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宏觀經濟學 公式 概念 整理大全,注意,請整理好
用的教材是國內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 不一樣的教材的話 就不要看章節的標題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含義。
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是指經濟社會(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
2.GDP測度的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3.GDP是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的價值。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數,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數。
5.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地域概念。
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
二、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一個國民概念,不同於GDP是一個地域概念。
三、GNP/GDP的三種核算方法。
A.支出法:支出法是從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購買最終產品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
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支出(G)+凈出口(X-M)
說明:
a.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個人建築住宅的支出。
b.投資是指增加或更換資產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投資兩大類。這里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凈投資-總投資-重置投資,重置投資是指當年以前資本產品的折舊損耗。
c.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轉移支付(救濟金等)不計。
d.凈出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
B.收入法:收入法是從居民向企業出售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的角度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了多少最終產品價值。收入法又稱成本法,包括以下幾項:
1.工資,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的報酬;
2.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3.公司稅前利潤;
4.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
5.資本折舊。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C.生產法(書上應該不作要求)
名義GDP、實際GDP
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名義GDP=實際GDP*GDP折算指數
四、儲蓄-投資恆等式
兩部門經濟支出:Y=C+I(消費+投資) 收入:Y=C+S(消費+儲蓄) 收入=支出 所以,I=S
三部門經濟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 TR To—全部稅金收入 TR—政府轉移支付 T—政府凈收入 即:I=S+(T-G)=私人儲蓄+政府儲蓄
四部門經濟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 所以 I=S+(T-G)+(Kr-NX) 外國對本國的儲蓄
第十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一、凱恩斯消費理論
1、消費、儲蓄和收入
2、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
第一,消費函數和儲蓄韓旭互為補數,和為收入。
第二,若APC和MPC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C>MPC,則APS和MPS都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S<MPS,表現在圖形上,在y0的右方,儲蓄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成的射線的斜率總小於儲蓄曲線上改點的斜率。
第三,APC和APS的和恆等於1,MPC和MPS的和也恆等於
1. 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
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成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
二、幾種常見的消費理論
1.絕對收入假說
絕對收入假說也稱為絕對收入理論、絕對收入假設、絕對收入假設消費函數模型;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在短期中,收入與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於收入,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消費傾向。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將增加,但消費的增長低於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佔的比重是遞減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種理論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
2.相對收入假說
消費者會根據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決定的。消費者傾向於隨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當收入降低時卻難以減少消費,這就被成為「棘輪效應」。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的消費水準的影響,這就是「示範效應」。
3.生命周期假說
由莫迪利安尼提出,強調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開支,達到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消費函數為C=aWR+cYL。WR表示實際財富,a表示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YL為工作收入,c為工作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
4.永久收入假說
由弗里德曼提出,該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其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的。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利率、價格水平、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
三、國民收入的決定
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思想: 在存在閑置資源的條件下, 總產出(或總收入)是由總需求決定的.
四、稅收固定時的各種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使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支出變動的比率。即當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時,稅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的預算仍然是平衡的。平衡預算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 kb= 1/(1-β)+(-β)/(1-β)=1
五、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
乘數的計算及其運用
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的定義及其計算
通貨膨脹缺口指實際總需求水平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業經濟中投資超過儲蓄的差額,即社會總需求超過社會總供給的差額。
在存在通貨膨脹缺口的情況下,社會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的價值超過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夠生產的價值。
第十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一、投資的決定
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物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見書P412.
托賓「q」說
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為衡量要不要進行新投資的標准,這個比率為q。
q=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企業的成本。
q<1,說明買舊的企業比新建企業便宜,不會有投資。
q>1,說明新建企業比買舊企業便宜,因此有新投資。當q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
二、利率的決定
貨幣需求動機
第一,交易動機,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
第二,謹慎動機或稱預防性動機,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第三,投機動機,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流動偏好陷阱(凱恩斯陷阱)
當利率極低時,人們會認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會跌落,因而將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人們有了貨幣也絕不肯去買有價證券以免債券價格下跌而遭受損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第十五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 什麼是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變動稅收可以調節個人和企業可支配收入;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2. 什麼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 變動貨幣提供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在經濟蕭條時期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
3.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
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會引起利率的上升,進而抑制私人投資和消費,這就是「擠出效應」。
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
第一,支出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支出乘數主要決定於邊際消費傾向。
第二,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k的大小。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第三,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h的大小。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第四,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幻覺:人們對貨幣的名義價值而不是實際價值作出反應。當物價和貨幣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價上升的幅度超過貨幣收入增加的幅度,實際收入不變或減少了,但消費者只注意到貨幣收入增加而忽視物價的上升,因此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了對商品的購買,即消費者存在「貨幣幻覺」。或者:物價上漲,雖名義工資未變,但實際工資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價未變時一樣提供勞動,就是只對用貨幣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即工人存在「貨幣幻覺」。
第十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
充分就業 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意願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價格穩定 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它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
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
國際收支平衡 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
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
1. 自動穩定器
定義: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毋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機制:
(1)稅收的自動變化
(2)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
(3)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經濟波動幅度,並無法消除經濟波動。
2、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
定義:政府審時度勢,斟酌使用,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1)時滯:認識總需求的變化,變動財政政策以 及乘數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時間。
(2)不確定性:一是乘數大小難以准確確定;二是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其間總需求水平可能發生變化。
(3)外在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
(4)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三、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
狹義的貨幣供給為硬幣、紙幣和活期存款。前兩者稱為通貨(Cu) 。
存款准備金:存款准備金是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後,以庫存現金或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於應付存款人隨時提現的那部分流動資產儲備。
法定準備率:即存款准備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備金占銀行吸收存款總量的比例。
1、活期存款的貨幣創造機制
D=R/rd
貨幣創造乘數:k=1/ rd
D為活期存款總額
R為原始存款
rd為存款准備率
2、存款創造過程中的「漏出」
(1)超額准備金率re :超額准備金對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k=1 /(rd + re )
實際准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
(2)通貨-存款比率rc :通貨對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
3、基礎貨幣
定義:存款擴張的基礎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用非Cu表示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用Rd表示法定準備金,用Re表示超額准備金,用H表示基礎貨幣,則有:H=Cu+Rd+Re。這是商業銀行藉以擴張貨幣的基礎。
貨幣創造乘數:基礎貨幣能帶來貨幣供給的擴張倍數。
四、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
1、法定準備金率
2、調整再貼現率——最早使用的政策
3、公開市場業務——應用最廣泛的工具
第十六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模型
一、AD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下傾斜?
