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

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

發布時間:2022-04-29 05:55:26

1. 覺醒與覺知有什麼不同

醒(awareness)和覺知(witnessing)有很多不同。覺知仍然是一個行為,是你在做它,有自我在。所以,覺知這一現象分成主體與客體。覺知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
覺醒則絕對沒有任何主體性與客體性。在覺醒中,沒有一個正在覺知的人,也沒有一個被覺知的人。覺醒是一個整體的、完全的行為,主體與客體與它沒有關系,它們被溶解了。所以覺醒並不意味著某個人是覺醒的,也不意味著某個東西是被注意到的。
覺醒是整體的——整個的主體性與整個的客體性作為一個單獨的現象,而在覺知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一個兩分性(ality)。覺醒是無為,覺知則暗示了一個做的人。
但是通過覺知,覺醒是可能的,因為覺知意味著它是一個有意識的(conscious)行為;它是一個行為,但是有意識的。你可以做某件事而沒有意識——我們平常的活動都是無意識的活動,但是如果你在其中變得有意識,那麼它就變成了一個覺知。所以,從平常的無意識活動到覺醒,有一個空白,而它是可以用覺知填滿的。
覺知是朝向覺醒的一個技巧,一個方法,它不是覺醒,但是,與平常的行動、無意識的行動相比,它是更高的一步。某些東西已經改變了:行動已經變成有意識的,無意識已經被意識取代了。
但是還有一些東西必須被改變,那就是:行動(activity),必須被無行動(inactivity)取代。那將是第二步。
從平常的無意識的行動跳躍到覺醒是困難的,這是可能的,但是艱難的。所以,在兩者之間加上一個步驟是有幫助的。如果一個人從覺知、有意識的行動開始,那麼,跳躍會變得容易一些——不帶有任何有意識的主體,不帶有任何有意識的客體,根本不帶有任何有意識的活動而跳躍到覺醒。這並不意味著覺醒不是意識,它是純凈的意識,但是沒有人意識到它。
意識(consciousness)和覺醒(awareness)之間還有一個區別。意識是你的頭腦(mind)的一種品質,但它不是你的整個頭腦。你的頭腦既可以是意識的,又可以是無意識的,當你超越了你的頭腦,那麼就沒有無意識,也沒有相應的意識,只有覺醒。
覺醒意味著整個頭腦都成了覺醒的。現在,舊的頭腦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一種有意識的品質存在著。覺醒已經變成了整體,而頭腦本身現在成了覺醒的一部分。
我們不能說頭腦是覺醒的,我們只能富有含義地說頭腦是有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對於頭腦的超越,所以,並不是頭腦是覺醒的。只有通過對頭腦的超越,通過超出頭腦之上,覺醒才變得可能。
意識是頭腦的一種品質,覺醒則是超越,它超出頭腦之上。頭腦最多是兩分性的工具,所以意識永遠不可能超越兩分性。它總是指意識到某個事物,或者某個有意識的人
。所以,意識是頭腦的一個部分,而頭腦,最多是所有的兩分性、所有的分裂的源泉,不論它們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行動與不行動之間,還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兩分性的每一種類型都是頭腦的產物。覺醒是非兩分性的,所以,覺醒意味著"沒有頭腦"(no mind,無念)的狀態。
那麼,意識與覺知的關系是怎樣的呢?覺知是一種狀態,而意識是朝向覺知的一種手段。如果你開始變成有意識的,你就會達成覺知。如果你開始對你的行為變得有意識,對你的日常發生的事變得有意識,對圍繞著你的每一件事物變得有意識,那麼你就開始覺知了。
覺知是作為意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而來的。你無法練習覺知,你只能練習意識。覺知是作為一個自然結果、作為一個影子、作為一個成果、作為一個副產品而來的。你越是變得有意識,你就越進入覺知,你就越變成一個覺知者。所以,意識是達成覺知的一個方法。而第二步是:覺知將成為達成覺醒的一個方法。
所以,這就是三個步驟:意識、覺知、覺醒。但是我們存在的地方是最低的一級:那就是無意識的行動。無意識的行動是我們的頭腦的狀態。
通過意識,你可以達成覺知;通過覺知,你可以達成覺醒;而通過覺醒,你可以達成"沒有達成"(no achievement),可以達成那已經達成的一切。在覺醒之後,沒有什麼東西存在。覺醒是終極的。
覺醒是靈性進展的終點,無覺醒是開始。無覺醒意味著一種物質存在(materialexistence)的狀態。所以,無覺醒和無意識並不是相同的。無覺醒意味著物質。物質並不是無意識的,它是無覺醒的。
動物的存在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人類的存在是一種頭腦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九是無意識,百分之一是有意識。這個百分之一的有意識意味著:你是百分之一地意識到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無意識。但是如果你對自己的意識變得有意識,那麼,那百分之一會繼續增長,而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無意識會繼續減少。
如果你變成百分之一百的有意識,那麼你就變成了一個覺知者,你就達到了一個跳躍的點,從那個點上跳入覺醒就成了可能。在覺醒之中,覺知者消失了,而只有覺知保留著;行為者消失了,主體性消失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消失了。那個時候,意識保留著,但不帶有自我。圓周保留著,但不帶有中心。
這個沒有中心的圓周就是覺醒。沒有任何中心、沒有任何根源、沒有任何動機、沒有任何出處的意識,一種沒有來源的意識,就是覺醒。
所以,你從無覺醒的存在即原初物質①向著覺醒運動。你可以稱它為神聖的,神性的,或者不管你稱它什麼。在原初物質與神性之間,區別總是屬於意識的。

