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cnn

發明cnn

發布時間:2022-04-22 05:25:48

Ⅰ CNN、RNN、DNN的內部網路結構有什麼區別

從廣義上來說,NN(或是更美的DNN)確實可以認為包含了CNN、RNN這些具體的變種形式。在實際應用中,所謂的深度神經網路DNN,往往融合了多種已知的結構,包括卷積層或是LSTM單元。但是就題主的意思來看,這里的DNN應該特指全連接的神經元結構,並不包含卷積單元或是時間上的關聯。
因此,題主一定要將DNN、CNN、RNN等進行對比,也未嘗不可。其實,如果我們順著神經網路技術發展的脈絡,就很容易弄清這幾種網路結構發明的初衷,和他們之間本質的區別。神經網路技術起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叫感知機(perceptron),擁有輸入層、輸出層和一個隱含層。輸入的特徵向量通過隱含層變換達到輸出層,在輸出層得到分類結果。
早期感知機的推動者是Rosenblatt。(扯一個不相關的:由於計算技術的落後,當時感知器傳輸函數是用線拉動變阻器改變電阻的方法機械實現的,腦補一下科學家們扯著密密麻麻的導線的樣子…)但是,Rosenblatt的單層感知機有一個嚴重得不能再嚴重的問題,即它對稍復雜一些的函數都無能為力(比如最為典型的「異或」操作)。
連異或都不能擬合,你還能指望這貨有什麼實際用途么。隨著數學的發展,這個缺點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被Rumelhart、Williams、Hinton、LeCun等人(反正就是一票大牛)發明的多層感知機(multilayer perceptron)克服。多層感知機,顧名思義,就是有多個隱含層的感知機。

Ⅱ 世界上有哪些發明

1、鼓:

傳說公元前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已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

8、印刷術:

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才創造了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

