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吉大第一醫院醫療隊在一線搞了4項發明

吉大第一醫院醫療隊在一線搞了4項發明

發布時間:2022-04-21 13:16:11

⑴ 我國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劉玉華

劉玉華,女,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現為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與通信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網路管理與控制、網路優化、無線通信網路、多網合一、智能交通、復雜網路理論等方向。近年來,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 973 子項目的研究,還有多項橫向課題基金的研究與開發,近三年劉玉華名下分解的橫向課題基金達到 80 余萬元。近三年在國內外權威期刊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 20 余篇,其中有數篇論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資料庫收錄。

高春芳,男,漢族,河南盧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將軍。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是國家和軍隊10餘種醫學雜志編委。
入伍38年來,高春芳置身於醫學事業,潛心鑽研業務技術,一門心思謀創新,銳意進取求發展,在本職專業和推進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醫院全面建設新局面。他是國內著名的肛腸外科專家,潛心與肛腸外科疾病診治和腫瘤基礎醫學研究,創建了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其首創的直腸癌根治術中重建「直腸角」式人工肛門新方法,被國內外醫學屆譽為「高氏術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利用蛋白晶元技術,對大腸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惡性腫瘤進行研究,通過一滴血檢測有無腫瘤;最早進行蠍毒素治療大腸癌研究,首創了骨髓免疫組織早期發現微小轉移癌的新方法,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腸黏連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為臨床診療創新了多種診治方法,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他圍繞戰場搞科研,研製的三氧電子消毒儀、谷氨醯胺二肽全腸外營養對腸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後承擔國家「八五」、全軍「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科技大會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四等獎8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先後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軍區專業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並連續兩次獲得軍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2001年擔任院長後,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首屆「全軍先進醫院」;被濟南軍區評為「五優醫院」、「科技工作先進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連續6年被濟南軍區聯勤部和所屬分部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2006年濟南軍區聯勤部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高春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勇於挑戰醫學難題,把自主創新作為攀登醫學高峰的內在動力。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高春芳終於探索出了利用結腸殘端設計「新直腸角」和人工內括約肌重建在會陰部設置人工肛門手術成功,從此結束了直腸癌患者術後在腹部掛「糞袋」的歷史。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為5000餘例病人成功施行手術,病人已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評價肛門控制排便功能,他潛心鑽研,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和計算機新知識,跑北京、上濟南,到科研院所請教有關專家,終於研製成功了「CY-1型醫用壓力監測儀」,解決了肛門壓力測定問題,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研究大腸癌防治新方法,他潛心研究蠍毒對大腸癌的作用,利用蠍毒提取物純化進行大腸癌細胞體外仰殺各種毒理作用研究,動物移植瘤實驗,明確了蠍毒對大腸癌防治作用機理,解開了蠍毒治療大腸癌的奧秘,發表相關論文26篇,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手術後五年生存率不斷提高的原因是早期發現的檢查方法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又瞄準國際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開了蛋白指紋圖譜診斷大腸癌的研究。他篩選了正常人大腸息肉,各種大腸炎症等各種疾病的蛋白指紋圖譜,進行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各種腫瘤特異性蛋白指紋圖譜篩選,尋求出了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診斷大腸癌准確性達96%以上,此研究比美國早一年半。該研究成果2007年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醫德醫風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高春芳從踏上從醫之路開始,就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名氣怎麼增大、職務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醫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畢生追求,堅持用精湛的醫術和滿腔的愛心為部隊服務、為患者服務。他恪守「醫本仁術」的醫道真諦,三十多年如一日,滿腔熱情地診治每一位病人。由於軍內外許多人了解他的醫術醫德,慕名求醫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到辦公室請他診病情、看片子、問葯方,他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對病人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有時他坐診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為著急發一些牢騷,遇到這種情況,高春芳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勸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終裝著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體貼入微,深夜查房從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診總是把聽診器捂熱後再檢查。在他做住院醫生時,一名病人胃癌術後出現「胃瘺」,需24小時床旁持續吸引,情況比較復雜,高春芳連續十多天堅守在病房,不停地為患者吸出外溢胃內容物,清理創面。由於措施及時得當,患者很快康復出院。許多經他看過病的患者都深有體會地說:「高春芳是用心為病人看病,以情為患者服務」。從醫三十多年,他對每名患者不僅從生理上盡最大努力解除病痛,還從多方面給予熱心幫助,為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就替他們問醫取葯;有的病人住院時間長,閑得無聊,他就買一些報紙和雜志給他們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屬住宿有困難,他就幫助聯系住所;有的病人經濟拮據,他就主動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肅省一位農村婦女患腸癌晚期,東拼西湊了1萬多元錢來到醫院,最後結算時還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區老百姓生活困難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發動科室為她捐款補上了醫療費。
注重人才培養,把打造名醫群體作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春芳擔任院長後,面對競爭激勵的醫療市場,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搶占制高點。他親自製定了《醫院學科帶頭人培養發展十年規劃》、《特色專科人才建設規劃》,前瞻性地構建人才隊伍的框架;先後出台了「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確定20多名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了人才隊伍由「規模化發展」向「質量化建設」的轉變;他還對干出成績的人才實行重獎,對那些人才培養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進取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抓好在職培訓、建立碩博培養點、網上招攬人才、實行專家帶教、創造優越環境、推行競爭上崗等多種途徑,以「雙百人才工程」建設(百名高學歷、百名高職)為主體,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夯實了醫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目前,醫院擁有2個博士、14個碩士培養點,碩博以上高學歷人員143人,高級職稱112人。近幾年,醫院有176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軍隊和駐地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軍隊和省級二等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1413篇,中華級223篇。
瞄準軍事斗爭需求,把提高衛勤保障能力作為軍隊醫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春芳常說:「沒有軍隊就沒有軍隊醫院的存在」,「姓軍為兵』是醫院大法」。醫院專門建立了軍人就診綠色通道。作為戰士成長起來的專家,他對基層官兵格外親切,一遇到戰士就診,總是問寒問暖。當院長後,事務多、工作忙,每次醫療隊下基層巡診,只要他有時間,就親自帶隊去。5年來,他個人為基層官兵接診上千次、主刀手術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賴。面對變幻莫測的軍事斗爭,他又瞄準訓練場,建立了唯一的全軍軍事訓練研究所,實現了集預防、醫療、保健、教學「一體化」的為軍服務新模式,創造了具有我軍特點的訓練醫學體系。結合衛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擔了多項全軍「十五」重點課題和全軍「十五」計劃課題;他與訓練傷研究所的同志一起,關注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堅持著眼軍隊需求選定科研課題。針對部隊外出訓練、演慣用水難的問題,他運用臭氧消毒原理研製出了攜帶、使用方便的三氧電子消毒儀,僅半小時就能達到消毒要求。在「鐵拳-2004軍事演習」,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該消毒儀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都江堰分別用於帳篷消毒和飲水消毒,受到災區群眾和抗震救災部隊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現場給予了報道。此項發明成果被總後衛生部列為全軍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近年來,三氧電子消毒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5項與未來戰場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並投入臨床,全部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在今年抗震救災中,高春芳接到上級抽組命令後,迅速調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的特點,合理搭配專業,挑選思想好、身體健、業務精、經驗足的專家組成醫療隊。按照上級要求攜帶手術、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資,並根據所擔負任務,制訂出超前預案,緊急協調地方醫葯公司,加大攜帶了價值20餘萬元的防疫、急救葯品,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鐵路輸送裝載,於5月16日凌晨3時到達都江堰市玉堂鎮,成為所屬部隊第一支抵達災區的醫療隊。在救災一線葯品告急時,他緊急從醫院調撥並配製一批用於治療官兵皮膚病的葯品,使患病官兵及時用葯,保證了配屬部隊的戰鬥力未受影響。6月底,他親臨災區一線,和抗震救災官兵同吃同住,始終把災區群眾當親人,把官兵當兄弟,冒著餘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險,始終沖在最前面。在重災區映秀鎮,他冒著40多度的高溫,為400餘名「鐵軍」官兵巡診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鎮、中興鎮等災區,為200餘名災區群眾診治疾病,深受官兵愛戴和災區群眾好評。

