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成果愈發明顯

成果愈發明顯

發布時間:2022-04-24 01:00:57

1. 中國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①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主要表現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現在已躋身於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
②百姓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我國人民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上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③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各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時代;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載入了憲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大。
④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道德建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推進,文化事業生機盎然,人們精神世界日益豐富,全民族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
⑤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
好就採納啊~

2. 績效考核結果是否應該和薪酬掛鉤

在美國,1980年,員工工資中5%的份額由他們的績效水平決定,到1991年提高到6.8%。到2000年的時候,這個份額約有10%-15%。此外,個人績效和公司績效有關的其他報酬形式,大約還有10%-15%的薪酬份額。而在我國的一些企業中,由績效決定的工資份額設置高達60%以上。現在,人們把依賴於績效水平決定和支付的工資,成為「績效工資」,或「績效浮動工資」,或者繼續稱為「獎金」。

但近些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引入嚴格的績效管理過程中對企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比較著名的是《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一時間績效管理去評估化,與薪酬分離的理念和實踐逐漸興起,也誕生了諸如GOOGLE等踐行新的績效管理模式並取得成效的公司。但您的公司真的適合嗎?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關系?

當我們說薪酬與績效掛鉤時,大家想到的就是績效好的員工比績效差的員工掙得更多。事實上,除了極少數情況外,衡量正確的事情和衡量的精確度都是很難達到我們想像中的理想狀態的。

薪酬與個人績效掛鉤這一做法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它基於對組織的一些錯誤理解。薪酬與個人績效掛鉤,第一個假設前提是,組織能夠事先明確地知道需要員工做什麼;但實際情況是,組織不能確定哪些任務需要優先完成,並且總是會出現始料未及的變化。尤其是現在知識型員工比重越來越大,這種情況愈發明顯。

第二個假設前提是,員工都獨自完成工作成果;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員工需要從事支持性工作的同事給予幫助,職能部門及其員工的情況尤為明顯。所以職能部門往往是進行績效管理時,更難確定指標。而如果只是那些績效容易衡量和評估的員工有機會得到金錢方面的激勵,那麼那些提供支持性服務的員工就會產生怨恨情緒。這種內部的不公平會嚴重影響組織內的合作。

出於上述原因,那些以金錢作為主要激勵手段的組織,往往不得不極其明確地說明員工怎麼做才能得到金錢激勵;如果管理者沒有闡述清楚這一點,員工就會揣測什麼樣的行為能獲得激勵;結果,管理者會發現組織在激勵一些錯誤的行為。

比如:你怎麼考核我,我會鑽盡空子(不惜以損害公司長期利益的手段)實現考核目標,如果你來質疑我的手段,那將是無休止的辯論賽。又或者,我沒有完成考核目標,對不起,不是我的錯,是客觀情況導致的,是其他部門工作不力造成的(所以銷售部門會指責計劃部門某項訂單推遲了很久才發貨;計劃部門指責生產部門沒有完成計劃;生產部門...)對於未能達標的情況,如果不管借口,嚴格按規定懲處,則被懲處人會心生怨懟(確實不能排除客觀原因導致績效不達標);而如果顧慮各種客觀情況,則績效考核方案很快會千瘡百孔。很多工作難以量化考核,強行量化則有生搬硬套之嫌,讓人難以服氣。

那績效管理是否就不應該和薪酬掛鉤了呢?

我們可以研究一下目前企業中應用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的現狀就可以窺見一斑。績效管理中的考核結果是可以和薪酬掛鉤的,而且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一定要和薪酬掛鉤的。

比如,研究華為的資料汗牛充棟,但大部分都是強調華為的狼性精神、執行力、嚴謹的全方位績效跟蹤與考核,同時與工資或股份相關,業績好了高激勵,業績差了脫產學習乃至降級,最終成就了華為的狼性團隊。

在我們實施績效管理的企業中,80%以上的企業在無浮動績效薪酬的激勵下,員工間反而認為這是一種極度的不公平。在這樣的薪酬體系下,積極努力的員工,在工作中不管怎麼努力,和其他員工,尤其是濫竽充數的員工,總是拿一樣的薪酬,久而久之難免產生心理不平衡,不自然就影響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而對於差的員工,卻往往不自知,在調薪等方面體現差異的時候又開始各種抱怨、詆毀。影響自己和周圍人的工作情緒和氛圍。

績效考核結果與薪酬掛鉤,沒有好壞之分。績效主義可以有害於索尼,也可以有益於華為。所以企業家在尋找外部助力的時候,一定要明白,管理方式的改變,必定會帶來組織的調整,而組織的調整,必然會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的阻力,這個阻力,是任何組織實施變革都必須要重點關注的。績效主義,以及其他很多的「先進」的管理理念一樣,有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毀了你,關鍵看它們是不是與你的組織契合。(來源:求是達明企業管理咨詢公司 鞏相陽)