2. 十大黃金法則

守護生命十大黃金法則--央視《開學第一課》今晚開講 (2008-09-01 14:22:18)
標簽:武漢 《開學第一課》 央視 文化 心情 獨家 情感 微笑 旅遊 生命 分類:生活感悟

開篇
人生命、要守護,十條法則要記住,一旦災害發生時,及時應用心有數。
一、地震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
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二 火災
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
陽台滑下捆繩索, 盲目跳樓會傷身。
三、洪水
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栓救命繩,
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渡險情。
四、台風
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
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五、泥石流
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
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六、雷擊
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
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七、暴雪
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
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八、龍卷風
龍卷風,強風暴,一旦襲來進地窖,室內躲避離門窗,電源水源全關掉,
室外趴在低窪地,汽車裡面不可靠。
九、疫情
對疫情,別麻痹,預防傳染做仔細,發現患者即隔離,通風消毒餐用具。
人受感染早就醫,公共場所要少去。
十、防化
化學品,有危險,遺棄物品不要撿,
預防煙火燃毒氣,報警說明出事點。運輸泄露別圍觀,人在風頭要離遠。
人生命,重於山,防災避險於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練,祝願人人保平安。

今年教育部與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了「知識守護生命」大型公益活動,並邀請奧運冠軍、著名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製作了有關中小學安全教育的特別節目,就是《開學第一課》,它以生命意識教育為主題,倡議全國的中小學學生每年每學期都進行應急避險教育;這一特殊的公益課由「潛能」、「團隊」、「堅持」「生命」四節課完美組成:
「潛能」: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潛能需要激發,人在危險時第一反應就是潛能支配肢體行為,同時潛能很易被習慣掩蓋,就會失去生命的機會,相反也會贏得生命的機會!
「堅持」:每個人都知道「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的道理,堅持就可以創造生命奇跡,就像在這次地震中堅持活下來的人就會有新的人生。面對人生就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團隊」:團隊精神的形成並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是一種真正的內心動力。面對災難,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生命」:快樂是一種心理感受。快樂是健康的金鑰匙,人處世間,理應追求快樂。懂得快樂、善於快樂實在是一種智慧。正如在這次災難中的倖存者更要笑對新的人生。

3. 請問佛教中禪修中的覺知的科學原理是什麼覺知就是正念等等

佛教與科學的共同點,都是需要親自驗證。。只不過佛法是用自己內在的身心去驗證,科學是用外在的儀器儀表去驗證。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通過修行,可以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可以見到前世及來生,見證輪回,通過自己親證親見,達到解脫,具體闡述如下:
佛教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及精神現象組成,物質叫做色法,精神現象叫做名法。在具備禪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礎上,修習四界分別觀,之後在四界透明體當中,可以見到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色聚。色聚是不斷在生生滅滅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兩類色聚。通過智慧之光觀照色聚,會發現組成色聚的8-10種究竟色法,這就是物質世界的組成方式。
在照見物質組成後,通過修習名法,照見名法是由心、心所構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斷在生滅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鍾有上億個心及心所生起又滅去,你會發現名法生滅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
通過這樣的修行,發現世界是由不斷生滅的名色法組成,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我、靈魂這樣的不變的東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靈魂等邪見。然後再通過修習尋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會發現名色法相續生起的原因是由於貪愛、愛。通過修習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見前世,通過追查名色法相續,可以照見名色法在將來的發展以及滅去的時刻,這樣可以照見來生。因此破除了對輪回的疑惑,破除了對佛法的疑惑。
這是佛法慧學十六觀智的前兩個階段: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
詳細的十六觀智的描述可以自己看《清凈道論》