⑵ 2007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2007感動中國頒獎詞

獲得2007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閔恩澤;黨的理論傳播者方永剛;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謝延信;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鍾期榮、胡鴻烈;用愛心喚醒英雄的妻子羅映珍;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犧牲的空軍飛行員李劍英 ;被稱為湖南張海迪的殘疾人李麗;堅守醫德的醫生陳曉蘭;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孟祥斌。此外,感動中國還向「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開發團隊表達了特別致敬。

1、錢學森
錢學森生於1911年12月11日。1939年他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火箭研究,1955年沖破阻力回到祖國。此後,他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起步。迄今,錢學森已為祖國工作了逾半個世紀,1991年和1999年,他先後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頒獎詞】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2、閔恩澤
將石油變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劑,用石油制備各種塑料也需要催化劑,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可以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通過提取各種纖維來製成。然而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在催化劑研製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當時剛回國的閔恩澤帶領同事們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研製成功一系列催化劑。此後幾十年,閔恩澤和他的同事們又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生產各種煉油催化劑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針對目前原油價格上漲,他又把研究重點放在如何充分利用原油加工高價值化工產品上。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閔恩澤說:「現在原油很貴,所以一定要把原油充分利用好,除了生產汽油煤油、柴油之外,讓它生產一些高價值的三大合成材料,這樣才能贏利。」
如今84歲高齡的閔恩澤帶領大家建起了一套可年產5萬噸生物柴油裝置,它能把植物油和廢棄的地溝油轉化成柴油。
【頒獎詞】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3、方永剛
理論教學與研究的前沿地帶,方永剛是一顆星,一團火,20多年的教師生涯,他以生命燃燒的代價奮力耕耘三尺講台,真學、真信、真情傳播並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成就之風令人驚訝,而不知疲倦、不顧生死的投入狀態,更讓人嘆為觀止。
作為一名普通的理論教員,方永剛的灼人熱情從哪裡來,黨的創新理論的巨大魅力是不竭之緣,遍閱中外歷史,政治興衰、國家興亡和民族續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論思維,理論新則方向明,人心順事業成,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比比皆是。而在形勢多變,社會轉型的變革時期,指導理論的適時更新更具有決定性意義。
【頒獎詞】
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 ,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4、謝延信
30多年精心照顧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謝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做人要講良心」是他的信念。用簡單的道理過簡單的生活,今年54歲的老謝簡單的生活並不貧瘠。
【頒獎詞】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5、鍾期榮 胡鴻烈
香港樹仁學院堅持四年制,經歷35載風雨,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
12月19日,香港樹仁學院接獲香港教育統籌局通知,獲批准升格為大學,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表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樹仁學院升格為大學,並考慮提供一筆過撥款資助樹仁。
對於樹仁學院歷經35年的漫漫長路,終升格為大學,學校上下都充滿喜悅。副校長胡懷中表示,樹仁學院獲升格,是對兩位創辦人———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的肯定,也證明樹仁一直堅持四年制是正確的。
樹仁的創辦人胡鴻烈及鍾期榮夫婦,是民國時期的頂尖人物。他們在1971年自資創辦樹仁學院,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為莘莘學子打拚35年,為香港社會培養數以萬計的人才。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給予津貼為條件,要求其放棄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預科、二年專科、最後一年學術性教育),但胡氏夫婦堅持辦學理想,結果不獲資助。經多年爭取,終於讓樹仁修成正果。
外交官狀元邂逅第一女法官,夫妻二人決定通過辦學來報國
「在過去的35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獻給了這個書院。」86歲的鍾期榮曾經中風,行動和說話都有困難。但說起自己的夢想成真,她異常激動。胡鴻烈為妻子溫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榮譽歸於妻子:「樹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遠見和毅力的結果。」
鍾期榮1920年7月出生於湖南長沙。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她考入國立武漢大學法律系。1944年,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同一年,鍾期榮參加重慶全國高等文官考試,獲得司法組第一名,之後成為中國首位女法官。胡鴻烈則是當時外交官考試的第一名。
當時兩人要接受為期半年的訓練,外交官考第一的胡鴻烈四處打聽誰是司法界狀元,碰巧當時鍾期榮要為這批新外交官進行司法訓練,兩位狀元談起戀愛來。翌年11月12日,兩人在重慶結婚。外交官考試狀元配中國第一女法官,一時傳為佳話。兩人之後育有二子。
1945年,鍾期榮與胡鴻烈一起漂洋過海,留學於法國巴黎大學,專攻青少年犯罪學,1953年獲博士學位。1955年回香港定居。
在此後的16年中,鍾期榮先後在聯合、浸會、珠海、崇基、崇華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課藝術和豐富的學識,使她在香港教育界聲譽鵲起。
1971年,鍾期榮辭去教職。當時,她的丈夫胡鴻烈在跑馬地成和道買下了一幢花園洋樓。喜歡孩子的鍾期榮最初想利用這個場地辦一所幼稚園以怡情寄興,後在丈夫的支持下,經過反復的考慮和討論,決定「不為己,但為群;犧牲小我,達成博愛」,辦一所大專學校。多年以後,鍾期榮在回憶自己辦學的初衷時說道,她與丈夫「均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為典型的中國書生,一腔熱血,報國無門,慕古思賢,憂時憂國,咸信興絕學於當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應有之壯志,故此不避萬難,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負起復興中國文化之重任,來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培養出仁人君子,故創立樹仁學院」。
與港英政府鬥法堅持四年制,港英政府最後只好承認學校有選擇學制的自由
1978年,港英政府發布《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建議樹仁、浸會、嶺南三家政府認可的專上學院改行「二二一」制(即二年預科、二年專科、最後一年學術性教育),改行這種制度後,政府將提供經濟資助。
港英政府提出這一制度的目的是試圖讓這幾所學院的學制與英國學制相銜接。鍾期榮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拒不改制,結果樹仁學院被港英政府排除出政府資助名單。由於鍾期榮的堅持,港英政府最後不得不承認學校有選擇學制的自由,並繼續承諾給予樹仁學院免息貸款。
1989年,港英政府宣布將所有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統一為三年,將入學資格之預科統一為兩年,以與英國本土合軌。此令一下,全港嘩然,有5000多名學生憤而走上街頭,遊行請願。港英政府不顧輿論反對,一意孤行,強行改制。鍾期榮頂住壓力,孤軍奮戰,獨立堅持四年學制,再一次渡過了難關。
35年風風雨雨,樹仁學院從創辦初期的三層花園小樓校舍、200多名學生,不斷發展壯大,為香港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類專業人才。現在,該校已發展成擁有一棟12層的校舍樓和一棟19層的綜合大樓,文、商、社會科學等3個學院和中文、法商、社會等13個系,200多教職員工及3000多名在校學生的初具規模的大專學院。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評價鍾期榮「是一位憑著一顆熾熱的中國心,赤手空拳興辦教育的創業者」。
為保中國國籍選擇當大律師,與何厚鏵同年當政協委員,放棄立法局議員身份
從1944年在重慶全國高等文官考試中邂逅,到60多年後的今天,夫妻二人始終相攜相隨,給對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胡鴻烈1920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他自幼家貧,至九歲才能讀小學。他只用了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一般人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學課程。之後,胡鴻烈自行參加省升中試,在浙江省三萬多名考生中高中狀元。高中畢業後,胡鴻烈順利進入頂級學府之一「中央政治大學」,主修法律,並於1942年畢業。1949年他和妻子一起赴法國巴黎大學修讀法學博士,並於1952年畢業。之後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在英國考得大律師資格,於1955年回港當執業大律師。
胡鴻烈說,當時大部分修法律的學生都會選擇當事務律師,因市場需求大,錢亦比大律師賺得多。不過,當時要做事務律師就必須放棄中國國籍,胡博士為保留中國國籍而選擇了當大律師。
回港當執業大律師後,胡鴻烈一直平步青雲,及後更成為最早期的民選立法局議員。1979年,胡博士獲邀回大陸,出席中國國慶三十周年紀念,並獲鄧小平接見,成為第一位踏足內地的立法局議員。對於港英管治的那套什麼「事先必須申請批准,回來後還要寫報告」的規矩他統統不理,「愛國有理,大不了不做議員」。
結果,他真的在1983年從立法局退下來,不再擔任民選議員,並在1987年獲委任為第六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首何厚鏵也在同一年獲得委任。胡鴻烈說,當年他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命,「皆因早就盼望可以為國家做點事」。1993年第八屆開始,他連續兩屆獲委任為政協常委。
五億身家用完妻子積勞成疾,為給學校建大樓,大律師80多歲還在打官司賺錢
年屆86歲的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攜手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胡鴻烈說起自己51歲時創立樹仁學院,只基於一個看似簡單的理由:「好多年輕人無辦法進大學嘛!」
胡氏夫婦事業有成,生活無憂,胡鴻烈深知太太有辦學之心,希望開辦幼兒園,他卻認為其時本港只有兩所大學(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大專學額短缺,中學生缺乏出路,於是決心辦大專。他們在1971年以51歲之齡創立樹仁學院,後來更注冊成為本港第二所專上學院,一直堅持四年學制。人家50歲已經開始盤算退休,但他們兩人才剛剛在跑馬地起步,一個當起校監,一個當起校長來。
樹仁大學位於寶馬山的3幢校舍,是胡氏夫婦的畢生心血。由於一直以來堅持開辦四年制課程,所以當時港英政府沒有資助過樹仁一毛錢,多年來的開支除了依靠學生的學費,其餘都靠胡鴻烈打官司的收入來支出。為了建立學院大樓,他們賣掉在跑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
1978年獲政府撥出寶馬山斜坡,原本只能興建幾層校舍,胡鴻烈卻堅持打176條樁,最終建成12層大樓;為建成圖書館大樓,胡鴻烈又變賣灣仔峽道的校舍,籌募過億元;為令學生享有舍堂生活,2002年興建29層高的學生宿舍和文康大樓,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大樓掙工程費。大律師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婦卻為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
幾億元不是小數目,夫婦二人義無反顧把真金白銀投進在學校中,有為錢而爭吵過嗎?胡鴻烈還是答得一臉從容:「從來沒有試過。因為校長從來不管錢,她對錢沒有多大的概念,她只負責學校的事務,我負責去掙錢支持學校。」
2001年某日,兩夫婦在學校飯堂吃飯,大家正在說笑時,鍾期榮突然倒下。胡鴻烈說:「當時還以為校長跟我開玩笑。」這刻雖說來得有點突然,但丈夫說太太中風,可能早有因由。「中風前,我已經很憂慮她的身體,因為她經常忙工作,胃口也不好,只是我未有提醒她多注意身體時,她已經出事了。」
【頒獎詞】
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

