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心向善是好事,外人無權置喙詞,然而多少貧苦人,早出晚歸不如彘
意思:
一個人心追求善良是一件好事
外人沒有權力質疑
然而有多少貧窮的人
早出晚歸還不如豬生活愜意
㈡ 辛棄疾 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原文及其中用典的寓義
水龍吟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
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
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塵,平章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
為先生壽。
【注釋】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棄疾被彈劾,退隱於上饒之帶湖,曾任吏部尚書的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 ),致仕後亦僑寓此地。由於他們都有抗金雪恥的雄心壯志,所以過從甚密 。這時距宋金「 隆興和議」的簽訂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並不關心國事。又三年,歲次甲辰(1184 年)正逢韓元吉六十七歲壽辰,辛棄疾填了上錄一詞申祝。
一起兩句,劈空而下,筆力萬鈞。作者蔑視南渡以來的當政者,「幾人」雲雲,真有杜詩「 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概。說朝士無才,宋則隱然以有才者推崇韓元吉 ,並以此自許 ,亦即「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之意。按辛棄疾曾作《美芹十論》、《九議》向皇帝、宰相獻策;韓元吉亦有《論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備御白札子 》向朝廷進言。故論治世,經綸之才,韓、辛兩人都當之無愧。另外此處也有感,當政者無才無德不知任用有才之士,承接六句,分為二層:一則借往昔舊京父老顒望王師之情,和東晉士大夫痛灑新亭之淚,慨嘆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觀;中原山河仍未收復;二則引用桓溫登平乘樓眺望之言,指責中原淪胥,為朝臣誤國結果。由於這六句都針對當時世事而發的,故情緒轉為低沉,筆調也隨之挫落。歇拍四句,謂御敵靖邊,建功揚名,才是吾輩儒者應盡的職責。這是抒露自己的豪情壯志,並勖勉韓氏,故筆鋒重新振起。下片都是向著韓元吉說的。過片三句,他把韓元吉比作韓愈,是當代文壇上的泰山北斗。詩文詞中慣用同的古人比今人。按韓元吉有《南澗甲乙稿》傳世,黃升稱他「政事文學為一代冠冕 」(見《花庵詞選》)。因此,將韓愈比擬元吉,不為太過。接三句,謂韓氏呱呱墮地,已自不凡,風雲際會 ,更露頭角。
上述五句都屬頌揚之詞,故意氣仍然風發,筆調仍然軒朗。再下三句,把韓氏比做裴度 、李德裕和謝安。這三位都是前代的賢相。韓氏先世曾任顯職,韓元吉的勛業和位望雖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但同是政治舞台上失意而退歸林下的境遇,彼此是相彷彿的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其二 ),為此,筆調再次挫落。最後三句,用瑰辭壯語激勵韓氏投袂而起,完成恢復中原的夙願。上下片之結尾,筆力氣勢,銖兩悉稱,立意遣辭,前後照應甚密。 這是一闋別開生面與眾不同的壽詞。一般壽詞多祝賀語,所謂善頌善禱。此詞一反故常,除下片略有些頌禱味道外,其他都是借題發揮,因憂傷國事而抒發憤慨。最使作者憤慨不平的,乃是在朝者無才無志,而在野的有膽識 、有志節之士 ,卻無權無位。由於在朝者無才無志,對國事漠不關心,釀成神州陸沉之禍,辜負中原父老喁喁之望,更引得渡江士人新亭之淚,國勢頹衰至此,秉政者難辭其咎。以上是上片的要領,也是全闋的主旨。
下片另立機杼,從抒露對國事的憤慨,轉而稱頌韓元吉。這與上片形成上片的有機組合。因為對韓氏的稱頌,一方面因畢竟是祝壽詞不可能一句稱頌的話沒有,另一方面也是說 ,在朝當政者沒有治國之才,而像韓元吉一樣真正有才之士卻被排擠在外,這更是令人不平的。假如像韓元吉一樣的人,在朝秉政,得行其志,國事尚有可為,匡復之機,仍然有望。可是現今呢?韓氏和自己都象歷史上三位賢相一般投閑置散,嘯傲煙霞,寄情林莽,雖尤有報國之心,但對國家大事竟無置喙的餘地,於此,作者憤慨之情可以想見。最難得的是,作者於憤慨之餘,對國事仍未失去信念,於是發出「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的預言,換言之,即國恥未雪,無以稱壽,這與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堪稱異代同調,又與上片「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緊密契合。這也正是本祝壽詞不同一般的原因。
本詞除運筆布局,峰巒起伏,頗具匠心外,引用史乘,比擬古今,也揮灑自如。如上片連用「五馬渡江」、「長安父老」、「新亭風景」、「神州陸沉」四則東晉典故比擬南宋之事,貼切無倫,由於在中國歷史上,受少數民族侵凌而南渡偏安的只有東晉和南宋兩個朝代,故國情世局多有相似之處。下片以東晉謝安、唐代裴度、李德裕,韓元吉,不但因為韓氏當時的處境,與謝、裴、李三人的某一時期相似,而且還涵蘊著更深一層意思:謝安淝水大破苻堅軍,裴度平淮西吳元濟之亂,李德裕平澤潞劉稹之亂,這三位古人,都建立了不世之功勛。而韓元吉呢?雖曾風雲奔走,但仍不得重用。則滿腹才華未及施展便致仕家居,故作者為之惋惜。以此下接激勵韓氏的「待整頓」三句,便很自然而不突兀。
㈢ 小朋友問我為什麼領導面前不能講"又不容置喙、不容置疑了!",如何回答通俗易懂
不容置喙(bù róng zhì huì):置,安放。喙,嘴。指不允許別人插嘴說話。
不容置疑,成語,作謂語、定語、狀語。意思是不允許有什麼懷疑。表示論證嚴密,無可懷疑。
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不容置喙,我也想說兩句,但沒機會。
我的權威不容置疑
㈣ 「不容置喙」與「不容置疑」的區別及例句是什麼
不容置喙(bù róng zhì huì):置,安放。喙,嘴。指不允許別人插嘴說話。
不容置疑,成語,作謂語、定語、狀語。意思是不允許有什麼懷疑。表示論證嚴密,無可懷疑。
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不容置喙,我也想說兩句,但沒機會。
我的權威不容置疑。
㈤ 唐雎不辱徒命150字譯文
唐雎不辱使命
朝代:先秦 | 作者:劉向 撰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說 通:悅)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屍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倖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