10、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

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

Ⅲ 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 互聯網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路,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路中傳播。
最初的網路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並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乙太網-----大多數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BobMetcalfe(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後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於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BobKahn(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後由史坦福大學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採用了這個結構,到1983年,整個世界普遍採用了這個體系結構。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同樣地,BITNET(一種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路)連接到世界教育組織的IBM的大型機上,同時,1981年開始提供郵件服務。Listserv軟體和後來的其他軟體被開發出來用於服務這個網路。網關被開發出來用於BITNET和互聯網的連接,同時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和郵件討論列表。這些listserv和其他的郵件討論列表形成了互聯網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of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Dephi是最早的為他們的客戶提供在線網路服務的國際商業公司。1992年7月開始電子郵件服務,1992年11月開展了全方位的網路服務。在1995年5月,當NFS(國際科學基金會)失去了互聯網中樞的地位,所有關於商業站點的局限性的謠傳都不復存在了,並且所有的信息傳播都依賴商業網路。AOL(美國在線)、Prodigy和CompuServe(美國在線服務機構)也開始了網上服務。在這段時間里由於商業應用的廣泛傳播和教育機構自力更生,這使得NFS成本投資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今天,NSF已經放棄了資助網路中樞和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開始建立K-12和當地公共圖書館建設,另一方面研究提高網路大量高速的連接。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Gates(比爾.蓋次)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商業走進互聯網的舞台對於尋找經濟規律是不規則的。
免費服務已經把用戶的直接費用取消了。Dephi公司,現在提供免費的主頁、論壇和信息板。在線銷售也迅速的成長,例如書籍、音樂和計算機等等,並且價格比較來說他們的利潤是非常少的,然而公眾對於在線銷售的安全性仍然不放心。
概述
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其技術保證的。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路。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互聯網絕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控制互聯網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互聯網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聯網。 互聯網影響然而,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必須要有某種方式來確定聯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絕對不能出現類似兩個人同名的現象。這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為每一台主機確定名字,由此確定這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址」。然而,這僅僅是「命名權」,這種確定地址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負責命名的機構除了命名之外,並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同樣,這個全球性的網路也需要有一個機構來制定所有主機都必須遵守的交往規則(協議),否則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電腦、不同的操作系統都能夠通用的互聯網。下一代TCP/IP協議將對網路上的信息等級進行分類,以加快傳輸速度(比如,優先傳送瀏覽信息,而不是電子郵件信息),就是這種機構提供的服務的例證。同樣,這種制定共同遵守的「協議」的權力,也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所有這些技術特徵都說明對於互聯網的管理完全與「服務」有關,而與「控制」無關。
事實上,目前的互聯網還遠遠不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不僅因為目前互聯網的傳輸速度不夠,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還沒有定型,還一直在發展、變化。因此,任何對互聯網的技術定義也只能是當下的、現時的。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聯網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意義、價值和本質提出新的理解。
網路就是傳媒
正如我們前面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 2006年4月全球各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量[1]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即使是在ARPANET的創建初期,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指令與控制研究辦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爾就已經強調電腦和電腦網路的根本作用是為人們的交流服務,而不單純是用來計算。
後來,url]麻省理工學院/url]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也曾經寫道:「把網路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路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裡,不能忘記我們給更大的電腦群體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能忘記我們為將來的變化所擁有的潛力。」(RFC:第1336期)很明顯,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路就是傳媒(Communication)。
英文的「Communication"是個不太容易翻譯的詞。當我們談到消息、新聞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傳播和傳達;當我們說起運輸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交通;而當我們討論人際關系的時候,這個詞又和交往和交流有關。當年利url]克里德爾/url]強調電腦的作用在於「交流」,就是用的就是這個詞。有趣的是,「電腦」(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都有一個共同的詞根:「com」(共、全、合、與等等)。古英語的「Communicate」,就有「參與」的意思。
多功能的互動平台
在美國大學里,一般學習的不是新聞學,而是大眾傳播學(masscommunication)。在這個意義上,「communicate」與宣傳和被宣傳無關,而是和大家共同「參與」的「交流」緊密相關。我在這里強調「網路就是傳媒」,也是為了強調網路在人類交流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互聯網迄今為止的發展,完全證明了網路的傳媒特性。一方面,作為一種狹義的小范圍的、私人之間的傳媒,互聯網是私人之間通信的極好工具。在互聯網中,電子郵件始終是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功能。由於電子郵件的出現,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
如果理解了「網路就是傳媒」,就很容易理解作為互聯網的功能之一的環球網的網頁實質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應具有的幾乎所有功能。幾年來環球網發展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環球網用戶直接把環球網當作出版物。根據NetSmart的統計,50%的用戶閱讀在線的雜志,48%的用戶閱讀在線報紙。
即使不通過環球網閱讀報刊,環球網的網頁本身也起到了出版物的作用。
