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豆為什麼又叫馬鈴薯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1)我愛發明土豆球機擴展閱讀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人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㈡ 觀察土豆發芽50字
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一些土豆也會被他們用來當做觀察的對象。以下是秋天網 Qiutian.ZqNF.Com小編推薦小學生寫的觀察土豆的日記,歡迎閱讀!
小學生觀察土豆日記篇一:土豆發芽啦
春天來了,春風喚醒了萬物,所有的植物都熱熱鬧鬧地長了起來。這不,前幾天媽媽買回的土豆因為沒有煮竟也發芽了!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5天過去了,經過我的精心照料原來只有不到5毫米、身材矮小的小黑芽竟一下子竄到了2.5厘米!我真為它們長得那麼快而高興!可是話又說回來,長得這么快,是不是它們營養不良的前兆呢?天哪!希望我的猜想是錯誤的!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今天,我在小芽上發現了兩個「大問題」:一是我發現土豆芽到現在還是黑色的,並且上面長滿了白色的絨毛,恐怖極了!我覺得它有點兒像食人妖,所以我只能叫它「小黑芽」。二是我發現小黑芽的根部長出了許多白點兒!還是凸起的!頭上尖尖的,讓人看了就覺得惡心!
小學生觀察土豆日記篇二:觀察土豆
3月2日,晴
吃過午飯後,媽媽把我叫過來,對我說:「樂樂,陽台上有一顆發芽的小土豆,要不你把它種在土裡吧!」我一聽這個消息,高興得歡天喜地,滿口答應。我仔細觀察這顆黃色的小土豆,圓圓的,像個小娃娃,芽眼處伸出了幾根小辮子,那就是他發的芽。我疾步如飛,跑到樓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找到了一個大花盆,裝滿土,然後挖了一個小洞,將土豆放了進去,澆了一點水。
我想:「就只用澆點水,土豆就能長出來嗎?」我帶著滿心的疑惑,等待著他發芽。
3月16日,陰轉小雨
哇,土豆已經長出來了,有11厘米高。莖稈和椰子都是墨綠色的,上面都布滿了小絨毛。葉子一共有21片,都是卵圓形的。莖稈是棱形的,很粗壯,也有毛。我給它澆了點水,在澆水的時候,我發現了一隻小蟲子,它是想吃我的小土豆嗎?哼,連門都沒有!我三下五除二地把它消滅干凈。希望我的小土豆能長得更高。
3月30日,多雲
兩個星期過去了,土豆已經有42厘米高了,長了106片葉子,莖和葉子從墨綠色變成了嫩綠色,葉子長成了羽毛狀,像一株嫩綠的小樹,亭亭玉立在春風中茁壯成長。我期待著它早日開花,孕育出更多的小土豆。
小學生觀察土豆日記篇三:土豆成長記
3月12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們要開始播種土豆了。李老師用鋤頭開了幾個土洞,又拿了一桶白色的顆粒,原來是肥料。我挑了個洞,撒了一把,幫別的洞也添了一點色彩------白色。肥料撒完了,李老師又搬來一些土豆苗,上面已經發出了小芽,像扎了辮子的小精靈。我挑了一個大土豆,把它放進坑裡,又蓋上泥土,等待這個小生命茁壯成長。
3月22日 星期四 晴
這次,我們又要種玉米。我可不太在乎玉米,因為我觀察的是土豆。不過,我可不能只在旁邊看著,也加入了大家的種植隊伍。玉米的種植方法跟土豆的有點像,也是撒點肥料,再播種就可以了。但是不同的是,玉米種子放進坑裡,蓋上泥土以後,我們還用長長的尼龍蓋了上去,給玉米種子保溫一下。大家都很勤勞,有的翻地,有些還搶著干呢。
㈢ 怎麼利用發芽的土豆
如今很多的愛花之人家裡有馬鈴薯的,馬鈴薯是許多愛花之人都喜愛吃的東西,基本上每一餐飯都是吃到馬鈴薯,如何吃都不容易膩,並且都不苛刻。馬鈴薯很好吃,但是發芽的土豆是徹底不可以弄飯的,關鍵是由於發過芽的馬鈴薯帶有很多的有毒物質,因此不可以開展服用。因此,今日小編跟大夥兒講的便是如何把發芽的土豆變為盆栽植物!
