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關於物權意識的繪本

關於物權意識的繪本

發布時間:2022-04-09 01:36:10

㈠ 6歲前孩子一定要懂得的哪些規矩

有句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不僅是一種傳統的育兒觀念,更說明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之所以會有「熊孩子」的出現,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對規則教育的缺失。處於學齡前的孩子,正是心智發展最重要的啟蒙期,所以,家長要在孩子6歲前,給孩子立規矩。

㈡ 把貴重的東西送人,如何才能不讓孩子在「討好」中長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不聽話家長頭疼,但孩子如果太聽話了甚至喜歡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父母看在眼中也會覺得很心疼。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討好型孩子並不在少數,他們有的時候會用很貴重的東西去換一些對方不值錢的東西來換取友誼,又或者是用新買的玩具送給別人,希望對方能和自己玩一會。

並非所有的討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現,如果家長發現他們開始嘗試用物品的交換和別人建立關系,那就說明孩子進入了人際交往敏感期。他們視同尋找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和別人建立長久的關系,最後他們就會從一對一的關系發展到擁有很多小夥伴的社交圈子。











3. 建立新的交友方式

讓孩子轉變一種交朋友的方式,告訴他們友誼不是只用東西才能換來的,家長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給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別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過去將他扶起來,又或者別的小朋友很傷心,可以過去抱抱他們,又或者在玩的時候,多貢獻出一些好點子,好玩的游戲建議,讓別人覺得和自己玩很開心,這樣友誼不知不覺也能建立起來。

平時和孩子玩的時候多換一些花樣,這樣孩子在和同齡人玩的時候就有的可玩了。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關注和喜歡,通過不斷的自我犧牲來獲得他人的喜歡,當孩子習慣看人臉色,不敢拒絕,不會任性,這就說明家長的教育可能出現了問題。孩子在用犧牲自我的方式來換取安全感,討好型人格的背後是父母缺少了一些愛的教育,孩子本應該是純粹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家長要多陪伴和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很多時候孩子被拒絕得多了,就開始不會索取,父母就會誤認為孩子沒有需求,是個聽話的孩子,長期被父母漠視就會逐漸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們心中自己越來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漸消失。

父母長時間的忽視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家長要意識到這樣的孩子並非沒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為害怕被拒絕。

所以從現在開始,家長可以多關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麼,多看看他和別的小朋友的相處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親近,建立內心安全感,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

㈢ 教育意義的幼兒繪本

1
具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各種各樣的害怕》

適讀年齡:3-10歲

作者:愛瑪·戴蒙

譯:榮信文化

內容簡介:每個人都會害怕,有人害怕蜘蛛,有人害怕打雷;有人害怕爸爸媽媽吵架,有人害怕被人欺負;有人害怕孤獨,有人害怕與眾不同。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害怕的內容一點兒也不陌生,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

推薦理由:這是「各種各樣」系列裡第二本我超級推薦的書!寶寶們會有各種各樣的害怕,要讓他們學會去克服害怕,第一步是要坦然的去面對這種害怕的情緒。這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會有的。並不丟人,也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然後才教會我們的寶寶克服這些害怕的方法。



2
具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各種各樣的人》

適讀年齡:3-10歲

作者:愛瑪·戴蒙

譯:榮信文化

內容簡介: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瘦,有的人壯。有的人長著雀斑,有的人戴著眼鏡;有的人套著牙箍,有的人坐著輪椅。有的人外貌很奇怪,有的人打扮和大家不同。人和人之間各種各樣的差異都是存在的,也許是身材,也許是相貌,也許是膚色,也許是性格。這些都是正常的。最關鍵是,正是這些不同,才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推薦理由:讀這本書,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孩子懂得用平等的眼光接納多樣的事物,讓孩子學會包容,學會平等看待與眾不同。

㈣ 怎樣進行幼兒的品德教育

道德品質,即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便是他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對一生有重大的影響。現在不少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注重智力開發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這是一種頗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品德教育也要從幼小時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質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長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由此可見,對兒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為家長首先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知、情、行」的發展以及外界的要求來決定。所謂¨知」是指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使他們初步知道具體的行為准則。最好從形象事例教育著手,因兒童的形象思維較先發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英雄模範和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敬仰,並引起他們模仿的自覺性。也可通過看電視、連環畫等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對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培養性格,啟發行動,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情』』是指對待是非的感情態度,父母對好的言行、習慣表示滿意、欣慰,並願意學習和模仿,對壞的言行和不良習慣表示不滿和厭惡。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樣,可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行」是指兒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為的培養,給兒童創造實踐的條件。譬如,願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愛吃的東西也樂意和大家分享等,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這樣做。
總之,對年幼的孩子要少說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適當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講解,使他們逐步養成尊敬父母和師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正直善良、勤勞儉朴、熱愛祖國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㈤ 孩子不合群是啥原因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重要關系。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歡拿他來向人炫耀,次數多了則令孩子感到尷尬。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入學以後,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夥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後被群體孤立。 正因為以上原因,使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另一項使孩子不善於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於嚴肅,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亦過於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台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於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鬆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應該放鬆心情,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㈥ 好友相聚,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玩具,如何引導孩子

分享玩具,一起玩,多和諧的畫面~

春節,是一年一度大團圓的日子。

對孩子來說,一下有了好多玩伴,真熱鬧。

「咦,這個玩具真不錯,我能玩玩嗎?」

「這……」,孩子拿著玩具不撒手!