6、羅映珍
羅映珍,女,27歲,中共黨員,從1998年9月起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鎮計生服務所工作。
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作為一名警察的妻子,羅映珍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弘揚家庭美德,不但熱心本職工作,而且熱愛公安事業、關心支持緝毒工作。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的奉獻之歌、正氣之歌、愛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鬥,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後,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並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每天早上5點,羅映珍便准時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為一天的開始,在晨曦中帶著做好的果汁和粥趕到醫院,為丈夫洗臉、刷牙、按摩、擦拭身體、餵食……每天晚上羅映珍回到住處,都已經是深夜一點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今已有3個年頭,羅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堅守,默默地付出,用飽含著真情和熱淚的日記呼喚著丈夫的蘇醒。她寫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堅強的信念,你就能挺過來,意念可以創造奇跡,我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堅持,要麼放棄,我選擇繼續堅持。"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使羅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心中的悲傷,點燃了內心的希望。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並在特殊的體位下能喝水。見證了這個奇跡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羅映珍被推薦為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被中共臨滄市委、永德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被永德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6年,她被評選為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分別授予羅映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還授予羅映珍二級警司警銜。羅金勇及其妻子羅映珍的先進事跡經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伸出關愛和援助之手,積極支持好警嫂羅映珍。
【頒獎詞】
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7、李劍英
2006年11月14日,蘭州空軍某部河南籍飛行員李劍英駕駛某型殲擊機,在訓練結束下降途中,飛機撞鳥,當時飛機上還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餘發航空炮彈,1發火箭彈,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如果跳傘後的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在生死攸關的16秒里,李劍英看到飛機下方的密集的村莊和人群,依然決定改跳傘為迫降,先後三次放棄跳傘求生機會,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不幸殉難。
【頒獎詞】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8、李麗
她是殘缺的,殘疾幾乎與生俱來,輪椅陪伴一生;她又是和諧的,這和諧寫在眼睛裡、面容上、手勢中,寫在她多年如一感動旁人的行動深處。這和諧保持著彌漫與穿透的力量,從冰冷的輪椅上升華出來,惠及周圍,感動著每一個與她接觸的人。
她叫李麗,45歲。
2003年度衡陽市十大新聞人物;
2004年度衡陽市十大傑出女性、全國僑聯先進個人;
2005年度感動湖南十大新聞人物;
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踐行八榮八恥先進個人」、「湖南省未成年人道德素質教育標兵」;「湖南省十大公益禁毒先進個人」。
2007年被評為「湖南省學雷鋒標兵」、「衡陽市文明標兵」,近日又被評為「湖南省『三八』紅旗手」,入圍感動中國人物2007年度候選人……
個人傳奇的背後,折射出她那痛楚悲壯的傳奇人生和對社會的傾情奉獻。
李麗說,她是一個用精神行走的人,想用自己所倡導的和諧家庭、和諧心靈理念,給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送去健康、平安、幸福和快樂。
【頒獎詞】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9、陳曉蘭
十年一人孤身舉報假劣醫療器械,屢遭報復,陷入困窘,依然堅持打假,促成9種假劣醫療器械被取締,推動主管部門出台多個法規性文件。
十年前,陳曉蘭是上海市虹口區廣中地段醫院理療科的醫生,同事尊敬她,病人愛戴她,一些病人坐車趕很遠的路來找她看病,因為「陳醫生醫術高不騙人」;
十年後,陳曉蘭雖然早已脫下了心愛的白大褂,但仍然艱難地前行在打假道路上——「因為我曾經是一名醫生,我要對得起醫生的良心。」
【頒獎詞】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10、孟祥斌
2007年11月30日,星期5,是葉慶華到浙江金華駐軍某部探親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孟祥斌為了多抽出點時間和家人團聚,特意和同事調了班,帶著她和三歲的女兒到街上買東西。
葉慶華:那天比較冷,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並且他也感冒。沒衣服,因為他棉襖放在家裡嘛,我就說要不這樣吧,你也買件棉襖吧,所以我們在蘭溪門下車的時候,對面就有一個太平鳥,剛好斷碼的,挺便宜的,他就買了件兩百塊錢的。反正大家都是好像就是很久沒見,都是在一起特別地高興。
買完了衣服,夫妻倆陪女兒吃了一頓肯德基,之後,他們准備到江對面去逛逛,順便給女兒買雙紅皮鞋。11點十五分,就在他們剛要走過城南橋的時候,忽然身後傳來呼救聲。
目擊者:兩只腳鞋一脫,她就爬上去就跳下去了。
這位女青年是因為失戀而跳入婺江中的,正在水中掙扎,生命垂危。孟祥斌聞訊後立即調頭向女青年跳江的欄桿邊跑去。
【頒獎詞】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⑶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發展