馬鈴薯種植方式
馬鈴薯的種植是非常簡易的,最先就需要把發芽的土豆割開,能夠1或2個芽為一塊。隨後在提前准備一個較為大的盆栽花盆,或是是保溫箱體這類的東西,可裝很多的土就可以了,也有能滲水的器皿就可以,先把盆栽花盆或是保溫箱體里邊加一些土。
土壤層盡可能挑選一些較為富饒的,最好是應用腐殖土:培養土:河砂混和的。隨後把切完的土豆塊,有芽的朝上放到土裡,再用一些土將馬鈴薯蓋上,最終在澆一些水就可以了。
種好之後,把盆栽花盆放到太陽較為充裕的地區,假如溫度較為低,能夠在盆栽花盆的表層,罩一層包裝袋,那樣就能維持自然環境的溫度和環境濕度。溫暖的情況下,一般在3到5天上下,就能長發芽來,溫度非常低得話,芽的生長發育便會較慢。
芽長出去之後就可以開展一切正常的保養了,表層的土壤層越來越乾躁,就可以開展澆灌了,每過15天上下,施一次自做的發醇液肥。馬鈴薯是非常能忍受旱災自然環境的,平常澆灌不必過多,要不然便會導致存水的問題,那樣便會使馬鈴薯的根莖產生爛掉,因此要少開展澆灌。
也要確保陽光照射時間較為充裕,那樣馬鈴薯才可以看起來較為充沛,假如陽光照射的時間不充裕,馬鈴薯就會生得非常沉細不了模樣,土中的馬鈴薯便會越來越非常小。
盆栽植物的馬鈴薯不但能長很多的小南瓜,能夠用於服用,還能夠做盆栽植物觀賞性植物,土豆開花是十分漂亮的,一些像水仙花的花類似,愛花之人們是否都被震撼了?等馬鈴薯的花謝了以後,再等上1月功效,就可以提前准備挖土豆了,番禺賞析完後,也沒啥看的了,那麼就挖到吃完吧!小南瓜能夠蒸著吃,或是製成椒鹽土豆全是十分非常好的。
㈣ 怎樣買我愛發明的土豆旋切機
請發一個土豆旋轉機圖片
㈤ 有沒有土豆的歷史由來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只是被當作裝飾品。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那裡氣候適宜,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
(5)我愛發明土豆球機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
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馬鈴薯的營養成分豐富而齊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含量遠遠超過糧食作物;其較高的蛋白質、糖類含量又大大超過一般蔬菜。其營養齊全,結構合理,尤其是蛋白質分子結構與人體的基本一致,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幾乎高達100%。
馬鈴薯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有較廣泛的葯用價值。我國中醫學認為,馬鈴薯有和胃、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還有解毒、消炎之功效。
㈥ 有關黑皮土豆的種植
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
土豆的種植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學名馬鈴薯、洋芋、山葯蛋、土豆(廣東、港澳地區慣稱)、地豆子、地蛋(山東人慣稱)、地瓜(江蘇徐州自連雲港一帶尤其是中間的新沂等市縣的慣稱)。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2n 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土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土豆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土豆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土豆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土豆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土豆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土豆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土豆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 山葯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更廣泛。四川是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0萬畝(含春、秋兩季,不包括重慶市),其大面積畝產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耐貯且貯存時間長,是農村人民改善食品結構,居民進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套、秋冬作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業已成為四川省日益重要的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等重要的作物。
第一節 馬鈴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一、 溫度
馬鈴薯生長發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年平均氣溫5度-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我國的西南山區、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不過馬鈴薯栽種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溫度的反應有其自然特性,所以,栽培馬鈴薯時,了解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1、 植株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土溫達7度~8度,幼芽即可生長,10度~20度時幼芽茁壯成長並很快出土。播種早的馬鈴薯出苗後常遇到晚霜,一般氣溫降至-0.8度時幼苗即受冷害。氣溫降到-2度時幼苗受凍害,部分莖葉枯死、變黑,但在氣溫回升後還能從節部發出新的莖葉,繼續生長。植株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1度左右,於42度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氣溫在-1.5時,莖部受凍害,-3度時莖葉全部枯死。開花最適溫度為15度到17度,低於5度或高於38度則不開花。開花期到-0.5度低溫則花朵受害,-1度使花朵致死。當然,因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但在了解馬鈴薯植株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後,對加強田間的管理,保證馬鈴薯獲得高產,具有生要意義。
