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中國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1.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5年
這個小學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過,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83%B0%E5%B2%9B%E7%B4%A0
http://ke..com/view/275376.htm?fr=ala0_1_1
2. 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袁隆平 1973年
這里要提一下的是,第一個實現雜交水稻的人並非袁隆平先生,而是在1963年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印尼實驗成功,然而其方法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袁隆平先生,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9B%9C%E4%BA%A4%E6%B0%B4%E7%A8%BB
http://ke..com/view/300215.htm?fr=ala0_1_1
3.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1920年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4. VCD 1993年9月 安徽萬燕公司
http://..com/question/26958116.html?si=2&wtp=wk
以上是近代的
這是現代
1.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
2.J-15艦載機航母甲板起降成功,J16空對地攻擊機試飛。
3.殲31試飛,殲20 2002號試飛,雷達已經安裝,已經進行武器掛載投放實驗。
3.武裝直升機武直10、武直19亮相。
4.試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5.翼龍無人攻擊機,翔龍無人偵察機再次現身.
6.中華神盾052c批量生產,重驅052D下水,國產輕護056下水,
7.蛟龍號深潛超7000米。
8.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服務,覆蓋整個亞太。西至中東,東至美國部分地區。
9.大運Y-20試飛,殲10B頻繁試飛,即將批量生產。
10.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達到預期。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
追問:只要具體的名稱,時間就行了。不要具體的介紹!謝謝!回答:
生物技術——生物科學: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農業技術: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工業技術: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通信技術——大型計算機: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② 影響現代中國成為創造發明大國的因素
注重文學,而不怎麼注重理工學
③ 印度向來是個發明大國,它發明了什麼
古印度文明也是四大文明之一,阿拉伯數字是由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只是推廣,古印度的算術是超前於其它三大文明區。
只是後來受到外族入侵,出現種姓制度,原印度人都成了低層,從此一蹶不振。
④ 為什麼中國16世紀以前發明的東西在世界所佔比例大,16世紀後卻越來越少了呢
16世紀之前,中國的封建制度是當時最先進的制度,並且,當時中國是最先進的中央集專權制農業大國,統治者重視農屬業的發展,你會發現,中國古代的許多的發明都是跟農業相關的,都是為了農業服務的,到了明朝清朝時期,中央集權封建制達到最高峰。科技進入總結階段。同時封建制度也進入轉折點,開始轉向衰退。加之,清朝滿族入關後,實行嚴厲的文化專制,開展文字獄,限制了許多讀書人的思想,同時,儒家思想也不注重實踐,因而科技越來越衰退。並且14世紀時期,西歐的新航路開辟了西歐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漸確立更是促進了西歐的發展,商業革命的開展,讓許多資本家都熱衷於發展科技,接著是幾次工業革命更是拉大了中外的差距,一消一長,比例自然變化
⑤ 外國人搞發明,大國看四庫全書,有錯嗎可能看書比發明還重要的呢!
可能吧~
發明,是發現的人文用途被明確的技術改造。
……
其實,外國類人的發明,不是原始創造的文明,而是在一定原創技術材料或概念基礎上的重組。
甚至包括,外國類人合成的某些元素也是如此。
而這些原創技術材料或概念、甚至人的象形抽象語言基礎,則是完全來自於黃土高原人的人類文化啟蒙。
由此,現代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活動,離不開中國人的繼續扶持。
而中國每年流出的大學畢業尖子生,就是外國科技人才的儲備和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當中國復興發達後,這些流出於外國的優質生源,便會迴流於.祖-國的懷抱,就會導致我國的科技諸方面要以遠遠超出外國的速度發展。
此時的外國科技,便會出現較原來緩慢的發展速度。
如果,華裔學者走沒了,那麼該國的科技發展,基本上也就是盡頭了~
……
再說「四庫全書」,還要包括「康熙字典」,是滿清時代的漢語光輝傑作。
請您注意,您對這段話的描述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對頭、您說對了~
以滿州語言做為母語的滿清人朝-廷,為什麼對於漢語有這么大的興趣、康乾時代還做出了如此輝煌的巨大貢獻呢~
經過漢語的人們長期研究論證發現,來源於「康熙字典」的字源無法找到,被斷絕了象形抽象字的來源。
譬如,華、鄉、年、豕、國、家等等,根本找不到他們的起源。
在「四庫全書」中,同樣也查找不到很多歷史問題的起源。
……
我們向誰去問詢「為什麼」呢~
⑥ 荷蘭通過那些創新和發明讓自己率先進入了大國之列
發明了腎臟無痛切除術並建立了國際產銷網路。
⑦ 論述再後來的中國不能成為發明創造大國的原因(1000字)
咱們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上大學就是為了做官、賺大錢。從小學到大學,讀死書、死讀書,把大腦當成存儲器,手腦分離、高分低能、有學無術。咱們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試問老師自己都不會發明創造,又怎麼能夠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探究型學生?
咱們這歷來都是槍打出頭鳥,如果你有重大發現的苗頭,大家也會一哄而上,有力的壓你,有權的整你,死活不能讓你成功。真可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⑧ 500年來,哪個大國發明發明創新對世界貢獻為零
應當是沙俄,沙俄時代所有的先進設備及武器都是從歐洲引進的,進入蘇聯時代又是跟在美國屁股後面追,美國有什麼蘇聯就跟著研發。
⑨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9)發明大國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⑩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得發明是什麼
我覺得,判斷一個發明是否偉大,應該有兩個標准,一是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一是是否超前。第一個標准很好理解,火、文字、造紙、印刷、電、塑料、抗生素、互聯網等都對人類產生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影響。第二個標准就不太好理解了,如何判斷一個發明是否超前?比如電燈吧,即使愛迪生沒有發明,但是肯定還有別人會在不久後發明出來,這是時代的產物,水到渠成的事情,飛機、電話、電報無不如此,因此很難算成最偉大的發明。用這個標准,火、文字、電、抗生素、互聯網都應該歸到水到渠成這一類里。 這么篩選下來,只有造紙和印刷術就顯出了超前性來。造紙是中國發明的,在從中國傳出前,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沒有單獨發明紙,而且沒有任何跡象標明他們可以單獨發明,紙的發明大大加快了中國文明的發展步伐,在紙的發明之前,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間沒有多大差距,羅馬、印度的文明和中國比,並不落後,可是紙發明以後,世界其他文明就再難和中國比肩,紙的發明400年後,唐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 印刷術也是如此,雖然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是並沒有對文明發展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德國人興登堡單獨發明了活字印刷,卻立刻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現代歐洲文明的開端是文藝復興,活字印刷擴大了文藝復興的成果,讓歐洲文明一下跑到了世界文明競賽的最前沿。宋代以後,活字印刷在中國基本絕跡,而我們很難想像,沒有活字印刷術,歐洲文明會發展得如此迅猛,活字印刷對文明的影響如此巨大,使我們很難在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的名單中把它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