幾大效應、公式推導、圖形推導
A.利率效應 價格總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成反向變動的情況。如果貨幣供給沒有變化,價格上升使貨幣需求增加時,利率就會上升。利率上升,投資水平下降,因而使總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B.實際余額效應 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民的消費水平相應減少。
C.匯率效應 開放經濟中,一國價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進口商品相對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相對價格下降,帶來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增加。
簡單起見,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只考慮利率效應。總需求曲線可以由IS-LM圖推導。
AD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
除了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對總需求產生了影響,就會使得總需求曲線發生整條線的移動,重點掌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的總需求的移動。無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曲線向右移動。
二、AS曲線為什麼會向右上方傾斜?
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常規總供給曲線(劃分的原因、政策含義)
1.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古典假設下,增加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只能造成物價上漲。
2.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只要國民收入處在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麼國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來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3.在通常的或常規的情況下,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越高,總供給水平越大。
AS曲線移動:影響因素、移動方向
A總需求變動
短期內總需求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也上升;總需求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也下降。
長期總需求的變動只改變價格水平,產出水平穩定在充分就業產量。
B總供給變動
短期內總供給增加,產出水平上升,價格水平下降;總供給減少,產出水平下降,價格水平上升。
長期變化會使得產量接近於自然率產量水平。
三、利用AS-AD模型作圖描述經濟的各個階段
書上P497-499
第十八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1. 有關失業
A. 失業的分類
1.)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由於轉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3.)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4.)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自願失業是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狀態。
B 奧肯定律
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一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兩個百分點。
2. 有關通貨膨脹
A 概念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B 衡量指標
1) 消費者物價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2 ) 生產者物價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Procer Price Index),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
3 ) GDP平減指數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 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該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它的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准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測量。
C 分類
1.)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 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且收入處於其潛在的水平上,則通貨膨脹的產生主要是貨幣供給增加的結果。
2.)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3.)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上漲。
4.)結構性通貨膨脹 由於特定的經濟制度、控制系統、信息系統和決策系統等結構性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3. 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貨幣發行過多
需求拉動
成本推進
結構性
通貨膨脹慣性(螺旋)
5. 菲利普斯曲線
定義 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
短期與長期關系(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推導)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垂直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垂線,在長期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系。
在短期中,當通脹率不工人沒有形成預期的話,通脹與失業存在替代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會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於是形成更高的通脹率,菲利普斯曲線向右移,便是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此時還未形成新的預期,即更高的通脹率與失業率仍然存在替代關系。但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長期預期),上述過程將不斷繼續下去,工人預期的通脹率與實際通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工人要求改變名義工資,以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較高的通脹也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線於是演變成一條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線,即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表明,不存在失業和通脹之間的替代關系,從長期來看,政府運用擴張性政策,不但不會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脹率不斷上升。
6. 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
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人為地製造衰退,既然通貨膨脹是由於超額需求總需求所致,那麼降低總需求水平,增加失業,減少產出,會使得通貨膨脹率降低,製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貨膨脹率下降速度越快。
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收入政策,政府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率而對貨幣收入和價格採取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政策,藉助於工資價格管制、收入指數化和一定的稅收政策實現。
3)通貨膨脹的成因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也並非單一的,往往是多種政策搭配使用。
附上:通貨膨脹率計算公式
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Ⅱ 貨幣政策實踐中的幾點問題
①你得出這樣的答案原因,在於你沒有完整的把握貨幣的完整性和對應實質。
貨幣是完全對應資產的。從理論上來說,你有100萬的存款,代表了你有100萬的資產,可以歸你支配。你就可以貸款100萬。這就是你的基礎資產。假如你又為他人提供了10萬元額擔保,別人從銀行貸款10萬,並且要給你1萬元的擔保金,顯然,現在多出來的資產是10+1=11萬,這就是衍生資產。也就是金融衍生品。他的可以衍生的環節越多,也就是資產的放大效應越強,這又是他的乘數效應。由於資金成本的作用,乘數效應也不可能無限放大,通常會在某一個領域或者整體而言有一個合理系數,例如乘數是3。
出於金融風險的系統性考慮,設立了准備金的制度20%,但是這僅僅是資產的備付形式,並不是你的資產減少了20%,就好像你有100萬現金,存在銀行20萬,你的貨幣資產之和仍然是100萬,你就是借給別人20萬,你的資產之和還是100萬。說透了就是你的基礎資產與你的存放形式無關。那麼基礎貨幣同樣也是與准備金無關的。
准備金制度只是一個風險控制手段而已。記住:這是政策面的。
②關於貼現率則是經營層面的。說透了它是用成本來影響銀行的經營活動的。貼現率的變換比較頻繁,具有市場性,而准備金率一般調整較少,穩定期較長。准備金商業銀行沒有動用的權利--雖然他在銀行的名下,屬於銀行資產,但是不能動用,這就是政策法規的強製作用。就好像你到銀行存了20萬定期一年的存款,雖說這個錢還是你的,但是在這一年的時間內你是不能動的,道理完全相同。如果提高了再貼現的成本,就是說商業銀行的融資成本上升,必然減少了他的融資活動量,道理如同:個人貸款買房5%的利息,很多人可以接受;15%的利息很多人就不貸款買房子了;30%的利息肯定沒有人貸款買房子了。這就是用資金成本來調控經濟活動。那麼整個社會的金融熱度就會隨著貼現率高低趨高趨低。達到了市場化調控金融的作用。
銀行的資金經營成本的變化與准備金沒有任何的聯系。准備金只與基礎貨幣和貨幣政策有關,不與衍生品發生關系。貼現率隻影響資金成本,貼多貼少、賺錢賠錢是銀行自己的事,與准備金沒有聯系。
