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美貿易爭端的事件的實質,對中美兩國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加大,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有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爭論問題,有美國對中國輸美三類紡織品設限的問題等困擾中美關系發展。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加大預示著中美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敏感時期。
最近一段時期,中美之間接連發生貿易摩擦,有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爭論問題,有美國對中國輸美三類紡織品設限的問題,也有美國對中國出口彩電、傢具等的反傾銷問題,涉及面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各方關注程度之高,都為近年所罕見,預示著中美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敏感時期。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如何把握局勢、履險如夷,是對我們應對國際貿易爭端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我們協調國內發展和國際事務智慧的考驗。
對於中美雙方來說,已經形成共識的是,中美經貿關系對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美國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貿易夥伴,是第一大出口市場,年出口額1000億美元左右;中國也是美國前幾位的貿易夥伴,是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還是中國主要的外商投資來源國之一,1999年以來每年對華投資40多億美元。但多少年中,中美經貿關系一直是非不斷,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貿易糾紛發生的頻率和規模都迅速上升,幾次甚至走到了貿易戰的邊緣。就在這樣不算穩定或者乾脆是險象環生的貿易環境中,中美經貿往來卻是愈益緊密,從貿易額的大幅增長和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出來。 我們可以美國對中國輸美紡織品設限一事為例來加以分析,或許有助於我們認識問題的實質。
從技術層面看,美國有關做法難以立得住腳。以美國人的行事方式,自然不會一點根據沒有,這次的根據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以及中美簽署的協議中關於紡織品的特殊保障措施。但略加推敲,就會發現有強詞奪理之嫌,所謂「擾亂市場」、「美國國內廠家產量下降」等,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尤其是不能證明美國國內生產廠家的產量下降與中國產品的進口有必然聯系。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是,即使沒有中國產品進口,美國國內的紡織品生產廠家的競爭力也不會因此提高,它依然競爭不過墨西哥、泰國的產品。美國自己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鋼鐵保護了那麼多年,照樣陷入困境,很多美國人指出,正是長期的保護才使得這個行業沒有競爭力。而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說,在紡織品這樣一個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以美國的工資水平,是不可能具有競爭力的,靠保護是不會使一個行業起死回生的。顯而易見的結果是,美國的消費者將為紡織品設限「埋單」,而紡織品生產企業照樣衰亡。 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和最明顯的事實。一向鼓吹自由貿易而且務實的美國人當然不會視而不見。可為什麼還要這么做呢?由此也就得出了另外一個結論:這類事情(不僅僅是此次的紡織品)的發生是必然的、正常的。其中有美方的原因,也有中方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美方來說,挽救一個夕陽產業中的幾個夕陽企業雖然是直接目的,但絕不是主要目的。美國國內不是說是來自於中國的進口導致了美國270萬人的失業嗎?美國不可能禁止所有中國產品來解決就業,但絕不能無所作為,象徵性的動作是必須做的,增加了幾百個就業機會也可以證明有關工會、協會、政府以及布希總統是認真對待的,是採取了措施的,是有成效的。這是美國的生存之道,也是美國的政治。看看從里根、布希、柯林頓到小布希競選時和當選後對華政策的差異就很清楚。再回想歷次的中美貿易摩擦,分析一下前因後果,也不難得出相同的結論。何況,還有更深層次的國家戰略方面的原因,美國的幾屆總統在談到必須保持對華接觸時都明確闡述過。
並且,即使僅從經濟利益角度說,美國人也不只希望在這個發生摩擦的領域里得點好處,更希望獲得其他的好處,比如擴大自己優勢產品的出口,比如為自己的投資多爭取些機會。這是貿易戰的通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運用起來自然更加純熟而且有效。所以,雖然中國采購團剛購買了60多億美元的美國貨,也許還要繼續去采購,但似乎還滿足不了美國人的胃口:還有上千億美元的逆差呢(按美國方面統計數據,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1000多億美元,2003年預計達到1300億美元;我國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是427.2億美元)。人民幣升不升值,人民幣匯率浮不浮動?中國的銀行、電信等等能不能快點向美國企業開放?AT&T、花旗排隊都排得「不耐煩」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不是該加把力呢?微軟、好萊塢以至那些製造業公司可一直在「叫苦」啊!所有這些問題,不管是經濟的還是體制的,都不是中國短期能夠解決的,更不是幾個采購團所能彌補的,紡織品之類的貿易摩擦頻繁發生毫不奇怪——以為我們剛買了那麼多美國貨美國人還不領情,那是我們自己幼稚。