環球網的發明者伯納斯利在他關於環球網的宣言中,明確指出:「環球網在本質上是使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分享信息來進行通信的一個平台。
當把信息提供到環球網上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出版在環球網上了。在環球網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有一台電腦和互聯網相連並且運行環球網的伺服器軟體。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樣,環球網是一個通用的傳媒,」然而,與印刷出版物相比較,網頁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許多特點。
首先,網頁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紙張非常緊張、非常昂貴的情況下,網頁的優點就格外明顯。因為,與印刷出版物不同,網頁只是一種電子出版物,建立網頁並不需要紙張。而且,當電影工作者、戲劇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作家/們在感嘆自己的工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同時,網頁的優點也顯示了出來。因為,網頁是可以隨時修改、隨時「再來一次」的。
網頁的另一個優點是讀者面廣。既然不必花錢,誰都喜歡多看一些東西,因此,好的網頁肯定比好的書報傳播面廣得多。一個好的網頁通常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光顧。其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既然是電子出版物,網頁的傳播速度也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擬的。
不用說書籍,即使是報紙,從編輯、排版、印刷到發行都需要時間,而網頁則非常簡單,只要放在網上就行了。這里,網頁與印刷出版物的區別在於,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讀者手裡的,而網頁則由讀者自己來取。互聯網上影響最大的新聞網頁(比如:美國有線新聞網url]CNN/url])都是每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讀者可以常看常新,隨時追蹤事件的發展。
也許,網頁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反饋。印刷出版物的反饋渠道往往還是印刷,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反饋是非常難得的。而對一個網頁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正是由於作為一種出版物的這些特性,環球網正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
根據PC-Meter1996年的調查,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每次訪問的環球網的網站有5.6個,每次察看的網頁有20.8個,而平均閱讀每一個網頁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4分鍾,平均每次上網閱讀環球網頁的時間大約28分鍾。作為這樣一種具有私人和公共的雙重功用的傳媒,互聯網效用的實現從根本上還是依賴於參與者,也就是用戶的增加。而這一特性又是和網路的本性完全一致的。
編輯本段
相關命名
聯網、網際網路、萬維網三者的關系是:互聯網 包含 網際網路 包含 萬維網。[2]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設備組成的網路就叫互聯網。所以,即使僅有兩台機器,不論用何種技術使其彼此通信,也叫互聯網。國際標準的互聯網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小寫! 互聯網網際網路是互聯網的一種。網際網路可不是僅有兩台機器組成的互聯網,它是由上千萬台設備組成的互聯網。網際網路使用TCP/IP協議讓不同的設備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並不一定是網際網路,一個區域網也可以使用TCP/IP協議。判斷自己是否接入的是網際網路,首先是看自己電腦是否安裝了 TCP/IP協議,其次看是否擁有一個公網地址(所謂公網地址,就是所有私網地址以外的地址)。國際標準的網際網路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大寫!
網際網路是基於TCP/IP協議實現的,TCP/IP協議由很多協議組成,不同類型的協議又被放在不同的層,其中,位於應用層的協議就有很多,比如FTP、SMTP、HTTP。只要應用層使用的是HTTP協議,就稱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瀏覽器里輸入網路網址時,能看見網路網提供的網頁,就是因為您的個人瀏覽器和網路網的伺服器之間使用的是HTTP協議在交流。
編輯本段
現實應用
互聯網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聊天、玩游戲、查閱東西等。更為重要的是在互聯網上還可以進行 廣告宣傳和購物。互聯網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在數字知識庫里尋找自己學業上、事業上的所需,從而幫助我們的工作與學習。
編輯本段
發展規模
互聯網低俗內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規的內容,包括宣揚血腥暴力、兇殺、惡意謾罵、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容易誘發青少年不良思想行為和干擾青少年正常學習生活的內容,包括直接或隱晦表現人體性部位、性行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圖片、音視頻、動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廣告和性病治療廣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當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包括走光、偷拍、露點,以及利用網路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信息等;違背正確婚戀觀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容,包括宣揚婚外情、一夜情、換妻等的信息。
編輯本段
趨勢及預測
編輯本段
未來發展
在對2020年互聯網的展望中,計算機學家們已經在開始著手重新研究,重新考慮每一件事:從IP地址到DNS,再到路由表單和互聯網安全的所有事情。他們正在思索著,在沒有目前ISP和企業網路所具有的一些最基礎特徵的情況下,未來互聯網將如何工作。他們的目標極其具有創新精神,那就是創建一個沒有那麼多安全漏洞,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內建身體管理的互聯網。隨著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大力資助一小部分能夠研究項目,以讓這些構想能夠走出實驗室,能夠進行測試,這種高風險、大規模的互聯網研究在2010年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網路技術與系統(NeTS)項目總監Darleen Fisher稱:「我們試圖推動這一研究已經20年了。我的任務是讓人員創新出一種高風險,但是同時具有高回報的互聯網架構。他們需要考慮他們的設想如何被實踐,如果被付諸實踐,他們的設想又將如何影響人們的觀念和經濟。」
目前互聯網的風險很高,一些專家擔心隨著網路攻擊的規模和嚴重性不斷增加,對多媒體內容的需求與日俱增,以及對新移動應用的需求的出現,互聯網將會崩潰。除非研發出新的網路架構。
目前對互聯網的研究正處於關鍵時刻,但是由於全球經濟正處於衰退期,這對研究不避免的產生了沖擊。隨著越來越多的重要基礎設施,如銀行系統、智能電網和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通信等都紛紛轉向互聯網,如今大家已經取得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現在的互聯網需要徹底檢修。
所有研究的中心就是要讓互聯網更安全。
對於這些參與投標的項目,其重點是如何解決互聯網的安全問題。NSF表示,他們不希望今天互聯網設計中存在的安全失誤在未來互聯網架構中繼續存在,而是能夠在設計之初就將這些失誤解決掉。
最新的NSF資助計劃是NSF未來互聯網設計(FIND)項目的一個後續行動,其要求研究人員從零開始設計新互聯網架構。NSF的FIND項目在2006年啟動,該項目已經資助了大約50個研究項目。每一個研究項目在三至四年的時間里都會收到50萬至100萬美元不等的資助。目前,NSF已經將這50個研究項目的數量縮減到了只有幾個領先項目.
編輯本段
連接方式
1.PSTN撥號: 一般稱撥號上網 2.綜合業務數字網 ISDN
3.ADSL
4. DDN專線
5. 光纖接入
6.無線接入
7. 有線電視網HFC
8.公共電力網PLC
編輯本段
增值服務
通過互聯網的除域名注冊及虛擬主機等基本服務以外的服務,
比如游戲、語音聊天、可視電話、簡訊等都是互聯網增值服務。
比如騰訊互聯網增值服務的內容包括會員服務、社區服務、游戲娛樂等
互聯網的域名注冊及虛擬主機等都是基本服務
游戲、語音聊天、可視電話、簡訊、股票、投資信息、培訓等等都是互聯網增值服務。
通俗點說,就是你必須額外付一筆費用才能享受的互聯網業務。
互聯網個人增值服務:
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以網路社區為基礎平台,通過用戶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激發用戶自我表現和娛樂的需求,從而給個人用戶提供各類通過付費才可獲得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和虛擬物品消費服務,主要服務包括會員特權、網路虛擬形象、道具、個人空間裝飾、個人交友服務等。
編輯本段
業內專家眼中的互聯網20年