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4. 如何保持開心和快樂,有什麼秘訣

現代人實在是太滿負荷了,工作上辛苦、人際關繫心累、錢包也干癟,平淡的日子裡,似乎很難找到快樂。
可是我依然覺得快樂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自己都失去了感知快樂、創造快樂的能力,那生活就成了一灘死水。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保持快樂和內心寧靜的十大秘籍,希望對你有用。
一、上班不考慮私事、下班不焦慮工作。
工作的時候全力以赴,爭分奪秒。把手頭上的任務給完成,絕不胡思亂想。同樣下班後所有的時間也完完全全屬於自己,不會把工作上沒有完成的尾巴留到晚上或者周末,影響自己的心情。
二、以自我為中心、以自私為半徑畫圓。
再遇到一些進退兩難的問題時,不會委屈自己做個老好人。而是時刻把自己的利益和心情心願放在第一位,因為只有自己懂得哄自己開心,別人才會關注到你的情緒。
三、實在不想合群、那就不。
人際關系大概是比工作還要辛苦的事情。我是屬於性格內向的,我認為既然自己不擅長合群,那就不要為難自己了,高質量的獨處,比低質量的合群有時候更有趣更有意義。
四、好好吃早餐、認真逛超市。
每天早起半小時,把自己的早餐料理好。每個周安排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逛超市,什麼也不想,也不著急,掏點自己想要的東西,認真討價還價。
五、不操心與自己無關的事。
不再抱有一顆八卦的心與人閑聊,與自己無關的事敬而遠之。有那些時間不如喝一杯茶,看一本書眺望一下,遠方。
六、生氣時啥都不做、讓自己放空。
難免會遇到生氣的事情,並且只有體會到生氣和難過,那對比才懂得平淡生活的珍貴。那就在生氣的時候,不給任何人添麻煩,把自己的方式宣洩或者放空就可以。
七、不稱體重、多買化妝品。
女孩子呢,不必要過多地關注自己的體重。胖一點又何妨,身上肉肉的捏起來還很可愛呢。多買一些化妝品,口紅會讓自己莫名其妙的開心起來。
八、和自己喜歡的人多見面。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喜歡的人,或是朋友或者愛人或是父母或是孩子。只要一有時間就去見他們,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借口,哪怕只是安靜的呆著,什麼也不說,歲月靜好。
九、多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時候並不能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就在業余時間多做點自己愛做的事情吧。不要給自己太多枷鎖和太多限制。人生苦短,自由就是極致的快樂。
十、每日提醒自己以上九條。
每天一覺醒來都要默默的暗示自己,你今天要開心。要回憶一下以上九條。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不會鑽牛角尖了。
好的,願所有人都開心快樂,以上十條送給你們。

5. 吸引力法則風靡世界,這個法則到底是什麼樣的原理

其實在很多人眼裡,覺得吸引力法則這個東西不存在,或者認為他是假的。今天我專門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它是存在的,只不過你看不到摸不著。你的行為或接下來發生的事,都在體現著吸引力法則的重要性,只是你不會運用它。



所以從現在開始,相信自己相信奇跡的發生,嘗試向宇宙下達訂單,慢慢你就會步入夢想生活的正軌!