你的理解有誤,關鍵是沒有準確把握金融概念。概念一旦混淆,必然造成一系列的邏輯推導錯誤。希望能用這個例子幫助你認識概念的重要性。
Ⅲ 是不是你們的2015全國銀行招聘考試專用教材全部銀行都包含了有有沒有專門針對一個銀行教材
第一章 國民收入核算(2)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概論(2)
第二節 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3)
第三節 GDP核算方法(6)
第二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8)
第一節 均衡產出及消費、儲蓄函數(8)
第二節 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變動及乘數論(11)
第三節 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決定及其乘數(13)
第三章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17)
第一節 IS曲線及LM曲線的推導(17)
第二節 IS—LM分析(24)
第四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27)
第一節 財政政策的影響和效果(27)
第二節 貨幣政策效果以及兩種政策混合使用(28)
第五章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31)
第一節 經濟政策目標(31)
第二節 財政政策(32)
第三節 貨幣政策(35)
第六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38)
第七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43)
第一節 失業(43)
第二節 通貨膨脹與菲利普斯曲線(44)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47)
模擬預測試題(51)
參考答案及解析(53)
第一章 導論(56)
第一節 微觀經濟學簡介(56)
第二節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研究方法(57)
第二章 需求、供給和市場均衡(59)
第一節 需求函數、需求曲線和需求彈性(59)
第二節 供給函數、供給曲線和供給彈性(64)
第三節 市場均衡和均衡價格(66)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67)
第一節 消費者偏好與無差異曲線(67)
第二節 消費者均衡和消費者剩餘(70)
第三節 預算線(71)
第四節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73)
第四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76)
第一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76)
第二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79)
第三節 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81)
第四節 規模報酬(82)
第五章 成本論(84)
第一節 成本的分類(84)
第二節 短期成本曲線(85)
第三節 長期成本曲線(87)
第六章 完全競爭市場(90)
第一節 廠商和市場的類型(90)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91)
第三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94)
第七章 不完全競爭市場(97)
第一節 壟斷市場(97)
第二節 壟斷競爭市場(103)
第三節 寡頭市場(105)
第四節 不同市場的比較(107)
第八章 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109)
第一節 一般均衡(109)
第二節 交換的一般均衡及帕累托最優境界(110)
第三節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112)
第四節 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113)
第五節 完全競爭和帕累托最優狀態(115)
第九章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118)
第一節 壟斷(118)
第二節 外部影響(121)
第三節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123)
第四節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125)
模擬預測試題(129)
參考答案及解析(131)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136)
第一節 貨幣(136)
第二節 貨幣制度(137)
第二章 信用與利率(139)
第一節 信用(139)
第二節 信用工具(142)
第三節 利率(143)
第四節 利率的計算(144)
第五節 收益率(146)
第三章 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149)
第一節 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概述(149)
第二節 傳統的金融市場及其工具(153)
第三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及其工具(159)
第四章 金融機構與金融制度(162)
第一節 金融機構(162)
第二節 金融制度(166)
第三節 我國的金融機構與金融制度(170)
第五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173)
第一節 中央銀行(173)
第二節 貨幣政策體系(175)
第三節 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180)
第六章 國際金融及其管理(183)
第一節 外匯(183)
第二節 匯率(184)
第三節 國際收支及其調節(190)
第四節 國際儲備及其管理(193)
模擬預測試題(196)
參考答案及解析(198)
第一章 商業銀行導論(202)
第一節 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202)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和政府對銀行業的監管(203)
第二章 商業銀行財務報表分析與績效評價(205)
第一節 商業銀行財務報表(205)
第二節 商業銀行績效評價(207)
第三章 資本業務經營與管理(212)
第一節 商業銀行資本概述(212)
第二節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巴塞爾協議(214)
第四章 負債業務經營與管理(218)
第五章 資產業務經營與管理(222)
第一節 現金業務經營與管理(222)
第二節 證券投資業務經營與管理(224)
第三節 貸款業務經營與管理(228)
第六章 中間業務經營與管理(234)
第一節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概述(234)
第二節 傳統中間業務經營與管理(235)
第三節 表外業務經營與管理(237)
第七章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及方法(239)
第一節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239)
第二節 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241)
第八章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245)
第一節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245)
第二節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內部稽核(247)
模擬預測試題(249)
參考答案及解析(251)
第一章 總論(254)
第一節 會計概述(254)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256)
第三節 會計基礎和會計核算方法(257)
第四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258)
第五節 會計要素(259)
第六節 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和一般要求(260)
第二章 會計賬戶與借貸記賬法(262)
第一節 會計等式、會計賬戶與會計科目(262)
第二節 借貸記賬法(265)
第三章 會計憑證(270)
第一節 會計憑證概述(270)
第二節 原始憑證(270)
第三節 記賬憑證(273)
第四節 會計憑證的傳遞與保管(276)
第四章 會計賬簿(278)
第一節 會計賬簿概述(278)
第二節 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規則(279)
第三節 對賬(280)
第四節 錯賬的查找與更正(281)
第五節 結賬(283)
第六節 賬簿的更換與保管(284)
第五章 賬務處理程序和財產清查(285)
第一節 賬務處理程序(285)
第二節 財產清查(287)
第六章 財務會計報告(290)
第一節 財務會計報告概述(290)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291)
第三節 利潤表(293)
第四節 現金流量表和會計報表附註(294)
第七章 會計檔案(296)
第一節 會計檔案概述(296)
第二節 會計檔案保管(296)
第八章 主要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方法(298)
第一節 款項和有價證券(298)
第二節 財產物資的收發、增減和使用(300)
第三節 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305)
第四節 資本的增減(310)
第五節 收入、成本和費用(311)
第六節 財務成果的計算(314)
模擬預測試題(316)
參考答案及解析(318)
Ⅳ 以貨幣供給決定的一般模型分析貨幣供給機制,不要百度百科的……
《西方經濟學》導學(四)( 14 章 -17 章)