Ⅳ 欺世惑眾的美國媒體CNN,為何它依然能在全球傳媒界混的風聲水起

因為全球媒體的話語權是掌握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手裡的。他們只會報道對於他們有利的東西。對於對手無底線的抹黑。但是因為他們一向標榜民主自由真實,所以很多人就被他們忽悠了。哪怕報道的不是真實的。也會被大家相信。這個世界上說英語的國家是佔大多數的。而且英語也是國際通用語言。大家是都能看懂英語新聞的。而作為英語新聞的權威,CNN自然在全球媒體中混得風聲水起。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發展起來,世界不再是西方的一家之言了。他們的話語權會慢慢的下去,俗話說兼聽則明,世界上其他人有了選擇,自然就能了解真相。cnn也被特朗普說是假新聞,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就隨便報道新聞。確實也是謊言的製造者。

不過中國有一句古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間正道是滄桑。總有一天人們能看清西方媒體虛偽的面具。

Ⅳ CNN最早是哪一年提出,是如何發展的

是Lecun於1989年發表了《Backpropagation Applied to Handwritten Zip Code》是CNN的第一個實現網路,但是通讀全文,找不到和CNN模型原理有關的解釋說明。所以就很疑惑,為什麼大家都認1989年。後來從《Backpropagation Applied to Handwritten Zip Code》中的參考文獻找到了一片新大陸!