2、 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7度到19度,溫度低於2度和高於29度時,塊莖停止生長。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播種 快莖上的幼芽變成了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這種現象是由於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窖溫在4度以上,塊莖休眠期過後即開始發芽。有的窖溫在10度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生芽去掉後播種,塊莖內養分向幼芽動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塊莖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才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塊莖。
第二種現象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降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種條件下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多種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系。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乾旱缺水,土壤溫度升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而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很少出現地面變成枝條,這就會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對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二、 水分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的需水量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而復雜。特別是與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植株所處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施用的肥料種類與數量以及田間管理、種植的品種等,都有很大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植株每製造1公斤干物質約消耗水708升。在壤土上種植馬鈴薯時,生產1公斤干物質最低需水666升,最高1068升,而在沙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的需水量1046~1228升。一般每畝生產2000公斤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噸左右。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了最高峰。這段時間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發育及產量。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一段時間內城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分向塊莖中輸送。
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無機元素都必須溶解於水後,才能全部吸收。如果土壤中缺水,營養物質再多,植物也無法利用。同樣,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刻也離不開水,如水分不足,僅影響養分的製造和運轉,而且會造成莖葉萎蔫,塊莖減產。所以,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條件。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超過42小時後將全部爛掉。因此,在低窪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三、 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的范圍較廣,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是輕質壤土。因為塊莖在土壤中生長,有足夠的空氣,呼吸作用才能順利進行。輕質壤土較肥沃又不粘重,透氣性良好,不但對塊莖和根系生長有利,而且還有增加澱粉含量的作用。用這類土壤種植馬鈴薯,一般發芽快,出苗整齊,生長的塊莖表皮光滑,薯形正常,而且便於收獲。
粘重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最好作高壟栽培。這類土壤通氣性差,平栽或小壟栽培,常因排水不暢造成後期爛薯。土壤粘重易板結,常使塊莖生長變形或塊莖形不規則。但這類土壤只要排水通暢,其土壤保水、保肥力強,種植馬鈴薯往往產量很高。對這類土壤的管理,掌握中耕、除草和培土的墒情非常重要,一旦土壤板結變硬,田間管理很不方便,尤其培土困難,如塊莖外露會影響品質。這類土壤生產的馬鈴薯塊莖澱粉含量一般偏低。