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摺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結構實現重大變革

40年來,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3、中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4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雲南省GDP實現26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4.2倍;對外貿易額233.9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00多倍。

4、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40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

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2.7%。5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個百分點。新的區域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出。

5、中國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新主體快速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新模式、新業態方興未艾。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4. 齊心協力抓建設 快速發展顯成果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秘書處

服務企業

規范行業

發展產業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珠寶產業獲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其中,一些地區或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或憑借無可替代的地域優勢,或依託深厚的文化積淀,促使以企業為主體的各種產業資源的集中發展,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珠寶產業集聚區。

根據珠寶產業集聚區當地政府的建議,中寶協依據我國珠寶產業發展的現狀,於2005年發起並開展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的認定和培育工作。珠寶產業基地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珠寶玉石首飾及其相關產業列入當地政府重點規劃之中,享有政策優惠;二是該地珠寶玉石首飾及其相關產業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知名度較高;三是珠寶玉石首飾及其相關產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經濟效益顯著;四是從業人員占當地勞動人口比例較大,提高就業率。依照這些條件,對上報的珠寶產業基地經過資料審核以及實地調研,先後授予了22個珠寶產業集聚區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

現在看來,這22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在基地建設上政府、協會、企業都付出了努力,做了大量務實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應該說,我們很好地貫徹落實了孫文盛會長「貴在推動、重在建設」的指示精神,促進了珠寶產業基地集聚效應的顯著提高。

一、政府真抓實干搞建設

六年來,當地政府對珠寶產業基地的建設都十分的重視,不僅把當地珠寶產業建設列入政府部門的發展規劃,有的還成立了產業管理職能部門。如河南鎮平縣的玉雕管理局,青田縣石雕產業保護與發展局,番禺經濟貿易局的珠寶產業發展中心,阜新市瑪瑙產業管理辦公室、梧州市寶石節組委會辦公室等。這些政府部門的建立,很好地促進了政府對珠寶產業的常態管理,進而使得產業基地在節會舉辦、園區建設、服務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節會舉辦效果顯著

舉辦珠寶主題的節會是政府部門開展基地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舉辦的珠寶節會,客商雲集促進了企業之間貿易合作,專題會議擴大了業界資訊的交流,對當地珠寶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打造了城市名片的良好形象,促進了當地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比如,2012年11月的第九屆國際梧州寶石節,參會的海外客商就多達200餘人,集體簽約的16個合作項目達60多億元。

深圳珠寶節、諸暨珍珠文化節、岫岩玉雕文化節、昌樂寶石節、東海水晶節、內蒙古巴林石節、阜新瑪瑙節、青島飾品節、南陽玉雕節、青田石雕節、蘇州珍珠節、瑞麗珠寶文化節等,都業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盛會,並在基地宣傳、業界合作、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園區建設突飛猛進

珠寶產業園區的建設也是當地政府部門基地建設一項重大舉措。珠寶園區的規劃與建設,一方面是滿足當地企業擴大規模、轉型升級的一個客觀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當地政府招商引資、做大做強珠寶產業的一個重大舉措。因此,這些年來,各個產業基地在珠寶產業加工、貿易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都鉚足了勁、用足了力,一個個珠寶加工產業園,一座座珠寶貿易城,拔地而起。

深圳水貝珠寶基地,華東國際珠寶城,番禺沙灣珠寶產業園,昌樂中國寶石城,昌化國石文化城,莆田工藝美術城,相城中國珍珠寶石城,鎮平國際玉城,岫岩中國玉雕會展中心,東海國際水晶寶石城,青島國際工藝品城等,依託自身產業優勢興建珠寶項目,為當地珠寶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在近一二十年珠寶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加工產業園和商貿城在各個珠寶特色產業基地誕生了一大批。不可否認,由於部分珠寶園區或商貿城在全國產業發展布局中存在一定偏差,特別是一些以地產開發為基礎的項目,運行情況不太理想。但是,經過這一輪的基本建設,應該說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一個產業基地集群化發展,政策環境、配套服務等支撐體系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各產業基地為了扶持珠寶產業的發展,在土地使用、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信息平台、人才培育等方面都出台了相應的政策,有效地提升了產業基地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活力。如,深圳及羅湖區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大型綜合性服務平台,涵蓋設計研發、質量檢測、人才培訓、文化創新、網路信息等功能,鼓勵科技創新、扶持品牌企業,同時面向全國以及世界打造「深圳珠寶」區域的品牌。