注釋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辱,辱沒、辜負。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時他還沒有稱皇帝。
3.使:派遣,派出。
4.謂...曰:對...說。
5.欲:想。
6.以:用,用作介詞。
7.之:的。
8.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9.守:守護。
10.易:交換。
11.直:只,僅僅。
12.怫然:盛怒的樣子。
13.公:相當於「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謂。
14.布衣:指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15.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徒,光著。
16.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17.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18.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19.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20.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倉,通「蒼」,蒼鷹。
21.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於天,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休祲,吉凶的徵兆。休,吉祥。祲,不祥。於,從。
22.若:如果。
23.必:將要。
24.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
25.是:此,這樣。
26.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27.長跪而謝之: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如果跪著則聳身挺腰,身體就顯得高(長)起來,所以叫「長跪」。謝,認錯,道歉。
28.諭:通「喻」,明白,懂得。
29.以:憑借。
30.存:倖存
31.者:原因。
32.徒:只。
33.以:因為。
參考資料:
1、程帆.古文鑒賞辭典[M].湖南: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白色)
3. 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 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僅僅)
5. 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6.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愉快)
一詞多義
以: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來)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副詞)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發怒)
2.懷怒未發(怒氣)
使: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前「使」:派遣;後「使」:出使)
而:
1.挺劍而起(連詞,表修飾)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轉折,但是)
3.長跪而謝之(連詞,表修飾)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結構助詞,的)
2.願終守之(代詞,指代安陵國土)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長跪而謝之曰(代詞,指唐雎)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者:
1.以君為長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雖然(這樣)
2.秦王怫然怒 (...的樣子)
雖:
1.雖千里不敢易也(假設連詞,即使)
2.雖然,受地於先王(假設連詞,雖然)
於:
1.受地於先王(從)
2.倉鷹擊於殿上(到)
3.請廣於君(給)
與:
1.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2.與臣而將四矣(加)
古今異義
1.非若是也(古:這樣,如此。今:經常用作判斷詞)
2.豈直五百里哉(古:只,僅僅。今:不彎曲)
3.休祲降於天(古:吉祥。今:經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換。今:容易,簡單)
5.雖然,受地於先王(古:雖然這樣。今:表轉折關聯詞,與「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撓(古:屈服。今:輕輕地抓)
8.跪而謝之(古:一種坐姿。今:雙膝著地。 古:道歉。今:感謝或凋落)
9.以頭搶地耳(古:撞。今:搶奪)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古:於是。今:因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給予。今:增加)
12.彗星襲月(古:掃過。今:襲擊)
詞類活用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國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後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請廣於君——————廣,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擴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伏,使動用法,使……伏流,使動用法,使……流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屍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脫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著
與臣而將四矣——————數詞活用做動詞,成為四人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斷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斷句