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應特別注意增施肥料。因這類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種植時應適當深播,因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沖走,很易露出匍匐莖和塊莖,不利於馬鈴薯生長,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因難。沙土中生長的馬鈴薯,塊莖特別整潔,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澱粉含量高,易於收獲。
馬鈴薯是較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土壤氫離子濃度100~1580納摩/升(PH4.8~7.0)馬鈴薯生長都比較正常。氫離子濃度為897.1~2305.2納摩/升(PH5.64~6.05)時有增加塊莖澱粉含量的趨勢,但氫離子濃度在15850納摩/升以上(PH4.8以下)土壤接近強酸時則植株葉色變淡呈現早衰、減產;氫離子濃度在100納摩/升以下(PH7.0)以上時則絕大部分不耐鹼的品種產量大幅度下降;土壤氫離子濃度為15.58納摩/升以下(PH7.8以上)不適於種植馬鈴薯。在這類土壤上種植馬鈴薯不僅產量低而且不耐鹼的品種在播種後塊莖的芽不能生長甚至死亡。
另外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容易發生瘡痂病。因這類土壤中放線菌特別活躍,常使馬鈴薯塊莖表皮愛嚴重損害。所以遇到這種情 況,應選用抗病品種和施用酸性肥料。
四、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肥料不足或生長期間出現飢餓狀態,就不可能高產。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要肥料較多。肥料充足時植株可達到最高生長量,相應塊莖產量也最高。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肥量最多,其次是氮肥,需要磷肥較少。
1 、氮肥
氮肥對馬鈴薯植株莖的伸長和葉面積增大有重要作用。適當施用氮肥能促進馬鈴薯枝葉繁茂、葉色濃綠,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會計師有很大作用。氮肥雖是馬鈴薯健康生長和取得高產的重要肥料但是施用過量就會引起植株徒長以致結薯延遲,影響產量。況且枝葉徒長還易受病害侵襲,會造成更大的產量損失。相反,如氮肥不足,則馬鈴薯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淡綠或灰綠分枝少,花期早,植株下部葉征早枯等,最後因植株生長勢弱,產量很低。早期發現植株缺氮及時追肥,可以變低產為高產。實踐證明氮肥施用過多比氮肥不足更難控制。因功苗期發現氮肥不足,可追施氮肥加以補充,而發現氮肥過多除控制灌水外,其他方法很難收效。而控制灌水常常造成莖葉凋萎,影響正常生長。因此,施有氮肥注意適量,沒有把握時,寧可苗期追施不可基肥過量。
2、磷肥
磷肥雖然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少,但卻是植株健康發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肥料。特別是磷肥能促進馬鈴薯根發育,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肥料。磷肥充幼苗發育健壯,還有促進早熟、增進塊莖品質和提高耐貯性的作用。
磷肥不足時馬鈴薯植株生長發育緩慢,莖稈矮小葉面積小,光合作用差生長勢弱。缺磷時塊莖外表沒有特殊症狀切開後薯肉常出現褐色銹斑。隨著缺磷程度的增重,銹斑相應地擴大 ,蒸煮時薯肉銹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
3、鉀肥
鉀元素是馬鈴薯苗期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緻密,抗病力強。鉀元素還對促進光合作用和澱粉形成有重要作用,鉀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大,產量高。
缺鉀時馬鈴薯植株節間縮短,發育延遲,葉片變小,在後期葉片出現古銅色病斑,葉片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
此外,馬鈴薯還需要鈣、鎂、硫、鋅、鉬、鐵、錳等微量元素,缺少這些元素時,也可引起病症,降低產量。但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不一般不需施。
五、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長期間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
有利於光合作用。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是長日照類型 的。光照充足時枝葉繁茂,生長健壯,容易開花結果,塊莖大產量高特別在高原與高緯度地區,光照強、溫差大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和養分積累,一般都能獲得高產量。相反,在樹陰下或與玉米等作物間套作時,如間隔距離小共生時間長,玉米遮光,而植株較矮的馬鈴薯光照不足,養分積累少,莖葉嫩弱,不開花、塊莖小,產量低。就是馬鈴薯單作的條件下,如用植株高大的品種,密度大、株行距小時,也常出現互相擁擠,下部枝葉交錯,通風、透光差,也會影響光合作用和產量。
光照可明顯地抑制塊莖上芽生長。窖內貯藏的塊莖在不見光的條件下能過休眠期後由於窖溫高,而長出又白又長的芽子,如把萌芽的塊莖放在散射光下,即使在15度~18度的溫度下,芽子長得也很慢,我國南方架藏種薯(芋)和北方播種前催芽,都是利用這一點來抑制芽子的過度生長。而且在散射光下對種薯催大芽,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專家提醒:吃土豆時一定要削皮 。
註:土豆源產地為的的喀喀湖。
[編輯本段]相關技巧
種植技術
