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來發明專利制自度,而「版權」僅限於出版物。所謂「四大發明」是我國自己總結出來的,是有歷史記載的,無需別人承認也無法收取專利費的。不過韓國人經常把別人的文化遺產算作自己的。說不定哪天蔡倫就被出生在韓國了。
這里不得不提到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英國),他編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為向世界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極大貢獻。
2. 著作權的由來
著作權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著作權制度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自著作權制度產生後,它依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對著作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而著作權制度也在應戰之中不斷發展完善。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受保護客體,著作權制度逐漸將它們納入了受保護的范圍之中;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對於作品的利用方式,著作權制度逐漸將這些新的利用方式納入了著作權的范圍之內。談及起源,因其與「印刷」、「出版」的密切,我們首先稱其為版權(著作權)。在其權利的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版權由實物到權利的過渡,由載體到權利的強化,由特權到私權的演化。
1. 中國。至於版權的起源,東西方知識產權法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早先,正如對印刷術的發明的認識一樣,大多數西方的知識產權學者認為,15世紀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歐洲對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是版權保護的開始;直到20世紀中後期,西方版權法相關的著述中,才漸漸對於版權起源於歐洲發生了疑問。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在該組織出版的著作中指出:「有人把版權的起因與15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發明聯系在一起。但是,印刷術在更早的很多世紀之前就已在中國和朝鮮存在,只不過歐洲人還不知道而已。」綜觀版權的歷史,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性產品的特權與私權上,並非簡單起於一種民事權利,更不是起源於財產權,而是更多是一種「行政特權」,而類似於15世紀威尼斯、法國、英國頒布的禁止他人隨便翻印的特許令,在中國的宋代就已出現。晚清的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他的代表作《書林清話》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書中還記錄了一項宋代國子監禁止翻板的「公據」。宋國子監屬禮部,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系宋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所以,國子監有官辦出版社的職能。在古代出版史上,無論官刻、坊刻、私刻,均有牌記表明刻書、藏版之所外,有的還有禁止原刻印出版者之外的其他人翻板的內容。類似的禁例,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版權保護中對經濟權利為以保護的因素,雖我國古代並沒有對版權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但這種低層次的非法律制度規范性的權利狀卻是客觀存在的。
2.歐洲。在歐洲,有人考證,第一個對印刷商無償地佔有並使用作者的精神創作成果謀利提出抗議的是德國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他在1525年出版了一本題為《對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冊子,揭露了某些印刷商盜用他的手稿,指責這些印刷商的行為與攔路搶劫的強盜毫無二致,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仍舊把盜印他人作品的圖書版本稱為「海盜版」,這可能也是與我們把盜印的書稱為「盜版書」的暗合吧。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為鼓勵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經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之內享有權利的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由於名字太長,為了方便記憶,就用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為《安娜法》。該法注重作者享有的財產權利及出版商對於作品利用的相關權利,這對美國版權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廢除了原有的各種特許權,包括出版者的特許權後,在新的著作權制度中突出了作者和作者的權利。在18世紀的德國,以康德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作品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格,是作者精神的外延的觀點,導致了作者精神權利的產生和發展,把版權保護制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後,強調作者的精神權利就成了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特點,與強調版權的作者財產權利且兼顧出版者利益的英美法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美國。美國版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承接了英國的傳統。這可以從美國表述法律的語言、獲得版權的機制,以及美國法庭在定義版權時所做的法律決定中看到。除了特拉華州,美國其他12個州在1783年至1786年之間通過了版權法。這些法案均是以《安娜法》為基礎的。
這些法案立法目的依次為:
(1)保護作者的權利;
(2)促進學習的研究;
(3)為圖書貿易提供秩序;
(4)防止壟斷。所有這些法案都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在當地的登記處進行版權注冊,其實際並無法成功的實行。1790年5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聯邦版權法,此法案依然遵從著英國的先例。在該法案通過後的19世紀初,作者的自然權利漸漸失去了它的潛在意義,從而使得出版商從作者的版權中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美國現行的版權法是1976年通過197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隨經數十次修改,卻依然承襲了注意版權的「商業性」和「登記注冊」制度的傳統。
雖然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在20世紀中後期將「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這兩項精神權利,增加為版權法的兩項重要內容,但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國家的美國的聯邦版權法中,仍沒有保護精神權利的內容。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締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中也沒有對作者的精神權利予以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知識產權中的經濟權利便不足為怪了。
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權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權進入商品貿易中,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也已成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大國保護本國利益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和發展。就著作權而言,我國現行的著作權起草於1979年,由於牽涉面較為廣泛,起草時間長達11年之久。直到1990年9月7日,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1991年6月1日起實施。著作權法實施之前,又頒布了由國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隨著我國加入了陸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日內瓦公約》等,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締結Trips協議,我國先後於2001年及2010年對著作權法進行了兩次修訂工作,體現了中國對WTO規則的遵守,也表明了對著作權的保護態度更加明確、意識更加強化。
3. 古代四大發明的所有版權費用,應該可以讓全世界付出版權費用吧!收取吧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誰會給你呢?現在的美國跟老股東那麼強的,雖然說我們中國也不弱,但是沒有人會很傻的,去收這四大發明的費用。
4. 請簡單講解一下美國版權法的發展歷史。謝謝!