珠寶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企業流動資金相對匱乏。結合深圳羅湖珠寶企業特點,中國建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等創造性地組織成立了珠寶支行,為珠寶企業量身定做,推出「金財寶」、「聯保聯貸」和「借金還金」等創新性服務業務,提供融資金額300多億元。這些舉措,不僅解決了當地珠寶企業資金運轉的困難,也為其他產業基地企業融資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徐德明會長考察玉雕產業基地

各個產業基地政府在人才培養方面出錢出力出政策,通過自主辦學、聯合辦學、定向培養和短期培訓等多種形式,為珠寶企業培養了數千名的專業人才;廣州番禺、深圳羅湖、浙江諸暨、東海水晶等產業基地先後引進國家級專業珠寶質量檢測實驗室,為珠寶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廣東四會積極推動玉器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建立鑒定中心、電子商務網、玉器雕刻工藝實訓基地、創新開發中心等產業創新服務體系,有力地支撐著產業的發展。

作為珠寶文化產業,文化既是珠寶產業的精神支柱,又是推動珠寶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各珠寶產業基地通過專家論壇、編印書刊、文藝創作,通過與地方及央視節目組合作宣傳、推廣當地的珠寶產業。比如,江蘇東海大力支持以水晶為題材的影視片及主題歌曲藝術創作,如《水晶心》、《水晶緣》、《水晶之戀》等;阜新將內涵豐富的阜新特色瑪瑙文化與戲曲聯姻,編排了現代京劇《水膽瑪瑙》等;巴林右旗編演了《巴林石贊歌》多首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歌曲。這些珠寶文化的創作與宣傳,對擴大產業基地文化凝聚力和區域品牌影響力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協會積極聯動促發展

在我國珠寶產業基地誕生和發展的進程中,中寶協始終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也是一個積極的建設者。六年多來,中寶協作為一個行業組織,不遺餘力地為珠寶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為產業基地建設進言盡力。

1.依託中寶協資源優勢,為產業發展塔台唱戲

例如,中寶協利用主辦的北京國際珠寶展這一平台,2005年11月組織了「中國珠寶特色產業基地成就展」,氣勢龐大,宣傳效果很好;2011年11月組織了「2011中國印金石獎」展評活動,集中展示了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四大名石,並出版了《2011中國印金石獎》一書。2012年7月中寶協還利用主辦的沈陽珠寶展,為遼寧岫岩和阜新兩個產業基地免費提供100多個展位,宣傳岫玉和瑪瑙產業。

2.積極參與主辦節會活動,為節會活動增彩增效

中寶協先後與當地政府共同主辦60多個節會,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做實事。比如,南陽玉雕節、岫岩玉雕節、諸暨珍珠節期間,中寶協積極配合邀請相關會員單位觀摩采購、洽談合作,邀請政府領導、高校教授、業界大師進行演講交流,一舉多得,深受好評。

3.依據產業基地政府部門訴求,開展專項服務

受產業基地政府部門委託,2005年中寶協完成《中國珍珠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課題,2010年完成《都昌珠貝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完成《莆田珠寶產業升級》研究報告。2010年、2011年、2012年連續三年完成「全國玉石作品玉星獎」在岫岩的展評活動,並正式出版三冊《全國玉石作品玉星獎金典》。

4.結合珠寶行業重大活動,組織論壇座談會議

中寶協牽頭主辦了2006年「第一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市長論壇」,並於2007年在深圳、2008年在岫岩、2012年在上海分別召開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高峰論壇或座談會,促進了基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基地建設與發展。

三、產業集群發展顯成效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在相關珠寶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在行業組織的大力推動下,各個珠寶產業基地不僅在規模發展上實現了跨越,在品牌建設上有了飛躍,在綜合競爭力上有了提高,在經濟社會上也有了成效。

1.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明顯

內蒙古赤峰、遼寧阜新、遼寧岫岩、河南鎮平、浙江青田、浙江臨安、福州晉安、山東昌樂、江蘇東海、浙江昌化等是以資源為依託的特色產業基地。當地政府部門主導本地資源合理開發,積極促進境外資源開發引進,既保障了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也提升了資源利用的范圍和價值。

2.珠寶製造向珠寶創造升級加快

深圳羅湖、廣州番禺、廣西梧州、青島城陽、廣東倫教、福建莆田以及浙江諸暨、蘇州相城等,首飾製作從款式設計到加工工藝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深圳、諸暨、青島以及倫教等地結合節會開展的首飾設計製作賽事,很好地促進了珠寶製造向珠寶創造的轉變。

3.翡翠加工產品更加多元精緻

廣東四會、廣東平洲、雲南瑞麗、雲南騰沖是我國重要的翡翠加工貿易基地。這些年來,隨著翡翠原料價格的上漲,翡翠首飾以及雕件對設計與工藝的要求越來越高。翡翠飾品、把件、掛件,翡翠首飾和翡翠擺件,不同品質特點的翡翠都得以更好地利用。