建院以來,醫院各項醫療指標持續保持強勁上升態勢。2007年醫院門診量超過145萬人次,出院人數6.1萬人次,手術1.7萬例,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2008年醫院門診量達到160萬人次,住院人數7萬人次,收入達到12.9億元;2009年醫院門診量167萬人次,收入達17.9億元。
六十年來,吉大一院人在實踐中創新,在探索中飛躍,在開拓中進取,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輝煌的業績,路漫漫其修遠,未來任重而道遠,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將繼續秉承「大醫精誠,尚美至善」的院訓,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高揚「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不斷學習,不斷發展,不斷超越;以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服務,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就醫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⑷ 白求恩在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

白求恩在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縣松岩口軍區後方醫院講授輸血技術。「輸血」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技術,中國在大城市只有少數幾家醫院才能開展。

在野戰醫療條件下輸血,是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詳細講述了采血操作、標准血型製作、血型鑒定、配血試驗、儲存、運輸、保管等基本知識,接著推來一名胸部外傷的患者,32歲的衛生部部長葉青山第一個獻了血。

驗過血型,白求恩讓葉青山和病人頭腳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簡易輸血器。帶著針頭的皮管連接在他們靠緊的左右兩臂靜脈上,皮管中間一個三通閥門,閥門上聯著注射器。白求恩把閥門通向葉部長,抽拉針栓,殷紅的鮮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轉動閥門,血液便流入患者體內。

大家熱烈鼓掌,戰地輸血在中國軍隊野戰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個病人推來了,白求恩主動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說:「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眾稱贊為「群眾血庫」。

(4)吉大第一醫院醫療隊在一線搞了4項發明擴展閱讀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結核,仍然頑強拼搏,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並在自己的身上實驗大獲成功。其獨創的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國費城皮林父子公司簽署了特許專利協議,後者負責全權製造和銷售由白求恩發明、並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術器械——這類器械共有22種之多,這些器械在當時處於極為領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願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成了日後被廣泛採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形。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白求恩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解放區,1938年4月經延安轉赴晉察冀邊區,在那裡工作了近兩年,他的犧牲精神、工作熱忱、責任心均稱模範,直至以身殉職。他的事跡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贊揚。

⑸ 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及評論

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

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一,一點兒都不誇張。公安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95年開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

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驚心動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頒獎詞】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頒獎詞】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頒獎詞】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頒獎詞】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希望。

微塵: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後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

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王亦君)
(糾正一下,不是2007,是2006年度···)

⑹ 白求恩的故事50字

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

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醫療隊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線進行戰地救治,4個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術300餘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大批傷員。

(6)吉大第一醫院醫療隊在一線搞了4項發明擴展閱讀:

白求恩的主要成就奉獻: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結核,仍然頑強拼搏,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並在自己的身上實驗大獲成功。其獨創的胸外科醫術在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願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白求恩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解放區,1938年4月經延安轉赴晉察冀邊區,在那裡工作了近兩年,直至以身殉職。他的事跡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贊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求恩

⑺ 對祖國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故事 急急急急謝謝各位

176.鄧平壽(1956-2007)

男,漢族,重慶市梁平縣人,中共黨員。生前系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

30多年中,鄧平壽紮根偏遠艱苦農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紮根基層、真抓實干,創造性地開發農村特色產業,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使當地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田坎書記」、「農民書記」。他帶領幹部職工多方籌資,組織群眾硬化了48條108公里村級公路,還在各村建起標准衛生室。他聘請專家傳授技術,發展壯大柚子、蠶桑等支柱產業,全鎮蜜柚和蠶桑年收入達到500萬元。他任虎城鎮主要領導1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增長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6倍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倍多;農民純收入增長5倍,達到3000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成為重慶最早實現「自來水、電、電視、程式控制電話、硬化公路」五通的鄉鎮。他生活儉朴,兩袖清風,出差時總是住最低標準的房間,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2002年查出肺部良性腫瘤,手術後6天就回到鎮上,在寢室里邊輸液邊工作。2007年1月下村檢查工作時,他因積勞成疾,突發重症胰腺炎倒在了工作第一線,於2月不幸去世。2007年,他被重慶市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

177.鄧亞萍

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中共黨員。1973年出生,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中國乒乓球女隊原隊員,國際級運動健將。

1989年,鄧亞萍進入國家乒乓球隊。在國家隊期間,她以頑強的毅力,刻苦訓練,總是超額完成規定訓練任務,平均每天增加訓練量4小時。在練習全台單面攻時,她在腿上綁沙袋,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發」,她每次都是全神貫注,一接就是1000多個;每次訓練下來,汗水都濕透她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浸濕一片地板。長時間的訓練和比賽,從頸部到腳踝,她身體很多部位都有傷病。腰肌勞損、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骨刺,這些傷痛,她在訓練和比賽中都忍著,痛得厲害就打一針封閉,有時腳底磨出了血泡,流出膿血,她仍堅持練、接著打。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她在乒乓賽場上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績。1989年至1997年間,她共獲得18個世界冠軍、4項奧運會冠軍,其中獲第25、26屆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和雙打「雙料」冠軍。從國家隊退役後,她熱心體育公益事業,積極參與北京申奧活動,並出任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委員。她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178.鄧建軍

男,漢族,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共黨員。1969年出生,現為江蘇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鄧建軍是當代產業技術工人的突出代表。他中專畢業後繼續刻苦學習,研讀了200多冊專業書籍,在獲得大專學歷後繼續攻讀本科專業,知識積累使他成為工廠技術骨幹。當公司進口的外國設備發生故障時,他帶領工友們認真研究設備原理,破解了一道道外國設備維護運行中的技術難題,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目前,公司有效應用了世界牛仔布18項最新技術中的15項。他敢於對進口設備進行改造,經改造後的外國設備,操作程序簡單,與同類進口設備相比,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功能超過了同類進口設備,更符合中國的生產實際。他敢於創新,用數控機床和電路板創造了牛仔布生產預縮工藝的行業最高標准,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控制在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准。他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他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了4次技術改造,解決了連續生產不停車這一技術難題。20多年來,他參與公司的技術創新項目近500個,其中,獨立完成150個,給企業創造了3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179.鄧稼先(1924-1986)