6. 求教一些佛教思想,要求是用白話文闡敘且有道理

1.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2.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3.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條瘋狗咬你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口嗎?
4.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5.永遠不要浪費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6.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7.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9.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10.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1.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12.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13.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起。當有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14.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15.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16.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17.多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18.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哪樣是你的。
19.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屍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愛吃肉的人注意啦!)
*20.憎恨別人對自己是種很大的損失。
*21.每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種懲罰。
22.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23.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4.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要在隨緣中精進,精進後隨緣。
2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6.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7.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8.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29.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種布施。
30.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31.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種無形的布施。
32.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33.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34.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35.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36.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麼辦?
37.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38.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39.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40.所有的病患,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度。
41.一匹驢,吃再好的草,也不會成為一匹俊馬。用執著和分別心去修行,再大的精進,也不會成佛。
*42.了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43.雖然你討厭個人,但卻又能發覺他的優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44.若能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45.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46.如果你能每天吶喊遍「我用不著為這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47.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48.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49.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50.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51.大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太過於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53.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54.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輩子。
*55.壞孩子,父母總是比較操心。所以對於罪業愈深重的眾生,我們更應該特別寬恕他憐愍他,而不應該遠離他舍棄他。
56.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7.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
58.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點。
59.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6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61.要了解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6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64.與其去排斥已成的事實,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65.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66.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67.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68.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69.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70.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71.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2.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73.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74.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75.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76.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77.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78.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79.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80.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81.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82.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83.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4.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85.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86.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87.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88.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89.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90.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那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91.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92.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帶走你的煩惱吧!
93.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94.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葯可救。
95.學佛第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96.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97.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98.每種創傷,都是種成熟。
99.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100.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101.你不要不滿人家,你應該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02.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3.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104.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105.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106.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107.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108.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109.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10.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11.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12.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113.說句謊話,要再編造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114.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115.世界上沒有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沉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個不被批評的。
116.誇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117.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118.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119.白白的過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樣。
120.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121.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個人。
122.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復。
123.對人恭敬,就是在庄嚴你自己。
124.擁有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切。
125.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126.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127.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28.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129.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130.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31.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32.愚痴的人,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133.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134.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135.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36.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137.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38.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139.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140.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41.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142.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143.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144.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145.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146.學佛不是對死亡的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47.當你手中抓住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固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148.人家怕你,並不是種福,人家欺你,並不是種辱。
*149.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150.不要刻意去曲解別人的善意,你應當往好的地方想。
151.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152.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53.吃了就定要拉,人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154.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155.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
156.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157.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158.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天,那就是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159.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160.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161.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幹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162.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163.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164.當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只是文字的觀念罷了。當你讓對方贏,你並沒有損失什麼。所謂的贏,他有贏到什麼?得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到什麼?失去什麼?
*165.我們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費在文字語言的捉摸上。
*166.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
167.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定要保有顆完整的本性和顆清凈的心。
168.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於欠了份債。
169.出家是生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170.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切苦海中的眾生。
171.佛不渡無緣的人,不能渡的人,我們就把他當做菩薩來看。
*172.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173.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世界會變得醜陋可恨。
174.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175.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176.如果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177.如果我們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一切的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眷屬?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如果說有恩,個個與我有恩;如果說有冤,個個與我有冤。這樣子我們還有什麼恩怨親疏之別呢?再就智慧愚笨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痴的時候,聰明的人可能變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變聰明。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定會好。如此我們反復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178.一般人在遇到對方的權勢大,財富大,氣力大,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這算什麼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負了你,對不住你,但他什麼都不及你,你有足夠的力量對付他,而你卻能容忍他,認為他的本性和我樣,只是時糊塗,或在惡劣的環境中受到熏染罷了,你不必與他計較,能在這樣的情況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7. 林清玄散文精選好句賞析

《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散文賞析鑒賞《桃花心木 》:
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我們喜愛,同時也深受命題人的重視。他的散文清新明麗,意味雋永,總是在淡淡的語氣中,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和認識。台灣有人評論林清玄的散文是絕然的感性,富於韻味,也充滿鄉土。這句話道盡了林清玄散文的風格。下面選其兩文,以供大家賞讀。

[原文美讀]
《桃花心木 》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麼固定、那麼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麼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美文品評]
這篇文章頗給人一種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的感覺,也是以種樹之法,寓為人處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這種特殊的樹的生長過程設寓,生動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告訴人們,自主精神才是一個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文章層層深入,層層設疑,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意味深長,奈人尋味。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義。語言自然親切朴實。

8. 稻盛和夫阿米巴經營哲學的十大黃金法則是什麼

法則一:工作是磨煉靈魂的道場

「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企業經營中最基本的問題。企業家要在企業內部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確立正確的哲學,並不懈努力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思維方式」和哲學。這樣的話,企業就一定能發展,一定能保持長期的繁榮。


法則二:阿米巴經營

在數次金融危機中,他堅持不開除包括鍾點工在內的任何一名員工,因為「公司永遠都是保障員工生活的地方」。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他提倡穩健經營,公司永遠保留大量現金,以應付不時之需。


法則三:人生方程式

觀察許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業經營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風生水起,有人卻怎麼也不見起色。如此大的差別究竟從何而來?稻盛和夫從年輕時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結果想出了這個方程式——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法則四:企業家特殊的戰鬥力

企業家為了做強做大,絕不恪守形式,甚至可以不要自尊,而必須擁有特殊的戰鬥力。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這種特殊戰鬥力表現為一次次「回歸零」的能力,表現為與自己和企業的每一個新發生接觸的能力。不管先前何等成功,什麼時候他不能回歸零了,開始脫離傾注熱情的專業了,也就到了他向下滑行的時候了。


法則五:以善惡,不以得失來做判斷

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創造者,自己環境和命運的設計者。在心裡種下美麗的花草種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結出豐碩的成果。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會招致雜草叢生。因此,一定要把心靈打掃干凈,把自己的思想變得純潔。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和經營。


法則六:敬天愛人,自利利他

在商海中歷經浮沉的稻盛和夫,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刻,也沒有忘記心靈的追求。他一直在潛心研究哲學與宗教,始終都在追問一個終極問題:「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哲學」的根本就是——「敬天愛人,自利利他」,這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經營哲學的根本。