受地於先王——狀語後置(倒裝句)
請廣於君——狀語後置(倒裝句)
倉鷹擊於殿上--狀語後置(倒裝句)
評析
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是本文一個鮮明的特點。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裡,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不料在安陵君那裡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淫威,唐雎則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後果而擔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一掌。秦王被激怒,於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爭。唐雎以布衣俠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調動了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強暴的鮮明個性。
解析
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並和反吞並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拚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拚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
本文記敘了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了唐睢沉著鎮靜、不畏強暴的精神。
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終於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他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愛國精神。揭露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裡,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
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不能不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三個回合。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本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
進而體會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從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於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並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並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悅」到「怫然怒」。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後果而擔憂。
第二回合是斗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彷彿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沖沖,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裡。「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慄。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峰中的一個浪谷。
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於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准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於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
作者懂得寫好唐雎這段反駁痛斥秦王台詞的重要,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斗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白,用排比,用節奏鮮明的短句,讓他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掃地的氣勢,而秦王已是一敗塗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准確地說,是沒有必要寫,因為秦王早已被這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生了什麼,而結局已經擺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範而已。明寫唐雎,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於「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於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乾的。秦王先因為自己是大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後迫於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
作者充分調動了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徵,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方法。同樣,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先說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著來寫兩個人物。
例如寫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復雜性格──既是凶惡的,又是虛偽的。