大過年的,孩子不願意分享,

爸媽臉上掛不住了~

於是轉頭就對孩子說:

「別這么小氣,讓哥哥玩一會兒」

「人不能太自私了,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呀」

…………


但是有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爸媽經常各種勸說;有些爸媽甚至會強行奪過孩子手中的玩具遞給其他孩子,再把孩子帶走教育或用別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這並不能讓孩子懂得分享,真正學會分享。



別人搶了孩子的玩具,要心平氣和地處理


很多媽媽都說,我願意尊重孩子的分享意願,但別人搶了我們孩子的玩具,那要怎麼做呢?如果有人搶孩子的玩具,你觀察到孩子不情願,但是又不太能處理好,就可以採用以下3步法:


① 及時出現:如果對方氣勢很強盛,孩子明顯孤立無援,爸媽要及時站出來。

② 心平氣和:爭搶玩具在孩子間太常見了,爸媽不要大驚小怪,不要責備孩子守不住自己的東西,也不要不耐煩,心平氣和地問一句"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③ 和孩子達成共識:和孩子商量,爸媽不要自己做主。如果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那爸媽就跟對方小朋友商量,「等弟弟玩好了,再給你玩啊」,或者拿另一個玩具把他搶走的玩具換回來。我們都是從小聽「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長大的,接受的都是「做人要大方」這樣的教育,似乎,不分享就是自私,但是,分享的本質是物權問題,而非禮貌和道德。

忽略孩子的感受,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無形剝削。玩具是孩子的,孩子就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感覺到了尊重,有了對自己所屬物品的安全感,他才會心甘情願地分享。

㈦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求答案

發現這種情況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教育他,告訴他偷東西的嚴重性,幫助他一起改過。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基礎,如果小孩子長期的處在一個魚龍混雜的環境中就會變壞,特別是受到周圍大人的影響!無論是言行還是舉止都會有大人的不良痕跡。所以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每個家長的義務,也是避免孩子偷東西的首要前提!讓孩子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下,是每個家長對孩子最大的關愛!

其實我們小時候也做錯不少事情,也偷過一些小東西,比如西瓜啥的,但是我們也沒有走向歧途。孩子就是從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孩子犯錯不可怕,只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後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

㈧ 孩子玩具被搶,家長是該鼓勵分享還是幫助搶回來

吃完晚飯帶孩子下去玩,幾個陌生的小男孩很快就玩起來了。沒過一會兒,一個2歲的小男孩也過來一起玩。玩著玩著,看到了停在一旁的自行車,非要上去騎一下。兒子看到有人動他的自行車,趕緊跑過去攔住,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玩。”小男孩執意要玩,我就勸兒子“就讓小弟弟坐一下,車還是你的,好嗎?”兒子卻堅定地回答“不行,這是我的自行車。”小男孩沒有如願騎上自行車,開始哇哇大哭。我又徵求了一下兒子的意見“你看小弟弟都哭了,咱們就讓他騎一下下好不好?”兒子還是那句話“這是我的。”

換作以前,我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么小氣、自私、不懂得分享,讓對方家長以為自己平時就是這么教育孩子的。但是這一次,我沒有說孩子一句不是,而是告訴他“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別人玩你的自行車,那就不要讓他玩。如果你願意,就可以把玩具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你的東西你說了算。”

㈨ 孩子太過自私,什麼都想占為己有,家長該如何對其引導

家長應該對孩子說,這些東西自己玩不好玩,一定要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意思。

㈩ 小孩喜歡搶別人東西,應該如何去教育

一般來說,兩歲多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典型表現就是孩子會經常搶東西。對於總是搶別人東西的孩子,家長還是要仔細分析原因,看是孩子敏感期的原因,還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

我們家孩子2歲多時開始有「物權」的概念,明顯能夠區分你的、我的,有時候手裡的東西媽媽都要不走,有段時間,也喜歡和小朋友搶東西。我們經過認真觀察,沒有覺得孩子這樣的行為是我們大人正常理解的「搶」,所以,並沒有過分的去強調,而是淡化孩子的行為,告訴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去問:可以讓我玩會嗎?但是,如果別的孩子不同意,不能搶,那是不禮貌的,可以過會兒再去問。也會鼓勵她,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強調是一起玩。這樣,慢慢就平穩度過了物權敏感期。

對於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大人時刻要有規則意識,帶著孩子買東西上公交,都要排隊,大人自己一定不要想著插隊;老人帶孩子的,一定要跟他講清楚嚴肅性,家庭成員達成共識,等等。

閱讀全文

與關於物權意識的繪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