法則七: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和經營

企業業績乃至企業壽命全部取決於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維方式」。稻盛和夫的這種哲學是約束自身行為的規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比如說,「貫徹完美主義」、「持續腳踏實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絕境」、「有言實行」、「持有滲入到潛意識的強烈而持久的願望」、「認為已經不行時才是工作的開端」、「成功之前不言放棄」等等,都要求嚴格自律的生活態度。


法則八:信任管理的領導力

稻盛在50多年的經營中所確立的「信」,意味著自信信人、被信互信。稻盛管理是從「信任」開始,也可稱為「信任管理」。「信任管理」的要害是:以心為本,以信為門,發心於仁,踐履於信,開啟每個人的源頭活水。


法則九:現金儲備的經營理念

凡是優秀的企業,都會把蕭條看做再次成長的機會,把蕭條當做一種考驗,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稻盛和夫就用這種思想經營企業。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儲備」。企業儲備了多少現金,能夠承受多長、多重的蕭條的打擊,在蕭條中有無實力抓住新的機會,重要的就是有無足夠的「儲備」。


法則十:作為人,何為正確: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在稻盛和夫的哲學中,有「作為人,何為正確?正確的事物要正確地貫徹」這個條目。企業經營中,往往會有不體面的事件或者丑聞發生。人員多了,其中難免會有思想錯誤的人,因一時沖動而使壞的人。為了不讓這些人走向錯誤的道路,企業需要有規范,這就是哲學。在企業內確立這樣的規范,成為人們的共識,就能防患於未然。

9. 王陽明的心學有什麼作用

王陽明的心學可以讓讀者領悟王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陽明心學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練」、「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還有四句教……的確是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這其中還是光明良知、張揚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練」讓我印象深刻。

良知是鏡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標准,它能讓我們對是非善惡做出判斷,它也能在關鍵時刻讓我們做出選擇。讀王陽明,能讓我們更加重視良知,光明良知,聽從良知。

(9)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擴展閱讀:

陽明心學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的指導,為我們提供方法論。

1、無善無惡心之體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本質就在於如何處理人與天地、人與世界的關系。而「無善無惡」就是,人之本性並無善惡之分,善惡是相互轉化的,沒有絕對的善惡。認知事物要盡量客觀。

2、有善有惡意之動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本質就在於如何解決我與我的關系。王陽明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善惡全在人的一念之間,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惡。最痛苦不是周遭環境給你的苦難,而是你與與你自己周旋。當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亦是聖人。當你的良知覺醒,發現自己是「聖人」,你就與你達到了和諧。

3、知善知惡是良知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本質就在於如何與他人,與社會相處。這是一種社會實踐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知行合一。這就需要聽從你的那個「本」。你需要聽從你內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斷和取捨各種各樣的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張曉梅的「陽明心學」:用最高准則要求自己