又以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卻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勝之。但反回頭說,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參考資料:
1、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9-192 2、程帆.古文鑒賞辭典[M].湖南: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
創作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的故事。唐雎(jū),是安陵國的臣子。安陵是附屬於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消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幾年,秦國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據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選擇與虎狼之秦作爭鋒相對的堅決斗爭。
參考資料:
1、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9-192
教學建議
一、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富有戲劇性,學生樂於接受。教學時,仍應以朗讀為主,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講解文章主要內容,教師只需要對個別詞句略加點撥,其餘由同學自主思考,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朗讀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甚至可以讓學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這段對話,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導學生從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學生對文言詞語、句式的理解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
三、在中國歷史上,像唐雎這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著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事跡,鼓勵學生學習他們的品格。
四、《戰國策》中的許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實。如課文,唐雎是不可能帶劍接近秦王的,並且一個使者是不可能如此同君主說話。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給予解釋。本文主要還是體會人物形象,不必過分認真計較史實。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43379.com/view-21916.html
㈥ 一字之差的,意思不同的成語。
[聳人聽聞 駭人聽聞]二者都有使人聽了吃驚的意思。聳:驚動。聳人聽聞:故意說誇大或無中生有的話,使人震驚。它包含有說話人主觀的意圖,使聽話人震驚,但說的內容不一定是壞人壞事。駭:驚嚇。駭人聽聞:指程度驚人的事實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它一般指客觀上發生的事使聽話人吃驚,而且多指壞人壞事。例 l. 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裡,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里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句中「駭人聽聞」使用恰當,符合句意。[亂七八糟 污七八糟]二者都有糟得很、不成樣子的意思。「亂七八糟」偏重在「亂」,表示復雜,混亂。「污七八糟」偏重在「污」,表示污穢、惡劣。例 2. 共產黨的使命,就是要將這個污七八糟的世界沖刷干凈。句中的「污七八糟」用得恰當。[徇私舞弊 營私舞弊]二者都指為私利而玩弄手段干違法亂紀的事。徇:曲從,依從。徇私舞弊指曲從私情,照顧私人關系而干違法亂紀的事。營:謀求。營私舞弊指為自己謀求私利而做犯法的事。例 3. 在這個案件的審理中,他營私舞弊,為他的小舅子——一個搶劫犯開脫罪責,引起了極大的民憤。句中的「營私舞弊」使用不當,應改用「徇私舞弊」。[不容置喙 不容置疑]二者都有不容許的意思。喙:嘴。不容置喙:不容許插嘴。疑:懷疑。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例 4. 「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等時下的腐敗病症,在文藝界雖不能說樣樣俱全,但該領域遭受「感染」卻是不容置喙的事實。句中的「不容置喙」使用不當,應換成「不容置疑」。[一揮而就 一蹴而就]二者都有輕而易舉、容易成功的意思。揮:舞動。一揮而就:一動筆就成了。多形容寫字、畫畫、作文熟練敏捷,運筆如飛,有時也形容草率從事。多用於肯定句中。蹴:踏、踩。一蹴而就:踏一腳就成功。多用於難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的工程、艱巨的任務、偉大的事業,形容求之過急,多用於否定句中。例 5. 西部大開發既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揮而就,只有長期努力才能成功。句中的「一揮而就」使用不恰當,應換成「一蹴而就」。[前車之鑒 前車可鑒]鑒:鏡子,引申為教訓。二者都有汲取前人失敗的教訓的意思。「前車之鑒」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來的教訓,在句中多作賓語。「前車可鑒」比喻前人的失敗後人可以當作教訓。在句中多作謂語。例 6. 歷史如果還有教訓的話,晉朝的懷帝該是我們的前車之鑒吧。句中的「前車之鑒」使用恰當。[諄諄教導 諄諄教誨]二者都有耐心教育、指導的意思。導:指導。「諄諄教導」重在教育指導,可以帶賓語。誨:誘導、勸導。「諄諄教誨」重在教訓勸導,一般不用作賓語和不帶賓語。例 7. 高考失利後,他灰心喪氣,挫敗感、自卑感擊得他一度想輕生,是 劉 老師的諄諄教誨使他重新找回了自我。句中的「諄諄教誨」使用恰當。[不以為意 不以為然]二者都含有輕視的意味。意:心願。不以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然:對。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例 8. 對於孩子的毛病,他總是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毛病無關緊要,不必大驚小怪。句中的「不以為然」使用不恰當,應改為「不以為意」。[生機勃勃 生氣勃勃]二者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都形容有生氣、充滿活力。「生機勃勃」可以形容草木、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但不能形容人。「生氣勃勃」既能形容草木、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也能形容人。例 9. 她當時的那種神采,如同嚴冬里斗雪傲霜的一枝臘梅,顯得特別秀麗清新和生機勃勃。句中的「生機勃勃」使用不恰當,應改為「生氣勃勃」。本文轉自:中小學教育資源站(http://www.edown.net )原文鏈接:http://xueke.edown.net/Article/xiaoxue/yingyu/200612/1237.html
