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呢
關於漢字的創造,最著名的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據說是在皇帝的時候就命令倉頡造字,當時創造出來的文字並不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但是從古至今遺傳下來之後,我們的漢字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了生活的方便,所以會用一些非常簡單的圖案來標記一些東西,來記錄生活當中需要的東西,慢慢的通過時間的積累,把這些圖案的使用情況做了總結之後,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最終演化成了文字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根據使用方法和結構總結出了幾種字體。
漢字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不僅是在寫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變,有的在讀音上也增加了改變,但是漢字對於我們炎黃子孫有著很深的影響,承載了我們民族的榮辱和興衰,也給我們帶來了中華民族的輝煌。
『貳』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是漢字發明者。最早記述倉頡的是荀況的《荀子》,呂不韋《呂氏春秋》、韓非《韓非子》也提到此公,贊他「雙瞳四目」。中國古書上有三人「目有重瞳」:虞舜、項羽、倉頡。唐堯眉分八彩,把天下禪讓給目有重瞳的虞舜,「重瞳」特指帝王之相。項羽是「武霸王」,倉頡是「文聖人」。 炎帝(神農氏)國家衰敗,各部落不聽號令。黃帝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比農耕文明更擅長武力,他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豸、虎,與炎帝決戰於大阪泉之野,三戰方得其志。戰敗的炎帝退出黃河流域,遠走南方。蚩尤不服黃帝統治,黃帝再戰於涿鹿,殺蚩尤。諸侯尊黃帝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 這段歷史被黃帝的史官倉頡記錄下來,共用28個漢字,倉頡由此成為發明漢字的鼻祖。
『叄』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肆』 字是怎麼創造的
一、文字起源: 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採用了各種和各樣的記事方法,最原始得計亊方法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
1. 結繩記事: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
2、契刻記事 :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
二、圖畫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
三、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例如:甲骨文字,帚(婦):這個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為帚苗,下部為帚把,有的中間還有繩索捆紮的樣子,如圖(二)甲骨文中,有時帚苗方向朝左,有時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國北方還在用高粱,黍子桿做笤帚,與字形很為想像。「婦」的繁體字為(婦),因為過去的女人在家裡主要是做家務的。
五、漢字的持續演變
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復,書寫不方便。
小篆: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由於它的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欽睞,又因為它的筆畫復雜,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採用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隸書:到了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因它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又進一部發展成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發情懷,寄情於筆端而表現的狂草。草書本就來源於章草
楷書:隨後柔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直,有撇,捺和硬鉤,,更便於書寫.。圖9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就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
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宋體: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成為宋體。
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
『伍』 漢字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漢字的發展過程為:
商代之前:
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商代之後,甲骨文出現之前有產生: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以及庄橋墳刻符。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
殷商時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
西周時期:
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
漢朝時期:
(1)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2)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
唐朝時期:
(1)「楷書」尤為盛行;
(2)「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
(3)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
宋朝時期: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宋體字」也應此產生。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
新中國時期:
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陸』 漢字的由來和演變過程是怎麼樣的
漢字的由來
最早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1、「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
2、「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
3、「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4、「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
5、「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裡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
漢字的構成主要有三種方法:
1、象形法
這是形成漢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寫成,「月」寫成,水寫成,牛寫成等等。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畫減少了,有的筆畫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2、會意法
象形字比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們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創造了另一種造字法——會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號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號來表達一個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寫成,意為「日」和「月」帶來光明。
3、形聲法
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字形上看出字的意義,但卻不能讀出聲音。因此又創造了形聲法來造字。把表示聲音的聲旁和表示意義的形旁搭配起來,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結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柒』 漢字經過了哪五個演變過程呢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7)字的創造過程擴展閱讀:
漢字的起源:
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說。
蒼頡非常聰明,從結繩記事開始就研究更復雜的記事方法。進而研究形象記事從而逐漸有了象形文字。
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說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
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
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捌』 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1、象形法造字: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2、指事法造字: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3、會意法造字: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4、轉注法造字: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5、形聲法造字::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
(8)字的創造過程擴展閱讀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一生下來腦袋就特別大,如簍斗一般,人們都說他是個怪物。他的母親卻視如珍寶,精心哺養。小倉頡很聰明,思維敏捷智慧超群,小夥伴們都聽從他的指揮。
那時虞,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仙,祭祀是一件極重要的事情。倉頡就想了個辦法:用草擰成繩,打結記事。小祭結個小疙瘩,大祭結個大疙瘩。還在結上塗抹不同的顏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節。
一天,他見人人在捉魚。有一條魚落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印印。他不由靈機一動,心想:如果把魚的形狀畫下來,不就可以表達魚的意思了嗎?畫個人形代表人,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他妻子也是個聰明人,聽倉頡一說很高興,就幫助倉頡研究起文字來。倉頡又多方聽取眾人的意見,便把許多象形文字搜集起來,認真作了記錄。
倉頡的妻子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這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
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並封他為倉王。從此以後,我們中華民族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字
『玖』 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拾』 簡要說明倉頡是怎樣一步一步創造出文字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1]《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2],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3]。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4][5]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本名
倉頡
別名
倉頡先師
所處時代
五帝時期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地
中國
快速
導航
主要成就
史書記載
人物評價
後世影響
後世紀念
軼聞典故
籍貫爭議
人物生平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一些文獻記載倉頡為黃帝左史官,為造字聖人[6] [7] ;另有文獻記載倉頡為部落首領,曾自立為帝拜受洛書[5] [4] 。
造字聖人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8] ,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9]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10] 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注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一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動。[11]
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12] [13]
部落首領
《河圖玉版》中記載倉頡是一位部落首領,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4] 。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倉頡
倉頡在位時,向南巡狩其領土,倉帝登上陽虛之山,然後順著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處發現靈龜負書,由此倉頡拜受洛書。[14] 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洛書的出現,預示著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因為歷史上許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過一段故事,倉頡也是其中一位。
倉頡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4]
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倉頡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倉頡造字
一、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