男,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生前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學家。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時代,他就樹立科技強國的理想。1948年到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祖國。為了發展國防科研事業,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幾十年。他組織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他組織領導了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的研究,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與試驗工作。在組織領導與規劃中國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忘我地投入科學研究,而且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表現出高度的犧牲奉獻精神。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80.叢 飛(1969-2006)

原名張崇,男,漢族,遼寧省盤錦市人,中共黨員。1994年參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義工聯藝術團團長。

叢飛是一名用愛心感動中國的「業余歌手」。從他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懷著誠摯的愛心,致力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先後20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雲南及山東等地的貧困山區,認養資助一批批輟學兒童。十多年中,他先後資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的100多名貧困失學兒童和殘疾人,累計捐款金額超過300萬元,但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加入深圳義工聯10年中,他義工服務時間超過6000多小時,為社會公益演出400多場,占演出總量的一大半。2006年4月20日,曾無私救助183個貧困兒童的叢飛,因患晚期胃癌而病逝,年僅37歲。就在生命最後一刻,他還不忘奉獻社會,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為6位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叢飛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動人樂章。他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被授予全國青少年「身邊最讓我感動的人」等榮譽稱號和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首屆中華慈善獎。

181.馮理達(1925-2008)

女,漢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黨員。1947年參加工作,生前系海軍總醫院副院長。

馮理達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宗旨意識牢固。從1949年寫下第一份入黨申請書起,數十年如一日堅信黨的領導不動搖。她熱愛祖國,作為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女兒,廣泛聯系海內外愛國人士,努力推動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她熱愛軍隊,竭誠為官兵服務,經常深入軍營巡診、調研和授課,組織力量研究抗疲勞、抗嚴寒、抗飢餓等方面的課題,為增強官兵體質、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熱愛崗位,長期致力於中國免疫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消毒研究室和我軍第一個免疫學研究中心,29次帶隊赴傳染病疫區和地震災區指導防疫治療工作。她熱愛人民,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的20年裡,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弱勢群體、普及健康教育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她先後無償為災區群眾、癌症患者和孤殘兒童捐助錢物達300多萬元。她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早期歸國定居專家」稱號,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和白求恩獎章。

182.包起帆

男,漢族,浙江省鎮海市人,中共黨員。1951年出生,現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包起帆是一名從碼頭工人成長起來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在港口生產一線從事物流工程的研發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他結合港口生產實際,開展新型抓鬥及工藝系統的研發,創造性地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難題,被譽為「抓鬥大王」。進入新世紀,他又領軍發明了在國際上被譽為「人類運輸方式革命」的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他提出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公共碼頭與大型鋼鐵企業間無縫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6年5月,在第95屆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上,他獲得4項金獎,成為105年來一次獲得該展會獎項最多的人。20多年來,他與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其中3項獲國家發明獎,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2009年5月,國際標准化組織正式任命他負責領導工作組編寫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准,標志著中國航運界在領銜制定國際標准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

183.史光柱

男,漢族,雲南省馬龍縣人,中共黨員。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77283部隊原副政委。

史光柱在執行重大軍事行動中,身上8處受傷、雙目失明,仍帶領官兵出色完成任務。20多年來,他身殘志堅,在生命的「制高點」上,依靠頑強的毅力,不斷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198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史光柱唱著自己作詞的歌曲《小草》走進千家萬戶,並多次在全國作事跡報告,是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心目中的傑出青年。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進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業,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他堅持文學創作,在國內外發表詩歌、散文500餘篇,作品獲全國性文學獎17次。詩集《我戀》獲廣東省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獲深圳大鵬文學獎,《眼睛》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奮發文學進步圖書獎、雲南省第二屆文藝文學類一等獎。他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多年來,他還拖著殘疾的身軀,堅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先後幫助千餘名殘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獲得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榮立一、二、三等功5次。

184.史來賀(1930-2003)

男,漢族,河南省新鄉市七里營鎮劉庄村人,中共黨員。生前系劉庄村黨支部書記。

史來賀在長達51年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崗位上,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昔日窮得叮當響的劉庄成為聞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上任伊始,他就帶領劉庄人戰天斗地,用了20年時間,把劉庄750多塊凹凸不平的薄地荒地改造成了現代化農業園區。他潛心研究棉花種植技術,使皮棉平均畝產達到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他帶領群眾先後興辦了畜牧場、機械廠、食品廠、造紙廠、澱粉廠、制葯廠等企業,用他的無私奉獻、廉潔奉公,帶出了好黨風、好村風、好民風,使劉庄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台階。他常說,幹部幹部就要先干一步。搞農業,他與群眾一道起早貪黑,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辦企業,他與技術人員一道進行市場調查,組織論證,搞試驗,攻難關,嘔心瀝血。劉庄的每一塊田地,每一個企業,劉庄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是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人大常委,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85.葉 欣(1956-2003)

女,漢族,廣東省徐聞縣人,中共黨員。1972年參加工作,生前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急診科護士長。

葉欣愛崗敬業、忠於職守,在急診科工作20年,總是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她2003年春節前後,「非典」開始在廣州一些地區流行。葉欣所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擔負了接診「非典」患者的任務。面對具有強烈傳染性的「非典」患者,面對死神的挑戰,作為急診科護士長,她周密籌劃、冷靜部署,始終堅持親臨現場,戰斗在第一線,使整個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每當有疑似或者確診病人送來,葉欣總是沖在最前面,最艱難的工作爭著干,最危險的活搶著做。為了減少其他人的感染機會,她幾乎包攬檢查、搶救、治療和護理工作,她一次次臨危不懼冒著生命危險搶救患者,一次次把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2003年3月4日中午,葉欣開始出現發熱症狀,被確診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後因搶救無效於3月24日凌晨逝世,年僅47歲。葉欣是無數抗擊「非典」戰斗英雄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醫療衛生戰線涌現的一面旗幟。她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追認為革命烈士,榮獲白求恩獎章、國際南丁格爾獎章。

186.甘遠志(1965-2004)

男,漢族,四川省廣安縣人,中共黨員。生前系海南日報社經濟部主任記者。

甘遠志從事新聞工作18年,尤其是2001年6月調到海南日報社後,更是以高度的政治覺悟、社會責任感和頑強拼搏精神,采寫了許多有分量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他僅在海南日報社工作的1000多個日子裡,采寫的稿件達1000多篇。他的作品如《碑,是人民樹的》、《洪災區采訪記》、《南充發生五·二三嚴重事件》、《海南鐵路百年夢》、《掌聲,15次響起》等多次獲全國和省級好新聞,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他的敬業精神在新聞界有口皆碑。他本來是可以坐辦公室的,卻要求到最偏僻落後地方駐站采訪。為了給讀者提供最新最鮮活的報道,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前是報道空白的領域,他挖出了源源不斷的新聞。以前少有問津的部門,卻被他跑成「熱門」。枯燥的、難采訪的題材,難出稿、別的記者不願跑的部門,成了他報道中最活躍的領域。不是新聞的,拿錢買不動他;該監督批評的,恐嚇攔不住他。他始終以一個新聞人的姿態奔波在路上。他用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精神,為這個行業樹起了一面旗幟。2004年9月4日,在海南省東方市采訪途中,他突發心臟病不幸逝世,年僅39歲。