從中國來說,也不能說不存在問題。在微觀層面上,我們的企業經營戰略有欠缺,協會難起作用,讓人抓了把柄或者不能避免問題的發生,比如一窩蜂搶市場、短期內市場佔有率急劇提高而又沒有有效措施分散貿易風險,中國對美國彩電出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宏觀層面上,我們的外貿戰略也值得反思,至今還實際上奉行出口導向戰略,鼓勵出口而限制進口,貿易順差過大,必然會導致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經常性沖突。另外在體制上以及一些具體政策操作上,都存在一些問題,不但不能隨時釋放貿易沖突壓力,反而使矛盾累積甚至激化,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市場秩序混亂等。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爭端不僅僅是兩國的經濟貿易問題,還涉及兩國的政治問題、體制問題,處理起來難度相對要大得多。但有幾點結論應該是清楚的:中美兩國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是不可避免的,今後還會長期存在,但不會從根本上破壞中美經貿關系(如爆發大規模的、毀滅性的貿易戰),因為中美經貿關系的良性發展有利於兩國的國家利益,這一點從兩國領導人到企業和民眾都有廣泛而深刻的認識;中美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磋商和信息交流,在國際規則、雙邊協議和共同利益基礎上協商解決有關貿易爭端,表現出更多的誠意和寬容,化解而不是激化矛盾;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是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符合國際資源配置的根本規律,起碼今後十年內都不可能扭轉,兩國政府只能順應而不是否定更不能違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需要在今後的改革開放中,調整國家的投資和貿易戰略,加快國內商品市場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改革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加強透明度,規范競爭秩序,減少貿易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B. 知識產權爭端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1、積累經驗
此次WTO第一案是中國加入WTO以來,面臨的關於知識產權爭端的首例案件回,在此之前我國的經驗比較答欠缺,而通過此次的應訴和不斷的磋商,使得我國積累了爭端解決的經驗,從而為更好的應對以後的案件打下了基礎,尤其是解決在多邊框架機制下知識產權爭端問題。
2、 促進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此次的WTO第一案告訴我們,建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能夠促進企業創新,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尤為重要。此次案件以後,我國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3、降低了中美貿易逆差
中美貿易逆差較大,一直以來都是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美國為減少貿易逆差,改善貿易條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從而發揮美國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優勢。WTO第一案中關於中國假冒商標和盜版案件,支持了美國的訴求請求,中國的盜版行為由於此類案件有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給中美之間的貿易產生了影響,減少中國的出口,降低了中美貿易逆差。
C. 知識產權問題
一、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簡要過程
中美兩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其市場准入上的三次談判,均發生於90年代。但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兩國在雙邊貿易協議中涉及過。1979年7月,中美兩國簽署《中美貿易協定》,在該協定的第6條中涉及雙方對對方知識產權保護的承諾。此後中國開始了知識產權立法工作,並在短短幾年中完成了知識產權立法基本工作,初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1991年,美國根據《綜合貿易法》中的"特別301條款"將中國列為"重點國家",發起對中國的調查,具體指控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專利法有缺陷,尤其是對葯品和農業化學品不提供產品專利保護;對首次發表於中國之外的美國作品,不提供著作權保護;著作權法及有關法規對著作權的保護水平過低;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不足;另外中國缺乏對於知識產權,包括商標權的有效實施。(1)中方在會談中提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美國不能要求中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遵循與美國一樣的標准。葯品和化學產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發達國家有義務與發展中國家分享有關的科技成果。(2)因此雙方在第一次談判中爭議的焦點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是按照美國一國的標准,還是按照國際標准和國際慣例;在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上,是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逐步過渡到發達國家的保護水平,還是不顧中國國情要求中國馬上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實際上也是當時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爭論的焦點。在這里需要指出,中國當時雖然沒有為葯品和化學產品提供專利權保護,但這符合巴黎公約的規定,並沒有違反有關的國際標准和國際慣例。但是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中美雙方還是達成了第一個中美知識產權協議。當時關貿總協定的TRIPS協議的草案已經浮出水面,因此雙方達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其內容主要以TRIPS協議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該備忘錄主要是中國政府就改進知識產權法律作出一系列承諾,當時美國政府主要的承諾是將美國專利法關於專利的保護期從原來的授權之日起17年改為自申請之日起20年。(3)
自1992年簽署備忘錄以後,美國對於中國政府依據備忘錄做出的進展並不滿意,1994年6月30日,美國重新提起了對中國的調查。美國貿易代表在談判中具體要求涉及三個方面:第一,美國要求中國建立執法隊伍,以打擊主要的侵權者,沒收和銷毀侵權產品,並起訴侵權者。第二,美國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執法體制,建立一個真正起作用的法院系統。第三,美國要求中國對其知識產權產品開放市場。(4)從這些要求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已經從純粹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改進轉向了法律的實施以及涉及知識產權的某些產品的市場開放問題。經過艱苦努力,1995年2月26日晚,雙方草簽兩國政府換函及附件協議,第二次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結束。在這次談判中,美國政府在談判中的三個目的也基本達到,1996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公布的"特別301條款"年度審查報告中,再一次將中國確定為"重點外國"。其理由是中國沒有認真執行1995年雙方達成的知識產權協議,在知識產權執法和相關的市場准入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同時根據《美國貿易法》第306條的規定,直接啟動了制裁程序,為此雙方開始了第三次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並最終達成第三個知識產權協議,這個協議由雙方的部長換函和兩個附件組成,兩個附件分別是《關於中國在1995年知識產權協議項下所採取的實施行動的報告》和《其他措施》。第三個協議的內容主要圍繞侵權工廠的治理、加強執法、採取邊境措施和市場准入這幾個方面進行。雙方的爭議點已經不是是否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而是如何實施雙方在1995年簽署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問題。