10. 馬祖道一的禪法最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二 馬祖道一之禪法及其特色1、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馬祖繼承慧能南宗禪法對心與佛關系的闡述,認為此心即是佛,《景德傳燈錄》中記載馬祖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夫求諸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這里馬祖講到自心是佛,其弟子大珠慧海闡述說: 「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求佛者為魔。」因此要認識自己的心體,離此心和執此心都是錯的,離心無從成佛,執心則是一種執著而不是解脫。因此馬祖禪法就念念不離當下的這一念現實的心,要行人從上心上去悟入佛道,認取自主是佛。以此思想修行時馬祖則講到「求法者,應無所求」,即直指此本心,不假修行。不用明以前所講要除去妄心的污染,而是眾生的現實的整個的心,即這個平常心,就是佛道,是佛心,即是佛。馬祖對般若中觀的義理運用很多,對中觀的表述手法運用也較多,在闡述心與佛的關系時,用表詮的手法,他說到即心即佛,說明眾生的心與佛心無異。這在《中論》中有類似的說法,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讓人們同時看到事物的自性空與假名有,兼顧到空和有,從而悟人中道實相。大珠慧海法師初次參拜馬祖,欲求佛法。馬祖說: 「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慧海問: 「阿那個是慧海寶藏?」馬祖說: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慧海從此開悟,「自識本心」。馬祖重視自身價值,肯定自家寶藏的圓滿具足,反對「拋卻自家無盡藏」,打破佛與我之間的時空阻隔,把世界與我融為一體,當下體驗佛的境界。這與儒家「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的思想也很相近。馬祖一直講平常心即是佛,對向外求佛的人,對自己自家寶藏不自信的人,講即心即佛,強調內轉、內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顯了道德的主體性與個體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但又怕人執著此心,所以又從遮詮的角度,講「非心非佛」。《古尊宿語錄》中記載他說:「問:如何是佛?師雲:即心是佛……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 這里馬祖不僅講到了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還講到了兩者的關系,以表明他為什麼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他講即心即佛是為了破人們向外執著,而把人們引向自心開悟,而一旦修行人停止向外求,連心、佛也不執著,而講非心非佛。這里也體現了佛教的教法特點,因為人們執著於有,所以佛講空,當人們又執著於空時,佛陀又講有,總是要破除人們的執著,讓人們理解佛教的中道、正道。這正如佛教中有空宗和有宗一樣,兩者是用不同的手法來闡述佛教中道,一重在破,一重在立,兩者曾爭論多年,兩者所用邏輯手法不同是爭論的一個重要原因。馬祖一會講即心即佛,一會講非心非佛,只是不同的表述手法,都是語言假名,都不可執著,更不能以為其中一個是究竟,另一個是不究竟。馬祖弟子懷海在運用中觀學的論說方法來解釋馬祖這一禪法說:「若說文字,皆是誹謗。」認為即心即佛是不遮語,非心非佛是遮語,若執著前者是自然外道,若執著後者是空見外道,兩頭都割斷不執,從而縱任心性,體會大道。這一表述手法在《中論》開頭的八不中道中的表述中有所體現,「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是從對對立事物的同時否定中認識佛教的中道思想。 在另一則故事中馬祖也對他的這兩種表述手法做了解說,大梅法常(752—839)因聽他的「即心即佛」而大悟,就到浙江餘姚的大梅山居住,馬祖為了考驗他,就派人去見法常。說: 「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雲:作么生別?僧雲: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遮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雲:大眾,梅子熟也。」這里馬祖又肯定了法常不再受各種言教遮蔽,沒有對心佛關系的兩種不同表述語言產生執著分別,不限於種種偏執,對即心即佛的堅持。由此可見馬祖在引導弟子時能因材施教,重視內在性的開發,而且把修道貫穿到個人具體的生活之中。認為道德完善、生命體驗,總是個體的事。馬祖也說: 「一切法皆是心法……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盪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即一切表述只是自心妙用,關鍵是要懂得和體悟自家的平常心。馬祖的弟子對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的思想又進一步進行超越,說更要超脫而入第三句。其弟子百丈懷海認為依經有三句語,說:「說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證,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說,是不了義語……是凡夫前語(第一)。不許修行是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亦是佛說,是了義語,……是地位前人語(第二)。……但有語句,盡屬不了義;……了義不了義教,盡不許(第三)。」即要透過三句才得,任何句語,都不作實法會,不作一定說。這就是沒有一法與人,就是不著文字。有語句都是不了義。要能割斷兩頭,不著文字,令人捉汝不得。不立文字,不著文字,是不重經教的,洪州禪是一種不立言說的禪,但不是否定經教,洪州禪人還是有看經教的。經教講述高深的義理,實施的方法,如不引歸自己,應用於自己的身心,那與世間學問一樣,只是空虛的知識,對學佛來說,沒有多大的效果。慧能大師的禪法,要人向自己身心中求,一切是自性——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學佛、求法,不是著相向外求,而是讓自己的本性顯現出來,就是見性成佛。