,有的人就從中間橫貫過去來抄捷徑.那個可是個大彎道,如果抄捷徑至少可以省去1公里的路程.越來越多的人從那兒過去.我看了看,想:走捷徑嗎走,可以省去好多路程,節省好多時間和體力.但是,卻是撒謊的行為.不走,雖然堅守了誠實,但是卻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和時間.我走還是不走我停下來,自己和自己辯論著.這時,一個滿頭白發的老者見我停下來,就對我說:「小兄弟,為什麼不跑啊人生貴在堅持與誠信,加油啊.」我聽了這一番話,心中便有了方向.我繞開抄捷,向原來的道路跑去.

我跑了好久才跑到走捷徑一會兒就到的地方,但是我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我堅守誠信,是個誠實的人.現在,我看見終點了,可是,我的體力也不多了.我堅持著.一米, 一米,又一米.近了, 近了, 又近了.終點在望, 加油,就勝利了.我一鼓勁向前沖去.我沖線啦.我最後雖然沒有名次,但我依然感到高興.因為我是一個問心無愧的人.經過這件事,我學會了做事要講誠信,要堅持下去.這樣,就算你不是冠軍,但你一定不會是失敗者,而是你自己心中的贏家.

ok了!

⑽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小國寡民「的思想,有什麼優點或者缺點嗎

老子小國寡民模式的設想,頗多爭議。《老子》一書有多種版本,莫衷一是,所以註解者眾說紛紜。過去歷史課本,說老子的這一思想消極退步。今者,有的學者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個步驟(羅尚賢著《老子通解》)。問題主要是這段話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另一句「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結繩紀事」的狀況?如果是,則先前指責老子「連文字都不要」就是指這句話了。
不論如何理解,老子作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後讓人重視的問題,就是人口問題。小國寡民,就是以較少的人口組成國家,「小國」就是人口少的國家,與「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國度里,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而是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以現在世界各國情況看,許多小國或者小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就亞洲而論,新加坡、汶萊等都是國小而經濟較發達的國家。人口少,人均佔有資源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人口少,管理起來比較方便,政令能夠通達,實施改革措施容易見效,意見也較易集中。「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人民素質提高,不必吹捧所謂賢能當典型偶像,使人爭奪,沽名釣譽;社會物產豐富,人民自食其力,盜賊就不會橫行。
老子在這段話中還提出了一個移民問題。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幾百年的移民,出現了許多新的國家。現在,世界上就剩下個南極洲沒有人居住(考察團除外)。西方國家不是總希望在地球以外尋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嗎?老子生活的時代,還有很多土地沒有開發,人民遠徙,到達原統治者鞭長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國家,是可能的。如果在舊統治者領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遷徙到遙遠的地方去,才能脫離舊統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在新的國家裡,人們重新從結繩而治開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這里老子說「結繩而用之」,因為那時文化為少數人掌握,至於奴隸、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從頭開始。想想現在我國還在掃盲,不難理解那時懂文字的人是那麼少。設想老子時代,有人移民到遙遠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擁有新的語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為新的國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國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著新的空氣,人有新的心情,社會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們可以選擇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舊體制的羈絆,最後終於演繹成新的文明。以建築物而言,修修補補,終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為既然是修補,還是要維持原來的框架,所以看起來還是老樣子。大城市由於歷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時,先前的那一片又舊了。新興的中小城市,一般經過整體規劃,街道寬廣,樓房整齊,環境優美。現在許多農村,舊的村寨幾成廢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關於如何實現小國寡民,老子只考慮通過移民的方式達到對人口的控制。那時候地球人口還未飽和,人類也沒有節育的技術。而那個時代,人口被統治者認為是財富。我國的移民是從中原地區向四周遷徙,特別是向南方遷徙,因為向南氣候暖和;而向北氣候越寒冷,自然條件惡劣,並且有強悍的少數民族。南方飽和之後,部分人移民到東南亞,使之成為華僑最集中的地方。東南亞自然條件好雖好,但地方太小,並且早有國家存在。而歐洲人利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這三塊大陸,並且其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人多了,別人不把你當作回事,自己活得很無奈,所以形成「輕死」的傳統。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為爭口飯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說出人頭地,實際也就是擠出人群的意思。歷來的英雄,都在於掙脫人群而駕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沒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卻不多,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會做事的人和多餘的人只好做計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歷代政權的最主要任務。如果是地廣人稀,走了很遠的路才能看到一個人,覺得彼此都屬於人類,相見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樣。
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且珍視生命,要人們「重死」。這個觀點與現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理論是多麼相近。

閱讀全文

與老子說發明工具是退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