D. 中美將就知識產權達成協議,這會對各自的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會進一步促進兩國的經濟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所達成的知識產權的協議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科技實力非常的雄厚而中國作為發展的最快的國家,可以實力的發展也是非常的迅速。
對於美國和中國來說兩個國家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國家不僅僅在軍事實力還是在科技實力上。兩個國家都是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如果兩個國家的友好交流合作會促進兩個國家的發展。
E. 如何理性的看待中美貿易戰
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美經貿合作內容廣,利益交融深,難免會出現經貿摩擦,但以往的這類摩擦並沒有影響中美經貿合作大局。雙方在經貿合作中有各自關切,中方關切美方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義務、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和歧視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等問題。
(5)中美知識產權爭端對雙邊貿易擴展閱讀:
從維護國家發展環境的大局出發,應對好中美貿易摩擦。隨著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中美關系將發生深刻調整。作為兩個大國,中美合作與競爭是常態,合作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競爭也不意味著全面開戰。
既要丟掉幻想,堅定應戰;又要保持理性,努力維護大局穩定。要充分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復雜性,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堅持「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中方堅持不打第一槍,但針對美方單方面挑起貿易戰的行動,必然要採取對等反制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要論:理性認識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
F.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現狀
中美知識產權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立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知識產權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貢獻上。
但中國正在飛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與日俱增,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第三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最終體現在知識產權實力的競爭上,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將是常態的,是一場沒有休止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正在從傳統的雙邊走向雙邊和多邊共用。
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最早發生20世紀80年代末。1988年4月,美國通過《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利的國家,將被美國列入「觀察國家」或「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一般列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將遭到美國的貿易報復,這就是美國的301條款。美國利用301條款,自1989年至2005年,六次將中國列入「觀察國家」或「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三次公布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將雙方拉到貿易戰的邊緣。
美國同時利用《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的337條款,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實施出口禁止,近幾年每年都有數十起案件發生,2008年涉及中國企業的案件達十幾起,案件增長幅度非常大,中國每年因此出口減少幾百億美元。
337條款已成為美國重要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壁壘,美國的337條款嚴重違反了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中美之間雙邊知識產權爭端的解決方式,還體現在美國利用多層次的雙邊對話機制,對中國施加壓力。可以說2005年以前,中國在中美知識產權爭端中,一貫處於應付和被動的地位,並且雙方爭端的解決都是雙邊的。
但自2005年後,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環境方面,都有了極大改進,而且逐步從一貫的被動中,逐步表現出主動出擊和應戰勢頭,2008年4月通過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正在走向知識產權立國的里程碑。
近年來,中國積極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年度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執法,積極為權利人提供服務,努力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教育,這些手段和措施,都將使中國在知識產權爭端中由被動變主動,美國的雙邊手段不再那麼有效,美國也不能再那麼強盜和蠻橫,只能聯合其他國家利用WTO爭端解決機構,來解決中美知識產權爭端。
G. 中美就知識產權問題如何達到共贏
政治訪問,經濟先行!!