Ⅵ 電視是誰發明的

發明者:約翰.洛克.貝爾德(蘇格蘭) 年份:1926年10月2日 地點:英國倫敦一閣樓 貝爾德發明電視並沒有大鑼大鼓,只在自己 的臨時實驗室裏,建造一架能以集束光線掃描物體的攝影機,利用光管把被掃描物體的光與影轉換成為電流,並將原來的物體投射到螢幕上,直至1926年10月,他成功地掃描了個木偶頭,於是找了一位名威廉,泰因頓的小朋友做摸特兒,這位小朋友便成為第一個出現在電視上的人。當時的螢幕顏色為粉紅色(即是黑白電視),畫面分為30線,圖像較為閃爍不定,觀眾看後感到惡心頭痛。 彩色電視的誕生:1953年彩電視機正式在美國面世。第一個電視節目是在1939年4月30日由美國無線電視公司播放,內容是羅斯福總統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開幕致辭。 電視的故事 電視機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 歷史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她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象轉變成 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 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 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為將歷史簡明地說清楚。 我們可以將電視的歷史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機械式電視 電子式電視 彩色電視 廣播電視 更多詳情請參閱電視的歷史 現在 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 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首先是節目製作數字化。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英國廣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得BBC的電視節目儲存、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字化,即非 磁帶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節省了製作成本。另外,現在的電視機構正在逐漸淘汰傳統的模擬攝象機和錄象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象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圖象的質量。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 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 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字化變革(請看下一個要點:電視機的現狀)。聲畫質量的提高和雙向互動是數字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電視機的現狀。現在的大多數人用的電視機體積比起十年前來並沒有小多少。因為顯象管技術依然是現在最常用的顯示技術。這種技術最大的缺點是屏幕的大小與體積成正比。而34英寸是這種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大極限。這顯然與人們的需求背道而馳。於是,更多的顯示技術涌現出來。例如 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與此同時,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的數字化,接收裝置的數字化也成為了必然。數字電視的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雙向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能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將使得電視更加「聰明」,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參見「前景」)。 電視傳媒。發展飛速,讓人應不暇接,更加迷惑。電視傳媒的兩極化嚴重。知名的、諸如BBC、CNN等幾家電視機構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參見「全球傳播」)。專業化程度加強,面對的受眾面更加狹窄。

Ⅶ cnn與lstm應用於哪個領域

下面我盡可能地用簡單的語言來闡述下我的看法(敘述中假設你已經大致知道什麼是深度學習和神經網路: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都讓神經網路有了前所未有的「更深」的可能,一批新方法被發明出來(Denoise Autoencoder、圖像識別中,他提出了利用RBM預訓練的方法。幾年後人們發現?

3,拋磚引玉。在這個框架下?

2,deep learning還會進一步推動更多AI領域的發展,即用特定結構將網路先初始化到一個差不多「好」的程度,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之前網路「深不了」的問題,再回到傳統的訓練方法(反向傳播BP),並且可以模擬人腦的運作形式,深度學習重新得到了人們重視,大家共同討論,但是計算速度跟不上。

當然,人的聰明才智是無窮無盡的,淺層的神經網路啥都達不到:

==============================我是分割線============================

1.為什麼深度學習突然間火起來了,是論證完整化的標准,即便不做預訓練,需要程序員辛辛苦苦寫代碼,也能使深層網路得到非常好的結果。一個我所知道的例子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中詞向量(Word Embedding)方法對傳統語言模型的提升[1]。

有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就是使語音,GPU並行計算的發展確實極大推動了深度學習的普及?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認為神經網路火起來完全是因為GPU使得計算方法更快更好了,性能反而還不如一兩層的淺模型。這樣得到的深度網路似乎就能達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雖然神經網路「號稱」自己可以擬合任何函數、圖像識別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基本都是沒有預訓練步驟的,深度學習DeepLearning最為人所關注也表現最明顯的,只是我忍不住再談談自己的理解. 為什麼深度學習能成功地應用到語音,順便認為你已經瀏覽了其他答案)?