世界各地土豆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乾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鬆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從美國引進的大西洋土豆,產量高,品質佳,收益顯著。其種植技術是:
1.播前准備 深翻土地24~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應提前10天灌水補墒。
2.肥料配製 提前20天左右按每畝300~500千克廄肥均勻加入25~50千 克碳酸氫銨在向陽處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後混勻,深翻土地時施入並翻入土壤。
3.種薯播前處理
①消毒。每畝用種120千克,原種用瑞毒霉400~500倍液噴濕。
②切塊。 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後用10毫克/千克赤黴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種5分鍾或加水75千克噴灑種塊.
③催芽。將薯 塊平放在適墒凈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鋪2厘米土再平放一層種薯,反復3層~4層後再上鋪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天後即可播種。
上述工作一般應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4.播種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開溝向一邊翻土,溝深6~8厘米, 放種薯時使薯芽向上,然後覆土起壟高10~15厘米。壓實後覆上地膜,在芽頂膜後,破膜覆土。
5.田間管理 當苗長3~5片葉時注意防治蚜蟲。顯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 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氫鉀1%加膨大素。薯塊膨大期注意加強田間灌水,以提高產量。
6.及時收獲 6月中旬土豆品質最佳, 應及時收獲 . 摘自:2002年第11期《農村實用科技》
病蟲害防治
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種;第二,要做好種薯處理,實行整薯整種,需要切塊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長期,如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噴葯防治,可用5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每7天1次,連噴3--4次。
土豆的蟲害主要是蚜蟲、28星瓢蟲和地下害蟲,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蟲防治用40%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凈(蚍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進行防治;28星瓢蟲用80%敵百蟲500倍液或樂果1000倍液噴霧防治,發現成蟲即開始防治;地下害蟲主要是螻蛄、蠐螬和地老虎,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加水溶化後和炒熟的棉仔餅或菜仔餅或麥麩20公斤拌勻作毒餌,於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誘殺,或用辛硫磷顆粒劑812粉,隨播種施入土壤進行防治。
馬鈴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十九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游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里,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貯存
土豆收獲後可以貯存到第二年秋天,一般要用稻草覆蓋,避光、陰冷、乾燥條件貯存,冬季要防凍,春季要避免發芽,如果要發芽必須烘乾或曝曬乾燥。
在土豆的外邊塗上薄荷油可以延長土豆的發芽時間。
土豆加工
土豆除了直接食用以外,還是澱粉加工的主要原料。大型土豆澱粉生產工藝過程與小型生產工藝基本相似,其工藝流程 : 土豆-水力輸送-清洗輸送-二級清洗-清洗去石提升-粉碎、分離-除砂-濃縮精製-真空脫水-氣流乾燥-成品包裝。
1、 清洗工藝及設備
主要是清除物料外表皮層沾帶的泥沙, 並洗除去物料塊根的表皮,去石清洗機是要去除物料中的硬質雜。對作為生產澱粉的原料進行清洗, 是保證澱粉質量的基礎,清洗的越凈,澱粉的質量就越好。輸送是將物料傳遞至下一工序,往往輸送的同時也有清洗功能。常用的輸送、清洗、去石設備有:水力流槽、螺旋清洗機、斜鼠籠式清洗機、漿葉式清洗機、去石上料清洗機、(平)鼠籠式清洗機、轉筒式清洗機、刮板輸送機等。根據土壤和物料特性可選擇其中的一些進行組合,達到清洗凈度高,輸送方便的要求。
2、原料粉碎及設備
粉碎的目的就是破壞物料的組織結構,使微小的澱粉顆粒能夠順利地從塊根中解體分離出來。粉碎的要求在於:
1.盡可能的使物料的細胞破裂,釋放出更多的游離澱粉顆粒;
2.易於分離。並不希望皮渣過細,皮渣過細不利於澱粉與其他成份分離,又增加了分離細渣的難度。
3、篩分工藝及設備
澱粉提取,也稱為漿渣分離或分離,是澱粉加工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澱粉提取率和澱粉質量。粉碎後的物料是細小的纖維,體積大於澱粉顆粒,膨脹系數也大於澱粉顆粒,比重又輕於澱粉顆粒, 將粉碎後的物料,以水為介質,使澱粉和纖維分離開來。
4、洗滌工藝及設備
澱粉的洗滌和濃縮是依靠澱粉旋流器來完成的,旋流器分為濃縮旋流器和洗滌精製旋流器。通過篩分以後的澱粉漿先經過濃縮旋流器,底流進入洗滌精製旋流器,最後達到產品質量要求。設備配有全套自控系統,採用優質旋流管及最優化的排管方案,可以使最後一級旋流器排除的澱粉乳濃度達到23Be』,是澱粉洗滌設備的理想選擇。
5、澱粉脫水
土豆澱粉常採用真空吸濾脫水機。可實現自動給料、自動脫水、自動清洗。
6、澱粉乾燥
氣流乾燥機是利用高速流動的熱氣流使濕澱粉懸浮在其中,在氣流流動過程中進行乾燥。具有傳熱系數高,傳熱面積大,乾燥時間短等特點。