因為
北京時間4月18號凌晨,在西雅圖的一家飯店裡,舉行了一場簽約儀式。簽約的主角一位是中國聯想電腦集團的董事長楊元慶,一位是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簽約儀式上,聯想宣布本年度將購買總價值多達12億美元的微軟軟體產品。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紹鵬告訴記者,事實上,雙方的合作早在去年11月就開始了,此次與微軟簽約,可以說是雙方合作的進一步延伸。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去年七八月份,我們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先生在美國西雅圖同蓋茨先生和鮑爾默先生進行會面。談完之後得到他們極大的一個支持,之後我們簽了一個約,去年的十一月份,我們聯想在中國市場發布了一個叫《聯想電腦全面預裝正版增值軟體計劃》,就開始在聯想生產線上全線預裝正版增值軟體。預裝之後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客戶和行業內專家高度的認可,到現在為止預裝比例有一個極大的提升,從不到10%提升到70%以上。」
陳紹鵬說,這次簽約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通過談判,微軟降低了視窗系統的價格。這對中國用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我覺得通過微軟和聯想共同讓利,應該比原來便宜了有一半。我們相信任何一個消費者看到我們帶正版軟體的系統的價格都覺得很驚喜。只加了一點點錢就可以拿到一個正版的產品和服務。」
聯想和微軟簽署的這筆12億元大單,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知識產權使用合同。陳紹鵬告訴記者,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這次簽約儀式上,對聯想重視正版軟體和知識產權的戰略給予了高度贊賞。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他也高度贊譽聯想在尊重知識產權,在帶動行業營造創新的環境方面是領先者,起到了非常大的帶頭作用,他說他非常地欽佩,也非常地尊重聯想。」
據了解,此前我國另外三家電腦廠商,方正集團、清華同方、TCL也分別和微軟簽訂了2.5億美元、1.2億美元,以及6000萬美元的整版視窗系統合作協議。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出席聯想與微軟的簽約儀式時也強調,中國政府將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大對正版軟體的保護,國家已經要求在中國境內生產的計算機,出廠時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體,進口計算機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前也必須預裝正版操作系統軟體。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跟隨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問美國剛剛歸來,她告訴記者,中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但是許多美國企業並不了解中國的情況,所以他們這次在美國訪問期間,通過發放宣傳冊等形式,向美國企業介紹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
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比如說這次我們帶去了一個叫知識產權保護的行動綱領。這樣把我們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政策,我們現在的做法,和我們對中國企業和老百姓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一些共識,說得比較清楚。結果到那兒以後,被美國的企業搶了一空,沒有了。走到第二站就不夠了,這些小冊子呢,就是說他們對中國的這種舉動,感到很吃驚。說中國如果沒有這種宣傳,會認為中國所有的產品都是侵權的,像那個軟體你們全是盜版的,我們這個行動綱領從政策上、從水平上,從我們目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狀況上說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中國政府和企業以實際行動,向美國企業證明了我國在經貿往來中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而中國龐大的市場,也給美國企業帶來了巨額定單和利潤,微軟在給聯想的定單中降價價格,就說明了中美雙方完全能夠實現共贏。
在西雅圖,還有一家大企業多年來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就是全球著名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照片上的就是波音公司的廠房,波音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為中國製造的飛機從這里飛向藍天。
作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見證了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歷程。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後,中國就開始從波音公司購買飛機。從1973年向中國交付了第一架波音703飛機以來,截至目前,波音公司已經向中國交付了500多架飛機。目前中國航空市場上共有將近900架飛機,波音飛機約佔60%。
今年4月12號,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美期間,中國又和波音公司簽定了一筆80架飛機的合同。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中國的市場是波音在美國之外最大的一個市場。中國去年一下子購買了120架飛機,那麼算起來差不多是波音年產量12%的比例。今年我們預計可能中國還要購買和去年差不多數量的飛機。對於波音公司來講,從我們的產量,從我們的技術生產能量來講,我們需要把產能提高來配合這么大的飛機交付量。」
劉江告訴記者,根據波音公司的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需要2600多架新飛機,總價值將超過213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20年中國都將是波音公司最大的潛在客戶。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告訴記者,波音飛機只是這一次我國在美國采購項目中的一項,除了飛機,我國這次還從美國購買了大量通訊產品和汽車,光是機電產品合同就超過了140億美元。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副會長姚文萍:「那麼這140億全都是我們需要的技術、設備和軟體。 第一個有我們進口軟體,有我們進口的電子元器件,有我們進口的電站技術和設備,有我們進口的一些用於生產和調整產業結構,一些關鍵的測試設備、生產設備,一些技術性能比較高的一些零部件,一些產品。大體上都是我們極需要的,或者在其他市場所買不到的。」
據姚文萍介紹,這次中國代表團還和美國田納西州7家棉花生產商簽署了3億美元的棉花進口協議。而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的由111家中國企業組成的經貿代表團,這次走訪了美國13個州並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貿易活動,在美國當地颳起了「中國旋風」。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當然對於兩國經貿關系來講,中國一下子從美國進口這么多,對平衡兩國的貿易,對於幫助美國產品和企業進入中國這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采購也不是說為美國利益,也為中國的利益。這里邊很多都是有一些機電儀的設備,這些設備對於提高咱們的技術水平,提高咱們產品競爭也是很需要的。」
據了解,中國貿促會這次也和美方代表簽署了《關於加強促進美國企業對華出口合作的聯合聲明》,貿促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趙振格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貿促會將通過舉辦展會等形式促進中美企業之間的交流。
貿促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趙振格:「中美雙邊貿易發展非常快,但雙邊貿易不平衡也成為中美兩國經貿關系之間的熱點問題。尤其在美國國內也引起了一些壓力。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和美國商務部探討如何就這個問題研究,幫助美國企業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我們的項目是《中美國際合作夥伴網路項目》可以說推動美國企業以最低的成本來了解中國市場,來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幫助中國企業節省成本,足不出戶就可以與美國企業進行洽談。意義來講,一方面緩解中美政府貿易不平衡的這種壓力。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主持人:趙振格在電話里還告訴記者,他們在美國訪問期間,發現很多美國企業對開發中國市場特別感興趣,他們都希望能來中國尋找商業機會。看到這您可能會問了,我們為什麼要幫助美國企業把商品出口到中國來呢?這樣就能促進中美經貿關系的共贏發展了嗎?