187.申紀蘭

女,漢族,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人,中共黨員。1929年出生,現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西溝村金星經濟合作社社長。

1952年春,申紀蘭帶頭動員和組織婦女參加社裡勞動,在一個封閉貧瘠的小山溝帶領廣大婦女和男村民開展勞動競賽,在全國率先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幾十年裡,她帶領西溝群眾在荒山上造林25000畝,在干石河灘上築壩7座、閘谷坊800餘座、造地900畝,營造了一座座「綠色銀行」,開發了一塊塊肥沃良田,把一個幾乎不具備生存條件的舊西溝建成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改革開放以來,她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先後建成了鐵合金廠、焦化廠等企業,初步形成了建築建材、冶煉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和外向型企業為主的有西溝特色的企業發展新格局。同時,建成了展覽館、太行之星紀念碑、村史亭、老西溝互助組雕塑、西溝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形成了以愛國主義教育、森林休閑為主的紅色旅遊和綠色旅遊,把一個落後的純農業村變成農林牧工商游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新農村。她是第一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首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

188.白芳禮(1913-2005)

男,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生前是天津市河北運輸場退休職工。

白芳禮13歲起就給人打短工,1944年逃難到天津,流浪幾年後當上了三輪車夫,後進入天津市河北運輸場工作。1987年,已經74歲的他決定靠自己蹬三輪車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為了夢想,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從三輪車上昏倒過去。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在裡面住了5年。按每蹬一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老人相當於蹬著三輪車繞地球赤道18圈。他生活儉朴,每天的午飯總是兩個饅頭一碗白開水。為了幫助更多的學生,已經81歲高齡的白芳禮硬是把自己兩間老屋給賣了,又貸款成立「白芳禮支教公司」,掙得的利潤全部捐給了貧困的孩子。幾年來,他捐款35萬元,資助了300多個孩子上學。為了讓貧困的孩子們能安心上學,白芳禮老人幾乎是在用超過極限的生命努力支撐著。他的默默奉獻精神,感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2005年他被中央文明辦等部門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被全國總工會等部門授予全國職業守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189.任長霞(1964-2004)

女,漢族,河南省睢縣人,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

任長霞做預審工作13年,在鄭州公安系統、市政法戰線及省預審崗位練兵大比武中均奪取過第一名,協助破獲了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為鄭州市公安局技偵支隊長後,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裝偵察,親自抓獲了中原第一盜竊高檔轎車案主犯,先後打掉了7個涉黑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370多人,被譽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調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堅持定期接待老百姓,傾聽群眾呼聲,查處信訪積案,3年中共接待群眾信訪3000多人次,使400多戶上訪老戶罷訪息訴。她維護群眾利益,要求公安工作從老百姓滿意的事情做起,她走遍了登封市農村的千家萬戶,走到哪裡就把公安幹警的義務和責任履行到哪裡,做到人民公安為人民,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她帶領全局民警共破獲各種刑事案件2870多起,有力地維護了登封市社會治安。2004年4月14日晚8時40分,她在偵破「1·30」案件中,發生車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0歲。她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

190.劉文學(1945-1959)

男,漢族,重慶市合川區人,少先隊員。生前系重慶市合川區(原四川省合川縣)渠嘉鄉雙江村小學學生。

劉文學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受地主老財欺壓,直到解放,他們全家才過上好生活。他自幼品學兼優,上小學後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先後當選為小隊長、中隊長。他時刻牢記「我們全國各地的小孩子,都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以劉胡蘭、黃繼光等革命英雄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熱愛勞動,堅決維護集體的利益。1959年11月18日晚,劉文學幫助隊里幹活回來,發現地主王榮學偷摘集體的海椒,他當即大叫一聲:「老地主偷海椒啦!」並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去阻止。王榮學見事情敗露,拿出一塊錢想收買劉文學。面對王榮學的收買和威脅,劉文學絲毫沒有動搖保護集體利益的決心,高聲叫道:「不要你的臭錢!」隨即,他不顧個人安危,與壞人展開了搏鬥,終因年幼力薄,被王榮學活活掐死,犧牲時年僅14歲。他的事跡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並被選入中小學課本。當年,中央有關部門在全國少年兒童中組織開展了「學習劉文學,做黨的好孩子」的活動。1983年,國家民政部批准劉文學為革命烈士。

191.劉英俊(1945-1966)

男,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共黨員。1962年入伍,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65444部隊重炮連戰士。

劉英俊把忠誠於黨作為人生最高的價值追求,樹立革命人生觀。他擔任部隊駐地附近小學「校外輔導員」,經常給小朋友講革命傳統,還用節省的津貼費給學校購買圖書。他樂於助人,甘於奉獻。在連隊,他是「業余修理員」,主動修理損壞的連隊桌椅、門窗。在醫院住院,他是「勞動休養員」,幫助重病號打水、端飯,協助醫護人員掃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義務勤務員」,扶老攜幼,急人所難,好事做一路。1966年3月15日,他所在炮連到佳木斯市郊外執行訓練任務過程中,一輛炮車轅馬被汽車喇叭震驚,沖向人群,情況十分危急。擔任炮車馭手的劉英俊用肩膀猛抵驚馬,驚馬被迫拐上公路旁側小道。但這時炮車前面不遠處的6名兒童,被飛奔而來的驚馬嚇得不知所措,生命受到威脅。劉英俊不顧個人危險,用力將韁繩纏在胳膊上,向後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接著,他雙腳踢向馬的後腿,使盡全身力氣踢倒驚馬。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下,由於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英勇犧牲,年僅21歲。1966年,他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192.華羅庚(1910-1985)

男,漢族,江蘇省金壇縣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生前曾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在國際數學界享有盛譽,為中國當代數學發展及其應用作出重大貢獻。他初中畢業,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邊做工邊自學。1930年春,他的學術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了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的高度重視,邀請他到清華大學工作。隨後,華羅庚出版了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和一系列學術論文,並先後赴蘇聯、美國進行學術交流。新中國成立後,他放棄美國一所大學給他終身教授的優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懷抱,投身我國數學科學研究事業。他在多元復變數函數、數論、代數及應用數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傑出成果,有許多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致力於數學為國民經濟服務。在生命的最後20年,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廣應用數學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別是「雙法」——優選法、統籌法的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陳嘉庚物質科學獎。

193.華益慰(1933-2006)

男,漢族,天津市人,中共黨員。1953年入伍,生前系北京軍區總醫院外一科主任。

華益慰從醫50多年中,忠實踐行我黨我軍的根本宗旨,模範實踐黨的先進性要求,立足本職,扎實工作,把畢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獻給了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神聖職責。華益慰一直從事普通外科臨床工作,在胃腸、肝膽、甲狀腺、乳腺、小兒普外等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年過七旬仍堅持每年做100多台手術,累計治癒上萬名患者,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從未收過一次「紅包」,沒做過一件對不起病人的事,被廣大群眾譽為「人民的好軍醫」、「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對黨赤膽忠誠,時刻牢記軍隊醫務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先後參加支援西藏醫療隊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多次參加重大軍事演習保障任務和邊防巡迴醫療隊。擔任醫院野戰醫療隊隊長10年,先後培養出200多名優秀專家。華益慰身患重病之後,毅然立下了「自願捐獻遺體」的遺囑,為祖國醫學事業作最後的貢獻。華益慰的先進事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華氏微笑」溫暖了億萬群眾。他榮獲白求恩獎章,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