第十四章 貨幣與經濟 第一節 貨幣與金融體系 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與一個經濟的金融體系密切相關,因此,了解貨幣如何影響經濟,必須首先了解金融體系。一個經濟的金融體系包括中央銀行、金融中介機構與金融市場。 一、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用以監督銀行體系並控制經濟中貨幣量的機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需要這樣一個維持銀行體系和經濟正常運行的中央銀行。所以,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成為當前各國的一種趨勢。 各國的中央銀行無論在形式上有什麼差別,都有四個基本特點: 第一,不以贏利為目的; 第二,不從事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業務; 第三,具有服務和監管雙重作用,它既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又為它們提供服務; 第四,它通過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無論它有多大獨立性,是否作為一個政府部門,它都是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機構。正因為如此,中央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中央銀行的職能一種屬於對銀行體系的監管與服務,例如,監督每個銀行的金融狀況與業務活動,確保各銀行與金融中介機構按政府有關法令運營;為銀行保管准備金;作為最後貸款者在銀行需要資金時提供貸款;協助銀行之間的結算業務;等等。這些活動保證了整個銀行體系有序而正常地運行,防止了由於銀行金融問題而引發的經濟動盪。另一種職能是中央銀行作為惟一的貨幣發行者可以控制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量,並通過對這種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來調節經濟。這就是說,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 二、金融中介機構 金融中介機構是把居民戶和企業與金融市場聯系起來的紐帶,它從居民戶和企業吸收存款,並向其他居民戶和企業發放貸款的企業,也是為居民戶和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在理解金融中介機構時要注意兩點: 第一,它是一個企業,和其他提供產品與勞務的企業一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第二,它從事的業務是提供各種金融中介業務,作為居民戶與企業和資本市場的中間人。它提供存貸款和各種金融結算服務,並從這種服務中獲利。 各國金融機構也有不同類型,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從事金融中介的企業。除了商業銀行外,還有其他金融機構,無論哪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其職能是共同的。金融中介機構在經濟中有一種特殊的作用,即可以創造貨幣。這並不是說,金融中介機構可以自己發行貨幣,而是指它可以通過正常的存貸款業務創造出貨幣。銀行創造貨幣就是銀行可以通過存貸款業務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這種機制對經濟十分重要。我們以商業銀行為例來說明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 銀行能創造貨幣的關鍵在於現代銀行是部分准備金制度,即只把一部分存款作為准備金的制度。這就是說,銀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全部作為准備金留在金庫中或存人中央銀行,只要按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準備率留夠准備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則可以作為貸款發放出去。法定準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的銀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備金與存款的比率。 銀行如何創造貨幣呢 ? 我們從 A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來說明這一點:假設 A 銀行吸收了 100 萬元存款,把其中的 10 萬元作為准備金,其餘的如萬元作為貸款貸給客戶甲。在現代社會中,一般來說,得到貸款的客戶甲並不把貸款作為現金提出,而是存人與他有業務關系的 B 銀行,因為他可以通過開支票或轉賬來用這筆貸款進行各項支付。當 B 銀行得到這筆 90 萬元的存款時,它的資產負債表就是: 這就是說, B 銀行得到 90 萬元貸款後,把其中的 9 萬元作為准備金,其餘的 81 萬元可以作為貸款供給乙。乙得到貸款後也把這 81 萬元存人與自己有業務關系的 C 銀行。於是 C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是: C 銀行得到 81 萬存款仍把 8 . 1 萬元作為准備金,其餘 72 . 9 萬元作為貸款貸出…… 這個過程會一直繼續下去,存款是貨幣,存款增加就是流通中貨幣增加: 這個過程中存款的增加就是: 100 萬元 +90 萬元 +81 萬元 +72 . 9 萬元 + ……: 1000 萬元 這個過程結束時,流通中的貨幣共有 1000 萬元, 100 萬元的存款通過各銀行發放貸款和吸收存款的過程,流通中的貨幣增加到 1000 萬元:這就是銀行創造出了貨幣:當最初的存款既定時,銀行能創造出多少貨幣呢 ? 如果以及代表最初存款; D 代表存款總額,即創造出的貨幣;代表法定準備率 (0<r<1) ,則商業銀行體系所能創造出的貨幣量的公式是: D = R / r 由這一公式可以看出,商業銀行體系所能創造出來的貨幣量與法定準備率成反比,與最初存款成正比。這說明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決定銀行能創造出的貨幣的多少。在這個例子中,法定準備率為 10 %,所以,銀行創造出來的貨幣就是 1000 萬。 銀行所創造的貨幣量與最初存款的比例,稱為簡單貨幣乘數。在我們所舉的例子中,簡單的貨幣乘數為: m = D/R = 1/r 簡單貨幣乘數表明一定的最初存款能創造出多少貨幣。這對分析貨幣供給十分重要。 三、金融工具與金融市場 貨幣對經濟的影響是通過各種經濟主體在金融市場上的活動實現的。所以,要知道貨幣如何影響經濟,必須了解金融工具與金融市場。 金融工具是貨幣藉以流動的載體,包括政府發行的長期與短期債券 ( 長期債券是 1 年以上的債券,短期債券是 1 年以下的債券 ) ,這些債券又稱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可轉讓定期存單;商業票據、回購協議、銀行承兌匯票等。在這些工具中,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十分重要,是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重要工具。 各種金融工具的共同特點是收益與風險的正相關性。這就是說,風險越大的金融工具其收益也越大,風險越小,越安全,收益也越小。 金融工具是在金融市場上流動的,這種流動是整個經濟活動的一部分,而且對整體經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金融市場又稱公開市場,是各種金融工具交易的場所,中央銀行主要是通過在公開市場上的活動來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 金融市場分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 貨幣市場是從事短期信用工具買賣的金融市場,是短期信用工具與貨幣相交換的市場。在貨幣市場上交易的短期信用工具有:商業票據,國庫券,銀行承兌票,可轉讓的定期存單。參加貨幣市場活動的主要是:政府主管國庫的機構,它通過國庫券的出售以獲得短期資金;中央銀行,它通過貨幣市場調節貨幣供給量與利息率;商業銀行,它通過貨幣市場從事它所需要的准備金數量的調整;其他金融機構,它們通過貨幣市場從事其資金的運用與籌措。 資本市場是從事長期信用工具買賣的場所。長期信用工具指借貸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信用工具,例如公債、公司債券、股票以及房地產抵押單等。此外,進行股票交易的證券市場,外匯交易的外匯市場等也屬於金融市場。 第二節 貨幣市場與利率的決定 在短期中,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求決定利率,利率影響總需求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所以,要了解貨幣如何影響經濟,就必須了解貨幣市場上利率是如何決定的。 一、貨幣需求理論 個人與企業出於不同的動機而需要持有貨幣,這就形成貨幣需求。經濟學家用各種理論來解釋貨幣需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有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我們由此來介紹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 交易動機指人們持有貨幣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費用。這種出於交易動機所需要的貨幣取決於交易量,交易量越大,出於這種動機所需要的貨幣越多。交易量的大小又取決於人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進行的交易量越大,所需的貨幣也就越多。 預防動機是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件而需要進行的支付,這種動機也可以稱為謹慎動機,在—個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世界中,出現無法預料到的意外事件總是難免的毒為應付這種事件,人們需要貨幣。預防動機所需要的貨幣也取決於收入,即收人越多,用於預防動機的貨幣越多,貨幣需求就越大,因此,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也取決於收入或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之同方向變動。 投機動機是人們為了使自己的資產得到最合理的組合。貨幣是資產的一種形式,人們的資產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例如,貨幣、不動產、債券、股票或其他。人們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資產實現收益最大。各種資產形式既有風險又有收益,風險越大,收益也越大。人們都是厭惡風險的,希望在考慮到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預期收益最大。這樣人們就不能以一種形式來持有自己的資產,而應該持有不同風險與收益的資產。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資產組合或資產選擇,其基本原則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從這種理論出發,人們持有貨幣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風險,使自己的資產具有流動性。貨幣是最具流動性的資產形式,隨時可以轉換為其他資產形式。投機動機就指持有貨幣可以隨時靈活地轉變為其他有利的資產形式。人們在持有貨幣時 亦有成本,即為持有貨幣而放棄的利息或其他資產的收益。這樣利率的高低對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就十分重要。如果利率低,人們就願意持有貨幣,以在適當的時候用這種貨幣去購買其他資產,如到金融市場上去購買股票或債券,從而貨幣需求高;如果利率高,人們持有貨幣成本高,就會減少這種動機的貨幣需求。因此,這種動機的貨幣需求與利率相關,即與利率反方向變動。 在現實中,人們的貨幣需求很難分清是出於哪一種動機。因此,我們把上述三種動機綜合在一起,分析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綜合起來,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是 物價水平、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 收人 ) 與利率 。當我們分析貨幣需求時,如果考慮的是名義貨幣需求,就要把物價水平作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考慮的是實際貨幣需求,則可以排除物價水平這一因素。 二、貨幣供給理論 貨幣供給是流通中的貨幣量。