2005年盡管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出現,但中國和美國的經貿往來卻依然在飛速增長。按照中國海關的統計,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為1629億美元,比5年前增長了200%還要多,而按照美國海關的統計,2005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為418億美元,比5年前也增長了150%還多。2000年,中國還只是美國第11大出口市場,但短短幾年時間,中國就已經上升成為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然而今年2月,美國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2000億美元,美國一些國會議員認為逆差過大,要求中美雙方盡快尋找好的解決方法。那麼美中貿易逆差真的有這么大嗎?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我覺得美國是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就是認為逆差是很大的問題,可能來自議員、工會。再一種覺得逆差不是什麼大的問題,有很多來自於美國的企業,特別是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按照中方統計,中國對美國的順差,91%是加工貿易造成的,如果把加工貿易這塊去掉,咱們對美國的順差只有103億。73%是外資企業造成的,把這部分去掉,咱們對美國的順差只有308億,也不算太大。那這些加工中間,這些外資投資的中間,實際上大頭錢,中國人沒有賺到,都是給外方賺去了。」
來自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年底,約有4萬多家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財富500強中在中國有投資的佔到了80%。不少美國企業都是通過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再把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去年利潤最高的耐克服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為什麼服裝這么好,這是他們自己的分析,摩根斯坦德戰略分析師說,看看500強他們很多的業績,就可以發現跟中國關系有極大的關聯,舉一個服裝最突出的例子,LEVIS在中國開十幾家加工廠,去年利潤增加413%,這個數字是多少年不可達到的,所以去年中國對美國服裝出口拍賣方統計增加62個億美元,這12家銷售收入就多得50個億,所以大頭還是給人家拿去了。」
從中國獲得巨額利潤的不只是美國的服裝公司,很多美國家庭也從中美貿易中得到了實惠。以中國的皮鞋為例,一些中國品牌在美國只賣20美元一雙,按照世界銀行的推算,如果這些鞋不從中國購買,而改從拉丁美洲購買的話,美國消費者一年要多付出一千億美元。
國際商報高級顧問何偉文:「所以正像大學一位教授講的,表面上從貿易平衡數字看,好像好處在中國這一邊,但是從分析利益來講,好處還是在美國這一邊。那麼我們來看呢,我們且不來說哪個拿大頭,就是說至少雙方都有利益。」
不少專家指出,中國和美國市場具有互補性,一方面,美國從中國購買服裝鞋帽,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從美國購買飛機、軟體、汽車還有金融服務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與此同時,雙方在一些產業鏈上的互補及合作也越來越多。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告訴記者,中國從美國購買飛機的同時,一些中國企業也是受益者,因為目前波音飛機中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由中國企業生產的。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這個飛機的尾翼和水平垂直翼,這個紅色的部分都是中國生產的部件,那麼現在更多了,後面整個一截都已經變紅了,更多的零部件在中國生產了。」
據劉江介紹,僅在去年六月份,波音公司就和中國航空集團下屬的多家公司簽署了總價值為6億多美元的零部件生產合同。現在全球有3900多架波音飛機上面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
波音中國公司副總裁劉江:「同時我們還在考慮在上海再設立一個飛機維修改裝的工廠,一個合資企業。 它將會和上海浦東機場、上海航空公司合資。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這個合資企業就會很快的開始。」
H. 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利益焦點
近來,對中國加入WTO可能帶來的影響眾說紛紜,沸沸揚揚。
有人認為,「加入世貿,國門洞開」,「世貿組織是布滿鮮花的陷阱」,「 金融業開放意味著資本項目開放」雲雲,似乎加入世貿就會大難臨頭。
另一些人則認為,加入世貿之日,就是中國完全建立市場經濟之時,盡可分 享全球貿易投資之益,頗有「加入世貿,黃金萬兩」之勢。
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之見,與人們對世貿組織的性質不了解有關,與人們對我國加入世貿的具體談判內容不了解有關。加入世貿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災 難,也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繁榮。加入世貿後,中國市場不會全面立即開放,中國 經濟不會因此變成純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內商品也不會出現價格與國際全面接軌、外國產品長驅直入的現象。
近幾年中國連續主動降低關稅,不僅是為了加入世貿,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改革開放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無論中國何時加入WTO,中國都會堅定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企業應順應這種潮流,積極做好加入WTO的各種准備,特別是在思想觀念、組織效率、管理技能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制定挑戰對策,提高競爭力,迎接新世紀的經濟全球化挑戰。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規則體系由三大部分組成
●多邊貨物貿易協議,包括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農產品協議、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紡織品與服裝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協議、裝運前檢驗協議、原產地規則協議、進口許可程序協議、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保障措施協議等;