194.吉 吉

女,藏族,西藏自治區林芝縣人,中共黨員。1969年出生,1984年參加工作,西藏登山隊運動員。

吉吉是中國第一支女子登山隊首批運動員之一。1989年,經過嚴格的選拔,她憑借優異的成績,被選入西藏登山隊。1992年,她與西藏登山隊國際級運動健將仁那(2005年罹難)結為伉儷。1999年5月,她與丈夫仁那一起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順利完成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聖火採集任務,成為國內第一對同時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夫妻。2005年參加中國女子登山隊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活動,她再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2007年7月12日,她與西藏高山探險隊14位隊員一同登上了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魯姆Ⅰ峰的頂峰,成為登頂該山峰的首位中國女運動員。2008年5月8日,舉世矚目的奧運聖火首次登頂珠峰,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成功在珠峰傳遞。作為第一棒火炬手,她和隊友們親歷和見證了這一偉大歷史時刻,實現了「北京奧運會」聖火上珠峰的庄嚴承諾,也實現了她為祖國爭光,為奧運加油,為北京奧運攀登珠峰的夢想。她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被授予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5.向秀麗(1933-1959)

女,漢族,廣東省清遠市人,中共黨員。生前系廣州何濟公制葯廠工會委員、班長。

1956年公私合營後,向秀麗在廣州何濟公制葯廠當上了一名包裝工。她工作積極,埋頭苦幹,不講價錢,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她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難,刻苦鑽研,掌握了甲基硫氧嘧啶化學葯劑試制操作技術。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麗和兩個當班的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突然一瓶無水酒精脫手往下滑,瓶身破裂,瓶內酒精全部瀉出,向四周漫流,因受附近制葯用的正在燃燒的10個煤爐熱輻射,酒精迅速燃燒起來。如不及時撲滅,將會引起不遠處60多公斤易燃易爆的金屬鈉爆炸。一旦金屬鈉爆炸, 將引起整個廠區及附近居民區的重大火災,後果不堪設想。在千鈞一發之際,向秀麗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身軀撲向燃燒的酒精,與烈火展開殊死搏鬥,最終避免了一場惡性爆炸事故的發生。然而,向秀麗卻被大火燒傷,她全身燒傷的面積達67%,其中二、三度燒傷佔65%。她在醫院休克了三天三夜,醒來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工廠的損失和同事們的安全情況。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但終因傷勢嚴重而光榮犧牲,獻出了年僅26歲的生命。她被廣州市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⑻ 中國東北第區發生鼠疫的應對措施有何歷史意義

清末的1910年10月到1911年4月,中國東北爆發了一場20世紀世界上最嚴重的流行性鼠疫。雖然此時的清政府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其在這個「龍興之地」應對鼠疫災害的一番作為,不僅較為成功地遏制了日俄侵略者的擴張野心,也推進了中國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近代化行程。



這次奪走大量生命的鼠疫,肇因於一種嚙齒類小動物——旱獺(tǎ)。它們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蒙古、貝加爾湖區和中國東北的大片土地上,穴居在乾燥寒冷的草甸中,其洞穴通常遠離人類的住所。健康的旱獺動作敏捷,但一旦染上鼠疫,就會行動遲緩,並且會被健康的同類逐出洞外。有經驗的居民和獵人避之惟恐不及,決不會去捕捉。

到了20世紀初,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由於旱獺的毛皮只要稍經加工即可與貂皮相媲美,獺皮的市場需求激增,價格亦隨之猛漲。到1910年,每張旱獺皮的售價比1907猛漲了6倍多。豐厚的利潤吸引了大量捕獵者,不少逃荒闖關東的苦力也加入這個行列。這些人大都沒有獵捕經驗,又急於發財,以致連染疫的旱獺也不放過,有的還將染病的旱獺剝皮煮肉充飢。1910年10月12日,滿洲里發現了第一個病例,就是因為不久前吃過染疫的旱獺。10月27日,瘟疫蔓延到距滿洲里800多公里的哈爾濱。10月31日,長春又發現兩個病例。1911年1月2日,沈陽也發現第一例鼠疫死亡者。

東北的冬天氣候嚴寒,人們不得不擁擠在密閉的屋子裡取暖,這也大大提高了細菌傳染性,使疫病控制更為艱難。闖關東的農民大都寄宿在簡陋的客棧,往往赤膊裸體,擠睡在土炕上。除了睡覺之外,土炕還是人們聊天吃飯的主要場所。由於肺鼠疫主要通過呼吸道和唾液傳染,於是這種土炕恰恰成為鼠疫傳播的溫床。緊接著又有許多人忙著春節返鄉,結果使病菌愈傳愈遠。

對疫病的恐懼加劇了傳染。當地居民一旦聽說有人食旱獺而死,便知道無情的瘟疫到了,於是四散而逃,鼠疫桿菌也就沿著他們的逃亡路線迅速地傳播開來。逃避瘟疫的人們,又把瘟疫帶給他們的家人、同伴、朋友和更多的陌生人。據官方統計,這次鼠疫襲擊了東北三省共69個縣市,6萬餘人喪生。但這些數字是官方根據各地訂做的棺材數進行估算的,實際上,由於病死的人太多,棺材不及供應,往往是好幾具屍體被塞在同一副棺材裡,還有很多被草草掩埋的。這個數字顯然是大大縮小了的。



就在鼠疫瘋狂肆虐東三省之時,亟欲進一步擴張在華勢力的列強,也紛紛將魔爪伸向這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當時的東北,正值日、俄兩強南北分據之勢。沙俄以哈爾濱為中心,日本以沈陽為基地,劃分了勢力范圍。東北在名義上雖然還是中國領土,實際上卻成為日俄的殖民地。鼠疫發生後,日俄雙方以「人道主義」為借口介入東北事務,採取行動維護各自的既得利益。他們還將這次鼠疫看作一個在東北繼續擴大侵略的大好機會,准備隨時進行軍事干涉。

為排斥其他國家考察防疫,日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鐵路沿線附近設立隔離區,在主要地段布置軍事警戒線,成立 「聯合防疫局」等。但這些「聯合防疫局」,其實是由日本關東殖民政府、警察局以及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聯合組成的,總部設在沈陽,並在長春、鐵嶺、遼陽、牛庄、安東、大連、旅順口等地設有分局。在該局兩千多名工作人員里,真正的醫生只有幾十名,絕大多數是警察和其他各類軍事情報人員。與其說是「防疫局」,不如說是軍事情報組織。

與此同時,俄國也加緊了在自己勢力范圍的活動。在哈爾濱,俄方未經中國地方政府同意,即自行決定在鐵路線內駐扎俄兵,實行戒嚴,嚴格限制中國人出入,並威脅清廷,如果疫情繼續蔓延,就將派兵進駐哈爾濱。俄外交大臣沙查諾夫宣稱,制止鼠疫的「唯一辦法是俄國在中國北部中心駐扎軍隊」。在滿洲里,俄兵也以檢疫為借口,越境挑釁。就連在萬里之外的新疆塔城地區,俄國也以防疫為借口集結了大量炮隊、步兵及哥薩克騎兵。俄政府甚至照會英法日三國,對清王朝「阻其防疫」深為不滿,決定訴諸武力。其以防疫為名,侵佔中國領土的企圖昭然若揭。