第一部美國版復權法是於1790年制定的。制
版權法的制定,來自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的授權:
「議會有權......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進步,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
5. 知識產權產業最早在哪個國家
知識產權制度最早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而近代意義的世界第一部專下工完整的專利法產生於屬英國。
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共和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正式名稱是《發明人法規》(Inventor Bylaws),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成文法。該法規定:任何人在本城市製造了以前未曾製造過的、新而精巧的機械裝置者,一俟改進趨於完善以便能夠使用和操作,即應向市政機關登記。本城其它任何人在10年內沒有得到發明人的許可,不得製造與該裝置相同或者相似的產品。
1623年英國的《壟斷法(Statute of Monopolies)》在歐美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大大超過威尼斯專利法,因此,英國《壟斷法》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專利法的始祖,是世界專利制度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1710年4月,世界上首部版權法——英國《安娜女王法令》誕生了。 世界第1部關於版權的法令——英國《安娜女王法令》,也是世界上第1部現代意義的版權法,簡稱《安娜法令》。隨著17世紀印刷技術的改進,印刷出版業成為新興行業。為排除擅自翻印者的競爭,為了保護印刷出版商和美術作品、設計師的權利,英國制訂了《安娜女王法令》。
6. 互聯網方面的知識產權是誰先發明上線運營就是誰的還是誰先申請備案是誰的
看你說的是什麼類型的知識產權了,知識產權包括商標、專利、版權。
如果是著作權肯定是誰先完成的先保護誰的,如果是專利就是誰先申請的保護誰的。
7. 矯情的版權:版權是如何產生的
您好,
一、版權不是我國的產物
我國從古至今有很多偉大的文學家,比如我們的唐宋八大家;有很多偉大的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但是,我國古人是很少用作品去掙錢的。
我國偉大的詩人李白,寫了那麼多有名的詩作,卻不能變現。在沒錢買酒的時候,只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即把家裡的馬和衣服拿出去換酒,寫了那麼多詩,卻沒有版權費。在當代的香港也有一位喜歡喝酒的文人,因為有了版權制度,這位文豪可以拿自己的作品去換酒了,不用把房子、車子、衣服拿去換酒。這個文人就是古龍。當然,古龍跟李白相比,在文學造詣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是生活在幸福的現在罷了。
中國古代也有把作品變現的,我記得這么兩位:
第一位是司馬相如,一篇《長門賦》價值千金,「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不過,雖然司馬相如的《長門賦》變現了,卻不是因為版權而變的現,不是因為寫的好,被印刷了好多次,獲得了千金稿費。而是因為宮斗戲和女人心,一篇佳作變成了再次獲得君寵的工具。
另外一位就是柳永柳三變,柳永常年混在秦樓楚館為歌姬填詞,歌姬們會供他一些吃喝玩樂,可惜這種方式也不是靠買賣版權來變現,更像是一種加工承攬合同關系。如果有版權制度的話,歌姬每彈唱一次柳永的詞就付一次費,那柳永絕對是超級富豪了,比現在的高曉松、周傑倫要有錢的多。可惜,歌姬們給柳永的錢不多。柳永因為為歌姬填詞太多,名氣太大,考進士的時候名字被皇帝劃掉。皇帝說他「且去填詞」,意思是你填詞就好了,考什麼進士。柳永去世的時候不但沒有成為超級富豪,而且窮的葬不起,還是歌姬們湊錢葬的。
版權制度的核心在於通過創作和使用作品獲利,我國古代社會的文學家們創作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獲利,至少不是為了直接獲取經濟利益。古人寫文章往往為了致仕,為了聞名,或者純粹因為喜好,跟銅臭無關。
雖然沒有版權制度,並不妨礙我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繁榮,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輪番上陣,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優秀的作品,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二、畢升和古登堡
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活字印刷術集大成者是畢升。畢升生活在我國北宋年間,約970年到1051年,為印刷鋪的工人,在印刷實踐中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印刷書籍的時候需要先雕版,印刷完畢之後,雕版也就作廢了。印刷的成本非常高,也很浪費。後來畢升發明創造了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讓印刷書籍更容易,成本更低。