我們已經說明了,在經濟中中央銀行可以控制貨幣供給,但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存貸款機制創造貨幣。因此,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都對貨幣供給有決定作用。 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主要是: 公開市場活動、貼現政策以及准備率政策 。這些工具也稱為貨幣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活動 就是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其中主要有國庫券、其他聯邦政府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和銀行承兌匯票。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是為了調節貨幣供給量。買進有價證券實際上就是發行貨幣,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賣出有價證券實際上就是回籠貨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公開市場活動是一種靈活而有效地調節貨幣量,進而影響利息率的工具, 因此,它成為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貼現 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貸款的方式。當商業銀行資金不足時,可以用客戶借款時提供的票據到中央銀行要求再貼現,或者以政府債券或中央銀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證券」作為擔保來貸款。 再貼現與抵押貸款都稱為貼現 ,目前以後一種方式為主。貼現的期限一般較短,為一天到兩周。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進行這種貼現時所付的利息率就稱為貼現率。 貼現政策包 括變動貼現率與貼現條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變動貼現率。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或放鬆貼現條件,使商業銀行得到更多的資金,這樣就可以增加它對客戶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過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增加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或嚴格貼現條件,使商業銀行資金短缺,這樣就不得不減少對客戶的放款或收回貸款,貸款的減少也可以 通過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貼現率作為官方利息率,它的變動也會影響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與之同方向變動。 准備率 是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準備金的比率,准備金包括庫存現金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變動准備率則可以通過對准備金的影響來調節貨幣供給量。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工具外,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還有幾項次要的工具:道義上的勸告,墊頭規定,利息率上限,又稱 Q 號條例,控制分期付款與抵押貸款條件。 在現實中,各國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並不完全相同,但各國都把公開市場活動,即在金融市場上買賣債券,作為控制貨幣供給量的主要工具。 但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活動所能控制的僅僅是基礎貨幣,由於商業銀行有創造貨幣的機制,所以,基礎貨幣的變動量並不等於流通中貨幣的變動量。我們所說的貨幣供給量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公式是: mm = M / H 在現實中,得到貸款的人會把一部分貸款作為現金留下來,這部分被留下的現金不再參與以後的貨幣創造過程,稱為現金漏出。這時銀行所創造的貨幣就要小於沒有現金漏出時的數量。現金漏出的大小用所 持現金—存款率 來表示。 公式是: mm =M /H = cu+1 / cu+1 貨幣乘數特別重要,例如,如果一個經濟中貨幣乘數是 5 ,那麼,如果中央銀行想使貨幣供給量增加 500 萬元時,就不用在公開市場上購買 500 萬元的政府債券,即不用增加 500 萬元基礎貨幣,只要購買 100 萬元政府債券,即增加 100 萬元基礎貨幣就可以實現。 三、利率的決定 利率是貨幣的價格,如同一切物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樣是由貨幣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我們在了解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基礎上就可以說明利率的決定。 因此,當貨幣市場供求均衡,即人們想持有的貨幣量與實際持有的貨幣量相等時,決定了均衡利率。 利率由貨幣市場的供求決定,因此,貨幣供求的變動都會影響利率。 第三節 IS — LM 模型 在簡單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中,只研究了利率與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總需求如何決定均衡的國內生產總值。但實際上,利率和投資都是變動的,而且,對總需求和國內生產總值影響較大。在 IS — M 模型中,我們分析在利率與投資變動的情況下,總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決定,以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 IS — LM 模型是說明物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決定的模型。在這里, I 是指投資, S 是指儲蓄, L 是指貨幣需求, M 指貨幣供給。這一模型在理論上是對總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來解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因此,被稱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一、 IS 曲線 IS 曲線是描述物品市場達到均衡,即 I = S 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即利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低,利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高。 在物品市場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反方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我們知道,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投資者一般要用貸款來投資,而貸款必須付出利息,所以利潤最大化實際是償還利息後純利潤的最大化。這樣,投資就要取決於利潤率與利率。如果利潤率既定,則投資就要取決於利率。利率越低,純利潤就越大,從而投資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純利潤就越小,從而投資就越少。因此,利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 投資是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投資減少,總需求減少。而總需求又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方向變動。因此,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反方向變動。 此外,自發總支出的變動會使 IS 曲線的位置平行移動。 二、 LM 曲線 LM 曲線是描述貨幣市場達到均衡,即 L = M 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即利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高,利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低。 在貨幣市場上,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成同方向變動可以用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來解釋。根據這一理論,貨幣需求 (L) 由 L1 與 L2 組成。 L1 代表貨幣的交易需求與預防需求,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方向變動, L2 代表貨幣的投機需求,取決於利率,與利率反方 向變動,貨幣的供給 (M) 是指實際貨幣供給量,由中央銀行的名義貨幣供給量與價格水平決定。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是: M = L = L1 + L2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當貨幣供給既定時,如果貨幣的交易需求與預防需求 (L1) 增加,為了保持貨幣市場均衡,則貨幣的投機需求 (L2) 必然減少。 L1 的增加是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的結果,而 L2 的減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結果。因此,在貨幣市場上實現了均衡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之間必然是同方向變動的關系。 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會使 LM 曲線的位置平行移動。 三、 IS — LM 模型 IS — LM 模型是說明物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利率與國內生產總值決定的模型。把 IS 曲線與 LM 曲線放在同一個圖上,就可以得出說明兩個市場同時均衡時,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決定的 IS — LM 模型。 自發總支出變動會引起 IS 曲線移動,從而就會使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變動。這就是,在 LM 曲線不變的情況下,自發總支出增加, IS 曲線向右上方平行移動,從而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發總支出減少, IS 曲線向左下方平行移動,從而國內生產總值減少,利率下降。 