滿洲里的鼠疫一經發現,俄國人便立即將在當地謀生的近3千名華人集中到幾節火車瓦罐廂里,無衣無食,苦不堪言。在扎來諾爾煤礦區開荒的數百名關內農民,同樣被俄國人拘留於瓦罐車內,住房用具全部焚毀。其後,俄國人又先後將滿洲里和其沈陽租界內的一萬多名難民驅逐出境,並用火車押往長春。為此,滿洲里俄國庶務會還向中國商鋪索取7萬余元的拘留費。這些難民被送往長春後,日本人又以避免鼠疫傳播為由,不許他們下車。許多人沒有死於鼠疫,卻死於寒冷和飢餓。



在晚清外交中備受屈辱的清政府,決定獨立自主地控制鼠疫。瘟疫發生後兩個月,在東三省總督錫良的請求下,清廷指派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率領一支由醫生護士組成的醫療隊,前往疫情最重的哈爾濱進行防治工作。在整個防疫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也正是以伍連德為首的一批中國人。

伍連德是第一個在劍橋大學學習醫學的中國學生,190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0年12月20日,伍連德率領醫療隊一抵達哈爾濱,便被當地糟糕的衛生條件驚呆了。當地主管官員根本不相信什麼細菌和西葯,也沒有任何醫院、實驗室和消毒站,只有一座瘟疫房,只要略有咳嗽、吐血和頭痛症狀的人,就馬上被當作疫病患者關起來。

這場防疫的困難是巨大的。他們不僅要同惡劣的衛生和自然條件作斗爭,還要與各種各樣的偏見和陋俗交鋒。由於當地習俗反對解剖屍體,伍連德無奈只好冒險解剖了兩具日本人的屍體,從而確定罪魁禍首是肺鼠疫。另外,由於屍體太多,其上殘留的病菌可存活到第二年春天,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火化,但這又是對傳統觀念的一個挑戰。伍連德和錫良只得請求清廷頒旨准行。時屆春節前夕,大批農民迴流山東、河北老家,伍連德起初在火車站建立檢疫站,因人數太多,檢疫工作無法進行,有的人還有意繞道回家,故而只好請求當局派士兵幫助檢查。

最艱巨的工作是徹底控制病源。伍連德會同當地官紳組成臨時防疫會,採取措施隔離患病者。為保證檢疫效果,又組成搜索隊,分區分段、逐街逐戶進行清查。搜索隊在每個區都反復檢查,直至確定疫情消失。艱苦的努力終於收到成效。1911年3月1日,哈爾濱報告了最後一例鼠疫患者。這場蔓延東北、華北地區的大瘟疫終於在3月底被控制住了。

1911年4月3日,在伍連德的建議下,清廷在沈陽召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鼠疫會議,參加大會的有來自11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伍連德擔任大會主席,並就此次鼠疫防治工作做長篇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鼠疫的理論與主張,得到廣泛認同與贊賞。這次會議的召開,也成功地抵制了日俄的干涉,使其趁疫災加緊侵略中國東北的企圖未能得逞。

這次鼠疫對中國另外一個意義深遠的影響,是西醫在中國的進一步推廣和傳播。面對致命的疫病,當時傳統的中醫顯示出其局限性。防治效果的巨大反差,不僅使中國政府認識到了現代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性,還使許多普通民眾對西醫西葯有了更多的了解。1912年初,清王朝在哈爾濱設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較為健全的近代衛生防疫機構。正是有賴於此次防疫的經驗教訓,1917—1918年的山西鼠疫和1920—1921年東北再度爆發的鼠疫,都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

⑼ 開學第一課的內容是什麼

第一章:擔當

鍾南山:

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

在 2020 年《開學第一課》的課堂上,鍾南山院士結合個人成長經歷和真實感悟,講述自己在戰火中出生、在父母影響下學醫從醫、在「非典」時挺身而出,以及在新冠疫情發生時奔赴武漢一線的故事,激勵年輕一代熱愛生命、敢於擔當。

「 1 月 23 日上午 10 點,武漢關閉了離漢通道,這座英雄的城市,經歷了整整 76 天、1814 個小時的封鎖,換來了讓中國至少減少感染 70 萬人。這就是我們的國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

節目中,鍾南山擲地有聲地說道:「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我們保住了這么多人的命,這是我們最大人權的表現!」

來自湖北的王睿同學,通過雲課堂連線的方式向鍾南山表達了致敬,並立志要成為一名向他一樣有擔當的醫生,而鍾南山也在節目中向他表達了鼓舞和期許。鍾南山表示,中國的醫生從來都是好樣的,因為越到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醫生的本色,希望以王睿為代表的年輕一代能夠「敢醫療,敢實踐,敢說話」。8 月 24 日,王睿收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錄取通知書,成為了鍾南山院士的校友,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醫學之路。

第二篇章:團結

張定宇:

一定要為我們的國家

築起一道生命的長城!

「他雖然身患漸凍症,但是他的背挺的筆直,挺起了萬家燈火的希望!」節目課代表這樣介紹他。

他叫張定宇,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也是一個漸凍症患者。從武漢疫情阻擊戰打響的那一刻起,張定宇就拖著蹣跚的腳步,日夜奮戰在一線。也正因如此,他被人們稱為「鐵人院長」。

他的妻子同為醫務人員,因感染新冠病毒,那時正在另一家醫院接受隔離治療。張定宇回憶起除夕之夜,當他准備跟妻子視頻時,突然收到了緊急通知:「解放軍 3 支醫療隊,陸海空 450 人組成的醫療隊已經集結完畢,將搭乘軍用飛機,3 小時後抵達武漢!」張定宇用四個字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神兵天降!」

他在心中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為我們的病人,為我們的城市,為我們的國家築起一道生命的長城!」

當談到生命的意義時,身患漸凍症的張定宇以一種堅強樂觀、不屈不撓的態度說:「生命就是我們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毛青:

我不認為是逆行,

我更覺得是一種沖鋒!

節目中,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專家毛青的出現,讓張定宇的臉上綻放了笑容。兩個人沒有擁抱,也沒有握手,而是笑著伸出了胳膊互相擊肘——他們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最常用的問候方式,表達著重逢的喜悅。

談到如何看待這次抗疫行動時,毛青說:「這不是逆行,而是沖鋒!」「武漢就是我們應當奔赴的『戰場』!」

從進駐金銀潭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到任務完成後撤離,在武漢的整整 84 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援鄂醫療隊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 的預定目標。

第三篇章:科學

張伯禮:

我們中華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

她是在磨難中成長起來的。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為大家講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疫情抗爭的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疫病流行有大約三百多次。中華民族本著對生命健康的堅守,在一次次的磨難中迎難而上,努力探索著應對疫情的辦法。

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提出將「隔離」作為防疫的重要舉措。在今年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建設性地使用方艙醫院這一策略,快速有效的控制住疫情,也正是由於幾千年來祖先們與疫病抗爭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的科學探索。

正如張伯禮在節目中所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她是在磨難中成長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吉大第一醫院醫療隊在一線搞了4項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