㈦ 不容置喙與不容置疑的區別及例句
1、兩者的含義不同
不容置喙指不允許別人插嘴說話,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許有什麼懷疑,表示論證嚴密,無可懷疑。
2、兩者的讀音不同
不容置喙讀音是bù róng zhì huì,不容置疑讀音是bù róng zhì yí。
3、兩者的用法不同
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不容置喙,想勸但是沒機會。
報告的內容與群眾反映的情況一致,不容置疑。
(7)物權置喙擴展閱讀:
相似成語
(1)不容置辯[ bù róng zhì biàn ]
【解釋】
置:安放。不容許別人進行辯解。指沒有辯護的餘地。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盡釋,惟某後至,不容置辯,立斬之。」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2)不容分說[ bù róng fēn shuō ]
【解釋】
為不容人分辯解釋。
【出處】
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麼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2]
《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釵不容分說,笑灌了湘雲一杯。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回:兩旁不容分說,將張老打了十板。
㈧ 緊急求救
一、(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凋敗 調查 啁啾 未雨綢繆 風流倜儻
B.秕子 毗連 砒霜 如喪考妣 蓬蓽生輝
C.寓所 愚昧 偶爾 向隅而泣 藉斷絲連
D.打靶 疤痕 芭蕉 奇葩異草 反彈琵琶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
A.針貶 別出心裁 陰霾 查言觀色
B.功跡 真知卓見 曖昧 明知故犯
C.安排 貽然自得 斗毆 滔天罪行
D.邦交 川流不息 讒言 出類拔萃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西藏高原,以岩漿活動為主的地下熱源特別強大,以致大草原上的地熱資源十分豐富。
B.鄉黨委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經濟政策,從而推動了生產的迅速發展。
C.你不論如何都要把他請來,否則我饒不了你。
D.連你們的大頭人,我們抓住了都不殺,況且你是個背槍的小頭領咧。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 )
①中國政府在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配之以 的貨幣政策,並靈活運用價格、匯率、稅率等經濟杠桿,對拉動投資、刺激消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與其他國家的同類系統不同,瑞典的「網路防務」體系是以網際網路為 ,而不是建立一個新的軍事網路。
③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已經加入 奧馬爾和「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的軍事行動。
A.穩定 依附 搜繳 B.穩健 依託 搜剿
C.穩健 依附 搜剿 D.穩定 依託 搜繳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愛因斯坦用「大自然點燃宇宙」的描述,使原本深奧晦澀的宇宙天體運行過程繪聲繪色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B.我們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如果他們接受教訓,重新做人,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不懸崖勒馬,則要嚴肅處理。
C.頤和園兼收並蓄地將帝王宮殿的宏偉豪華與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融為一體。
D.中國小說史上多續書,但幾乎沒有一部續書的質量可以與原書相媲美,這是無庸置喙的。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
A.新華社上海2001年1月27日電:近日,首位華人教授楊福家就任英國諾西漢大學校長。
B.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同志對因公殉職的公安幹警及家屬表示崇高的敬意並致以親切的慰問。
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南京——西安鐵路建設沿線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在堰墩發現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遺址。
D.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平博士日前獲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2003年度物理獎,以表彰他在輻射熱氣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二(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製造出了一種分子擴大了的DNA,其雙螺旋結構比自然界已發現的任何一種DNA都要寬。這種大分子DNA不僅耐熱性好,而且還能在黑暗中發光——這一特性可能對檢查人體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態是雙螺旋結構——兩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長長的盤旋的梯子一樣聯結在一起。每一節梯子都由兩個互補的鹼基組成,它們組合在一起成為鹼基對。