在三部門經濟中,政府支出由政府的政策決定,在經濟分析中也作為一種自發性支出,也是自發總支出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這里如果把財政支出的變動作為白發總支出的變動,這里分析的就是財政政策劉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的影響; 貨幣量的變動會引起 LM 曲線移動,從而就會使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變動,這就是,在 IS 曲線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量增加, LM 曲線向右下方平行移動,從而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貨幣量減少, LM 曲線向左上方平行移動,從而國內生產總值減少,利率上升。 如果貨幣量的變動是由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的變動所引起的,這里分析的就是貨幣政策對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的影響。 當然,我們也可以同時分析自發總支出的變動與貨幣量的變動對國內生產總值與利率的影響,從而說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共同作用與配合。這里我們就不詳細說明這一問題了。 總之, IS — LM 模型分析了儲蓄、投資、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如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這一模型不僅精煉地概括了總需求分析,而且可以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因此,這一模型被稱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第十五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 第一節 失 業 長期中存在的失業稱為自然失業,短期中存在的失業是周期性失業。這一節所分析的是短期中的周期性失業。 一、周期性失業 周期性失業又稱為總需求不足的失業,是由於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這種失業與經濟中周期性波動是一致的。當經濟繁榮時,總需求充分,這種失業低,甚至不存在;當經濟衰退時,總需求不足,這種失業高,因為它與總需求有這種關系,所以,稱為周期性失業。 凱恩斯強調短期中的總需求分析,並用總需求不足來解釋這種失業的存在。凱恩斯認為,就業水平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在短期內取決於總需求。當總需求不足,國內生產總值達不到充分就業水平時,這種失業就必然產生。凱恩斯用緊縮性缺口的概念來解釋這種失業的原因。 凱恩斯分析了緊縮性缺口產生的原因。凱恩斯把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他認為,決定消費需求的因素是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與邊際消費傾向,決定投資需求的是預期的未來利潤率 ( 即資本邊際效率 ) 與利率水平。他認為,在國內生產總值既定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他以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說明了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這就是說,在增加的 收人中,消費也在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低於收入的增加,這樣就造成了消費不足。投資是為了獲得最大純利潤,而這一利潤取決於投資預期的利潤率 ( 即資本邊際效率 ) 與為了投資而貸款時所支付的利息率。如果預期的利潤率越大於利息率,則純利潤越大,投資越多;反之,如果預期的利潤率越小於利息率,則純利潤越小,投資越少。凱恩斯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說明 了預期的利潤率是下降的,又說明了由於貨幣需求 ( 即心理上的流動偏好 ) 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這樣預期利潤率與利息率越來越接近,投資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費需求的不足與投資需求的不足造成了總需求的不足,從而引起了非自願失業,即周期性失業的存在。 我們也可以用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來解釋周期性失業存在的原因。如前所述,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分析告訴我們,當實現了宏觀經濟均衡時,存在三種狀態:充分就業均衡、小於充分就業均衡以及大於充分就業均衡。引起周期性失業的正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二、失業的影響:奧肯定理 失業最主要的損失是對增長率的影響。失業會引起增長率多大的損失 ?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根據美國的實際資料估算出失業率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的經濟關系。這就是經濟學說中的奧肯定理。 奧肯定理適用於周期性失業,如果實際 GDP 增長率高於充分就業實際 GDP 增長率 2 %,則失業率下降 1 %。如果實際 GDP 增長率小於 3 %,例如為 1 %,則有失業率變動:這時失業率提高 1 %。 奧肯定理是根據美國 20 世紀 60 年代的統計資料得出的,是一個經驗統計公式,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也不一定適用於美國的其他時期。但它指出的失業率與實際 GDP 增長率反方向變動的關系是普遍存在的。經濟學家在運用奧肯定理時,一般也把失業率與實際 GDP 增長率的關系確立為 1 : 2 。在實際運用這一原理時,我們要根據實際統計資料調節這種比例關系。 失業除了影響實際 GDP 增長外,還引起其他經濟與社會問題,如資源浪費,社會問題加劇,等等。因此,實現充分就業一直是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第二節 通貨膨脹理論 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中另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本節討論的中心。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與分類 經濟學界對通貨膨脹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一般所接受的是這樣的定義: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在理解通貨膨脹時應注意:第一,物價的上升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而是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第二,不是指物價水平一時的上升,而是指持續一定時期的物價上升。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 經濟學家們根據不同的標准來對通貨膨脹進行分類。我們所介紹的是根據 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所進行的分類 。按照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爬行的通貨膨脹,又稱溫和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低而且比較穩定。 第二,加速的通貨膨脹,又稱賓士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較高 ( 一般在兩位數以上 ) ,而且還在加劇。 第三,超速通貨膨脹,又稱惡性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非常高 ( 標準是每月通貨膨脹率在 50 %以上 ) 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這種通貨膨脹會引起金融體系完全崩潰、經濟崩潰,以至於政權的更迭。 另外還有一種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又稱隱蔽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與配給制,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一旦解除價格管制並取消配給制,就會發生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原計劃經濟國家在經濟改革之前存在這種通貨膨脹,其表現是供給小於需求。當經濟改革放開物價時就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在分析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時首先要區分可預期的通貨膨脹與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 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是人們可以正確預見到的通貨膨脹。或者說,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值與實際值是一致的。一般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都是可預期的。 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是人們無法正確預期的通貨膨脹。或者說,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值與實際值不一致。在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時,通貨膨脹給經濟帶來的問題是: 第一,皮鞋成本 。在通貨膨脹時,貨幣的購買力在下降,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損失就把更多的錢存人銀行,從而必須多去幾次銀行,這種多去幾次銀行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被經濟學家稱為皮鞋成本——多磨點鞋底。 第二,菜單成本 。這是為了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價格必須付出的成本。 第三,稅收扭曲 。稅收標準是根據貨幣收入確定的,在發生通貨膨脹時,如果稅收標准不變,人們名義收人增加而實際收入未變時,交納的稅收實際就增加了。 第四,固定收入者受損失 。一般來說,工資也會隨可預期到的通貨膨脹而調整,因此,有工作的人受這種通貨膨脹的影響並不大,但那些依靠存款利息或固定收入生活的人,貨幣購買力下降,生活受苦。而且,存人銀行的貨幣也會貶值。
Ⅳ 根據貨幣乘數定義,推導出貨幣乘數的完備表達形式m =(1+k )/(rd+e+k+t×rt)
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 貨幣供應量M=貨幣乘數d*H,
d=(1+k)/(rd+e+k+t*rt)
k現金漏損率 rd法定準備金率 e超額准備金率 t非個人定期存款比率 rt非個人定期存款准備金率
因此,影響信用創造的主要因素可以從上式中得出,e rd、k、t、rt越大,則貨幣乘數越小,銀行的貨幣創造/收縮能力越 低。
Ⅵ 闡述貨幣創造乘數的原理 急!!!