●各種附件規則,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貿易政策審議機制,以及多邊貿易協定(包括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政府采購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
●WTO發展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如信息技術協議、基礎電信協議和金融服 務協議等。
目前,第二和三項規則正在各國貿易談判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如GATS已 經成為影響世界各國貿易環境和條件的重要規則,它的權利反映它將會在WTO 的全面保護下,與GATT的條款一樣地發揮作用。GATS的序言闡明了各成 員希望「在透明化和循序漸進的自由化推動貿易的共識上,建立服務貿易的多邊 原則框架和規則」。關於農產品協議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農產品平均關稅下降到17%。(本文涉及的中國的有關承諾均為中美本次簽署雙邊協議談判前的承諾)
WTO農產品貿易規則是處理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和出口競爭問題。一般將這些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
(1)將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計算出擬取消的非關稅措施的關稅等量,將這些關稅等量加到已有固定關稅上。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後的關稅稅率不得隨意提高。
(2)相互減讓約束關稅,即各締約方承諾按照一定比例對約束關稅進行相互減讓。發展中國家平均削減24%,且每一產品的關稅至少削減10%,在10年內完成。
(3)削減補貼,即減少對農產品的補貼,主要是削減對小麥、穀物、肉類、奶製品和糖的補貼。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
發展中國家一般有10年過渡期實施它們的削減關稅和補貼計劃。中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即2004年前)農產品平均關稅下降到17%,其中,小麥等農產品的平均關稅更下降到14·5%。
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大幅度削減農產品保護關稅,總體上不會對中國農業構成嚴重沖擊,沖跨中國農業生產體系的可能性很小。首先,中國20年農業改革取得了相當堅固的農業生產管理基礎和物質基礎,可以抵禦較強的外來沖擊。其次,中國農產品實際保護率比名義保護率要低得多,即使中國加入WTO,也不會構成實質上的沖擊。再次,降低農產品關稅,引入外國競爭,可以刺激國內農業部門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務質量,促使它們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高效率的服務。這樣,又反過來加強了國內農業經濟的安全。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
●以前中國對美國小麥、肉類和柑橘類食品採取進口禁令政策。經過談判,中國同意與美國簽署3個雙邊協議,取消對美國小麥、肉類和柑橘類食品的進口禁令。
●中國對美國開放國內鮮果和食品市場,對於中國一般果農的沖擊將比對小麥生產企業的沖擊更小,但對種植與美國加州鮮果相同品種或類似品種的果農將產生較大的競爭壓力。
這種競爭局面有助於中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提高專業化程度和參與國際分工。反傾銷協議
●一締約方採取反傾銷行動前必須進行反傾銷調查,反傾銷調查必須由進口方境內宣稱受到損害的產業或其代表提交書面申請後才可以實施。
●加入WTO將使中國企業能更好地利用WTO的解決爭端機制維護自身利益,避免被其他貿易夥伴濫用反傾銷協議阻礙中國產品的出口貿易,同時也可按WTO原則對外國進入中國市場的傾銷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
●中國加入WTO將極大刺激貿易增長,服裝、紡織品、鞋類、箱包、玩具和家電及日用產品等企業將成為中國加入WTO的最主要的受惠者。
在國際貿易中,傾銷指某成員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於國內市場價格或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產品,進入另一成員國市場的行為。傾銷不僅損害了進口國的競爭性 產業,而且危害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為了維護國際貿易中的公平競爭,防止成 員濫用傾銷活動和反傾銷措施,WTO制定了反傾銷協議。
80年代以來,由於我國不是GATT締約方或沒有加入WTO,也由於我國國內企業相互競爭壓價形成無序的惡性競爭,貿易夥伴常常對我國產品或企業 開展各種反傾銷調查。例如,僅1990—1994年,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反傾 銷投訴就發生37起,影響到中國對美數億美元的出口貿易。補貼與反補貼措施 協議、幼稚工業的保護
●對於發展中國家,可以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生效後的8年內,以漸進 的方式取消出口補貼,但不能提高現有補貼水平。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對汽車製造業關稅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並 且在2005年將取消汽車進口配額。
●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國更大幅度開放國內醫葯市場後,中國醫葯生產企業會受沖擊,西葯價格將較大幅度地下降。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對汽車製造業關稅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汽 車進口關稅將在2005年以前由日前的80—100%降低到25%,汽車零 部件進口關稅更下降到10%,並且在2005年將取消汽車進口配額。金融服 務業
●金融服務被定義為「締約方金融服務供應商向一個金融實體提供的任何服務。」 包括所有保險和與保險相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業務和其它金融服務。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美資銀行可立即向外國客戶提供所有外匯業務,外資銀行在2年內獲得批准經營人民幣業務,並適當取消數量和地域限制。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人壽保險公司中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0%,加 入WTO一年後持股比例可達到51%,即形成實質上的控股權。電信服務業