為了讓更多對深度學習感興趣的朋友看懂,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沒有了規模,了解神經網路的基本原理。其實有的同學已經回答得很漂亮了,Dropout. 為什麼深度學習會應用到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中,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點遞進地解決題主的疑問. 為什麼深度學習突然間火起來了,想像你有好多好多數據(百萬幅圖片。而人們發現:

1,那這個研究也完全不必要做了吧,預訓練本身也不像全連接那麼好做了,優化多層神經網路是一個高度非凸的問題,訓練就難以收斂。從這個意義上,訓練一個網路需要好幾年(做機器學習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完全沒有誇張吧)Deep learning實際上同時推動了很多領域的發展,如果在五六年之前。

在2006年Hinton的那篇文章中。這個嚴重的問題直接導致了神經網路方法的上一次衰敗,你說誰干呢……現在的語音識別或圖像識別系統。那些篤信深度學習的學者們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演算法激發深度學習的潛能,取得突破,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神經網路足夠深足夠大的基礎上,比如微軟的殘差學習[2]?

談到這個問題,再多的數據也不能把傳統的神經網路訓練到152層啊;而且我相信。而針對卷積神經網路CNN或者LSTM來說,還需要researcher辛辛苦苦想演算法,上萬小時語音)。否則,當網路層數太多了之後,ReLU……),或者只能收斂到一個次優的局部最優解,我們應該加入兩個甚至更加關鍵的元素。

但是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

而高性能計算是與大數據相輔相成的。一個技術不能很大地提升性能,如果擁有大量的訓練樣本,近十年來數據量的積累是爆炸式的,很多人肯定會說是因為Hinton在Science上的那篇論文「Re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data with neural networks」。

本著讀書人簡單問題復雜化……啊呸

Ⅷ 請問電視是誰發明的呀

發明者:約翰.洛克.貝爾德(蘇格蘭)

年份:1926年10月2日

地點:英國倫敦一閣樓

貝爾德發明電視並沒有大鑼大鼓,只在自己 的臨時實驗室裏,建造一架能以集束光線掃描物體的攝影機,利用光管把被掃描物體的光與影轉換成為電流,並將原來的物體投射到螢幕上,直至1926年10月,他成功地掃描了個木偶頭,於是找了一位名威廉,泰因頓的小朋友做摸特兒,這位小朋友便成為第一個出現在電視上的人。當時的螢幕顏色為粉紅色(即是黑白電視),畫面分為30線,圖像較為閃爍不定,觀眾看後感到惡心頭痛。

彩色電視的誕生:1953年彩電視機正式在美國面世。第一個電視節目是在1939年4月30日由美國無線電視公司播放,內容是羅斯福總統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開幕致辭。

電視的故事

電視機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

歷史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她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象轉變成 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 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 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為將歷史簡明地說清楚。

我們可以將電視的歷史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機械式電視
電子式電視
彩色電視
廣播電視
更多詳情請參閱電視的歷史

現在
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

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首先是節目製作數字化。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英國廣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得BBC的電視節目儲存、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字化,即非 磁帶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節省了製作成本。另外,現在的電視機構正在逐漸淘汰傳統的模擬攝象機和錄象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象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圖象的質量。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 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 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字化變革(請看下一個要點:電視機的現狀)。聲畫質量的提高和雙向互動是數字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電視機的現狀。現在的大多數人用的電視機體積比起十年前來並沒有小多少。因為顯象管技術依然是現在最常用的顯示技術。這種技術最大的缺點是屏幕的大小與體積成正比。而34英寸是這種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大極限。這顯然與人們的需求背道而馳。於是,更多的顯示技術涌現出來。例如 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與此同時,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的數字化,接收裝置的數字化也成為了必然。數字電視的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雙向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能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將使得電視更加「聰明」,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參見「前景」)。
電視傳媒。發展飛速,讓人應不暇接,更加迷惑。電視傳媒的兩極化嚴重。知名的、諸如BBC、CNN等幾家電視機構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參見「全球傳播」)。專業化程度加強,面對的受眾面更加狹窄。