自然界只有4種天然鹼基,它們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由於4種鹼基各自獨特的形態和大小,T常常與A配對,G常常與C配對。其它的配對形式(如A配C,G配T)都會因為太寬或太窄而不能形成雙螺旋結構。
人類DNA由約30個億個鹼基對按特定順序排列組成,它們將人類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寫出來。只要一兩對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出錯,基因密碼就會出現混亂,從而導致嬰兒在出生時會出現可怕的畸形或導致像癌症和鐮狀細胞貧血症這樣的疾病。
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納爾遜•倫納德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個苯環嵌入鹼基A,得到了一個大鹼基xA, xA比普通鹼基A寬了約33%。斯坦福大學的科爾和他的同事們繼續了倫納德的實驗。
斯坦福大學的這個研究組使用與倫納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種大小為自然T兩倍的合成鹼基。接下來的挑戰是將這些大鹼基嵌入雙螺旋結構。
他們通過將xA與自然T組合,xT與自然A組盒 ,從而合成了完美的雙螺旋結構。一種比自然DNA寬了約20%的新的穩定的DNA形態誕生了,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擴展DNA」或xDNA。
研究人員發現xDNA有幾個比自然DNA更加優良的特點。比如說,xDNA比自然DNA的耐熱性好。在實驗室環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溫度是21.3攝氏度,而xDNA在55.6攝氏度時還依然保持完整。
科爾說:「一般說來,體積大的物體比體積小的物體耐熱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補充說,大一些的分子一般會發出熒光,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自然DNA不發光,而xDNA卻發出一種紫色光,使它在顯微鏡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攜帶了所有的遺傳信息並傳給後代。科爾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這種功能。
不過他警告說:「這種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中發揮功能,因為它太大了。不過,我們希望,有一天它會成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的一種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質,這樣當我們往其它星球上派探測機器人時,我們就會知道要在冰層下尋找什麼樣的生命形態。
(選自2003年11月3日《參考消息》)
7.下列關於xDNA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
A.xDNA是一種人造DNA,其雙螺旋結構比自然界已發現的任何一種DNA都要寬,是一種大分子DNA。
B.xDNA是美國科學家們連續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學家們先合成一些大鹼基,而後將其嵌入雙螺旋結構而成。
C.xDNA與自然相比,耐熱性更好,而且還能在黑暗中發光。
D.xDNA的誕生可能為人類診斷自身基因缺陷帶來幫助。
8.下面對「雙螺旋結構」和「鹼基對」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
A.雙螺旋結構是DNA的典型形態,它由兩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長長的盤旋的梯子一樣聯結而成,故名「雙螺旋」。
B.鹼基對是雙螺旋結構的基本單元,它由兩個功能互補的鹼基組成。
C.鹼基的配對受形態和大小的限制,有較穩定的配對形式,太寬或太窄的配對形式都不能形成雙螺旋結構。
D.人類DNA由約30億個鹼基對按特定順序排列組成,它們將人類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寫出來。
9.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基因排序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只要一兩對鹼基對的排序出錯,就會導致嬰兒畸形或其它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熱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溫度是21.3攝氏度,而xDNA的分解溫度是55.6攝氏度。
C.在自然界,DNA攜帶了所有的遺傳信息並傳給後代,xDNA是否具有這種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兩種人工合成的大鹼基,科學家將它們分別與自然T、自然A結合,從而合成了完美的雙螺旋結構。
1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一般說來,體積大的物體比體積小的物體耐熱性好,這一規律可以解釋xDNA比自然DNA耐熱性更好的現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會發出熒光,DNA也不例外,這就可用來解釋xDNA與自然DNA在發光問題上的差異。
C.因為xDNA太大了,科爾認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中發揮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將來能成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質,它就會為我們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導。
三、(15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衛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昂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昂,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印,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語數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B.