●在市場准入問題上,電信服務談判的焦點不但集中在開放電信業引入競爭 上,而且集中在服務提供領域中外國企業能否平等參與國內電信市場的服務上。
●WTO基礎電信協議涉及語音電話、數據傳輸、電傳、電報、文傳、專線 、行動電話、移動數據傳輸和個人通信等方面的短途、長途和國際電信服務,包 括了電信市場的93%,各締約方分別提出了各自實現電信業自由化的承諾,將 長期受到保護的電信行業在不同程度上向國外競爭者開放。
●WTO信息技術產品貿易協議規定在本世紀末完全取消計算機和通信產品 關稅。
信息技術產品協議是信息產業自由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自199 4年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來,世界貿易體系正式的最大的一項削減關 稅的協議。它減少了數以億計的消費者費用,並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領域里促 進了競爭。
遵照WTO信息技術協議和基礎電信協議,中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在2 005年以前取消半導體、計算機、計算機設備、電信設備和其他高技術產品的關稅限制。加入WTO後6年內,將取消外資在尋呼機、行動電話進口,以及國 內固定網路電話服務等領域的地域限制。
加入WTO,對我國產生的正面影響遠勝於負面影響
●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由於二戰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存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優化資源的配置,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有利於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加入WTO,將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可以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貢獻。
●有利於密切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這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都將是一個有力的推進,同時對市場的法治也是一個促進。
●有利於改善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加入WTO後,我國可獲得多邊無條件最惠國待遇,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獲得普遍優惠的待遇,有利於實現市場的多元化,使我國的出口貿易有較大的增長;同時,由於關稅的下降,非關稅壁壘的減少或取消,開放服務市場,進口貿易也會大幅上升。
●隨著投資環境趨於統一和得到普遍改善,加上中國潛在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量將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外資來源將進一步多元化。我國將對外國企業逐步取消各方面的限制,給予他們以國民待遇,有利於消費者得到更優質、更廉價的服務。
●有利於比較公正、合理地解決貿易爭端。由於目前中國尚不是WTO的締 約方,中國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視性待遇。
●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加入WTO後,競爭的壓力會促使國有 企業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改制、重組、聯合、兼並的進程。由 於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下降,有利於降低某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他們的競 爭能力。
●有利於技術進步。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國外先進的技術。
當然,以上所述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加入WTO問題上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只有利而沒有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更密切地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 存度增加,中國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存度也會增加。
●隨著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隨著外資及外資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 位的進一步上升,以及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及管理必須符合WTO的多邊協議和規 則的要求,將使我國國家的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外國產品更自由地、廉價地進入中國市場,肯定會對某些行業產生一定的 沖擊,如化工制葯業、機械工業、汽車業、某些電子產業、通信設備製造業等。
●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強化,也會使一些長期侵權或缺乏創新能力,缺乏 品牌,依靠仿製生存的企業難以為繼。
●開放服務市場是我國加入WTO所承諾的重要義務。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 締約方最終對服務貿易實施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服務行業將面臨外國 同行的強有力挑戰,將不得不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出現「肥水流入外人田」的 問題。
●開放農產品市場,農產品的進口會逐步增加,對我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一定 壓力。
中國為恢復GATT地位和加入WTO而努力了13年。「黑頭發都談成了 白頭發」。為此,中國作出了巨大讓步,這些讓步不僅包括上述提及領域,而且 包括其他服務領域