4.通過產業轉型找到發展機遇

轉變產業基地經濟增長方式,是同質化產業基地未來重要的發展出路,也是實現產業基地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廣州花都作為一個珠寶加工製造產業基地建設,多年來困擾較多,裹足不前。近兩年,當地政府主導企業配合打造「花都珠寶小鎮」的珠寶旅遊文化區,石頭記礦物園、雲峰翡翠夢想館等重要項目的建設,為廣州花都珠寶產業基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全國上下都在開展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我國珠寶產業基地建設要結合自身的現狀與特點,也要堅持用科學發展戰略來規劃好,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挑戰與機遇並存,生存與發展並進,在我國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中,我們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珠寶企業齊心協力,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將會更加夯實,我國珠寶產業將會更加美好。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5. 改革開放有哪些重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6.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7. 鑽研,成果明顯

最著名的莫過愛迪生了 完全合你標准 愛迪生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

8.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什麼成果顯著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9. 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簡要)

三十年來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屢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首先,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到了2581.8億元,比上年增加468.3億元,增長22.2%,繼續保持2000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財政科技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12%。
其次,截至2008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600萬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約為2000萬,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趕上並超過美國。R&D人員總量為196.5萬人年,R&D科學家工程師總量達到159.2萬人年。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人員分別為15.4萬人年、28.9萬人年和152.2萬人年。中央政府研究機構從業人員達到61.5萬人,科技活動人員48.8萬人,科學家工程師達到37.3萬人。研究機構的科技活動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有2.59萬人,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有7.22萬人。研究機構R&D經費達到811.3億元,R&D人員為26萬人年。研究機構用於R&D活動的經費占科技活動支出的比重達到了65.4%。
二 、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題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據2008年數據統計顯示,全球研發經費突破一萬億美元。中國R&D經費總支出為4616.0億元,位居世界第四位。R&D經費與GDP之比為1.47%。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達到5220.4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額達5040.7億元,R&D經費支出2681.3億元,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0.84%。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R&D人員在三大執行部門的分布情況是:企業約佔73.2%,研究機構佔13.2%,高等學校佔13.5%。研究機構自1999年進行改制改革以來,其R&D人員數量佔全國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高等學校的R&D人員雖然數量增長,但佔全國的比重同樣在逐年下降,唯有企業R&D人員數量及其佔全國的比重在不斷增長。我國企業R&D人員佔全國總量的比重於2000年達到50%,此後這一比例持續上升,2008年上升到73.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R&D人才隊伍的分布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全國R&D人員的增長主要來自企業。
三、 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為跟蹤世界靠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配、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生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高技術創新性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8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7574.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出口額4156.1億美元,進口額3418.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5%和19.1%。貿易順差繼續增大,達到737.86億美元,是上年的1.21倍。外商獨資企業占高技術產品出口與進口的比重為67.6%和62.6%。進料加工貿易在出口額中所佔比重為71.7%。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出口額達到3084.5億美元,占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4.2%。
四、 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神舟」七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階段最核心、最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為我國建立宇宙空間站打好前哨戰,在我國航天事業三部曲中屬於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神舟七號首次搭載三名航天員升空,並且在軌運行中要實現一名航天員出艙行走,並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這意味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中留下中華民族的腳印,也為今後的載人航天後續工程及其以後的探月工程和遠地外太空探測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在國防領域方面,則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具有進行太空防衛戰的能力。神舟七號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具有太空變軌能力,這對突破敵方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釋放伴飛小衛星,則預示著中國已經具有了在太空獵星的能力。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另一個稱號是「中國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10. 從一夜爆紅到逐漸過氣,成果到底經歷了什麼

“諸葛大力”讓成果一夜爆紅

加入三個新成員的《愛五》,雖然很多人抗議,收視率和熱度在播出的時候,都是非常好的。諸葛大力、咖喱醬、趙海棠三個新的小夥伴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諸葛大力了。和張偉是CP,高材生,沒有她不會的,名副其實的學霸。角色形象近乎完美的一個人,一開播就關注度超級高。

物極必反

營銷過度,不喜歡她就是酸,越是這樣大家越會對她沒好感。她要是顏值絕對身材絕對演技絕對,大家還會認可,關鍵是每個方面她都不是特別出色,沒有一點特點。這樣的女藝人,你讓所有的女生都去酸她,不好意思,只有黑沒有酸。她要是有實力過硬的某個方面,即使再黑也有閃光點,可是除了諸葛大力這個角色,目前沒有亮點,過氣是必然的。

與成果愈發明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