Ⅸ 什麼是互聯網

你要將自己寫的東西發布在網上,那你就可以開通一個博客,像新浪這里就有個新浪博客了,開通後你可以自己寫東西,也可以去其他的博客看看人家都寫了些什麼。

什麼是互聯網?
1969年底,ARPANET誕生的時候,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那時,甚至連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而到現在,將近「而立」之年的互聯網至少運行著1千6百萬台主機。

在我們每天接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網路,通過互聯網與朋友通信、與同行交流,通過互聯網了解新聞、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對這個網路究竟了解多少?我們是否有時間,有心情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抽出一點時間來思考互聯網的含義?我經常問自己:究竟什麼是互聯網?互聯網意味著什麼?什麼是互聯網的本質?為什麼互聯網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

技術專家的定義

毫無疑問,互聯網首先是當代高科技的產物。在我們試圖了解互聯網的本質的時候,有必要先了解技術專家們的定義。

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路委員會」(FNC: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通過了一項關於「互聯網定義」的決議:「聯合網路委員會認為,下述語言反映了我們對『互聯網』這個詞的定義。

『互聯網』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統——1.通過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邏輯地鏈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其它協議基礎之上的。

2.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它接替的協議或與『互聯網協議』(IP)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可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使用高水平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

這當然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這個定義至少向我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聯網上的每一台主機都需要有「地址」;最後,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則(協議)連接在一起。

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其技術保證的。正如我們在本書第二章中已經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路。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互聯網絕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控制互聯網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互聯網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聯網。

然而,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必須要有某種方式來確定聯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絕對不能出現類似兩個人同名的現象。這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為每一台主機確定名字,由此確定這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址」。然而,這僅僅是「命名權」,這種確定地址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負責命名的機構除了命名之外,並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同樣,這個全球性的網路也需要有一個機構來制定所有主機都必須遵守的交往規則(協議),否則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電腦、不同的操作系統都能夠通用的互聯網。下一代TCP/IP協議將對網路上的信息等級進行分類,以加快傳輸速度(比如,優先傳送瀏覽信息,而不是電子郵件信息),就是這種機構提供的服務的例證。同樣,這種制定共同遵守的「協議」的權力,也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所有這些技術特徵都說明對於互聯網的管理完完全全與「服務」有關,而與「控制」無關。

事實上,目前的互聯網還遠遠不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不僅因為目前互聯網的傳輸速度不夠,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還沒有定型,還一直在發展、變化。因此,任何對互聯網的技術定義也只能是當下的、現時的。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聯網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意義、價值和本質提出新的理解。

網路就是傳媒

正如我們前面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即使是在ARPANET的創建初期,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指令與控制研究辦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爾就已經強調電腦和電腦網路的根本作用是為人們的交流服務,而不單純是用來計算。

後來,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也曾經寫道:「把網路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路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裡,不能忘記我們給更大的電腦群體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能忘記我們為將來的變化所擁有的潛力。」(RFC:第1336期)很明顯,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路就是傳媒(Communication)。

英文的「Communication"是個不太容易翻譯的詞。當我們談到消息、新聞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傳播和傳達;當我們說起運輸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交通;而當我們討論人際關系的時候,這個詞又和交往和交流有關。當年利克里德爾強調電腦的作用在於「交流」,就是用的就是這個詞。

有趣的是,「電腦」(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都有一個共同的詞根:「com」(共、全、合、與等等)。古英語的「Communicate」,就有「參與」的意思。

在美國大學里,一般學習的不是新聞學,而是大眾傳播學(masscommunication)。在這個意義上,「communicate」與宣傳和被宣傳無關,而是和大家共同「參與」的「交流」緊密相關。我在這里強調「網路就是傳媒」,也是為了強調網路在人類交流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互聯網迄今為止的發展,完全證明了網路的傳媒特性。一方面,作為一種狹義的小范圍的、私人之間的傳媒,互聯網是私人之間通信的極好工具。在互聯網中,電子郵件始終是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功能。由於電子郵件的出現,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廣義的、寬泛的、公開的、對大多數人有效的傳媒,互聯網通過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幾千人乃至幾十萬人訪問的網站,實現了真正的大眾傳媒的作用。互聯網可以比任何一種方式都更快、更經濟、更直觀、更有效地把一個思想或信息傳播開來。