C. D.
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 )
①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③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商鞅年輕時就研究刑名之學,後來他從魏國到秦國求見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勸說孝公效仿帝王之道無效後,轉而勸孝公富國強兵以成霸業,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顯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為使法令順利推行,商鞅採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設法表明法令決不虛言,繼而又在推行受阻後,將阻撓變法的權貴們嚴加懲處,從而贏得了百姓們的擁護。
C.商鞅率軍攻打魏國,遇公子昂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卻埋伏下武士,在宴飲之時襲擊並俘虜了公子昂,趁機打敗了魏軍。
D.秦孝公死後,惠王即位,公子虔一夥告發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對他旋以車裂的酷刑,並滅了他的全家。
15.下面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認為商鞅天生是個冷酷無情的人,這從他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昂、不聽趙良規勸幾件事上足以得到驗證。
B.認為商鞅當初用帝王之術游說孝公,憑借的是虛浮的言論,並非他有真才實學。
C.認為商鞅的著作《開塞》、《耕戰》的內容,與他本人的所作所為相似。
D.認為商鞅因變法最終在秦國落得一個車裂的下場,完全是罪有應得。
第II卷(105分)
四、(15分)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
譯:
(2)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
譯:
17.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6分)
[越調]天凈沙 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越調]天凈沙 江上
(元)張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嗈嗈(yōng):雁鳴叫聲]
(1)簡要概括這兩首詞的內容。(3分)
馬致遠詞: 。
張可久詞: 。
(2)「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麼?(3分)
答:
。
18.補寫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選兩小題)(4分)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 。
(《荀子•勸學》)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 。
(王勃《滕王閣序》)
(3)憂勞可以興國, ,自然之理也。
(歐陽修《伶官傳序》)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紫藤蘿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②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這里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⑥每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裡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⑧這里除了光采,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也似乎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古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了,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看不見藤蘿花了。
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裝滿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寫於1982年5月)
19.面對瀑布似的紫藤蘿,作者產生了怎樣的人生感悟?(篩選原文作答)(4分)
答:作者的感悟是:
20.簡要回答:②至⑥段突出了紫藤蘿怎樣的特點?在第⑦段中,作者為什麼說紫藤蘿瀑布「也在我心中緩緩流過」?(6分)
答: 。
答: 。
21.簡要概括第⑧段的內容,並指出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
答: 。
22.下列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開頭突出作者驚奇的心情,結尾突出作者喜悅的情緒,在結構上首尾照應。
B.②至⑥段從色彩、形態、情態等角度對紫藤蘿進行描繪,形象生動。
C.②至⑥段描繪紫藤蘿,先寫局部,後寫整體,行文順序清楚。
D.②至⑥段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富有文采。
E.本文借紫藤蘿的不幸抒發人生感受,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六、(12分)
23.把下列句子組成一段語意連貫的話。(只填序號)(4分)
①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正是思維提供了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②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
③兩者的相互作用,使人類的思維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
概括的發展歷程。
④而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答: 。
24.下面是一個冗長的單句,請用兩個單句表達這個句子的意思。(可適當增減文字)(4分)
中央電視台將於2004年2月5日和12日在第10套節目15點和第8套節目23點先後
四次播出電視散文《父親的灕江》。
答:
25.請模仿下面這節詩的形式,表達你對「友情」或「理想」的感悟。(可以不押韻)(4分)
時 間
時間是夾卷著冰雪的風暴,
會染白我們青春的額頭;
時間是一道湍急的江流,
會淹沒我們生命的行舟。
答:
七、(60分)
26.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寫一篇作文。
「人格」指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指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審視自我以及身邊的同齡人,我們不難發現,自己或他們的人格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地存在著某些弱點和缺陷。
請以「人格」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標題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於800字。
參考答案
1.A 2.D 3.B 4.B 5.B