印刷術之所以成為四大發明之一是有原因的,活字印刷術帶來的表面上看是技術的進步,其實直接影響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印刷成本低了,書就便宜了,更多的人讀得起書,讀書人就多了。整個社會讀書人多了,那引起的變化可就大了,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變化,沒有哪個方面不受到影響的。
活字印刷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大,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更大。這個跟文字的形式有關系。漢字是象形字,每個字都不一樣,雖然可以活字印刷,但是也需要先把很多很多的字做出來,成本還是高的。比如在1716年的《康熙字典》裡面就有47035個漢字。歐洲國家的文字則由字母組成,比如英文一共就26個字母,只要多印一些字母,就足夠幾個版面使用,成本比漢字低多了。
西方的活字印刷術是德國的一個叫古登堡的人發明出來的。古登堡比畢升要小400來歲,1397年出生於德國,是一個印刷廠的小老闆。古登堡的發明正式名稱叫做「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跟畢升的發明最大的不同是活字的材料從膠泥、木板變成了金屬,原理還是一樣的。不知道古登堡印刷術的技術方案是不是來自於中國,是不是來自於畢升。如果發生在現代社會,不用400年,400個小時足夠把中國的技術進步傳播的全世界都知道。畢升那個年代,不但沒有版權,也沒有專利,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無法得到保護——不過,這更有利於傳播。
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來自於畢升,但是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西方早了400來年卻是不爭的事實。相比畢升的漢字活字印刷術,古登堡的字母活字印刷術對西方社會的改變更大。因為發明了西方的印刷術,改變了西方社會,古登堡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8位,這已經很偉大了。
三、文藝復興
近代歐洲與中古歐洲的分界點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發生在14世紀,16世紀的時候達到頂峰。文藝復興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對各個國家君主的統治都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的解放。
文藝復興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思想家和文學家,比如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等等,這些思想家、文學家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文藝復興的時候沒有網路,沒有微博,先賢們寫的書,需要印刷成冊,才能被粉絲們讀到。印刷術的發展,書的成本的降低,讓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讓更多的人可以讀到這些先賢們的書,也讓這些先賢們收獲了更多的粉絲。
粉絲的增加,讓這些先賢們在國家的話語權的分量增加了。這些先賢們既是思想家、哲學家,又是作者,作者的身份讓他們更在意自己作品如何傳播,誰會讀到,以及是否獲利。
四、安娜法令
當你勉強看到這里的時候,也許你在想:這篇文章究竟是在講什麼呀?一會兒畢升、古登堡,一會兒文藝復興,扯來扯去,跟版權有毛關系?還真別說,上面扯的內容跟版權真的有關系,下面就說清楚關系是什麼。
一項制度的產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和必然的因素。社會構成狀況、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是必然的因素,究竟先發生在哪個國家、哪一年這些都是偶然的因素。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讓書的成本和價格低了下來,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出版成了一個很掙錢的行業。文藝復興的發展,涌現出很多思想家和文學家,這些思想家和文學家通過文章進行論戰,書籍變得很重要。從15世紀開始,威尼斯共和國、羅馬教皇、法國國王和英國國王都曾經向印刷出版商發出過專有印刷出版的特權。當然,這種特權並非版權,而是為了管理的需要。可是印刷成本的降低讓印刷變得很容易,市面上的各種「盜版」書籍還是很多的。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讓作者這個角色在歷史舞台冉冉升起,而且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開始在政治上爭取自己的權利。而各大印刷商也認為如果賦予作者某種權利,對於自己的維權也是非常有利的。於是,在英國,各大印刷商和作者聯合起來,議會在1709年通過了一部以保護作者利益為核心的法律,即《為鼓勵知識創作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簡稱安娜法令或者安娜女王法。胖胖的安娜女王也因為這部法律在知識產權尤其是版權法業界的人的中被不斷的提起,永垂不朽。
根據安娜法令的規定:賦予作者對其作品的印刷、重印權(即復制、發行權),並明確指出立法的目的是鼓勵創作,另外規定了14年的保護期。作者有了印刷、重印權,也就有了阻止他人未經許可印刷、重印自己作品的權利.以印刷、重印為核心,作者有了對自己作品的絕對控制力,現代化的版權制度就出現了。
五、同時代的中國
1709年的中國,康熙大帝正春秋鼎盛。清朝廷對於出版的控制在進一步加強,控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控制某些不利的言論,比如禁止反清復明思想的傳播,康熙年間出現了明史案、南山集案等文字獄。金庸先生後來以明史案為線索,寫了《鹿鼎記》這本武俠小說。