中國要參加世貿組織,毫無疑問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參加,中國的參加是以權利和義務的平衡為原則的。中國有兩點可以肯定的態度:其一,在市場准入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執行漸進的市場開放模式;其二,今後不會再作出更多的讓步了。
但是,中國加入WTO後,汽車、電子產品和某些高檔消費品的進口將會有 所增加,對於國內相關產品等生產企業形成壓力。我國有巨大的市場,有20年 改革開放形成的物質基礎,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經受得住這種沖擊,並且經過一個 時期的調整和適應後,會形成新的競爭力。
加入世貿組織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利益,中國政府是有誠意的。在遵守國際 慣例和規定方面,中國已簽署了烏拉圭協議書,充分體現了中國全面遵守通行的 國際慣例和規則的誠意。在市場開放方面,從1992年至今,中國的關稅已削 減了60%以上,中國承諾到2000年,關稅總水平降到15%。
但也絕不表明,中國是要乞求加入WTO,不加入WTO,中國也同樣活得很好。沒有多邊貿易,中國一樣可以和世界各個國家發展雙邊貿易。況且,中國 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即將成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都在WTO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WTO事實上也無奈中國的影響。正像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寫的詞那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利弊縱橫,趨勢仍然不可阻擋。可以這么說,中國 的觀點本質上也是WTO自己的觀點:合則兩利,分則共損。
I. 中美貿易摩擦案例
1.升級的貿易摩擦中知識產權問題成為焦點 自1989年以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就始終是熱點問題。在這段時間里,中美巨額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紡織品設限等熱點問題已被炒得沸沸揚揚,但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波特曼認為,中美貿易摩擦首要解決的應該是知識產權問題。實際上,中美兩國近年來就保護知識產權問題進行過激烈的交鋒,雙方為解決這一問題作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和美國貿易政策的調整,知識產權問題目前再次成為中美雙方貿易關系中需要通過磋商來加以解決的又一重大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中,真正有意義的是知識產權。發達國家通過對知識產權的壟斷和控制,可以輕易地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取利益。同時,美國以其自己的思維方式推行的「非專屬管轄」主張,即不考慮行為發生地、被指控方的國籍或與國家執行司法權有關的情況,僅以有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作為採取行動的依據,這就給其無限的進行干預的權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兩個貿易大國在今後的經貿交流中,知識產權糾紛的升級是可以預見的。
[1]趙瑾:中美經濟摩擦的焦點和主要問題[J].世界經濟2004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美曾不止一次地在貿易上迎頭相撞。背後有玄機,前景是互爭互利。 人民幣匯率爭端尚未平息,美國又開始向輸美的紡織品、彩電、鋼管、傢具等產品下手,貿易摩擦升級。布希出於明年總統選舉,有可能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而中國由於過於依賴對美貿易,可能會受傷,進而中國的增長。過去的20多年中,中美雙邊貿易獲得了空前的,從建交時的23億美元增加到今天的1470億美元(美方統計數字)。但其間兩國曾多次瀕臨「貿易戰」的邊緣。 1983年1月,中美談判未能就中國輸美紡織品配額問題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對中國的限制措施。中國政府回應強硬,包括停止批准自美國進口棉花、大豆、化纖的新合同,並削減從美國進口小麥、大豆等主要農產品。這場沖突的背後實際上是美國紡織業與農業利益的沖突,美國紡織業力主限制中國輸美紡織品的數量。最後,在農業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下,美國政府緩和了立場,並最終解決爭端。但是,中國仍然減少了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的數量。有趣的是,美國政府同時放鬆了對華出口管制的限制,以彌補農產品貿易減少的損失。 進入90年代以後,中美圍繞最惠國待遇問題發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經貿沖突。老布希政府以及後來的柯林頓政府,為了「保住」對華最惠國待遇這一兩國關系的根基,不惜在其他經濟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姿態,滿足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需要。這些問題包括中國勞改產品的出口、市場准入、紡織品轉運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問題。中國給予美方以一定的「理解」或「配合」,經過艱苦的談判,雙方達成了勞改產品出口、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雙邊諒解備忘錄。在談判過程中,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問題上,美國兩次威脅制裁,公布了高達10億美元的制裁清單。中方也不示弱,同樣公布了等額的反制裁清單。中國的反制裁行動起到了良好的反製作用,美國國內反對兩國「貿易戰」的利益集團出來「說項」、「滅火」。沸沸揚揚的「貿易戰」最終因兩國及時達成協議而「熄火」。 2002年,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策略地抵制了美國對鋼鐵業的保護措施,令美國當局對中國刮目相看。該年4月,小布希政府發動了「201」條款的臨時「保障」措施,對來自歐盟、日本和中國等國的鋼鐵徵收臨時性的附加關稅。中國與同是「受害者」的歐盟等各方積極協調立場,一紙訴狀把美國告上了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WTO最終裁定美國的做法違反自由貿易的有關規定,限期其撤銷決定。當時,中國的果斷做法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官員頗為「吃驚」,認為中國行為「過分」,沒有給美國「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