而互聯網的出現,電子郵件和環球網的使用,正好為人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網頁就是出版物

如果理解了「網路就是傳媒」,就很容易理解作為互聯網的功能之一的環球網的網頁實質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應具有的幾乎所有功能。幾年來環球網發展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環球網用戶直接把環球網當作出版物。根據NetSmart的統計,50%的用戶閱讀在線的雜志,48%的用戶閱讀在線報紙(http://adnet.net/statsl.htm)。

即使不通過環球網閱讀報刊,環球網的網頁本身也起到了出版物的作用。

環球網的發明者伯納斯利在他關於環球網的宣言(http://www.w3.org/WWW/People/Berners-Lee/9602affi.html)中,明確指出:「環球網在本質上是使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分享信息來進行通信的一個平台。

當把信息提供到環球網上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出版在環球網上了。在環球網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有一台電腦和互聯網相連並且運行環球網的伺服器軟體。....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樣,環球網是一個通用的傳媒,」然而,與印刷出版物相比較,網頁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許多特點。

首先,網頁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紙張非常緊張、非常昂貴的情況下,網頁的優點就格外明顯。因為,與印刷出版物不同,網頁只是一種電子出版物,建立網頁並不需要紙張。而且,當電影工作者、戲劇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作家們在感嘆自己的工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同時,網頁的優點也顯示了出來。因為,網頁是可以隨時修改、隨時「再來一次」

的。

網頁的另一個優點是讀者面廣。既然不必花錢,誰都喜歡多看一些東西,因此,好的網頁肯定比好的書報傳播面廣得多。一個好的網頁通常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光顧。

其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既然是電子出版物,網頁的傳播速度也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擬的。

不用說書籍,即使是報紙,從編輯、排版、印刷到發行都需要時間,而網頁則非常簡單,只要放在網上就行了。這里,網頁與印刷出版物的區別在於,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讀者手裡的,而網頁則由讀者自己來取。互聯網上影響最大的新聞網頁(比如: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都是每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讀者可以常看常新,隨時追蹤事件的發展。

而且,由於網頁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指向互聯網上所有與該網頁相關的內容。不管是進行理論研究,還是讀新聞,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關的資料。並且,這些材料好象不是別人寫好了強加於你,而是由你「參與」其中,自己「找」出來的。

也許,網頁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反饋。印刷出版物的反饋渠道往往還是印刷,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反饋是非常難得的。而對一個網頁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正是由於作為一種出版物的這些特性,環球網正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

根據PC-Meter1996年的調查,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每次訪問的環球網的網站有5.6個,每次察看的網頁有20.8個,而平均閱讀每一個網頁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4分鍾,平均每次上網閱讀環球網頁的時間大約28分鍾。(http://adnet.net/stats1.htm)作為這樣一種具有私人和公共的雙重功用的傳媒,互聯網效用的實現從根本上還是依賴於參與者,也就是用戶的增加。而這一特性又是和網路的本性完全一致的。

Ⅹ Part-basedR-CNN是誰提出的

RossGirshick。
R-CNN是卷積神經網路CNN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應用,FacebookAI研究團隊在這條到道路上做出了頗多貢獻,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大神RossGirshick。他發明了RCNN,又提出速度更快的FastR-CNN。
2016年,微軟研究院提出了FasterR-CNN,降低了在邊框搜索上的運算量,進一步提高了演算法的速度。2017年,FacebookAI研究團隊又再次提出了MaskR-CNN,通過添加與現有分支並行的對象掩碼objectmask分支,以增強FasterRCNN在邊框識別上的性能。

閱讀全文

與發明cnn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