再過了幾年,在1715年,中國的一位大文豪出生了,這位大文豪姓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這位曹先生寫了一部《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成為了暢銷書,一直暢銷到現在。如果曹先生出生在同時期的英國,靠這本《紅樓夢》就可以衣食無憂,過著上流社會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的是,曹先生出生在中國,只能「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了。
看來,雖然沒有版權我們也有燦爛的文明,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如果有版權制度,中國的文人會活的更幸福一些。
8. 中國古代有版權嗎
當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以後,因為普及了出版業,便令書籍生產成本大為降低,從而轉化成都市商品。因此,唐代就曾出現盜版現象。到了宋代,盜版之風愈演愈烈,給書籍經營者造成很大損失。
為了保護本身利益,出版商開始尋求有別於普通財產的特殊保護。宋代程舍人在其刻印的《東都事略》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復版。」意思十分明確,即是本書是由其本人所出版、發行,並已上報相關部門備案,任何人不得復制、翻印。這是有文字記載發現的對版權實施保護的文字,表明出版商(或作者)力圖獨占著作權益,版權觀念萌芽。宋代段昌武在他的《叢桂毛詩集解》三十卷在國子監登記有「禁止翻版公據」。亦即是已注冊在案,並含有法律保護了。該出版商(或作者)段昌武還提出「禁止翻印理由」:其一是,「平生精力,畢於此書」;其二,「一話一言,苟足發明,率以錄焉」;其三,「校讎最為精密」;最後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若其他出版商嗜利盜版「則必竄易首尾,增損意義。」為此,他特地向國子監給付「執照」,以證明是其「發明」,禁止他人翻版,並賦予該出版商對其他盜版者「追版劈段,斷罪施行」的權力。可見這位段昌武先生對本身著作的出版物極之珍視,絕不給予別人任何覬覦之隙,版權保護意識甚強。
不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對這種版權保護申請的許可只是屬於官府的行政庇護,非來自於制度性保護(也不可能)。這種版權保護也只出自個別的、局部的、區域性的(如只屬國子監可隨時監控范圍地區之內),不大可能大規模地進行推廣。因此,至後來像《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和《水滸傳》等四大名著出現後坊間大量印行,當然是因為先是其可讀性甚強而獲民間所愛,後才有種種版本的出現。也許,在中國這個傳統文化上從來缺乏法治、法理意識的國度,這四大名著得以最廣泛地流傳,也就與此有關了。
中國內地由於法律意識薄弱,甚或是明知侵權不對,但利益在前之際,不少人都罔顧法律,從事多行業的盜版活動,從書籍到電影、音樂、名牌衣物、皮具、玩具等到所謂「山寨手機」等等之類,范疇之廣,多不勝數。最大目的自然是非法地牟取金錢利益。
9. 版權的起源
中國。至於版權的起源,東西方知識產權法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早先,正如對印刷術的發明的認識一樣,大多數西方的知識產權學者認為,15世紀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歐洲對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是版權保護的開始;直到20世紀中後期,西方版權法相關的著述中,才漸漸對於版權起源於歐洲發生了疑問。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在該組織出版的著作中指出:「有人把版權的起因與15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發明聯系在一起。但是,印刷術在更早的很多世紀之前就已在中國和朝鮮存在,只不過歐洲人還不知道而已。」綜觀版權的歷史,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性產品的特權與私權上,並非簡單起於一種民事權利,更不是起源於財產權,而是更多是一種「行政特權」,而類似於15世紀威尼斯、法國、英國頒布的禁止他人隨便翻印的特許令,在中國的宋代就已出現。晚清的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他的代表作《書林清話》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書中還記錄了一項宋代國子監禁止翻板的「公據」。宋國子監屬禮部,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系宋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所以,國子監有官辦出版社的職能。在古代出版史上,無論官刻、坊刻、私刻,均有牌記表明刻書、藏版之所外,有的還有禁止原刻印出版者之外的其他人翻板的內容。類似的禁例,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版權保護中對經濟權利為以保護的因素,雖我國古代並沒有對版權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但這種低層次的非法律制度規范性的權利狀卻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