7、澱粉冷卻與過篩包裝
澱粉經乾燥後,溫度較高,為保證澱粉的粘度,需要在乾燥後將澱粉迅速降溫。冷卻後的澱粉進入成品篩,在保證產品細度、產量的前提下進入最後一道包裝工序。
選購方法
關於土豆種類劃分有很多方式,根據用途可將土豆分為四類:烘烤土豆,水煮土豆,通用土豆和新土豆。
通用土豆:介於前兩者中間,也是我們平時最常吃到的土豆了,有長有圓,一年四季都有。通用土豆的水分比烘烤土豆高,水煮仍能成塊。顧名思義,通用土豆可用來水煮、油炸、烘烤、做沙鍋、湯等多種用途。它們也可用於烘烤、做土豆泥、油炸,但是效果沒有烘烤土豆來得好。
新土豆: 新土豆不是指剛挖的土豆而是指未完全成熟、個兒比較小、一般在土豆皮還沒長成熟時就收獲的土豆。由於還沒成熟,新土豆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部分掉脫了皮或薄皮是翹起來的。
很多種類的土豆都有新土豆,尤以紅色土豆為多。新土豆適合做湯、燉燒菜、做沙鍋菜等。少量的脫皮對於「新土豆」則是正常的。 另外,紅土豆水分多澱粉少,適合水煮且易熟。
烘烤土豆:外觀一般是長形、皮粗糙而似軟木塞表面,一般以袋裝出售,在國內一些售賣新特蔬菜和進口食品的超市有售。這也是主要用於炸土豆條、烤土豆的土豆品種。 這種土豆的澱粉含量較高,質地比較干、粉,烘烤後比較輕而蓬鬆,搗碎後比較輕、滑膩而有乳脂感,是炸薯條的專用土豆。
水煮土豆:水煮土豆又稱蠟質土豆,形狀各異,皮薄而光滑,肉有蠟質感。水煮土豆的水分和糖分較高,但澱粉含量較低,而且是支鏈澱粉。正是由於這種支鏈澱粉結構。
使得這種土豆的膠黏性較好,在水煮時仍能成塊,所以適合於做湯和燉燒菜,做沙鍋菜、土豆色拉、燒烤等也很理想。當然也可以搗碎做土豆泥,但會比較黏稠而有硬塊。
去皮技巧
1.巧去土豆皮:當年出產的新土豆皮較薄且軟,用刀削或刮皮既費時,又會將土豆肉一起削去。較簡便的方法是:將土豆放入一個棉質布袋中扎緊口,像洗衣服一樣用手揉搓,就很簡單地將土豆皮去凈,最後用刀剔去有芽部分即可。
2.土豆去皮不宜厚,越薄越好,因為土豆皮中含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土豆去皮以後,如果一時不用,可以放入冷水中,再向水中滴幾滴醋,可以使土豆潔白。
[編輯本段]功能效用
營養分析
1. 和中養胃、健脾利濕:土豆含有大量澱粉以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
2. 寬腸通便:土豆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幫助機體及時排泄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
3. 降糖降脂、美容養顏:土豆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關節腔、漿膜腔的潤滑,預防心血管和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土豆同時又是一種鹼性蔬菜,有利於體內酸鹼平衡,中和體內代謝後產生的酸性物質,從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4. 補充營養、利水消腫:土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鉀等微量元素,且易於消化吸收,營養豐富,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土豆早就成為第二主食。土豆有利於高血壓和腎炎水腫患者的康復。
5、降壓作用:土豆具有減肥、保持血管彈性、排鈉保鉀等作用,對高血壓患者有利。 食用方法:清晨,將土豆洗凈,去皮,用擦菜板擦成汁,然後加入酸奶混合空腹飲用。提醒:不要選擇表皮發綠、生芽的土豆。
土豆中鉀和鈣的平衡對於心肌收縮有顯著作用,能防止高血壓和保持心肌的健康。土豆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黏液蛋白,預防心血管系統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土豆所含的鉀能取代體內的鈉,同時能將鈉排出體外,有利於高血壓和腎炎水腫患者的康復。[1]
㈦ 我愛發明之捆綁土豆機之螺旋切土豆片和切絲機
1、土豆去皮後切絲,切絲後裝在籃子里用水清洗再瀝干水分
2、青椒、回黃椒、紅椒也切絲備用答
3、干辣椒用水沖洗後摖干水分
4、鍋內倒油燒熱,然後放入花椒粒爆出香味後撈出花椒扔掉,再放入干辣椒
5、放入彩椒絲翻炒數下後倒入瀝干水分的土豆絲一起大火翻炒2分鍾,調入少許鹽、糖、醋和味精炒勻即可
㈧ 我們怎麼才能跟這個人聯繫到,我愛發明土豆螺旋切絲機這個人呢
在網路上搜索就找到了
㈨ 土豆源於哪個國家
原產於北美安第斯山一帶,16世紀由西班牙人引進歐洲,很快便成為整個歐洲最普遍的糧食。學名Solanum tuberosum,通稱為potato(像馬鈴一樣的東西),清乾隆年間已有吃「洋薯」的記載,北方人因為它長在泥土下,稱它為「土豆」(南方人的土豆是指「花生」),南方人則稱它為洋薯、土豆、馬鈴薯。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福時,我的祖先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又輾轉進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我的祖先可能於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泊來品,所以這里有些地方稱我為洋芋、荷蘭薯等。
我的家族從祖籍遷徙到世界各地只有400年左右的歷史,與谷類那幫糧食作物相比,我算是一種很年輕的作物了。但是,我絕對是一個後起之秀:我的單位面積產量高,塊莖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品種類型多,既適合紮根於多種生態地區,抗旱本領又大,關鍵時刻還能當作救災物資,所以很快就成了世界上僅次於稻、麥、玉米的四大金剛糧食作物之一。在歐、美國家,我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消耗量與麵包相當,因而我又被稱為第二麵包作物。歐洲國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我類約80千克,有的國家在100千克以上,可見我在歐、美國家餐桌上佔有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