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完整的貨幣(政策)版乘數的計算公式權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貨幣乘數與Rc\Rd\Re有關。而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准備金的總和。
Ⅶ 乘數原理的發生過程及其實現條件
1,凱恩斯在消費傾向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乘數原理,乘數原理的經濟含義可以歸結為,投資變動給國民收入帶來的影響,要比投資變動更大,這種變動往往是投資的變動的倍數。
2,通過乘數原理,凱恩斯得到了國民收入(Y)與投資量(I)之間的確切關系,將其經濟理論導向經濟政策,並指導經濟實踐。
(1)所謂乘數,是指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條件下,投資的增加(或減少)可導致國民收入和就業量若干倍的增加(或減少)。收入增量與投資增量之比即為投資乘數。以公式表示為:K=△Y/△I。
(2)其中,K表示乘數,△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資增量。
3,同時,由於投資增加而引起的總收入增加中還包括由此而間接引起的消費增量(△C)在內,即△Y=△I+△C,這使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傾向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用數學公式推導如下:
K=△Y/△I=△Y/(△Y-△C)=1/(1-△C/△Y)
其中,△C/△Y為邊際消費傾向。
由上式可見,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越大,反之則投資乘數越小。
乘數原理的定義:
乘數原理又稱倍數原理。指由於連鎖反應,某一變數的變化引起另一相關變數成倍變化的經濟理論。
乘數原理在凱恩斯經濟學的理論和政策主張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現代經濟研究中的重要分析工具。乘數原理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有不同的乘數概念,如投資乘數、財政支出乘數、貨幣創造乘數和外貿乘數等。
Ⅷ 華中科技大學的行政管理考研參考書有哪些
101政治理論(含法律碩士)
201英語(含法律碩士)
614管理學
859西方經濟學專業課好像只有大綱沒有書目了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614-管理學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一、考試性質
管理學是我校公共公里類專業碩士生入學必考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考試目標是要求考生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有關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管理問題,並具備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合格考生應當達到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管理學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的水平,具有較好的管理學理論基礎。
考試對象為參加200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准考考生。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
(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答題時間:180分鍾
(三)題型比例
名詞解釋約20%
簡答題約30%
案例分析約25%
論述題約25%第二部分考察要點
一、管理與管理者
管理的含義、管理的特性、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職能、管理的要素、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區別與聯系、管理學的重要性。
二、管理思想的演進
中外管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泰羅、法約爾和韋伯的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以及其現實意義。
行為科學理論階段。霍桑實驗及梅奧的結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X-理論—Y-理論等;
管理科學理論、管理理論的叢林階段、最近20年來管理學的趨勢、以及管理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
三、管理的道德與社會責任
管理理念、管理道德與經濟效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及其重要性。
四、決策
決策的含義和特徵;
決策的類型與基本特點;
決策的影響因素;
決策的過程;
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論假設;
決策的主要方法。
五、組織
組織的含義和特徵;
組織設計的主要內容: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部門化、集權與分權等;
組織結構類型:直線制、職能制、事業部制、矩陣制等;
組織文化的含義、類型和功能。
六、領導
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區別和聯系;
領導方式及其理論:對人的關系和對任務的關心、管理方格理論、權變理論等;
激勵的含義及激勵理論:需要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強化理論的要點及其應用;
溝通的含義和作用:溝通的特點、溝通過程、溝通的障礙及克服、傾聽的作用。
七、控制
控制的含義、步驟及其重要性;
控制的類型:各種控制的內容、方法和優缺點等;
控制的有效前提和要求
控制的過程:制訂標准、衡量績效和採取行動
控制的方法:財務控制、預算控制、審計控制等。
八、綜合分析能力
運用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能夠結合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859-西方經濟學第一部分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一、答卷方式:閉卷,筆試
二、答題時間:180分鍾
三、各部分內容的考試比例:
微觀經濟學50%
宏觀經濟學50%第二部分考查要點一、微觀經濟學
(一)價格論
1.需求的基本理論
需求,需求函數,需求定律,需求曲線,影響需求的因素,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曲線的變動。
2.供給的基本理論
供給,供給曲線,影響供給的因素,供給函數、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曲線的變動。
3.供求曲線的共同作用
均衡價格,均衡價格的變動及計算,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及政府對價格的干預
4.研究方法
經濟模型,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邊際分析,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
5.彈性理論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供給彈性,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價格變動對銷售收入的影響,點彈性、弧彈性的計算。
6.運用供求曲線的事例
限制價格,支持價格。
(二)效用論
1.邊際效用分析
基數效用與序數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消費者均衡及其計算,消費者剩餘。
2.無差異曲線分析
無差異曲線及其特點,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預算線及其變動,消費者的均衡及其計算,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及市場需求曲線,恩格爾曲線。
3.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正常商品,低檔商品,吉芬商品,各種不同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及其區別。
(三)生產、成本論
1.生產函數
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2.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
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及其變動規律,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生產的三個階段。
3.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
等產量曲線及其特徵,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成本線及其變動,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及其計算,生產擴展線。
4.規模報酬
規模報酬變化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徵,規模經濟
5.短期成本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隱成本,顯成本,沉澱成本,總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變成本、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短期產量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6.長期成本
長期總成本曲線,長期平均成本、長期邊際成本,短期成本曲線和長期成本曲線的綜合關系。
(四)市場結構與廠商均衡
1.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廠商的需求曲線、收益曲線,利潤最大化原則,廠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給曲線,廠商的長期均衡,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和長期供給曲線。
2.壟斷市場
壟斷市場的條件,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價格歧視,自然壟斷與政府管制。
3.壟斷競爭
壟斷競爭市場的條件,廠商的需求曲線,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非價格競爭。
4.寡頭
寡頭市場的特徵,古諾模型,納什均衡,囚犯的困境,價格領袖,貝爾特蘭模型,斯威齊模型,博弈論的基礎知識,不同市場的經濟效率的比較。
(五)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1.生產要素的需求
邊際生產力論,引致需求,邊際產品價值,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2.生產要素的供給
要素供給的原則,勞動的供給曲線及均衡工資的決定,土地的供給曲線及地租的決定,准租金和經濟租金,資本的供給曲線及利息的決定,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六)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
1.一般均衡論
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體系的基本思想及戰後的發展。
2.福利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規范經濟學,帕累托最優狀態,帕累托最優條件,完全競爭和帕累托最優狀態,社會福利函數,不可能性定理。
(七)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1.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的幾種情況: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與不完全信息,市場失靈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2.微觀經濟政策