因此洪州禪與慧能撣法是一脈相承的,在核心上總是一致的,講見性成佛,即心是佛,即心即佛。2.平常心是道馬祖提倡順乎自然,休息心思,對善惡也不作思量,進而逐漸形成平常心是道的思想。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把平常心看做是眾生成佛的根源。他說: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卧,應機接物,盡是道。這里所說的平常心是指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的心,這個心是眾生本具的不有意造作,不作分別的本心、聖心。平常心包括迷與悟,而不偏頗任何一方,又是眾生日常現實的心。這見於日常的行住坐卧等起居動作。不過眾生日用而不知,以至不能發揮自己本具的佛性妙用。關於馬祖的平常心,本文將另起一段加以詳細說明。平常心是道,與中國傳統「極高明而道中庸」思想也有相似處,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將其納入日用常行之中。馬祖提出「隨處任真」,認為人在穿衣吃飯、擔水運柴、待人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明了禪理,提升意境。這就把禪推進到世俗生活之中。使成佛的道路由記誦佛經、坐禪修行轉向世俗日常生命活動。馬祖又說「道非色相」,即道是無質礙無表相的。又認為「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這就是說道是超越現象、超越時空,超越認識的,離一切相,但它又是內在的,不異於心。道就是心,心自身無法修於心,這樣道也不屬修持而只能體會。這個心不是別的心而是平常心,眾生隨順現實之心,無有取捨,無所執著,不別是非,如此自然動作便體現了道,因而說平常心是道。馬祖強調無需向外尋求,而是直觀自心,即直指人心,其後繼者進而強調不用分析思慮,只要透徹覺知自身具有的佛性,即是成佛的境界。從而明確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張(此語最早見於希運禪師的《傳法主要》)。這樣在心性的體用關繫上,也由過去重視對心體的自覺回歸,轉為強調心用的徹悟。突出整個心靈的現實作用,則不是對形而上的靈知,心性本體的探討。因而與荷澤宗所講「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不同,而講「知之一字,眾禍之門」。因而洪州馬祖的禪法更多強調在心的具體、現實作用中去體悟大道和獲得解脫,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與中國傳統的儒家重視現實的理念能更好融通。在佛教認識論上,它徹底地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因而較之佛教在以前過於重視形而上的探索,是一種深刻的心靈革命和宗教改革。馬祖禪法的平常心是道,宗密把它歸結為「觸類是道則任心」,他在《圓覺經大疏鈔》中說: 「起心動念,彈指、謦咳、揚眉,固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飲食,一一皆面,佛性亦爾。全體貪、嗔、痴,造善惡,受苦樂故,一一皆性。」這里觸類則指人們的各種日常活動,動作行為,認為人們的一切動作行都是佛性的全體作用,包括善惡苦樂,甚至貪、嗔、痴也是體性的作用。強調不要專向內心去觀察體念,而是從一切事象去領會體悟,從當前事象中把握真實,求得解脫。對於任心,宗密解釋說: 「言任心者,彼息業養神之行門也。謂不起心造惡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主,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以心斷心。不斷不造,任運自在,名為解脫人,亦名過量人。無法可拘,無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無一法可得,故雲但任心即為修也。」 這是說因為心性之外無佛法,眾生的心即是佛性,所以任心而不起.心,不刻意去做修善斷惡等佛事,讓人自然而為,從而達到精神解脫。「觸類是道而任心」中的「觸類是道」思想,與僧肇的《不真空論》中的「觸事而真」觀念相近,僧肇說: 「道遠乎哉?觸事而真!」禪宗以中觀般若為理論基礎之一,因而也可說馬祖的平常心是道,觸類是道思想,曾受到中國的般若思想家僧肇的影響,特別是吸收了其中的空有不二,任運而作的一元實踐性的中觀思想,並把這一思想在禪宗里,加以更為成熟的創造性的發揮,從而演變出馬祖禪法平常心是道的重要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馬祖禪法,以及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的禪宗,特別是後期禪宗思想,主要體現為對佛教般若中觀思想以及中國心性論思想的創造性融合,體現為對現實人心及人性的重視,體現為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關注和人的現實價值以及在社會中的意義的探索。3.清凈本心與見聞覺知馬祖禪法繼承了六祖禪法的精神,把佛性及解脫等高遠的理想引入到現實當下的心行。不過這里也有一個理論問題,即如何把現實的人心與佛性聯系起來,闡述二者的不二道理。馬祖所說的平常心,可理解為現實人心的動作行為,但因此心與佛性相聯,仍有清凈本心的意味,而與一般凡夫人的心有所不同。對於馬祖的平常心中清凈本心的一面,其弟子懷海及懷海弟子希運有非常深刻表述。懷海說: 「只如今於一一境法都無愛染,亦晨依知解住,便是自由人。」又說:「不被見聞知覺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強調眾生不要為心性的作用見聞覺知所束縛。希運在其《傳法心要》中又進一步發揮了懷海的觀點,說:「即此本源清凈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地彼我相。此本源清凈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精明本體,但直下無主,本體自現。如大日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人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離見聞覺知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這里既說到本心與見聞覺知的區別,又強調了無見聞覺知即無本心,離開見聞覺知即無從體悟本心,主張在見聞覺知中見其本體。