6.C(A項「首位華人教授楊福家」表述不當,此句正確表述應是「楊福家教授就任英國諾 西漢大學校長,是華人任外國大學校長中的第一位」。B項屬於不適宜的合述造成了表述上的不合情理,應分述為「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同志對因公殉職的公安幹警表示崇高的敬意,並對他們的家屬致以親切的慰問」。D項「以表彰……開創性工作」這個表目的補語,與句子主幹「鄭平獲獎」不能搭配,可將上句改為「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日前授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平博士2003年度物理獎」就可以了。)
7.D(「診治」錯應是「檢查」)
8.B(「功能互補」錯,應是「形態和大小互補」。)
9.B(xDNA的分解溫度是55.6攝氏度錯,55.6攝氏度時xDNA還依然保持完整。)
10.B(「DNA也不例外,這就可用來解釋……」錯,原文是「也許能」的猜測語氣。)
11.A(厭:滿足)
12.B(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的作用。A項前一個「因」是介詞,作「通過」講;後一個「因」是副詞,作「趁機」講。C項前一個「者」是助詞,起提頓語氣的作用;後一個「者」是代詞,譯為「……的人」。D項前一個「以」是連詞,表順承,不譯;後一個「以」也是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13.C(①句說明商鞅善於揣摩君王的心理,進而迎合,為人圓滑。④句說明商鞅言而有信。)
14.B(「阻撓變法的權貴們」錯,「刑公子虔,黥公孫賈」實是商君的權術之舉,藉以恐嚇他人。「百姓們的擁護」錯,「秦人皆趨令」實是威權之下的保身之舉。)
15.D(司馬遷並沒有否定商鞅變法的意思,只是認為他為人太刻薄才落得一個謀反的惡名。)
16.(1)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周年,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利的數以千計。(3分,大意對給1分,並注意「期年」、「之」、「不便」的翻譯,可實行倒扣分,錯一詞扣1分。)
(2)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來示眾,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2分,大意對給1分,並注意「徇」的翻譯,譯對給1分。)
17.(6分)
(1)表現遊子孤寂凄涼的心情。(1分)
表現漁翁寧靜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對恬淡閑適生活的熱愛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涼,後者恬靜。(2分)
18.(4分)
(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3)逸豫可以亡身。
19.(4分)
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答:「它是萬花中的一朵……流動的瀑布」給1分。
20.(6分)
突出紫藤蘿的勃勃生機。(3分)
因為紫藤蘿帶走了壓在心上的焦慮和悲痛,帶來了精神的寧靜和喜悅。(3分)
21.(4分)
寫紫藤蘿的不幸遭遇。(2分)
通過對比,突出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2分)
22.(4分)CE
23.(4分)②①④③
24.(4分)
中央電視台將於2004年2月5日和12日播出電視散文《父親的灕江》。播出的頻道和時間是:第10套節目15點;第8套節目23點。
(不是兩個分句或兩個句子的扣3分,日期、時間、頻道缺一點扣1分)
25.(4分)
例:友情
友情是一縷和煦的春風,
會拂去我們眼角的淚痕;
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陽光,
會照亮我們孤寂的心房。
《商君列傳》(節選)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氏。商鞅年輕時就喜歡研究刑名之學,為魏國相國公叔痤做事,擔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以圖重整穆公的霸業,向東收復被侵佔之地,於是西去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關系求見孝公。孝公與衛鞅談話,不知不覺跪在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幾天不覺得滿足。景監說:「您用什麼道理說中大王的心意呢?我們大王非常高興。」衛鞅回答說:「我勸說大王用帝王治國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說:『太遙遠了,我不能等待。況且一般賢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時能名揚天下,怎麼能愁悶不堪地等待幾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勸說大王,大王就非常高興了。」委任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編為一什,每五家編為一伍。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九家檢舉,若不檢舉,十家一起治罪。不告發犯法作亂的處以腰斬的刑罰,隱藏犯法作亂的與投降敵人的同樣受罰。為私事爭斗,各按情節輕重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從事工商和因懶惰而貧窮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全部收為官奴。
法令已經具備,還沒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誰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事後頒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間推行了一周年,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方便的數以千計。正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法。衛鞅說:「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為上面不守法。」要將太子繩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於是就處罰了他的師傅公子虔,將他的老師公孫賈處以墨刑。第二天,秦國的百姓都服從新法。開始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老百姓又說來新法如何方便。衛鞅說:「這都是些攪亂教化的人。」全部把他們遷移到邊境。此後,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新法。
衛鞅勸說孝公攻打魏國,孝公認為說得對,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率兵迎擊。兩軍相距對峙,衛鞅給魏將公子昂寫信說:「當初我與公子相處很好,如今你我成為敵我雙方的主將,不忍相互殘殺,可以與公子相見面談,訂立盟約,歡宴後各自罷兵,以安定兩國的局勢。」魏公子昂認為衛鞅說得對。會盟結束後,飲酒,可是衛鞅埋伏下的武士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昂,趁機攻打他的軍隊,徹底打敗他們後返回秦國。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夥人告發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示眾於市,說:「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於是,將商君滿門抄斬。
㈨ "置喙之理"這個詞什麼意思
有一個成語是不容置喙,喙的意思是鳥的嘴,借指人的嘴,該成語的意思是不允許插嘴,形容沒有說話的機會或沒有發言權。置喙之理估計是相反的意思,形容沒有道理或不堪一擊的言論。