反托拉斯法,對壟斷的公共管制,有關外部影響的政策,科斯定理,公共選擇理論,委託—代理問題,激勵。
二、宏觀經濟學
(一)國民收入核算
1.國內生產總值
流量、存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
2.核算國民收入的兩種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
3.與GDP相關的其他總量
國內生產凈值(ND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名義GDP與實際GDP,潛在GDP水平。
4.國民收入均衡條件
兩部門經濟均衡:C+I=Y=C+S→I=S
三部門經濟均衡:C+I+G=Y=C+S+T→I+G=S+T,或I-S=T-G
四部門經濟均衡:C+I+G+(X-M)=Y=C+S+T→I+G+(X-M)=S+T,或I-S=(T-G)+(M-X)
(二)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1.均衡產出
簡單經濟的假設,均衡產出,投資等於儲蓄。
2.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消費函數及其圖形,平衡消費傾向(APC),邊際消費傾向(MPC),儲蓄函數及其圖形,平均儲蓄傾向(APS),邊際儲蓄傾向(MPS),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關系。
3.關於消費函數的其他理論
相對收入論,棘輪效應與示範效應,生命周期論,永久收入論,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
4.國民收入的決定及變動
兩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
5.乘數論
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平衡預算乘數,對外貿易乘數,乘數作用的機制與條件。
(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1.投資的決定
投資函數,實際利率與投資,資本邊際效率,托賓的「q」法則。
2.IS曲線
IS曲線及其推導,IS曲線的斜率,IS曲線的移動。
3.利率的決定
貨幣需求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投機動機),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函數,貨幣需求的存貨論和投機論,貨幣供求均衡和利率的決定。
4.LM曲線
LM曲線及其推導,LM曲線的斜率,LM曲線的移動。
5.IS-LM模型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與非均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變動,IS-LM模型的內容及其政策含義,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框架。
(四)宏觀經濟政策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及其效果,擠出效應,財政政策的有效性;貨幣政策及其效果,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與局限性,貨幣幻覺;凱恩斯極端情況,古典極端情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
2.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國際收支平衡)。財政政策工具及其運用,自動穩定器,積極(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功能財政,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財政赤字與公債,分級財政體制。貨幣政策工具及其運用,積極的貨幣政策,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存款創造與貨幣供給,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率,超額准備金,貨幣創造乘數,基礎貨幣,債券價格與利率的關系,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道義勸告(窗口指導)。證券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股價指數,市盈率,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期貨與期權,墊頭交易,買空與賣空。
(五)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總需求曲線
總需求(AD),總需求函數,總需求曲線的推導,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庇古效應)。
2.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AS),總量生產函數,勞動力市場均衡與就業量的決定,長期總供給曲線,短期總供給曲線,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3.總需求—總供給(AD-AS)模型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及其政策含義,總需求曲線移動的效應,總供給曲線移動的效應,供給沖擊,滯脹。
(六)失業與通貨膨脹
1.失業
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自然失業率,自願失業,非自願失業,工資的靈活性、粘性和剛性,奧肯定律。
2.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的分類。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GDP折算指數。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慣性(螺旋);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再分配效應、產出效應);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及其後果。
3.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菲利普斯曲線及其政策含義,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長期菲利浦斯曲線。
(七)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
1.匯率與國際收支
匯率及其標價方法,固定匯率制,浮動匯率制及均衡匯率的決定;購買力平價,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凈出口函數,馬歇爾-勒納條件;國際收支平衡表,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凈資本流出函數;國際收支(BP)曲線。
2.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均衡(IS-LM-BP)模型
IS-LM-BP模型的含義與幾何圖形,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且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均衡與政策效應,資本完全流動且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均衡與政策效應)。
3.調整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八)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
1.經濟增長
增長核算方程,全要素生產率(TFP)或索洛余項,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新古典增長模型穩態及其含義,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在增長中的作用;新增長(內生增長)模型(AK模型);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2.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的含義、階段與特徵,經濟周期的類型;乘數-加速數模型,加速數與加速原理;實際經濟周期(RBC)理論(技術沖擊理論)。
(九)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爭論
1.古典貨幣數量論,交易方程式,劍橋方程式,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主義的主要觀點及政策主張。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主要觀點,理性預期假定,市場出清,盧卡斯總供給函數,政策無效論。
3.新凱恩斯主義的假定與特徵,適應性預期假定,粘性工資論,粘性價格論,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及其對經濟波動的解釋,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4.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異同。
Ⅸ 關於通貨膨脹的起因傳導,高分
通貨膨脹的原因很多 主要的有兩種
成本推進型和需求拉動型 分別對應的波動根源是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
顯然 樓主現在討論的問題是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如果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問題 當然就要先用貨幣數量論來看一看
貨幣數量公式 MV=PY
其中M為貨幣供給量 V為貨幣流通速度 P為物價 Y為產出
變形 P=MV/Y
一定時期內 V近似恆定 顯然 當M的變動大於Y的變動時 P就會上升 即通貨膨脹
所以樓主說"錢多了" 是對的
央行增加貨幣供給的手段大致有三種:
法定準備金率 再貼現率 公開市場業務
顯然 現在樓主討論的是變動法定準備金率這種手段
樓主的傳導機制似乎缺少了些許環節 或者說 在某些環節出現了些許模糊
通貨膨脹的傳導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 涉及到 產品市場 貨幣市場 勞動力市場 三個市場的聯動
所以 如果樓主想把各個環節看得更加清晰 可以先想像出或者在草稿紙上畫出一個IS-LM模型的R-Y坐標系和一個AS-AD模型的P-Y坐標系 再自己移動曲線哈
假設產出初始處於均衡水平 傳導機制如下(以下所有環節都是連續的):
(貨幣市場)
→法定準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上升→貨幣供給量M上升→實際貨幣余額M/P上升→短期內貨幣市場供給大於需求→利率下降→貸款成本下降→貸款上升→
(產品市場)
→投資上升→產出上升→產出高於均衡產出水平→
(勞動力市場)
→就業需求量上升→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工資W上升→物價P上升→
(貨幣市場)
→實際貨幣余額M/P下降→短期內貨幣市場供給小於需求→利率上升→貸款成本上升→貸款下降→
(產品市場)
→投資下降→產出下降→但產出依然高於均衡產出水平→
(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市場依然供不應求→工資W繼續上升→物價P繼續上升→
(貨幣市場)
→實際貨幣余額M/P繼續下降→短期內貨幣市場供給小於需求→利率繼續上升→貸款成本繼續上升→貸款繼續下降→
(產品市場)
投資繼續下降→產出繼續下降→直到產出下降到均衡產出水平→
(勞動力市場)
→就業需求量下降到均衡水平→工資W上升到某一高度最終停止→物價P上升到某一高度最終停止→
(結果)
→物價P高於初始水平→通貨膨脹出現
補充說明:
1.
完全競爭市場均衡條件 P=MR=MC=W
壟斷市場均衡條件 P>MR=MC=W
可見 無論在哪個市場 W都是P的子集
所以 W上升必然導致P上升
2.
以上傳導過程只是直觀的理解過程
其實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嚴謹的數學推導出來
這里就不寫了 ..
睡覺覺嚕
Ⅹ 推導貨幣政策乘數 財政政策乘數 貨幣乘數 貨幣創造乘數
可以參考北京大學張延老師的《宏觀經濟學》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