這是一種心性體用不二論,是一種從用見體的心性論。要闡述這種思想,必須從理論上說明心是萬法之本,並強調心的活動即是道(佛性)的作用。如此才能達到平常人心與道的不二和統一。在不違佛教本旨的原則下,對佛法進行創造性的運用。慧能、懷讓一直宣揚心生萬法的思想,懷讓教導說:「一切萬法,皆從心生。」馬祖道一則說: 「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希運禪師也說:「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法即心,法外無心。」這里都顯示出南宗禪的學人都是以心為萬法根本,因而心也就是修行解脫,覺悟成佛的根本。心是萬法的根本,那它與道(佛性)的關系是什麼呢?馬祖引用般若學大師僧肇《不真空論》中的「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而來說明心與佛性,現象與真如,心與性的不二關系。他說: 「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盪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解脫,解脫者即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 即一切現象都是自家心的妙用,並不是離開心的真實而另有一個現象,現象即是心真如。即眾生的現實心靈全體都是真實,眾生的日常行為都是心真如的作用,因而世俗的尋常行為都是佛性的表現。馬祖禪法的這一特點,在禪宗中也是有依據的,《景德傳燈錄》中二十八祖達磨中曾記載有類似的思想,文中說: 「問曰:保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在保作用?……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由此也可知馬祖禪法中的平常心,有著心性論的思想,即此平常心既是平常的心行,也有清凈無染的自性。性是超越的,離一切相,其體清凈,性又是內在的,一切法不異於此。因此南宗禪要求人們從當前的一切而悟入超越的,還要不異一切,悟到一切無非自性的妙用。這樣就有體有用,理事一如。在現實世界中,性是生命的根本,這顯現為一切,而以心為主的,心不只是認識的,也是行動的,心的覺知與人的行動,直接表現著自性、佛性的作用。因此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馬祖禪法則單提一個平常心,則此心則包含了上面所說的心行與自性。馬祖更直接地提出入要向身心上去體認,以身心的活動為性的作用,點出這就是性,就是佛,引人從這里去悟人。這一禪風,從下手處——悟人方便說,見聞等作用並不同於四大色身,似有對立,但一旦悟人,則靈不獨耀,迥脫根塵,此時就不再有對立了。這里的性能作用,就是指人身及其見聞覺知的活動。認為佛性與眾生見聞覺知沒有什麼區別,是不二、一體的。宗密把此一派的思想及荷澤宗歸納為「直顯心性宗」,但又認為洪州禪缺少「自性用」,只是隨緣用,只是隨緣縱任心性活動,不是心性內在靈知的作用,不分真妄,對佛教的修行不利。儒家學者朱熹批評馬祖的「作用在性」說這是以用為體,而不知性即體,知即用。這是後人對馬祖這一禪法的評價,然而他這一禪法對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4.獨特的啟悟方式禪者接引學人有多種方式,由於曹溪禪法重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對不太重視經教以及坐禪,禪宗接引學人直指直求的特點,到馬祖時則發展為粗暴的作風,道一時就開始用打、蹋、喝等方式來引導學人悟人真諦。 』 《傳燈錄》中說: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雲: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祖師意?祖日:低聲,近前來,師便近前,祖的一摑雲:六耳不同謀,來日來。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意?祖乃當胸蹋倒。師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百丈謂眾雲: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打喝等方式在接引學人時,對於截斷弟子的分別卜度,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使學人悟人,還是有效的。機鋒棒喝的接機方式是洪州宗的特色,這種獨特的禪法接引學人方式其影響也是深遠的。馬祖本人已開其端,其弟子與再傳、三傳弟子越來越明顯,在後來這一派的宗派中,使用這一作用的洪州,後來成為臨濟宗。洪州禪的作風,都是無可表示中的表示。除了用打喝外,主要還是用語言。不過所用語言,多是反詰、暗示的、意在言上,或無義味的話,不能依言取義。此外還有身體動作的表示,以至生活中的一切動作行為都可用來啟示學人,如日常生活中的種菜、採茶、吃飯、泡茶,一切日常生活,都可以用為當前表達方式。如《祖堂集》記載,汾州和尚為座主時,講四十二經論。他向馬祖請教:「宗門中意旨如何?師(指馬祖)乃顧示雲:左右人多,且去。汾州出門,腳才跨閌閬,師召座主。汾州回頭應喏。師雲:是什麼?汾州當時便省,遂禮拜。.馬祖通過突然呼喚汾州之名,並問「是什麼」,呼喚出他的自性,促使他洞見真相,自悟內在精神。自認為對四十二本經論懂得很多的汾州座主,至此才悟真意,認為若不遇和尚,就空過一生了。類似的例子,在馬祖禪中數不勝數。因此馬祖的言教,乃是直指自性。馬祖以野鴨啟導百丈,馬祖用手扭百丈的鼻子,是特殊的手法,又用普通的「是什麼」、「又道飛過去」等問話,啟發百丈覺悟自性,不被外境所奪(跟著野鴨飛走)。百丈以「適來哭,如今笑」,不正面回答師兄弟們的問題,意在不執著於外境。最後,百丈又以卷卻席的動作和答非所問來回應馬祖,馬祖即知他已悟道。可見馬祖禪善於從見聞覺知,從動作、語言,身心活動,生命現象中,通過機鋒棒喝、揚眉瞬目等方式把不可言傳的內心體驗傳達給受教者,啟悟他人自識本心,見性成佛。這表明了馬祖禪修證的個性化。南宗禪法認為三身四智、菩提、般若及三寶等等都在自己的身心中,直接了當地指示出來,就是日常心行中,從此悟人。聖人、佛陀,這些易引起尊貴、不平凡感覺,讓人產生他們是在自心之外,從而人們會在心外求法,現在聖人從不可思議的信仰中,成為現實人間的、平常的聖人。這是南宗禪法的特點。馬祖及其後人繼承了這一點,而開始從日常生活的見聞覺知中去引導學人,讓其人在當下的心行中悟人真理。

閱讀全文

與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